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电量计算农村电网的理论线损率及其降损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黄剑涛[1](2019)在《辐射网线损异常探测与补偿电容投切降损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在各种能源中,电能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到用户的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损耗,这损耗就叫线损。长期以来,我国中低压配网因规模庞大,缺乏长期规划,运行环境复杂等原因建设相对滞后,其线损占总线损的70%,严重影响了电网运行的质量安全,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成本,降低了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因此,节能降损有利于节约电能,提高电能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减轻电网运行的负载压力,与此同时,如何做好中低压的线损管理和控制也是各供电企业重点关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首先对线损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管控途径等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实时监测系统的通信结构,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首端电压的推算方法;接着用仿真实验介绍了各因素对线损统计的影响如表计同步性、表计损坏等等;接着提出了一种利用实时监测系统进行中压线损异常判断的方法,并用实例分析其利弊,紧接着提出了一种线损异常探测定位的方法并结合某台区数据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可用于反窃电分析预警。针对节能降损,本文基于线路总线损对负荷节点无功功率的灵敏度原理,提出了一种利用远程投切补偿电容器降低线损的方法,结合某台区的实际数据进行仿真实验,降损效果明显,该方法可在满足配电网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的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降低电网的运行成本。本文最后针对线损异常探测设计了线损异常探测系统的功能模块,介绍了该软件的需求分析、硬件终端介绍、数据库设计及部分功能界面展示。该系统可以有效显示某台区线损异常点,并进行线损计算分析和异常分析预警,有利于实现线损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弥补供电企业的在线损管理方面的不足,有助于实现供电企业健康高效科学发展的目的。
陈小宇[2](2019)在《山区县级电网线损问题研究及对策》文中指出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电能,电能永远是国家的命脉之一。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能源的转型升级、国家对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放开售电侧竞争的部署,如何更有效的降低电能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以更低的供电生产成本参与市场化竞争,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电能的损耗,一部分是在传输过程中以电能和电晕等形式消耗掉,这类电能损耗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物理现象,是无法降低和避免的。但是,电网的损耗有另一部分是由电网结构的不合理及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等因素造成,这些损耗的减少正是此论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对电网线损、山区电网特性做了基本介绍,分享了近几年来揭西供电局在降损上的具体举措,然后对理论线损具体计算方法以及在揭西供电局的应用情况作了介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最后通过一个供电所的电网数据分析山区电网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工作模型,即通过理论线损计算软件指导电网改造工作的开展,建立电网改造、降损两方面工作的关联,文章最后用具体的电网参数模拟论证工作模型的可行性。
欧文婷[3](2014)在《配电网线损组成因素及其控制措施》文中提出供电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线损管理工作,做好线损管理工作对于供电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和增强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尽管配电网线损管理工作复杂多变,但是造成线损的原因通常较为明确。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制定参数指标和认真考核数据结果来准确地找出引起线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因素来进行管理,降低配电网的线损。
金忻[4](2014)在《县级供电公司电网线损管理与降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网电能损失率(也叫做线损率),是电力系统经济技术方面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力网的运行管理、生产技术和规划设计能力。2010年,我国电网综合线损率达到6.53%,低于美国(6.56%)、法国(6.86%)、英国(6.6%)、俄罗斯(11.86%)和巴西(15.32%),已达到国际中上等水平。配电网的网络分布和运行过程中要加强配电网的线损管理和计算,从而使电力网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使其运行更加的安全。如何有效降低线损,是很多县级供电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论文基于配电网公司层面的线损管理和计算的基本原理,针对迁安市供电公司的配电网络的现状做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如:布局不尽合理;主干线截面不大,老化速度快较严重,时间运行很长;高能耗配变仍占相对比例;变压器分配不合理,利用率低变损高;三相负荷不平衡,无功补偿不配套等问题,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最佳的降损方案和解决措施,制定降损计划,同时对将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鲁宇[5](2014)在《县级供电企业配电网理论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配电网线损率,即电能损失率,是衡量供电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技术的一项重要综合性指标。