一、猪细小病毒病的研究Ⅰ.河南省部分猪场母猪繁殖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马博[1](2016)在《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orcine circovirus-2,PCV-2)、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5种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基因组的解析,基因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以及分子免疫机制的探讨和新型疫苗的研制等方面。本研究利用兽医临床病理学、PCR技术、血清学方法对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相关病毒及免疫水平,如PRRSV、PCV-2、CSFV、PRV、PPV进行检测,以期了解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病原情况、流行特点及免疫现状,为该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流行病学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1、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调查及ELISA抗体水平检测调查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养猪场2015年的淘汰率及死亡率,对猪群生活环境进行观察,详细查看猪场记录,并对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免疫抗体进行ELISA检测,分析数据。结果发现该猪场配套设施到位,但卫生、防疫、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方面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猪群发病及死亡现象;其中秋季淘汰率最高为0.76%,春季死亡率最高为6.35%,经产母猪淘汰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89%和0.34%,仔猪与保育猪的死亡率分别为15.53%和7.92%;对914份猪血清样品做ELISA抗体水平检测,其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合格率为75.60%,猪圆环病毒病抗体合格率为90.15%,猪瘟抗体合格率为85.45%,猪伪狂犬病抗体合格率达到80.53%;选取86份后备母猪血清样品做猪细小病毒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发现抗体合格率仅为22.09%。通过现场调查及数据分析发现,影响猪死亡的原因有猪场环境和管理等因素,不同季节、年龄和性别不同的猪对于疾病感染的情况也有差别。2、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临床病理学观察在对石河子地区某猪场患病猪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对患病猪解剖观察其内部病变情况。猪群无大范围死亡,在寒冷换季的春季仔猪、保育猪及经产母猪病死较多。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剖检观察可见明显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特征,结合病史调查推测该猪场繁殖障碍的发生与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有关。该试验为研究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检测提供病理症状参考数据。3、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PCR/RT-PCR检测为了解该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状况,试验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5种繁殖障碍类疾病,于2015年对该猪场患病猪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采集患病猪的血液及内脏器官,提取基因DNA、RNA。参照Gen Bank中发表的PRRSV、PCV-2、CSFV、PRV、PPV的保守基因核苷酸序列,参考相关文献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对采集的18份病料进行PCR、RT-PCR扩增检测,样品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患病率为11.11%,猪圆环病毒病患病率为77.78%,猪瘟患病率为5.56%,猪伪狂犬病患病率为22.22%,猪细小病毒病患病率为27.78%。猪圆环病毒感染最严重,猪瘟病毒感染较少,样品中的混合感染现象较普遍。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了解了该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的发生情况,为该猪场繁殖障碍类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宋刚华[2](2013)在《新疆库车县猪场繁殖障碍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影响猪场生产性能因素很多,但繁殖障碍性疫病是最主要的因素。从2010年以来库车县许多猪场在生产中出现仔猪死亡率高,母猪发生妊娠期间流产、弱胎等影响生产性能的繁殖障碍现象。为了了解和掌握影响库车县猪场母猪生产性能的繁殖障碍性疫病的流行病学动态、疫苗免疫状态、疫病控制效果等,为库车县各猪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于2012年8月到2012年12月对库车县不同区域的猪场进行了影响猪生产性能繁殖障碍性疫病的血清学检测,摸清了库车县影响猪生产性能的猪繁殖障碍疫病的流行情况、危害程度。方法:对库车县5个不同区域的37户猪场分断奶仔猪、育肥猪、母猪、公猪采血,共采血394份,进行血清学检测。猪瘟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抗体、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采用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试剂盒的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猪细小病毒病采用猪细小病毒间接ELISA法诊断试剂盒检测;猪伪狂犬病用猪伪狂犬病gE基因抗体阻断ELISA法检测试剂盒检测;猪弓形体病采用弓形虫LG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猪圆环病毒病用猪圆环病毒Ⅱ型抗体酶免检测试剂盒检测、猪布鲁氏病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和试管凝集实验检测。结果:在调查的疫病中猪瘟和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均免疫过疫苗,其它几种疫病都没有进行相关疫苗免疫。检测结果是:猪瘟监测血清394份,抗体合格率68.02%;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检测血清394份,抗体合格率74.4%;猪细小病毒病检测血清394份,阳性率27.4%;猪伪狂犬病检测血清394份,阳性率13.7%;猪圆环病毒病检测394份,阳性率83.5%;猪弓形体检测血清394份,阳性率61.4%;猪布鲁氏病检测血清394份,阳性率0%。结论:库车县各猪场都存在影响猪生产性能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特别是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弓形体病阳性率较高,感染率较大。
胡斌[3](2020)在《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病Ⅱ型和副猪嗜血杆菌SYBR Green Ⅰ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发展,与之伴随的疾病也越来越复杂。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在临床养殖过程中常出现混合感染,且PCV2感染后会使猪产生免疫抑制,容易激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原,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常作为继发病原伴随PCV2导致混合感染。准确而快速的诊断这几种病原,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能定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病原诊断。本研究拟建立一种三重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并结合熔解曲线分析,实现对PPV、PCV2和Hps单独或混合感染的快速诊断。为此,做了以下研究:(一)分别建立了PPV,PCV2,Hps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PPV的VP2基因、PCV2的cap基因和Hps的infB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将扩增片段克隆载体后构建质粒标准品。以不同稀释度的标准品为模板进行SYBR GreenΙ荧光定量PCR扩增并制作标准曲线,建立了三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三种病原的检测灵敏性分别是146拷贝/μL、121个拷贝/μL和72个拷贝/μL,三对引物均不与其他常见病原存在交叉反应,重复性和特异性较好,可用于临床组织病料检测。(二)建立了可同时检测PPV和PCV2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利用上述PPV与PCV2特异性引物及纯化后的重组质粒作为模板,通过调节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条件,建立了PPV与PCV2双重SYBR Green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的灵敏性可达167拷贝/μL和140拷贝/μL,引物与其他病原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临床组织病料检测结果与普通PCR一致,证明该方法可为快速鉴别诊断这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提供技术支持。(三)建立了可同时检测PPV和Hps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利用上述PPV与Hps特异性引物及纯化后的重组质粒作为模板,通过调节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条件,建立PPV与Hps双重SYBR Green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临床组织病料检测验证,证明该方法可用于这两种病原的快速鉴别诊断。