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进士徐文华字“用先”而非“用光”(论文文献综述)
毛西旁[1](1991)在《明进士徐文华字“用先”而非“用光”》文中研究表明 《明史》卷191《徐文华传》载徐文华字用光,嘉定州(今四川乐山)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查明代万历《嘉定州志》、清代康熙《嘉定州志》、嘉庆《乐山县志》等,均记"徐文华,字用先",与徐文华同时代的诗人杨慎在其诗文中也称徐文华为"徐用先"。"用光"与"用先",
邱进春[2](2006)在《明代江西进士考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举制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相关文献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明代科举制度的研究看,目前大多数学者对明代科举文献重利用、轻整理,忽视了文献记载可能存在的错误,以致得出的结论相互抵牾,不能令人信服。本文对记载明代江西进士的诸多文献,一一予以排比、梳理、考证,揭示其存在的各种类型的讹误,在此基础上,对明代江西进士首次作了全面的统计、审定,并一一写出小传,为全面、深入地研究明代江西进士做了最基础性的工作。 前言部分指出目前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存在各种不足,认为轻视对科举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是产生问题的根源;由此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即为明代科举制度研究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并对本文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作了简要描述。 绪论第一节分析记载明代江西进士的各类科举文献,主要揭示其各自存在的问题:明代《登科录》中的官年问题,《皇明贡举考》、《类姓登科考》的版本问题,《国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初集》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记载失实问题,地方志选举表的漏收、误收、窜榜等问题,诸如此类。这些即是本文研究所针对的问题。第二节考证了明代全国开科榜数和进士总数,以之为分析江西进士的大背景。第三节考证明代江西进士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角度分析其原因。 第一章考证明代江西进士的姓名。明代进士存在较多的变更姓名的现象,一些进士名录没有注意,导致出现误一为二或误二为一的问题;还有些名录在记载进士姓名、字号时出现笔误。本章从复姓、更名及误载等方面进行了考证。 第二章考证明代江西进士的籍贯。籍贯对于明代进士有着的比较重要的意义。一些文献在记载江西进士的籍贯时,或者记载错误,或者失考原籍,或者误收外省进士等。这是本章考证针对的问题。 第三章考证明代江西进士的榜甲名次。主要考证了地方志和人物传记资料对明代江西进士榜次的误载,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名录对江西进士甲次的误载,并分析了其出错的原因。 第四章考证明代江西进士的年龄。首先考证《登科录》资料中记载江西进士年龄的错误,即官年;其次考证其他人物传记资料记载江西进士年龄(生卒年)的错误。 第五章对各书漏载、补阙及滥增的明代江西进士加以考证。漏载、补阙的考证主要针对《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而滥增则主要针对地方志选举表。 正文末附录2种,前1种为正文参考表格5份,后1种为明代江西进士小传,是本文考证的阶段性结果。
金磊[3](2018)在《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处州府、衢州府和严州府是明代浙江省下辖的三个州府。相对明代浙江省的其他州府而言,这三个州府是以往研究者在地域文学研究中比较忽视的一个地区。本文以明代处州府、衢州府和严州府作家为考察对象,研究明代三地之文学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本研究整理所得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共计637个,其中重要作家有40余位,所能见到的存世诗文别集约50余种。根据整理所得的情况,在附录部分,写作了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的生平小传和诗文别集叙录,以备参考。文章结构大致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对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的意义,介绍对三府作家的研究情况并作出评论,同时也概述三府的府况,为后文的叙述提供背景介绍。