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血管病时有病灶意义的精神症状(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1](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文中认为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 定义:脑血管病及其不同亚型的概念及分类比较复杂,因此在阐述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定义时,先对相关概念作一简介[1, 2, 3]。(1)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广义上讲,病损累及脑、脊髓、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狭义上讲,病损主要累及脑。根据病理可以分为缺血性、出血
张欣[2](2021)在《卒中后抑郁(气郁血瘀痰阻型)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以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证属气郁血瘀痰阻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认识疾病,寻找更精准、高效的中西医预防方法及治疗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老年病科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且辨证为气郁血瘀痰阻型的患者120例,依据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分为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PSD组)与卒中后无抑郁患者60例(非PSD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既往疾病类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疾病个数;记录两组患者的卒中病灶(部位、侧别及个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等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等级。运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使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PSD的发生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运用Graphpad Prism9.0软件绘制相关图表。结果:(1)共纳入卒中患者120例,其中PSD组60例,轻度抑郁者为43人,占71.67%,中度抑郁者为17人,占28.33%。(2)卒中患者病灶部位位于侧脑室、基底节、半卵圆中心较其他部位的患者更易发生PSD(P=0.006,P=0.003,P=0.027,P<0.05)。(3)PSD组患者TC水平高于非PSD组(P=0.02,P<0.05)。(4)PSD组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高于非PSD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非PSD组(均P<0.05);且两组的NIHSS和ADL量表等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病灶部位(侧脑室、基底节、半卵圆中心)、神经功能缺损是PSD发生的危险因素(OR>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PSD发生的保护因素(OR<1)。TC测定值每升高1个单位,PSD的发病风险增加1.122倍。脑卒中病灶位于侧脑室的患者发生抑郁是病灶位于其他部位患者的4.174倍,病灶位于基底节则患病风险是病灶位于其他部位患者的4.280倍,病灶位于半卵圆中心则患病风险是病灶位于其他部位患者的4.932倍。NIHSS量表评分每升高1个数值,PSD的发病率较前增加0.469倍。ADL量表评分每升高1个单位,PSD的发病风险是之前的0.697倍。结论: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发现,PSD的发生与卒中病灶部位(侧脑室、基底节、半卵圆中心)、TC、NIHSS和ADL量表评分及等级相关,与性别、年龄、既往疾病类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疾病个数、卒中病灶侧别及病灶个数、空腹血糖、TG、LDL-C、Hcy共13个因素无明显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病灶部位(侧脑室、基底节、半卵圆中心)、神经功能缺损是PSD发生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PSD发生的保护因素。
张伟强[3](2021)在《针刺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分析针刺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疗效,为中医临床治疗中风后失眠方案的选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将2019年9月-2020年9月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的住院患者,依据中西医诊断及纳入标准,将其中符合条件6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皆予中风病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选穴:百会、四神聪、安眠(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照海(双侧)、申脉(双侧)、太溪(双侧)。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额外予涌泉穴药物敷贴治疗,以上两组治疗方案每日治疗一次,每周五次,1周为1疗程,总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两组间疗效评估,再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从一般资料比较,在性别、年龄及发病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满足P值大于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PSQI各项评分及总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中医证候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的总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发现治疗后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失眠疗效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非参数检验,Z=-2.223,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75.0%。经非参数检验,Z=-2.209,P=0.0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单纯针刺治疗与针刺联合涌泉穴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心肾不交型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针刺疗法结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较单纯针刺疗法效果更为显着,有明显降低PSQI评分,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3)针刺疗法结合穴位贴敷疗法能降低中风后失眠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有效地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候。
