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目标管理

论目标管理

一、对目标管理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童[1](2020)在《信息透明度对公司并购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控制权市场虽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呈强劲崛起之势,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微观角度看,并购是公司最重大的投资经营决策和最直接的外源成长方式之一。从宏观角度看,每一次并购浪潮都有力地影响和转变着经济的格局和发展方向。公司并购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中国经济进入改革纵深发展、产业动能新旧转换、区域性经济重大调整的新时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公开透明不仅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原则,更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由于信息是市场的基础要素,是经济主体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信息透明度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可谓是全方面的,特别是学术界对信息透明度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研究不仅内容丰富,并且很多议题取得了相当一致的结论。然而,信息透明度对控制权市场的影响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是通过资本市场建设促进实体经济繁荣活跃。资本市场为控制权市场发展提供了平台与基础。而控制权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延伸,又成为后者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关于信息透明度影响作用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资本市场,而应该将其对资本市场和控制权市场的影响统一起来分析。现有文献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1)分析框架有待完善。现有研究大多只考察了并购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对并购活动的影响,却忽视了并购公司与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然而由于作用不同,这两类信息不对称不能替代,也不能单独考虑,分析框架不完整,就很容易依据现有知识得到先入为主的结论。(2)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现有研究大多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单一层面考查信息对并购活动的影响。然而现实中会计信息质量并不能全部决定一家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平均信息成本。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强度与质量、信息中介对公司特质信息的加工生产、信息媒介的传播效果以及社会曝光的程度都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所以,现有研究只分析了并购信息作用机制的一个层面,缺少综合视角的分析。(3)研究方法有待精进。现有基于市值和行业标准配对的并购目标选择研究,在计量方法上存在极大似然估计系数偏误、配对组样本可能不标准以及数据信息量降低导致的实证研究结果失真问题。(4)由点及面的系统性研究有待完成。从本文掌握的文献来看,以信息透明度为作用内核,从交易动因到交易行为再到交易效果的系统性研究暂且处于空白。这使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控制权市场中信息作用机制的了解是相对片面和不完整的。鉴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公司并购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为基础,从资本市场综合信息成本角度出发,将并购公司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补充纳入现有分析框架,使用2009-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被并购及未被并购的随机配对研究样本,基于Logistic、OLS计量模型和事件研究法,按照“动因—行为—效果”的研究思路,对并购目标选择、并购定价以及并购市场反应的信息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进行系统地研究。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1)并购目标选择的信息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实证发现,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对其成为并购目标的可能性存在负向影响,高声誉财务顾问地域重叠加强该影响,航空枢纽距离减弱该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权市场存在低信息透明度公司治理机制,信息透明度通过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经营管理水平信号以及私有信息含量作用于并购目标选择。并购金融中介存在地域重叠的信息溢出效应,临近航空枢纽降低了投标公司的并购前搜寻成本及并购后监督成本,地理区位因素通过加强信息流动、降低信息成本缓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水平。(2)并购定价的信息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实证发现,目标公司信息透明度对并购溢价存在负向影响,分析师预测精度平均提高10%,并购溢价降低约2%,交易所信息质量评级提高一个等级,并购溢价降低约2.5%,以研究样本2018年为例可分别为投标公司共节约32亿或40亿元人民币交易成本。并购浪潮期间并购溢价对目标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敏感度升高,而投资者保护政策发布施行后并购溢价对目标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敏感度降低。结果表明,信息透明度低是并购高溢价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投标公司与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于信息成本折价函数的差异决定了并购定价的信息作用机制,并购浪潮和投资者保护政策的外生冲击通过改变相对折价水平影响作用机制的边际贡献。(3)并购市场反应的信息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实证发现,目标公司信息透明度对并购市场反应存在正向影响,投资者有限注意和大股东侵占威胁均加强了上述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则无明显作用。结果表明,信息透明度通过边际信息传递能力、投资者信息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顾虑作用于并购市场反应,是决定目标公司股东并购宣告财富收益水平的重要因素。信息不透明导致投资者对“好消息反应不足”,市场价格发现效率受限。低信息透明度的目标公司没有因为宣告并购以及获得高溢价而被投资者重新认识,资产的信息折价效应依然存在。投资者关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价值效应。大股东的侵占威胁使外部投资者产生投资顾虑,抑制市场对好消息的反应。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有:首先,相对完善了公司并购信息不对称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将并购公司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补充纳入现有分析框架,同时分析了并购中客观存在的两种信息不对称对交易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了并购研究中信息不对称分析结构的完整性。其次,拓展了基于信息作用的并购研究视角。本文通过分析师跟踪预测数据、股票交易的高频日内数据以及交易所公布的信息披露质量等级数据刻画市场感受到的上市公司平均信息成本,超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单一层面,从资本市场综合信息成本角度分析了信息透明度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再次,初步构建了基于信息透明度的公司并购研究理论基础。本文以信息透明度为作用内核,按照“动因—行为—效果”的研究思路,完成了对并购目标选择、并购定价以及并购市场反应信息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的系统性研究。第四,初步检验了并购金融中介地域重叠的信息溢出效应。大量研究分析认为地域重叠为投资主体带来显着的信息优势,并购中投标公司与目标公司地域重叠的信息溢出效应得到了检验。然而具有信息效能优势的财务顾问地域重叠,可能为并购公司克服信息障碍发挥的作用却未被考察。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初步检验了并购金融中介地域重叠的信息溢出效应,为现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证据。第五,通过对样本设计的优化,相对提升了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通过使用构建与并购组样本容量接近的完全随机配对控制组的方法,相对克服了中国现有并购目标选择研究中存在的极大似然估计系数偏误和实证研究结果失真的问题,得到相对更为可靠的实证结果。最后,通过对变量设计的突破,增加了研究内容的丰富性。本文运用球面几何学的大圆距离公式通过精确计算获取上市公司航空枢纽距离变量,突破现有同地效果的研究约束,初步在中国并购实证研究中分析了地理距离对交易活动的影响,丰富了现有的并购信息不对称相关研究。此外,本文的研究发现还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首先,加深各方对并购活动的理解;其次,对监管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建议;再次,对交易双方分别提供相应的并购策略建议;最后,对投资者提供相应的投资建议。

罗红霞[2](2014)在《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研究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以提升政府效能,是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中一项重要、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借助具有广泛性、兼容性的政府管理工具进行。地方政府目标管理以其实践时间长、地域广、认知度高、统摄性强成为不二之选。然而诞生并繁荣于西方的目标管理,由企业走向公共组织,并且西学东渐,在迥异的环境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中国应用广泛但理论反思严重滞后。以昆明个案为研究对象,借助目标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呈现并评价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发展现状,探寻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建构成长性的调适方案,既为昆明市及其他环境相近的地方政府目标管理提供对策建议,实现理论研究对现实实践的关照、回应和指导,又可探索在中国特定的行政环境下地方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生成和调适,为政府目标管理理论增添新的内容。通过文献分析法、德尔菲专家意见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可知,目前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已经完成了制度初创、制度扩散和适应性微调,但还处于目标管理发展阶段的早期,古典机械主义特征明显,具有较多的负功能和潜功能,面对环境变化提出的诸多新要求,需摆脱路径依赖,进行制度创新。由于影响昆明个案效果的有主体结构及其功能、工作流程、学习与培训三方面16个因素,因此发展性的制度调适方案由此展开,扩大管理主体并充分挖掘其正功能和显功能,完善工作流程实现参与性与科学性,设计学习培训方案提高和保障人力资源质量,由此提升政府目标管理效果。通过SWOT分析可知,该调适方案切实可行,但需抓住党和政府持续号召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契机,充分利用学界智力资源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热情,在制度调适过程中注意政社互动和培育公民社会。由于昆明个案在地方政府,尤其是省会政府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研究结论适用于条件与昆明相似的其他地方政府。