正文部分共分三章,分别为明代处州作家、明代衢州作家和明代严州作家。明代处州作家部分,主要以刘基家族、缙云作家群、遂昌作家、陈中州、郑汝璧等人为主干,介绍并评价他们的诗文成就。明代衢州作家部分,则以金实、方豪、吾谨、童佩、柴惟道、方应祥等作家为主干,介绍并评价他们的诗文成就。明代严州作家部分,则以邵亨贞、徐尊生、商辂、姚夔、徐贯、徐楚父子等作家为主干,介绍并评价他们的诗文成就,同时对明代严州出现的两部戏文《杀狗记》、《三社记》进行介绍、分析与评价。文章的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一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看法。本文以人物为中心,按照地域、时代和人物的划分方法安排文章结构,按所属州府的不同先划分作家群,而后以作家群所处时代再来划分作家。从地域文化、作家生平、作家创作等方面,介绍、分析作家的诗文创作中表现出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尽可能地描绘出明代处州、衢州和严州地区文学发展的图景。
毛晓阳[4](2006)在《清代江西进士丛考》文中认为立足于研究历史问题必先重材料之考据与辨别的认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所完成的是清代江西进士研究的资料考据。全篇共分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 绪论是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也是本文的写作出发点。绪论的分节与正文部分大致上是对应的。第一节介绍了本文所集中参考的四种明清进士名录、索引类工具书的编纂与利用情况,它们包括《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同时探讨了科举研究中进士群体量化统计之社会史研究这一分支所存在的考据欠缺的问题。第二节探讨各种明清进士工具书在进士籍贯和姓名方面的刊误,并分析了各书出现刊误的原因。第三节探讨《光绪江西通志·选举志》有关清代江西进士的刊误,指出作为“志坛双璧”之一的《光绪江西通志》中,对清代江西进士的收录大致存在六类错误。第四节集中分析了其他相关资料刊载清代江西进士所存在的问题,这些文献资料包括清末、民国时修的《民国江西通志稿》、各府志、县志,《清代朱卷集成》、缙绅全书等。 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是针对学界进士群体量化统计之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考据误区而作,共分二节。第一节利用十一种清代文献,从它们所记载的清代历科进士的人数与姓名,对清代文进士总人数进行考订,认为26849人是清代文进士的确切人数。第二节描述了统计明代和清代江西进士的过程与结果,并与学界的其他研究数字进行了相互的参证。 正文中的其它四章都分别是针对各种资料中存在的有关清代江西进士的刊误而作的考据文字。第二章的内容是四种明清进士名录兼索引类工具书中有关清代江西进士的籍贯刊误或失范的订误和订补。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是有关四种明清进士工具书中56名进士的籍贯刊误的订误;第二节的内容是29名清代江西省内双籍进士籍贯的订补;第三节是226名江西乡贯外省户籍进士籍贯的订补;第四节是5名外省乡贯江西户籍进士籍贯的订补。 第三章的内容是四种明清进士名录、索引工具书中有关清代江西进士的姓名刊误或失范的订误与订补。共分四节。第一节是41名存在刊误的进士姓名的订正;第二节是92名双名甚至三名进士姓名的订补;第三节是5名双姓进士姓名的订补;第四节对2名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人名索引”部分漏载的进士作了补刊。第三、第四两节的7名进士属于进士姓名辨误与订补中的特例,故虽篇幅极短仍然被另辟为专节。 第四章的内容是《光绪江西通志·选举表》中有关刊误的逐条考据。全章共分五节,而所论述的刊误则有六种。第一节探讨被载于“选举表”中的双籍进士的籍贯刊误:第二节探讨该表进士姓名刊误的订正和订补;第三节探讨该表刊载钦赐进士与明通榜进士的问题;第四节是该表有关进士中式时间刊误的考证;第五节讨论该表所载入的疑似进士。
陈长文[5](2006)在《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进士登科录》,是明代历次科举考试的原始记录,是科举制度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它对于研究明史、明代科举制度,尤其是明代进士出身的人物等多方面都有着其他历史文献所无法替代的价值。由于多种原因,已往学者对明代《进士登科录》仅限于作为文献资料的征用,而对其本身的研究却很不够。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研究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学术专着。 本文充分利用了现存明代《进士登科录》这些原始文献。