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企“打工皇帝”呼之欲出(论文文献综述)
杨礼[1](2014)在《论制度视阈下公民诚信意识的培育》文中认为诚信是社会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就诚信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精神。想要改善和提高当前社会的诚信道德水平,首先要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自律精神,形成公民的诚信意识,但是外在的强制性约束,也是公民诚信意识培育的强大动力,因此,健全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将成为培养公民诚信意识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理清制度建设与公民诚信意识培养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概述了现代公民发展中的一系列诚信问题,由此着重从社会制度的视角研究公民诚信意识缺失的原因以及培养公民诚信意识的路径,以期获得一些对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诚信制度建设中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研究。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理清制度与公民诚信意识的关系。通过对制度、诚信意识的概念分别进行分析,论证制度与公民诚信意识培育的关系:通过强制性的制度手段可以从外在制约公民的诚信行为,使公民的诚信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内化为公民的诚信意识;同样,公民诚信意识的养成也能促进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从而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第二部分,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公民社会出现的公民诚信缺失现象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对公民在人际交往方面、经济领域方面、求职就业方面和网络媒体方面的失信进行了概述,从制度缺失的角度简单分析了产生这些失信现象的原因,并通过课题组进行问卷调查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让论述更具有说服力。第三部分,从社会制度的视域分析当前公民诚信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将我国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制度分为四类:不完善的制度、无效的制度、反效果的制度和空白的制度。并以具体的论据列出我国在制度建设上所出现过的导致诚信意识缺失的一系列制度缺陷,找出症状所在,以便在诚信制度建设中能够对症下药,以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和完善公民的诚信行为,以期达到公民诚信意识的养成。第四部分,从诚信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诚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公民诚信意识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从宏观上探讨了诚信制度建设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公民道德规范的完善都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并且强调了要真正实现公民诚信意识的养成需要制度和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诚信意识真正深入人心的目的。在对我国公民社会诚信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公民诚信意识缺失的制度性因素,提出了完善制度建设的具体对策。即建立公民诚信档案、畅通信用信息沟通渠道、严格执行社会诚信奖惩制度、加强诚信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新兴舆论监督机制、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等。
刘蒙之[2](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民营图书出版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图书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为诸多历史因素,国有图书出版业在图书产能、品种结构与发行终端上都一时无法满足图书市场的巨大需求,于是首先从图书出版业下游的零售环节出现了第一批民营小型书店和书摊,作为新华书店系统的“补充”力量用以解决广大读者“买书难”的问题。这些小型书店依靠灵活的机制和追逐利润的热情,有一部分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化的民营图书发行公司,及至在2003年获得了“总发行权”,开始与新华书店“平起平坐”。几乎与此同时,更有诸多民营图书发行公司在谋求资本增值的商业理性和“刊布经典”的人文理想之双重因素作用下向图书出版的核心领域——“图书策划”渗透,逐渐诞生了一批在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领域富有竞争力的民营图书文化公司,引领了当代教育理念革新与大众阅读的潮流。至2009年,我国民营图书出版业已蔚为壮观,发行领域有民营零售网点11万家,从事图书出版策划业务的民营图书文化公司有3万家,民营图书出版业已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业名副其实的“新兴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图书出版制度变迁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通过对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史与动因、产业布局与现状、大众出版领域的出版创新、民营图书出版业与国有图书出版业的商业互动、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历史贡献等诸多问题的聚焦来探讨民营图书出版业现象。研究中力求瞻前顾后,经纬交织,从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展开全面剖析。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第一章是绪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现实背景、主要问题、研究意义、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结合时代背景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程。第三章采用截面研究的方法,首先分析了民营图书出版业基本的产业布局,然后重点对策划和发行两大环节中的代表性民营图书公司进行了评介。大众出版的发达程度代表一国图书出版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民营图书出版业在大众出版领域最为活跃,业绩最为突出,创新了我国图书出版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故第四章专门辟出用以分析民营图书出版业在大众出版领域的商业探索。第五章探讨了民营图书出版业和国有图书出版业的商业互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和国有图书出版业之关系先后经历了补充、冲突和合作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重要阶段,民营图书出版业是国有图书出版业革新的重要驱动因素。