罗茜[3](2019)在《基于目标成本管理的H公司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我国制造业快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进入发展快车道,并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制造业成本逐年走高。我国财政部2017年9月印发财会[2017]24号,其中发布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304号—成本管理相关应用指引》,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的企业加强成本管理,通过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2012年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工程机械市场出现连年下滑,竞争更为激烈。H公司在行业下行的市场环境下,艰难生存下来。2016年后,随着市场环境好转,H公司获得客户新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加工订单。一方面是市场机会,客户订单不断增加,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是H公司成本增长更快,利润微薄。在此背景下,市场导向的成本控制方法的应用研究,能应对市场变化给H公司带来的挑战。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市场导向的成本控制战略理念,尤其对处于市场竞争激烈的工程机械制造业而言,目标成本管理可以通过成本控制目标在各个环节的分解、控制以及考核,覆盖从设计到生产制造流程,最终达到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作用。随着国内外企业对目标成本管理的广泛应用,很多企业在应用中取得成功,目标成本管理也得到了更多企业的关注、重视和应用。实践证明企业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提高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目标成本管理比较突出的特点即是市场导向的成本控制模式。本文在国内外目标成本管理相关的理论基础上,以工程机械制造业H公司的成本控制问题为研究对象,具体以H公司新产品安装座为例,论证了H公司应用目标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H公司应该采用目标成本管理解决目前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至于如何解决该问题,以H公司产品安装座为例,对目标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体系:目标成本制定、目标成本分解、目标成本考核,进行应用设计。为保障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执行落地,针对目前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保障措施和建议,旨在解决H公司成本控制的问题,降低公司成本,同时为目标成本管理在中小制造企业的应用提供借鉴。

肖玮敏[4](2016)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标成本管理作为行之有效的成本管控方式之一,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学习运用。科学有效地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管理的方式改善和能力的提升。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企业性质、发展阶段、项目开发目的等多方面差异和多种影响因素的存在,导致对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评价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传统的仅以目标是否实现作为评价的方式,并不能成为衡量目标成本管理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因此,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效果,进而不断改进,对整体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进行界定,并对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因素用检查单法进行梳理;再运用德尔菲法,将梳理出的53个影响因素最终形成具有8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7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效果评价体系;接下来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调整,结合灰色综合评价法以此构建一个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演示,为企业开展评价工作做出参考示范;最后通过研究分析,对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其应用和评价指标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并总结出了效果评价的保障措施,以期针对性的提高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并得出如下结论:(1)目标成本管理的方式有“必达目标”和“奋斗目标”两种,分别对应风控型目标成本管理和激励型目标成本管理。并且由于企业和项目的差异,再加上本身目标成本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对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决策。(2)为了使同一企业不同项目的目标成本管理效果既可进行纵向比较,也有横向可比性,本文从目标成本控制效果、目标管理效果、企业经营效益三个角度构建了统一的效果评价体系。(3)通过研究表明,对于所有的企业或项目,动态成本控制这一类指标相较其他而言在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评价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偏风险控制型的项目或企业,应注重的是目标成本编制质量这一类的指标。对于偏激励型的项目或企业,更应注重的是全员成本意识和项目管理协调这两个类型的指标。对于半风控半激励型的项目和企业,由于具有两种交叉的性质,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后再进行指标选择。

毛淑珍,乐国林,崔明召[5](2016)在《组织情境要素影响目标管理理念实践应用的实证研究——以企业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管理理念或理论的实践转化会受到组织环境气候的影响,这意味目标管理理念实践应用的效果与组织情境因素的影响应有一定关系,选取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激励氛围三个情境要素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组织情境要素对目标认同的影响值最大最为显着,企业文化的情境二要素与目标管理实践应用的全过程密切相关,组织结构情境对目标设立的影响更为明显,激励氛围情境则在目标落地实施中发挥更为关键的影响力。这一研究结果对探索提高管理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姜薇薇[6](2014)在《员工组织支持感、心理所有权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员工表达建议的行为(学术界称之为建言行为)持续受到关注。建言行为是指员工为改善组织现状而主动表达建议的行为(Premeaux&Bedeian,2003;Van Dyne,1998)。研究证明,建言行为可为组织带来积极影响。例如,建言行为是组织创新过程关键的“第一步”(LePine et al,1998);有利于团队学习(Edmondson,1999);改善与创新工作流程(Argyris&Schon,1978);实现组织危机预警(Schwartz&Wald,2003);提升员工的工作产出,如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Tangirala&Ramanujam,2008)。相反,缺乏建言行为,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组织问题(Fuller J B et al,2007)。建言行为对组织的积极效应与价值已得到共识。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员工却往往“知而不言”,宁愿保持沉默而不轻易表达建议。上述现象得到管理者的关注,并引发学术界对建言行为影响因素的讨论。已有研究从员工个体因素、领导因素、组织情境因素、文化价值观因素等对建言行为的产生展开丰富的讨论。然而,上述讨论并不足以全面涵盖建言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正如已有研究所揭示,员工表达建议可能心存顾虑(例如担心冒犯权威、破坏人际和谐等),因此需要员工承担个人风险。本研究认为,当员工做出表达建议的决策,表示员工宁愿承担个人风险而希望组织从中获益,这意味着员工具有较为强烈的“利组织”动机(员工基于工具性动机,即为从组织中获取好处,而刻意表现出建言行为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员工的“利组织”行为可视为对组织的“回报”,同时也意味着员工受到组织的“积极对待”。因此,从组织对员工“积极对待”的视角讨论建言行为的产生是合理的可能路径。“组织支持感”能够很好的描述员工感知到的组织的“积极对待”。因此,本研究尝试从组织支持感视角讨论员工建言行为的产生。根据文献回顾,仅有个别研究曾对二者之关系展开讨论,例如,有研究将建言行为视为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维度(并没有将建言行为视为独立的构念),讨论组织支持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建言”之关系(如Farh et al,2007);也有研究讨论不当督导与建言行为之关系时,将组织支持感视为中介变量(如李锐等,2009)。上述研究虽能够证实组织支持感对建言行为的影响,但是,并没有解释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同时,也鲜有其他研究对此予以关注。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组织支持感可描述员工对组织的“积极对待”的感知,从而能够预测员工的回报行为(如建言行为或其他角色外行为)。具体而言,如果能够解释组织支持感对员工的回报行为(如建言行为)的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深层次的了解员工建言的内部动机,同时有助于了解组织支持感因何而发挥效用。为更好的解释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文献回顾与分析,从心理所有权视角解释组织支持感对建言行为的作用机制,构建“组织支持感-心理所有权-建言行为”的理论模型。此外,领导成员交换可视为描述员工与上级互动的重要变量。Lord et al(2001)认为,领导者能够塑造并影响下属的工作情境。该观点也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同(Shao et al,2011)。尤其在华人组织内,员工同直接领导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员工的工作情境的主要因素(郑伯埙,1999)。由上级为主导而形成的工作情境可能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态度与感知。因此,领导成员交换可能成为“组织支持感-心理所有权”之关系的权变因素。