冯硕[4](2021)在《山东地区26例CADASIL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由位于19号染色体的NOTCH3基因突变引起的脑小血管病。其典型症状包括伴先兆偏头痛、反复的皮质下缺血事件、血管性痴呆和精神症状,突变类型多样并存在地域差异,临床表现也有明显不同。山东地区人口基数大,但关于CADASIL病例的文献极少,且均为个案报道,对该病尚缺乏足够认识。目的:对山东地区CADASIL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表型异质性及与人口统计学特征、突变类型之间的关系,总结山东地区CADASIL的特征,丰富该疾病的基因突变和表型谱,加深对该病的理解,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至2020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山东省立医院收治并诊断为CADASIL的病例,以及同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符合CADASIL典型临床表现的非CADASIL病例,收集上述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等辅助检查结果,并通过文献复习,将既往报道的山东地区病例资料一并纳入,总结CADASIL患者基因突变、人口学、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各项特征间的统计学分析。最后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比较分析 CADASIL 筛查量表的应用价值。结果:1.一般情况共纳入基因检测确诊的患者26例,均来自不同的家系。发病年龄范围12-74岁,平均年龄37.62±12.92岁,中位年龄为37岁,其中女性14例(53.85%),男性 12 例(46.15%)。在23例有病史资料的患者中,自首次发病至明确诊断的平均时间间隔为7.22±10.17年,8例患者首次发病即得到确诊(34.78%),15例患者被漏诊或误诊(65.22%),其中3例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3例患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56.52%),其中5例未能在首诊时确诊。12例患者有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52.17%),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7例,30.43%),血脂异常(5例,21.74%),高血压病(3例,13.04%),糖尿病(2例,8.70%),高尿酸血症(1例,4.35%),吸烟史(3例,13.04%),饮酒史(2例,8.70%)。2.临床表现最常见的首发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言语不利,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或上述症状的叠加(10例,43.48%),其次为偏头痛或非特异性头痛症状(6例,26.09%),以及非旋转性头晕(6例,26.09%),另有1例(4.35%)患者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以头痛起病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小于其它形式起病的患者(P=0.036),而以头晕起病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其它患者(P=0.019)。患者确诊时的体征还包括:运动、感觉或言语障碍(16例,69.57%),认知功能下降(8例,34.78%),锥体束征阳性(7例,30.43%),假性球麻痹(7例,30.43%),精神异常(4 例,17.39%)。3.影像学检查20例完善颅脑MRI常规序列检查的患者均有基本对称分布的脑室旁和深部白质病变,其中14例累及颞极(70.00%),14例累及外囊(70.00%),10例同时累及颞极和外囊(50.00%),12例累及幕下结构(60.00%),最常见部位为脑桥。患者脑白质病变的Fazekas量表得分范围2-6分,中位数5.5分。白质病变得分在青年和中老年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315),在有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两组患者间也没有明显差异(P=0.656)。11例患者完善SWI序列检查,4例患者有双侧基底节区顺磁性物质沉积表现(36.36%),4例患者有皮质下及幕下结构微出血表现(36.36%),最常见部位为脑桥和延髓。16例患者完善MRA或DSA检查,4例有颅内血管轻到中度狭窄(25.00%),3例有脑动脉轻度硬化表现(18.75%)。4.基因突变与表型在26例患者中,检出NOTCH3基因的18个突变位点,最常见于3号(5个)、4号(5个)和11号外显子(3个),另有位于2号、5号、18号、20号、25号外显子突变各1个。有20例患者突变位点位于热区,包括外显子3突变者8例,外显子4突变者9例及外显子11突变者3例;6例患者突变位点位于非热区,包括20号外显子突变2例,2号、5号、18号、25号外显子突变各1例。基因突变位于非热区的患者均未见颞极白质高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19例患者的突变发生于NOTCH3蛋白胞外结构域的前6个EGFR序列,7例患者的突变位于第7-34个EGFR序列,后者颞极白质高信号出现率明显偏低(P=0.037)。有4例患者携带非半胱氨酸突变,均位于3号外显子。携带非半胱氨酸突变的患者均没有累及幕下结构的白质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5.CADASIL筛查量表评价19例CADASIL患者及10例类CADASIL对照接受量表筛查,CADASIL Scale和CADASIL Scale-J在患者中的灵敏度分别为52.63%(10/19)和68.42%(13/19),在对照组中的特异度为100%(10/10)。结论:1.CADASIL患者多在青年期起病,个别患者在青少年期或老年晚期起病,本研究中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颅内大血管病变者并不少见。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CADASIL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青年至老年均可出现,本研究中以头痛起病患者明显年轻,以头晕起病者年龄较大。3.CADASIL患者最常见的白质病变结构在幕上和幕下分别是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和脑桥。4.本研究中CADASIL患者的NOTCH3基因突变类型多样,4号外显子突变最常见;双侧颞极白质受累可能是突变位于热区外显子或EGFR1-6序列患者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5.本研究中的CADASIL患者首次发病时,被漏诊或误诊者近半,CADASIL Scale-J量表较CADASIL Scale量表更适合对其进行初步筛查。
陈宇航[5](2021)在《基于静息态脑电图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虚实证候的脑网络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静息态脑电图构建脑网络的研究方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虚实类证的不同频段下的脑电网络拓扑属性的差异以及脑网络功能连接变化特点进行探索性分析,尝试找出虚实类证在脑功能网络上的特异性参数。方法: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 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于东直门医院脑病一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41人,在入院3天内完善个人信息采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中风病证候量化诊断表评测以及MRI检查,并在7日内完成脑电图检查。根据受试者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结果,将包含气虚及阴虚证候要素的归类于虚实夹杂组(以下简称为虚类证),无气虚及阴虚证候要素的患者归类于纯实无虚组(以下简称为实类证)。另招募20名年龄性别匹配、符合健康受试者入组标准的进入组健康对照组,仅完成脑电图检查。脑电数据使用BESA软件进行预处理,将处理后数据使用MATLAB中的Fieldtrip工具包,以Thomas Yeo的7-17脑网络模板的34个兴趣区域进行溯源分析,计算去偏倚加权相位滞后指标(debiased weighted Phase Lag Index,dwPLI),以此为功能连接指标构建不同频段下的大尺度脑网络,使用图论网络分析软件计算脑网络拓扑属性(全局参数:全局效率、平均局部效率;局部节点参数: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节点效率、节点局部效率),最后进行不同频段下的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及连接性比较分析。结果:1.虚实类证组与正常对照组年龄、性别、病程、既往病史无差异(P>0.05);虚类证组NIHSS评分较实类证组高(P<0.05);虚类证组气虚证候较实类证组显着(P<0.05);虚类证组病灶分布集中在双侧内囊后肢,实类证组病灶主要分布在皮层下放射冠区域;2.