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重症肺心病一例总结

抢救重症肺心病一例总结

一、抢救一例重症肺心病例的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郑慧敏[1](2021)在《宽胸畅肺饮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热实结胸”的理论,通过观察西医治疗联合宽胸畅肺饮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以期在治疗肺心病方面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对本次纳入64例患者进行信息收集,遵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氧疗、呼吸支持、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抗凝、抗心衰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予宽胸畅肺饮,疗程均为10天。系统地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体征评分、自我生活能力评分、CRP、Pa O2、NT-pro BNP、HCT等指标的改变来评价2组疗效差异。采用SPSS26.0软件统计处理数据。结果:1.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1.8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P=0.004<0.01),显示治疗组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症状积分评价:对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发现两组皆可改善患者症状积分(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整体积分比对照组更低(P<0.01);对单项症状评分比较,在改善咳嗽咳痰、痰质、喘息气促、胸闷心悸、口干口苦、便秘腹胀、纳差乏力等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小便短赤症状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3.体征积分评价:对治疗前后体征积分比较,发现两组皆可改善体征积分(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整体积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对单项体征评分比较,两组在改善水肿、心率评分上疗效相当(P=0.799,P=0.698),治疗组在改善干湿啰音、紫绀、呼吸、体位上优于对照组(P<0.05)。4.实验室指标评价:两组均可有效改善CRP、HCT、Pa O2、NT-pro BNP相关实验室指标(P<0.01),治疗后两组CRP比较,治疗组总体下降水平更高(P<0.01),两组Pa O2比较,治疗组总体上升水平更高(P<0.05),两组BNP比较,治疗组总体下降水平更高(P<0.05),两组HCT进行比较,治疗组总体下降水平更高(P<0.05)。5.自我生活能力评分的评价:两组治疗后自我生活能力评分皆有降低(P<0.05),表明两组自我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8<0.01)。结论:宽胸畅肺饮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肺心病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患者症状、体征、血液微循环和缺氧状态,改善心功能,提升自我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可以为该病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的治疗提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谢玉梅,沈智丹,王立军[2](2021)在《羊水栓塞救治的模拟演练——基于病理生理的“3M”方案》文中研究表明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产科特有、罕见而凶险的并发症。其突出特点为起病急骤、进展迅猛、病死率高。因其不可预测、无法预防,要改善AFE患者的预后,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早期识别,尽早启动多学科快速反应团队(rapid response team,RRT)。而如何提高多学科RRT的效能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经常进行多学科模拟演练是提高AFE救治成功率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包括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心脏科在内的多学科模拟演练方案。本文综合现有临床研究,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提出基于AFE病理生理的"3M"多学科模拟演练方案,即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多靶点(multitarget)、多闭环管理(multi-PDCA loops),以期通过不断模拟培训,提高救治水平。