但尚未有研究对此进行讨论和验证。此外,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显着,中国情境下的建言行为可能与西方情境下的建言行为在职能和机制方面均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本土变量可能使组织支持感与建言行为的关系有所不同。“传统性”这一构念,作为能够很好的体现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变量(Hui et al.,2004),对于组织支持感与建言行为之关系可能起到权变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理论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构建“组织支持感-心理所有权-建言行为”模型基础上,探讨了领导成员交换与传统性在上述关系模型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与7家企业的10名员工进行深度访谈,以及遍布中国20多个城市的779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收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组织支持感对建言行为及各维度具有正向影响。具体包括:组织支持感对建言行为、促进性建言、抑制性建言均具有正向影响。2.心理所有权及其各维度对组织支持感与建言行为及其各维度之关系起到中介作用。具体包括:心理所有权对组织支持感与建言行为之关系起到中介作用(完全中介);心理所有权对组织支持感与促进性建言之关系起到中介作用(部分中介);心理所有权对组织支持感与抑制性建言之关系起到中介作用(完全中介);心理所有权的各维度,自我效能、责任感、归属感、自我身份分别对组织支持感与建言行为及各维度(促进性建言、抑制性建言)之关系起到中介作用(部分中介)。3.领导成员交换及各维度对组织支持感与心理所有权之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具体包括:领导成员交换对组织支持感与心理所有权之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领导成员交换的各维度,情感、忠诚、贡献、专业尊敬,分别对组织支持感与心理所有权之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并且,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专业尊敬维度的调节效应最强,而忠诚维度的调节作用最弱。4.传统性对组织支持感与建言行为、促进性建言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组织支持感与抑制性建言之关系的调节作用则不显着。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1.丰富了建言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来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讨论组织支持感对于建言行为的预测作用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的解释力。2.推动心理所有权理论的研究进展。首先,识别出心理所有权对组织支持感与建言行为之关系的中介作用。其次,验证了领导成员交换对于组织支持感与心理所有权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为讨论心理所有权的产生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考。此外,在心理所有权的测量方面,选取多维度的心理所有权量表,针对心理所有权的各个维度(自我效能、责任感、归属感、自我身份)对组织支持感与建言行为之关系的中介作用进行验证。上述研究推动了心理所有权在构念、测量及产生路径等层面的实证研究进展。3.识别出文化价值观因素对于中国情境下建言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验证了传统性对于组织支持感与建言行为、促进性建言的调节作用。但是,传统性对于组织支持感与抑制性建言的调节作用并不显着。该结果充分证实促进性建言与抑制性建言的区别。从而说明,将建言行为区分为促进性建言与抑制性建言具有理论意义。本研究结论能够为管理实践带来如下启示:1.组织应当关注能够促进员工建言的因素。例如,管理者应当关注员工对组织的支持感知,重视员工社会情感需求的满足。2.管理者应当重视员工对组织的所有权情感。因为员工心理所有权的形成意味着员工“主人翁意识”的建立,能够使员工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与行动。3.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员工表达促进性建议与抑制性建议,需要克服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抑制性建议的表达,需要员工消除更多的心理顾虑。管理者应当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其消除顾虑,使其能够畅所欲言。

宋悦妍[7](2019)在《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在W建筑公司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也随之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如今,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仍然采用的是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成本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都导致了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在此背景之下,如果建筑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甚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运用科学且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转变传统成本管理思维,从而使得企业转换发展方式,形成合理持久的经济发展模式。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是现代较为先进的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方法,在许多企业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在我国,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大型建筑企业,早期的成本管理也相对较为完善,便逐渐开始采用目标成本与作业成本相结合的方法来管理成本。因此,将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运用更多更广地运用到建筑施工企业中进行成本管控,对于建筑施工行业的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了一家较为大型的民营建筑施工企业-W建筑集团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公司成本管理方式落后、成本核算粗放、成本预算编制不准确、间接费用标准不合理等成本管控难点,分析指出,W建筑公司想要获得长远发展,继续保持自己的市场低位,亟需选取一种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因此,本文将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应用到W建筑公司建设承包的苏州首开太湖公寓项目中,研究此种成本管理模式在具体施工实践项目中能否弥补之前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漏洞以及是否能达到项目的预期效果。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本文对目标成本管理方法与作业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分析两个理论的先进性和局限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理论结合的可行性。其次,本文层层深入找出W建筑公司成本管理中的症结所在,提出了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在其公司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次,本文将W建筑公司苏州首开太湖公寓项目的基础土建工程作为案例主体进行分析,论述了如何确定项目目标成本与作业成本的核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措施,试图提高其成本管理水平。最后,本文阐述了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赵红[8](2019)在《“轻触”还是“重触”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的资金积累及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出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井喷式”发展。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进入国际市场时间相对较晚,相比发达国家具有天生的后发劣势。在国际化进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资源来取得利润,又要不断开发新知识、新技术并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来取得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等战略资源,从而应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虽然近些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跃,但并购后的整合还相对滞后,致使很多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出现亏损最终导致并购失败。根据德勤2017年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后整合失败率为50%左右,同时美国麦肯锡公司调查统计进一步表明过去中国20年并购失败率更是高达67%,而且获取先进技术的并购基本都未实现预期,如TCL并购法国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及汤姆逊公司,上汽并购韩国双龙等。可见现实中中国企业选择的这条路并不平坦,能够在有计划、系统的从并购整合过程中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并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中国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现有的学者也认识到了并购后的整合对并购方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学者也认识到并购整合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并购整合模式来整合两个相互独立组织并让知识发生有效的转移至关重要。但因不同的并购方其并购整合的目标是不同的,有些是通过跨国技术并购来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的效率和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和风险,此表明并购方更偏向于提升利用型创新能力;有些并购方通过并购来寻求前沿领域的研发技术和研发能力来开拓新的市场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此表明并购方更偏向于提升探索型创新能力。因此并购方的不同的跨国技术并购目的,则其技术并购整合会通过不同的技术创新的路径来提升创新绩效。但是现有的成果很少研究并购整合模式和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创新之间的匹配关系以及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一拖并购Mc Cormick工厂”、“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吉利并购沃尔沃”进行跨案例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进行系统评述和逻辑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的内涵和如何衡量这两种并购整合模式?