并且将明史与科举制度史结合起来,进行文献学、版本目录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考古学、计量统计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同时,注意把中国传统国学研究方法与法国“年鉴派”史学家重视计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最终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除《引言》外,本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本体研究,下编则探讨它与另外一些明代进士题名文献之间的关系,各分四章展开论述。 《引言》部分探讨了论文选题的缘起、意义、明代“进士登科录”涵义的界定、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及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等几个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精心搜集,把目前存世的明代《进士登科录》、《会试录》、《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的版本和庋藏情况罗列一表,它基本涵盖了已知存世的明代各类《进士登科录》。 上编四章主要探讨明代《进士登科录》本身。包括它的源流、版本、学术价值、局限性以及它对明代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第一章阐述明代科举制度与明代《进士登科录》之间的关系,廓清《进士登科录》的源流,考察它的刊刻、流布、珍藏、版式及结构体例等基本情况。尤其是《进士登科录》的源流问题,笔者对之进行寻根问底、追本溯源。 第二章主要探讨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内容,这是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明代《进士登科录》最核心的内容是其进士名录及其履历,即“进士家状”部分。本章分四节具体探讨了明代《进士登科录》中存在的“告殿”现象、“官年”现象、殿试“时务策”以及明代进士的姓名、役籍、婚姻状况等内容。而这些又是已往学者没有论及或有待商榷的地方。“告殿”现象,即举人会试中式之后,因身体状况或父母亡故等原因而告假以待来科补行殿试。这一现象在明代极为普遍,几乎贯穿了有明始终。“告殿”者通常会在下若干科补行殿试。“官年”现象,即在官方履历中虚报年龄的现象,明代自始至终在官方所刊《进士登科录》和坊刻《进士同年录》、《履历便览》中都程度不等的存在这一现象。尤其是万历、天启、崇祯三朝,虚报年龄的进士人数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同时虚报的年数也越来越多。嘉靖以后考选翰林院庶吉士及科道官限年制度,遂使官年现象至明末而流于糜烂。《进士登科录》载皇帝御制策问及一甲三名进士对策。就明代时务策的内容而言,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民族、宗教、教育、文化等诸方面。明代时务策注重时务,很有针对性、现实性,具有较高的史学、文学价值。明代“时务策”的字数与文风之间有一定关系。 第三章主要探讨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及其局限性,这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探讨明代《进士登科录》在文献学上的意义。其次,就《进士登科录》中“进士家状”部分对明代各类历史人物的考订价值分类举例说明。再次,又利用所掌握的数十种明代《进士登科录》,对《明史》、《明实录》这两部研究明史的重要文献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订,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明代《进士登科录》的重要文献价值。同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章主要探讨明代《进士登科录》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从《进士登科录》对政治活动、民间生活的影响以及对明代笔记、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渗透这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下编四章主要探讨明代《进士登科录》与其他明代进士题名文献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探讨《进士登科录》与《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之间的关系。后两种科