杨倩[3](2021)在《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 酸碱平衡紊乱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引起多脏器间的级联反应,尤其在危重症患者中,不仅加速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更会导致病死率增加。因此,如何快速、便捷、准确地判断患者酸碱失衡的类型,成为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酸碱定义的提出为科学家深入探索人体内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于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而提出的HCO3-与CO2相互关系的生理学法,还是研究影响H+浓度的强弱离子的物理化学法,以及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基于Van Slyke方程的SBE法,均是为了将酸碱紊乱的复杂生理机制转化为更直观易懂的数字函数关系。1978年,Carroll提出的预计代偿公式成为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的里程碑,开启了预计代偿公式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的时代。此后,Narins、Margaret及Hamm等验证并完善了预计代偿公式。我国的研究者受此启发,试图寻找适用于亚洲人群的预计代偿公式组,从周寿生、张家骧到韦国强均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临床研究者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验证和完善,同时结合具体的临床实践工作,将预计代偿公式之间的优缺点汇总,编攥出了普遍适用于临床上的经典公式法。它已成为急诊、ICU、呼吸科及其他领域的主要计算公式,并被大量论文及教材直接引用,成为目前临床上量化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参考标准。但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经典公式法较为复杂,且需记忆大量的计算公式,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实用效果较差,不利于快速评估危重症患者的酸碱失衡状态。随着血气分析仪技术的不断突破,已将Van Slyke的SBE理论转化为直观可读取的数值,并绘制了量化酸碱平衡紊乱的另一种更为直观的预计代偿方法,即SBE法。目前已有研究证实,SBE法在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预判价值,但目前较少有研究比较该方法与传统的预计代偿公式法在酸碱平衡紊乱患者中诊断的一致性。本研究采用目前临床上已研究成熟的经典公式法作为评估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参考标准,比较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初步识别酸碱失衡类型的血气分析结果中的一致性,探讨SBE法替代经典公式法在早期识别患者酸碱失衡类型的可行性,为临床上寻找更为准确的、简便的评估酸碱紊乱类型的方法,便于临床推广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2月、2020年9月~12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重症监护病房(ICU)及呼吸科等收治患者中共收集到29764例血气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入组10216例异常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包括Gem3500和Gem4000两种检测仪器)。将患者分为经典公式组和SBE组,搜集患者血气分析参数,包括pH值、PaCO2、HCO3-、SBE等。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评价Gem3500和Gem4000两种仪器对不同类型血气参数检验的差异性,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pa检验评价经典公式法和SBE法对于初步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一致性,并用Wilson方法计算其95%CI,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Gem3500与Gem4000两种仪器在检测pH、PaCO2、PaO2、HCO3-及SBE的血气分析结果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8.23、-1.00、-2.43、-1.156、-6.23,p均>0.05)。两组公式对10216例异常血气分析判断,其中呼酸±代碱筛选组1392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呼吸性酸中毒1068例,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160例,两者判断一致1228例(88.22%),kappa=0.598(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 为 0.545~0.651;呼碱±代酸筛选组1193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呼吸性碱中毒1050例,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72例,两者判断一致1122例(94.05%),kappa=0.638(p<0.001),联系强度较强,95%CI为0.562~0.714;代酸±呼碱筛选组2476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代谢性酸中毒1128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709例,两者判断一致1837例(74.19%),kappa=0.474(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为0.441~0.507;代碱±呼酸筛选组5155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代谢性碱中毒2367例,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1500例,两者判断一致 3867 例(75.01%),kappa=0.490(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为 0.466~0.514。结论1.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初步识别酸碱平衡紊乱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598、0.638、0.474、0.490),但前者计算耗时少、公式组直观简捷、易于记忆,可以作为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时快速判断酸碱紊乱状态的重要工具,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的参考标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2.SBE法对于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急性呼酸(碱)合并代谢紊乱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窦豆[4](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杨东升,王丽丽[5](2021)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4例永煤集团总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行急诊抢救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抢救方式不同分组,将常规急诊抢救治疗的47例作为A组,将常规方案基础以机械通气辅助抢救的47例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抢救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疗后,对比2组的抢救效果,显示B组抢救总有效率(97.87%)明显高于A组的8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15,P<0.05);对比两组的相关指标,显示B组心率(HR)(85.35±7.59)次/min、呼吸频率(FR)(25.79±0.05)次/min、二氧化碳分压(PaCO2)(57.47±7.06)mm Hg以及血氧分压(PaO2)(84.39±16.37)mm Hg水平均明显优于A组的(95.06±9.89)次/min、(31.35±0.05)次/min、(63.62±8.85)mm Hg及(66.52±10.6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96,t=488.043,t=3.7242,t=6.2713,P<0.05)。结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辅助以,可对其动脉血气相关指标进行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陈桂娴[6](2021)在《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2010-2020)及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2010—2020)研究目的:通过2010—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孕产妇死亡监测数据(231例)的回顾性分析,了解此地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变化趋势,为提出有效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毕节市所有县区(包括:七星关区、大方县、威宁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金沙县、黔西县)从2010年—2020年间231例死亡孕产妇的死亡报告卡、死亡调查资料、孕期保健手册、住院病历和各级专家评审资料。