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捐款全部捐给灾民

社会捐款全部捐给灾民

一、社会捐赠款物全部到了灾民手中(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欣[1](2014)在《哈尔滨市红十字会灾害救助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灾害问题是人类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灾害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灾害救助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加强灾害救助工作,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灾害救助资金缺口较大,单凭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到灾害救助工作中来。本文主要结合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实际工作状况,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综合分析当前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参与灾害救助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对灾害救助的内涵、红十字会功能定位及参与灾害救助的必要性进行了界定。第二个部分,介绍了中国红十字会和哈尔滨市红十字会的历史沿革,将哈尔滨市红十字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红十字会在灾害救助方面存在着整体工作能力不强、参与灾害救助资源不足、灾害救援队伍快速反应能力不强、现场初级救护培训供给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全市红十字会系统管理模式僵化落后、“郭美美网络事件”对红十字会系统募捐筹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缺陷和现场初级救护师资匮乏等方面查找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个部分,对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如何更好发展和参与灾害救助提出建议,指出应在强化组织及人员能力建设、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建设及完善公众监督机制等方面强化内部建设。与此同时,提出应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力及强化现场初级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等外部策略。本文通过研究改进哈尔滨市红十字会灾害救助工作的相关解决方案,为健全哈尔滨市红十字会灾害救助应急体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灾害救援任务需要提供了一定借鉴,同时为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对完善国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具有借鉴价值。

王丽心[2](2013)在《慈爱人间 宗教有为——各地佛教界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宗教局的统一部署,一年一度的"宗教慈善周"活动,在各地相续开展。佛教一直以慈善回报社会,将爱心传递到贫困地区的千家万户,让社会的困难人群,真正感受社会的温暖,感受到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精神。各地佛教界人士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公益慈善活动,彰显宗教的社会价值,树立良好的宗教形象,进一步促进宗教的健康发展。下面将中国

韩颖[3](2011)在《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其发展演变的深刻历史背景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按照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救灾捐赠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时期: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时期(1979-1988年)、救灾捐赠的改革探索时期(1989-1999年)和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本文由导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第五章)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相关核心概念、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第一章,1949-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回顾。通过已掌握的材料,对1949-1978年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以及党和政府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进行归纳梳理,总结1949-1978年间中国救灾捐赠的特点。第二章,1979-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救灾捐赠还处于初步恢复和摸索阶段,“左”的思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依然存在。一方面,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进行恢复、调整,开始尝试恢复国内救灾捐赠工作,但救灾捐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开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在救灾外援的接收、入境、运输、检验检疫、发放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固定做法和规定,但对救灾外援的态度还比较保守、谨慎、出现犹豫反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将灾情、救灾和接受救灾外援与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混在一起考虑,还不够开放、理性和务实。第三章,1989-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体制的转轨,救灾捐赠开始真正步入改革探索阶段。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成立、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民政部开始初步探索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和救灾对口支援模式,并逐步规范、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以法律形式对扶贫济困捐赠行为的肯定、保护、规范和鼓励,为救灾捐赠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奠定了救灾捐赠工作法制化的基础。第四章,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主要介绍了2000年后中国救灾捐赠在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以及立法工作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笔者认为,经历了2003年防治“非典”、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和“8·7”舟曲泥石流灾害等救灾捐赠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及立法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救灾捐赠在组织、发动、接收、运输、分配、统计、信息公开、监督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逐步规范、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规范的运行模式,逐步确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救灾捐赠工作机制。结束语(第五章),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述评。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取得的重大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在对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考察过程中,本文着重对该课题研究的几个薄弱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系统考察了中国在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和救灾捐赠立法等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及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张培静[4](2010)在《抗震救灾物资供应的适应性研究 ——以汶川地震救灾物资供应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的加深,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破坏愈加严重。5.12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造成了灾区大片房屋倒塌,公共设施被毁、人员伤亡严重,众多灾民无家可归等。为了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急需大批的应急救灾物资持续不断地运往灾区。但在汶川地震救灾物资供应中,显露了我国地震救灾物资供应的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救灾物资的供应不能完全满足灾民的需求。因此,研究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本文对汶川地震救援、安置、重建三个救灾阶段的物资供应状况进行分析。救援阶段以国家发布的救灾物资供应信息为依据,分析救援阶段供应的物资数量及种类、救灾物资储备情况、社会捐赠物资情况、物资运输及配送情况等;安置与重建阶段以灾区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安置阶段运往灾区物资种类及数量等;分析重建阶段灾区运往灾区的物资种类及数量、物资供应来源等。其次,分析研究汶川地震救灾三个阶段物资供应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在救援阶段,急需救灾物资数量不足、救援专用救援紧缺、救援物资运输不及时等问题;在安置阶段,过渡安置房供应成本较高、安置活动房生产原材料供应短缺、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在重建阶段,建筑材料不能满足灾区需求,建筑材料物价高,政府对材料价格监管不严等问题。最后,提出地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的对策:完善救灾物资需求预测、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加大救灾物资筹集力度、加快救灾物资运输保障、加大救灾物资配送监管力度及管理,使救灾物资的供应满足灾区的需求。

