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义务兵养老保险工作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袁伟[1](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士兵就业支持研究 ——以陕西省A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明霞[2](2021)在《四川省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晋江艳[3](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说明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陈斌[4](2021)在《转业军官安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转业是军官退役转入地方工作的重要方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退役军官通过转业安置到地方工作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期间大量转业军官被转业安置到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工作,并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然而,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和军官职业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尤其是《退役军人保障法》推出后,军官退役安置方式迎来变化,转业安置有了新的内涵,转业军官的安置工作中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广州是一座兼具悠久历史底蕴和经济发展的一线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城市,是对转业军官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城市,广州市内分布着各类大大小小的军队单位,如南部战区联合指挥部、武警广东总队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广州市一直承担着较大的转业军官安置压力,也集中呈现出转业军官安置工作中的各类问题。随着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组建完成,广州市也建立起了四级退役军人的管理机构,实现了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如何顺应新形势、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完善安置政策法规、理顺部门职能、实现转业军官顺利安置,成为了军转工作相关各方关注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是在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军官职业化背景下,对转业军官安置问题的研究。基于当前我国转业军官安置制度,以广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了广州市军改以来的转业军官安置的安置方式、安置规模和安置效果等情况,提出当前广州市转业军官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通过对国内外转业军官安置不同做法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安置做法带来的启示,并提出了完善转业军官安置工作的对策建议。
贾丽娜[5](2021)在《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研究 ——以阳泉市郊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军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退役军人保障法》的正式实施,可以看出,军人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高,而军人退役后如何使他们更快的融入社会、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稳定现役军人的军心是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在退役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军人来自农村,他们再就业的困难程度远比城镇退役军人要高,所以搞好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就解决了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问题。解决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与“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农村退役军人对于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充分发挥农村退役军人的优势,使其在农村地域中发挥其所长,不仅解决了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村地域缺人才的困境。这样,既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本文从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视角出发,将就业能力理论、人力资本收益递增理论、继续社会化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并结合农村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中期阶段以及发展阶段。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阳泉市郊区的农村退役军人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其兵源的素质和构成,从而了解到农村退役军人的就业诉求,退役后的去向,并且通过问卷的发放、收集和整理,对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再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一是农村退役军人自身素质欠缺方面,二是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管理机构管理不到位方面;三是政府及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方面;四是农村军人退役后离乡留城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和建议是:提升农村退役军人自身素质;强化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安置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对于农村退役军人的扶持政策;吸引农村退役军人回乡就业。
