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步法治疗肩周炎113例(论文文献综述)
齐飞[1](2020)在《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其临床症状主要是肩部疼痛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肩周炎的即时且积极的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中发现,脐针疗法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脐针治疗和传统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来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和疗效差异;同时,对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主要机制进行探讨,客观评价脐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传统的中医药研究在临床治疗肩周炎上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方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9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即脐针治疗组48例和传统针刺组48例。脐针组穴位选取按照脐洛书全息中“二四为肩”的区域,左右肩区分别位于脐周1~2点时钟方向(左肩)和10~11点时钟方向(右肩)进行选穴;传统针刺组主穴为肩髎、肩髃、肩前、阿是、条口、阳陵泉,配穴为上臂痛取臂臑、曲池;肩胛痛配曲垣、天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0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连续针刺5日,休两日,共计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1次治疗后和2个疗程后的肩关节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活动变化,运用Mc Gill疼痛观察量表、肩关节功能评定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等指标和量表对肩关节疼痛程度及活动功能进行评估,运用SPSS17.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完成组内前后对照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将纳入试验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的肩关节平均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等值进行组间对比,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1次后和治疗2个疗程后的肩关节平均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等值分别与治疗前的值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针组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针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3%;传统针刺组治愈16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综合疗效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脐针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病患在治疗中出现了晕针的不良反应,传统针刺组在治疗中有3例出现了血肿、头痛的不良反应,均在立即处理后得到好转。脐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传统针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脐针和传统针刺在治疗肩周炎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二者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脐针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脐针组和传统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均可获得明显疗效,均明显改善了肩关节活动度、减轻了肩关节疼痛、缓解了肩关节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且治疗的即刻疗效较好,但脐针的治疗作用和即刻疗效更优于传统针刺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脐针疗法在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中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操作简便易普及,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蒋晨浩[2](2020)在《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各20例,冲击波组采用单纯循经体外冲击波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五输穴”治疗,联合组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协同治疗,每3天治疗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12天。通过观察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a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效果标准来评价疗效,同时观察三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预后。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冲击波组,冲击波组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波组和联合组每次治疗前VAS评分较上次治疗后略有上升,但治疗后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联合组在第二、三次治疗前的评分上升幅度低于冲击波组。3、三组患者治疗后的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ODI评分低于冲击波组,冲击波组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与冲击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与冲击波组比较,在第一次、第四次治疗后JOA评分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二次、第三次治疗后JOA评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显愈率比较,针刺组最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与冲击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中的痊愈患者治疗一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6、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冲击波在联合针刺治疗后,虽然JOA评分改善程度与单纯冲击波治疗相似,但改善速度优于单纯冲击波治疗。