(四)建立了可同时检测PCV2和Hps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利用上述PCV2与Hps特异性引物及纯化后的重组质粒作为模板,调节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条件,建立了PCV2与Hps双重SYBR Green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临床组织病料检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这两种病原的快速鉴别诊断。(五)建立了可同时检测PPV、PCV2和Hps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利用上述PCV2、PPV与Hps三对特异性引物及纯化后的重组质粒作为模板,调节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条件,建立PCV2、PPV与Hps三重SYBR Green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在同一条熔解曲线上产生了3个特异性的Tm峰值,且不与其他病原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为快速诊断这三种疾病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这三种疾病的免疫程序修订提供依据。
伏鹏[4](2016)在《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文中提出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多动物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妊娠母猪早期流产、死胎、木乃伊及呼吸系统临诊症状为特征,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猪群感染后常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2011年底来,该病在我国一些猪场不断发生和流行,导致母猪大量流产、新生仔猪发生神经症状并大批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全面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从血清流行病学、病原流行病学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对该病在我省的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同时应用于实践,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河南省近部分地区337个猪场的3711份送检血清样品进行PRV 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337个猪场中有293个为PRV野毒阳性场,总阳性率为86.89%;其中豫东、豫西、豫南、豫北、豫中五个地区的猪场阳性率分别为81.25%、79.31%、79.31%、85.71%、97.14%;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猪场的阳性率分别为85.45%、90.90%和87.10%;3711份血清样品的总阳性率为60.3%,其中母猪、公猪、商品猪的血清样品阳性率分别为60.1%、72.6%、57.09%;结果表明:河南省PRV野毒感染比较严重,尤其是豫北、豫中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的猪群PRV野毒感染情况均较严重,尤其是种公猪群。85%、5.26%、15%、5.6%;结果表明:猪场的野毒感染情况随着月份的变化有一定差异。为了解河南部分地区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本试验收集了河南部分地区的9株PRV分离株,并对其g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9株PRV分离株的gE基因与其他参考毒株相应序列具有相对严格的保守性,这些毒株之间的核苷酸之间和与其他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7%-100%和99.1%-99.9%。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9株PRV分离株氨基酸同源性达到100%,与参考株氨基酸同源性在98.1%-99.6%,在1个位点发生了独特性的氨基酸突变,即第2位氨基酸(同ZM-(Henan2013)和Yangshan(Korea-1996)株)由K突变为F,这是国内首次发现gE基因在该位置发生氨基酸突变的毒株。这些新的氨基酸突变与PRV致病性及其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研究中,对我国2005年-2015年近十一年的猪伪狂犬血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及gE基因变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十一年中涉及的3732个猪场中有2189个为阳性场,阳性率为58.65%,共有272144份血清,其中79754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29.31%。对各阶段猪群野调查得知经产母猪、后备母猪、商品猪、种公猪、哺乳仔猪、保育猪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29.66%、20.79%、20.62%、32.99%、23.38%、21.83%。各地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河南地区规模化猪场PR野毒阳性率平均为22.23%、27.74%、34.53%、26.93%、24.89%、23.89%、34.85%。本研究对2005年-2015年我国伪狂犬病的发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本病的研究提供一线临床数据。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提示的相关风险因素:购入种猪无检疫、消毒不严格、无全进全出、未免疫含PR 6种以上猪病、没有驱鸟、灭鼠措施,提出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常规免疫,做好重要疫病防控、定期检测、隔离病猪、淘汰阳性种猪的控制PR策略。防控结果显示本研究的防控方案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为PR的有效防控提供了借鉴。
宋刚华,陈创夫[5](2013)在《新疆库车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血清学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为了调查和了解影响库车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情况。本文对库车县5个不同区域的37户猪场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断奶仔猪、育肥猪、母猪、公猪采血清,共采血清394份,进行了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细小性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弓形体病、猪圆环病毒病、猪布鲁氏病血清学检测。实验结果猪瘟抗体合格率68.02%;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体合格率74.4%;猪细小病毒病阳性率27.4%;猪伪狂犬病阳性率13.7%;猪圆环病毒病阳性率83.5%;猪弓形体病阳性率61.4%;猪布鲁氏病阳性率0%。
刘霞[6](2019)在《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文中研究表明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名奥耶斯基病(Aujeszky’s,AD),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多种动物共患、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可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奇痒和脑脊髓炎等。猪是PRV唯一的储存宿主,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但是会长期带毒并排毒,成为主要的传染源;妊娠母猪感染主要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等;仔猪感染症状最为严重,常出现发热、呕吐以及明显的神经症状等现象,发病猪呈急性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猪伪狂犬病疫情,不同的养猪场采取的防控策略不同,防控效果差异也较大,但免疫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配合检测淘汰法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贵州对该病流行病学的相关报道较为匮乏,本研究通过对贵州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在规模猪场中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的情况以及分布特点,掌握不同猪群进行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完善生物安全、优化免疫程序,研究防制技术模式,提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全省净化提供依据,并得以推广。首先,为全面了解贵州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gE-ELISA方法对全省155个规模化猪场不同猪群进行猪伪狂犬野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猪场阳性率为75.48%,总样品阳性率为22.38%,其中种猪场场点阳性率64.29%,样品阳性率30.81%;免疫猪场场点阳性率61.9%,样品阳性率36.30%。另外,我们对来自26个免疫猪场的1061份样品同时进行gE-ELISA和gB-ELISA检测,猪场场点阳性率分别为46.15%和100%,样品阳性率分别为5.75%和60.79%;对来自屠宰场的179份扁桃体进行荧光PCR检测,阳性率为0.56%。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隐性带毒情况较为严重,确实存在猪伪狂犬野毒感染。