吴强[6](2020)在《退役士兵安置权益法律保障的研究》文中认为退役士兵安置权是指退役士兵因职业的特殊性除了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外,还享有特定的安置权利和利益。安置权是退役士兵社会优抚法律制度中最核心的权利,它不仅可以保障士兵退役后的基本生活和工作,还可以使现役士兵安心服役免除后顾之忧。对此,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来厘清当前我国在保障退役士兵安置权利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实证分析法中,以司法案例角度分析了我国退役士兵在安置中出现的问题:如立法不完善,我国目前还没出台针对退役士兵安置的专门性法律,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往往无法对安置政策进行合规性审查;权利缺救济,当前的社会优抚中安置制度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当退役士兵合法安置权益受到侵害时,该制度没有对如何救济的途径进行规定;执法无监督,退役士兵安置主管部门是政府行政部门,而接受单位却是企事业单位,加之法院又无法对地方出台的安置政策进行合规性审查,从而导致行政部门在安置退役士兵时缺乏了有效的行政与司法监督。比较研究中,通过借鉴美国、俄罗斯在保障退役士兵安置权益法制方面有益经验,包括日臻成熟的立法法规、构造严密的就业扶持制度和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等。在文献分析与跨学科分析中,试图奠定退役士兵安置权益在社会优抚法保障方面的法理基础,同时对我国退役士兵安置权益保障的完善提出如下法律建议:制度层面,确立货币补偿为主的社会优抚保障金制度;立法层面,提高法律位阶出台专门的社会优抚安置法;执行层面,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救济方面,把退役士兵安置纠纷纳入司法诉讼之中,设立退役士兵申诉控告制度,扩大军事法院管辖范围等,希望能够在此条件下维护好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为最终出台的《退役军人保障法》在保障退役士兵安置权益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图1幅;表4个;参51篇。
徐思超[7](2020)在《涉军信访治理研究 ——基于苏南W县涉军信访个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信访渠道向政府反映。其中,涉军群体作为最特殊的利益群体,信访矛盾突出。各类涉军群体间待遇的非理性攀比、政策覆盖面窄、安置不到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频现,加上该群体对美好生活更高要求的向往,他们开始通过信访来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日益呈现组织化倾向,集体访、越级访甚至无理信访。所以,做好涉军信访工作将会是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党委与政府部门工作的水平。本文基于苏南W县个性化样本数据,通过访谈形式,随机挑选100余名信访人员,分析他们的动机、核心诉求及心理活动,为文章论述增添论证性。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方式,以治理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等为指导,分析当前涉军信访工作的困境,探析涉军信访问题的成因,最后从源头治理、分类治理、多元化治理三个维度提出优化我国涉军信访治理的对策建议。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对涉军信访治理优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进涉军信访工作有序健康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贡献力量。
韩燕芳[8](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Y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军队作为国之重“器”,始终是确保国家在时代洪流中安全稳定的“压舱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队在不断前进迭新中也形成我国基数庞大的退役士兵群体,做好转退安置工作,关乎军心民心稳定和国防建设,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优待退役士兵相关要求的重点。现阶段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主要依靠政府扶持自主就业,政府通过提供教育培训、组织招聘会等形式帮助退役士兵解决就业问题,由于各地区具体情况各异,导致落实成效也参差不齐,因此,社会研究普遍集中在强化政策实效等领域,对退役士兵在重入社会和再就业中引导和支持的效用以及实务性研究仍没有得到太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国外和国内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历史沿革以及社会工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用,探究了国内社会工作相关领域发展的现实困境。结合笔者的实习经历,依托Y县2018年度退役士兵群体,对该群体就业基本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并通过对待业群体的深入调研,对难就业群体的成因进行了概括,分别是:性格因素影响就业、不正确的就业理念影响就业、盲目求职影响就业。最终通过分析比对访谈资料,挑选了3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作为本文实务阶段服务对象,以研究个案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实务操作。本文实务研究工作围绕Y县2018年度退役士兵待业群体展开,运用个案方法开展介入活动,对性格内向型、理念偏差型和盲目择业型三类待业退役士兵的开展个案介入实务,以优势视角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家庭互动机制的构建、案主增能、社会支持等角度开展服务,注重引导案主在服务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困境,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操作,笔者探究了个案社会工作在退役士兵就业引导上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得出了实务过程中,要综合考量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困境成因,通过家庭沟通、心理干预、增能赋权以及拓宽社会支持网络等方式个性化制定服务方案的结论。本文在最后分析了笔者在实务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加强社会工作在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作用发挥的几种可能,以期望给政府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社会工作提供一些意见参考。
