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彝族诗人余达父及其《sui雅堂诗集》(论文文献综述)
龙建人[1](2021)在《彝族诗人余达父《雅堂诗集》版本述略》文中认为《雅堂诗集》由彝族诗人、学者余达父遴选平生所有诗作结集而成,定稿后产生了祖本、通行本、校注本等三个重要版本。此外,尚有其他版本。在这些看似传承有序的版本间,实则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将运用当前所见资料,力图系统梳理其各版本间的关系,略述各版本的特点,并就其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简单进行辨析。
余宏模[2](1983)在《彝族诗人余达父及其《sui雅堂诗集》》文中提出 《雅堂诗集》叙黔中诗家,焜耀海内。俶落雪鸿,袭弈桐野。(吕阝)亭经巢,堂庑弥廓。雄夺万夫,秀掩千哲。鰼部振采,煜于龙鸾。黚水绩文,蔚乎濉涣。灵淑所闷,晚近益恢。毕节余子,磊落英多。纷纶五经,皋牢百氏。服膺洨长,上溯结绳。哜郑堂,旁求失野。出其一艺,已轶九能。声韵之作,篇什尤富。玉积玄圃,珊交邓林。大句硉兀,怒霆轧霄。曼歌徘徊,香草醉骨。寤寐所系,笃若饭颗。恢诡之趣,式请漆园。芷屩万里,锦字一囊。虺河腾精,蜻洲濯魄。综厥诗境,夸越乡贤。诒徵尝预尘沦,窃窥骥毛。燕市抚尘,吴语述愫。长城之喻,今有长卿。三都之序,远媿玄晏。敬缀简末,庸识石交。。
日扯拉[3](2021)在《近代彝族文人余达父诗补遗》文中研究说明近代日本诗社"随鸥吟社"创立于1904年、解散于1943年。其杂志《随鸥集》收录了余达父《■雅堂诗集》未收诗八首,故作补遗。
吴留营[4](2020)在《晚清留日学生的异域书写与家国情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留日学生群体庞大,文学创作的成就和影响均值得关注。出身于文学世家的彝族文人余达父,曾于20世纪初期旅居日本数年。作为清末留学日本热潮中的一员,其接受先进思想,关注国内外局势,与中日两国诗人广泛结交、相与唱和。就余达父旅日诗歌作品而言,既表现出清末民初特有的时代风貌,折射其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以及进步文人对东亚变局中民族、民主问题的思考,又反映出独到的异国体认、冷静而卓有远见的眼光。其诗歌唱和活动中的苏曼殊、森槐南、永井禾原等人皆为近代中日诗坛闻人,结合中日相关历史文献,可有助于更全面地领略当时文学交流生态。
日扯拉[5](2021)在《余达父生平考述》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结合大量新材料,对余达父在日本明治诗坛的影响力,回国后的余达父身为法政科举人却未被朝廷授予官职的原因,余达父从事律师、法政学校教员职业的详情及余达父与《斯觉》杂志的关系等进行了论述。
蒋丽[6](2014)在《明清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清两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兴起了以土司群体和土司后裔为创作主体的彝族文人汉文学创作,目前学界对明清彝族文人汉文学创作的研究,主要是对各彝族文人汉文创作的单独研究,较少从家族文学的角度切入,整体探寻明清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创作的文化内涵和文学面貌。本文主要以现存文本为主,结合明清西南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地域文化交流史以及彝族文化、文学传统,对明清两代的彝族文人家族的汉文学创作进行整体探论,试图勾勒出明清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论述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创作的文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分析其作品呈现出的民族和地域特征。本文分为四部分:绪论着重介绍明清彝族文人汉文创作产生的背景,学界对这一群体文学创作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思路方法等;第一章,论述明清西南地区土司制度与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创作的深度关联性,并以通论的形式,分别论述本文研究对象(姚安高氏、蒙化左氏、宁州禄氏、毕节余氏)四家族的文化和文学特征;第二章,以《迪孙》和《妙香国草》为中心,论述高奣映的史论思想和文学创作,可见出高奣映对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的深刻体认,以及与中原学术思想的深度融合,同时结合其族群和土司身份,分析其思想的独特性;第三章,主要结合彝族的文化和文学传统,论述毕节余氏一门五位诗人的民族和地域情怀。最后,在结语中,简要论述明清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明清彝族文人家族的汉文学创作,是对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生动展现,是明清两代彝汉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也是中华民族融合的独特珍贵的文化断面,结合区域制度史,在彝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参照中,对其进行整体观照和研究,应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