免疫猪场均能检测到gB免疫抗体,但个体免疫抗体阳性率不高,一方面可能是隐性带毒影响免疫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病毒株发生变异,从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其次,本研究对贵州地区猪伪狂犬抗体的消长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期通过跟踪监测猪群免疫抗体水平,探讨疫苗合理的免疫程序,为贵州地区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母猪受野毒感染后,仔猪体内的高母源抗体水平会大大降低仔猪的主动免疫效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母源gE和gB抗体均为阴性背景下,初生仔猪活疫苗滴鼻免疫后,15日龄时对仔猪进行基因缺失疫苗注射免疫,45日龄再用基因缺失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首次注射免疫后15天检测到有效保护免疫抗体且逐渐升高,45日龄加强免疫后1个月免疫抗体水平达到顶峰,此后逐渐下降,持续到120日龄仍达到70%有效保护率,适合商品育肥猪免疫程序,免疫有效保护抗体可以持续整个育肥期直至出栏;在母源抗体为gE阴性背景下,产前40天免疫母猪,产后对新生仔猪进行活疫苗滴鼻免疫,母源抗体持续到45日龄时,保护率下降到70%,50日龄首次活疫苗注射免疫后,70日龄免疫抗体持续升高,80日龄用基因缺失疫苗加强注射免疫1次,120日龄免疫抗体达到顶峰,150日龄开始下降,持续到185日龄免疫抗体保护率下降到50%,适合种猪或后备母猪。结论,本研究摸清了贵州省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规律,同时通过对不同猪群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为本地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制订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对本地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为贵州省乃至全国范围内PR的净化以及根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孟晨光[7](2014)在《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母猪流产在母猪繁殖障碍中属于相对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给现代养猪业带来巨大的危害。为探明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的发生情况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跟踪记录、临床症状观察、病料收集和检测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流产情况调查:该场2013年母猪的返情率平均为18.84%(230/1221);小产及早产的发生率为2.40%(23/959);发生死胎及木乃伊胎窝数分别占全年总分娩窝数的35.79%(335/936)、23.08%(216/936),产死胎数及木乃伊胎数分别占全年总产仔数的5.89%(598/10153)、4.13%(419/10153)。影响母猪流产的非传染性因素:一年中,8月份平均产死胎数最高,极显着高于1、2、10、12月份(P<0.01);7月份平均产木乃伊胎数最高,显着高于1、4、11、12月份(P<0.05);6月份的返情率最高,达36.25%(29/80)。高温季节降温设施安装前较安装后母猪配种后返情率高8.18%,配种后母猪平均产仔数和平均活壮仔数前者均极显着低于后者(P<0.01),平均木乃伊胎数前者显着高于后者(P<0.05),而平均死胎数差异不显着(P>0.05);高温季节母猪转群进入分娩舍时间上,死胎率方面产前2d极显着高于7d(P<0.01),达17.92%。死胎及木乃伊胎总数占总产仔数比例,分娩二组相对分娩一组高2.49%,差异极显着(P<0.01)。7胎龄以上母猪平均产死胎数显着高于1-2胎龄及3-6胎龄的母猪(P<0.05),平均木乃伊胎数差异不显着(P>0.05),但1-2胎龄高于7胎龄以上的母猪,3-6胎龄最低。全年20例小产中,4例是由于配种失误导致,占20%(4/20)。影响母猪流产的病毒性因素:通过PCR技术对公猪精液样品及母猪流产病料样品进行PCV-2、PPV、PRV、CSFV、PRRSV及JEV的检测,44份母猪流产胎儿病料中PCV-2的阳性率为77.27%(34/44),14份公猪精液样品PCV-2的阳性率为85.71%(12/14),所有样品未检测出其他病毒性病原。分析结果表明,该场全年无重大疫病的流行;影响该场母猪流产主要的非传染性因素有环境温度、饲养管理、胎龄及繁殖技术等,病毒性因素主要为PCV-2,但其对流产影响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该场母猪流产的发生可能由PCV-2与非传染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陈弟诗[8](2011)在《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文中认为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是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的三大主要病毒性病原,临床上常与免疫抑制性病毒:猪瘟病毒(HCV)、猪呼吸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等和一些细菌性疾病等混合或继发感染,除引起严重的繁殖障碍外,更导致猪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性,增加治疗和防控的难度,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节约人力简化免疫程序、降低免疫干扰、减小动物应激、鉴别疫苗与野毒,研发一种高效、稳定、安全、方便的新型疫苗来同时预防和控制好当前三种病毒病,是最大幅度降低猪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及相关疫病行之有效的途径。PRV活载体和PPV VP2病毒样颗粒的联合应用,为发展新型动物疫苗提供了思路。本研究开展了对四川省猪场猪只PRV和JEV的血清学调查,以掌握其流行现状;研究了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与PPV VP2嵌合DNA疫苗;并以猪伪狂犬病毒疫苗株SA215为载体,构建了JEV-PPV-PRV活载体疫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四川省部分猪场伪狂犬和乙型脑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PRV gE ELISA检测试剂盒对2009年-2010年以四川省18个地区的27个具有代表性大中小型猪场不同批次送检的血清1177份进行了伪狂犬野毒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猪场平均gE抗体阳性率为8.2%,阴性猪场占59.3%,川东北区阳性率最高为18.8%,公猪野毒感染率最高达7.4%,基础母猪规模为1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猪只伪狂犬野毒阳性率最高为52.7%。对四川省10个地区的14个猪场进行PRVgB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猪场gB抗体阳性率从最低的66.7%到最高100%,14个猪场平均抗体阳性率达87%,表明四川省PRV的免疫情况参差不齐,差异较大。采用JEV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四川14个地区21个规模化猪场从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的1100份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JEV抗体总阳性率为75.1%,川西区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3.6%,4月份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5月份阳性率达到第二高水平92.1%。将826份JEV ELISA检测为阳性的样品按照猪群类别分类随机抽样20%,采用JEV RT-PC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后备猪阳性率为6.5%最高,表明四川省猪群存在JEV感染。2、乙脑E基因多抗原表位基因的设计和原核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JEVE蛋白抗原表位进行了预测,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出5个B细胞表位和1个T细胞表位,为了增强细胞免疫应答引入通用辅助T细胞表位(PADRE),选取合适的接头Linker序列将各表位进行不同顺序线性串联组合,初步优化获得基于多抗原表位疫苗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并用生物软件对串联的乙脑多表位肽进行了分析评价。以原核表达质粒pET-32a为载体,构建了含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e,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JEV阳性血清能特异性识别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的表达产物,表明JEV多抗原表达蛋白e具有免疫原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以便应用于基因疫苗研制。