李先成[9](2020)在《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退役军人的就业权利保障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社会有序发展和鼓舞军队士气的重要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起,就坚定信念为人民服务。革命战争时期,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谋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民军队更是冲锋在前。因为人民子弟兵从人民中来,最终也要回到人民中去。人民军队建军之初,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就注意到了军人离开队伍以后的安置保障问题,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国情相匹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由国家统一调配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不仅保证了每年众多军人顺利退出现役,并且为社会发展的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人才,有力的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然而目前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原先的安置政策已经不符合现实需要:缺乏体系化的制度规定,目前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相关的法律只存在于《兵役法》、《国防法》的小部分内容,然后就只有几个行政法规进行了制度规定,仍然缺乏有效的基本法律进行调整,而且现有的制度也过于陈旧,并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生活。原有的政府安置工作政策过于宽泛,以至于符合安置标准的退役军人较多,但是政府安置能力有限,长此以往就导致很多符合安置标准的退役军人得不到妥善安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借鉴法治先进国家的经验,取长补短,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对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路子。本文首先通过在理论方面来探讨对退役军人就业权利进行保障的正当性。主流思想认为如今对退役军人的安置和保障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那么其具有的社会保障属性就是其正当性。另一方面保障措施主要由各级政府部门做出,其性质类似于行政补偿制度,于是笔者从公平负担学说和特别牺牲学说两个方面来讨论其正当性,并且笔者认为特别牺牲说更能体现对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正当性。接下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制度状况和现实状况,并针对问题分析其原因。目前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仍然存在的非常多的问题——符合政府安置工作条件的退役军人仍有许多未得到妥善安置,行政部门作为不够,军人退出现役后不能顺利适应社会,退役军人维权困难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现有的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政府部门职能不够明确,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缺乏法律救济渠道,退役军人的就业思路也比较单一。我们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一方面立足自身实践才不断提高认知,同时应当向法治先进国家学习,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分别为我们提供了诸如经济补偿,教育资助,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将国外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借鉴过来,结合我们的国情来变成我们的举措。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笔者提出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方面的制度建议。一是完善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相关立法,建立相应的制度基础;二是健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职能,完善服务机制;三是建立系统的退役军人培训体系;四是完善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才能建立起一整套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体系,让更多的退役军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