虚类证及实类证组拓扑属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局参数:虚类证组的全局效率(α1频段)、平均局部效率(α2频段)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局部节点参数:虚实两类证组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背侧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DAN)、凸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感觉运动网络(Sensorimotor Network,SMN)及视觉网络(Visual Network,VN)中多个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均呈下降,特别是DMN的度中心性值(δ频段下实类证低于虚类证)、DAN的节点局部效率值(β频段下虚类证低于正常对照组)、SMN的度中心性值(δ频段下虚类证低于实类证组)、VN的度中心性值(θ频段下虚类证小于正常对照组)的阈值下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均经FDR校正,P<0.05)。4.脑网络内连接差异:虚类证组的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β频段)、DAN(θ频段)、DMN(θ、α2、β频段)及SMN(θ频段)网络内部连接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下降,实类证组的ECN(α1、β频段)、DAN(θ频段)、DMN(α2频段)及VN(θ频段)网络内部连接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下降,实类证组的ECN(β频段)、DMN(α1、α2频段)及VN(β频段)网络内部连接均较虚类证组显着下降(未经FDR校正,P<0.01)。脑网络间连接差异:①虚类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虚类证组L-SMN-1区(指左侧感觉运动网络1区)与L-SN-1区、L-SN-2区之间的连接较正常组显着下降(δ频段);虚类证组的R-SN-1区与L-DMN-2区、L-DAN-1区、L-VN-2区的连接较正常组显着下降(θ频段)。②实类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类证组R-LN-2区(右侧边缘网络2区)与L-VN-1区间连接性较正常组显着下降(α2频段);实类证组R-DMN-1区与R-SMN-2区间连接性较正常组显着下降(β频段);③虚类证与实类证组比较:虚类证组的L-ECN-1区与L-SMN-1区、L-DAN-2区,R-ECN-1区与L-SMN-1区的连接性较实类证组显着下降(δ频段);实类证组的L-DMN-2区与L-ECN-2、3区之间连接性较虚类证组显着降低(β频段)(未经FDR校正,P<0.001)。结论:1.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的虚类证中气虚证候要素提示存在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并且提示不良的预后,在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治疗中应当注重对气虚证候的识别以及补气药物的使用;实类证患者病灶集中在放射冠处,临床症状较不稳定,病情更趋于发生波动,应当及时识别干预防止变动。2.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虚类证与实类证在脑网络拓扑属性总体较正常人呈现出较为广泛、不同程度的降低。虚类证与实类证组全局效率与平均局部效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虚类证组与正常人有着更为显着的差异;虚类证的DAN的节点局部效率(β频段)与VN的度中心性(θ频段)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实类证的DMN的度中心性(δ频段)低于虚类证患者,虚类证的SMN的度中心性(δ频段)低于实类证患者。3.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较正常人表现出高级认知功能网络包括DMN、ECN、DAN在内的网络内部连接性降低,虚类证在SMN内部连接性较实类证下降更为显着。虚类证与实类证患者表现出以ECN为核心的网络间功能连接差异,虚类证患者ECN与SMN、DAN的连接性下降明显,实类证患者ECN与DMN的连接性下降明显。
刘丽娟[6](2021)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与血Hcy和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Hcy、TH和PSCI的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5例,均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于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对每位入组患者在种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有无饮酒吸烟史、有无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卒中病史等方面进行详细记录,并且给与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入组患者在空腹状态12小时后抽取肘静脉,采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Hcy测定;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了甲状腺激素(TSH、FT3、FT4)水平;同时采集血常规、血生化、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以及传染病综合抗体等实验室检查项目。受试者在入院2周以后,由接受过标准化认知评估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的神经内科医师专人在检测患者无焦虑抑郁状态后进行认知功能评定,所采用的评估量表主要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北京版)、Hachinski缺血量表(HI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入组患者根据有无认知障碍情况,设置非PSCI和PSCI两个组别。最后应用SPSS24.0软件对患者入组后的各项记录及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卒中后第2周PSCI发生率为61.73%。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MMSE和Mo CA量表总体均数差异显示:MMSE量表分值P=0<0.05、MOCA量表分值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间血Hcy、TSH、FT3、FT4水平总体均数差异显示:Hcy P=0.009<0.05,FT3 P=0.040<0.05,TSH P=0.496>0.05,FT4 P=0.828 P>0.05。两组间Hcy、FT3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5.PSCI组血Hcy、FT3检测值与MMSE、Mo CA得分之间相关性显示:Hcy水平与MMSE量表(r=-0.301 P<0.01)、Mo CA量表(r=-0.353 P<0.01)分值呈负相关;FT3水平与MMSE量表(r=0.276 0.01<P<0.05)、MOCA量表(r=0.363 0.01<P<0.05)分值呈正相关。6.对PSCI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cy(OR=1.088 P=0.015)P<0.05,FT3(OR=0.392 P=0.010),P<0.05。7.对PSCI进行诊断试验的ROC分析,结果显示:Hcy ROC曲线下面积为0.712,P=0<0.05。FT3 ROC曲线下面积为0.612,P=0.064>0.05。Hcy联合FT3 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P=0<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在第2周时有较高的发病率。2.血Hcy是PSCI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血FT3是PSCI的保护性因素。3.血Hcy、血Hcy联合血FT3对PSCI有预测价值。