尤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电能的需求增大,电网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相应的电能损耗也随之增大,使得降低电能损耗意义更加重大。在配电网网线损分布中,10kV配电网线损占整个配电网线损的比例最大,因此研究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提出降损节能的措施方案对县级供电企业意义重大。首先分析与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理论线损计算的研究方法与发展方向,按不同电压等级的配电网结构及分布特点,研究几种相对实用的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和降损优化措施。其次研究了线损综合计算的理论问题、数学模型以及相关算法,主要包括:潮流计算、无功优化、中压配电线路无功补偿优化配置计算、低压配电网负荷优化配置计算。并对常用的几种线损理论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然后以典型的县级单位一安徽省颍上县为例,介绍了其配电网的分布、负荷及装备情况,实测了日负荷量并分析了目前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实测典型代表日理论线损数据,并对线损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颍上县配电网线损分布情况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颍上县负荷实测与线损计算反映出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具体从调整电网结构、增加无功补偿容量、更换粗导线截面与高耗能变压器、提高配电变压器负载率以及加强低压线路三相负荷平衡管理等降损措施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对供电企业降损措施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陆国夫[6](2012)在《电网企业能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成为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电力行业的能耗利用效率也很低下,整个电力系统损耗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并且降低线损潜力较大,做好电力系统的降损工作,尤其是电网企业的降损工作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对电网企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专题的研究,介绍了南方电网的综合线损现状,分析了电网企业进一步降低线损以及制定能够切实促进电网企业降低线损措施的实际意义,提出了降低线损方面的措施并建立了降低线损的考核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工作:首先,介绍了我国电网企业特别是南方电网企业的线损现状,指出我国电网企业降损空间巨大,进一步采取能够有效降低线损的措施具有实际意义。然后,阐述了线损产生的原因、构成、分类以及进行理论计算的作用、条件以及现今流行的基本的线损理论计算方法。其次,分析了线损对电力系统在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介绍了主要的降低线损方法以及可行的措施。再次,通过对南方电网的一些供电企业线损现状的调研,总结出其线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降低线损的潜力。最后,结合对南方电网的一些供电企业线损现状的调研,以及对降低线损的潜力分析,建立了降低线损的指标体系,并最终给出参考性的考核方法。
陈英杰[7](2011)在《镇级供电企业线损的理论计算及降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线损是指电网运营企业在电能传输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电能损耗,其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供电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降低线损,实现多供少损,既能提高供电企业收入,还有利于节能降耗。造成损耗的成因是多样的,而在不同区域内各种因素产生的损耗比重也不相同,消除各种因素的成本也相差甚远,甚至一些理论降损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根本不适用。要确保整改措施行之有效,关键是准确的理论计算,它能有效地对各种因素引起的损耗进行定量分析,对各项整改措施进行效果预先评估,避免无效投资。但基于数据的处理能力和测量技术,目前的常用的理论线损软件多使用简化计算,准确度未能达到要求。本文将分析引起计算失准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在原软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输入数据,使理论线损计算的准确度达到要求,并以古井镇供电所实际系统参数和实际运行数据,验证改进措施对理论线损计算准确度的提高效果。本文还将以实际线损工作为实例,利用理论线损分析各种因素引起的损耗所占比重,提出针对性的降损措施,对比实施前后的数据,检验降损措施的可行性和降损效果,根据降损效果成本比,制定出比较常用的降损流程。这将对降低镇级供电企业的网络损耗和供电成本,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尹超[8](2011)在《县级供电企业配电网线损分析及降损研究》文中提出电力网电能损失率(简称线损率)是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它反映了一个电力网的规划设计、生产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在电力网线损构成中,10kV配电网线损占全部线损的主要部分。如何有效降低配电网电能损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县级供电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为进一步降低和控制线损率,加强线损管理必须要求更加精确计算配电网的理论线损及网络中的分布,为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参考。