(2)不同的技术整合模式如何影响创新绩效?(3)探索型和利用型创新能力在“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与创新绩效中起到什么作用?(4)探索型创新能力和利用型创新能力与“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之间是否存匹配关系,来证实技跨国术并购整合过程中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通过不同路径关系来更有效的提升创新绩效;(5)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与创新能力(利用型创新能力和探索型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其他因素影响?基于以上的问题的思考提出本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本文基于开发新量表和利用经典量表来设计调查问卷向有实施并购经历的中国企业发放问卷,最后收集到了247份有效问卷来进一步的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1)“轻触”整合模式比“重触”整合模式对并购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更大;(2)探索型创新能力和利用性创新能力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和创新绩效提升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轻触”整合模式更有利于提升探索型创新能力,与其存在匹配关系;(4)“重触”整合模式更有利于提升利用型创新能力,与其存在匹配关系;(5)知识基础(包括国际化经验、并购经验、行业相关和组织文化)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选择和创新能力提升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聚焦于中国企业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阶段如何选择不同的并购整合模式与不同的创新能力匹配来有效的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其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为了改进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后技术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获取先进技术和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并实现协同效应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作用;二是并购方通过预先确定自身期望从目标方获取核心技术是增强现有的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效率还是探索新的技术研发领域,来有匹配性的选择并购整合模式实现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有效提升。本研究通过研究并购整合模式-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的机制和规律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高技术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本研究也进一步的丰富了跳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并拓展了并购整合模式的内涵。

韩婧[9](2019)在《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的协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追求绩效是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和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必经之路。一方面,以法制化、民主化、透明化、高效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财政制度对政府管理工作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各国提升政府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支出成本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稳中向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发展成就下,仍隐藏着一定程度的财政收支矛盾。因此,自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直积极探索预算绩效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由点及面在全国范围内不断铺展开来。从2015年《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将目标管理重点纳入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程,到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再到2018年5月我国财政部预算司发布关于《推进中国绩效预算改革研究—中国预算绩效管理路径与方案研究》征询意向公告,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意味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迈上了新的征程。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关注的是,在十几年的探索中不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我国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仍然面临着目标编制难、绩效评价难、评价结果应用难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难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于是,本文从理论的角度,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协同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等为基础,先后对预算绩效管理、管理协同性和目标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支撑,并结合发展现状,对目标管理、绩效跟踪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三个主要环节协同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展开研究。发现绩效目标编制存在较大随意性,而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目标的细化、量化,所以目标编制的不科学性导致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难和目标导向作用缺失,也因此使得评价结果可信度和权威性受到质疑,最终导致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难的问题。可见,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间环环相扣,任何一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本文从协同性的角度探索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和各环节间的协调运行,探索全过程绩效管理的实现路径,同时从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关于技术的协同性,主要从部门职能差异、项目特殊性及目标细化量化的角度,对目标编制技术协同性的增强提出建议,并结合指标体系建立的规则、原则和价值标准,提出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与要点。关于组织的协同性,从树立目标管理价值理念和明确主体责任入手,以增强组织的责任意识和协调合作意识。对于环境的协同性,即制度体系的建设,则提出了包括目标编制与调整制度、中期报告制度、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制度在内的核心制度,以及涉及信息披露与管理、项目与绩效指标库、专家与中介机构等相关辅助制度的完善。

邱毅[10](2006)在《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 ——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转移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不断发展,至2000年,跨国并购额已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81%。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获取海外资源的一种手段,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成长战略。中国企业在步入21世纪之后,也开始以跨国并购方式大幅度进攻海外市场。由于多种原因,有些跨国并购取得了成功,而有些跨国并购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以失败而告终。文献显示,跨国并购失败率在50-70%,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并购后没有进行合理而有效地整合。有关并购后整合问题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而国内在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改革的推进,一些学者也开始重视并购后的研究。以前研究者大多关注于业务、文化、人员、制度和资产等方面的整合,把并购失败归因于并购双方的战略和组织“适配”、文化冲突、缺乏价值协同效应等问题。作者在整理并购整合理论中发现,很少见到把核心能力转移作为考察对象,认为通过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之间的资源和能力转移,共享知识和资源,能够创造并购价值,实现并购战略协同效应。因此,本文把跨国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转移作为本研究的中心议题。研究中隐含着二个假设条件:第一是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之间成功的核心能力转移是并购创造价值的过程,是实现并购战略协同效应的一个主要手段;第二是并购后缺乏核心能力转移是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管理学、金融学、组织行为学和国际企业管理等相关理论,着重从核心能力转移角度,对跨国并购整合过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为从事跨国并购的管理者提供一个理论参考,也能丰富跨国并购整合理论。 本文从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转移是实现并购成功的源泉这个观点出发,将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文中各章也可能称为企业跨国并购整合或跨国并购整合)定义为并购企业根据自身并购前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准则,遵循东道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环境,将目标企业或被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公司文化、生产、营销和人员等企业要素重新打破,使之与并购企业的要素融为一体,通过两家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企业组织间的核心能力或战略能力的有效成功转移、扩散和积累,从而达到并购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企业价值的目标的过程。 能力转移(文中也指知识能力转移)过程,是指跨国并购一方将拥有的能力,通过转移机制传播给或“移植”到或“嫁接”到被并购一方的过程,能力接受者将之与现有的能力相结合内部化为自身核心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接受者的竞争优势得到提升或最终接受者的绩效得以改善,反之亦然。能力转移包括两大类活动:(1)知识能力接收者的接受过程;(2)知识能力提供者的传递过程。 本研究利用国内外文献和实证研究成果,开始从分析跨国并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入手,提出了本文关注的研究问题。 第二章,从理论上对并购动机、并购整合、核心能力理论进行了文献探讨,为以后各章的论述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第三章,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建立了一个并购整合过程核心能力转移的模型,核心能力转移主要受到能力特性、社会文化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并购战略、能力提供者和接收者的特性、沟通和信赖、转移成本和转移机制等影响。这些因素分为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和技术层面。并提出核心能力转移的一个并购过程的观点,核心能力转移不仅是并购后管理的重点,而且从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开始到并购交易方式的选择,一直到并购结束为止都要高度关注。 第四章,也是本文的难点、重点部分,主要论述了作为企业资源的知识的特性和分享过程和转移成效。同时分析了知识转移成功的障碍和促进要素。 第五章、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析了与跨国并购背景下的核心能力转移紧密相关