本刊编辑部[6](1996)在《《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文献》杂志自1979年创刊,至1985年共计出版二十二辑,1986年以后每年出版四辑。2.本索引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编排,共分为:文学;史学;敦煌、帛书;方志、舆图;谱牒、碑刻;传记、行实;善本叙录;抄本、写本、未刊本;目录;序跋、题记;版本、校勘;辨误、补正;辑侠;文献;书札;书史;刻书、藏书、访书;怀念、回顾及其他;书目文献出版社图书介绍等十九大类。编写顺序依次为篇名、作者、年代、期数(1979—1985年则为总辑数)。3.本索引编制匆促,分类难称允当,请读者使用时注意。
巩华阳[7](1992)在《一九九一年明史研究论着目录》文中提出
巩华阳[8](1992)在《一九九一年明史研究论着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敏[9](1992)在《《文献》杂志1991年篇目索引(总第47—50期)》文中指出
汤燕君[10](2009)在《唐代试诗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诗制度是唐代统治者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基于现实需要而构建的举士选官机制。作为文德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及于唐代社会的诸多方面。以往的研究或者在内容上局限于进士科试诗,或者在认识上局限于应试文体无甚价值的判断,缺乏对唐代试诗制度的整体性研究。本文试着把试诗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通过基本的文史结合的方法,对其产生缘起、基本面貌、文体特征和作用影响予以全方位的考察,力图在以下四个方面获得一些自己的认识:一,唐代试诗产生的时间和原因分析。试诗现象不只存在于进士科,它还广泛地存在于铨选、科目选、制举、翰林学士院试等多个考试门类中。从广义的科举范围来看,以诗取士的用人原则最初产生于吏部官员的录用考试,进而被引入其它考试。以此为基点,我们发现试诗产生的时间比以往认为的要早。另外,试诗作为最富有唐代色彩的一项考试制度,其背后蕴含着一幅深远而广阔的历史文化图景。二,试诗制度体系的构建。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唐代建立了完整的试诗制度体系。它以进士科试诗为基础,以铨选(包括博学宏词科)试诗为提高,以制举试诗为补充,以翰林院试诗为终点,形成了立体全方位的文才培养、选拔、任用、提拔机制。这其中还包括了地方——中央,解试——省试——殿试等不同级别的试诗,初试——覆核——重试(别头试)等不同环节的试诗,呈现出系统化的特点。这是我们将视野扩展到广义科举后获得的对试诗制度的全新认识。三,应试类文体评价体系的建立。作为制度规定下的应试类文体,应试诗的创作环境、创作机制、创作规范皆不同于一般的诗歌,由此呈现出来的诗体诗风也不同于普通的文学作品,脱离开制度背景的纯文学评价对其并不适用。通过分析应试诗的命题用意、体制规范和制度特征,我们试图建立起新的应试类文体的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作品的好坏不再仅仅由其审美性、抒情性特征决定,更主要的还要看它的内容、形式是否符合政治语境,有助于道德教化,其最终指向是是否有利于文德政治的构建。四,唐代试诗制度与社会、政治、文学之关系研究。试诗制度既是唐代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又通过“制度规定下的人”这一中介,对唐代社会、政治、文学产生影响,其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我们通过考察唐代士子在试诗制度下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特点,着重于探索试诗在“诗唐”社会的建立、文德政治的实行、唐诗文质并重风貌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
二、明进士徐文华字“用先”而非“用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进士徐文华字“用先”而非“用光”(论文提纲范文)
(2)明代江西进士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绪论 |
第一节 明代江西进士研究的文献分析 |
一 《登科录》资料 |
二 《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 |
三 《类姓登科考》 |
四 题名碑、《碑录》与《索引》 |
五 地方志中的选举表 |
六 其他文献 |
第二节 明代全国进士总数考 |
一 明代进士的榜数 |
二 明代的进士总数 |
三 结语 |
第三节 明代江西进士统计 |
一 明代江西进士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
二 明代江西进士的历时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