本文在分析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调研东平县供电公司配电网现状、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东平县供电公司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并对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由线损理论计算分析出来的电网结构和供电设备技术状况等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优化电网结构、更换高耗能变压器、更换粗导线截面、增加无功补偿容量、加强低压线路三相负荷平衡管理和提高配电变压器负载率等方面进行降损分析,制定出降损计划,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刘锐[9](2009)在《开封供电公司线损管理系统分析》文中提出线损率作为国家考核供电企业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是电力企业完成国家计划和企业上等级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线损率又是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如何的综合体现。做到线损统计的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对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电网损耗,提高供电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构建电力和用户的和谐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从所在单位实际线损分析和管理的工程需要出发,在分析和研究线损分析理论与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配电系统进行了实际分析和研究,全部采用实际系统参数和实际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配电系统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和方案,分析线损管理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对开封电网线损实时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及经济评价,实际应用验证了线损管理系统的正确性和经济性。
于文波[10](2008)在《基于网络的配电网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线损管理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配电网进行线损计算可以发现配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掌握损耗的构成,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降损措施,提高电能利用率和社会效益。降低配电网线损,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减少供电企业供电设备的容量投资等等。配电网线损计算对配电网的无功优化、配电网技术改造、电力市场成本电价计算以及制订有效的降损措施和下达线损率考核指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配电网线损计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体分析了当前较为成熟的几种适用于6-10kV配电网的线损计算方法,通过对其特点的综合比较,选择了适合于6-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的模型和线损计算方法。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基于网络的配电网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图形化技术为基础,为配电网线损系统软件架设图形化平台,使设备的操作、管理更加直观,使配电网的网络拓扑分析程序更加自动化、准确,可以方便的在配网图上对各种元件进行属性查询,损耗查询等。系统通过数据库接口和SCADA系统建立连接,可以减少繁琐的手工输入数据过程,且能避免人为输入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利用SCADA系统的实时运行数据,进行线损计算,计算结果具有实时性,对提高线损管理水平更具有实际意义。针对配电管理系统的实际需要,利用VB开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的配电网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软件。该系统集成于GIS和SCADA系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经济性和实用性。该软件利用GIS的设备参数和SCADA系统的运行参数完成线损的分析和计算,分析影响线损率的因素实现配电网线损的实时监测与分析。系统可用于中小型城市6-10kV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其结果可作为供电企业线损分析、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掘。
二、用电量计算农村电网的理论线损率及其降损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电量计算农村电网的理论线损率及其降损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辐射网线损异常探测与补偿电容投切降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中低压线损管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影响线损因素与线损管控途径 |
2.1 线损基本概念与分类 |
2.1.1 线损基本概念 |
2.1.2 线损分类 |
2.2 影响线损的因素 |
2.2.1 技术因素 |
2.2.2 管理因素 |
2.3 线损管控途径 |
2.3.1 技术降损 |
2.3.2 管理降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低压配网线损异常判断与捕获 |
3.1 实时监测系统结构及馈线首端电压推算 |
3.1.1 台区低压配电综合管理系统通信结构 |
3.1.2 首端电压推算方法 |