2、冲击波确实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和累计效应,联合针刺治疗后能协助扩大冲击波的优势及一定程度上缓解冲击波在治疗期间内的疼痛反复现象。3、本课题三组方法都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症状、腰椎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但联合组疗效最佳,结合操作简单方便、治疗时间短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陈祢,沈红,王宝兰[3](2018)在《高频超声对传统盲法针刀松解术治疗肩周炎定位及操作准确度的观察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高频超声观察传统盲法针刀松解术在肩周炎治疗中定位及操作的准确度,探讨传统盲法针刀治疗存在的缺陷及可能的改进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2月—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确诊为肩周炎的患者42例,选取针刀治疗肩周炎时常用的4个位点进行盲法操作,采用高频超声对进针点定位及施针操作过程进行观察。结果采用高频超声观察并确认徒手定位点及针刀操作点后发现,对42例患者使用徒手定位进针点的准确率高,可达100.0%(42/42)。在施针操作过程中,肱骨小结节点及三角肌下滑囊点进针操作准确率均较高,分别为95.2%(40/42)和100.0%(42/42)。但喙突点和肱骨结节间沟点因施针深度及方向存在偏差导致进针准确率低,分别为45.2%(19/42)和4.8%(2/42)。结论传统盲法针刀松解术是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针刀治疗方法。采用高频超声观察发现,具备多年治疗经验的针刀医师使用盲法操作仍可能出现进针位置偏差。由于临床针刀可视化操作受时间、技术的限制很难普遍开展,因此建议在针刀操作培训中借助高频超声作为可视化教学工具,辅助进行针刀盲法操作技术的培训,可能对提高盲法针刀操作准确度有一定价值。
薛伟祥(SIT Wai Cheung)[4](2016)在《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按中医古典所言人到50岁左右,肝肾渐渐有较明显的亏损,气血运行也较为衰退,而肩周炎则为此类人群易发的疾病,此病又被称为五十肩。患此症者每以肩关节的举止受到限制,无论主动和被动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统计指出,患者以女士多于男士,开始时常感钝痛,中期痛感逐渐加重,严重时痛感有如刀割般,病况变化易受气候、辛勤劳累及碰上外伤所影响,至后期时肌肉会收缩,行动受到很大限制而影响工作或日常起居生活,对病者的情绪做成很大的压力。肩周炎为病者带来两大主要难题,一是疼痛感,二是关节功能障碍。现代医学以手术、康复矫正、西药等医治此病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或不良的副作用。反之,针灸的功能在缓解或消取痛感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能改善肩关节活动的功能,操作上具有简单、安全、效佳及相对价廉的优点。针灸治疗上方法众多,取穴上亦无统一性,疗效高低也不一致。故为治疗上作出规范和优化是有其必要的,本研究以留针时间的长短为变量来衡量针刺对肩周炎的效益。目的:通过既定统一的针刺取穴下,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不同留针时间在改善肩周炎症状的差异性,为临床上针刺治疗肩周炎的数学量化上提供优质的方案,以供日后的参考选择依据。方法:选取90名完整病案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配至治疗1组,留针15分钟;治疗2组,留针30分钟;治疗3组,留针60分钟,每组各30例。每组患者每天均进行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小休3天,继之再接受第2个10天的疗程,疗后随访跟踪2个月,观察反弹复发率。从中对比分析各组不同时期的MPQ疼痛测评量表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定指标的变化,统计应用上选取SPSS17.0,进行分析三种治疗组的短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指数。结果:1.本研究录取完整病案90宗,年龄由43岁至63岁,平均年龄为53.13±5.28岁,病程由1个月至15个月,平均病程为7.4±3.37个月。男性42例,女性48例。治疗前三种治疗组病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MPQ和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指标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别(P>O.05),组与组之间具有统计上之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数据显示治疗3组30例中有18个治愈,8个显效,2个有效,2个无效,总有率93.33%;治疗2组30例中有15个痊愈,9个显效,3个有效,3个无效,总有效率达90%;治疗1组30例中有6个痊愈,7个显效,10个有效,7个无效,总有效率达76.67%。治疗各组的临床疗效经检验分析P=0.008<0.01,在整体治疗效果上显示组与组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两组间的对比分析,治疗3组与治疗2组P>0.05,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明显的差别。治疗3组与治疗1组及治疗2钟组与治疗1组的对比分析则PP<0.01,即在治疗效果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3.在衡量肩周炎症状的MPQ指数上,治疗前的平均数值,治疗1组为40.93±16.8,治疗2组为39.17±15.84,治疗3组为40.87±14.27。第1次疗程后三种治疗组的病者的指标都有明显下降,治疗1组为28.87±15.33,治疗2组为22.1±12.7,治疗3组为21.23±12.18,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各治疗组具有非常明显改善肩痛的效果。第2疗程后三种治疗组的患者的MPQ指数均继续地明显下降,治疗1组为19.1±15.1,治疗2组为9.2±12.4,治疗3组为8.06±12.59,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两疗程后疼痛症状获得更好的改善空间。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对比间的检验,治疗3组与治疗1组、治疗2组与治疗1组均得P<0.01,差异非常明显,即治疗3组及治疗2组的疗效非常明显优胜于治疗1组。同时可见治疗3组和治疗2组的MPQ疼痛指数下降水平较治疗1组快速。而治疗3组与治疗2组比较得P>0.05,即两组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别。2个疗程后的随访跟踪两个月中,三种治疗组的MPQ疼痛指数与治疗2个疗程后时比较相差不大,各组均录得P>0.05,表示治疗效果相当稳固,未有可见反弹迹象。4.肩关节活动功能指数的分析上,治疗前的平均数值,治疗1组为54.43±18.46,治疗2组为56.77±17.39,治疗3组为54.53±15.67。第1次疗程后的指数大幅度上升,治疗1组为68±16.96,治疗2组为75.33±14.13,治疗3组为76.37±13.6,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各治疗组具有非常明显改善关节活动的效果。