第一章 明代江西进士姓名之考证 |
第一节 明代进士姓名更改概述 |
一复姓 |
二 更名 |
三 以字行及其他 |
第二节 姓名更改之考证 |
一 复姓考 |
二 更名考 |
三 以字行考 |
第三节 各书误载姓名之考订 |
第二章 明代江西进士籍贯之考证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增置新县引起的进士籍贯变化考 |
第三节 单籍进士籍贯记载之错误考 |
一 省内府县之误 |
二 误收外省进士作江西进士者 |
第四节 双籍进士籍贯记载之错误考 |
一 原籍失载(一)原籍江西占籍外省者 |
二 原籍失载(二)原籍外省占籍江西者 |
三 原籍失载(三)江西省内占籍外府县者 |
四 误收外省进士为原籍江西者 |
第五节 户籍记载疏误之考订 |
第三章 明代江西进士榜甲之考证 |
第一节 各书记载榜次之误 |
第二节 各书记载甲次之误 |
第四章 明代江西进士年龄之考证 |
第一节 《登科录》资料中的官年考证 |
第二节 传记资料记载失误考证 |
第五章 各书漏载、补阙和滥增江西进士考 |
一 《碑录》、《索引》漏载进士 |
二 《碑录》、《索引》补阙进士 |
三 其他各书误收作进士者 |
附录 1.正文参考表格 |
附表1. 嘉靖三十五年进士观政选拔列表 |
附表2. 《皇明进士登科考》与《皇明贡举考》可信度对比表 |
附表3. 明代全国进士分朝统计表 |
附表4. 明代江西进士分科统计明细表 |
附表5. 迁离原籍明代江西进士历时分布表 |
附录 2. 明代江西进士小传 |
征引及参考文献 |
后记 |
(3)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的述评 |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二、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的状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四、若干说明 |
第二节 自然环境、历史地理与社会发展概况 |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地理 |
二、社会发展概况 |
第三节 明代处衢严作家的概况 |
一、作家的空间与时间分布 |
二、作家群体与作家作品特征 |
第一章 明代处州作家 |
第一节 明前期以刘基家族为代表的处州作家 |
一、刘基的生平与着作 |
二、刘基的文学作品 |
三、刘琏、刘璟和刘廌 |
四、叶子奇 |
五、永乐至宣德间的作家 |
第二节 明中期处州作家 |
一、缙云作家群 |
二、遂昌作家 |
三、其他地区作家——何镗和陈中州 |
第三节 明后期处州作家 |
一、郑汝璧 |
二、项应祥 |
三、郑赓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明代衢州作家 |
第一节 明初至正德年间的衢州作家 |
一、金实 |
二、胡超 |
三、方豪 |
四、吾谨 |
第二节 嘉靖年间的衢州作家 |
一、徐鸣銮徐惟辑父子 |
二、宋淳 |
三、徐霈 |
四、张文介 |
五、童佩 |
六、柴惟道 |
第三节 万历至明末的衢州作家 |
一、万历至崇祯间的文章大家 |
二、万历至崇祯间的笔记作家 |
三、释传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明代严州作家 |
第一节 明初严州作家 |
一、邵亨贞 |
二、鲁渊 |
三、徐尊生 |
四、明前期其他诗文作家 |
五、徐(田臣)与《杀狗记》 |
第二节 正统至正德间的严州作家 |
一、正统至正德间以商辂为代表的严州官僚作家群 |
二、商辂 |
三、姚夔 |
四、徐贯 |
五、明中前期其他严州作家 |
第三节 正德以后的严州作家 |
一、徐楚父子与《青溪诗集》的编纂 |
二、明中后期到明末的严州作家 |
三、其沧与《三社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一: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存世别集情况 |
一、明代处州作家存世别集 |
二、明代衢州作家存世别集 |
三、明代严州作家存世别集 |
附录二: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小传 |
一、明代处州作家小传 |
二、明代衢州作家小传 |
三、明代严州作家小传 |
参考书目 |
一、诗文总集、选集与作家别集、着作文献 |
二、诗话、史料、传记、方志 |
三、今人编纂文献、现代研究专着与学位、期刊论文 |
致谢辞 |
(4)清代江西进士丛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将文献考据引入进士群体社会史研究 |
第一节 四种清代进士名录、索引的编纂及目前利用状况 |
一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的编纂与目前利用状况 |
二 《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的编纂与目前利用状况 |
三 《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的编纂与目前利用状况 |