3.2 线损统计的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表计同步性对线损误差的影响 |
3.2.2 表计损坏对线损误差的影响 |
3.2.3 互感器与表计精度偏差对线损误差的影响 |
3.3 中压线损异常判断方法 |
3.3.1 中压线损异常判断原理分析 |
3.3.2 某10kV馈线线损异常点实例分析 |
3.4 低压线损异常捕获方法 |
3.4.1 单相参数逼近法 |
3.4.2 线损异常定位方法 |
3.4.3 某台区支线线损异常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灵敏度的远程投切补偿电容的降损方法 |
4.1 远程投切补偿电容的降损方法 |
4.1.1 电容器补偿原理 |
4.1.2 线路总线损对负荷节点无功功率的灵敏度原理 |
4.1.3 基于灵敏度的远程投切电容的降损方法 |
4.2 利用投切补偿电容降低线损实例分析 |
4.2.1 10kV线路的实际网络参数 |
4.2.2 灵敏度计算及电容投切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线损异常探测功能模块设计与应用 |
5.1 需求分析 |
5.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5.2 全电信息采集单元及智能综合管理单元 |
5.2.1 全电信息采集单元 |
5.2.2 智能综合管理单元 |
5.3 数据库设计 |
5.4 主要功能界面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山区县级电网线损问题研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线损基础理论的研究 |
1.2.2 国内外线损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 线损管理对于供电企业的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线损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线损及其分类 |
2.1.1 线损基本含义 |
2.1.2 线损分类 |
2.1.3 线损影响因素 |
2.2 线损理论计算方法 |
2.2.1 线损理论计算作用 |
2.2.2 线损理论计算的具体方法 |
第三章 山区电网线损影响因素和理论分析 |
3.1 广东省辖区供电山区概况 |
3.1.1 广东山区概况 |
3.1.2 广东电网公司概况 |
3.1.3 揭西供电局概况 |
3.2 山区供电局线损管理现状 |
3.2.1 营销管理现状 |
3.2.2 生产管理现状 |
3.2.3 线损理论计算 |
3.2.4 技术保障现状 |
3.2.5 线损、线损率现状 |
第四章 山区电网降损方法的研究 |
4.1 降损技术方法 |
4.1.1 优化运行电压 |
4.1.2 更换导线截面 |
4.1.3 线路的经济运行 |
4.1.4 并网开环 |
4.1.5 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
4.1.6 降低配电变压器的损耗 |
4.1.7 推广电网无功补偿技术 |
4.1.8 其它降损技术措施 |
4.2 揭西电网线损降损方法效果分析 |
4.2.1 技术降损前后数据分析 |
4.2.2 管理降损分析 |
第五章 理论线损对山区电网改造的指导意义 |
5.1 揭西供电局理论线损计算软件介绍 |
5.1.1 整体功能介绍 |
5.1.2 系统界面 |
5.1.3 系统源数据导入 |
5.2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配电网线损组成因素及其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线损的组成和造成线损的主要因素 |
3 降低线损的管理措施 |
3.1 重视理论计算和潮流实测 |
3.2 加强计量装置管理 |
3.3 做好服务工作,提升市场占有率 |
4 降低线损的技术手段 |
4.1 改造电力线路 |
4.2 平衡三相负载,降低低压线损 |
4.3 提高变压器使用效率 |
4.4 更换高耗计量工具,加强计量管理 |
4.5 定期进行线损分析 |
5 结语 |
(4)县级供电公司电网线损管理与降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外线损管理的现状 |
1.2.2 国内外线损管理评论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难点 |
1.4.1 研究方案 |
1.4.2 研究难点 |
1.5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的研究 |
2.1 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本理论 |
2.1.1 中压配电网理论线损的构成 |
2.1.2 均方根电流法 |
2.1.3 平均电流法 |
2.1.4 电量法 |
2.1.5 容量法 |
2.1.6 配电线路电能损耗计算的步骤 |
2.2 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的简化 |
2.2.1 线路导线损耗简化计算方法 |
2.2.2 代表日线损率推算到月线损率 |
2.3 低压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本理论 |
2.3.1 低压配电网理论线损的构成 |
2.3.2 电压损失率法 |
2.3.3 台区损失率法 |
2.3.4 等值电阻法 |
2.3.5 低压线损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2.4 低压配电网线损的统计计算法 |
2.4.1 统计计算法的提出 |
2.4.2 公用台区低压理论线损统计计算法的基本原理 |
2.4.3 统计计算法的实施步骤 |
2.4.4 农村配变台区理论线损计算及线损指标的计算机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迁安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迁安供电公司配电网和线损管理现状 |
3.1.1 配电网现状 |
3.1.2 迁安配电网线损管理现状 |
3.1.3 迁安辖区配电网线损管理方面存在的客观问题 |
3.2 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础数据 |
3.2.1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的范围 |
3.2.2 代表日的选定、负荷实测以及有关资料的准备 |
3.3 迁安配电网线损计算及结果分析 |
3.3.1 计算方法及条件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3.3.3 问题表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降损措施的研究 |
4.1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技术措施 |
4.1.1 更换高耗能变压器为低耗能变压器 |
4.1.2 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