李黎[7](2019)在《国家认同与地方性知识书写:贵州余氏土司家族文学双母题》文中指出经过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清代土司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土司家族向科举道路上发展,逐渐走向文学化,土司家族的独特性决定其文学独特的价值。但土司文学研究被土司制度研究所遮蔽,少有人关注。以清代贵州扯勒余氏家族为例,其家族文学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国家认同成为土司文学的主旋律;其二,土司文学出现了书写地方性知识的新气象。
潘光繁[8](2021)在《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周年民族文学研究成果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建院60年来,科研人员发表了数量甚多的文学类论文,研究内容涉及汉、壮、苗、彝、侗、布依等多个民族;研究范围囊括民族民间文学、作家文学以及文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文章对这些民族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疏理和系统总结。
安尚育[9](1986)在《彝族诗歌创作的新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彝族的诗歌创作是延着两条路发展的:一条路是继承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典籍(包括口头的和用彝文记载的),继续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诗歌创作;一条路是采用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汉语文进行诗歌创作。本文主要是就用汉语文进行诗歌创作这一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彝族诗歌创作的发展道路。
多洛肯,朱明霞[10](2016)在《明清彝族文学家族谫论》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时期彝族文学家族兴起,出现了宁州禄氏、蒙化左氏、姚安高氏、武定那氏、芒部陇氏、威宁安氏、毕节余氏、水西安氏、普底黄氏九个文学家族,共计四十八人。其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尤与当时政治制度的推动、彝汉文化交流加强、科举教育的推广、文学世家强强联姻四个因素最为密切。彝族文学家族创作颇丰,家族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体裁广泛,文学创作比较全面,践行儒学为核心的传统士风,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彝族文学家族的价值意义十分重大,既为彝族培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又有利于保存、弘扬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更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彝族诗人余达父及其《sui雅堂诗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彝族诗人余达父及其《sui雅堂诗集》(论文提纲范文)
(1)彝族诗人余达父《雅堂诗集》版本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祖本 |
二、通行本、校注本 |
三、其他版本 |
(2)彝族诗人余达父及其《sui雅堂诗集》(论文提纲范文)
《?雅堂诗集》叙 |
题《?雅堂诗集》 |
(一) |
(二) |
漫成四首(公元1885年)时十五岁 |
咏怀(1895年)时廿五岁 |
得雨(1897年)时廿七岁 |
禄州行(毕节古禄州也。1900年)时三十岁 |
秋感(1900年)时三十岁 |
和慎斋先生秋感韵八首,用杜秋兴韵,避元韵。时三十六岁。 |
送黄仲宣如桂林(1906年3月)时三十六岁 |
南征(1911年夏)时四十一岁 |
春兴(1912年正月)时四十二岁 |
哭煇侄(1919年)时四十九岁 |
晨登忠山(1922年)时五十二岁 |
庙食(1923年)时五十三岁 |
过阳平(1928年)时五十八岁 |
巳己人日春感(1929年)时五十九岁 |
松萝行(1929年)时五十九岁 |
(3)近代彝族文人余达父诗补遗(论文提纲范文)
一、余达父的家世及生平、《雅堂诗集》的详细情况及先行研究 |
二、关于“随鸥吟社”“思古吟社”以及补遗 |
(一)“思古吟社清集” |
(二)“其日庵倡和” |
(三)“来青阁唱和” |
(四)“随鸥吟社第六次大会” |