二、对目标管理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目标管理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透明度对公司并购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信息透明度
        1.3.2 公司并购
        1.3.3 并购目标选择
        1.3.4 并购溢价
        1.3.5 并购市场反应
        1.3.6 其他重要概念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1.6.1 理论创新
        1.6.2 方法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信息透明度的相关文献
        2.1.1 信息透明度的内涵
        2.1.2 信息透明度的测度
        2.1.3 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2 并购目标选择的相关文献
        2.2.1 并购目标选择研究的发展脉络
        2.2.2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并购目标选择研究
    2.3 并购溢价的相关文献
        2.3.1 并购溢价研究的发展脉络
        2.3.2 信息透明度对并购溢价的影响
    2.4 并购市场反应的相关文献
        2.4.1 并购市场反应研究的发展脉络
        2.4.2 信息透明度对并购市场反应的影响
    2.5 并购地理区位的相关文献
        2.5.1 并购地域重叠的信息溢出效应
        2.5.2 并购地理距离的信息成本效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透明度与公司并购的相关理论基础
    3.1 公司并购理论
        3.1.1 公司并购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3.1.2 公司并购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3 委托代理理论
        3.3.1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3.3.2 委托代理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4 行为金融理论
        3.4.1 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3.4.2 行为金融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透明度对并购目标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1 信息透明度与并购目标选择
        4.2.2 地理区位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3.2 变量选取与操作性定义
        4.3.3 实证模型的构建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相关性检验
        4.4.3 回归分析
    4.5 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
        4.5.1 内生性检验
        4.5.2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透明度对并购溢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1 信息透明度与并购溢价
        5.2.2 外生事件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3.2 变量选取与操作性定义
        5.3.3 实证模型的构建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相关性检验
        5.4.3 回归分析
    5.5 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
        5.5.1 内生性检验
        5.5.2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透明度对并购市场反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假设的提出
        6.2.1 信息透明度与并购市场反应
        6.2.2 行为和代理因素的调节作用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3.2 变量选取与操作性定义
        6.3.3 实证模型的构建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相关性检验
        6.4.3 回归分析
    6.5 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
        6.5.1 内生性检验
        6.5.2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研究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一章 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理论
        一、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
        二、研究的支撑理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研究的核心概念和方法手段
        一、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研究的方法手段
第二章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生成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生成
        一、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提出
        二、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扩散和适应性微调
        三、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生成的特点
    第二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现状
        一、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目前的主客体结构和功能
        二、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目前发挥的作用
        三、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对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现状的评价
        一、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处于目标管理的早期发展阶段
        二、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具有古典机械主义派别特征
        三、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功能发挥不够理想
第三章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府目标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汇总
        一、西方政府目标管理视域中的影响因素
        二、政策执行视域中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判定
        一、运用德尔菲法进行的影响因素判定
        二、内部利益相关评价对影响因素的检验
    第三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聚类
        一、因素聚类的结果
        二、因素聚类结果与平衡计分卡的相关辨析
第四章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调适方案设计
    第一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主体结构调整
        一、原主体结构的利弊分析
        二、主体结构调整
    第二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流程再造
        一、原流程的利弊分析
        二、流程再造方案
    第三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学习与培训设计
        一、原来的学习和培训存在的问题
        二、学习与培训方案设计
    第四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调适效果评价
        一、效果评价的主体及分工
        二、效果评价的内容
        三、效果评价的方式
第五章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调适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调适的优势和劣势
        一、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调适的优势
        二、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调适的劣势
    第二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调适的机会和威胁
        一、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调适的机会
        二、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调适的威胁
    第三节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的制度调适的策略选择
        一、调适方案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推进调适方案的策略选择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目标成本管理的H公司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目标成本理论文献综述