翁柠[7](2020)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一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包括像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如何进一步探索PSCI的机制及早期、有效防治PSCI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医疗问题。本课题基于钙稳态调节机制,通过研究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其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关系、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SCI及其中医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专科门诊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110例为PSCI观察组(其中根据认知障碍的程度再细分为PSCIND组80例,PSD组30例),另招募30例缺血性卒中后无认知障碍患者为对照组。1.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史、吸烟史,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较颈部血管斑块情况、骨密度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及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分析PSCI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与国际公认且通用的能够反映认知功能的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MMSE、Mo CA分数的因素。3.根据中医证候要素量表对观察组进行包括肾虚、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髓减、阳亢、内热、痰浊、血瘀共11个证候要素进行评分,统计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4.分别分析PSCI、PSCIND、PSD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MMSE、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SCI组影响MMSE、Mo CA分数的相关中医证候要素。5.分析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PSCI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比较,PSCI组1,25-羟维生素D、血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s=-0.494,P<0.001;rs=-0.572,P<0.001);1,25-羟维生素D与MMSE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586,P<0.001);1,25-羟维生素D、血Ca与Mo CA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496,P<0.01;rs=0.204,P=0.032<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随着1,25-羟维生素D水平增高,MMSE分数也随之增高(B=0.111,P=0.017)。随着NIHSS评分、PTH水平增高,Mo CA分数越低(B=-0.57,P<0.001;B=-0.052,P<0.001);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高,Mo CA分数越高(B=0.853,P=0.029)。4.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61次,55.45%),血瘀(56次,50.9%),阳亢(43次,39.09%),肾虚(35次,45%)。PSCIN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49次,61.25%),血瘀(43次,53.75%),阳亢(31次,38.75%);PS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肾虚(17次,56.66%),阴虚(13次,53.33%),血瘀(13次,43.33%)。PSCIND组证候积分较高的是痰浊、阳亢、血瘀;PSD组积分较高的是肾虚、阴虚、髓减、血瘀。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髓减、阳亢、血瘀与MMSE分数均呈负相关(rs=-0.268,p=0.005;rs=-0.235,P=0.013;rs=-0.206,P=0.031;rs=-0.330,P<0.001);而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202,P=0.034;rs=-0.232,P=0.015;rs=-0.237,P=0.012;rs=-0.334,P<0.001);其中血瘀与MMSE、Mo CA分数相关性最显着。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髓减、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存在线性相关性,随着髓减、血瘀积分越高,MMSE、Mo CA分数越低(B=-0.319,P<0.001;B=-0.100,P=0.017;B=-0.268,P<0.001;B=-0.094,P=0.010)。6.亚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PSCIND组痰浊、阳亢、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rs=-0.639,P<0.001;rs=-0.526,P<0.001;rs=-0.445,P<0.001;rs=-0.499,P<0.001;rs=-0.458,P<0.001;rs=-0.404,P<0.001);PSD组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MSE分数负相关(rs=-0.550,P=0.002;rs=-0.416,P=0.022;rs=-0.385,P=0.036;rs=-0.510,P=0.004;),PSD组痰浊、肾虚、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34,P<0.001;rs=-0.610,P<0.001;rs=-0.794,P<0.00)。7.PSCI组中医证候积分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痰浊、阳亢、血瘀与PTH水平呈正相关(rs=0.545,P<0.001;rs=0.371,P<0.001;rs=0.614,P<0.001),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s=0.844,P<0.001;rs=-0.605,P<0.001;rs=-0.737,P<0.001)。而肾虚、髓减、血瘀与血Ca水平均呈负相关(rs=-0.233,P=0.003;rs=-0.226,P=0.018;rs=-0.293,P=0.002)。结论:1.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钙稳态调节因子PTH水平升高、1,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而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1,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PTH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潜在核心因素。血钙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2.痰浊、血瘀、阳亢、肾虚是缺血性PSCI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阳亢、血瘀是缺血性PSCIND的主要证候要素,肾虚、阴虚、血瘀、髓减是缺血性PSD的主要证候要素,其积分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密切相关性,可反映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而血瘀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危险要素。3.痰浊、阳亢、血瘀积分与PTH呈正相关,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而肾虚、髓减、血瘀积分与血Ca水平呈负相关,PSCI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具有密切相关性。