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棘米醋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胜虎,崔鹏景,李国权,陆平,陈志娜,李信[1](2021)在《果醋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果醋作为一种集保健、食疗、营养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食醋产品,被称为"21世纪的食品"。果醋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及特殊活性物质(多酚类、黄酮类、三萜类),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和医疗预防功效。综述果醋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现状,从功能性成分及其功效入手,重点阐述典型功能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包括有机酸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特殊活性成分与抗氧化、氨基酸与减肥降脂、维生素C与预防癌症、烟酸与降低胆固醇、矿物质与增强免疫力、乙酸与抑菌等功能特性的构效关系。针对果醋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现状和果醋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果醋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于凯悦[2](2021)在《东北森林浆果发酵益生菌菌株筛选及其发酵温度探究》文中提出森林浆果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重要林下资源,但其不易存储、时令性强的特点,使得许多森林浆果被浪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的特殊性,十分适合小浆果的种植与生长,是我国浆果的主要生产种植地。高效利用林下浆果资源可以为更好的提高森林经济效益转化提供科学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次试验从自然发酵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黄菇娘(Physalis philadelphica)、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和蓝莓(Vaccinium spp.)混合发酵液、多地采样的农家酸菜发酵液、泡菜发酵液和常见的益生菌粉中分离得到的大量菌株进行筛选,共得到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16株(其中6株来自益生菌粉,1株来自泡菜发酵液,9株来自酸菜发酵液)、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2株、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1 株。以益生菌耐酸耐胆盐、对肠壁细胞粘附性及抑制有害菌群三个方面为标准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耐酸性最好的菌株是H13,在pH=2的MRS培养基中4 h内存活率为92.7%。耐酸性最差的菌株为S6,存活率仅为40%。对胆盐耐受性最强的菌株是S68,在胆盐浓度为0.2%的MRS培养基中4 h内存活率为91.11%。对胆盐耐受性最弱的菌株是S213,存活率仅为7.6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抑制作用最强的是H2,平均抑菌圈大小直径为1.75 cm。菌株S13、S36、S21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制作用,不产生抑菌圈。将不符合条件的菌株筛除后,益生菌菌株为H2、H4、H8、H13、Z1、P1、S8、S45、S64、S65。通过产酸特性、胆固醇降解率测定和口味风味评价实验对前置实验筛选出的10株益生菌株进行进一步筛选。结果表明:菌株H2、P1、Z1、S64产酸能力较强,产酸终点pH值较低,为3.86左右。菌株H4、H13活性较差,产酸能力较弱,产酸终pH较高,分别为5.34和4.55。经过对两种胆固醇测量方法对比发现硫酸铁铵法更适用于本实验样本测定。在胆固醇降解率测定实验中发现各试验菌株都具有一定的降解胆固醇能力且降解率相差幅度不大,其中降解胆固醇能力最强的菌株是H4,胆固醇降解率为56.50%。降解胆固醇能力最弱的菌株是S65,胆固醇降解率为51.10%。在口味风味评价实验中,菌株H13的发酵风味最佳,总得分为95分。菌株P1的发酵风味最差,总得分仅为50分。选用综合评价下仅次于H2的S64对其最适发酵温度进行进一步探究。将等量的菌株S64摇培液接入由100 g浆果(浆果比例为沙棘:蓝莓:树莓:黄姑娘果=1:1:1:1)和200 mL无菌水组成的发酵瓶中,定时检测发酵液pH值变化,判断不同温度下果汁的发酵速率。结果表明:菌株S64的最佳发酵浆果的温度区间为35℃-40℃,S64的最适发酵温度为37℃。
纪凤娣,魏巍,陶汇源,穆晓婷,李东,夏蓉,鲁绯[3](2021)在《传统食醋中有机酸与人体健康》文中提出传统的中国谷物醋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酸味调味品,其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关于食醋保健功能的报道增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多酚类、黄酮类、川芎嗪等具有生理活性的成分上。作为食醋中除水分外含量最高的一类成分,有机酸的生理功效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该文对我国谷物发酵食醋中有机酸的来源、组成、含量、生理活性尤其是短链脂肪酸和琥珀酸的功能进行了综述,为我国传统食醋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杨园园[4](2020)在《贵州泡菜中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红枣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红枣是多刺的鼠李科植物的成熟果实,红枣的深加工产品较少。本课题从贵州省遵化市采取了11份自制泡菜样品,从中分离纯化出乳酸菌,对其一些性能进行了测定,筛选得到一株具有多种优良性能的菌株;优化得到适合红枣泥的杀菌方式;将红枣泥用乳酸菌与酵母菌进行发酵,优化发酵工艺,并对发酵后的红枣泥的一些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如下:(1)以从贵州省采集的11份自制发酵泡菜制品为材料,从中挑选出11株产酸细菌,并鉴定出其中5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6株为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2)对11株菌株进行耐酸、耐胆盐、耐盐及抑菌性能测定,筛选得到具有多种优良性能的乳酸菌A50f7,A50f7在p H为2的酸溶液中和0.3%的胆盐溶液中处理2 h后,存活率分别为99%和85%。