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不足灌溉技术效益显着

推广不足灌溉技术效益显着

一、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效益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刘虎[1](2021)在《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文中研究说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地处我国西北牧区,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草畜失衡、灌溉水管理粗放、饲草水肥响应等基础研究相当薄弱,本研究针对该区域灌溉饲草地建设中所面临的灌溉用水规律不明晰、饲草作物系数缺失、灌溉水管理策略缺乏、水肥利用效率低、施肥量与灌水量时空不协调等问题,以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要试验对象,并结合苏丹草、披碱草等当地优势且常见的饲草作物,通过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开展单作和混间播条件下非充分灌溉试验、水肥耦合试验,从水量平衡原理、饲草作物水模型、灌溉水优化配置、作物混间播高产栽培和水肥耦合理论等角度,提出单作灌溉饲草作物灌溉关键指标和灌溉制度;通过分析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产出效应及灌溉水效益,提出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最优间播组合模式;优选了缺资料地区ET0简化计算方法,并对FAO推荐的饲草作物系数Kc进行了修正;基于最小二乘法确定了苏丹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的饲草作物水模型,并采用动态规划法对灌溉水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不同可供水量条件下饲草地灌溉水管理决策方案;构建了单作条件和混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料的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并提出最佳水肥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规模化高效开发利用饲草地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饲草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紫花苜蓿在全年中收获两茬,每茬生长期约为60 d,充分灌溉条件下需水量为690 mm。全生育期连续受旱时,需水量为607 mm,仅为充分灌溉时的88%;苏丹草的需水量随着作物受旱情况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充分灌溉的需水量为431 mm,重旱条件下需水量仅为充分灌溉的48.0%;青贮玉米抽穗—开花期不灌水条件下需水量最小,仅为341.0 mm,为充分灌溉时的60%。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产量最大时的灌溉定额分别为407 m3/亩、264 m3/亩和367 m3/亩,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时的灌溉定额为367 m3/亩、172 m3/亩和286 m3/亩。间播条件下,采用2行青贮玉米与12行紫花苜蓿组合可以得到较多的粗蛋白质、钙以及磷,而紫花苜蓿单作是营养产出最高的种植模式。4行青贮玉米与8行紫花苜蓿间播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并且对地表会起到较好的覆盖作用,能在保证较低需水水平下(需水量为660.5mm),得到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0计算方法优选与Kc值修正以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的ET0为标准,通过比较与其他4种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在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时段FA056 PM法与FAO Penman法和IA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PT法和HS法计算的ET0较FAO56 PM计算值总体偏大,且偏差较大。IA法所需要的气象资料仅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并且计算结果有较高精度,IA法可以代替FA056 PM法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完成ET0计算。经过修正后,青贮玉米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8、0.96、1.03和0.7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2。苏丹草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66、0.77、0.91、和0.84,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80。紫花苜蓿第一/二茬的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快速生育期的Kc分别为0.94/0.51、1.03/1.18、0.86/1.0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3。苏丹草、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全生育期修正后的全生育期作物系数Kc较FAO56推荐值,分别提高了10.00%、13.04%、5.38%。(3)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苏丹草均为充分灌溉条件下产量最高,苏丹草产量与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紫花苜蓿在返青-分枝期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苏丹草全生育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受重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青贮玉米在抽穗-开花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连续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需(耗)水量与饲草料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Jensen模型、Stewart模型和Jensen模型来进行模拟预测,三种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51%、9.24%和9.25%,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作物各自生长最为敏感阶段分别是紫花苜蓿的分枝-孕蕾期(第一茬)、苏丹草的灌浆-乳熟期和青贮玉米的苗期。(4)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当灌溉供水量M出现轻度紧缺时(紫花苜蓿420 mm≤M≤500 mm、苏丹草250mm≤M≤360 mm、青贮玉米200 mm≤M≤450 mm),应分别优先保证紫花苜蓿蔓枝延长期、苏丹草孕穗开花期和青贮玉米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当灌溉供水量十分紧张时(紫花苜蓿M≤420 mm、苏丹草M≤250 mm、青贮玉米M≤200 mm),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应分别优先保证第二茬开花成熟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5)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膜下滴灌青贮玉米,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拔节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茎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青贮玉米株高增长最快的处理为高肥轻旱,在不受旱和轻度受旱条件下,青贮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中旱和受重旱条件下,中肥和低肥的叶面积指数相当。灌溉量在250m3/亩,追肥施肥量在10 kg/亩,青贮玉米产量可达3000 kg/亩。当灌溉量、追肥施肥量大于上述量时,产量增加幅度不大。水利用效益最大的是高肥重旱处理,化肥利用效益和水肥耦合效益均为低肥不受旱处理;产值较高的为高肥不受旱、中肥不受旱和中肥轻旱处理。紫花苜蓿和不同饲草进行混间播时,混播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组合,施农家肥量1231 kg/亩,灌溉定额为240 m3/亩;间播的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施农家肥量2248.9 kg/亩、灌溉定额180 m3/亩。混播条件下饲草生育期内最大需水强度为5.73 m3/(亩·天),混播饲草料作物干旱年灌水8次,灌溉定额为240m3/亩。混间播饲草地饲草料作物在需水强度、产量、肥料利用等方面都由于单作饲草地。

冯欣[2](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郑倩[3](2021)在《解放闸灌域作物—水土环境关系及灌溉制度优化》文中提出内蒙古河套灌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是国家主要粮油生产基地,灌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葵花、小麦,作物呈插花斑状分布,典型作物长势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表征,其作物长势分布变化复杂。灌区水土环境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掌握水土环境因子与农作物NDVI的关系与确定灌区最优灌溉制度具有重大意义。节水是灌区必不可少的研究目标,灌水量是水土环境关键因子,灌溉制度的优化尤为重要。当前农业种植区NDVI与水土环境因子的演变关系研究尚少。值得开展干旱半干旱灌区作物长势-水土环境的演变关系及灌溉制度优化研究。本文利用遥感提取灌区不同作物类型NDVI时序曲线建立决策树划分灌区种植结构并分析典型作物葵花、玉米、小麦、瓜类作物长势变化特点;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克里金插值法分析灌区水土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作物-水土环境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作物长势NDVI与水土环境因子的耦合协调关系;在平原灌区运用了分布式水文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通过提高DEM栅格像元精度(水平分辨率提高至10 m×10 m)和栅格像元值的Fortran编码方法、预定义子流域及河网方法解决平原灌区渠道(河网)提取断裂和末端渠系提取不足的问题,并利用预定义子流域及河网方法确定了模拟研究区,添加地下水补给项ETk,解决了模型对浅埋深灌区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不足的关键性问题。完成了河套灌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并将改进后的SWAT模型结合河套灌区优选的作物水模型寻求最优灌溉制度。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RS、GIS手段得到不同作物种植结构及生育期NDVI变化趋势:葵花、玉米、小麦、瓜类在各自生育期的变化随各类作物物候特征的不同而不同。葵花在苗期(6月中旬)NDVI值开始增大,此后长势变化明显;玉米在拔节期(5月中旬以后)NDVI值开始增大,此后长势变化明显;小麦在分蘖期(4月中旬)NDVI值开始增大,此后长势变化明显;瓜类在苗期(5月中旬)NDVI值开始增大,此后长势明显增大。