第2疗程后三种治疗组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指数均继续地明显上升,治疗1组为78.63±16.78,治疗2组为89.7±13.84,治疗3组为90.97±14.05,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两疗程后关节活动获得更好的改善空间。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对比间的检验,治疗3组与治疗1组、治疗2组与治疗1组均得P<0.01,差异非常明显,即治疗3组及治疗2组的疗效非常明显优胜于治疗1组。同时可见治疗3组和治疗2组的关节活动指数上升水平较治疗1组快速。而治疗3组与治疗2组比较得P>0.05,即两组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两疗程后的随访跟踪2个月中,三种治疗组的关节活动指数与治疗2个疗程后时比较,相差不大,各组均录得P>0.05,表示疗效相当稳固,未有可见反弹迹象。5.针对肩周炎主要的持续固定痛、胀痛及触痛上作疗效对比分析。三种治疗组对持续固定痛和触痛的P值分别为持续固定痛0.055、触痛0.074,2个数值都大于0.05,显示各组的治疗方法在舒缓肩周炎上述两种疼痛上没有明显差别。三种治疗组对胀痛P值为0.0104,少于0.05,表示各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在舒缓肩周炎的胀痛上存在明显差别。其中治疗3组与治疗2组的P值为0.58,大于0.05。治疗1组则分别与治疗3组及与治疗2组的P值为0.0027和0.0036,均少于0.01。即治疗3组与治疗2组对缓解胀痛非常明显地优于治疗1组。结论:三种治疗组均对治疗肩周炎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对疼痛和肩关节活动有明显的改善。在痊愈率、MPQ疼痛和肩关节活动指标上的分析,都一致说明治疗3组与治疗2组均非常明显优于治疗1组,这突出留针时间稍长对治疗肩周炎将取得更佳的效果。
王姿菁[5](2013)在《肩痛穴平衡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肩周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是40岁以上人群中的常见病,急性期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西方医学在治疗急性期的肩周炎上,主要以口服消炎止痛药为主,治标不治本,且副作用明显;而针灸则有着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在治疗不同时期的肩周炎上都有着明显的疗效,无毒副作用而简便,但存在选穴繁多、零乱的现象,操作也欠缺一定的规范性。因此,规范操作及优化治疗方案,对针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肩痛穴平衡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性及特异性,为针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提供临床依据,规范选穴及操作,优化治疗方案。方法:从台湾的明医中医诊所选择符合观察条件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90例,按1:1:1随机分成三组,即治疗组Ⅰ(传统针刺组:在患侧常规选取十四经穴进行针刺,采用传统的针刺手法)、治疗组Ⅱ(肩痛穴组:取健侧肩痛穴,采用平衡针刺法)及治疗组Ⅲ(综合治疗组:肩痛穴平衡针刺法后,按照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每组30例。三组均每天进行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比较三组不同时期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定指标、疼痛测评量表MPQ及生存质量评价的变化,分析三组病例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本研究共收集完整病例9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达10天;男性43例,女性47例。入选患者中只有1例存在双侧肩关节同时发病者,其余均为单侧发病。治疗前,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肩部功能活动、MPQ积分及生存质量简表(WHO QOL-BREF)积分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经治疗,治疗组Ⅰ共痊愈4例(13.33%),显效6例(20.00%),有效12例(40.00%),无效8例(26.67%),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Ⅱ共痊愈12例(40.00%),显效7例(23.33%),有效9例(30.0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治疗组Ⅲ共痊愈20例(66.67%),显效8例(26.67%),有效1例(3.33%),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三种治疗方法均有明确的疗效,但治疗组Ⅱ及治疗组Ⅲ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组Ⅰ,治疗组Ⅲ的疗效也优于治疗组Ⅱ,综合疗法可体现出疗效叠加、强化治疗的效果。3.肩部疼痛程度的比较(MPQ量表)1疗程及2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MPQ总积分均有明显的下降,P=0.00<0.01,差异非常显着。可见三种治疗方法对缓解肩周炎患者急性期的疼痛均有有明显的作用。随访1个月后,患者的MPQ积分未见明显回升,P>0.05,无明显差异,故可认为,三组的远期疗效明确,停止治疗后未见病情的反复。1疗程结束后,组间经q检验(Newman-Keuls法),均得P<0.01,差异非常显着,其中,治疗前后的差值最大为治疗组Ⅲ,其次是疗组Ⅱ,最小为治疗组Ⅰ。可见,经治疗,三种治疗方法对缓解肩周炎患者急性期的疼痛均有有明显的作用,其中采用肩痛穴平衡针法配合传统针刺法的综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更加明显,两组治疗方法配合治疗可起到疗效叠加的结果;同时,在治疗的早期,在缓解肩周炎急性期疼痛的效果上,针刺肩痛穴比传统针刺的效果稍好。2疗程结束后,组间经q检验(Newman-Keuls法),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治疗组Ⅰ与疗组Ⅲ均得P<0.01,差异非常显着,即治疗组Ⅱ及疗组Ⅲ的疗效比治疗组Ⅰ更好。而治疗组Ⅱ与疗组Ⅲ比较得P>0.05,无明显差异,即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Ⅱ与疗组Ⅲ的疗效无明显差异。4.疼痛性质的比较本研究所纳入病例中,疼痛性质主要集中在痉挛牵扯痛、胀痛及触痛,且经检验,在治疗前,痉挛牵扯痛、胀痛及触痛的病例分布不存在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在改善患者胀痛的感觉上,三组的疗效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69>0.05);在改善患者痉挛牵扯痛上,三组间经比较得P=0.04<0.05,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比较得P=0.04<0.05,组间差异显着;治疗组Ⅰ与疗组Ⅲ比较得P=0.02<0.05,组间差异显着;治疗组Ⅱ与疗组Ⅲ比较得P=0.10>0.05,组间无明显差异;在改善患者触痛的感觉上,三组的疗效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87>0.05)。提示:三种治疗方法在缓解肩周炎胀痛及触痛上不存在差异,但在缓解肩部痉挛牵扯痛上,治疗组Ⅱ及治疗组Ⅲ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而且均优于治疗组Ⅰ5.肩关节功能活动的比较每个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均有明显的下降,P=0.00<0.01,差异非常显着。