A50f7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A50f7在含有8%Na Cl的MRS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显着高于其他菌株,培养10 h时菌株开始进入对数期,26 h时生长进入稳定期。综合以上性能结,确定A50f7为优良乳酸菌。(3)以杀菌效果为指标,比较巴氏杀菌、微波杀菌、超高压杀菌、热辅助超声波杀菌,选择杀菌效果较好的微波杀菌和热辅助超声波杀菌结合并优化杀菌条件。杀菌的最佳参数为超声波功率为1000 W,超声时间为50 s,微波功率为700 W,微波时间为45 s,温度为90℃。(4)通过对红枣泥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确定红枣泥的最佳发酵工艺为乳酸菌接种量3%、酵母菌接种量0.3%、乳酸菌发酵时间24 h、酵母菌发酵时间48h。经过发酵的红枣泥,总酸和总酚含量分别增加了105.16%、127.59%,总糖和Vc含量分别下降了70.26%、5.01%。红枣泥于常温下贮藏28天,仍能保持在106CFU/m L以上乳酸菌的活菌数。
张华江,单玉娇,张馨予[5](2015)在《沙棘醋及其酿造工艺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沙棘醋不仅具有普通食醋的功效与作用,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矿物质及SOD等生命活性成分,可显着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是一种功效显着、品味独特的醋产品。该文主要针对沙棘醋的营养保健作用及其酿造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戴缘缘[6](2015)在《芋头醋发酵工艺、主要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芋头氨基酸种类齐全、构成合理,脂肪含量低,淀粉消化率高,且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多糖等成分,不仅可食用还具有防止胃酸过多、改善机体自由基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我国芋头资源丰富,但目前主要用于鲜食,采后损失较为严重。本文以芋头为原料发酵制备保健醋,在对芋头浆可发酵性糖液的制备、芋头浆酒精发酵及醋酸发酵等工艺技术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开展芋头醋的主要成分、抗氧化性能的检测与分析,以及芋头醋饮料配方的初步探究。旨在提高芋头的经济价值,丰富人们对食疗保健的需求,同时为芋头醋及其饮料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复合酶(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及中性蛋白酶处理芋头浆,有效降低了芋头浆液的颗粒粒度和表观黏度;芋头浆液经高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处理后,淀粉水解基本完全、还原糖含量高。复合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70U/g、纤维素酶与果胶酶配比3:1、酶解时间50min、温度50℃、pH 5.6,芋头浆出汁率可达(67.93±0.10)%;中性蛋白酶最优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2000U/g、酶解时间5h、温度45℃、pH 7.4,芋头浆蛋白质水解度可达(26.85±0.03)%;高温α-淀粉酶最佳液化条件为:酶添加量8U/g、酶解时间2.0h、温度85℃、pH 7.5,芋头浆液化液DE值达(12.07±0.06)%;糖化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170U/g、酶解温度55℃、时间125min、pH 4.7,芋头浆糖化液DE值达(21.37±0.06)%。(2)选择高活性干酵母为菌种进行芋头浆酒精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获得最佳发酵方式和工艺参数:浊汁发酵、初始糖度16g/100mL、装液量50mL/100mL、发酵时间3.0d、pH 5.6、发酵温度29.5℃C、接种量0.55%,发酵液酒精度达(8.49±0.03)%;芋头浆醋酸发酵阶段,以沪酿1.01为菌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适工艺条件为:蛋白胨添加量1g/100mL、装液量30mL/250mL、发酵温度31℃、时间5d、转速155r/min、接种量11.5%、葡萄糖添加量3.3g/100mL,初始酒精度8.3%,此条件下发酵液总酸含量可达(6.35±0.03)%。(3)芋头醋制品主要成分及抗氧化性检测结果表明,芋头醋中含有14种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精氨酸,其次是组氨酸,分别为34.84mg/100mL、 29.67mg/100mL;在14种氨基酸中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最高),总量为56.72mg/100mL,占氨基酸总量的38.93%。芋头醋中富含的有机酸以醋酸为主,兼有一定量的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少量的富马酸等。芋头醋总蛋白、多糖、多酚以及游离氨基态氮的含量均明显优于市售白醋、9°米醋和苹果醋,仅总酸含量低于9°米醋;芋头醋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均高于市售白醋、9°米醋和苹果醋,但其中9°米醋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比芋头醋强。(4)利用发酵制备的芋头醋,适量添加辅料金银花、胎菊、枸杞的提取液进行芋头醋饮料配方的初步探究,得到保健型发酵醋饮料的最优配方为:芋头醋添加量15%,辅料(金银花:胎菊:枸杞=1:1:2)添加量40%、酸味剂(柠檬酸:苹果酸=1:2)添加量0.03g/100mL、甜味剂(蜂蜜:白砂糖=1:5)添加量12g/100mL。制备的芋头醋饮料色泽淡黄、赋有光泽,口感好、酸甜适中、爽口,具有浓郁的醋香和辅料的清香、柔和、刺激味少,澄清、无沉淀、无悬浮物。模糊综合评价表明芋头醋饮料等级在“好”与“较好”之间,偏向于等级“好”的倾向性很大。
