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庞其清,郑绵平,刘文高[1](1985)在《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文中提出奇林湖、班戈湖位于西藏中部,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麓,唐古拉山的南麓,班戈盆地的西缘和伦坡拉盆地的西南缘。海拔在4400米左右,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低于0℃(-1.4℃左右)。其中奇林湖为西藏第二大内陆成水湖,含盐量为1.5—3.3%,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班戈湖由于长期的蒸发,湖水面积正在逐步缩小,在水量来源少的旱季,以致可分离成相隔的小湖(Ⅰ湖、Ⅱ湖、Ⅲ湖)。
庞其清,郑绵平,刘文高[2](1983)在《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奇林湖、班戈湖位于西藏中部,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麓,唐古拉山的南麓,班戈盆地的西缘和伦坡拉盆地的西南缘。海拔在4400米左右,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低于0℃(-1.4℃左右)。其中奇林湖为西藏第二大内陆成水湖,含盐量为1.5—3.3%,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班戈湖由于长期的蒸发,湖水面积正在逐步缩小,在水量来源少的旱季,以致可分离成相隔的小湖(Ⅰ湖、Ⅱ湖、Ⅲ湖)。
庞其清,翟大有,赵筑帘,张正平[3](2015)在《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微体古生物地层及环境演化的探讨》文中指出通过对泥河湾盆地43条剖面和6个钻孔晚新生代地层和微体古生物(介形类和有孔虫)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常丰富的介形类,计26属70余种,有孔虫4属4种,其中介形类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5个组合带:(1)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ypris组合带;(2)Leucocythere-Ilyocypris-Candoniella组合带;(3)Leucocythere-Cytherissa-Limnocythere组合带;(4)Ilyocypris-Limnocythere flexa-Limnocythere dubiosa组合带;(5)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Ilyocypris组合带。按以上5个介形类组合带的分布,第1组合带及所含地层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的时代为上新世;第24组合带及所含地层泥河湾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第5组合带为中-晚更新世,分布于虎头梁组和许家窑组,虎头梁组置中更新世为宜,许家窑组为晚更新世。根据5个介形类组合带和有孔虫的分布及介形类的始现、繁盛、兴衰的演替特征,对泥河湾古湖和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上新世的起始,早更新世早期的扩展,中、晚期稳定、发展、湖面最大,中更新世向西部退缩和晚更新世消亡、桑干河水系形成五个发展阶段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宋高,王海雷,郑绵平,李军[4](2015)在《西藏地区现代沉积物中介形类环境指示意义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于2008和2012年先后2次从西藏阿里和那曲地区61个不同水体,包括不同盐度的湖泊、湿地、浅水坑和河流等,共采集了78个水体表层沉积物样品,用以研究该地区现生介形类的生态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经鉴定,阿里和那曲地区现生介形类共计11属38种.除Ilyocypris neoaspera等5个种外,本次调查的介形类各属种均在湖泊中出现,尤以Limnocythere dubiosa的总壳瓣数最为丰富.Ilyocypris属中除Ilyocypris subdunshanensis和Ilyocypris xizangensis外,其余各种均喜浅水坑的小型浅水环境.Leucocythere dilitata、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llina kunlunensis和Eucypris rischtanica为该地区的广盐种.其中Limnocythere dubiosa和Leucocythere dilitata适应盐度范围最广,在不同盐度的各类水体中均有出现.本次研究中的介形类均喜碱性水体,在p H值为89的水体中介形类各属种的丰度值达到最大.