可见三种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均有有明显的作用。随访1个月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未见明显回升,P>0.05,无明显差异,故可认为,三组的远期疗效明确,停止治疗后未见病情的反复。1疗程结束后,组间经q检验(Newman-Keuls法),均得P<0.01,差异非常显着,其中,治疗前后的差值最大为治疗组Ⅲ,其次是治疗组Ⅱ,最小为治疗组Ⅰ。可见,经治疗,三种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均有有明显的作用,其中综合疗法治疗可起到疗效叠加的结果;同时,在治疗的早期,在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效果上,针刺肩痛穴比传统针刺的效果稍好。两个疗程结束后,组间经9检验(Newman-Keul s法),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治疗组Ⅰ与疗组Ⅲ均得P<0.01,差异非常显着,即治疗组Ⅱ及疗组Ⅲ的疗效比治疗组Ⅰ更好。而治疗组Ⅱ与疗组Ⅲ比较得P>0.05,无明显差异,即经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Ⅱ与疗组Ⅲ的疗效无明显差异。6.生存质量的变化(WHO QOL-BREF量表)经治疗,三组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得P<0.01,差异非常显着。故可认为三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Ⅰ只有在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上有所改善(P<0.05),当中又以生理领域的改善最为明显(P<0.01),而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在治疗前后并为发生变化(P>0.05)。治疗组Ⅱ则同样在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上无明显改善(P>0.05),但在健康状况主观感觉及生理领域上有着非常显着的改善(P<0.01)。治疗组Ⅲ除了在环境领域上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5个领域在治疗后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而当中又以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及生理领域的改善最为明显(P<0.01)。结论:1.传统针刺、肩痛穴平衡针法与综合疗法均对急性期肩周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三种疗法不但可以缓解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针刺治疗肩周炎的远期疗效明显,复发率低。2.在传统针刺的治疗基础上,加以肩痛穴平衡针刺法可以加强疗效,肩痛穴对肩周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配合传统针刺治疗,可起到疗效叠加的作用。3.肩痛穴及传统针刺均可治疗肩周炎,且疗效明确。但肩痛穴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功能上,见效相对较快。其中,针刺肩痛穴对减轻患者肩部痉挛牵扯痛的效果优于传统针刺。4.肩痛穴平衡针法对急性期肩周炎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推广应用。
巢伟明[6](2013)在《悬灸治疗热证型腰肌劳损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探析艾灸治疗热证疾病与腰肌劳损中的理论与依据,临床观察悬灸治疗湿热蕴脾证和肾阴虚证腰肌劳损中的疗效。印证“热证可灸”的观点;明确了艾灸治疗热证腰肌劳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性;并祈望拓展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本研究共90例,经随机分组法分组,分成艾灸组(治疗组)与针刺组(对照组)各45例,当中每组各有脾胃湿热型30例,肾阴虚型15例。治疗方法:艾灸组:选穴:主穴:肾俞(双)、大肠俞(双);配穴:脾俞(双)、三焦俞(双)、膀胱俞(双)。采用工具:双药艾条(苏卅市东方艾绒厂)。操作方法:令患者取俯卧位,将双药艾条在距离皮肤上3-5cm处分别悬灸主穴20min.、配穴20min.(共40min.),至穴位皮肤表面潮红。疗程:每周隔天治疗一次(每周共3次),疗程中休息一天,治疗3周(共9次。针刺组:选穴:选用穴位与艾灸组相同。采用工具:华佗牌(0.3×40mam)1.5寸毫针治疗。操作方法:令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取华佗牌(0.3×40mam)1.5寸毫针,依据患者体型刺入一定的深度,行平补平泻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感觉或向下肢放射为宜,留针40min.,每10min.行平补平泻手法一次。疗程:每周隔天治疗一次(每周共3次),疗程中休息一天,治疗3周(共9次统计学处理与数据总结: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总疗效等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最后客观评价各临床疗效。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Mean)±标淮差(Standard Deviation)(x±s)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x2(Chi-Square),两样本之间比较用独立t检验(Independent-Simples T Test),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aired-Simples T Test)或秩和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结果:两组可比性检测:两组在治疗前可比性检验各指标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湿热蕴脾及肾阴虚证候;疼痛数目、VAS、脊柱活动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上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均具有齐同性及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比较:湿热蕴脾证候:在治疗后湿热蕴脾证候总积分上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对湿热蕴脾证候同样有效。在湿热蕴脾证候疗效上,艾灸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针刺组(对照组)之总有效率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示艾灸治疗湿热证候,比针刺疗法有着显着疗效。肾阴虚证候:在治疗后肾阴虚证候总积分上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对肾阴虚证候同样有效。在肾阴虚证候疗效上,艾灸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3.33%优于针刺组(对照组)之总有效率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艾灸治疗肾阴虚证候,比针刺疗法更具疗效。腰肌劳损证候:在治疗前后疼痛总积分上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对腰肌劳损同样有效。