肖伊然[10](2020)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华侨农场归难侨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梳理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过程及其后续发展。文章以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为个案研究,以华侨农场历史文献档案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实地接触归难侨群,希望由点到面探究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和归难侨群体的社会融入之路。1960年,双第华侨农场确定为接待安置归侨基地,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华侨农场。之后,双第华侨农场共经历了三次领导体制变化。2007年,国家针对华侨农场体制改革长期难以突破困境的背景下,提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推动华侨农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殊的体制模式已不复存在,归难侨群体的场员身份意识逐渐转变为村民、居民。双第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呈现了华侨农场从建制到“消亡”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变迁和归难侨群体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方面面。文章从“三融入”体制改革的目的出发,通过体制融入模式、地方治理、归难侨社会保障、侨居工程建设、归难侨生活现状等方面评析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状况。双第华侨农场纳入地方规划之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优势,由“环境促工业”的发展观念转变为“不再下达工业指标,建设生态旅游”。并逐步解决归难侨群体的住房问题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地方治理,归难侨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明显,对于全国华侨农场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华侨农场在后续发展仍然面临着共性问题。在涉及农场干部队伍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归难侨子女社会融入等方面,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工作。华侨农场作为制度性产物,成功“融入”的关键仍然依靠制度建设。笔者认为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的根源在于体制创新,建立一套保证华侨农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引导华侨农场干部创新观念,提高归难侨群体自身素质,注重华侨农场文化建设等路径,增强华侨农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实现彻底融入。
二、义务兵养老保险工作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义务兵养老保险工作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
4.2.1 政府机构 |
4.2.2 社会团体 |
4.2.3 企业内部机构 |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
5.1 社会救济 |
5.1.1 灾害救济 |
5.1.2 贫民救济 |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
5.2 社会保险 |
5.2.1 养老保险 |
5.2.2 医疗保险 |
5.2.3 伤残保险 |
5.2.4 生育保险 |
5.2.5 优异贡献待遇 |
5.3 社会福利 |
5.3.1 民政福利 |
5.3.2 职工福利 |
5.4 社会优抚 |
5.4.1 优待补助 |
5.4.2 褒扬抚恤 |
5.4.3 安置复员军人 |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4)转业军官安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调查研究法 |
1.4.2.2 文献资料法 |
1.4.2.3 比较研究法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1.5.1.1 激励理论 |
1.5.1.2 人职匹配理论 |
1.5.2 社会保障理论 |
1.6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6.1 退役军官安置和转业军官安置 |
1.6.2 军官、转业军官、军队转业干部 |
1.7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7.1 研究的创新点 |
1.7.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当前我国转业军官安置制度 |
2.1 转业军官安置制度历史沿革 |
2.1.1 建国初期(1949 年-1965 年) |
2.1.2 文革时期(1966 年-1976 年) |
2.1.3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77 年-2012 年) |
2.1.4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13 年-至今) |
2.2 转业军官安置的流程和方式 |
2.2.1 安置流程 |
2.2.2 安置方式 |
2.3 转业安置政策 |
2.3.1 安置地政策 |
2.3.2 安置年限政策 |
2.3.3 职级安置政策 |
2.4 退役军人管理体系改革 |
2.4.1 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组建 |
2.4.2 《退役军人保障法》的出台 |
第3章 广州市转业军官安置现状 |
3.1 安置方式 |
3.1.1 营职及以下转业军官安置 |
3.1.2 团职以上转业军官安置 |
3.1.3 “直通车”安置 |
3.2 安置规模 |
3.3 安置效果 |
3.3.1 问卷调查情况 |
3.3.2 安置方式分布情况 |
3.3.3 安置接收单位情况 |
3.3.4 安置岗位类型情况 |
3.3.5 安置任职定级情况 |
第4章 广州市转业军官安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转业军官安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4.1.1 安置压力增大与机构改革精简相矛盾 |
4.1.2 转业军官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适配 |
4.1.3 转业军官职级安置问题矛盾突出 |
4.1.4 实际安置效果与个人预期不匹配 |
4.2 安置问题成因分析 |
4.2.1 宏观环境发展不平衡 |
4.2.1.1 宏观环境发展不平衡影响安置地选择 |
4.2.1.2 宏观环境发展不平衡影响安置方式选择 |
4.2.2 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
4.2.2.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4.2.2.2 法规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
4.2.3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足 |
4.2.3.1 激励管理不足 |
4.2.3.2 预期管理不足 |
4.2.3.3 情绪管理不足 |
第5章 国内外转业军官安置做法和启示 |
5.1 国内转业军官安置做法 |