任伟[5](2008)在《资讯超市》文中认为优待烈士遗属拟出新规日前,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的《烈士褒扬条例(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对烈士遗属优待的规定,分别在

二、社会捐赠款物全部到了灾民手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捐赠款物全部到了灾民手中(论文提纲范文)

(1)哈尔滨市红十字会灾害救助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 主要研究任务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
第一章 红十字会参与灾害救助的必要性及其功能定位
    第一节 红十字会及灾害救助的内涵
        一、 红十字会的内涵
        二、 灾害救助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第二节 红十字会参与灾害救助的必要性
        一、 红十字会自身职能的需要
        二、 弥补政府资源不足
        三、 社会动员的需要
    第三节 红十字会的功能定位
        一、 常态下的功能定位
        二、 灾害救助中的功能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参与灾害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第一节 哈尔滨市红十字组织及其参与灾害救助现状
        一、 哈尔滨市红十字会的历史沿革
        二、 哈尔滨市红十字组织机构体系及其职责
        三、 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参与灾害救助的历程及现状
    第二节 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参与灾害救助存在问题
        一、 全市红十字会系统整体工作能力不强
        二、 参与灾害救助的资源不足
        三、 灾害救援队伍快速反应能力不强
        四、 现场初级救护培训供给能力不足
    第三节 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参与灾害救助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全市红十字会系统管理模式僵化落后
        二、 信任危机公关处理不利
        三、 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缺陷
        四、 现场初级救护师资匮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参与灾害救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强化组织及人员能力建设
        一、 加强组织建设
        二、 加强人员能力建设
        三、 加强平台建设
    第二节 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建设
        一、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二、 推进内部制度建设
        三、 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及财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一、 强化灾害救助的公共监督
        二、 完善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
        三、 明确法定监督主体及监督程序
    第四节 加强红十字会灾害救助能力的外部策略
        一、 争取政府资金扶持
        二、 提升红十字会的公信力
        三、 强化现场初级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1949-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回顾
    第一节 1949-1978年的自然灾害状况
        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二、党对自然灾害认识的变化
        三、初步提出救灾工作方针
    第二节 1949-1978年的救灾捐赠活动
        一、“一碗米”、“一两米”等一系列节约捐输救灾运动
        二、社会募集救济款物
        三、群众互助互济
    第三节 1949-1978年救灾捐赠评析
        一、以生产自救自助为主,有限开展救灾捐赠
        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灾民以有力支持
        三、强调国内互助,排斥救灾外援
        四、募捐活动具有一定的零散性、偶然性、被动性
        五、救灾捐赠具体政策较笼统,缺乏规范性
    小结
第二章 1979-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救灾工作的调整
        一、重新明确民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调整救灾工作方针
        三、科学认识自然灾害
        四、开展救灾理论研究
    第二节 国内救灾捐赠的初步恢复
        一、救灾与扶贫相结合的新思路
        二、救灾与扶贫募捐工作的初步实践
    第三节 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调整和反复
        一、首次被动接受救灾外援
        二、缩紧外援口径,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出现反复
        三、通过联合国救灾署向国际社会提出救灾援助要求
        四、规范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口径
    小结
第三章 1989-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
    第一节 1989-1999年救灾捐赠改革探索的背景
        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
        二、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三、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初步探索
        一、经常性社会捐助的源起
        二、初步探索和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
    第三节 救灾对口支援模式的探索和建立
        一、对口支援政策溯源
        二、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探索和实践
    第四节 国际救灾援助政策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一、明确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立场
        二、逐步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相关规定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实施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的背景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关于救灾捐赠的规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小结
第四章 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
    第一节 救灾捐赠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二、国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三、救灾工作方针的新变化
        四、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二节 2000年以来救灾捐赠典型案例
        一、2003年防治非典型肺炎捐赠活动
        二、2008年初应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捐赠活动
        三、“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活动
        四、2010 年玉树“4·14”地震和“8·7”舟曲泥石流灾害捐赠活动
    第三节 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的形成和创新
        一、加快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
        二、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创新模式——“慈善超市”
        三、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的正式形成
    第四节 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调整和发展
        一、适时调整救灾捐赠对口支援方案
        二、“5·12”汶川地震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重大发展
    第五节 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一、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救灾捐赠工作规程的制定和应急机制的完善
    第六节 救灾捐赠激励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一、表彰奖励
        二、税收激励
    第七节 参与国际救灾援助的新变化
        一、主动、规范、多元接受国际救灾援助
        二、积极开展印度洋海啸等对外救灾援助
        三、多渠道、多层次参与国际救灾减灾交流合作
    第八节 救灾捐赠立法进程加快
        一、出台《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二、修订、颁布《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三、制定一系列指导救灾捐赠的政策规章
    小结
第五章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基本评价
    第一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的成就
        一、救灾捐赠规范化、制度化显着加强
        二、救灾捐赠法制化取得初步成效
        三、救灾捐赠社会化逐步形成
        四、救灾捐赠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五、救灾捐赠内容、渠道不断拓宽
        六、救灾捐赠规模、水平快速增长
        七、救灾捐赠社会效果凸显
    第二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层次低,法律体系不完备
        二、政府行政干预功能过强,非政府组织参与不够
        三、对救灾捐赠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力度不足
        四、募捐主体与受赠主体存在混淆
        五、救灾捐赠信息公开缺乏规范性
        六、救灾捐赠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到位
    第三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发展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完善救灾捐赠法律体系,以法制化推动救灾捐赠的科学发展
        二、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继续推进救灾捐赠社会化
        三、完善救灾捐赠激励措施,提升公众捐赠热情
        四、明确募捐主体资格,理顺政府角色,促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五、规范救灾捐赠信息公开披露机制
        六、建立一体化监管网络,推进捐赠文明
        七、加强社会主义慈善捐赠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后记