在腰肌劳损疗效上,艾灸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优于针刺组(对照组)之总有效率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明艾灸治疗腰肌劳损,比针刺疗法更有疗效。结论:应用艾灸治疗热证腰肌劳损具有良好疗效,较针刺治疗效果明显,且艾灸疗法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福展[7](2012)在《“心胆论治”远端取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肩周炎是临床多发病及常见病,严重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及健康。目前西医尚缺乏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而针灸治疗肩周炎有着显着的疗效,但存在选穴繁多、零乱的现象,操作欠缺规范。因此,规范选穴及优化治疗方案,对针灸治疗肩周炎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运用导师符文彬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心胆论治”,探讨内关、阳陵泉远端取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性及特异性,为针灸治疗肩周炎提供临床依据,规范选穴及操作。方法:从台湾福济中医诊所选择符合观察条件的肩周炎患者90例,按1:1:1随机分成三组,即近端取穴组、远端取穴组和综合取穴组,每组30例。三组均每天进行治疗,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1个月。比较三组不同时期中医证候学项目、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定指标、疼痛测评量表MPQ及生存质量评价的变化,分析三组病例的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临床疗效,然后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1.共收集病例90例,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28个月。治疗前,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肩部功能活动、MPQ积分、中医证候体征积分及SF-36积分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局部取穴组共痊愈7例(24.14%),显效0例(34.48%),有效9例(91.03%),无效3例(10.03%);远端取穴组共痊愈8例(26.67%),显效13例(43.33%),有效8例(26.67%),无效1例(3.33%);综合治疗组共痊愈15例(51.72%),显效11例(37.93%),有效3例(10..35%)无效0例。三种治疗方法均有明确的疗效,其中综合取穴组疗效明显优于局部取穴组、远端取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中医症状体征积分、MPQ积分、肩关节活动功能量表积分的改善方面,远端取穴组与近端取穴组相当(P>0.05),而综合取穴组则显着优于远端取穴组、近端取穴组(P<0.01或P<0.05);说明两种取穴方法联合应用在改善肩周炎症状、体征和活动功能方面有着相互协同、相互增强的作用。4.三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种治疗方法通过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P<0.01);但组间比饺无差异(P>0.05),可能与治疗疗程短相关。5.三种治疗方法在缓解肩周炎持续固定痛及触痛上不存在差异(P>0.05),但在缓解肩部胀痛上,远端取穴组、综合取穴组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局部取穴组(P<0.01)6.在随访的1个月中,三组患者均未发生病情加重或反复,可见针刺治疗肩周炎的远期疗效也相当明确。结论:本研究初步客观证实了在局部取穴电针治疗的基础上,从“心胆论治”远端取内关、阳陵泉穴配合缪刺、运动针法对肩周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蔡以文[8](2010)在《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临床对照研究探讨针灸的临床疗效,对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于2009年3月到2009年12月到台湾明德堂中医诊所就诊的,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的肩周炎患者68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温针灸组)与对照组(电针组),各34例。穴位选取肩髃、肩贞、肩醪、阿是穴、手三里、外关、后溪。疗程:一周三次,共治疗4周。观测指标,按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判定肩周炎疗效,同时治疗过程中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临床研究结束后,临床资料及时汇总,采用Epi Data3.0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统计图形由Grapad Prism4.03绘制。结果研究结果如下:1.肩周炎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44.1%,显效率为26.4%,有效率为17.6%,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23.5%,显效率为23.5%,有效率为35.2%,总有效率为82.4%。两组肩周炎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的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组和电针组治疗肩周炎都有很好的疗效,温针灸可以提高痊愈率和显效率。2.疼痛指标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由治疗前的48.21±6.48和47.34±5.12升高至68.62±4.93和62.56±3.77。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及改变值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以温针灸组疗效佳。说明温针灸组和电针组都能大大缓解患者的疼痛,其中温针灸有更好的镇痛效应。3.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由治疗前的13.12±1.43和12.66±1.37升高至20.21±1.38和17.34±1.3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及改变值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以温针灸组疗效佳。说明温针灸组和电针组都能改善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好地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温针灸疗效优于电针。4.肩关节活动度:治疗后,两组的患者肩关节上举、外展、后伸、外旋均有所提高(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着(P<0.01),温针灸组的改善程度优于电针组。说明温针灸能更好的缓解肩关节活动能力。