李超敏,豆康宁,张臻,魏永义[7](2014)在《不同发酵方式对沙棘果醋感官评定的影响》文中认为采用液态发酵法和前液后固法两种发酵方式酿制沙棘果醋,利用模糊数学法对其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表明,前液后固发酵法制备的产品色泽澄清、酸甜可口,具有沙棘果特有的清香,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吴海霞[8](2014)在《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及其抑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以银杏种仁为原料,研究了银杏种仁蛋白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机制,分析了其性质、组成及结构,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开发及银杏种仁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银杏种仁中主要存在酚酸、多糖及蛋白3种抑菌活性物质。银杏种仁酚酸主要由羟基侧链为C13:0、C15:1、C17:2、C15:0、C17:1的5种组分组成,对E.coli、B.subtilis2种细菌及Penicillium1种真菌的抑菌活性较强,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7.5mg/mL、15mg/mL、25mg/mL。银杏种仁多糖(50~80%醇沉级分)为一种含有87.4%多糖和1.03%蛋白的复合糖蛋白,分子量约40kDa,该多糖对B.subtilis有较强的抑菌活性,MIC为50mg/mL,但对真菌几乎无抑菌活性。银杏种仁蛋白(40~80%硫酸铵沉淀级分)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对K.peneumoniae的抑菌活性最强,MIC为100mg/mL,同时对Penicillium, T.delbrueckii,A.niger等3种真菌的MIC均为100mg/mL,具有广谱抑菌性。(2)采用磷酸缓冲液提取银杏种仁蛋白,以蛋白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探讨料液比、提取液浓度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比、提取液浓度及提取时间均对蛋白提取率有极显着影响(P<0.01),且三者间交互作用均对蛋白质的提取率有显着影响(P<0.05),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0mL/g,提取液浓度0.07mol/L,提取时间14h,在此条件下,蛋白质一次提取率为86.58%,结果在可信度分析范围之内。(3)以K.peneumoniae、S.aureus2种细菌及T.delbrueckii、A.niger2种真菌为供试菌,依次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透析、DEAE-Cellulos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dex G-75凝胶过滤柱层析对银杏种仁蛋白进行纯化,确定适宜的硫酸铵饱和度为40%~80%,纯化得到1个抑菌活性最强的蛋白峰,命名为GBSP-A。GBSP-A对4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0mg/mL、20mg/mL、20mg/mL及12mg/mL; SDS-PAGE显示该纯化蛋白为单一条带,表观分子量为41.8kDa, Schiff染色结果表明其为糖蛋白,蛋白与糖的比例为70﹕1;Superdex G-75柱层析结果显示GBSP-A呈单一对称峰,高效液相凝胶过滤色谱(HPGPC)检测其分子量为39.316kDa。(4)对GBSP-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β-消去反应表明该糖蛋白的糖肽键类型为O-糖苷键,红外分析表明其为同时含有α-和β-糖苷键的吡喃糖蛋白化合物,刚果红试验表明其中的糖链不含3股螺旋,LC-MS-MS分析表明该蛋白与银杏中的一种11S结合蛋白(ginkbilobin-2precursor)匹配率很高,共得到10个匹配肽段序列,通过CAMP抗菌肽数据库对该蛋白肽片段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此蛋白为一种新的抑菌蛋白。(5)理化性质研究表明,GBSP-A不含淀粉、游离多糖及游离氨基酸,具有蛋白质及多糖典型性反应特点,在220nm及280nm处有紫外吸收峰。该蛋白对pH、热及NaCl盐溶液较为稳定,DSC扫描结果表明其热变性温度为63.7℃。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GBSP-A至少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Asp,7.269%)含量最高,对蛋白质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36.2%。(6)以K.peneumoniae及S.aureus为供试菌,探讨了银杏种仁抑菌蛋白(GBSP-A)对供试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GBSP-A能抑制K.peneumoniae(G-)及S.aureus(G+)的生长,使其生长曲线发生改变,异于正常菌体的繁殖趋势;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GBSP-A处理后的供试菌菌体细胞壁膜融解、消失,细胞质泄漏,并最终崩解,导致菌体死亡;对细胞膜渗透性的研究表明,GBSP-A处理后,供试菌菌悬液的电导率升高,Na+及其它大分子物质大量泄漏,胞外β-半乳糖苷酶活性升高。抑菌蛋白还能增加菌体细胞表面的电负性及疏水性,从而使其更易絮凝、沉淀,并最终死亡。(7)以K.peneumoniae及S.aureus为供试菌,研究了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细菌呼吸代谢的抑制途径以及对蛋白质、DNA、ATP含量和几种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的呼吸代谢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不是通过TCA、EMP及HMP中的任何代谢途径来发挥作用;抑菌蛋白会抑制菌体内蛋白质、DNA的合成及ATP的产生,但并不能抑制菌体内任何一种蛋白质的表达,也不能使DNA发生断裂;抑菌蛋白会使菌体内ATP酶、β-半乳糖苷酶及碱性磷酸酶的产生量降低,进而影响到菌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同时,抑菌蛋白浓度对菌体代谢的抑制作用没有显着量效关系。