4.1.3 经济运行 |
4.1.4 无功补偿 |
4.2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管理措施 |
4.2.1 调整低压配电线路三相负荷 |
4.2.2 提高配电网配电变压器负载率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县级供电企业配电网理论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配电网理论线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过程 |
1.3.3 研究目标 |
第2章 中低压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
2.1 配电网线损的分类与产生的原因 |
2.1.1 线损、线损率及其分类 |
2.1.2 配电网线损产生的原因 |
2.2 中压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
2.2.1 均方根电流法 |
2.2.2 平均电流法(形状系数法) |
2.2.3 等值电阻法 |
2.2.4 电压损失法 |
2.2.5 台区损失率法 |
2.3 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的简化 |
2.3.1 线路导线损耗简化计算方法 |
2.3.2 代表日线损率推算到月线损率 |
2.4 配电线路电能损耗计算的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颍上县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分析与方案设计 |
3.1 颍上县配电网现状 |
3.1.1 区域概况 |
3.1.2 电网结构分布与设备状况 |
3.1.3 电网负荷情况 |
3.2 颍上配电网线损计算分析方案 |
3.2.1 配电网实测日负荷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3.2.2 配电网线损计算实施方案 |
3.2.3 线损理论计算软件设计 |
3.3 颍上县典型代表日线损理论计算与结果分析 |
3.3.1 典型代表日电网基本情况 |
3.3.2 全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3.3 35kV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3.4 10kV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3.5 380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3.6 各级电网理论线损率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降损措施研究 |
4.1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措施 |
4.1.1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技术措施 |
4.1.2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管理措施 |
4.2 颍上县配电网线损存在的问题 |
4.2.1 技术线损存在的问题 |
4.2.2 管理线损存在的问题 |
4.3 颍上县配电网降损措施与方案设计 |
4.3.1 降低技术线损的方案设计 |
4.3.2 降低管理线损措施及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电网企业能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能源利用现状 |
1.1.2 降低线损的政策导向 |
1.1.3 电网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1.2 电网企业降低线损现状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1.2.2 企业降低线损现状 |
1.3 研究线损和指标制定意义 |
1.3.1 研究线损意义 |
1.3.2 相关指标制定意义 |
1.4 课题来源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
第二章 线损与线损计算方法 |
2.1 线损和线损率 |
2.1.1 线损和线损率 |
2.1.2 产生线损的原因 |
2.1.3 线损的构成与分类 |
2.1.4 理论线损计算的条件 |
2.1.5 理论线损计算的范围 |
2.2 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
2.2.1 理论线损计算及其作用 |
2.2.2 理论线损的基本方法与评述 |
2.3 电网元件功率损耗计算 |
2.3.1 线路损耗计算 |
2.3.2 变压器损耗计算 |
2.3.3 电能表与其他仪表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降低线损主要方法 |
3.1 线损分析 |
3.1.1 线损对电力系统的不良影响 |
3.1.2 电网降损潜力分析 |
3.2 降损措施研究 |
3.2.1 规划降损 |
3.2.2 运行降损 |
3.2.3 技术降损 |
3.2.4 管理降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降低线损潜力分析 |
4.1 电网企业能耗技术潜力分析 |
4.1.1 电网生产与运行 |
4.1.2 节能高效设备 |
4.1.3 节能新技术 |
4.2 电网企业能耗管理潜力分析 |
4.2.1 完善能耗计量体系 |
4.2.2 线损“四分”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降低线损指标制定与考核 |
5.1 线损现状解析 |
5.2 制定参考指标 |
5.2.1 规划降损指标 |
5.2.2 运行降损指标 |
5.2.3 技术降损指标 |
5.2.4 管理降损指标 |
5.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5.3.2 统计指标 |
5.3.3 考核指标 |
5.3.4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4 考核方法 |
5.4.1 考核主体 |
5.4.2 考核步骤 |
5.4.3 制定考核目标 |
5.4.4 评估办法 |
5.4.5 激励措施 |
5.5 指标化管理的制度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的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7)镇级供电企业线损的理论计算及降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本文的研究范围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线损的理论计算方法 |
2.1 线损的分类 |
2.2 线损理论计算的常用方法 |
2.2.1 最大负荷损耗小时法 |