结论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是一种方便经济,且疗效显着,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在提高治愈率和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明显优于电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赵昭和[9](2008)在《针刺与推拿归位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指出肩周炎Periarthritis(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是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肩关节囊、肩关节周围韧带、肌腱及滑囊)的退行性变和慢性无菌性炎症。俗称冻结肩(frozen shoulder)、喙突炎、漏肩风、五十肩,是常见和多发性疾病,多为单侧发病,左侧较右侧多见,少数可双侧同时发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稍高于男性。这类患者常常感到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而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年以后突发性的肩关节疼痛及关节挛缩症。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肩部疼痛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针灸与推拿治疗本病有良好的疗效。本论文对有关肩周炎起源、病因病机及其临床应用等方法,从文献综述进行了探讨。并从临床上以针灸法,推拿归位手法等综合运用治疗本病,针对本病主症疼痛和关节挛缩进行对症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文献综述本文对中西医关于肩周炎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近十多年来中西医对本病的分期、病因病理、诊断的认识,临床常用治疗应用方法等。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源远流长。常有“肩胛周痹”、“肩痛”、“漏肩风”、“锁肩风”等不同的称谓。中医认为肩周炎的发病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因素:内因包括肝肾亏损、气血虚衰,外因包括六淫、劳伤和外伤等。现今对肩周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很多,除中药治疗外,针灸推拿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尤其是推拿治疗对肩周炎有活血化瘀、通络、理筋、止痛,恢复韧带的弹性、松弛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剥离、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针刺的治疗方法也很多,如毫针刺法中就有许多特殊针法,巨刺法、动刺法、阻力刺法、平衡刺法、齐刺法、透刺法、傍刺法、滞针法等,以及耳针、腕踝针延长法、眼针法等。特殊针法中有:针刀疗法、新九针、火针、芒针、皮内针、小宽针、挑针法、蜂针法、指针法等。艾灸治疗中有用直接灸、温针灸、太乙神针灸等。其他还有穴位注射、穴位中药贴敷、电针、激光、电磁波穴位照射等,也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据报导均有良好的效果。虽然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法诸多,但其中以单一方法治疗的报道较少,以2-3种以上的综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报道则较为常见,临床疗效未见明显的差别,有高有低。大多数观点认为多种疗法效果优于单一疗法。针灸推拿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治疗许多疾病上,针灸推拿疗法都以其独到之处博得了广大患者的欢迎。推拿疗法为无创痛的疗法,常用于配合其他疗法治疗,若单独使用能将疾病治好更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2.临床研究本文对采用针灸加推拿归位手法治疗肩周炎进行了临床对照分组观察。用区组随机方法将12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针刺加推拿归位手法组和针灸组、归位法推拿组和常规推拿手法组各30名。临床结论:(1)四组病例初诊时疼痛程度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初诊时四组病人的肩关节功能评定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说明不同疼痛程度的病例在四组中得以均衡分布,组间具有可比性。(2)针刺与推拿归位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着。治疗后肩关节总体指标比较可见,治疗3次后针灸加归位法推拿组有效率和肩功能均有好转,而其他三组无明显好转,说明针灸加归位法推拿组疗效优于其他三组。治疗6次后四组治疗方法均有疗效,且疗效相当。治疗10次后针灸加归位法推拿组疗效优于单纯针灸和单纯推拿组。而针灸组与推拿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说明针灸组与推拿组疗效相当。有效率均达100%,但显效率针灸加归位法推拿组疗效优于其他三组,也说明针灸推拿结合治疗本病比单一治疗方法疗效更好。(3)针刺与推拿归位手法治疗肩周炎有明显的镇痛效应。治疗后肩关节疼痛指标比较:四种治疗方法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单纯推拿对本病的疼痛治疗效果较其他两种治疗方法起效时间较慢。且常规推拿组起效时间更长。说明本手法优于常规推拿手法。(4)针刺与推拿归位手法治疗肩周炎能明显改善肩关切的活动功能。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指标比较:四种治疗方法均有良好的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效果,但单纯针灸、常规推拿组对本病的关节活动度改善效果较其他两种治疗方法起效时间较慢。(5)治疗后肩关节肌力:四组治疗方法对肌力无明显影响(6)年龄、病程、病情的有效治疗次数比较:患者年龄、病情对本病的治疗无明显影响。患者病程对本病的治疗有明显影响。病程越短治疗起效时间也越快。推拿归位手法是我在长期的临床治疗中总结出来,自创的治疗肩周炎的一种推拿手法,归位是为了让肩关节恢复原来的状态,恢复原来的正常功能。肩周炎的病患,其肌腱.轫带或关节处及其肩胛骨皆可能稍微移位或张力改变,若我们将其移位处归位,张力改变归位回到正常,其疼痛及活动度将可後原。这一手法配合针灸治疗既可缓解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又能提高及恢复患者的的受限功能。手法具有舒筋活血,通经止痛,滑利关节,拨离粘连的良好作用。研究证明针灸与推拿归位手法治疗肩周炎有良好的效果。
李斌[10](2004)在《以推拿为主治疗肩周炎近况》文中研究表明 肩关节周围炎:亦称“五十肩”、“老年肩”。以关节活动受限为特征。故有“肩凝症”、“冻结肩”之称。近年来,中医治疗方法颇多,主要有手法推拿、按摩、药物封闭、小针刀、药物熏洗等几种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各自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就其治疗近况概述如下:
二、四步法治疗肩周炎11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步法治疗肩周炎113例(论文提纲范文)
(1)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肩周炎的病因 |
二、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
三、临床分期 |
四、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中医辩证论治 |