研究二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性PSCIND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脑电图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符合缺血性PSCIND诊断及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浊阻窍或瘀血阻络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5mg,1月后改为10mg,每日一次。试验组:益脑护脉方,川芎15g(折合颗粒3.13g)、天麻12g(折合颗粒2.4g)、石菖蒲12g(折合颗粒1g)、益智仁10g(折合颗粒0.6g),每次1袋,日3次,温开水冲服。治疗疗程3个月。在入组第1天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分别评定中医证候积分、NIHSS分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分数及MMSE、Mo CA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变化,观察肝肾功等血液学指标及脑电图变化。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两组组间变化以及组内前后自身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的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的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等认知域评分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治疗后两组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评分均较前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言能力方面,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脑护脉方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脑电图异常情况;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认知功能,在改善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域,临床疗效与多奈哌齐相当,但在改善语言能力方面,益脑护脉方明显优于多奈哌齐。2.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对于肝阳上亢、痰浊阻窍和瘀血阻络型PSCIND患者,益脑护脉方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多奈哌齐组。3.治疗后试验组PTH下降,1,25-羟维生素D、血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脑护脉方可能通过调节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保护脑细胞,改善认知功能。
姚滔涛[8](2020)在《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认知神经心理学角度认为,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存在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其对应的言语加工脑区也不一样,精准定位治疗是失语症疗效的保证。通过利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TMS)及头针分别对失语症患者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对应的损伤脑区进行精准定位治疗,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失语症患者科学康复训练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做出直接可靠的指导,也为精准治疗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方法:对入选的48例恢复期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相应脑区TMS组、常规定位TMS组、相应脑区头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12例。对入选相应脑区TMS组以及相应脑区头针组的24例失语症患者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估(PACA)以确定其在言语加工通路的受损功能模块,按照检测得分低于70%的标准,分为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的两组,分别为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组。相应脑区TMS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为刺激点,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作为刺激点,进行高频(5Hz)TMS治疗;相应脑区头针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围刺约4~8针,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常规定位TMS组则以右半球Broca镜像区作为刺激靶点进行低频(1Hz)TMS治疗,常规针刺组则选取常规穴位进行治疗。四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每周5次,每次约30分钟。各组治疗前后均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视图命名检测以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的失语严重程度检测,分别记录患者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失语商(AQ)、视图命名检测的正确数和反应时、失语症的严重程度分级,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治疗前四组患者的失语商AQ及语言功能亚项中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以及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自发语言X2=3.112,P=0.037,理解X2=4.632,P=0.021,按a=0.05水准,提示治疗后四组间自发语言以及理解功能不同,需进一步对治疗后各组间两两比较。1.1 TMS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TMS组理解为108.5(68.25,125.25),常规定位TMS组患者理解功能为70.0(49.75,98.5),Z=-2.19,P=0.028,提示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理解功能提高优于常规定位TMS组。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在WAB评分中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定位TMS组仅在AQ及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应脑区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自发语言、理解、命名改善优于常规定位TMS组。1.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头针组自发语言为9.0(8.25,10.00),常规针刺组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为8.0(7.0,9.0),Z=-2.95,P=0.003,提示相应脑区定位的头针治疗后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常规针刺组明显。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头针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针刺组在AQ及理解、复述、命名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1.