(4)抗震救灾物资供应的适应性研究 ——以汶川地震救灾物资供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结构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结构
        1.3.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相关理论研究
    2.1 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救灾物资供应的概念
        2.1.2 适应性的基本概念
        2.1.3 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2.2 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研究内容及判断依据
        2.2.1 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研究内容
        2.2.2 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判断依据
    2.3 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的理论基础
        2.3.1 地震救灾物资需求的特点及预测
        2.3.2 地震救灾物资储备内容及方式
        2.3.3 地震救灾物资筹集方式及目的
        2.3.4 地震救灾物资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2.3.5 地震救灾物资的配送及管理
第3章 汶川地震救灾物资供应状况调查分析
    3.1 调查方法
    3.2 信息采集
    3.3 地震救灾物资供应状况分析
        3.3.1 灾区救援阶段救灾物资的供应状况
        3.3.2 灾区安置阶段的救灾物资供应状况
        3.3.3 灾区重建阶段的救灾物资供应状况
第4章 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的问题分析
    4.1 地震救灾物资供应的适应性的问题分析
        4.1.1 救援阶段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的问题
        4.1.2 安置阶段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的问题
        4.1.3 灾后重建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的问题
    4.2 救灾物资配送存在的问题
第5章 提出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的对策
    5.1 完善地震救灾物资需求预测
    5.2 加强救灾物资储备
    5.3 加大救灾物资筹集力度
        5.3.1 加大救灾物资采购力度
        5.3.2 加大救灾物资捐赠范围
        5.3.3 强化救灾物资筹集过程的监督管理
    5.4 强化救灾物资运输保障
        5.4.1 合理规划救灾物资的运输
        5.4.2 强化救灾物资道路运输保障功能
    5.5 加强救灾物资配送监管及管理
        5.5.1 做好救灾物资的配送管理
        5.5.2 加大救灾物资配送监管力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5)资讯超市(论文提纲范文)

优待烈士遗属拟出新规
民政部将建立村民自治管理信息系统
五保供养对象就医有补助
江西孤残儿童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开班
合肥特困户可用住房公积金付房租
北京结婚登记网上预约效果好
黑龙江成立社区助残志愿者义工服务站
新疆退役士兵赴穗免费培训
南昌志愿救助队积极开展灾后重建
新余军休人踊跃报名参加社工考试
吉安开展赈灾捐赠活动
鹰潭召开退伍军人就业推介会
景德镇严格管理救灾资金
永新移民项目全面竣工
修水灾后重建工作“四结合”
莲花强化救灾捐赠款物管理
崇义加强农村老年维权工作
高安推行上门婚姻登记预约
黎川开展为民服务下访活动
北门社区为居民发放“三金”

四、社会捐赠款物全部到了灾民手中(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市红十字会灾害救助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玉欣. 黑龙江大学, 2014(02)
  • [2]慈爱人间 宗教有为——各地佛教界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综述[J]. 王丽心. 法音, 2013(10)
  • [3]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D]. 韩颖.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4]抗震救灾物资供应的适应性研究 ——以汶川地震救灾物资供应为例[D]. 张培静.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5]资讯超市[J]. 任伟. 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 2008(03)

标签:;  ;  ;  ;  ;  

社会捐款全部捐给灾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