3、猪细小病毒VP2蛋白N端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对病毒样颗粒的形成及免疫原性的影响PPV VP2蛋白N端连续9个甘氨酸富集的编码区是VP3蛋白的切割位点,常规PCR扩增容易导致该区段的缺失,为研究该缺失对PPV VLPs的影响,探索VP2病毒样颗粒上适合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点,笔者构建了该区段缺失的VP2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并以完整VP2作为对照,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Vero细胞,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SDS-PAGE和Western-boltting,间接免疫荧光以及正染和免疫电镜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观察;进一步将重组质粒以核酸疫苗的方式直接肌注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T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免疫小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结果显示,缺失△VP2和完整VP2在Vero细胞中均能自我装配成VLPs,并具有与完整病毒粒子类似血凝性,pCI-△VP2和pCI-VP2均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和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结果表明,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不影响VP2病毒样颗粒的装配和免疫原性,△VP2同样可进行PPV VPLs疫苗和抗原转运载体的研制,为VPLs载体改造和修饰位点的探索提供了新方向,为VP2基因结构与蛋白质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4、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按照哺乳动物密码子偏爱性对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进行了密码子优化,人工合成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将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连接到PPV VP2的N端,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含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的pCI-e和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与PPV VP2嵌合基因Ve的真核表达质粒pCI-Ve。构建的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由脂质体介导转染Vero细胞,经过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e和Ve成功表达,具有免疫原性,电镜观察重组质粒pCI-Ve的细胞表达产物,表明产物可能形成病毒样颗粒。5、JEV-PPV新型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将真核表达质粒pCI-Ve、pCI-e和pCI-VP2以肌肉注射方式,100μg/只剂量免疫健康昆明鼠,2周后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一次,检测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情况,同时检测了中和抗体产生情况,还通过攻毒实验对pCI-Ve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CI-Ve够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对致死剂量的JEV强毒攻击能提供75%的保护率,表明pCI-Ve具有作为预防猪乙脑和细小病毒病的新型DNA疫苗的潜力。6、JEV-PPV-PRV活载体疫苗的研究将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基因e和PPV VP2嵌合基因Ve连接到本实验室的通用PRV SA215转移载体中,构建了转移载体pPI-Ve,通过与亲本株PRV SA215同源重组,构建了重组PRV SA215(G)。经Western-blot、PCR、绿色荧光和细胞病变的观察鉴定,结果表明PRV SA215 (G)构建成功。通过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变效应和电镜观察表明插入外源基因Ve几乎不影响亲本株SA215的生物学特性,电镜观察到PRV SA215 (G)在Vero细胞培养物中形成比VP2病毒样颗粒稍大的类似颗粒,推测表达了Ve嵌合病毒样颗粒。猪只免疫试验结果表明,PRV SA215 (G)以106.0TCID50/只,1次性肌肉注射免疫仔猪,能诱导较好的JEV、PPV和PRV体液免疫应答,能诱导良好的Thl型和Th2型细胞免疫应答,主要为Thl型,能产生亲本株类似的中和抗体效价。表明PRV SA215(G)可作为预防JEV、PPV和PRV的活载体疫苗的优良候选株。
王川庆,范庆高,王相根,熊书海,左新桐,宋云海,刘伟,李继,刘军,秦江[9](1995)在《猪细小病毒病的研究Ⅰ.河南省部分猪场母猪繁殖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对河南省8个地市10个种猪场的3000头种母猪进行了繁殖障碍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在头产母猪中,用猪细小病毒疫苗免疫过者其死胎(仔)数占产仔总数的7.2%;未用猪细小病毒疫苗免疫者其死胎(仔)占产仔总数的8.4%,明显高于免疫猪(P<0.05),证明河南部分猪场中可能流行有猪细小病毒。调查结果还表明,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很复杂,除细小病毒外,可能还存在有猪瘟、乙型脑炎等,血清学诊断正在进行中。繁殖障碍有明显的季节性,而品种易感性不明显。
马振乾[10](2019)在《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为国家法定的一类动物疫病和OIE通报性疫病之一,严重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发现,母猪感染后呈现繁殖障碍、流产和产死胎和弱胎,有些早产仔猪呈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性震颤。目前,国内应用猪瘟疫苗控制猪瘟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免疫猪群依然时常存有猪瘟的发生与流行。造成免疫猪群发生猪瘟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免疫程序不尽合理、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免疫猪群免疫效果缺乏监测与追踪是导致猪瘟时常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跟踪与监测猪瘟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确定猪群的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及猪瘟病毒的感染情况,发现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趋势,将为有效防控猪瘟的发生与流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应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病毒学等技术手段对我国2015-2017年部分地区猪瘟疫苗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猪瘟病毒的感染情况及猪瘟病毒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并对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同时对国内近年来新发的仔猪非典型瘟病毒感染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一、应用ELISA方法对采自国内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2009个不同规模的养猪场共计48731份猪瘟疫苗免疫血清进行了抗体检测,结果发现在2015-2017年期间,各区域样品猪瘟抗体阳性率在68.30%82.94%之间,平均阻断率在55.60%65.60%之间;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猪瘟抗体监测结果显示,种猪群(后备母猪、公猪和母猪)抗体水平最好,其阳性率在79.92%88.93%之间,平均阻断率在62.48%71.55%之间;保育阶段的猪群抗体水平最差,猪瘟抗体阳性率在48.19%57.41%之间,平均阻断率在41.34%46.84%之间。在2015-2017年间,每年采集的样品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在50.00%90.00%之间的数量所占比例都最高,在57.14%62.12%之间;采集于不同月份及年份的样品,其猪瘟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二、对采集的3069份病料应用RT-PCR方法进行猪瘟病毒核苷酸序列检测,结果表明,2016年猪瘟阳性率最高为16.40%,其次为2015年,猪瘟阳性率为13.30%,2017年猪瘟阳性率最低,为12.80%。比较采自各季度样品的猪瘟病毒检测结果,显示第二季度猪瘟病毒的检出率最高,为14.80%24.40%。对猪群猪瘟病毒及其他三种常见病毒混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混合感染的比例为0.98%9.24%,其中,与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混感比例最高,在6.70%9.24%之间,与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混合感染比例最低,在0.98%1.20%之间。三、应用RT-PCR技术,对采自山东和河南的18株猪瘟流行毒株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发现这18株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在79.7%99.0%之间,与标准毒株Shimen株E2核苷酸同源性在81.0%94.7%之间,其中SD11株与疫苗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最低为79.9%,SD05株与疫苗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2%。18株毒株E2基因推导的氨基酸与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0.2%98.5%之间,与标准毒株Shimen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2.1%86.9%之间,与疫苗毒株C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2.1%97.7%之间,其中SD10株与疫苗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低,HN02株与疫苗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病毒序列与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的18株流行毒株主要属于1.1亚群和2.1亚群,但以2.1亚群为主,且2.1b为优势流行毒株,占到72.22%,这表明我国猪瘟流行毒株存在遗传变异多样性。四、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对河南省规模化猪场近年发生的临床上以新生仔猪震颤为主要特征的疫病进行了研究,结果从发病猪群检测出非典型瘟病毒的基因序列。