郑绵平,刘俊英,庞其清,马志邦,王海雷,马妮娜[5](2012)在《西藏台错沉积记录与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气候变化》文中提出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炭化植物和50~70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等提供的环境气候变化指标,指示该区距今41.4~4.5 ka BP间气候变化为:在41.4~26.2kaBP气候较湿润;26.2~25.5 ka BP偏暖稍干;25.5~22.5 ka BP气候暖湿;22.5~21.0 ka BP气候偏冷湿;20.5~17.5 ka BP气候骤冷、偏湿,反映本区处于末次冰期盛冰期;17.5~16.0kaBP偏冷偏干;16.0~11.8kaBP气候偏暖湿,为全球间歇性暖事件的响应;11.8~10.4 ka BP气候较冷干,大致相当于新仙女木期,10.4 ka BP气温开始回升;10.4~9.4 ka BP气候偏暖湿;9.4~8.5kaBP气候呈现短暂暖湿颤动;8.5~7.9 ka BP气候偏干冷,为冰后期强烈降温偏干事件;7.8~6.3kaBP气候偏暖湿;6.3~4.5 kaB P气候趋向冷干,4.5 ka BP记录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的干燥期。
郑绵平,刘喜方,袁鹤然,张成君,王海雷[6](2008)在《青藏高原第四纪重点湖泊地层序列和湖相沉积若干特点》文中研究表明本项研究对青藏高原代表性第四纪湖泊沉积区作了大范围调查,北自柴达木昆特依湖和昆仑山口、南抵江布—林芝,西起甜水海、东至迪庆。据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沉积建造和地貌特点,将高原第四纪地层区划分为6个地层分区:藏南湖盆分区(Ⅰ)、羌塘高原湖盆分区(Ⅱ)(羌南湖盆亚区(Ⅱ-1)和羌北湖盆亚区(Ⅱ-2))、三江高山河谷分区(Ⅲ)、昆仑高山分区(Ⅳ)、柴达木、青海湖盆分区(Ⅴ)和阿尔金—祁连山高山区(Ⅵ)。并对上述Ⅰ—Ⅴ分区第四纪湖相地层层序作了较详细划分和对比。从而指出青藏高原第四纪湖相沉积具有如下特点:①除了柴达木—青海湖盆分区外,其余各分区的湖滨剖面湖相碎屑沉积相对较粗,而同青藏高原属于全球第四纪最新隆起区相一致;②在湖盆区的湖相沉积常叠加或伴生冲洪积、风积相和冰碛或冰水沉积以及部分泥石流沉积、化学沉积与热水沉积。它们既反映青藏高原在第四纪隆升进入冰冻圈后湖盆沉积环境时有冷期发生,又反映高原隆升背景下,洪水期诱发山崩和泥石流堵塞成湖,或由于洪水泛滥,导致高原边缘内流湖决溃、湖泊消失(如Ⅲ、Ⅳ分区),还反映高原湖泊成盐过程与深部作用、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③除了柴达木—青海湖分区(Ⅴ)和羌塘高原湖盆分区部分大型湖盆自第四纪以来有连续湖相沉积外,其他分区第四纪湖相沉积多不连续;④由于全新世青藏高原日趋干旱,除了一些现代积水湖盆外,有相当多湖泊干化,而缺失顶部湖相沉积。综上所述,为了获取青藏高原第四纪沉积连续环境记录,需选择高原内部或周边为数较少的新生代连续沉积盆地。本文论证了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较理想的研究高原晚新生代湖相沉积区,建议在柴达木盆地实施晚新生代资源环境科学钻探工程。
庞其清,谷振飞[7](2011)在《河北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河北阳原、蔚县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20余条剖面介形类生物地层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常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计23属60余钟,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5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带:1.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ypris组合带;2.Leucocythere-Ilyocypris-Candoniella组合带;3.Leucocythere-Cytherissa-Li mnocythere组合带;4.Ilyocypris-Li mnocythere flexa-Li mnocythere dubiosa组合带;5.Li mnocythere dubiosa-Li mnocytheresancti-patricii-Ilyocypris组合带。根据以上5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带的分布,第1组合带及所含地层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的时代为上新世;第2-4组合带和所含地层泥河湾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第5组合带为中-晚更新世,分布于虎头梁组和许家窑组,虎头梁组置中更新世为宜,许家窑组为晚更新世。