(2)在区域监测基础上,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得到作物种植区土壤水盐变化特征:作物种植区土壤水分在区域尺度以过量状态(θ?>67.31%)为主,在整个生育期均偏大。7月底至8月因蒸发和作物耗水出现水分亏缺区。最大轻度盐渍化区域在5月初、6月中旬出现,受地表蒸发和作物耗水影响,该时段盐渍化分级最明显。地下水埋深分布西浅东深,井灌区埋深较大,在3.05 m~6.5 m之间。(3)构建了作物长势NDVI与水土环境因子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或要素相互影响的程度,用在灌区来明确不同类型的作物长势与灌区水土环境因子之间协同作用的度量程度。其优势在于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彼此影响的程度,可以反映区域作物-土壤环境-地下水-气候之间的作用强度和贡献程度。提出了提升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方法。各类作物长势与水土环境因子年内的变化与生育期发展过程联系紧密。作物长势NDVI与水土环境因子的耦合度时序特征在试验年表现为波动性和平稳性。波动性的作物长势NDVI与水土环境因子的耦合协调关系以相互颉颃为主,未达到良性耦合,有待进一步提升。平稳性的作物长势NDVI与水土环境因子的耦合协调关系以良性耦合为主,表明水土环境与作物生长协调发展。(4)改进了平原灌区建立的SWAT模型,并运用改进的SWAT模型与作物水模型结合优化了作物灌溉制度。解决了平原灌区SWAT模型渠道(河网)提取断裂和末端渠系提取不足的问题。从SWAT模型外添加地下水补给项弥补了模型对浅地下水埋深灌区潜水蒸发刻画的不足。最终,模型径流量率定期的精度系数分别为R2:0.85,NS:0.73,PBIAS:-24,验证期的精度系数分别为R2:0.67,NS:0.67,PBIAS:-2.6,达到了模型模拟的基本要求。模型改进后目标变量腾发量ET在典型区域的精度为率定期81.53~99.12%,验证期77.29~97.04%,该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WAT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解放闸灌域的实际腾发量ET,解决了模型模拟实际腾发量精度不够的问题。可以进行灌域灌溉制度的优化。最终得到现状条件下优化的灌溉制度结果:葵花最优的灌溉制度为平水年、丰水年、枯水年播前灌130 mm,提前现蕾期5d配水时间灌水80 mm,开花期、灌浆期不灌水。玉米最优的灌溉制度为丰水年、枯水年提前拔节期3d配水时间灌水90 mm,喇叭口期提前3d配水时间灌水83 mm,抽雄期90 mm,灌浆期75 mm。平水年不改变配水时间,灌溉处理同丰水年、枯水年一致。Minhas模型为最优的玉米作物水模型。小麦最优的灌溉制度为枯水年、丰水年分蘖期90 mm,拔节期82.5 mm,灌浆期90 mm。平水年提前抽穗期5d配水时间,灌溉处理同枯水年、丰水年一致。Minhas模型为小麦最优作物水模型。

姚丽[4](2020)在《限量供水条件下精准灌溉技术集成效益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地面水流灌溉试验,利用地面水流运动模型,对田面糙率进行了率定,对畦田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进而确定了不同畦长条件下的灌水定额。以冬小麦复播玉米为研究对象,以土壤水热耦合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为基础,对土壤含水率和作物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典型年的灌溉制度优化,建立了动态灌水下限模型,利用动态灌水下限值进行灌溉预报,并分析(10年)比较长畦短灌增产效益、灌溉预报增产效益,最后对集成增产效益进行了分析。(1)以零惯量模型为基础,采用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型WinSRFR,基于实测水流推进数据,率定了田面糙率值。基于田间双环入渗试验,率定试验区入渗模型参数。利用优化计算的田面糙率值和入渗参数,以灌水效率与灌水均匀度之和为目标函数,利用零惯量模型进行畦田灌水技术参数的优化分析,确定不同畦长条件下的灌水定额。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本研究试验区农田地块情况,适宜的改口成数为八成左右,适宜的单宽流量为6 L/(s·m)和8L/(s·m)。(2)以冬小麦复播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水热耦合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对土壤含水率和产量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型参数率定。土壤含水率模拟值和实测值间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R2值可达0.7以上,达到极显着水平。作物生长模型参数率定的结果较好,其地上部分干物质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2值可达0.9以上,也达到极显着水平。对率定的模型参数进行验证,水热耦合模型参数验证结果的相关系数R2可达到0.6以上,达到显着性水平。作物生长模型参数验证结果的相关系数R2可达0.9以上,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率定参数合理。(3)本研究以天津市武清区(1958-2018年)长系列气象数据为基础,对冬小麦复播玉米生育期内的作物灌溉需水量进行频率分析,确定了5%、25%、50%、75%和95%五个典型水文年。分析确定了不同典型年的优化灌溉制度,据此确定了动态灌水下限模型。(4)由于增产效益随天气变化,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天津市武清区近10年气象资料,对冬小麦复播玉米长畦短灌技术增产效益和灌溉预报增产效益以及两项技术的集成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限量供水条件下,灌水两次和灌水三次,实施长畦短灌技术可分别增加效益18.6%和40.6%,实施灌溉预报可分别增加效益3.7%和7.2%;长畦短灌和灌溉预报技术集成术可分别增加效益30.5%和38.9%。

周琳琳[5](2019)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及模式研究 ——以新郑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水土资源约束日益明显,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在新形势下,为保障粮食生产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优化农田灌溉用水配置,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突破水资源瓶颈对农业生产发展的约束。本文以新郑市为项目区,对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高标准农田灌溉用水优化配置进行研究。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地下水位受降水因素影响较大,在丰水季节水位抬升,在枯水季节水位下降,可利用水资源总量总体上难以满足农田灌溉用水的需要,因此,需根据不同生育阶段作物水分亏缺对产量的影响程度的不同,将有限的灌溉水量用在作物最关键的需水阶段,即所谓的灌“关键水”。在对新郑市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评价分析的前提下,得出其农田灌溉水源不足,应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制定合理可行的作物灌溉制度,在农作物全育期期内科学地分配有限的水量,并对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进行优化分配,使缺水造成的减产损失降低到最小,以获取最佳的产量目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新郑市水资源可利用量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在农田区地表径流得到充分蓄积利用的情况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总体上仍难以满足农田灌溉用水需要,但是部分地区则基本上接近到供需平衡。(2)由于新郑市冬小麦灌溉需水量为1099-1469m3/hm2,夏玉米灌溉需水量为1035-1324m3/hm2,冬小麦-玉米标准种植制度的年农田灌溉需水量为2134-2793m3/hm2,远小于《河南省用水定额》,自产水无法满足充分灌溉灌溉定额用水需要,因此需要制定非充分灌溉制度。(3)立足于水资源条件约束制定与可利用水资源量相匹配的灌溉定额,并根据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对产量的影响、作物同生长阶段有效湿润层深度、适宜的土壤含水率,制定分区节水灌溉制度,将有限的水源优先用于作物生长临界期及关键需水阶段。(4)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类型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可利用模数)作为灌溉定额确定的依据,根据灌水定额分析结果和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研究成果,将新郑市高标准农田划分为旱作区、非充分灌溉区、充分灌溉区3类一级区,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7个二级类型区。(5)立足于不同类型区自然环境禀赋条件的适宜性和约束性,采取“以分区为基础,以资源定目标,以目标定工程”的技术思路,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确定了与水资源禀赋条件制定相应的灌溉次数和时间以及相匹配的农田灌溉目标和灌溉工程配置模式。

杨洪涛[6](2019)在《盐碱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盐特征及优化调控》文中提出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草原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草原的水热条件较好,加之地势平坦,适合发展机械化的畜牧业。该地区草原物种丰富度高,在高覆盖度的草原植被下,发育了肥力较高的黑土,盛产多年生优质牧草(羊草)。然而,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草原位于闭流区,地下水矿化度高,导致盐渍土与黑土接壤,因此,这里是环境敏感区与生态脆弱带。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受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退化与盐碱化。草地生产力低已成为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草地生产力与土壤水盐动态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盐碱化人工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土壤水盐动态、紫花苜蓿的水盐阈值进行研究,同时对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人工草地的灌溉制度进行优化。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电导率(EC)和总碱度(TA)的强空间变异性主要是受气候与成土母质的影响,而土壤pH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则是受结构性因素与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影响。2)盐碱化人工草地生物量(干重)与土壤pH显着相关,并可用Y(DM)=2699.73-276.496 pH(R2=0.403,7.17<pH<9.92),即紫花苜蓿的对土壤pH的耐受上限为9.92。3)中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容积含水量最高;此外,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pH和SAR随种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轻度与重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EC和TA穗种植时间而呈增加的趋势。4)土壤盐碱化通过影响紫花苜蓿叶片数量对人工草地的生产力产生影响,即减少紫花苜蓿的叶片数量,进而对盐碱化人工草地减产同时降低牧草品质。5)在返青期、分枝期与花期中,分枝期是紫花苜蓿对水分亏缺最敏感的生长阶段,此时期缺水将明显降低盐碱化人工草地牧草产量。6)灌溉可提高中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容积含水量约10%;此外,0100 cm土壤EC、SAR和TA分别降低了182345μS cm-1、8.959.00(mmolc/L)1/2和3.294.65 mmolc L-1。7)灌溉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各水分处理中,I5(在分枝期进行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I1(返青期+分枝期进行灌溉)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8)在综合考虑吉林西部地区的气候特点、地下水状况与土壤盐碱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在紫花苜蓿的分枝期进行灌溉,灌水定额以满足紫花苜蓿各阶段蒸散量(236.5 mm)为准。