扩增与测定的病毒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现有非典型瘟病毒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非典型瘟病毒(Atypical porcine pestivirus,APPV)毒株(Xuchang2018)与国外APPV分离株同源性在89.5%94.2%之间,其中与美国USA2013株同源性最高为94.2%;而与国内江西分离的七个APPV毒株的同源性最高,在90.2%97.6%之间;与国内广东三个分离株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在85.4%86.3%之间。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发病猪小脑白质中有大量的空泡变性,小脑中的髓磷脂含量减少,感染动物的脑部血管周围的局部神经胶质细胞有显着的减少。本研究确定出河南省猪群存在APPV感染,该结果为本地区本病的防控打下了基础。五、对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传统猪瘟弱毒活疫苗进行对比试验,确定了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体维持时间。选择400头仔猪,随机分为试验组(猪瘟亚单位疫苗)与对照组(细胞苗),每组200头仔猪,分别在免疫后0天、30天、60天、90天、125天,即30日龄、60日龄、90日龄、120日龄和155日龄进行采样,每组每次随机采血10份;试验组仔猪在30日龄颈部肌肉注射1头份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对照组仔猪分别在30日龄和60日龄颈部肌肉注射各1头份高效猪瘟弱毒活疫苗。结果发现,试验组猪瘟抗体水平在免疫后90天达到最高,阻断率达到88.23%,随后开始下降,但155日龄仍处于较高水平,维持时间较长,并且受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影响较小。
二、猪细小病毒病的研究Ⅰ.河南省部分猪场母猪繁殖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细小病毒病的研究Ⅰ.河南省部分猪场母猪繁殖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猪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概述 |
1.1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病原性因素 |
1.1.1 传染病性因素 |
1.1.2 寄生虫性因素 |
1.2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非病原性因素 |
1.2.1 中毒性因素 |
1.2.2 普通病性因素 |
1.2.3 免疫性因素 |
1.2.4 生理性因素 |
1.2.5 营养性因素 |
1.2.6 技术性因素 |
1.2.7 环境性因素 |
2 猪五种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研究概况 |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
2.2 猪圆环病毒 |
2.3 猪瘟病毒 |
2.4 猪伪狂犬病病毒 |
2.5 猪细小病毒 |
3 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
3.1 早期正确诊断 |
3.2 加强检疫监管 |
3.3 除病源,严消毒 |
3.4 加强饲养管理 |
3.5 科学免疫程序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试验一 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调查及ELISA抗体水平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时间和地点 |
1.1.2 猪群结构及记录 |
1.1.3 血清样品 |
1.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方法 |
1.2.1 现场调查 |
1.2.2 数据采集 |
1.2.3 数据分析 |
1.2.4 ELISA抗体检测 |
2 结果 |
2.1 猪场管理 |
2.2 猪群数据统计 |
2.3 ELISA检测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二 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临床病理学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病史调查 |
1.2.2 临床观察 |
1.2.3 剖检观察 |
2 结果 |
2.1 病史调查 |
2.2 临床观察 |
2.3 剖检观察 |
3.讨论 |
试验三 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PCR/RT-PCR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组织样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引物设计 |
1.2.2 DNA提取 |
1.2.3 组织RNA的提取 |
1.2.4 反转录 |
1.2.5 常规PCR扩增 |
1.2.6 套式RT-PCR扩增 |
2 结果 |
2.1 常规PCR扩增结果 |
2.2 RT-PCR扩增结果 |
2.3 阳性率统计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新疆库车县猪场繁殖障碍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猪瘟 |
1.1 流行情况 |
1.2 猪瘟的危害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防制措施 |
2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
2.1 流行情况 |
2.2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危害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防制措施 |
3 猪细小病毒病 |
3.1 流行情况 |
3.2 猪细小病毒病的危害 |
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防制措施 |
4 猪伪狂犬病 |
4.1 流行情况 |
4.2 猪伪狂犬病的危害 |
4.3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防控措施 |
5 猪圆环病毒病 |
5.1 流行情况 |
5.2 猪圆环病毒病的危害 |
5.3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防制措施 |
6 猪弓形体病 |
6.1 流行情况 |
6.2 猪弓形体病的危害 |
6.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防制措施 |
7 猪布鲁氏菌病 |
7.1 流行情况 |
7.2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
7.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防制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猪瘟免疫抗体检测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检测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试验结果判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猪细小病毒病血清学检测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猪伪狂犬病血清学检测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猪圆环病毒病血清学检测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动物弓形体病血清学检测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七 猪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病Ⅱ型和副猪嗜血杆菌SYBR Green Ⅰ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猪细小病毒简介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1 病原学特点 |
2.2 流行病学特点 |
2.3 检测方法 |
3 猪圆环病毒Ⅱ型及其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3.1 病原学特点 |
3.2 流行病学特点 |
3.3 诊断方法 |
4 副猪嗜血杆菌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4.1 病原学特点 |
4.2 流行病学特点 |
4.3 检测方法 |
第二章 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2 型和副猪嗜血杆菌SYBR Green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阳性质粒的构建 |
2.2 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
2.3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2.4 扩增产物熔解曲线分析 |
2.5 特异性检测 |
2.6 重复性试验结果 |
2.7 敏感性检验 |
2.8 病料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猪细小病毒与猪圆环病毒Ⅱ型双重SYBR Green Ⅰ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体系优化结果 |
2.2 熔解曲线分析 |
2.3 特异性检测 |
2.4 重复性试验结果 |
2.5 敏感性检验 |
2.6 临床样品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猪细小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双重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体系优化结果 |
2.2 熔解曲线分析 |
2.3 特异性检测 |
2.4 重复性试验结果 |
2.5 敏感性检验 |
2.6 临床样品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猪圆环病毒Ⅱ型与副猪嗜血杆菌双重SYBR Green Ⅰ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体系优化结果 |
2.2 熔解曲线分析 |
2.3 特异性检测 |
2.4 重复性试验结果 |
2.5 敏感性检验 |
2.6 临床样品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和副猪嗜血杆菌三重SYBR Green Ⅰ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体系优化结果 |
2.2 熔解曲线分析 |