刘俊英,郑绵平,袁鹤然,刘喜方,王海雷[8](2007)在《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根据西藏扎布耶湖区SZK02孔所揭露的近84m剖面的沉积物特征与其产的介形类6属20种,轮藻类2属3种,结合14C、ESR、U-series地层测年等,初步认为该区128~1.4ka至少存在5个较明显的气候变化时期。①在128~76.7ka(83.63~57.0m)处于我国末次间冰期时段,气候凉湿,湖盆扩展,在90~81ka期间湖面最高,水质最淡。②76.7~58.6ka(57.0~38.13m)为我国末次冰期早冰阶时期,湖盆收缩,水温低,早期76.7~69.7ka(57.0~47.5m)偏冷湿,中期69.7~65.0ka(47.52~42.64m)气候温干,正逢早冰阶时期;晚期65.0~58.6ka(42.64~38.13m)气候干燥度下降。③58.6~29.1ka(38.13~13.75m)处于我国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段,早期58.6~51.6ka(38.13~33.07m)偏温湿,为3c暖期;中期51.6~42.5ka(33.07~26.13m)气候干冷,为3b冷期,正临末次冰期中冰阶时;晚期42.5~36.0ka(26.13~20.16m)偏凉湿,湿度更大,再次出现高湖面,为3a暖期;末期36.0~29.1ka(20.16~13.75m),趋向温干。④29.1~11.8Cal.ka(13.75~4.83m),气候趋向干冷,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末次晚冰阶时期,湖盆萎缩,水温低。早期29.1~16.6Cal.ka(13.75~6.98m)偏温湿;晚期16.6~13.1Cal.ka(6.98~5.76m)寒冷干燥;至末期13.1~11.7Cal.ka(5.76~4.83m),进一步干燥寒冷,全球新仙女木事件在本区发生。⑤11.7~1.4Cal.ka(4.83~0.65m),大致进入全新世气候期,气候波动大,凉湿与干冷交替频繁发生。在11.7~10.7Cal.ka(4.83~4.42m)时较温湿;10.7~9.5Cal.ka(4.42~4.07m)转向干冷;9.5~9.1Cal.ka(4.07~3.7m)更干冷,湖盆进一步萎缩;9.1~6.3Cal.ka(3.7~2.86m)向温干过渡;6.3~3.6Cal.ka(2.86~1.77m)干冷,湖泊已成盐湖;3.6~1.4Cal.ka(1.77~0.65m),气候趋向冷湿。
赵希涛,赵元艺,郑绵平,马志邦,曹建科,李明慧[9](2011)在《班戈错晚第四纪湖泊发育、湖面变化与藏北高原东南部末次大湖期湖泊演化》文中提出班戈错是因湖面阶段性下降而于晚更新世末期从母湖色林错东部分离出来的小离湖。2003年5—7月,我们对班戈湖沿岸进行了详细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湖面高程及6条剖面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并采集了沿岸及邻区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U系年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班戈错湖岸阶地共6级,其中T1为与色林错分离后所形成,T2至T6的拔湖高度与U系年龄分别为:T2,11.8~29.8m/10.9±1.9~14.8±1.1ka BP;T3,32.4~59.8m/31.1±2.5ka BP;T4,52.4~83.7m/36.3±3.1~38.8±3.7ka BP;T5,82.2~112.9m/35.1±2.9ka B.P.;T6,121.8~139.8m/47.9±3.8ka B.P.,色林错各阶地的高度则应减去与班戈错湖面的高差9m。色林错—班戈错沿岸与纳木错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在形成时代上可以很好地对比。此外,在藏北高原东南部,还发现了多处晚更新世早中期的高位湖相沉积。据此,可以将藏北高原东南部自MIS5以来的末次大湖期的湖泊演化,划分为125~30ka BP/MIS5e~MIS3a的羌塘大湖期和30~0ka BP/MIS2~1的藏北湖群期。前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5~96ka BP/MIS5e~c的羌塘大湖亚期,96~75ka BP/MIS5b~a的羌塘东湖亚期,75~37ka BP/MIS4~MIS3a的大湖退缩亚期及37~30ka BP/MIS3a残留大湖亚期。后者则可分为30~10ka BP/MIS2的湖泊咸化亚期和10~0ka BP/MIS1的盐湖发育亚期。本文还根据自1959年以来历年所测的地形图、遥感图像或数据、水位观测记录、三次水深测量和2003年5月26日的湖水位高程测量等资料,勾绘了班戈错近50年来的湖岸线变迁和湖面高程变化曲线图。研究表明,自1959年至2003年9月的近50年间,班戈错湖面总体上升,但其间经历了先降后升再略有下降的过程,即自1959年至1973年或稍晚,班戈错一直收缩、湖面下降了0.25m,此后湖面总体上升,其幅度可达1.75m。
杨辉[10](2019)在《异龙湖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及其反映的环境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湖泊作为水体,广泛的分布于陆地表面,云贵高原上分布着较多的高原湖泊,提取湖泊沉积物中的环境代用指标信息,对过去环境变化的重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介形类作为很好的古生物指标,成为了对环境变化研究的良好载体,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文的研究区异龙湖就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低纬度高原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目前关于异龙湖短时间尺度的过去环境变化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利用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这一生物指标,对其环境变化进行恢复。