何晓燕,聂鑫鑫,宫汝淳,苗婷婷[9](2012)在《米醋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滤纸法研究不同浓度米醋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的抑菌作用,并用无菌水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米醋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酵母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且米醋浓度与抑菌作用成正比.因此,米醋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常影,焦岩,刘井权[10](2011)在《沙棘果醋的开发与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论述了沙棘果醋的发展现状。对沙棘果醋的营养保健功能、风味、酿造工艺、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并对沙棘果醋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展望。文章为充分利用沙棘资源进行果醋产品的开发与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二、沙棘米醋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米醋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果醋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果醋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
1.1 果醋研发历史 |
1.2 果醋产品种类 |
1.3 果醋功能性成分研究现状 |
2 果醋的典型功能性成分及其功能特性 |
2.1 果醋的典型功能性成分 |
2.2 果醋的功能性成分及其相应功能特性 |
2.2.1 有机酸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 |
2.2.2 特殊活性成分与抗氧化 |
2.2.3 氨基酸与减肥降脂 |
2.2.4 维生素C与预防癌症 |
2.2.5 烟酸与降低胆固醇 |
2.2.6 矿物质与增强免疫力 |
2.2.7 乙酸与抑菌 |
3 研究趋势与展望 |
(2)东北森林浆果发酵益生菌菌株筛选及其发酵温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东北森林浆果的概述 |
1.1.2 益生菌的概述 |
1.1.3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
1.1.4 益生菌的应用 |
1.2 发酵益生菌的筛选 |
1.2.1 发酵益生菌筛选的主要特性 |
1.2.2 发酵益生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发酵菌株的初步筛选 |
2.1 材料及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乳酸菌筛选及其DNA提取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产酸菌株初筛结果 |
2.2.2 DNA提取结果 |
2.3 本章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益生菌菌株筛选 |
3.1 益生菌菌株筛选条件 |
3.1.1 耐酸耐胆盐实验 |
3.1.2 肠壁粘附模拟实验 |
3.1.3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群抑制实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耐酸耐胆盐实验 |
3.2.2 肠壁细胞粘附模拟实验 |
3.2.3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群抑制实验 |
3.3 本章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优良发酵益生菌菌株筛选 |
4.1 优良发酵益生菌菌株筛选条件 |
4.1.1 产酸特性 |
4.1.2 胆固醇标准曲线绘制 |
4.1.3 胆固醇降解率测定 |
4.1.4 口味风味评价实验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产酸特性 |
4.2.2 硫酸铁铵法和邻苯二甲醛法测胆固醇方法的比较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3 益生菌菌株胆固醇降解率 |
4.2.4 口味风味评价实验 |
4.3 本章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益生菌菌株S64发酵最适温度探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2 发酵条件探究实验设计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传统食醋中有机酸与人体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食醋中有机酸的来源 |
2 食醋中有机酸的组成及含量 |
3 有机酸种类与生理活性作用 |
3.1 短链脂肪酸的生理活性 |
3.1.1 短链脂肪酸的抑菌作用 |
3.1.2 短链脂肪酸对血糖和血脂的调节作用 |
3.1.3 短链脂肪酸与血压的关系 |
3.1.4 短链脂肪酸与肥胖的关系 |
3.1.5 短链脂肪酸的抗炎特性 |
3.1.6 促进钙的吸收 |
3.1.7 其他 |
3.2 琥珀酸的生理活性 |
3.3 乳酸的生理活性 |
3.4 其他有机酸的生理活性 |
4 展望 |
(4)贵州泡菜中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红枣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乳酸菌的概述 |
1.1.1 乳酸菌的简介 |
1.1.2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
1.1.3 乳酸菌的应用 |
1.2 红枣的概述 |
1.2.1 红枣简介 |
1.2.2 红枣的保健价值 |
1.2.3 红枣的研究现状 |
1.2.4 红枣泥的简介 |
1.2.5 发酵红枣泥的研究 |
1.3 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制品的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培养基 |
2.1.4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乳酸菌的分离 |
2.2.2 高产酸乳酸菌的筛选 |
2.2.3 乳酸菌的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高产酸乳酸菌的筛选 |
2.3.2 乳酸菌的鉴定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菌株 |
3.1.3 培养基 |
3.1.4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乳酸菌种子液的制备 |