三、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 |
四、针灸治疗肩周炎概述 |
五、脐针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病例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剔除标准 |
五、脱落和退出试验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纳入、随机分组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观察方法 |
五、注意事项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七、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和数据处理 |
一、病例的分布情况 |
二、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四、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脐针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五、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2)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1.2 坐骨神经解剖及发病机制 |
1.3 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2.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2.1 源流探析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3. 体外冲击波的研究进展 |
3.1 体外冲击波的作用机制 |
3.2 体外冲击波的治疗进展 |
4. 五输穴的认识 |
4.1 五输穴源流 |
4.2 五输穴的特点 |
4.3 五输穴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
1.1 病例样本量的统计及来源 |
1.2 病例资料选入标准 |
2. 分组方法和治疗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资料分析 |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循经体外冲击波的认识 |
3. 循经体外冲击波取穴依据 |
3.1 主穴依据 |
3.2 配穴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VAS评分分析 |
4.2 ODI评分分析 |
4.3 JOA评分分析 |
4.4 疗效分析 |
4.5 预后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随机数字表 |
附录二: VAS评分表 |
附录三: ODI评分表 |
附录四: JOA评分表 |
附录五: 知情同意书 |
附录六: 招募通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 |
一、肩周炎的认识 |
二、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
三、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
第二节 中医学 |
一、肩周炎的认识 |
二、肩周炎的病因病机 |
三、肩周炎与经脉的关系 |
四、辩证方面 |
五、治疗原则 |
第三节 留针 |
一、留针与疗效的关系 |
二、留针与否与环境状况 |
三、留针时间的依据 |
四、现代对古代留针时间的认识 |
五、现代对留针时间的研究 |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中止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病例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意外情况处理 |
四、临床疗效指标 |
五、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
六、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中断及脱落病例的状况 |
二、基本资料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理论依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中存在问题 |
五、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肩痛穴平衡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病名及症状的记载 |
二、病因病机 |
三、辩证分型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
一、流行病学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病理变化 |
四、诊断标准 |
五、临床分期 |
第三节 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
一、西医治疗 |
二、中医疗法 |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意外情况处理 |
四、观察项目疗效指标 |
五、疗效评价方法 |
六、病人依从性保证 |
七、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
二、一般资料分析 |
三、治疗后总临床疗效的评定及分析 |
四、各时期三组患者疼痛程度及疼痛性质的比较(观察MPQ积分的变化) |
五、各时期三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比较 |
六、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WHO QOL-BREF量表) |
七、不良反应观察 |
八、小结 |
第四节 讨论 |
一、理论依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研究中存在问题 |
四、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悬灸治疗热证型腰肌劳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热证禁灸的起源 |
2. 热证可灸的古代文献研究 |
3. 艾灸的作用机理研究 |
4. 艾灸治疗热证的现代临床研究 |
5. 艾灸治疗热证的文献统计 |
5.1 文献捡索范围 |
5.2 文献检索方法 |
5.3 文献纳入标准 |
5.4 文献排除标准 |
5.5 统计方法 |
5.6 分析方法 |
5.7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目 |
5.8 文献统计结果 |
6. 现代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
6.1 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的认识 |
6.2 现代医学治疗的认识 |
7. 中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
7.1 中医学病因病理的认识 |
7.2 中医学辨证分型的认识 |
7.3 中医学治疗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临床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标准 |
6. 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研究资料 |
2. 可比性检测 |
3. 疗效比较与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艾灸治疗腰肌劳损疗效 |
2. 艾灸治疗湿热蕴脾证候疗效 |