四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编纂与目前利用状况 |
第二节 四种明清进士名录、索引工具书的对校与考订 |
一 四种进士工具书与明清进士群体社会史研究 |
二 四种进士工具书进士籍贯刊误对校与订补 |
三 四种进士工具书进士人名刊误对校与订补 |
第三节 《光绪江西通志》与清代江西进士 |
一 《光绪江西通志》的编纂与评价 |
二 《光绪江西通志》的利用概况 |
三 《光绪江西通志.选举表》清代进士考订 |
第四节 相关方志及其它征引材料的考据 |
一 《民国江西通志稿》刊载清代进士考辨 |
二 各江西府志、县志刊载清代进士考辨 |
三 其它几种典籍刊载清代江西进士考辨 |
第一章 文献考据与清代进士的量化统计 |
第一节 清代文进士总数考订 |
一 清代进士人数统计的进士身份判定标准 |
二 十一种文献中进士人数的列表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明清江西进士人数统计与相关考据 |
一 明代江西进士人数统计 |
二 清代江西进士人数统计 |
三 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相互参证 |
第二章 四种明清进士名录、索引进士籍贯订误与订补 |
第一节 四种明清进士名录、索引进士籍贯标注订误 |
一 外省进士误为江西进士 |
二 江西进士误作外省进士 |
三 误为本省他府、他县进士 |
四 籍贯地名刊载字误 |
五 以俗名代替正式名 |
六 以府级籍贯代替县级籍贯 |
七 存疑进士 |
八 余论 |
第二节 清代江西省内双籍进士籍贯订补 |
一 南昌府 |
二 吉安府 |
三 抚州府 |
四 建昌府 |
五 广信府 |
六 饶州府 |
七 南康府 |
八 赣州府 |
九 婺源县进士附录 |
第三节 清代江西乡贯外省户籍进士订补 |
一 南昌府 |
二 瑞州府 |
三 袁州府 |
四 临江府 |
五 吉安府 |
六 抚州府 |
七 建昌府 |
八 广信府 |
九 饶州府 |
十 南康府 |
十一 九江府 |
十二 赣州府 |
十三 婺源县进士附录 |
第四节 清代江西户籍外省乡贯进士订补 |
第三章 四种明清进士名录、索引进士人名订误与订补 |
第一节 清代江西进士姓名订误 |
一 因姓名字形相近而误 |
二 因姓名读音相近而误 |
三 其他字误 |
第二节 清代江西双名、多名进士订补 |
一 中式进士前改名 |
二 中式进士后改名 |
三 中式进士前后均曾改名 |
第三节 清代江西双姓进士订补 |
第四节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士人名失载订补 |
第四章 《光绪江西通志.选举表》清代进士考辨 |
第一节 进士籍贯标注问题 |
一 原籍江西的外省户籍进士籍贯标注 |
二 省内双籍进士籍贯标注 |
三 未作详考进士籍贯标注 |
第二节 进士人名刊误问题 |
一 因姓名读音相近而误类 |
二 因姓名字形相近而误类 |
三 其它 |
第三节 明通进士与钦赐进士 |
一 明通进士 |
二 钦赐进士 |
第四节 进士中式时间刊误 |
一 补应殿试进士归科不确 |
二 中式时间记载错误 |
第五节 疑似进士 |
一 会试中式未经殿试的贡士 |
二 存疑进士 |
三 外省户籍江西乡贯存疑进士 |
第五章 其它相关文献刊载清代江西进士考辨 |
第一节 《民国江西通志稿.选举志》清代进士考辨 |
一 失载进士补遗 |
二 进士人名、科年、甲次考辨 |
三 疑似进士 |
第二节 各府、县志清代江西进士摭考 |
一 进士籍贯考订 |
二 中式时间考订 |
三 疑似进士 |
四 进士人名刊误 |
第三节 其他相关文献中清代江西进士杂考 |
一 《清代朱卷集成》清代江西进士摭考 |
二 《光绪甲辰爵秩全览》清代江西进士摭考 |
三 《光绪戊申春夏两季爵秩全览》清代江西进士摭考 |
四 《宣统职官录》清代江西进士摭考 |
附表:1.清代历科馆选分省统计一览表 |
2.清代翻译科乡会试录取举人、进士人数一览表 |
3.清代历科钦赐进士人数一览表 |
4.四种明清进士名录、索引进士籍贯刊误对校一览表 |
5.清代文进士总数考订十一种文献数据一览表 |
附录:《清代江西进士小传.婺源县进士附》 |
主要征引文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5)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明代进士登科录——亟待开发的宝藏 |
一、选题缘起、意义及对“明代进士登科录”涵义的界定 |
二、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及本文主要利用文献 |
上编 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 |
第一章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源流、刊刻、版式与体例 |
第一节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源流 |
一、明代科举制度与明代登科录 |
二、进士登科录的源流 |
第二节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刊刻、流布与珍藏 |