3.2.2 乳酸菌耐酸能力测定 |
3.2.3 乳酸菌耐胆盐能力测定 |
3.2.4 乳酸菌的耐盐能力测定 |
3.2.5 乳酸菌抑菌能力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乳酸菌耐酸能力测定 |
3.3.2 乳酸菌耐胆盐能力测定 |
3.3.3 乳酸菌耐盐能力测定 |
3.3.4 乳酸菌抑菌能力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杀菌方法对红枣泥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红枣泥的制备 |
4.2.2 常见杀菌方法 |
4.2.3 优化杀菌方法 |
4.2.4 理化指标测定 |
4.2.5 评价标准 |
4.3 结果分析 |
4.3.1 常见杀菌方法对红枣泥的杀菌效果 |
4.3.2 单因素实验 |
4.3.3 正交实验 |
4.3.4 不同杀菌方式处理红枣泥的杀菌效果 |
4.3.5 不同杀菌方式对红枣泥营养成分的影响 |
4.3.6 不同杀菌方式对红枣泥色泽的影响 |
4.3.7 不同杀菌方式对红枣泥感官评分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发酵红枣制品工艺的研究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菌株 |
5.1.3 实验试剂 |
5.1.4 实验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菌种制备 |
5.2.2 发酵工艺优化 |
5.2.3 理化指标测定 |
5.2.4 感官评价标准 |
5.3 结果分析 |
5.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5.3.2 响应面实验结果 |
5.3.3 验证实验 |
5.3.4 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5.3.5 测定乳酸菌活菌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沙棘醋及其酿造工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果的营养成分 |
2 沙棘醋的保健作用 |
2.1 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作用 |
2.2 降血糖作用 |
2.3 降血脂作用 |
2.4 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 |
2.5 抗癌作用 |
3 沙棘醋的酿造工艺 |
3.1 固态发酵法 |
3.2 液态发酵法 |
3.3 固液混合发酵法 |
4 结语 |
(6)芋头醋发酵工艺、主要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芋头概述 |
1.1.1 芋头的种类与形态 |
1.1.2 芋头的营养与功能 |
1.1.3 芋头研究和利用现状 |
1.2 食醋概述 |
1.2.1 食醋的成分和功能 |
1.2.2 食醋的分类 |
1.2.3 食醋的发酵方法 |
1.2.4 食醋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本论文技术框架图 |
第二章 芋头浆可发酵性糖液的制备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2.2.1 芋头浆可发酵性糖液制备工艺流程 |
2.2.2 酶法预处理芋头浆 |
2.2.3 正交试验优化芋头浆液化工艺 |
2.2.4 中心组合设计优化芋头浆糖化工艺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标准曲线绘制结果 |
2.3.2 芋头主要成分分析 |
2.3.3 芋头浆预处理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4 芋头浆液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5 芋头浆糖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芋头醋发酵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芋头醋发酵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3.2.2 响应面法优化芋头浆酒精发酵工艺 |
3.2.3 响应面法优化芋头浆醋酸发酵工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乙醇标准曲线绘制结果 |
3.3.2 酒精发酵工艺优化结果及分析 |
3.3.3 醋酸发酵工艺优化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芋头醋主要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主要成分检测结果及分析 |
4.2.2 抗氧化性检测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芋头醋饮料的制备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原料与试剂 |
5.1.2 仪器 |
5.1.3 试验方法 |
5.2 试验方案设计 |
5.2.1 芋头醋饮料配方单因素试验 |
5.2.2 芋头醋饮料配方正交试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芋头醋饮料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2 芋头醋饮料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3 芋头醋饮料质量指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不同发酵方式对沙棘果醋感官评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主要设备 |
1.2 工艺流程 |
1.2.1 沙棘汁制备工艺流程 |
1.2.2 液态发酵法制备沙棘果醋工艺流程 |
1.2.3前液后固发酵法制备沙棘果醋工艺流程 |
1.3 沙棘果醋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 |
1.4 感官评定标准及模糊数学模型的建立 |
1.4.1 感官评定标准 |
1.4.2 建立模糊数学模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感官评定结果分析 |
2.2确定模糊关系综合评判集 |
2.3 沙棘果醋的理化及微生物指标 |
3 结论 |
(8)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及其抑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银杏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1.1 银杏酚酸 |