按照国家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通过毕节市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收集孕产妇死亡数据。所有死亡个案均按乡(镇)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市妇幼保健院上报。由毕节市各县妇幼保健机构专人负责现场调查、核实孕产妇死亡个案、填写死亡报告卡和原始病历复印件。组织县级孕产妇死亡评审,分析死亡原因,汇总评审资料上报市妇幼保健院;市妇幼保健院再组织市级孕产妇死亡评审,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施逐级质控,从而保证资料的准确与可靠。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统计表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2010—2020年毕节市孕产妇死亡共231例,可避免死亡为196例(占84.85%)。2.2010至2020年,毕节市孕产妇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3.2010—2020年毕节市孕产妇死亡原因正在发生变化,直接产科原因所致的孕产妇死亡比例逐年减少,间接产科原因呈逐年上升趋势。4.死亡孕产妇具有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收入不高、多数为经产妇并有多次孕产史的特点。5.死亡孕产妇中分娩地点和死亡地点相对集中于县级医院。结论:1:通过分析2010—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得益毕节市政治、经济、医疗的综合实力提高。2:在政治、文化充分发展的当今社会,进一步深层次降低孕产妇死亡需要从提升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治水平入手,不断提高各级重症孕产妇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多学科协作的能力。第二部分阶梯式亚专科(重症孕产妇救治)培训模式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效果探讨研究背景:产科急诊具有不可预测和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能发生。这对专科医师要求高,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才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重症孕产妇救治亚专科的培训提高产科医生对危急重症孕产妇的识别和救治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欧美等国家的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因存在环境和教育制度的差异性不可一味的照搬。我国目前的产科重症救治亚专科培训起步时间短,各级医院救治水平参差不齐,实践经验不足并存在较大的差别,基层医生数量多,工作压力大,暂时难以全面铺开实现医疗的同质化。自上世纪实行的“医生进修制定”进行的亚专科培训的模式在一定时期起到较好的作用,但也存在较多的不足和时代局限性,总体培训效果稍欠佳,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重症孕产妇救治亚专科的专业需求。另外近几年衍生出的各类学术会议也是目前对于亚专科培训的一种模式,缓解了之前对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交流的局限,对亚专科学术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以会议形式进行专科培训存在培训时间短、缺乏交流与思考、操作实践机会欠缺等不足。因此,我们现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强的妇产专科医师培训模式,不断提高我国妇产专科医师的岗位胜任力,提升重症孕产妇的救治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本研究基于毕节示范区开展重症孕产妇救治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旨探讨以分层阶梯式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在基层医师培训效果评估和对当地重症孕产妇救治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目的:借助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在毕节示范区实施重症孕产妇救治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探讨该模式对于临床医师培训效果及对当地重症孕产妇救治的临床效果。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1骨干师资资料在省级师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带领下,毕节市妇幼保健院联合毕节市卫计委,经过协商和讨论,拟在毕节本市内选派19名产科医生作为“骨干师资”到广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强化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的效果。1.2.产妇的临床资料2020年6月以广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为依托,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重症孕产妇救治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培养市级产科重症救治骨干,并持续深入到各县个乡镇的所有助产机构。观察该培训模式对孕产妇临床相关质控指标的效果,对2020年全年在本地区分娩的孕妇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各项产科质控指标的变化以及母儿结局的分析。2.研究方法2.1建立省级重症孕产妇救治亚专科培训(大湾区母胎医师培训学院-产科重症模块化培训)。2.2建立市级(毕节市)重症孕产妇救治培训基地。2.3建立毕节市各县区重症孕产妇救治技术培训站,持续开展孕产妇救治基层培训。3分析指标3.1采用横断面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培训模式的效果,将“骨干师资”的基本资料、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本论文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误(x±SEM)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上述检验以P<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将两组孕妇的产科质量报表资料:重症孕产妇人数、产后出血人数、严重产后出血人数、羊水栓塞人数、子痫人数、阴道分娩产钳助产人数、足月新生儿窒息人数、孕妇死亡率等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统计表进行描述性分析方法探讨阶梯式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母儿结局的影响分析。4结果:4.1基层培训医师的资料培训前学员的平均理论成绩为62.947±3.270分,培训后学员的平均成绩为81.7737±4.057分,培训后的笔试成绩较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的技能成绩也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孕妇临床资料4.2.1 2020年1-12月份毕节市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下半年的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上半年。4.2.2 2020年1-12月份毕节市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子痫发生率、羊水栓塞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毕节全市下半年的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子痫发生率、羊水栓塞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明显少于上半年。4.2.3 2020年1-12月危重症孕产妇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整体走向趋于平稳,下半年的危重症孕产妇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较上半年无明显降低。4.2.4孕产妇死亡率毕节市2020年的孕产妇死亡率为12.62/10万,较毕节市2010年下降了19.48个百分点。5.结论:5.1采用重症孕产妇救治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基层产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并改善危重症孕产妇的妊娠结局(产后出血抢救成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子痫前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羊水栓塞发生率,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复苏救治成功率等)。5.2孕产妇的死亡率明显较往年下降。5.3危重症孕产妇的总体发生率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未有明显改变。