刘泉[7](2019)在《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油橄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油橄榄是世界上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其鲜果生产的橄榄油有益人类健康。合理的栽培技术是提高油橄榄产量和调节品质的重要途径,灌溉和施肥是实际生产中常用的栽培手段。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关于水肥对油橄榄采收期产量和橄榄油品质的影响,而针对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肥响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4-2017年分别在地中海冬雨型气候的以色列Negba、Hoshaya地区和夏雨型气候的中国西昌地区果园进行,设置灌溉方式(自然降雨、浇灌和滴灌)、灌溉量(自然降雨、非充分和充分灌溉)、施N量(0、75、150和300 kg/hm2)和施P量(0、100和200 kg/hm2)4个试验。其中,灌溉方式和灌溉量试验分别采用苏莉(Souri)品种的6年生和11年生成年大树,施肥量(氮、磷)试验均采用白橄榄(Barnea)品种的7年生成年大树,试验研究了从开花坐果至果实成熟期间油橄榄生长、树体营养状况及产量与品质等特性,揭示了油橄榄对灌溉及施肥(N、P)的响应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灌溉对油橄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与对照(自然降雨)相比,滴灌和浇灌均提高了油橄榄地径和枝条生长量、叶片P和K含量以及果实K含量,显着提高了花序数、小花数、完全花比率和坐果率,从而显着提高了果实数量、产量和产油量,且滴灌效果更优:浇灌较不灌溉的果实数量增加了255.77%-335.02%,产量提高了254.40%-324.26%,产油量提高了268.29%-287.80%;滴灌较浇灌的果实数量增加了103.65%-125.50%,产量提高了103.49%-110.85%,产油量提高了88.05%-90.07%。与对照(自然降雨)相比,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均显着提高了油橄榄地径和枝条生长量、叶片P和K含量以及果实K含量,显着提高了小花数和坐果率,从而显着提高了果实数量、产量和产油量,且充分灌溉效果更优:非充分滴灌较不灌溉的果实数量增加了22.39%-71.94%,产量提高了39.16%-84.75%,产油量提高了37.84%-86.36%;充分滴灌较非充分滴灌的果实数量增加了49.62%-53.29%,产量提高了61.01%-63.07%,产油量提高了53.92%-59.35%。2灌溉对油橄榄品质的影响滴灌和浇灌均显着提高了油橄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麻酸和棕榈油酸含量)的含量,但也显着降低了叶片、果肉和橄榄油的总多酚含量,提高了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和二十二烷酸)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滴灌的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高于浇灌,而总多酚含量低于浇灌。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均显着提高了油橄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麻酸和棕榈油酸)的含量,但降低了叶片、果肉和橄榄油中总多酚含量、提高了硬脂酸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充分灌溉的总多酚含量低于非充分灌溉,但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则显着高于非充分灌溉。3氮磷肥施用对油橄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施N、P肥均显着提高了油橄榄地径和枝条生长量、叶片和果实N、P含量、花序数、小花数、完全花比率和坐果率,从而显着提高了果实数量、产量和产油量,其中,年施N量为207.14 kg/hm2,年施P量为145.68 kg/hm2的促产效果最佳。4氮磷肥施用对油橄榄品质的影响施N肥能显着提高了油橄榄棕榈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但也降低了叶片、果肉和橄榄油中总多酚含量、使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上升。年施N量为300 kg/hm2的橄榄油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大于0.8%,不满足特级初榨橄榄油的要求;年施N量为75 kg/hm2比150 kg/hm2的橄榄油品质更佳,主要表现为多酚含量和油酸含量显着提高。增施P肥显着提高了油橄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油酸、亚麻酸),降低了饱和脂肪酸(硬脂酸、花生酸和二十二烷酸)的总含量,年施P量为84.09 kg/hm2时,总多酚含量最高,其他处理的年施P量都会导致总多酚含量偏低,且随年施P量的增加,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过氧化值也增加。综上所述,夏雨型气候下优质高产的灌溉方式为花芽分化前、开花坐果期进行滴灌;冬雨型气候下在果实发育期进行充分灌溉;以高产为主要目标时,年施N肥量为207.14 kg/hm2,年施P量为145.68 kg/hm2;以优质为目标时,年施N肥量为75.00kg/hm2,年施P肥量为84.09 kg/hm2。

李秀梅[8](2019)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变量灌溉水分管理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合理的变量灌溉(VRI)水分管理方法是实现VRI技术实时、适量、定点进行水量空间分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键。本文根据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的不同,以发展并验证冬小麦非充分VRI管理方法、夏玉米结合土壤特性和充分利用未来降水信息的VRI管理方法为目标,并针对VRI系统中土壤水分传感器网络沿剖面和水平方向的布设问题进行研究,于2015~2018年开展了3年的田间VRI管理试验。试验在河北省涿州市东城坊镇进行,试验区为圆形喷灌机VRI系统控制区域的1/4,面积1.64 hm2。基于土壤可利用水量(AWC)将试验区划分为4个管理区,AWC变化范围依次为152~161、161~171、171~185和185~205 mm/m,且管理区内土壤性质沿垂直剖面表现出不同的分层特征。在冬小麦生育期内,通过在每个管理区内设置4个非充分灌溉处理(雨养和高、中、低水分亏缺处理),分析了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植株吸氮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和WUE对AWC和水分亏缺程度的响应;在夏玉米生育期内,通过在每个管理区内设置基于土壤水分传感器的实时决策方法(SWC)、土壤水量平衡方法(SWB)以及土壤水量平衡方法与降水预报结合(RF)的三种水分管理方法,对比分析了夏玉米株高、LAI、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植株吸氮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WUE和深层渗漏量对不同变量灌溉水分管理方法的响应。通过定期监测变量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研究了土壤剖面特征和水分管理方法对土壤水分传感器在剖面和水平方向埋设位置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提出的冬小麦、夏玉米适宜变量灌溉管理方法,研究并验证了变量灌溉技术的节水、增产和提高WUE的潜力。主要结论如下:(1)冬小麦生育期内,株高、LAI、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产量和WUE基本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尽管管理区间冬小麦LAI、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植株吸氮量、产量和WUE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不同管理区的水分生产函数不同。在具有中等AWC和相对均匀土壤剖面的2区,累计灌水量分别比砂粒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的1区和20~40 cm深度具有黏土夹层的3区少6%和12%,WUE均值分别提高18%和25%。当以1区WUE最大时的最优灌水量为100%时,2区、3区和4区对应的灌水比例分别为89%、94%和68%。(2)夏玉米生育期内,与雨养处理相比,灌水虽并不显着提高夏玉米整个生育期株高、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和植株吸氮量,但灌水处理的产量两年平均增加27%。在管理区间,4区各项生长指标、产量和WUE均低于其他管理区。整个试验田内,在保持产量基本相等的前提下,基于实时土壤含水率的SWC方法两年面积加权累计灌水量均值分别较SWB和RF方法降低23%和21%,WUE分别提高17%和14%。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当以WUE最高为目标进行变量灌溉管理时,建议采用基于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信息的水分管理方法。(3)玉米生育期内水分渗漏量主要由降水引起,且日水分渗漏率具有有明显的延迟和叠加效应。2区两年平均累计渗漏量分别比1区和3区少88%和66%。RF处理两年累计渗漏量分别比SWC和SWB处理减少85%和19%。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当以深层渗漏量最小为目标进行变量灌溉管理时,建议采用基于土壤水量平衡和降水预报信息的水分管理方法。(4)为了提高土壤水量平衡方法在变量灌溉水分管理中的适用性,在考虑和不考虑深层渗漏量两种情况下,分别基于水量平衡方法分区修正了作物系数值(Kc)。与不考虑深层渗漏量相比,考虑深层渗漏量后2年Kc值平均减少11%,1区Kc概化的4个阶段的3个值分别为0.48、1.04、0.27,2区分别为0.49、0.89、0.54,3区分别为0.64、1.15、0.36。分区调整作物系数后,可减少试验区玉米耗水量37 mm(其中2区减少75 mm)。(5)剖面方向土壤砂粒含量的较大变化对土壤水分深层运移有明显抑制作用,1区和3区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降低,2区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较为均匀,表明土壤水分传感器宜埋设在分层界面以上。水平方向,不同水分亏缺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时间稳定性均存在,且不同水分亏缺处理代表平均土壤含水率点位的黏粒含量与该土层平均黏粒含量之间的线性拟合关系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拟合系数变化范围为0.66~1.03,且拟合系数随土壤水分亏缺程度增加而增大。建议基于管理区平均土壤黏粒含量遴选土壤水分传感器水平埋设位置时,需根据拟采用的水分亏缺管理模式对拟合系数进行修正。(6)变量灌溉效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基于最小AWC管理区土壤含水率和田块平均土壤含水率进行水分管理的常规喷灌管理方法相比,冬小麦生育期不同管理区采用不同灌水比例的VRI方法分别节水19%和16%、WUE分别提高23%和21%;夏玉米生育期内,不同管理区采用结合天气预报和实时补充土壤消耗水量的VRI方法分别节水-9%和40%、WUE分别提高5%和27%。