1.1.2 银杏蛋白 |
1.1.3 银杏黄酮 |
1.1.4 银杏多糖 |
1.2 天然产物抑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2.1 抗菌蛋白(抗菌肽)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
1.2.3 其他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
1.3 抑菌活性检测方法 |
1.3.1 滤纸片法 |
1.3.2 牛津杯法 |
1.3.3 打孔法 |
1.3.4 琼脂平板稀释法 |
1.4 蛋白质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1.4.1 水溶液提取法 |
1.4.2 有机溶液提取法 |
1.4.3 酶提取法 |
1.4.4 其他提取法 |
1.5 蛋白质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
1.5.1 蛋白质的简单分离 |
1.5.2 高纯蛋白质分离方法 |
1.6 蛋白质的结构鉴定 |
1.6.1 质谱分析 |
1.6.2 核磁共振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银杏种仁中的抑菌活性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原料预处理 |
2.1.5 银杏种仁酚酸提取物制备 |
2.1.6 银杏种仁多糖提取物制备 |
2.1.7 银杏种仁蛋白提取物制备 |
2.1.8 银杏种仁活性成分抑菌活性 |
2.1.9 测定指标 |
2.1.10 数据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银杏种仁酚酸的性质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
2.2.2 银杏种仁多糖的性质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
2.2.3 银杏种仁蛋白的性质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响应面优化银杏种仁蛋白提取工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银杏种仁蛋白提取方法比较 |
3.1.5 磷酸缓冲液提取银杏种仁蛋白单因素试验 |
3.1.6 磷酸缓冲液提取银杏种仁蛋白响应面优化试验 |
3.1.7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8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银杏种仁蛋白提取方法的确定 |
3.2.2 磷酸缓冲液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2.3 银杏种仁蛋白提取工艺优化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1.4 银杏种仁蛋白硫酸铵分级盐析 |
4.1.5 银杏种仁蛋白 DEAE-Cellulose 52 柱层析 |
4.1.6 银杏种仁蛋白 Sephadex G-75 凝胶柱层析 |
4.1.7 银杏种仁蛋白抑菌活性研究 |
4.1.8 银杏种仁蛋白 SDS-PAGE 分析 |
4.1.9 银杏种仁蛋白分子量测定 |
4.1.10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硫酸铵最佳饱和度的确定 |
4.2.2 银杏种仁蛋白 DEAE-Cellulose 52 柱层析 |
4.2.3 银杏种仁蛋白 Sephadex G-75 层析 |
4.2.4 银杏种仁蛋白最小抑菌浓度分析 |
4.2.5 银杏种仁蛋白纯化结果 |
4.2.6 银杏种仁蛋白 SDS-PAGE 分析 |
4.2.7 银杏种仁蛋白 Superdex G-75 分析 |
4.2.8 银杏种仁蛋白 GBSP -A 分子量测定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的性质、组成及结构表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5.1.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基本理化性质 |
5.1.5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颜色反应 |
5.1.6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光谱学性质 |
5.1.7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热力学性质分析 |
5.1.8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的稳定性研究 |
5.1.9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5.1.10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结构表征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基本理化性质 |
5.2.2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颜色反应 |
5.2.3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光谱学性质 |
5.2.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热力学性质分析 |
5.2.5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稳定性研究 |
5.2.6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
5.2.7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结构表征 |
5.3 讨论 |
5.3.1 关于蛋白质化学性质及组成的研究 |
5.3.2 关于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生长发育及细胞膜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仪器设备 |
6.1.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6.1.5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细胞膜的影响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6.2.2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细胞膜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生理代谢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主要试剂 |