2.3 特异性检测 |
2.4 重复性试验结果 |
2.5 敏感性检验 |
2.6 临床样品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A) |
附件(B) |
附件(C) |
附件(D)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 |
1 猪伪狂犬病概述 |
2 PR病原学 |
2.1 分类地位 |
2.2 病毒的基本特征 |
2.3 分子生物学 |
3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3.1 PR国外流行动态 |
3.2 PR国内流行动态 |
4 PR诊断 |
4.1 病原检测 |
4.2 血清学检测 |
5 PR的防制 |
5.1 国外对PR的防控 |
5.2 国内对PR的防控 |
试验一 河南省部分地区猪场PR野毒感染情况描述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河南省2015年猪群PR野毒抗体结果 |
3 讨论 |
3.1 河南省规模化猪场猪群感染PRV野毒感染形式依然严重 |
3.2 不同地区PRV野毒感染差异较大。 |
3.3 不同规模猪场PRV野毒感染严重,其中小规模血清阳性率最高 |
3.4 各阶段猪群PRV野毒感染阳性率不同,公猪PRV野毒阳性率最高 |
3.5 当前河南省PR感染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 |
试验二 河南省部分地区2015年猪场PRV野毒株g E基因进化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核苷酸序列分析 |
2.2 氨基酸序列分析 |
3 讨论 |
试验三 中国猪伪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我国各地区2005年-2015 年规模化猪场PR野毒抗体分析 |
2.2 我国部分地区2005年-2015 年PR野毒g E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3 讨论 |
3.1 我国猪群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 |
3.2 河南省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不断变化 |
3.3 我国不同阶段猪群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存在差异 |
3.4 我国不同地区猪群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不容乐观 |
3.5 我国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g E基因进化情况 |
3.6 流行原因分析 |
试验四 规模化猪场PR的防控研究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防控前后PR野毒病原阳性率变化 |
2.2 防控前后不同阶段猪群野毒抗体阳性率比较 |
2.3 种猪生产成绩比较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5)新疆库车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血清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流行病学调查 |
1.2血清样品的采集 |
1.3试剂及仪器设备 |
1.4方法 |
2结果 |
2.1流行病学调查 |
2.2血清学检查结果 |
2.3疫情检测结果 |
3讨论与分析 |
4小结 |
(6)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伪狂犬病毒的病原学 |
1.1 伪狂犬病毒的形态结构 |
1.2 伪狂犬病毒的理化特性 |
1.3 伪狂犬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
1.4 PRV的致病机理 |
1.5 病毒复制 |
2 猪伪狂犬病毒的感染 |
2.1 临床症状 |
2.2 病理变化 |
3 流行病学 |
3.1 传染源 |
3.2 易感动物 |
3.3 传播途径 |
3.4 我国的PR流行动态 |
3.5 PR的流行影响因素 |
4 伪狂犬病毒的检测方法 |
4.1 临床诊断 |
4.2 病理学检测 |
4.3 动物接种及病毒分离 |
4.4 病原学检测 |
4.5 血清学检测 |
5 猪PR的主要防治措施 |
5.1 猪伪狂犬疫苗研究进展 |
5.2 PR防治措施 |
5.3 突发疫情防控措施 |
6 讨论 |
6.1 PRV新疫情分析 |
6.2 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在缩短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贵州省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ELISA检测血清样本 |
1.2 组织样本中病原核酸的检测 |
2 检测结果与分析 |
2.1 规模化猪场伪狂犬g E-ELISA检测结果 |
2.2 免疫猪场伪狂犬g E-ELISA和 g B-ELISA检测结果 |
2.3 组织样品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贵州地区猪伪狂犬病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 |
2 检测结果及分析 |
2.1 母A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2.2 B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2.3 C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1 本研究结论 |
2 防控建议 |
2.1 免疫程序建议 |
2.2 逐群净化 |
2.3 饲养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母猪流产的类型 |
1.1.1 隐性流产 |
1.1.2 小产 |
1.1.3 早产 |
1.1.4 延期流产 |
1.2 母猪流产的影响因素 |
1.2.1 传染性因素 |
1.2.2 非传染性因素 |
1.3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调查对象 |
2.1.2 生产管理数据 |
2.1.3 检测样品 |
2.1.4 仪器设备 |
2.1.5 试剂 |
2.2 方法 |
2.2.1 猪场基本情况的调查 |
2.2.2 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 |
2.2.3 影响母猪流产的因素调查 |
2.2.3.1 影响母猪流产的非传染性因素的调查 |
2.2.3.2 影响母猪流产主要的病毒性因素的调查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猪场基本情况的调查 |
3.1.1 猪场环境及基础设施的调查 |
3.1.2 猪场饲养管理状况的调查 |
3.2 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 |
3.2.1 母猪返情情况的调查 |
3.2.2 母猪小产和早产的调查 |
3.2.3 母猪延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情况的调查 |
3.3 影响母猪流产的非传染性因素的调查 |
3.3.1 疫苗免疫对母猪小产及后备母猪产仔的影响 |
3.3.2 高温季节妊娠舍降温措施的安装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
3.3.3 高温季节临产母猪的转群工作对母猪的影响 |
3.3.4 不同分娩舍饲养操作技术对母猪产死胎及木乃伊胎的影响 |
3.3.5 不同的母猪胎龄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
3.3.6 不同月份对母猪产仔及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 |
3.3.7 繁殖技术因素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
3.4 影响母猪流产主要病毒性因素的调查 |
4 讨论 |
4.1 关于母猪的返情 |
4.2 关于母猪小产及早产 |
4.3 关于母猪延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 |
4.3.1 不同月份对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的影响 |
4.3.2 饲养管理不当对母猪产死胎、木乃伊的影响 |
4.3.3 胎次对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数的影响 |
4.4 关于繁殖技术对母猪产流产的影响 |
4.4.1 不同的公猪对母猪产死胎及木乃伊胎的影响 |
4.4.2 配种及孕检操作不当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
4.5 关于传染性因素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
1.1 乙型脑炎 |
1.2 乙脑的流行 |
1.3 乙脑的传播 |
1.4 分子生物学 |
1.4.1 JEV的形态及基因结构 |
1.4.2 病毒蛋白 |
1.5 乙脑的疫苗研究进展 |
1.5.1 鼠脑灭活苗 |
1.5.2 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
1.5.3 Vero细胞灭活苗 |
1.5.4 减毒活疫苗 |
1.5.5 兽用疫苗 |
1.5.6 发展中疫苗 |
第二章 四川省部分猪场伪狂犬和乙型脑炎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样品采集 |
1.1.2 检测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检测方法 |
1.2.1 PRV gE(gpI)抗体ELISA |
1.2.2 PRV gB抗体ELISA |
1.2.3 JEV抗体ELISE检测方法 |
1.2.4 JEV病原的RT-PCR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PRV的检测 |
2.1.1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猪只PRV gE抗体的检测结果 |
2.1.2 不同类别猪群RPVgE抗体阳性情况 |
2.1.3 不同养殖规模猪场PVRgE抗体阳’’1l情况 |
2.1.4 不同养殖规模猪场中不同类别猪群砂V野毒感染的情况 |
2.1.5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猪只猪伪狂犬gB抗体的检测结果 |
2.1.6 四川省不同类别猪群PVRgB抗体的检测结果 |
2.2 JEV的检测 |
2.2.1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JEV抗体ELISA检测情况 |
2.2.2 不同类别猪群的JEV抗体情况 |
2.2.3 四川省各猪场不同月份送检样品的JEV抗体情况 |
2.2.4 四川省各猪场送检样品不同月份不同类别猪群JEV抗体阳性情况 |
2.2.5 四川省各猪场送检样品不同季度不同类别猪群的JEV抗体阳性情况 |
2.2.6 JEV病原的特异性RT-PCR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关于四川省猪场伪狂犬血清学检测 |