2.2.2 均方根电流法 |
2.2.3 平均电流法 |
2.3 现有线损理论计算软件的介绍 |
2.3.1 10kV 配网的理论线损算法 |
2.3.2 低压网理论计算 |
2.4 小结 |
第三章 现行线损理论计算软件误差研究和改进设想 |
3.1 10KV 配网线损的误差主要来源 |
3.1.1 来自形状系统K 的误差 |
3.1.2 来自三相不平衡率的误差 |
3.1.3 来自配线等值电阻的误差 |
3.1.4 来自配变等效电阻的误差 |
3.1.5 不同的用电负荷曲线带来的误差 |
3.2 对配网线损理论计算方法的改进 |
3.2.1 补计高供低计专用配变用户变损 |
3.2.2 调整配变等值电阻和配线等值电阻 |
3.2.3 消除各种系数K 的误差 |
3.3 低压台区理论线损计算方法的改进 |
3.4 小结 |
第四章 理论线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
4.1 理论线损在线损损构成分析中的应用 |
4.2 理论线损在考核上的应用 |
4.3 理论线损在电网建设、整改效果预测中的应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降损措施 |
5.1 建立线损四分管理体系 |
5.2 降低管理线损 |
5.3 降低管理线损实例 |
5.4 降低技术线损 |
5.4.1 减少R 值 |
5.4.2 减少电流 |
5.5 降低技术线损实例 |
5.5.1 主因定量分析 |
5.5.2 降损措施 |
5.5.3 降损效果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县级供电企业配电网线损分析及降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理论线损计算及降损措施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的研究 |
2.1 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本理论 |
2.1.1 中压配电网理论线损的构成 |
2.1.2 均方根电流法 |
2.1.3 平均电流法 |
2.1.4 电量法 |
2.1.5 容量法 |
2.1.6 配电线路电能损耗计算的步骤 |
2.2 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的简化 |
2.2.1 线路导线损耗简化计算方法 |
2.2.2 代表日线损率推算到月线损率 |
2.3 低压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本理论 |
2.3.1 低压配电网理论线损的构成 |
2.3.2 电压损失率法 |
2.3.3 台区损失率法 |
2.3.4 等值电阻法 |
2.3.5 低压线损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2.4 低压配电网线损的统计计算法 |
2.4.1 统计计算法的提出 |
2.4.2 公用台区低压理论线损统计计算法的基本原理 |
2.4.3 统计计算法的实施步骤 |
2.4.4 农村配变台区理论线损计算及线损指标的计算机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平县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东平县供电公司配电网的现状和线损管理存在问题 |
3.1.1 配电网现状 |
3.1.2 东平配电网线损管理现状 |
3.1.3 东平配电网线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3.1 配电网络布局不尽合理 |
3.1.3.2 主干线截面偏小,运行时间长,老化严重 |
3.1.3.3 高能耗配变仍占相当比例 |
3.1.3.4 变压器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变损高 |
3.1.3.5 三相负荷不平衡,无功补偿不配套 |
3.2 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础数据 |
3.2.1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的范围 |
3.2.2 代表日的选定、负荷实测以及有关资料的准备 |
3.2.2.1 代表日的选定 |
3.2.2.2 负荷实测 |
3.2.2.3 有关资料的准备 |
3.3 东平县配电网线损计算及结果分析 |
3.3.1 计算方法及条件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3.3.3 问题表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降损措施的研究 |
4.1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技术措施 |
4.1.1 更换高耗能变压器为低耗能变压器 |
4.1.2 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
4.1.3 经济运行 |
4.1.3.1 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 |
4.1.3.2 配电网的经济运行 |
4.1.4 无功补偿 |
4.1.4.1 加强无功补偿对配电网节能降损的影响 |
4.1.4.2 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配置方法 |
4.1.4.3 东平县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措施 |
4.2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管理措施 |
4.2.1 调整低压配电线路三相负荷 |
4.2.1.1 低压线路三相负荷电流不平衡造成的原因 |
4.2.1.2 低压三相四线制线路三相负荷电流不平衡对电网损耗的影响 |
4.2.1.3 东平县低压线路三相负荷不平衡的调整治理措施 |
4.2.1.4 东平公司低压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过程 |
4.2.2 提高配电网配电变压器负载率 |
4.2.2.1 提高配电变压器负载率的措施 |
4.2.2.2 提高变压器负载率的降损节电效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开封供电公司线损管理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线损率相关知识及降损措施介绍 |
2.1 统计线损率 |
2.2 理论线损率 |
2.3 国内供电企业常见的降损措施 |
2.3.1 优化运行方式 |
2.3.2 加强经济调度 |
2.3.3 加强设备和电网改造 |
2.3.4 加强线损管理 |
2.3.5 建设电网线损实时管理系统 |
第三章 开封电网线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开封电网基本情况 |
3.1.1 220kV 电网 |
3.1.2 110(35)kV 电网 |
3.1.3 10kV 中压公用配电网 |
3.1.4 0.4kV 低压公用配电网 |