        1.2.1 目标成本的相关概念
        1.2.2 目标成本管理的特点
        1.2.3 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H公司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2.1 H公司背景
        2.1.1 H公司概况
        2.1.2 H公司的行业环境分析
    2.2 H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2.1 新产品成本控制缺乏市场导向
        2.2.2 成本控制的参与部门较少
        2.2.3 成本控制的预算执行和考核力度不足
    2.3 H公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部门之间合作沟通不畅
        2.3.2 管理人员缺乏对现代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了解
        2.3.3 成本控制责任未合理分配
    2.4 应用目标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4.1 H公司目标成本管理适用性问卷调查和结果说明
        2.4.2 H公司应用目标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4.3 H公司应用目标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公司新产品目标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体系设计
    3.1 H公司新产品安装座目标成本的制定
        3.1.1 新产品安装座的客户需求调查
        3.1.2 确定安装座的目标售价
        3.1.3 量化安装座的目标利润
        3.1.4 制定安装座的目标成本
    3.2 H公司新产品安装座目标成本的分解
        3.2.1 按产品零件构成分解安装座的目标成本
        3.2.2 按产品成本构成和部门责任分解安装座的目标成本
    3.3 H公司新产品安装座目标成本的考核
        3.3.1 安装座目标成本的考核指标
        3.3.2 安装座目标成本的成本控制结果业绩报告
        3.3.3 安装座目标成本的成本控制结果考核激励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公司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4.1 跨越职能部门组建目标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小组
        4.1.1 H公司目标成本的成本控制流程
        4.1.2 H公司目标成本的成本控制流程和传统流程的比较分析
    4.2 建立成本控制信息系统流程和规范
    4.3 更新设备时需要考虑投资的资本成本
    4.4 考虑市场价格变动的目标成本执行
    4.5 H公司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步骤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目标成本管理在H公司适用程度的调查
    附录2 H公司产品安装座的市场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 H公司产品安装座的机械设计图
    附录4 包含资本成本的目标成本模型推导过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界定
        2.1.1 目标成本
        2.1.2 目标成本管理
        2.1.3 管理效果评价
        2.1.4 激励机制理论
        2.1.5 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界定
    2.2 目标成本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用现状
        2.2.1 目标成本管理与效果评价的现状
        2.2.2 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对企业和员工的影响
    2.3 目标成本管理的争议分析
        2.3.1 目标成本编制准确度和管理松弛度的问题
        2.3.2 目标成本编制版本的时间点和数量问题
        2.3.3 目标成本管理主责部门分配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与管理效果评价的联系
    3.2 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影响因素梳理
    3.3 影响因素的提炼
    3.4 本章小结
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本章研究思路
    4.2 指标构建原则
    4.3 一级二级指标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
    5.1 本章研究思路
    5.2 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
        5.2.1 常用综合评价模型比选
        5.2.2 评价指标内容分析及标准确定
        5.2.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权重处理
        5.2.4 基于灰色理论的综合评价
        5.2.5 评价人员组成与实施的过程
    5.3 案例分析
        5.3.1 案例处理过程
        5.3.2 指标分析
        5.3.3 案例处理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提高目标成本管理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6.1 目标成本管理方式的分类指导
    6.2 目标成本管理与效果评价的应用指导
        6.2.1 目标成本编制准确性与松弛度应与项目情况相关
        6.2.2 编制版本的时间点和数量应和企业管理水平相关
        6.2.3 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责部门应与企业组织架构相关
        6.2.4 效果评价应从多角度考虑
    6.3 评价指标的选用指导
    6.4 效果评价工作实施的保障措施
        6.4.1 组织措施
        6.4.2 技术措施
        6.4.3 管理措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组织情境要素影响目标管理理念实践应用的实证研究——以企业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组织情境因素影响目标管理实践应用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关于组织情境结构因素的界定
    (二)目标管理实践应用关键节点确定
        (1)目标设立
        (2)目标认同
        (3)目标落地实施
    (三)组织情境要素与目标管理实践应用关系的研究假设
        1. 组织结构情境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1)权力分配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2)组织结构规范化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2. 企业文化情境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1)企业文化的投入特质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2)企业文化的适应性特质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3. 组织激励氛围与目标管理实践应用的关系
        (1)激励机制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2)领导关怀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三、调查设计和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收集及基本情况
    (三)信度效度检验
四、统计分析和检验过程
    (一)变量相关性检验
    (二)情境要素与目标管理实践的回归分析
        (1)目标设立模型1、2:组织情境因素与目标设立关系
        (2)目标认同模型3、4:组织情境因素与目标认同关系
        (3)目标实施模型5、6:组织情境因素与目标实施关系
五、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讨论
        (1)组织结构情境对目标管理理念实施的影响
        (2)企业文化情境对目标管理理念实施的影响
        (3)组织激励氛围对目标管理理念实施的影响
    (二)主要结论
六、本研究对管理研究实践转化问题的启示

(6)员工组织支持感、心理所有权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理论意义
    1.4 现实意义
    1.5 研究设计
    1.6 研究流程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建言行为
    2.2 组织支持感
    2.3 心理所有权
    2.4 组织支持感、心理所有权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2.5 领导成员交换
    2.6 传统性
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现有研究的不足
    3.2 初期研究框架的探索性研究
    3.3 研究模型
    3.4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问卷调查
    4.2 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
    4.3 构念的操作化
    4.4 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4.5 样本偏差分析
第5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独立样本 T 检验与方差分析
    5.3 相关性分析
    5.4 假设检验
    5.5 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启示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在W建筑公司项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目标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2.1.2 作业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2.1.3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2.1.4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2.2.2 目标成本管理
        2.2.3 作业成本管理
        2.2.4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
3 W建筑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W建筑公司概况
        3.1.1 W建筑公司组织结构设置
        3.1.2 W建筑公司人力资源情况
        3.1.3 W建筑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
    3.2 W建筑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3.2.1 W建筑公司成本特性
        3.2.2 W建筑公司成本核算方法
    3.3 W建筑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3.3.2 成本核算方法粗放导致实际成本反映不准确
        3.3.3 预算工作不到位
        3.3.4 管理者合同观念淡薄
        3.3.5 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督考核机制