3.2 关于四川省猪场乙脑抗体和抗原的检测 |
4 小结 |
第三章 乙脑E基因多抗原表位基因的设计和原核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菌株和细胞 |
1.1.2 酶和其它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的设计和选择 |
1.2.2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设计及合成 |
1.2.3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2.4 多表位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
2 结果 |
2.1 JEVE蛋白抗原表位的预测与选择 |
2.2 JEVE蛋白多表位串联基因的设计与合成 |
2.3 JEVE基因多表位串联基因的抗原参数分析 |
2.4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e的酶切鉴定 |
2.5 JEV多表位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SDS-APGE和Westernblot鉴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猪细小病毒VP2蛋白N端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对病毒样颗粒形成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株、菌株、质粒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 |
1.4 VP2缺失基因和完整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
1.4.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4.2 VP2缺失基因和完整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
1.5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和pCI-VP2的构建 |
1.6 重组质粒pCI-△VP2和pCI-VP2的表达 |
1.6.1 重组质粒pCI-△VP2和pCI-VP2的转染Vero细胞 |
1.6.2 重组质粒的表达产物Western-blotting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1.6.3 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
1.6.4 VLPs的粗纯及免疫电镜观察 |
1.7 红细胞凝集试验 |
1.8 AVP2真核表达的免疫原性的研究 |
1.8.1 实验动物分组与免疫 |
1.8.2 PPV抗体监测 |
1.8.3 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1.8.4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监测 |
2 结果 |
2.1 PPV△VP2和VP2 PCR扩增及分析 |
2.2 含PPV△VP2和VP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 重组质粒的表达产物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 |
2.4 重组质粒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2.5 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
2.6 表达产物的免疫电镜观察 |
2.7 红细胞凝聚试验 |
2.8 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 |
2.9 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试验 |
2.10 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密码子优化设计和合成 |
1.5 PPV VP2基因的扩增 |
1.6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的构建 |
1.6.1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和pCI-neo的酶切回收 |
1.6.2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与pCI-neo的连接 |
1.6.3 pCI-e的酶切鉴定 |
1.7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 |
1.7.1 PPV VP2的扩增和TA克隆质粒构建 |
1.7.2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的酶切回收 |
1.7.3 T-VP2066的酶切回收 |
1.7.4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基因的连接 |
1.7.5 T-Ve的酶切鉴定 |
1.7.6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 |
1.7.7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酶切鉴定 |
1.8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和pCI-Ve的表达 |
1.8.1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和pCI-Ve的转染 |
1.8.2 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Western-boltting检测 |
1.8.3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1.8.4 真核表达载体pCI-Ve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
2 结果 |
2.1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的密码子优化和合成 |
2.2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的酶切鉴定 |
2.3 PPV VP2的扩增和TA克隆质粒的鉴定 |
2.4 T-Ve的酶切鉴定 |
2.5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酶切鉴定 |
2.6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产物的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 |
2.7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2.8 真核表达载体pCI-Ve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
3 讨论 |
3.1 JEV多抗原表位DNA疫苗的构建 |
3.2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密码子优化 |
3.3 JEV多抗原表位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 |
3.4 用PPV VP2展示JEV多抗原表位的策略 |
4 小结 |
第六章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的免疫原性 |
1.材料和方法 |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表达质粒的大量制备 |
1.5 实验动物分组与免疫 |
1.6 JEV和PPV的抗体监测 |
1.7 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1.8 T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 |
1.9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
1.10 JEV中和试验 |
1.10.1 JEV CQRC-1株TCID_(50)值的测定 |
1.10.2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1.11 PPV血凝抑制试验 |
1.22 免疫小鼠的JEV攻毒试验 |
2 结果 |
2.1 小鼠的JEV抗体监测 |
2.2 小鼠的PPV抗体监测 |
2.3 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 |
2.4 T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 |
2.5 免疫小鼠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
2.6 JEV CQRC-1株TCID_(50)值的测定 |
2.7 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2.8 PPV血凝抑制试验 |
2.9 免疫小鼠的JEV攻毒试验 |
3 讨论 |
3.1 PPV VP2和乙脑多抗原表位的研究 |
3.2 JEV和PPV新型二价DNA疫苗的免疫 |
3.3 JEV和PPV新型二价DNA疫苗的免疫途径 |
3.4 重组质粒的体液免疫应答 |
3.5 重组质粒的细胞免疫 |
3.6 中和抗体和攻毒保护 |
3.7 提高重组质粒免疫效果的策略 |
4 小结 |
第七章 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 |
2.1.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 |
2.1.2 PRV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
2.1.3 PRV移载体pPI-Ve的转染和绿色荧光表达观察 |
2.2 PRV重组嵌合基因Ve活载体疫苗株的获得 |
2.2.1 PRV转移载体pPI-Ve质粒的制备 |
2.2.2 PRV SA215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
2.2.3 脂质体介导的共转染 |
2.2.4 重组病毒的空斑筛选 |
2.2.5 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
2.2.6 重组病毒的Western-boltting检测 |
2.3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
2.3.1 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效应观察 |
2.3.2 重组病毒的电镜观察 |
2.3.3 重组病毒的TCID_(50)测定 |
2.4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免疫原性试验 |