3. 艾灸治疗肾阴虚证候疗效 |
4.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作用与疗效 |
5. 背俞穴的取穴依据 |
结语 |
1. 热证施灸的现况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心胆论治”远端取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病名及症状的记载 |
二、病因病机 |
三、辩证分型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
一、流行病学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病理变化 |
四、临床分期 |
第三节 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
一、西医治疗 |
二、中医疗法 |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项目疗效指标 |
四、疗效评价方法 |
五、病人依从性保证 |
六、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
二、一般资料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一、理论依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中存在问题 |
五、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二、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 |
(一) 辨证论治 |
(二) 中药治疗肩周炎 |
(三) 推拿法治疗肩周炎 |
(四) 针灸治疗肩周炎 |
(四) 火针 |
(五) 耳针 |
(六) 蜂针 |
(七) 皮内针 |
(八) 温针 |
三、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 肩周炎的病因 |
(二)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
(三) 临床分期 |
四、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一) 化学药物治疗肩周炎 |
(二) 综合疗法 |
第二章 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对照研究 |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
一、合格受试对象确定 |
(一) 中医诊断标准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
(一) 临床研究设计 |
(二) 随机化方法 |
(三) 治疗方法 |
(四) 疗程 |
(五) 观测指标 |
三、疗效判定标准 |
四、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一、一般资料 |
二、两组可比性检查 |
三、治疗前后主要研究指标疗效比较 |
四、疗效比较 |
五、安全性检测 |
六、不良事件观察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一、治疗方法选取依据 |
二、穴位穴解 |
三、艾灸的温热效应及治疗机理 |
四、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针刺与推拿归位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节 肩周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点 |
1.1 肩周炎的概念 |
1.2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2节 肩周炎的诊断与分期 |
2.1 肩周炎诊断标准 |
2.2 肩周炎分期 |
第3节 肩周炎的病因病理 |
3.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病理的认识 |
3.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第4节 肩周炎(冻结肩)的治疗概况 |
4.1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
4.2 中医学治疗概况 |
第5节 针灸治疗肩周炎概况 |
5.1 穴位的选取 |
5.2 针灸治疗方法 |
第2章 临床研究 |
第1节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肩周炎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0628发布)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中止和剔除标准 |
第2节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方法 |
2.2 治疗设施 |
2.3 治疗方法 |
2.4 临床观察项目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节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3.2 治疗总体结果 |
3.3 治疗后各单项指标比较 |
3.4 各年龄级别有效治疗次数比较 |
3.5 病程有效治疗次数比较 |
3.6 病情的有效治疗次数比较 |
第4节 讨论 |
4.1 论文设计动机及研究目的 |
4.2 病因病机探讨 |
4.3 治则治法 |
4.4 取穴依据 |
4.5 针灸加归位法推拿对肩周炎有良好疗效 |
4.6 针刺与推拿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
4.7 推拿归位手法的要点 |
4.8 治疗肩周炎的体会 |
第5节 结论 |
附治疗照片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四步法治疗肩周炎11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齐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晨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高频超声对传统盲法针刀松解术治疗肩周炎定位及操作准确度的观察研究[J]. 陈祢,沈红,王宝兰. 华西医学, 2018(10)
- [4]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D]. 薛伟祥(SIT Wai Che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肩痛穴平衡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王姿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6]悬灸治疗热证型腰肌劳损的研究[D]. 巢伟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心胆论治”远端取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陈福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对照研究[D]. 蔡以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9]针刺与推拿归位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对照研究[D]. 赵昭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10]以推拿为主治疗肩周炎近况[A]. 李斌. 第七届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暨保健手法大赛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