李明辉[9](2019)在《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当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伴随着中国粮食生产中心北移,南方北方、旱区非旱区粮食生产水土资源配置严重失调,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十分突出,有专家称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世纪中国农业最大的威胁。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居第三位,保障粮食安全的地位至关重要。山东也是水资源短缺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8.1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92.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存在水资源数量短缺、时空分布失衡、水质污染和短缺与浪费并存等问题,且水资源又具有区位固定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不像其它资源可以通过进口替代来缓解压力。农业用水是用水大户,其中粮食灌溉用水占比较大,尤其山东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对灌溉水依赖度高,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更加凸显了水资源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因此以山东为例研究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研究以资源配置理论、生产前沿面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为研究基础,以山东和各地市2001-2016年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研究框架,梳理了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现状和问题,分析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及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的区域间和产业间配置特征,并在预测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测度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并估算了粮食生产节水潜力。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于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表明与综合要素配置相比较,水资源配置更需要进行优化。全省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均值为0.59,其中鲁西南地区和鲁北地区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与粮食生产需求不相匹配。基于效率改进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巨大,全省节水潜力理论值可达到30.89亿立方米,鲁北地区节水潜力最大,节水量占总用水量份额达到36.52%,总节水量达到11.9亿立方米,且鲁北地区水-土-粮匹配系数低下,验证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重、且节水潜力巨大的结果。(2)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收敛特征和空间特征。山东各市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差距的变化趋势取决于自身条件,不是各市都收敛于同一稳态值,而是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地区间的水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不会消失。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莫兰指数经历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图显示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特点,但是局部也有破碎化的特征。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表明空间特征是影响水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在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应予以考虑。(3)定量探索了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度、匹配度及区域间差异特征。采用水资源阻尼效应模型,测度了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度,发现山东粮食产值增长率受水资源短缺影响,比上一年增长率减缓0.022%。不同区域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程度不同,鲁北、鲁西南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区域受水资源制约较大,尤其是对德州、聊城等粮食生产大市的制约作用更为明显。构建了水-土-粮综合匹配模型,发现山东粮食生产水土资源要素极不匹配,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山东水-土-粮综合匹配度仅高于河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6%。省内粮食生产水土资源要素空间上不匹配,总体呈现出“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丘陵优于平原”的水土粮匹配格局。区域水资源丰缺度、土壤垦殖率、粮食生产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因素。(4)探讨了效益差距、种植结构和政策因素对产业间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影响。效益差距和非农用水需求增长促进水资源非农化,农业用水量和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粮食作物需水量存在明显差异,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对灌溉用水依赖度较高,近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向促进节水方向发展,但由于粮食综合效益低下,水资源呈现逃离粮食生产趋势,加剧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的短缺。通过博弈分析发现,适当提高水价、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户采用节水技术,节约灌溉水资源。(5)研究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通过灰色关联度预测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发现2020年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为96.69亿立方米,存在10.69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缺口,亟需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通过构建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研究提出了2020年水资源分配方案和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区域间、产业间和产业内三个层面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立足于粮食生产和水资源配置问题,系统量化了山东粮食生产中水资源利用状况,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研究分析框架,从配置效率、区域间和产业间配置等角度,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时空演变特征,提供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研究的新视角,丰富了水资源配置和承载力研究理论,为山东制定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提供了决策参考,有助于实现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刘欢[10](2019)在《曝气滴灌条件下设施菜地土壤N2O排放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曝气滴灌是一种可依据作物水肥气实时需求,通过地下滴灌系统定量向作物根区协调输送水、肥、气的新型灌溉技术,可实现作物水肥高效利用,对作物增产提质有重要意义。曝气滴灌改变了土壤有效氧含量,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进而影响着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导致N2O排放发生改变。然而,这种新型灌溉技术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仍不清楚。研究中设置了施氮、灌水和增氧3因素2水平试验,通过室内土培试验和温室辣椒栽培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2O排放通量,系统研究了曝气滴灌对种植作物和非种植作物条件下土壤物理因子(充水孔隙度WFPS、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和氧扩散速率ODR等)、化学因子(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因子(硝化、反硝化基因)及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分析了各因子与N2O排放通量的关联关系,明确了各因子对曝气滴灌条件下土壤N2O排放的综合贡献,提出了经济与环境效应相协调的曝气滴灌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恒温培养条件下各试验处理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灌溉后1 d,低谷值出现在灌溉后4 d。曝气和灌水量的增加可增加土壤N2O排放通量、排放峰值和累积排放量分别为49.89%和103.27%、163.05%和125.29%、112.37%和73.46%。(2)曝气可显着提高恒温培养条件下10和20 cm土层的DO、Eh和ODR,改善土壤通气性,而对土壤WFPS无显着影响;灌水量的增加显着增加了10和20 cm土层的WFPS,降低了土壤DO、Eh和ODR。曝气增加了010 cm土层NO3--N含量,而对土壤NH4+-N含量无显着影响;灌水量的增加降低了土壤NO3--N和NH4+-N含量。通过室内恒温培养下土壤N2O排放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010 cm土层的WFPS、Eh和NO3--N含量为驱动曝气滴灌非作物种植条件下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3)曝气处理、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可增加温室辣椒产量、N2O累积排放量和单产N2O排放量。试验中曝气条件下单产N2O排放量较对照平均增加了20.03%;充分灌溉条件下单产N2O排放量较非充分灌溉平均增加了8.76%;常量施氮下单产N2O排放量较减量施氮平均增加了17.37%。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单产N2O排放量,试验中减量施氮非充分曝气滴灌处理是推荐的水、肥、气管理方案。(4)曝气处理、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对温室辣椒地土壤温度无显着影响。灌水量的增加显着增加了土壤WFPS,而曝气和施氮对土壤WFPS无显着影响。曝气可显着提高温室辣椒地土壤DO,而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对土壤DO无显着影响。施氮量的增加可显着提高NO3--N含量,而对NH4+-N含量无显着影响。通过温室辣椒地土壤N2O排放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土壤温度、WFPS和NO3--N含量是驱动曝气滴灌种植作物条件下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试验中关于曝气滴灌对种植作物和非种植作物条件下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研究,对明确曝气滴灌下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机制和制定曝气滴灌下水、肥、气协同管理模式提供支撑。