2.4.1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
2.4.2 仔猪的分组和免疫 |
2.4.3 免疫猪的JEV、PPV和PRV的抗体监测 |
2.4.4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2.4.5 免疫组PR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2.4.6 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猪细小病毒抗体 |
2.4.7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
3 结果 |
3.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图7-1) |
3.1.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
3.1.2 PRV转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
3.1.3 PRV转移载体pPI-Ve在Vero细胞中表达观察 |
3.2 重组PRV SA215(G)的构建与筛选 |
3.2.1 重组PRV SA215(G)的筛选和PCR鉴定 |
3.2.2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Western-blotting检侧 |
3.3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
3.3.1 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效应观察 |
3.3.2 重组病毒的电镜观察 |
3.3.3 重组病毒的TCID_(50)测定 |
3.4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 |
3.4.1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
3.4.2 免疫猪的PPV抗体监测 |
3.4.3 免疫猪的JEV抗体监测 |
3.4.4 免疫猪的PRV抗体监测 |
3.4.5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效价测定 |
3.4.6 免疫组PR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3.4.7 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猪细小病毒抗体 |
3.4.8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
4 讨论 |
4.1 JEV、PPV和PRV三联疫苗的意义 |
4.2 PRV载体的选择 |
4.3 转移载体的构建 |
4.4 提高同源重组效率的方法 |
4.5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筛选 |
4.6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表达 |
4.7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
4.8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对仔猪的安全性 |
4.9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免疫应答 |
5 小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猪瘟(CSFV)流行情况概述 |
1.1.1 国外猪瘟流行情况 |
1.1.2 国内猪瘟流行情况 |
1.2 CSFV特征与变异 |
1.2.1 CSFV生物学特性 |
1.2.2 CSFV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
1.2.3 我国CSFV遗传变异多样性 |
1.3 猪非典型瘟病毒 |
1.3.1 CT类型 |
1.3.2 APPV流行情况 |
1.3.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3.4 防治措施 |
1.4 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
1.4.1 核酸疫苗 |
1.4.2 基因缺失疫苗 |
1.4.3 活载体疫苗 |
1.4.4 基因工程亚单位技术 |
1.5 CSFV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5.1 血清学检测 |
1.5.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1.6 猪瘟防控技术与策略展望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2015-2017 年国内猪场猪瘟抗体监测与初步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调查猪场数量及区域分布 |
2.2.2 调查猪场不同规模数量 |
2.2.3 国内调查猪场各区域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2.4 调查猪场不同生产阶段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2.5 调查猪场样品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各水平比例结果 |
2.2.6 调查猪场不同月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2.7 调查猪场不同年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3 讨论 |
2.3.1 调查猪场不同区域样品猪瘟抗体监测分析 |
2.3.2 调查猪场不同生产阶段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3.3 调查猪场不同月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
2.3.4 调查猪场不同年份样品猪瘟抗体水平及各水平比例监测结果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国内猪瘟病毒感染调查与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RT-PCR检测结果 |
3.2.2 2015 -2017 年猪瘟病毒感染率 |
3.2.3 猪瘟病毒感染季度阳性率 |
3.2.4 猪瘟病毒与常见病毒性疾病混感比例 |
3.3 讨论 |
3.3.1 猪瘟病毒感染情况 |
3.3.2 猪瘟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
3.4 小结 |
第4章 山东和河南两地流行的猪瘟病毒E2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病料来源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3 引物设计 |
4.1.4 病料核酸纯化 |
4.1.5 E2 基因RT-PCR扩增 |
4.1.6 E2 基因序列分析 |
4.2 结果 |
4.2.1 E2 基因RT-PCR结果 |
4.2.2 E2 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4.2.3 E2 基因遗传进化关系分析 |
4.3 讨论 |
4.3.1 猪瘟野毒E2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
4.3.2 18 株流行毒株E2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非典型瘟病毒初步鉴定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 |
5.2.2 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
5.2.3 RT-PCR结果 |
5.2.4 序列结果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猪瘟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猪瘟抗体结果 |
6.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结果 |
6.3 讨论 |
6.3.1 猪瘟抗体变化 |
6.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猪瘟抗体的影响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猪细小病毒病的研究Ⅰ.河南省部分猪场母猪繁殖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调查与分析[D]. 马博.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2]新疆库车县猪场繁殖障碍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D]. 宋刚华.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3]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病Ⅱ型和副猪嗜血杆菌SYBR Green Ⅰ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胡斌. 河南科技学院, 2020
- [4]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D]. 伏鹏.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5]新疆库车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血清学调查与分析[J]. 宋刚华,陈创夫. 当代畜牧, 2013(23)
- [6]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D]. 刘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5)
- [7]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D]. 孟晨光.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8]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D]. 陈弟诗.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9]猪细小病毒病的研究Ⅰ.河南省部分猪场母猪繁殖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 王川庆,范庆高,王相根,熊书海,左新桐,宋云海,刘伟,李继,刘军,秦江.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5(01)
- [10]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D]. 马振乾. 吉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