一、刊刻 |
二、流布与珍藏 |
第三节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与体例 |
一、版式 |
二、结构与体例 |
第二章 明代进士登科录相关专题研究 |
第一节 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的“告殿”现象研究 |
一、“告殿”原始 |
二、“告殿”原因 |
三、“告殿”归宿 |
四、“告殿”规律 |
第二节 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的“官年”现象研究 |
一、“官年”现象源远流长 |
二、文献所载明代进士生年方面的差异 |
三、“官年”现象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 |
第三节 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的“时务策”研究 |
一、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的结构体例 |
二、明代“时务策”与明代时务 |
三、明代“时务策”的字数与文风 |
第四节 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的其它内容研究 |
一、关于姓名 |
二、关于役籍 |
三、关于婚姻状况 |
第三章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及其局限性 |
第一节 明代进士登科录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进士登科录对明代各类历史人物的订补 |
一、宰辅大臣 |
二、军事名将 |
三、文史学家 |
四、思想家 |
五、科学家 |
六、藏书家 |
七、东林党及明末英烈 |
八、名人子弟 |
九、科举家族 |
第三节 进士登科录对《明史》、《明实录》的订补及校误 |
一、进士登科录对《明史》的订补 |
二、进士登科录对《明实录》的校误 |
第四节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局限性 |
第四章 进士登科录与明代社会文化 |
第一节 渗透到政治活动之中 |
第二节 渗透在民间生活之中 |
第三节 渗透到文学作品之中 |
一、进士登科录与明人笔记 |
二、进士登科录与小说、戏剧 |
三、进士登科录与诗歌 |
下编 明代进士登科录与其他科举题名文献之关系 |
第一章 进士登科录与同年录、履历便览之关系 |
第一节 同年录的涵义、源流和分类 |
第二节 明代同年录的编刊、版式及体例 |
第三节 同年录的社会作用 |
第四节 明代进士登科录与同年录之区别 |
第二章 进士登科录与题名碑、《碑录》及《索引》之关系 |
第一节 明代进士题名碑 |
一、款式与体例 |
二、社会作用及其文献价值 |
三、局限性 |
第二节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 |
一、《碑录》并非据碑直录 |
二、《碑录》也有明显错误 |
第三节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
一、《索引》仅利用了数科《进士登科录》进行校补 |
二、《索引》后附《题名录》尾注考释 |
三、个案研究 |
第三章 进士登科录与《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及《类姓登科考》之关系 |
第一节 《皇明进士登科考》和《皇明贡举考》 |
第二节 《类姓登科考》 |
第四章 进士登科录与方志《进士题名》之关系 |
第一节 进士登科录是方志《进士题名》的直接渊源之一 |
一、方志《进士题名》的资料来源 |
二、进士登科录是方志《进士题名》的直接渊源之一 |
第二节 登科录与方志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
一、登科录对方志的考订作用 |
二、方志对进士登科录的补充作用 |
附表一:(上编第二章第一节)明代历科“告殿”情况一览表 |
附表二:(上编第二章第二节)明代进士登科录中“官年”现象统计一览表 |
附表三:(上编第二章第三节)明代历科殿试制策摘要一览表 |
附表四:(上编第三章第三节)进士登科录对《明史》人物名籍订补一览表 |
附表五:(下编第二章第一节)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建立年代一览表 |
附表六:(下编第二章第二节)题名碑、《碑录》与《进士登科录》就明代历科进士名籍对比一览表 |
附表七:(下编第二章第二节)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进士名籍对比一览表 |
附表八:(下编第二章第二节)《碑录》与明代《进士登科录》关于进士名籍所载差异一览表 |
附表九:(下编第二章第三节)《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附《题名录》尾注考释一览表 |
附表十:(下编第三章)《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类姓登科考》与《进士登科录》就若干科进士名籍比较一览表 |