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2视图命名的比较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治疗前四组患者的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视图命名反应时有显着性差异,c2=19.228,P=0.000,按a=0.05水准,认为四组间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不同。2.1 TMS亚组治疗前后两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命名反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常规定位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12.05(11.1,12.737),Z=-3.58,P=0.000,提示相应脑区TMS定位治疗后命名反应所需时间较小,命名能力较常规定位TMS治疗有所提高。治疗前后组内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定位TMS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与命名反应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命名反应时比较Z=-3.669,P=0.000,其中相应脑区TMS组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相应脑区头针组命名反应时为12.35(11.15,13.25),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反应时优于相应脑区头针组。2.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改善未见差异。3失语疗效评分比较经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治疗后四组患者的失语严重程度相比X2=2.291,P=0.933,按a=0.05水准,尚不可认为四种方法治疗失语症的有效率有差别。4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4.1相应脑区TMS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TMS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额下回后部,对命名及理解能力改善较好,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颞中回,对理解及复述能力改善较好(P<0.05)。4.2相应脑区头针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头针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各项功能评分中与治疗前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语音损伤亚组的语言功能恢复优于语义损伤亚组。结论:1以受损语言中枢靶向定位的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其中以理解功能及视图命名改善较为显着,优于右Broca镜像区定位的TMS治疗患者,且对视图命名能力的改善以提高反应时为主。2以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头皮围针治疗对失语症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为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患者。3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围针治疗对于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疗效优于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而对于语义受损为主的失语患者,TMS靶向定位治疗效果可能优于针刺定位治疗。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9](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赵梦雄[10](2020)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①从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卫生经济学方面,探究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总体人群基本情况;②探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肺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等预后及其影响因素;③探究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临床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研究病例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平台内包括2012年7月至今所有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本研究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并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病历中人群基本情况、干预措施、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住院负担等方面等信息,探究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例总体人群的基本特征,从吞咽功能、肺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探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共纳入患者1026例,平均年龄66.19岁,男性居多,多数患者有吸烟史,近半数患者有饮酒史,既往史中高血压病占比最多,其次为高脂血症、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房颤,有23.3%的患者存在脑血管病家族史。就诊患者中型卒中占比最高,其次是轻型卒中,重型卒中仅占8.0%,以非急性期为主,合并延髓损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较少。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约有1/4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其中45.3%为院内溶栓,54.7%为院外溶栓;约1/4的患者需要鼻饲,超过2/3为院外带入;超过1/3的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心电监护。在治疗期间,所有纳入患者吞咽功能好转率为78.7%,四肢肌力改善率为32.7%,NIHSS评分改善率为43.5%。并发症方面,SAP发病率23.3%,尿路感染7.4%,低蛋白血症11.2%,贫血20.9%,电解质紊乱77.6%。卫生经济学方面,患者住院时间最长86天,最短7天,平均住院18.23天;人均住院费用2.3万元;②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既往冠心病、卒中家族史、鼻饲。针刺介入时点对吞咽功能改善的影响未得到证实;③男性、重型卒中、既往房颤、合并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尿路感染且接受过鼻饲、心电监护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合并肺感染的可能性更高。女性、中度卒中、合并肺感染、需要心电监护治疗的患者可能更易合并尿路感染。早期针刺可能预防尿路感染,而早期针刺与肺感染的相关性而未得到而未得到证实;④重度卒中、既往高脂血症、接受心电监护、合并肺感染、贫血、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风险可能更高,早期针刺者住院时间更短。结论:①我院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多数为非急性期入院,病情分级多以轻型、中型卒中为主,多数不伴延髓损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病情相对平稳;患者以高龄、男性为主,复发性卒中居多,多数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且既往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比例很高,应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吞咽障碍或可增加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②未发现针刺介入时点与吞咽功能改善的相关性;③早期针刺介入可降低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院内尿路感染发生率,可能与降低肺感染发生率有关;④早期针刺介入可缩短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