5.1.1 北京市:安置考试贴近需求 |
5.1.2 西安市:适应性培训以人为本 |
5.1.3 南京市:多举措提升对口安置效果 |
5.2 国内安置做法带来的启示 |
5.2.1 以人为本优化安置措施 |
5.2.2 拓宽渠道落实对口安置 |
5.3 国外退役军官安置做法 |
5.3.1 美国退役军官安置做法 |
5.3.2 俄罗斯退役军官安置做法 |
5.3.3 日本退役军官安置做法 |
5.4 国外安置做法带来的启示 |
5.4.1 立法保障退役军人权益 |
5.4.2 重视退役军人各项待遇的落实和保障 |
5.4.3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退役军人安置工作 |
第6章 完善转业军官安置问题的对策建议 |
6.1 强化安置工作的政治引领 |
6.1.1 强化党对转业军官安置工作的领导 |
6.1.2 各级政府积极落实转业军官安置工作 |
6.2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6.2.1 加快构建退役军人法律体系 |
6.2.2 做好转业军官安置办法的细化工作 |
6.3 持续优化转业军官安置政策 |
6.3.1 创新安置地政策 |
6.3.2 明确职级安置政策 |
6.3.3 优化军转安置方式 |
6.4 完善转业军官社会化配套保障 |
6.4.1 优化教育培训机制 |
6.4.2 加强住房、医疗、家属随军等配套保障 |
6.5 建立健全问责监督机制 |
6.5.1 将安置效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 |
6.5.2 加强安置工作监督问责力度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5)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研究 ——以阳泉市郊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的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地访谈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农村退役军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退役军人 |
2.1.2 农村退役军人 |
2.1.3 退役军人再就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就业能力理论 |
2.2.2 人力资本收益递增理论 |
2.2.3 继续社会化理论 |
第三章 农村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发展历程 |
3.1 农村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初始阶段(1950~1997) |
3.2 农村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中期阶段(1998~2010) |
3.3 农村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发展阶段(2011~2020) |
第四章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现状分析 |
4.1 阳泉市郊区基本情况 |
4.2 阳泉市郊区退役军人基本情况 |
4.3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问卷调查与调查情况分析 |
4.3.1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基本情况分析 |
4.3.2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对再就业的认识状况分析 |
4.3.3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措施分析 |
4.3.4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效果分析 |
第五章 阳泉市郊区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农村退役军人自身素质欠缺 |
5.1.1 退役后适应社会能力降低 |
5.1.2 文化教育相对缺失 |
5.1.3 职业、社会技能缺乏 |
5.2 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管理机构管理不到位 |
5.2.1 管理机构成立初期,机制运行不顺畅 |
5.2.2 农村退役军人因个体差异增加培训难度 |
5.3 政府及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
5.3.1 区(县)政府退役军人人才培养能力较差 |
5.3.2 政策缺乏针对性,对农村退役军人精准度有待提高 |
5.4 农村生存环境相对差,退役后离乡留城 |
第六章 加快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的对策 |
6.1 提升农村退役军人自身素质 |
6.1.1 增强农村退役军人社会适应能力 |
6.1.2 补齐农村退役军人文化短板 |
6.1.3 提升农村退役军人职业、社会技能 |
6.2 强化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安置管理机制 |
6.2.1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督管理透明化 |
6.2.2 实行差异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
6.3 健全政府对于农村退役军人的扶持政策 |
6.3.1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强化农村退役军人“农”作用 |
6.3.2 完善企业扶持政策,鼓励接纳农村退役军人 |
6.4 积极营造就业创业新氛围,吸引农村退役军人回乡就业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录 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
(6)退役士兵安置权益法律保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典型案例 |
1.1.2 案例分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3.3 综合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研究内容 |
第2章 退役士兵安置权益保障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退役军人 |
2.1.2 退役士兵 |
2.1.3 安置权益 |
2.2 退役士兵安置的理论基础 |
2.2.1 特别权益牺牲说 |
2.2.2 公共负担平等说 |
2.2.3 社会优抚说 |
2.3 退役士兵安置的法律依据 |
第3章 退役士兵安置权益保障的调查分析 |
3.1 退役士兵安置权益保障满意度调查 |
3.1.1 样本的选择 |
3.1.2 问卷的设计 |
3.1.3 调查的方法 |
3.1.4 调查结论分析 |
3.2 退役士兵安置权保障问题凸显 |
3.2.1 立法现状 |
3.2.2 执行现状 |