4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在W建筑公司应用的方案设计
    4.1 项目背景介绍
    4.2 W建筑公司应用目标-作业成本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4.3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在W公司项目应用的方案设计
        4.3.1 目标成本的确定
        4.3.2 作业成本的计算
    4.4 实施效果分析
        4.4.1 目标-作业成本分析的内容
        4.4.2 实施效果评价
        4.4.3 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5 实施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5.1 做好运用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基础工作
    5.2 树立全体管理人员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5.3 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
    5.4 建立与合适的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轻触”还是“重触”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和核心概念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核心概念
    1.4 研究结构安排
第2章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
    2.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相关理论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1.3 组织学习理论
        2.1.4 跳板理论
    2.2 跨国并购与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2.1 跨国并购与技术创新理论思想概述
        2.2.2 跨国并购与创新绩效实证研究简述
    2.3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研究综述
        2.3.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程度研究
        2.3.2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速度研究
        2.3.3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研究
    2.4 跨国技术并购模式选择“自治还是整合”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综述
        2.4.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现状
        2.4.2 不同的整合模式对于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现状
    2.5 研究评述
第3章 案例研究: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和创新绩效研究
    3.1 案例研究的概述
    3.2 研究背景与理论预设
    3.3 案例1:并购整合成功案例——中国一拖并购Mc Cormick工厂
    3.4 案例2:并购整合失败案例——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
    3.5 案例3:并购整合成功案例——吉利并购沃尔沃
    3.6 跨案例分析
第4章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研究假设
    4.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不同模式研究
        4.1.1 “轻触”和“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的内涵和衡量维度
        4.1.2 “轻触”和“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和研究假设
    4.2 “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4.2.1 “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的内涵
        4.2.2 “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和研究假设
    4.3 知识基础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能力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
        4.3.1 并购后的整合阶段知识基础研究
        4.3.2 知识基础在并购整合模式与创新能力间所起的调节作用和研究假设
第5章 “轻触”与“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量表测量的产生
        5.1.1 被解释变量的量表设计
        5.1.2 “轻触”和“重触”量表的设计
        5.1.3 利用型创新能力和探索型创新能力的量表设计
        5.1.4 知识基础的量表设计
        5.1.5 控制变量
    5.2 问卷的设计与测试
        5.2.1 问卷的设计
        5.2.2 数据的收集
    5.3 实证分析
        5.3.1 变量的相关分析
        5.3.2 实证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与实践贡献
    6.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企业调研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的协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二、关于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管理
        三、关于预算绩效评价
        四、关于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
        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
        三、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基本概念
        四、协同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协同性的理论基础——协同论
        三、目标导向的理论基础——目标设置理论
第三章 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的基本框架及各环节协同性的体现
    第一节 目标管理及其协同性体现
        一、绩效目标的编审
        二、绩效目标的绩效跟踪
        三、绩效目标的最终问效
        四、目标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其他各环节协同性的体现
    第二节 绩效评价及其协同性体现
        一、绩效评价环节的事前评价
        二、绩效评价环节的事中评价
        三、绩效评价环节的事后评价
        四、绩效评价与预算绩效管理其他各环节协同性的体现
    第三节 评价结果应用及其协同性体现
        一、目标审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二、绩效跟踪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四、评价结果应用与预算绩效管理其他各环节协同性的体现
    第四节 财政预算绩效全过程协同管理流程的框架设计
        一、流程框架及设计依据
        二、框架设计对各环节协同性的体现
第四章 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协同性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取得的成效
        一、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方面取得的进展
        二、在预算绩效评价方面取得的进展
        三、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方面取得的进展
    第二节 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协同性不足
        一、绩效目标管理环节协同性不足
        二、预算绩效评价协同性不足
        三、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协同性不足
第五章 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协同性不足的成因
    第一节 目标管理协同性不足的成因
        一、目标编制技术协同性不足
        二、管理过程协同性不足
        三、组织行为协同性不足
    第二节 绩效评价协同性不足的成因
        一、评价技术协同性不足
        二、评价过程协同性不足
        三、组织行为协同性不足
    第三节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协同性不足的成因
        一、应用技术协同性不足
        二、制度环境协同性不足
        三、组织行为协同性不足——基于博弈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增强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协同性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增强目标管理协同性的措施建议
        一、增强目标编制技术的协同性
        二、增强管理过程协同性
        三、增强目标管理组织行为的协同性
    第二节 增强绩效评价协同性的措施建议
        一、增强评价技术的协同性
        二、增强绩效评价过程的协同性
        三、增强绩效评价组织行为的协同性
    第三节 增强评价结果应用协同性的措施建议
        一、增强评价结果应用技术的协同性
        二、增强评价结果应用制度环境的协同性
        三、增强评价结果应用组织行为的协同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10)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 ——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转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全球跨国并购发展趋势及特点
        二、跨国并购成功率分析
        三、并购整合:跨国并购走向成功的关键
        四、核心能力跨国界转移:创造跨国并购整合价值
    第二节 基本概念以及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跨国并购、跨国并购后整合
        二、企业资源和核心能力
        三、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以及论文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径、研究的局限性
        三、基本框架
        四、论文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跨国并购整合和核心能力理论综述
    第一节 跨国并购动机理论
        一、OLI模型与跨国并购
        二、跨国并购动机:企业内部因素
        三、跨国并购动机: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节 并购整合理论
        一、金融经济学派
        二、战略管理学派
        三、组织行为学派
        四、并购整合过程学派
        五、知识管理学派