二、脑血管病时有病灶意义的精神症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病时有病灶意义的精神症状(论文提纲范文)
(2)卒中后抑郁(气郁血瘀痰阻型)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数据处理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附录 B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录 C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
附录 D 文献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针刺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常规治疗 |
2.2 对照组治疗 |
2.3 治疗组治疗 |
2.4 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相关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6 记录时间 |
2.7 疗效评分标准 |
3.统计学方法 |
4.数据分析 |
4.1 一般数据分析 |
4.2 疗效分析 |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中医对中风后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
3.中风后失眠心肾不交证理论的探讨 |
4.西医对中风后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
5.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依据 |
6.选穴依据 |
7.选药依据 |
8.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
附表2:自拟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致谢 |
(4)山东地区26例CADASIL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静息态脑电图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虚实证候的脑网络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病的中西医研究背景 |
1 中风病的中医病名发展及对其认识的历史衍变 |
2 缺血性中风的西医病因病机及现代治疗手段 |
3 中风病的主要病位为“脑” |
4 中医证候要素概念的提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缺血性中风的脑电图及脑功能网络研究进展 |
1 缺血性中风脑电图的研究进展 |
2 脑功能网络相关研究 |
3 基于脑电图进行脑功能网络的构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健康受试者纳入标准 |
2 试验分组 |
3 研究方法 |
3.1 临床资料采集 |
3.2 脑电信息采集 |
3.3 质量控制 |
3.4 技术路线图 |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 脑电数据处理 |
4.2 核磁数据处理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5 数据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基于图论理论的脑网络拓扑属性 |
5.3 脑功能网络的网络内部及网络间功能连接 |
6 讨论 |
6.1 一般资料及量表诊断信息比较 |
6.2 基于图论理论的脑功能特征参数改变 |
6.3 脑功能网络的网络内与网络间连接变化 |
7 结语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卒中后认知障碍与血Hcy和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PSCI的概念与分类 |
1.2 PSCI的发病机制 |
1.2.1 脑血管性损害机制 |
1.2.2 脑神经退行性病变机制 |
1.2.3 炎症损伤机制 |
1.2.4 胆碱能递质系统损害机制 |
1.2.5 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性机制 |
1.2.6 氧自由基损害机制 |
1.2.7 遗传机制 |
1.3 PSCI的危险因素 |
1.3.1 同型半胱氨酸 |
1.3.2 甲状腺激素 |
1.3.3 糖尿病 |
1.3.4 高血压、高血脂 |
1.3.5 心脏病 |
1.3.6 胰岛素抵抗 |
1.3.7 吸烟 |
1.3.8 人口统计学因素 |
1.4 临床表现 |
1.5 PSCI的诊断及评估 |
1.6 PSCI的预防与治疗 |
1.7 小结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入组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主要仪器、试剂及采集方法 |
2.2.3 信息采集 |
2.2.4 认知功能评定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实验步骤 |
第3章 结果 |
3.1 PSCI 组和非PSCI 组的一般资料对比 |
3.2 卒中后2 周时PSCI发病率 |
3.3 PSCI 组与非PSCI 组两组间MMSE、MOCA量表值比较 |
3.4 PSCI组与非PSCI间 Hcy、TH水平比较 |
3.5 Hcy、FT3与PSCI相关性的分析 |
3.6 不同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7 Hcy、FT3对PSCI的预测价值 |
第4章 讨论 |
4.1 Hcy与 PSCI相关性 |
4.2 TH和 PSCI的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于PSCI的研究进展 |
1.1.1 PSCI的定义 |
1.1.2 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概念的比较 |
1.1.3 血管性损害、炎症反应等因素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
1.1.4 钙稳态调节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
1.1.5 PSCI的诊断标准 |
1.1.6 PSCI常用评估量表及检查 |
1.1.7 PSCI的西医治疗现状 |
1.2 中医对PSCI的研究进展 |
1.2.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2.2 中医对PSCI的认识 |
1.2.3 中医对PSCI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4 PSCI的中医证候分类 |
1.2.5 中医药治疗PSCI的进展 |
1.3 基于文献分析对PSCI治疗现状的思考 |
第二章 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 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 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认知功能评估 |
2.2.6 观察内容 |
2.2.7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
2.3.2 PSCI组 MMSE分数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3.3 PSCI组 MoCA |
2.3.4 影响MMSE分数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2.3.5 影响MoCA分数的相关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2.3.6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
2.3.7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 |
2.3.8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回归分析 |