(1)在69个沉积物样品中共发现和鉴定了5属6种介形类,共计11392瓣介形类壳体,分别是:泽氏玻星介Candonocypris novaezelandiae、克氏丽星介Cypria kreapelini、玻璃介(未定种)Candona sp.、网纹云南花介(比较种)Yunnanicyhere cf.reticulate gen.et sp.nov、楔形真星介(比较种)Eucypris cf.cuneate和白玻璃介Candona candida。其中,楔形真星介(比较种)E.cf.cuneata为地层中曾绝灭的种,其在现代湖泊中的再次出现可能与人类活动相关,人类活动导致其休眠卵复苏,其可能更喜欢富营养化的浅水环境。网纹云南花介(比较种)Y.cf.reticulate gen.et sp.nov属于云南当地的特有属种,我们推测出该种喜欢温暖安静的淡水环境。玻璃介(未定种)C.sp.是一个浅水种,喜欢生活在淡水、冷水环境的水体中。白玻璃介C.candida喜欢生活在湖泊、河水浅水区域,是一个喜冷种;泽氏玻星介C.novaezelandiae和克氏丽星介C.kreapelini作为优势种在全湖分布范围广,其充分说明了异龙湖的富营养化严重和水位已经明显下降。(2)现代介形类相对百分比含量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异龙湖现代介形类可以分为浅水种和广布种两组,其组合为:C.novaezelandiae—C.kreapelini和E.cf.cuneate—C.sp.—Y.cf.reticulate gen.et sp.nov—C.candida。浅水属种大部分是浅水相的代表,丰度较低,说明异龙湖的流域面积在缩小,流域内水位有下降趋势。广布种在整个湖泊内广泛分布,适应性较强,主要分布在光照强且水生植物丰富的区域。(3)基于现代介形类聚类分析和钻孔介形类相对百分比含量,我们对异龙湖钻孔的介形类划分为三个组合带,即:3630cm以C.novaezelandiae—C.kreapelini—E.cf.cuneate—Y.cf.reticulate gen.et sp.nov—C.candida为组合;3016cm以C.novaezelandiae—C.kreapelini—C.sp.—Y.cf.reticulate gen.et sp.nov为组合;160cm以C.novaezelandiae—C.kreapelini—E.cf.cuneate—C.sp.—Y.cf.reticulate gen.et sp.nov—C.candida为组合。(4)根据钻孔介形类组合及其他代用指标揭示了异龙湖过去环境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8801909a A.D.:此阶段是自然演化阶段,人类活动对其造成影响较小,湖泊流域水动力较大,降水增多,湖泊水域面积扩大;由于降水增多,降雨量带来了气温的下降。19091993a A.D.:这一阶段的气候温暖干旱,降雨减少,湖泊水域面积在迅速缩小,湖泊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19932013a A.D.:此时期气候由冷变暖,而且气温攀升趋势比较急剧,降水量增加,人类活动相对减弱。本文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不过本文利用介形类这一古老的生物指标对异龙湖的过去环境变化进行了恢复,这点对于云南的其他湖泊的过去环境变化研究有着借鉴意义,同时也对高原湖泊的环境研究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3)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微体古生物地层及环境演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介形类生物地层的划分 |
1.1第Ⅰ介形类组 合带: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ypris组合带 |
1.2第Ⅱ介形类组合带:Leucocythere-IlyocyprisCandoniella组合带 |
1.3第III介形类组 合带:LeucocythereCytherissa-Limnocythere组合带 |
1.4第Ⅳ介形类组合带:Ilyocypris-Limnocythereflexa-Limnocythere dubiosa组合带 |
1.5第Ⅴ介形类组 合带: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Ilyocypri组合带 |
1.6介形类组合带(组合)划分意见的对比和时代 |
2泥河湾盆地的有孔虫 |
3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环境演化的探讨 |
3.1晚白垩世和中新世的古地理环境概况 |
3.2上新世古地理环境特征及演化 |
3.3早更新世早期古地理环境特征及演化(图5) |
3.4早更新世中、晚期古地理环境特征及演化(图5) |
3.5中更新世古地理环境特征和演化(图6) |
3.6晚更新世古地理环境及演化(图7) |
4泥河湾盆地古气候变化的探讨 |
5结论 |
图版说明 |
图版 Ⅰ |
图版 Ⅱ |
图版 Ⅲ |
(4)西藏地区现代沉积物中介形类环境指示意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2.1介形类栖息环境分布特征 |
2.2不同盐度水体中介形类的分布特征 |
2.3介形类分布的pH值范围 |
3讨论 |
4结论 |
(8)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钻孔剖面简介 |
2 化石生态特征 |
2.1 介形类的生态特征分析 |
2.2 轮藻类的生态分析 |
3 介形类组合特征与环境 |
4 环境与气候演变 |
(9)班戈错晚第四纪湖泊发育、湖面变化与藏北高原东南部末次大湖期湖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班戈错沿岸的湖泊沉积与湖积地形 |
1) 中更新世湖相沉积 |