马敏[7](2021)在《基于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发展史探究中西医结合临床的诊疗思路》文中认为目的:对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史轮廓进行梳理和系统总结,以期对将来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有所借鉴。方法:以时间轴为中心,以着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为重点,通过课堂内容、老师的相关着作、查阅文献及调研和访问的方法,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结果:研究论文分为“甘肃省‘西学中’班的基本情况”、“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的机构”、“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成果”、“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的代表性人物”四个方面。具体为:一、甘肃省“西学中”班的基本情况概述:“西学中”班的来历和甘肃省“西学中”班概况;二、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的机构简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兰州大学及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历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及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发展历程;三、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成果概述:1、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家对经典的传承;2、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家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的深刻剖析;3、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家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成果;4、中西医结合模式的探讨;5、临床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四、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的代表性人物介绍:甘肃省着名中西医结合医家成长经历及学习从医的经历。结论:甘肃虽地处西域,当时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然而紧跟全国的发展步伐,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下,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可喜成就。

张丽娜,尹万红,何伟,张宏民,刘丽霞,朱然,武钧,蔡书翰,晁彦公,王小亭[8](2020)在《基于重症超声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建议》文中认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特点是病毒侵袭后,肺部损害持续加重,引发呼吸衰竭,并发或继发循环改变与多器官功能障碍。重症超声因其动态、实时、无创、可重复等优点,可广泛用于重症患者的病因诊断、病情评估并指导治疗。现以在湖北省武汉市来自全国参与COVID-19救治的重症专家建议为基础,总结出基于重症超声的重症COVID-19救治的指导建议,皆在为救治COVID-19重症患者提供依据。

徐芬兰,马丽,亢平,徐晓燕[9](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的防护措施》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患者行气管插管时,医务人员如何做好防护措施有效避免被感染。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5日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行气管插管抢救的COVID-19重症患者(n=5)为研究对象,在行气管插管操作前均严格按照三级防护流程进行。插管操作由麻醉科医生完成,均采用快速诱导经口气管插管,使用视频喉镜避免近距离接触患者口鼻。麻醉诱导联合应用静脉麻醉药物,维持一定麻醉深度,肌松药物足量,避免呛咳。为患者插管后,麻醉医生均在指定场所接受14d隔离观察。结果医务人员对COVID-19重症患者行气管插管时未发生被感染的病例。结论对高致病性COVID-19重症患者行气管插管前,医务人员做好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蔡煜[10](2020)在《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临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医疗方法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临床技能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趋势。而传统的依托于医院现场见习的培养模式在空间和教学条件上又有诸多限制。基于上述情况,急需建设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来适应新的要求和理念。目前,我国高校医学院的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特点、功能组成、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方面,有不同于其他教育建筑的固有特色。然而,目前国内对这一类教育建筑的研究十分缺乏,建成项目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进行系统的设计研究。本文针对上述现状和背景,尝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从临床医学学科、临床医学教学、医疗建筑设计等视角切入,从功能组成、空间布局设计、环境设计三个方面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进行研究。其一,通过归纳总结临床技能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医疗建筑特征、临床技能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教学模式,以及对国内外案例的调研,发现目前设计中潜在的问题,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功能组成及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基于对临床医学学科的研究,通过“疾病—临床技能—功能”的逻辑,将教学内容与功能一一对应并分类,归纳其功能组成,对其功能空间逐一探讨。其三,对医学模拟空间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将医疗空间与医学模拟空间对比分析。针对模拟诊室、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重症病室、模拟病房以及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从功能需求、使用人数、人体尺寸等角度探讨合理的平面布局设计方式,提出平面设计范式参考。其四,在空间设计方法、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设计要点和设计模式的建议。最后,通过项目设计实践,对前文总结的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设计理论进行验证,提出医疗建筑仿真为导向的教学空间、功能整合的整体空间结构、基于教考合一的开放性流线组织以及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相互渗透的设计策略,为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结合提供经验参考。