2.3.9 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4 结论 |
2.4.1 钙稳态调节因子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2.4.2 中医证候要素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2.4.3 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关系 |
2.5 讨论 |
2.5.1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 |
2.5.2 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
2.5.3 卒中后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关系 |
第二部分 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 PSCIND 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及样本量估算 |
3.1.3 诊断标准 |
3.1.4 纳入标准 |
3.1.5 排除标准 |
3.1.6 剔除标准 |
3.1.7 脱落标准 |
3.1.8 中止试验标准 |
3.1.9 研究方案 |
3.1.10 观察指标 |
3.1.11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3.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估 |
3.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比较 |
3.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估 |
3.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水平比较 |
3.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电图信号分析比较 |
3.2.7 安全性探讨 |
3.3 结论 |
3.4 讨论 |
3.4.1 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 |
3.4.2 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重要病机 |
3.4.3 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因果同治” |
3.4.4 益脑护脉方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3.4.5 基于钙稳态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PSCIND患者的可能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失语症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认识 |
1.2.1 失语症的发生机制 |
1.2.2 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
1.3 认知神经心理与失语症 |
1.3.1 心理词典及语言加工通路 |
1.3.2 认知神经心理学框架下的失语症特点 |
1.3.3 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 |
1.4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中医针灸治疗 |
1.4.1 体针疗法 |
1.4.2 舌针疗法 |
1.4.3 放血疗法 |
1.4.4 头针疗法 |
1.5 失语症的现代康复治疗方法 |
1.5.1 Schuell刺激法 |
1.5.2 强制性言语行为疗法 |
1.5.3 旋律音调疗法 |
1.5.4 认知加工法 |
1.5.5 计算机辅助治疗 |
1.5.6 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 |
1.6 失语症的精准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2.3.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2.3.2 随机方法 |
2.3.3 病例选择 |
2.3.4 治疗方法 |
2.3.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6 不良事件及解决办法 |
2.3.7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3.1.1 年龄 |
3.1.2 性别及文化程度 |
3.1.3 发病类型 |
3.2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 |
3.3 视图命名的比较 |
3.4 失语程度及疗效评分比较 |
3.5 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TMS对失语症疗效分析 |
4.1.2 针刺治疗对失语症患者疗效分析 |
4.1.3 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定位的TMS及头针治疗失语症 |
4.2 不足与展望 |
4.3 创新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10)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变量 |
2.4 结局变量 |
2.5 数据提取 |
2.6 数据整理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
3.2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吞咽障碍发病特点及治疗管理现状 |
2 接受针刺综合治疗方法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基本特征 |
2.1 住院病例中医证型特点及治疗策略探讨 |
2.2 延髓损伤所致吞咽障碍 |
2.3 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及对二级预防的警示 |
2.4 来院患者各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 |
2.5 来院患者住院负担 |
3 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
3.1 针刺介入时机对卒中管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
3.2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
3.3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影响 |
3.4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
6 创新点 |
7 研究局限 |
7.1 病例纳入局限 |
7.2 针刺指标选取 |
7.3 结局指标选取 |
7.4 数据质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脑血管病时有病灶意义的精神症状(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9)
- [2]卒中后抑郁(气郁血瘀痰阻型)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伟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山东地区26例CADASIL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分析[D]. 冯硕. 山东大学, 2021(12)
- [5]基于静息态脑电图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虚实证候的脑网络特征研究[D]. 陈宇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卒中后认知障碍与血Hcy和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D]. 刘丽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翁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D]. 姚滔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10]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D]. 赵梦雄.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