3.2.3 司法现状 |
3.3 退役士兵安置权保障问题的法律原因分析 |
3.3.1 立法模式上的原因分析 |
3.3.2 执行层面上的原因分析 |
3.3.3 司法救济上的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外退伍军人安置权益保障的考察 |
4.1 美国退伍军人安置权益保障的内容 |
4.1.1 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 |
4.1.2 专门的事务管理机构 |
4.1.3 有效的权利救济体系 |
4.1.4 全面的各项福利待遇 |
4.2 俄罗斯退伍军人安置权益保障内容 |
4.2.1 专门的立法保障 |
4.2.2 专门的职业培训 |
4.3 国外退伍军人安置权益保障的法律借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退役士兵安置权益保障的完善建议 |
5.1 《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立法价值 |
5.1.1 《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安置权内容 |
5.1.2 《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的立法价值 |
5.2 退役士兵安置权益保障的完善建议 |
5.2.1 优化退役军人保障法士兵安置制度 |
5.2.1.1 制定统一的货币补偿安置保障金制度 |
5.2.1.2 完善退役士兵相关就业培训法律制度 |
5.2.2 完善退役军人保障法士兵安置立法内容 |
5.2.2.1 提升退役士兵安置立法位阶 |
5.2.2.2 明确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定位 |
5.2.3 建立退役士兵安置的司法救济机制 |
5.2.3.1 谁来审 |
5.2.3.2 怎么审 |
5.2.3.3 怎么判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退役士兵人员)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涉军信访治理研究 ——基于苏南W县涉军信访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阐释 |
(一) 信访 |
(二) 涉军信访 |
(三) 信访治理 |
三、国内研究述评 |
(一) 关于涉军信访的相关概念阐释 |
(二) 涉军信访的研究 |
四、理论工具及研究方法 |
(一) 理论工具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
六、研究困难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的难点和不足之处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当前涉军信访治理的现状 |
一、涉军信访人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一) 涉军信访人员中的“主力军” |
(二) 涉军信访人员的心理状态 |
(三) 涉军信访人员的动机分类 |
二、涉军信访主要集中反映的问题 |
(一) 个人经济困难 |
(二) 养老保障覆盖人群有限 |
(三) 医保救助不兜底不全面 |
(四) 要求相应政治待遇 |
(五) 就业安置不到位 |
三、涉军信访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
(一) 信访规模越来越大,越级上访愈演愈烈 |
(二) 诉求多要求高,无理信访趋势更甚 |
(三) 团队组织愈加正规,隐蔽性高 |
四、境外势力渗透 |
第二章 当前涉军信访治理的困境 |
一、法律保障的缺失 |
二、政策覆盖不够 |
三、军地协调不畅 |
四、化解过于“人治” |
五、群体非理性对抗 |
第三章 涉军信访治理难题成因分析 |
一、政策调整失灵,理解偏差,引发攀比妒忌心理 |
二、企业改制影响切身利益 |
三、心态不正和法治意识淡薄导致非正常信访 |
四、“乞讨效应”催生逐利心理 |
五、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工作不力 |
第四章 优化我国涉军信访治理的对策建议 |
一、涉军信访的源头治理 |
(一) 保障涉军群体的权益是根本途径 |
(二)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是有效手段 |
(三)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内部优化是重要方式 |
二、涉军信访的分类治理 |
(一) 疏堵结合,依法保障合理上访 |
(二) 妥善处理无理上访 |
(三) 涉法涉诉案件的治理 |
三、涉军信访的多元化治理 |
(一) 组织好教育培训工作,保障退役军人就业 |
(二) 加大医疗救助,免除看病难之忧 |
(三) 成立退役军人协会 |
(四) 探索行之有效的涉军信访处置策略 |
(五) 打造网络信访平台 |
(六) 建立涉军信访问题清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与涉军信访人员访谈的纲要 |
致谢 |
(8)个案工作介入Y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退役士兵 |
2.1.2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优势视角之 |
2.2.2 家庭系统理论 |
2.2.3 社会支持 |
3 Y县退役士兵就业现状分析及对象筛查 |
3.1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
3.1.1 Y县退役士兵基本情况 |
3.1.2 研究样本选择和调查问卷设计 |
3.2 Y县退役士兵就业现状和就业途径情况 |
3.3 退役士兵就业中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学历至上”和“低学历”的矛盾 |
3.3.2 能力短板影响就业 |
3.3.3 教学培训和个体需求的矛盾 |
3.3.4 政策落实难以精准到位 |
4 Y县退役士兵待业情况分析和实务样本筛选 |
4.1 待业群体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待业类型 |
4.1.2 对社会支持服务的需求情况 |
4.2 待业群体的需求分析 |
4.2.1 重入社会再就业的需求 |
4.2.2 接受社会工作支持服务的需求 |
4.3 个案介入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
4.4 访谈对象难就业原因及个案介入对象筛选析 |
4.4.1 性格因素影响就业 |
4.4.2 不正确的就业理念影响就业 |
4.4.3 盲目求职影响就业 |
4.4.4 筛选样本汇总 |
5 个案工作介入退役士兵就业问题实务 |
5.1 案例一:性格内向型 |
5.1.1 案主背景 |
5.1.2 初次接触建立介入关系 |
5.1.3 问题评估与计划制定 |
5.1.4 社工介入服务 |
5.1.5 评估与结案 |
5.2 个案二:理念偏差型 |
5.2.1 案主背景 |
5.2.2 初次接触建立介入关系 |
5.2.3 问题评估与计划制定 |
5.2.4 社工介入服务 |
5.2.5 评估与结案 |
5.3 个案三:盲目择业型 |
5.3.1 案主背景 |
5.3.2 初次接触建立介入关系 |