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效益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效益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ET_0与作物系数K_c研究
        1.2.2 作物水分模型及水资源配置研究
        1.2.3 饲草高产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1.2.4 饲草作物对水肥耦合响应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田间试验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代表性分析
    2.2 试验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农业气象灾害
        2.2.4 植被土壤
    2.3 试验饲草料作物选择
        2.3.1 供试作物
        2.3.2 供试材料
    2.4 主要试验观测仪器设备
    2.5 基本土壤物理化学指标测定
        2.5.1 田间持水量与容重
        2.5.2 土壤物理化学组成
        2.5.3 土壤粒径分析
    2.6 基于定位通量法的地下水补给量测定
3 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 观测技术指标
    3.3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3.3.1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
        3.3.2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强度
        3.3.3 不同水分处理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与需水模数
    3.4 基于作物灌水特征的不同目标灌溉制度
        3.4.1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水特征
        3.4.2 不同目标条件下单作饲草作物灌溉制度
    3.5 小结
4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及种植模式
    4.1 前言
    4.2 试验方法
        4.2.1 田间试验设计
        4.2.2 观测技术指标
    4.3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
        4.3.1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
        4.3.2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生长指标
        4.3.3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产量及其品质
        4.3.4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
    4.4 基于SPSS主因子方法的间播模式综合评价
        4.4.1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指标的优选
        4.4.2 饲草料作物综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4.3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结果
    4.5 小结
5 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_0计算方法优选与K_C值修正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计算方法
    5.3 干旱地区气象资料缺失条件下ET_0算法优选
        5.3.1 不同水平年下ET_0计算结果比较
        5.3.2 不同计算方法结果偏差与原因分析
        5.3.3 潜在腾发量ET_0与对应气象要素间的灵敏性分析
    5.4 灌溉饲草料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K_C值修正
        5.4.1 基于FAO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推求饲草作物K_c
        5.4.2 基于田间试验实测数据计算饲草作物Kc
        5.4.3 饲草作物实测K_c与FAO推荐K_c值比较分析
    5.5 小结
6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1 引言
    6.2 不同水分处理对单作饲草作物产量影响
        6.2.1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产量影响
        6.2.2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减产率的影响
    6.3 国内外常用作物水—模型
        6.3.1 作物水模型定义
        6.3.2 模型基本假定
    6.4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4.1 模型选取
        6.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敏感指标推求
        6.4.3 饲草作物敏感指标分析与作物水模型优选
    6.5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及验证
        6.5.1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
        6.5.2 饲草作物-水模型验证
    6.6 小结
7 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
    7.1 引言
    7.2 DP法基本原理
    7.3 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构建
        7.3.1 目标函数
        7.3.2 阶段变量、决策变量与状态变量
        7.3.3 系统方程及约束条件
        7.3.4 初始条件与递推方程
    7.4 作物水模型的有限水量优化配置求解
        7.4.1 DP法所需计算参数
        7.4.2 作物水模型优化配置求解
    7.5 基于DP法的优化配置结果与灌溉管理策略
        7.5.1 优化配置结果
        7.5.2 饲草作物灌溉管理策略
    7.6 小结
8 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分析
    8.1 引言
    8.2 试验方法
        8.2.1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2.2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3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料作物水肥响应分析
        8.3.1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8.3.2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8.3.3 青贮玉米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构建
        8.3.4 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与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8.4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研究
        8.4.1 水肥因子对多年生灌溉饲草料作物产量的影响
        8.4.2 基于回归分析的试验结果分析
        8.4.3 混间播饲草作物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
        8.4.4 混间播饲草料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制度优选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2.2 农业水价分担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名词解释
        2.1.1 农业水价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分工理论
        2.2.4 效用价值论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3.4 改革成效
        3.4.1 节水成效显着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3.5.1 改革特征
        3.5.2 存在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4.1 指标识别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4.1.2 指标选择原则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
        4.2.2 权重确定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3.1 指标评价标准
        4.3.2 模型构建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4.4.1 模型介绍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Mitchell评分法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5.2.1 利益关系
        5.2.2 利益诉求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5.3.1 指标体系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5.4.1 分担主体识别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2.1 评价体系构建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7.2.1 标准确定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7.3.1 合理定价机制
        7.3.2 政策倾斜机制
        7.3.3 农户参与机制
        7.3.4 社会参与机制