主要征引文献 |
后记 |
(10)唐代试诗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现状与缘起 |
1.1.1 科举制度本身 |
1.1.2 科举制度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关系 |
1.1.3 科举文学 |
1.2 研究内容概述 |
2 唐代科举试诗的起源 |
2.1 “永隆二年”说 |
2.2 “开元天宝”说 |
2.3 “仪凤四年”说 |
2.4 “垂拱二年”说 |
2.5 唐代以诗取士的起源 |
3 唐代科举试诗的产生 |
3.1 直接原因:考验举子的文思才情 |
3.2 历史原因:文才需求的发展演进 |
3.2.1 先秦儒家文化背景下文才意识的萌芽 |
3.2.2 汉代儒学一统背景下文才要求的确立 |
3.2.3 魏晋文学自觉背景下文才需求的多样 |
3.2.4 南朝文学独立背景下文才需求的炙热 |
3.3 现实原因:政治与审美的多重需要 |
3.3.1 为了巩固并扩大统治基础 |
3.3.2 文学审美抒情特征的吸引 |
3.3.3 文学成为政治独立的组成部分 |
3.3.4 迎合崇尚文才的社会风气 |
3.4 文体原因:五言律诗正当其时 |
3.4.1 诗歌能满足考察文理华赡的需要 |
3.4.2 被视为正体的五言诗歌已经成熟 |
3.4.3 近体诗吻合审美需要和文化心理 |
3.4.4 近体诗被视为正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
3.4.5 唐代五律比七律更早为人所熟悉 |
3.4.6 符合考试公平化标准化的要求 |
4 唐代进士科试诗 |
4.1 进士科概述 |
4.1.1 进士科的初建、成熟与发展 |
4.1.2 举子的组成与选拔途径 |
4.2 尚书省试诗 |
4.2.1 常规的试诗 |
4.2.2 覆试 |
4.2.3 别头试 |
4.2.4 重试 |
4.3 各级官学试诗 |
4.3.1 国子监试 |
4.3.2 地方馆学试 |
4.3.3 弘文馆与崇文馆试 |
4.4 各级地方试诗 |
4.4.1 州府试 |
4.4.2 县试 |
4.5 对唐代进士科试诗的几次争议 |
4.5.1 开元二十四年姚奕之请 |
4.5.2 宝应二年杨绾之疏 |
4.5.3 建中二年赵赞之奏 |
4.5.4 大和七年李德裕之论 |
5 唐代其它试诗 |
5.1 吏部铨选试诗 |
5.1.1 铨试 |
5.1.2 博学宏词科试 |
5.2 制举试诗 |
5.3 翰林学士院试诗 |
6 唐代应试诗的命题用意 |
6.1 诗名辨析 |
6.2 命题用意 |
6.2.1 具有选拔特征 |
6.2.2 适合科考场合 |
6.2.3 吻合主流意识 |
6.2.4 宣扬主流价值 |
6.2.5 符合审美需要 |
7 唐代应试诗的体制规范 |
7.1 篇幅限制 |
7.2 用韵规定 |
7.3 对仗要求 |
7.4 评判标准 |
8 唐代应试诗的制度特点 |
8.1 结构稳定 |
8.2 主题集中 |
8.3 风格雅正 |
9 唐代试诗制度与社会、政治、文学之关系 |
9.1 试诗与“诗唐”社会 |
9.1.1 试诗与“诗唐”的形成 |
9.1.2 试诗与士风的转变 |
9.1.3 试诗与文人的命运 |
9.2 试诗与文德政治 |
9.2.1 试诗促进文学官员的任用 |
9.2.2 试诗促进士庶之争的激烈 |
9.3 试诗与唐诗发展 |
9.3.1 诗歌审美统一化 |
9.3.2 诗歌教育应试化 |
9.3.3 诗歌创作功利化 |
9.3.4 诗歌写作形式化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明进士徐文华字“用先”而非“用光”(论文参考文献)
- [1]明进士徐文华字“用先”而非“用光”[J]. 毛西旁. 文献, 1991(04)
- [2]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 邱进春. 浙江大学, 2006(06)
- [3]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D]. 金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清代江西进士丛考[D]. 毛晓阳. 浙江大学, 2006(06)
- [5]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D]. 陈长文. 浙江大学, 2006(06)
- [6]《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J]. 本刊编辑部. 文献, 1996(03)
- [7]一九九一年明史研究论着目录[A]. 巩华阳. 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 1992
- [8]一九九一年明史研究论着目录[J]. 巩华阳. 明史研究, 1992(00)
- [9]《文献》杂志1991年篇目索引(总第47—50期)[J]. 林敏. 文献, 1992(01)
- [10]唐代试诗制度研究[D]. 汤燕君. 浙江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