5.3.3 问题评估与计划制定 |
5.3.4 社工介入服务 |
5.3.5 评估与结案 |
6 个案工作介入服务的反思和建议 |
6.1 总结和反思 |
6.1.1 经验总结 |
6.1.2 不足之处 |
6.2 个案工作引导退役士兵就业问题的建议 |
6.2.1 加强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社会工作的队伍建设 |
6.2.2 创新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社会工作的岗位建设 |
6.2.3 推动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社会工作的项目购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部分访谈资料 |
退役士兵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
访谈提纲 |
(9)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一、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正当性 |
(一) 社会保障属性 |
(二) 行政补偿属性 |
1. 公平负担说 |
2. 特别牺牲说 |
二、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现状与问题 |
(一) 我国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发展现状 |
(二) 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现实问题 |
1. 符合政府安置条件的得不到妥善解决 |
2. 行政部门作为不够 |
3. 军人退出现役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
4. 退役军人维权难 |
(三) 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现状的成因分析 |
1. 现有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 |
2. 政府部门职能不明确 |
3. 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 |
4. 缺乏法律救济渠道 |
5. 退役军人就业思路较为单一 |
三、域外立法实践与经验借鉴 |
(一) 美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考察 |
(二) 俄罗斯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考察 |
(三) 德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考察 |
(四) 国外经验的借鉴 |
四、保障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相关立法,建立退役军人保障的制度基础 |
(二) 健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职能 |
(三) 建立退役军人职业培训体系 |
(四) 完善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法律救济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来源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萌芽阶段(1980-1995年) |
二、发展阶段(1996-2006年) |
三、深入阶段(2007年至今) |
第三节 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地域 |
一、行政区划 |
二、自然环境 |
第二章 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提出和实施 |
第一节 华侨农场的缘起 |
一、东南亚排华 |
二、国内安置 |
第二节 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
一、第一次领导体制变化(1950—1977年) |
二、第二次领导体制变化(1978-1985年) |
三、第三次领导体制变化(1985年至今) |
四、“三融入”体制改革的背景 |
第三节 “三融入”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内容 |
一、体制融入地方 |
二、管理融入社会 |
三、经济融入市场 |
第三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具体执行 |
第一节 “三融入”之前的双第华侨农场 |
一、场员安置 |
二、生产与经营管理体制 |
三、社会职能管理 |
四、场员薪资福利 |
第二节 体制融入模式 |
第三节 地方治理 |
一、发展布局 |
二、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节 归难侨社会保障 |
第五节 侨居造福工程 |
一、实施背景 |
二、实施过程 |
第六节 归难侨生存现状 |
第四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农场干部队伍建设 |
一、理顺体制机制 |
二、优化农场干部队伍 |
第二节 归难侨子女的社会融入 |
第三节 土地利用 |
第四节 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论文资助项目 |
四、义务兵养老保险工作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士兵就业支持研究 ——以陕西省A县为例[D]. 袁伟. 西北大学, 2021
- [2]四川省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 李明霞.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4]转业军官安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陈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5]农村退役军人再就业研究 ——以阳泉市郊区为例[D]. 贾丽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退役士兵安置权益法律保障的研究[D]. 吴强.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涉军信访治理研究 ——基于苏南W县涉军信访个案分析[D]. 徐思超. 苏州大学, 2020(03)
- [8]个案工作介入Y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D]. 韩燕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研究[D]. 李先成. 山东大学, 2020(02)
- [10]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D]. 肖伊然. 华侨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