        六、斯蒂芬A·詹森7C-整合模型
        七、新兴学派:核心能力管理
    第三节 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理论
        一、企业资源理论回顾
        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兴起和概念
        三、企业核心能力构成
        四、企业核心能力特性
        五、核心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六、基于资源观点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第三章 跨国并购整合中的核心能力转移模型分析
    第一节 并购整合过程的核心能力转移模型
        一、并购双方核心能力转移模型
        二、核心能力转移方向
        三、组织内的核心能力转换
        四、核心能力转移和能力类别之间的关系
        五、能力接受者吸收学习过程:知识能力扩散
        六、影响核心能力转移的因素模型
    第二节 核心能力转移:一个过程观点
        一、跨国并购过程
        二、并购前管理
        三、并购中管理
    第三节 并购后整合管理:核心能力转移成功的关键
        一、并购的价值创造来源
        二、并购后整合管理
        三、并购后整合挑战
    第四节 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的核心能力保护
        一、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危机管理
        二、识别核心能力:能力、技术和知识
        三、知识与权力配置
        四、企业边界管理
第四章 能力特性、转移双方特质、并购后能力分享与转移——以知识能力为例
    第一节 知识能力特性与转移
        一、知识定义、分类和特性
        二、知识能力特性与转移
        三、知识管理
    第二节 转移双方特质与能力转移成效
        一、知识能力接受者的吸收能力由来
        二、知识能力接收者的吸收能力
        三、吸收能力与转移能力的关系
        四、知识能力提供者的转移能力
        五、影响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
        六、组织学习机制与知识能力转移成效
    第三节 转移双方之间的知识前后关系与核心能力转移
        一、概念背景
        二、知识转移模型
        三、知识前后关系与知识转移的可能性
    第四节 知识能力转移——以思科、IBM和BP公司并购后知识转移为例
        一、并购中的知识转移
        二、并购后知识整合中的阻力和促进因素
        三、促进并购中知识转移的条件
        四、案例分析
        五、结论和建议
    第五节 知识能力分享——以Omni公司知识分享为例
        一、组织中的知识分享
        二、整合中的知识分享
        三、Omni公司案例研究
        四、讨论
第五章 跨文化整合与跨国并购背景下的核心能力转移
    第一节 文化特性和层次
        一、文化特性
        二、文化层次
        三、企业文化
    第二节 企业文化差异和并购后文化移植
        一、企业文化差异和并购过程的文化冲突
        二、文化与并购整合
        三、跨国并购类型对整合的影响度
        四、企业文化移植过程与整合模式
        五、企业文化类型与移植可能结果
    第三节 国家文化差异和跨国并购中的能力转移:一个概念化模型
        一、文化差异对并购成功影响
        二、并购中的能力转移
        三、跨国收购中的能力转移成功概念模型
        四、结论和将来研究方向
    第四节 通过组织认知和构建能力:Lafarge集团在并购后文化整合中的发展能力研究
        一、理论基础
        二、能力构建研究模型
        三、案例研究:并购后整合-Lafarge集团的案例
        四、讨论与管理含义
    第五节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Volvo收购Carrus公司案例研究
        一、两家公司整合
        二、收购后整合的文化观点
        三、Volvo收购Carrus公司案例
        四、Carrus变革和整合
        五、结论
第六章 人力资源管理与跨国并购背景下的核心能力转移
    第一节 人力资源与并购整合中的人员问题
        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核心能力
        二、雇员个性与组织文化的一致性
        三、人力资源在并购中的作用
        四、企业并购对被并购公司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五、减缓雇员心理和行为影响的方略
        六、并购整合与薪资、福利计划
        七、跨国并购后的跨文化训练
        八、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过程
    第二节 被并购公司在并购公司中的战略角色与人力资本关系
        一、被并购子公司知识流动方向和知识创造
        二、组织内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三、被并购子公司人力资本
        四、被并购子公司战略角色与人力资本关系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
        一、并购与HRM之间的战略适配
        二、HRM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
        三、讨论与结论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惯例与跨国知识能力转移
        一、跨国公司知识转移:过程和它的决定要素
        二、人力资源管理惯例与跨国知识转移
        三、人力资源管理惯例分类
        四、评述修正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惯例与跨国知识转移模型
    第五节 公司企业家对实现跨国并购后能力转移成功的作用——以外国公司收购东德公司为例
        一、公司企业家的定义
        二、研究方法
        三、企业家因素分析
        四、培育公司企业家利于整合收购的能力转移
        五、管理含意
    第六节 跨国并购后的外派与知识转移:传播能力的作用
        一、外派任务的类型
        二、传播能力
        三、外派人员的知识中介角色
        四、分析和讨论
        五、跨文化培训利于传播能力提高
    第七节 识别和留住在跨国并购中的关键雇员
        一、关键概念定义
        二、跨国收购的人力资源问题
        三、跨国收购中的智囊流失
        四、识别和留住关键雇员
        五、跨国收购中对关键职员承诺
        六、结论
第七章 组织信赖与核心能力转移
    第一节 组织信赖、控制及其在公司并购整合中的作用
        一、组织信赖属性
        二、信赖和控制
        三、信赖与控制之间的关系
        四、信赖和控制在整合中的作用
    第二节 信赖在公司并购整合过程中的作用:一个概念模型
        一、信赖在整个并购中的重要作用
        二、信赖在公司并购中影响和前提
        三、前提条件的相对重要性和统计学作用
        四、结论探讨和和构建信赖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组织以前信赖关系、并购后知识能力转移和知识粘性之间关系的探讨
        一、以前信赖对并购后知识转移的作用
        二、基于信赖关系的重要性
        三、跨国知识转移机制和转移效果
        四、知识的粘性与转移难度
        五、组织以前关系与知识转移模型
        六、分析和结论
第八章 组织沟通与核心能力转移
    第一节 组织沟通在并购整合过程中的作用
        一、组织沟通定义
        二、组织沟通类型和媒介
        三、跨文化沟通
        四、组织沟通对并购整合的影响
        五 沟通互动能力对组织知识转移的作用
    第二节 沟通不协调导致并购整合失败和增强知识转移粘性
        一、文化在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作用
        二、国际企业相遇实际失败和沟通不协调
        三、跨国收购中的沟通和文化不协调:来自Olivier Irrmann两个定性研究结果
        四、结论和管理含义
    第三节 收购中的内部沟通:工作满意效果分析
        一、提出关键概念
        二、收购中的内部沟通
        三、收购中的沟通和工作满意度
        四、概括和结论
    第四节 知识能力转移机制、吸收方式与转移业绩的关系
        一、并购公司选择转移知识
        二、知识特征、转移机制和转移业绩
        三、案例分析:丰田公司用向海外员工传授生产秘诀
        四、管理含意
第九章 跨国并购整合中的组织学习障碍及知识能力转移成本分析
    第一节 跨国并购整合中的组织学习结合物和障碍
        一、并购中的知识转移和学习
        二、重铸并购为一个学习过程
        三、并购学习过程中的结合和障碍
        四、结论
    第二节 影响R&D知识转移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R&D在跨国并购整合中的作用
        二、收购后R&D整合模式
        三、成功知识转移含义
        四、转移R&D知识成功的关键要素
        五、结论和意义
    第三节 组织间学习和能力转移成本分析
        一、知识能力转移与公司
        二、知识能力转移成本
        三、知识能力转移成本的决定因素
        四、总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和管理含意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局限性和将来研究方向
    三、管理含意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对目标管理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透明度对公司并购影响的研究[D]. 王天童. 吉林大学, 2020(08)
  • [2]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研究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分析[D]. 罗红霞. 云南大学, 2014(12)
  • [3]基于目标成本管理的H公司成本控制研究[D]. 罗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效果评价研究[D]. 肖玮敏. 重庆大学, 2016(03)
  • [5]组织情境要素影响目标管理理念实践应用的实证研究——以企业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为例[J]. 毛淑珍,乐国林,崔明召.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6]员工组织支持感、心理所有权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D]. 姜薇薇. 吉林大学, 2014(09)
  • [7]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在W建筑公司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宋悦妍.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轻触”还是“重触”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赵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9]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的协同性研究[D]. 韩婧.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 ——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转移分析[D]. 邱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论目标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