7.1.3 主要仪器设备 |
7.1.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 |
7.1.5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总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 |
7.1.6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 DNA 含量的影响 |
7.1.7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 ATP 含量测定 |
7.1.8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 ATP 酶活性的影响 |
7.1.9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β -半乳糖苷酶表达活性的影响 |
7.1.10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的影响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 |
7.2.2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总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 |
7.2.3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基因组 DNA 合成的影响 |
7.2.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内 ATP 含量及 ATP 酶活性的影响 |
7.2.5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内β -半乳糖苷酶表达活性的影响 |
7.2.6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内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的影响 |
7.3 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附录1 银杏种仁酚酸的抑菌活性 |
附录2 银杏种仁多糖的抑菌活性 |
附录3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的抑菌活性 |
附录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稳定性试验 |
附录5 纯化的银杏抑菌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
附录6 肽片段质量数据输入 NCBINR 蛋白质数据库检索结果 |
附录7 科研成果 |
1.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9)米醋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菌种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
2.2 菌种活化 |
2.3 菌悬液的制备 |
2.4 供试液与滤纸片的制备 |
2.5 抑菌作用测定试验 |
2.6 数据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的米醋对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 |
3.2 不同浓度的米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
3.3 不同浓度的米醋对酵母菌的抑制作用 |
4 讨论 |
(10)沙棘果醋的开发与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果醋的营养保健作用 |
1.1 促进消化和吸收 |
1.2 降低血糖、血脂作用 |
1.3 清除亚硝酸盐作用 |
1.4 抑菌作用 |
2 沙棘果醋的生产工艺 |
2.1 沙棘果醋的生产工艺流程 |
2.2 操作要点 |
2.2.1 沙棘果汁的制备 |
2.2.2 酒精发酵 |
2.2.3 醋酸发酵 |
2.2.4 后熟 |
2.2.5 灭菌 |
2.2.6 包装 |
2.2.7 检验 |
3 沙棘果醋的风味 |
4 沙棘果醋的市场分析与展望 |
四、沙棘米醋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果醋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现状[J]. 朱胜虎,崔鹏景,李国权,陆平,陈志娜,李信.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21(02)
- [2]东北森林浆果发酵益生菌菌株筛选及其发酵温度探究[D]. 于凯悦.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传统食醋中有机酸与人体健康[J]. 纪凤娣,魏巍,陶汇源,穆晓婷,李东,夏蓉,鲁绯. 中国酿造, 2021(03)
- [4]贵州泡菜中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红枣泥中的应用[D]. 杨园园.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沙棘醋及其酿造工艺研究综述[J]. 张华江,单玉娇,张馨予.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9)
- [6]芋头醋发酵工艺、主要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D]. 戴缘缘.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5)
- [7]不同发酵方式对沙棘果醋感官评定的影响[J]. 李超敏,豆康宁,张臻,魏永义. 中国调味品, 2014(07)
- [8]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及其抑菌机制研究[D]. 吴海霞.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9)
- [9]米醋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 何晓燕,聂鑫鑫,宫汝淳,苗婷婷.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12)
- [10]沙棘果醋的开发与研究综述[J]. 常影,焦岩,刘井权. 中国调味品,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