二、抢救一例重症肺心病例的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抢救一例重症肺心病例的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宽胸畅肺饮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诊断标准
        2.1.2 COPD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病例剔除标准
        3.4 病例脱落、终止试验标准
    4 评分标准
        4.1 症状评分标准
        4.2 体征评分标准
        4.3 病情判断
        4.4 自我生活能力评分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项目
        3.1 一般项目观察
        3.2 安全性观察
        3.3 疗效指标观察
    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4.1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4.2 中医症候和西医体征疗效判定标准
    5 疗效项目观测
    6 安全性判定标准
    7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项目比较
        1.1 选入病例
        1.2 性别比较
        1.3 年龄比较
        1.4 病程比较
        1.5 病情比较
        1.6 症状积分比较
        1.7 体征积分比较
    2 疗效项目比较
        2.1 临床综合疗效
        2.2 症状积分
        2.3 体征积分
        2.4 单项症状评分
        2.5 单项体征评分
        2.6 自我生活能力评分
    3 实验室血液检测指标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的比较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PaO_2的比较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NT-pro BNP的比较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HCT的比较
    4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慢性肺心病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1.3.1 辨证论治
        1.3.2 其它疗法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肺心病的认识
        2.1 病因研究进展
        2.2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西医治疗
    3 导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认识
    4 方药组成分析及药理研究
        4.1 方药组成
        4.2 宽胸畅肺饮方解
        4.3 现代药理研究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存在问题与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知情同意书
附录B:临床观察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羊水栓塞救治的模拟演练——基于病理生理的“3M”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AFE的病理生理机制
2 AFE的早期识别
3 AFE的“3M”模拟演练方案
    3.1 多学科
    3.2 多靶点
    3.3 多闭环管理
4 模拟演练
    4.1 场景简介
    4.2 目标学习团队
        4.2.1 多学科产科团队
        4.2.2 具体学习目标
        4.2.3 模拟情景中的角色
    4.3 汇报讨论

(3)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背景
        1.1.1 酸碱定义与血气分析的历史
        1.1.2 二次反应理论
        1.1.3 碱剩余及标准碱剩余
        1.1.4 酸碱紊乱的评估及预计代偿公式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筛选条件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采集数据
    2.4 患者分组及对象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种仪器测量血气分析的结果比较
    3.2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的一致性比较
        3.2.1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呼酸±代碱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2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呼碱±代酸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3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代酸±呼碱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4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代碱±呼酸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进展及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指标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抢救效果
    2.2 对比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
3 讨 论

(6)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2010-2020)及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国内外孕产妇死亡及产科重症救治现状分析
    二、毕节示范区重症孕产妇救治能力现状分析
    三、医学临床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的探讨
第一部分 2010-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全国、贵州省和毕节市的孕产妇死亡率
        2.2 毕节市死亡孕产妇年龄分布
        2.3 毕节市死亡孕产妇文化程度
        2.4 毕节市死亡孕产妇收入情况
        2.5 毕节市孕产妇死亡病例孕产次
        2.6 毕节市死亡孕产妇孕期保健情况
        2.7 毕节市孕产妇死亡病例分娩地点和死亡地点
        2.8 毕节市孕产妇死因构成及顺位
        2.9 毕节市孕产妇死亡评审情况
        2.10 死亡孕产妇在各级医疗处理延误中构成比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走势分析
        3.2 死亡孕产妇基本情况
        3.3 孕产妇分娩和死亡地点分析
        3.4 孕产妇主要死因分析
        3.5 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分析
        3.6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干预措施:
    4.结论
第二部分 亚专科培训模式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效果探讨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实施过程部分展示
        2.2 基层培训医师的资料
        2.3 产妇资料
        2.4 围产儿的结局
    3.讨论
        3.1 重症孕产妇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
        3.2 培训效果
        3.3 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4.结论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医学临床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的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发展史探究中西医结合临床的诊疗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历史概况
    1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
    2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的研究成果
    3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标志成就
第二章 甘肃省“西学中”班的基本情况
    1 “西学中”班的来历
    2 甘肃省“西学中”班概况
第三章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的机构
    1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发展历程
    2 兰州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历程
    3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历程
    4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发展历程
    5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发展历程
    6 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发展历程
第四章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成果
    1 传承经典自出机杼
        1.1 概述
        1.2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家对经典的传承
    2 中西结合历史使然
        2.1 概述
        2.2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家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的深刻剖析
    3 保存中说西说为证
        3.1 概述
        3.2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家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成果
    4 结合模式见仁见智
        4.1 概述
        4.2 中西医结合模式的探讨
        4.3 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
    5 病证结合匠心独运
        5.1 概述
        5.2 临床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小结
第五章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的代表性人物
    1 张汉祥
    2 于己百
    3 许自诚
    4 刘宝厚
    5 裴正学
    6 赵健雄
    7 许治时
    8 黄正良
    9 夏永潮
    10 王俭
    11 曹玉山
    12 关梅玮
    13 李永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新中国领导人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指示综述
    1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谈中西医结合
        1.1 毛泽东谈中西医结合
        1.2 邓小平谈中西医结合
        1.3 江泽民谈中西医结合
        1.4 习近平谈中西医结合
    2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3 中西医结合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科研获奖成果