        7.3.5 保障机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解放闸灌域作物—水土环境关系及灌溉制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分析
        1.2.1 植被与水土环境演变关系研究进展
        1.2.2 灌溉制度优化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与地质地貌
        2.1.1 研究区概述
        2.1.2 地质地貌
    2.2 试验设计
        2.2.1 气象采集
        2.2.2 引水量、排水量、种植结构面积来源
        2.2.3 地下水埋深资料
        2.2.4 土壤样本点及作物生长指标的野外采集与试验
        2.2.5 遥感影像的来源与验证样本点的野外采集
3 灌区作物长势-水土环境变化特征
    3.1 理论与方法介绍
        3.1.1 决策树分类方法
        3.1.2 变异结构分析与克里金插值分析法
    3.2 灌区典型作物长势及种植结构的提取
        3.2.1 解放闸灌域典型农作物长势分析
        3.2.2 解放闸灌域种植结构提取
    3.3 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典型农作物主要生育阶段NDVI时空变化特点
        3.3.1 葵花NDVI变化特征
        3.3.2 玉米NDVI时空变化特征
        3.3.3 小麦NDVI时空变化特征
        3.3.4 瓜类NDVI时空变化特征
    3.4 典型农作物种植区农田水土环境因子时空变化特点
        3.4.1 典型农作物种植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3.4.2 典型农作物种植区土壤盐分时空变化特征
        3.4.3 典型农作物种植区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特征
        3.4.4 作物种植区引水量、排水量变化特征
        3.4.5 作物主要生育期气候因子(降雨、ET)变化特征
    3.5 讨论
    3.6 小结
4 解放闸灌域作物系统与水土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4.1 耦合度模型理论与构建方法
    4.2 作物系统与水土环境系统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4.3 解放闸灌域作物系统-水土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4.3.1 作物长势与水土环境因子的耦合度分析
        4.3.2 作物长势-水土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在平原灌区的构建
    5.1 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简介与灌区应用的普适性
        5.1.1 模型简介
        5.1.2 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在灌区水文过程的模拟及应用普适性
    5.2 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在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的构建
        5.2.1 基础资料的调查搜集与数据库构建
        5.2.2 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在解放闸灌域的构建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SWAT模型的率定、改进与校准
    6.1 SWAT模型对径流量的率定与校准
    6.2 SWAT模型中腾发量的计算原理与改进、校准过程
        6.2.1 SWAT模型中ET的计算原理
        6.2.2 SWAT模型改进-潜水蒸发项的添加
    6.3 模型改进后对ET目标变量的率定与验证
    6.4 讨论
    6.5 小结
7 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灌溉制度的优化
    7.1 不同灌溉情景的设置
        7.1.1 第一种灌溉情景
        7.1.2 第二种灌溉情景
    7.2 作物水模型的优选
        7.2.1 河套灌区典型作物的作物水模型
    7.3 灌溉制度的寻优
        7.3.1 第一种灌溉情景模拟结果
        7.3.2 第二种灌溉情景模拟结果
        7.3.3 灌溉制度优化结果
    7.4 讨论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限量供水条件下精准灌溉技术集成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畦灌的研究现状
        1.2.2 灌溉预报的研究现状
        1.2.3 非充分灌溉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型介绍
    2.1 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型介绍
        2.1.1 零惯量模型介绍
        2.1.2 入渗模型
    2.2 土壤水热耦合模型
        2.2.1 土壤水分运动模型
        2.2.2 土壤温度动态模型
        2.2.3 土壤水运动方程求解
        2.2.4 土壤温度运动方程求解
    2.3 作物生长模型
        2.3.1 作物生长速率的计算
        2.3.2 水分胁迫系数
第三章 试验区概况和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3.1 试验区概况
    3.2 田间试验设计
        3.2.1 入渗试验设计
        3.2.2 水流推进试验设计
        3.2.3 土壤墒情监测
    3.3 作物灌溉试验设计
    3.4 地面灌溉水流运动参数求解
        3.4.1 入渗参数确定
        3.4.2 田面糙率的求解
    3.5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
        3.5.1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方法
        3.5.2 冬小麦复播玉米水分动态模型参数率定
        3.5.3 冬小麦复播玉米水分动态模型参数验证
    3.6 作物生长模型参数确定
        3.6.1 参数确定方法
        3.6.2 冬小麦作物生长模型参数率定
        3.6.3 夏玉米作物生长模型参数率定
        3.6.4 冬小麦作物生长模型参数验证
        3.6.5 复播玉米作物生长模型参数验证
第四章 畦田灌水技术参数优化
    4.1 灌水灌水质量评价指标
    4.2 畦田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模型
    4.3 畦田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方案
    4.4 畦田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结果
第五章 经济灌溉制度的确定
    5.1 灌溉制度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
    5.2 水文年的确定
    5.3 典型年灌溉制度优化结果
    5.4 动态灌水下限的确定
第六章 增产效益分析
    6.1 长畦短灌增产效益
    6.2 灌溉预报增产效益
        6.2.1 灌溉预报方法
        6.2.2 灌溉预报增产效益分析
    6.3 集成效益比较分析
    6.4 示范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及模式研究 ——以新郑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任务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任务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经济概况
        2.2.1 地形地貌条件
        2.2.2 气候条件
        2.2.3 土壤入渗条件
        2.2.4 社会经济条件
3 研究区水资源禀赋条件
    3.1 水文条件
    3.2 大气降水
    3.3 地表径流与地表水资源量
    3.4 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4 基于水资源约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及模式研究
    4.1 基本指导思想与原则
    4.2 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2.1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分析
        4.2.2 可利用水资源量
        4.2.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3 基于水资源约束的农田灌溉目标研究
    4.4 基于水资源约束的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4.4.1 充分灌溉制度
        4.4.2 非充分灌溉制度
        4.4.3 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节水灌溉制度制定
    4.5 工程建设模式和重点建设内容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6)盐碱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盐特征及优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与利用方式
    1.2 松嫩草地概况
    1.3 松嫩草地的退化
    1.4 人工草地的重要性
    1.5 人工草地牧草品种的选择
    1.6 紫花苜蓿的耐盐碱性与耗水规律
    1.7 盐碱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8 草地盐碱化治理研究
    1.9 空间变异理论研究
    1.10 土壤水盐动态研究
    1.11 松嫩平原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调控
    1.12 人工草地水分生产函数及灌溉制度优化
    1.13 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水盐与牧草生物学-生态学空间变异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3.1 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水盐空间变异特征
    3.2 盐碱化人工草地牧草生物学参数的空间变异特征
    3.3 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与牧草生物-生态学特征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盐碱化程度人工草地土壤水盐动态及牧草生物学特征
    4.1 不同盐碱化程度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质
    4.2 不同程度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容积含水量
    4.3 不同程度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化学性质动态特征
    4.4 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对人工牧草生理和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4.5 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对人工牧草Na/K的影响