第六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动因,在广泛的历史情境下对促进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多元变量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七章也是本研究最后一章评价和分析了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历史作用、经营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发展路径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对于提高我国图书出版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图书出版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缓解图书出版业投资不足,进行图书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有所提升。第七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也着重对一些制约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民营图书出版业未来发展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及其作用有目共睹,然而由于长期处于“灰色地带”,其在政治地位、社会形象、行业声望甚至媒体建构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影响民营图书出版业下一步的发展与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整合的进度和质量,损伤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整体价值。我国图书出版业想要做强做大,就应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规律的原则,释放民间的出版先进生产力,激发民间图书出版原创力,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解决好民营图书出版业的问题。认识是实践的先导,鉴于此,本研究力图把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起来,试图追溯其历史,探究其动因,分析其机制,剖析其本质,明确其作用,讨论其地位,希冀为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和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做强做大,达到“大繁荣”,实现“走出去”有所裨益。
李新,刘雨[3](2009)在《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打工文学与底层叙事》文中认为底层作家们描写底层人群的生存境遇,反映底层民众的苦难与艰辛,对底层民众内心的困惑、焦虑,精神上的漂泊,文化上的边际性,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悲悯情怀与"为民担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上升为对底层的终极人文关怀,但同时精英分子们自身亦需要进行自省与反思。从历史范畴与文学继承性来看,"找工文学"与"底层叙事"二者之间又有区别。
张伯存[4](2006)在《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讨论不同时期社会规范对主导的男性气质的形塑,分析了不同时期男性气质的文化符号表象及其背后一套规范、话语、权力运作。本论文的分析范式建立在“社会构成主义的途径”基础上。从历史的脉络看,男性气质的文化建构是多样的。从1950、1960年代的革命英雄到1980年代的改革英雄、“男子汉”,再到1990年代、21世纪初的财富英雄、成功人士的符号生产当中,能够看出中国半个多世纪历史社会价值取向的转折、变迁。在每一个社会历史转型期,一个统领的、主导的男性形象就会被塑造出来。社会历史的变迁、政治体制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转型等多种重大因素的变化都决定了时代的男性气质的变化以及不同时代的男性气质文化表意实践的方式和内涵。反过来讲,男性气质的各时期各类文化意指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的修辞形式和表征系统,作为一种介人性的文化生产力量,深深地参与到社会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过程之中。男性气质的文化建构是一种历史的过程和范畴,它具有历时性、开放性和进行式的特征。 建国后“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革命英雄形象在二十多年的漫长时期,持续地对革命创世神话、共产党政权合法性、对抗帝国主义、国民教育和下一代教育等方面进行夸耀、阐释、说服、激励、规范。它们大大巩固、强化了政治权力秩序、社会生活秩序以及意识形态秩序。1980年代,无论是文学话语、社会话语中的告别历史还是走向未来,都要靠大男人、男子汉担当重任和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无论是老干部、改革英雄还是平民男子汉,都是凝聚着民族一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民心理的显要符号,这一个个符号建构有着内在的历史逻辑运作,汇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是一种建构迥异于“十七年”、“文革”的1980年代的新意识形态的策略。“男子汉”不仅是1980年代的“现代国民”、“国民形象”,而且更是国家形象、民族形象。男性主体就是民族—国家主体。1980年代民族—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很大程度上专属于男性,是男性的特权,而且这种归属与认同赋予了男性“民族—国家”主体意识并重振他们的“男子汉”之气,并由此获取新的自我定义、命名和发现新的生命意义:振兴国家、振兴中华。阳刚的男子汉气质有机地参与到振兴民族国家话语中来,参与到1980年代现代化意识形态构建中来。1980年代男性主体建构的过程中,一批外来影视剧中的男性形象适时地填补了国人情
刘春梅[5](2003)在《旧体诗今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诗的国度,拥有璀璨的诗歌文化。在对诗歌(包括旧体诗)的研究上,人们从语言学、文艺学等角度对诗歌进行了全面、深入、广泛的研究,出版了许多有关诗歌研究的着作,发表了很多优秀的论文,可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所有对诗歌的语言学研究纯属静态的研究。然而诗歌的使用现象我们随处可见,它存在于报刊、杂志、广告等视觉交际媒体上,也出现于人们的口头交际语中。所以对诗歌的“使用”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通过浏览、阅读2000年《人民日报》和1998年《南方周末》,搜集了其中旧体诗的使用语例一千零九条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修辞学、写作学、语义学、语法学、语用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论述。试图归纳、概括出运用旧体诗的规律及效果,为我们今后使用旧体诗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指导,提高对旧体诗的驾驭能力。从而丰富我们的写作,更好地传承我们的诗歌文明。
二、国企“打工皇帝”呼之欲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打工皇帝”呼之欲出(论文提纲范文)
(1)论制度视阈下公民诚信意识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制度与诚信意识的关系探微 |
第一节 制度的内涵 |
第二节 公民诚信意识的内涵 |
一、诚信的含义 |
二、公民诚信意识的含义 |
第三节 制度与诚信意识的关系 |
第二章 现代公民发展中的诚信难题 |
第一节 对当前社会的公民诚信问题的评价 |
第二节 公民诚信问题的现状扫描 |
一、公民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诚信问题现状 |
二、公民在经济领域方面的诚信问题现状 |
三、公民在求职就业领域的诚信问题现状 |
四、公民在网络媒体方面的诚信问题现状 |