(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的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穿防护服流程
        1.2.2 气管插管前准备
        1.2.3 气管插管方法
        1.2.4 插管后处理
        1.2.5 插管完成后脱防护服流程
2 结果
3讨论

(10)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临床医学教育的研究
        1.4.2 关于医疗建筑设计的研究
        1.4.3 关于实训建筑的研究
        1.4.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临床技能教育及其教学建筑概述
    2.1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特点
        2.1.1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
        2.1.2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特点
    2.2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2.2.1 国外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2.2.2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2.3 国外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案例分析
        2.3.1 国外案例分析
        2.3.2 国外案例的总结
    2.4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调研认知
        2.4.1 国内临床技能建筑案例调研
        2.4.2 国内建成项目中的不足
    2.5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
        2.5.1 教学空间的仿真性
        2.5.2 空间适应创新技术
        2.5.3 教学空间专业化
        2.5.4 功能设计针对性
        2.5.5 环境设计个性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组成研究
    3.1 功能组成研究
    3.2 功能组成与各学科临床技能的关系
        3.2.1 临床技能教学的学科分类视角
        3.2.2 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3.2.3 外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3.2.4 内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3.2.5 产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3.3 功能组成的归纳整理
    3.4 功能空间分类
        3.4.1 普通教学空间
        3.4.2 医学模拟教学空间
        3.4.3 公共交往空间
        3.4.4 办公空间
        3.4.5 服务空间
    3.5 功能面积分析
        3.5.1 医学模拟空间面积组成比例
        3.5.2 总体各功能面积组成比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空间与流线设计研究
    4.1 医学模拟教学空间设计
        4.1.1 模拟诊室
        4.1.2 模拟手术室
        4.1.3 模拟产房
        4.1.4 模拟重症病室(模拟ICU室)
        4.1.5 模拟病房
        4.1.6 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室
        4.1.7 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
    4.2 空间组合方式设计
        4.2.1 整体空间组合
        4.2.2 局部空间组合
    4.3 空间的分区和流线设计
        4.3.1 空间分区设计
        4.3.2 空间流线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环境设计
    5.1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空间品质提升
        5.1.1 营造高品质交往空间
        5.1.2 打造个性化校园文化
    5.2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环境的设计手法
        5.2.1 以医疗建筑仿真性为导向的材质选择
        5.2.2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色彩设计
        5.2.3 自然采光为导向的采光照明设计
        5.2.4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自然景观氛围营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案例实践—华南理工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装修改造工程
    6.1 项目概况
        6.1.1 背景
        6.1.2 用地概况
        6.1.3 设计概况
    6.2 设计策略
        6.2.1 医疗建筑仿真为导向的教学空间
        6.2.2 整合功能构建整体空间结构
        6.2.3 基于教考合一的开放性流线组织
        6.2.4 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互渗透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着作
    学位论文
    学术期刊文献
    报告
附录1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建筑案例
    案例1—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案例2—中南大学湘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案例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案例3—汕头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案例5—中山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设计实践案例—华南理工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四、抢救一例重症肺心病例的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宽胸畅肺饮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D]. 郑慧敏.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羊水栓塞救治的模拟演练——基于病理生理的“3M”方案[J]. 谢玉梅,沈智丹,王立军. 中国急救医学, 2021(05)
  • [3]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D]. 杨倩. 河北大学, 2021(11)
  • [4]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杨东升,王丽丽. 医药论坛杂志, 2021(08)
  • [6]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2010-2020)及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效果探讨[D]. 陈桂娴.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7]基于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发展史探究中西医结合临床的诊疗思路[D]. 马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重症超声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建议[J]. 张丽娜,尹万红,何伟,张宏民,刘丽霞,朱然,武钧,蔡书翰,晁彦公,王小亭. 中华内科杂志, 2020(09)
  • [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的防护措施[J]. 徐芬兰,马丽,亢平,徐晓燕.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1(02)
  • [10]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D]. 蔡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抢救重症肺心病一例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