    4.6 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对人工草地牧草产量、茎叶比和鲜干比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分调控对中度盐碱化人工草地生产力与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5.1 水分调控对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5.2 水分调控对紫花苜蓿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5.3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盐碱化人工草地灌溉制度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7)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油橄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进展
        1.1.1 油橄榄灌溉的研究
        1.1.2 油橄榄施氮、磷肥的研究
        1.1.2.1 油橄榄施氮肥的研究
        1.1.2.2 油橄榄施磷肥的研究
        1.1.3 油橄榄品质的研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及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田间项目
        2.3.1.1 地径年增长量
        2.3.1.2 每月枝条生长量
        2.3.1.3 开花坐果情况
        2.3.1.4 产量相关指标
        2.3.2 油橄榄叶片项目
        2.3.2.1 果核硬化期叶片中N、P、K含量
        2.3.2.2 叶片总多酚含量
        2.3.3 油橄榄果实项目
        2.3.3.1 采收期果实中N、P、K含量
        2.3.3.2 果实发育期单果重、果肉率和含水率
        2.3.3.3 果实发育期含油率
        2.3.3.4 果实发育期果肉总多酚含量
        2.3.3.5 果实发育期果肉脂肪酸成分及含量
        2.3.4 橄榄油品质项目
        2.3.4.1 游离脂肪酸含量
        2.3.4.2 过氧化值
        2.3.4.3 总多酚含量
        2.3.4.4 多酚成分分析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油橄榄生长的影响
        3.1.1 油橄榄生长特性
        3.1.1.1 地径年增长量
        3.1.1.2 枝条生长特性
        3.1.2 开花与坐果特性
        3.1.2.1 开花特性
        3.1.2.2 坐果率变化特性
    3.2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油橄榄叶片的影响
        3.2.1 叶片中N、P、K含量
        3.2.2 叶片总多酚含量变化特性
    3.3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油橄榄果实特征的影响
        3.3.1 果实单果重变化特性
        3.3.2 果实果肉率变化特性
        3.3.3 果实含水率变化特性
        3.3.4 果实含油率变化特性
        3.3.5 果肉脂肪酸成分及含量变化特性
        3.3.6 果肉总多酚含量变化特性
    3.4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油橄榄产量及果实中N、P、K含量的影响
        3.4.1 采收期油橄榄产量、产油量和果实成熟指数
        3.4.2 采收期油橄榄果实中N、P、K含量
    3.5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橄榄油品质的影响
    3.6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橄榄油多酚成分的影响
        3.6.1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橄榄油酪醇的影响
        3.6.2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橄榄油羟基酪醇的影响
        3.6.3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橄榄油对香豆酸的影响
        3.6.4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橄榄油木犀草素的影响
        3.6.5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橄榄油香草酸的影响
        3.6.6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橄榄油咖啡酸的影响
        3.6.7 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橄榄油芹菜素的影响
    3.7 产量、品质与开花、果实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及建模
        3.7.1 产量与开花、坐果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及建模
        3.7.2 品质特征建模
4 讨论
    4.1 灌溉对油橄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1 灌溉对油橄榄营养生长的影响
        4.1.2 灌溉对油橄榄生殖生长和产量特征的影响
        4.1.3 灌溉对油橄榄品质特征的影响
    4.2 N、P肥施用对油橄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2.1 N、P肥施用对油橄榄营养生长的影响
        4.2.2 N、P肥施用对油橄榄生殖生长、产量特征的影响
        4.2.3 N、P肥施用对油橄榄品质特征的影响
5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变量灌溉水分管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型喷灌机变量灌溉系统
        1.2.2 变量灌溉管理分区
        1.2.3 变量灌溉水分管理方法
        1.2.4 变量灌溉效益
        1.2.5 土壤水分传感器布置方法
        1.2.6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半干旱气候条件冬小麦非充分变量灌溉管理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变量灌溉系统与管理区划分
        2.1.3 试验设计
        2.1.4 灌水与施肥
        2.1.5 观测项目与方法
        2.1.6 统计分析方法
    2.2 冬小麦初始土壤氮素分布特征
    2.3 降水预报准确率分析
        2.3.1 无雨预报
        2.3.2 小雨预报
        2.3.3 中雨预报
        2.3.4 大雨和暴雨预报
    2.4 冬小麦非充分变量灌溉制度
        2.4.1 不同管理区非充分灌溉制度及降水量
        2.4.2 降水预报信息对冬小麦变量灌溉制度的影响
    2.5 冬小麦生长指标和产量
        2.5.1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
        2.5.2 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
        2.5.3 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和吸氮量
        2.5.4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6 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变量灌溉处方图生成方法
        2.6.1 水分利用效率
        2.6.2 灌溉处方图
    2.7 小结
第三章 半湿润气候条件夏玉米变量灌溉管理方法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灌水与施肥
        3.1.4 观测项目与方法
        3.1.5 统计分析方法
    3.2 夏玉米初始土壤氮素分布特征
    3.3 夏玉米变量灌溉管理制度
        3.3.1 不同灌溉处理累计灌水量和降水量
        3.3.2 降水预报信息对变量灌溉制度的影响
    3.4 夏玉米生长和产量
        3.4.1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
        3.4.2 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和植株吸氮量
        3.4.3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3.5 夏玉米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3.6 基于深层渗漏量的水量平衡法优化
        3.6.1 深层渗漏量估算
        3.6.2 作物系数估算
    3.7 小结
第四章 变量灌溉系统土壤水分传感器网络布设方法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数据分析方法
    4.2 土壤水分传感器沿剖面方向布设方法
        4.2.1 不同管理区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
        4.2.2 根区土壤含水率相关性
    4.3 土壤水分传感器沿水平方向布设方法
        4.3.1 不同灌溉制度下土壤含水率的空间结构相似性
        4.3.2 不同测点土壤含水率的时间稳定性
        4.3.3 代表平均土壤含水率点位的确定方法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田间试验的变量灌溉效益评估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灌水与施肥
        5.1.4 观测项目与方法
        5.1.5 数据分析方法
    5.2 冬小麦和夏玉米初始土壤氮素分布特征
    5.3 变量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价
        5.3.1 冬小麦常规喷灌和变量灌溉制度
        5.3.2 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均匀性
        5.3.3 冬小麦生长指标及其空间分布均匀性
        5.3.4 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5.3.5 冬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5.4 变量灌溉对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价
        5.4.1 夏玉米常规喷灌和变量灌溉制度
        5.4.2 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均匀性
        5.4.3 夏玉米生长指标及其空间分布均匀性
        5.4.4 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5.4.5 夏玉米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水资源与粮食生产关系的研究
        1.2.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粮食生产水资源
        2.1.2 生产效率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2.1.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
        2.1.4 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
        2.1.5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边际生产力理论
        2.2.4 生产前沿面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区划特征