第三章 公民诚信意识缺失的问题探源 |
第一节 社会原因 |
一、不完善的制度 |
二、无效的制度 |
三、反效果的制度 |
四、空白的制度 |
第二节 主体原因 |
一、功利主义的影响 |
二、道德信仰的缺失 |
三、机会主义行径猖獗 |
四、制度信念的缺乏 |
第四章 诚信制度建设的意义及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诚信制度建设对公民诚信意识培育的意义 |
一、诚信制度建设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
二、诚信制度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社会失信现象的发生 |
三、只有将制度约束和道德教育双管齐下才能使公民的诚信意识深入人心 |
第二节 诚信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 |
一、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制度 |
二、加大政府部门对制度的执行力度 |
三、严格执行社会诚信奖惩制度 |
四、诚信制度建设的宣传和教育 |
五、建立新兴舆论监督机制 |
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七、畅通信用信息沟通渠道 |
八、合理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制度经验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民营图书出版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主要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四节 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六节 基本内容、创新与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历程回顾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民营图书出版业 |
第二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拾遗补缺"时代的开启 |
第三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抵达"不可或缺" |
第四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浮出水面" |
注释 |
第三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现状考察 |
第一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基本分析 |
第二节 策划环节的民营图书文化公司 |
第三节 从民营总发权企业到星罗棋布的零售终端 |
第四节 渠道建设的案例:“作者+渠道”模式——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案例分析 |
注释 |
第四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与大众畅销书出版 |
第一节 从自发到自觉畅销书时代的转型 |
第二节 制造阅读潮流的民营图书出版业:机构、人与书 |
第三节 民营图书文化公司在大众出版领域的运作特点 |
第四节 图书营销的案例:“像卖牙膏一样卖图书”——读客图书公司营销理念分析 |
注释 |
第五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商业互动 |
第一节 从补充、竞争到合作的关系变奏 |
第二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与国有图书出版业的合作类型 |
第三节 资本重组的案例:"北方联合"的"出版策划"项目 |
注释 |
第六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动因 |
第一节 市场需求是主导性力量 |
第二节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动效应 |
第三节 图书出版工业的革新与进步 |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介入提供了智力资源 |
第五节 版权贸易与网络资源的双轮驱动 |
第六节 同业组织的规范与治理 |
注释 |
第七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综合分析 |
第一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作用 |
第二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优势与不足 |
第三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制约因素 |
第四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未来展望 |
注释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打工文学与底层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打工文学”的内涵及特征 |
二、打工文学与底层叙事 |
1.概念上具有不同的历史范畴。 |
2.文学继承性不同 |
三、底层叙事与人文关怀 |
1.“精英主义”的“终极关怀”。 |
2.“精英意识”的“终极关怀”。 |
3.底层自身的“终极关怀”。 |
(4)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1950——80年代的流行男性气质 |
第一节 革命英雄形象 |
第二节 “寻找男子汉” |
第三节 从高仓健到霍元甲 |
第二章 男性时尚杂志和“成功人士” |
第一节 你消费了吗? |
第二节 “你是BMW男人吗?” |
第三节 品尝“性”的甜点,然后去婚姻围猎 |
第四节 “他的成功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
第五节 “有什么样的男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 |
第三章 警匪剧的英雄神话 |
第一节 “决不放过你!” |
第二节 想说恨你不容易 |
第三节 谁打败了谁? |
结论 |
第一节 哪路英雄好汉? |
第二节 谁主沉浮? |
第三节 敞开男性气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旧体诗今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 关于旧体诗 |
二 旧体诗引用法和今用修辞格 |
2.1 引用法和引用形式 |
2.2 诗句今用修辞格 |
三 旧体诗仿拟研究 |
3.1 仿拟辞格及功能分析 |
3.2 语义场与仿词修辞 |
3.3 仿拟的思维特点及规律 |
3.4 仿拟辞格生成和接受理据 |
四 旧体诗今用语用研究 |
4.1 散文中引用诗歌的作用 |
4.2 引诗的语用环境分析 |
4.3 引诗的认知语用分析 |
五 诗句引用的语义研究 |
5.1 语境与诗句语用意义 |
5.2 同义结构及其在言语体系中的作用 |
六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企“打工皇帝”呼之欲出(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制度视阈下公民诚信意识的培育[D]. 杨礼.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2)
- [2]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民营图书出版业研究[D]. 刘蒙之. 复旦大学, 2010(11)
- [3]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打工文学与底层叙事[J]. 李新,刘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4]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D]. 张伯存.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5]旧体诗今用研究[D]. 刘春梅. 广西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