3.2 开封供电区负荷实测及线损理论计算 |
3.3 开封电网线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主网线损管理方面 |
3.3.2 低压配网线损管理方面 |
3.3.3 中压配网线损管理方面 |
3.4 开封供电公司降低线损拟采取的对策 |
第四章 开封电网线损实时管理系统 |
4.1 开封供电区电网线损实时管理系统设计 |
4.1.1 开封电网线损实时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4.1.2 建设步骤 |
4.1.3 资金筹措 |
4.2 开封供电区高压主网线损实时管理系统 |
4.2.1 系统设计 |
4.2.2 实施方案 |
4.2.3 投资预算 |
4.2.4 效益评估 |
4.3 开封供电区低压居民户实时监测系统 |
4.3.1 居民集抄系统 |
4.3.2 居民集抄系统的组成 |
4.3.3 居民集抄系统的主要功能 |
4.3.4 居民集抄系统特点 |
4.3.5 居民集抄系统优点 |
4.3.6 建设居民集抄系统的积极意义 |
4.3.7 应用效果 |
4.4 与其它资源信息整合 |
4.4.1 主站设备系统整合 |
4.4.2 子系统分层衔接 |
4.4.3 与用电 MIS 管理系统衔接 |
4.4.4 与线损理论计算软件衔接 |
4.4.5 应与未来技术发展的衔接 |
4.5 经济评价 |
4.5.1 开封电网线损实时管理系统建设近期目标 |
4.5.2 开封电网线损实时管理系统建设经济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基于网络的配电网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配电网线损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配电网线损研究的现状 |
1.2.1 配电网线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配电网线损管理软件现状 |
1.2.3 配电网实时线损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线损计算原理与基本方法 |
2.1 概述 |
2.1.1 线损的分类 |
2.1.2 配电网线损的组成 |
2.1.3 配电网线损计算范围 |
2.1.4 原始资料的搜集 |
2.1.5 线损计算基本原理 |
2.2 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 |
2.2.1 均方根电流法 |
2.2.2 平均电流法 |
2.2.3 电量法 |
2.2.4 容量法 |
2.2.5 前推回代潮流法 |
2.3 算法比较 |
第三章 配电SCADA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
3.1 SCADA系统 |
3.1.1 SCADA系统的发展历程 |
3.1.2 SCADA系统的基本功能 |
3.1.3 配电SCADA系统的特点 |
3.2 地理信息系统 |
3.2.1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方式 |
3.2.2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
3.2.3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
3.2.4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应用情况 |
3.3 配电网中SCADA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线损计算中的结合应用 |
第四章 基于网络的配电网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结构 |
4.2 系统环境 |
4.2.1 软件环境 |
4.2.2 硬件环境 |
4.3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4.3.1 SQL SERVER数据库 |
4.3.2 数据库系统设计 |
4.3.3 数据库安全设计 |
4.4 配电网络拓扑分析 |
4.4.1 概述 |
4.4.2 网络拓扑分析 |
4.4.3 树的拓扑 |
4.4.4 图的拓扑 |
第五章 基于网络的配电网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 |
5.1 系统平台概述 |
5.2 数据管理模块 |
5.2.1 数据输入 |
5.2.2 数据维护 |
5.2.3 数据查询 |
5.3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模块 |
5.3.1 传统算法 |
5.3.2 前推回代潮流法 |
5.3.3 线损计算模块与数据库的关系 |
5.4 线损分析与降损决策模块 |
5.4.1 模块与数据库的关系 |
5.4.2 线损分析 |
5.4.3 降损综合分析 |
5.4.4 降损措施 |
5.5 报表模块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用电量计算农村电网的理论线损率及其降损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辐射网线损异常探测与补偿电容投切降损方法[D]. 黄剑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2]山区县级电网线损问题研究及对策[D]. 陈小宇.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3]配电网线损组成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 欧文婷. 科技展望, 2014(17)
- [4]县级供电公司电网线损管理与降损研究[D]. 金忻.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5]县级供电企业配电网理论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研究[D]. 鲁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6]电网企业能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陆国夫.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镇级供电企业线损的理论计算及降损研究[D]. 陈英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7)
- [8]县级供电企业配电网线损分析及降损研究[D]. 尹超. 山东大学, 2011(04)
- [9]开封供电公司线损管理系统分析[D]. 刘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10]基于网络的配电网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D]. 于文波. 沈阳工业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