2) 高位湖相沉积 |
3) 第六级阶地 (T6) 湖相沉积 |
4) 第五级阶地 (T5) 湖相沉积 |
5) 第四级阶地 (T4) 湖相沉积 |
6) 第三级阶地 (T3) 湖相沉积 |
7) 第二级阶地 (T2) 湖相沉积 |
8) 第一级阶地 (T1) 湖相沉积 |
9) 现代湖相沉积 |
10) 湖滨相沉积 |
2 班戈错湖面、湖岸阶地与湖岸堤的水准测量 |
3 班戈错湖泊沉积的U系法测年及其与纳木错湖泊沉积的对比 |
3.1 班戈错及邻区湖泊沉积的U系法测年 |
3.2 班戈错与纳木错湖泊沉积的对比 |
4 藏北高原东南部末次大湖期羌塘古大湖的湖泊演化 |
4.1 羌塘大湖期 (125~30 ka BP/MIS 5 e~MIS 3a) |
4.1.1 羌塘大湖亚期 (125~96 ka BP/MIS 5e~c) |
4.1.2 羌塘东湖亚期 (96~75 ka BP/MIS 5b~a) |
4.1.3 大湖退缩亚期 (75~37ka BP/MIS 4~MIS 3a) |
4.1.4 残留大湖亚期 (37~30 ka BP/MIS 3a) |
4.2 藏北湖群期 (30~0ka BP/MIS 2~1) |
4.2.1 湖泊咸化亚期 (30~10 ka BP/MIS 2) |
4.2.2 盐湖发育亚期 (10~0 ka BP/MIS 1) |
5 班戈错50年来的湖泊张缩与湖面变化 |
5.1 从地形图与遥感图看班戈错的张缩过程 |
5.2 由班戈错等深线图推断有关年份的湖面高程 |
5.3 班戈错近50年的湖面变化曲线与湖面变化过程 |
(10)异龙湖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及其反映的环境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湖泊沉积物及介形类的研究现状 |
1.2.1 湖泊沉积物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
1.2.2 介形类在湖泊沉积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3 异龙湖研究现状 |
1.3.1 水生生物研究 |
1.3.2 湖泊调查进展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区域气候 |
2.4 土壤植被 |
2.5 水土流失 |
2.6 社会经济概况 |
第三章 介形类的分类 |
3.1 介形类的一般介绍 |
3.1.1 现生介形虫的软体部分 |
3.1.2 介形虫的繁殖和发育 |
3.1.3 介形虫壳体的形态学特征 |
3.2 介形类的系统分类 |
3.3 介形类分布的环境分析 |
第四章 数据来源和实验方法及鉴定结果 |
4.1 数据来源 |
4.2 实验方法及鉴定结果 |
4.2.1 沉积物多指标测定 |
4.2.2 样品的预处理与鉴定结果 |
第五章 异龙湖表层沉积物介形类的空间分布 |
5.1 水质参数指标 |
5.2 表层沉积物介形类属种组合及其分布特征 |
第六章 异龙湖钻孔沉积物及介形类所反映的环境变化 |
6.1 年代测定 |
6.2 钻孔介形类属种分布及组合特征 |
6.2.1 介形类属种分布 |
6.2.2 介形类属种组合特征 |
6.3 其它代用指标指示的环境变化 |
6.3.1 异龙湖沉积物中TOC、TN、C/N及稳定同位素指标分析与讨论 |
6.3.2 异龙湖沉积物中粒度指标分析与讨论 |
6.4 介形类组合特征所反映的环境变化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要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四、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J]. 庞其清,郑绵平,刘文高.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1)
- [2]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A]. 庞其清,郑绵平,刘文高.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一), 1983
- [3]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微体古生物地层及环境演化的探讨[J]. 庞其清,翟大有,赵筑帘,张正平. 地质学报, 2015(05)
- [4]西藏地区现代沉积物中介形类环境指示意义初探[J]. 宋高,王海雷,郑绵平,李军. 湖泊科学, 2015(05)
- [5]西藏台错沉积记录与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气候变化[J]. 郑绵平,刘俊英,庞其清,马志邦,王海雷,马妮娜. 地质学报, 2012(01)
- [6]青藏高原第四纪重点湖泊地层序列和湖相沉积若干特点[J]. 郑绵平,刘喜方,袁鹤然,张成君,王海雷. 地球学报, 2008(03)
- [7]河北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J]. 庞其清,谷振飞.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1(01)
- [8]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J]. 刘俊英,郑绵平,袁鹤然,刘喜方,王海雷. 地质学报, 2007(12)
- [9]班戈错晚第四纪湖泊发育、湖面变化与藏北高原东南部末次大湖期湖泊演化[J]. 赵希涛,赵元艺,郑绵平,马志邦,曹建科,李明慧. 地球学报, 2011(01)
- [10]异龙湖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及其反映的环境变化研究[D]. 杨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