    3.2 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3.2.1 山东粮食在全国的地位
        3.2.2 山东粮食生产结构分析
        3.2.3 山东粮食生产时序特征分析
        3.2.4 山东粮食生产空间变化特征
    3.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3.3.1 数量配置状况
        3.3.2 时空分异特征
        3.3.3 质量配置状况
        3.3.4 开发利用状况
    3.4 本章小结
4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4.1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测算及分析
        4.1.1 模型构建
        4.1.2 研究对象选取及变量设定
        4.1.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分解特征
        4.2.1 研究模型
        4.2.2 规模效率的特征分析
        4.2.3 可处置效率的特征分析
        4.2.4 技术效率的特征分析
    4.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4.3.1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σ收敛分析
        4.3.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β收敛分析
        4.3.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俱乐部收敛分析
    4.4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4.4.1 空间计量分析法
        4.4.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4.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5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测度
        4.5.1 空间杜宾模型与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4.5.2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4.5.3 数据描述性统计及平稳性检验
        4.5.4 结果与分析
    4.6 基于配置效率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
        4.6.1 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模型
        4.6.2 不同地市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结果分析
        4.6.3 基于农业分区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结果分析
        4.6.4 粮食生产节水潜力的时序趋势
    4.7 本章小结
5 粮食生产水资源的区域间配置特征分析
    5.1 区域间水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条件差异性分析
        5.1.1 水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5.1.2 区域水资源禀赋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检验
        5.1.3 水利设施条件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协调性分析
    5.2 水资源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与测算
        5.2.1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5.2.2 回归分析及参数估计
        5.2.3 全省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测度
        5.2.4 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的差异性分析
    5.3 粮食生产水资源匹配度测算及区域特征分析
        5.3.1 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度测算及特征分析
        5.3.2 水-土-粮综合匹配度测算及特征分析
        5.3.3 水-土-粮不匹配和区域间差异显着的原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粮食生产水资源的产业间配置特征分析
    6.1 效益差距对粮食生产水资源不同产业间配置的影响分析
        6.1.1 不同行业效益差距促进水资源非农化
        6.1.2 比较收益低下促进农业水资源逃离粮食生产
    6.2 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水资源产业内部配置的影响分析
        6.2.1 粮食作物水资源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6.2.2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影响水资源利用
        6.2.3 粮食生产存在短缺与浪费并重的现象
    6.3 政策因素对粮食生产水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分析
        6.3.1 水价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机理分析
        6.3.2 政策激励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7.1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与原则
        7.1.1 总体思路
        7.1.2 基本原则
    7.2 未来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预测
        7.2.1 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7.2.2 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预测
        7.2.3 粮食生产供水量预测
        7.2.4 粮食生产水资源缺口预测
    7.3 粮食生产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方案设计
        7.3.1 粮食生产水资源系统组成与主体界定
        7.3.2 系统优化模型构建
        7.3.3 优化结果分析
    7.4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选择
        7.4.1 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7.4.2 产业间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7.4.3 产业内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曝气滴灌条件下设施菜地土壤N2O排放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曝气滴灌的作用及意义
        1.2.2 曝气滴灌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因子的影响
        1.2.3 曝气滴灌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1.2.4 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相关因子及模型研究
        1.2.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及过程
        2.2.1 室内培养试验
        2.2.2 温室辣椒栽培试验
    2.3 土壤N_2O采集及指标计算方法
        2.3.1 室内土柱培养下土壤N_2O采集
        2.3.2 温室辣椒地土壤N_2O采集
        2.3.3 土壤N_2O排放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2.4 土壤及作物指标监测及计算方法
        2.4.1 土壤物理指标
        2.4.2 土壤化学指标
        2.4.3 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
        2.4.4 作物相关指标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曝气滴灌恒温培养下土壤N_2O排放及影响因子研究
    3.1 曝气滴灌恒温培养下土壤N_2O排放通量
    3.2 曝气滴灌恒温培养下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因子
        3.2.1 土壤物理因子
        3.2.2 土壤化学因子
        3.2.3 土壤微生物因子
    3.3 土壤N_2O排放与各因子的关系
    3.4 曝气滴灌恒温培养下土壤N_2O排放的结构方程模型
    3.5 讨论
    3.6 小结
4 曝气滴灌对温室辣椒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1 曝气滴灌下温室辣椒地土壤N_2O排放特征
    4.2 温室辣椒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因子
        4.2.1 土壤物理因子
        4.2.2 土壤化学因子
        4.2.3 作物生长因子
    4.3 土壤N_2O排放与各因子的关系
    4.4 曝气滴灌温室辣椒地土壤N_2O排放的结构方程模型
    4.5 讨论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效益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D]. 刘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解放闸灌域作物—水土环境关系及灌溉制度优化[D]. 郑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限量供水条件下精准灌溉技术集成效益分析[D]. 姚丽. 天津农学院, 2020
  • [5]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及模式研究 ——以新郑市为例[D]. 周琳琳.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6]盐碱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盐特征及优化调控[D]. 杨洪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01)
  • [7]灌溉及氮磷肥施用对油橄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刘泉.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8]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变量灌溉水分管理方法[D]. 李秀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9(08)
  • [9]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D]. 李明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曝气滴灌条件下设施菜地土壤N2O排放及影响因子研究[D]. 刘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推广不足灌溉技术效益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