(4)晚清留日学生的异域书写与家国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一、避祸东渡 日本纪行 |
二、关注时局 家国情怀 |
三、诗社雅集 汉诗唱和 |
四、结语 |
(5)余达父生平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赴日前的余达父 |
(一)少年时期的余达父 |
(二)青年时期的余达父 |
二、留日期间的余达父 |
(一) 1907年前后的余达父 |
(二)归国前的余达父 |
三、学成归国后的余达父 |
(一)留学生归国考试期间的余达父 |
(二)辛亥革命期间的余达父 |
四、离黔在外漂泊期间的余达父 |
(一)在京任职期间的余达父 |
(二) 1917年的余达父 |
五、返黔之后的余达父 |
(一) 1918年前后的余达父 |
(二) 1920年以后的余达父 |
六、结语 |
(6)明清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明清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创作通论 |
第一节 论明清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创作与明清政治制度 |
一、制度的产物:土司子弟“入学习礼”的要求 |
二、土司及其联姻家族是彝族汉文学创作的主体:制度之下的政治、文化联姻 |
三、彝族汉文学创作与清初“改土归流”政策 |
第二节 明清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特征 |
一、明清彝族文人汉文学整体特征 |
二、滇中土司群体汉文化特征 |
三、黔西北土司后裔的文化、文学特征 |
第二章 姚安高甭映史论思想与文学研究——以《迪孙》、《妙香国草》为中心 |
第一节 与中原学术思想的“接合”——王学影响下的《迪孙》史论思想 |
一、“性道本自同”与泰州学派“率性修道论” |
二、对假道学的批判:回归圣统 |
三、“崇真斥伪”:臧否历史人物的重要原则 |
四、“以史为鉴,正世道,救人心”的经世致用思想 |
五、重民思想与“因时立命”的融合 |
第二节 学者的“诗话”——《妙香国草》 |
一、地域与民俗文化色彩的凸显 |
二、诗歌的“史论”倾向 |
三、“遗民之思”:忠明大义与保族安民的难以两全 |
第三章 毕节余氏的民族与地域情怀 |
第一节 地域风光与民俗文化的深情展现 |
一、壮丽的乌蒙山,浓郁的山地情 |
二、民族风俗传统的抒写 |
第二节 对本族文化与历史的关怀与追忆 |
第三节 余氏一门的诗酒人生和诗酒情结 |
一、诗酒情结之悠闲自适——“以酒伴读”、诗酒相与的自然人生 |
二、诗酒情结之豪迈自信——异于时代的诗酒精神 |
结语 |
附录一 表1明清蒙化左氏土官袭替时序及主要事迹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国家认同与地方性知识书写:贵州余氏土司家族文学双母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认同:土司文学的主旋律 |
(一)对中央王朝和疆域的直接认同 |
(二)对改土归流过程土司抉择的具体评判 |
(三)对主流文化的深度接受 |
二、地方性知识:土司文学的新气象 |
(一)山水与风物 |
(二)神话与民俗 |
(三)地方历史 |
(8)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周年民族文学研究成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研究聚焦民族民间文学 |
(一)史诗 |
(二)民间传说 |
(三)民间故事 |
(四)民间歌谣 |
(五)民间叙事 |
(六)民间戏剧 |
二、文学研究结合经典文学篇章 |
(一)结合《山海经》《楚辞》的研究 |
(二)结合《越人歌》的研究 |
三、对作家作品的研究 |
(一)诗歌研究 |
(二)小说研究 |
(三)女性文学研究 |
四、文学研究融入文学人类学领域 |
(一)从文学作品探讨科技文化 |
(二)从文学作品探讨生态文化 |
(三)从文学作品探讨旅游文化 |
五、结语 |
(9)彝族诗歌创作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四、彝族诗人余达父及其《sui雅堂诗集》(论文参考文献)
- [1]彝族诗人余达父《雅堂诗集》版本述略[J]. 龙建人. 贵州民族研究, 2021(06)
- [2]彝族诗人余达父及其《sui雅堂诗集》[J]. 余宏模. 贵州民族研究, 1983(04)
- [3]近代彝族文人余达父诗补遗[J]. 日扯拉. 贵州文史丛刊, 2021(02)
- [4]晚清留日学生的异域书写与家国情怀[J]. 吴留营.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0(02)
- [5]余达父生平考述[J]. 日扯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6]明清彝族文人家族汉文学研究[D]. 蒋丽. 南京大学, 2014(03)
- [7]国家认同与地方性知识书写:贵州余氏土司家族文学双母题[J]. 李黎. 贵州文史丛刊, 2019(04)
- [8]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周年民族文学研究成果综述[J]. 潘光繁. 贵州民族研究, 2021(06)
- [9]彝族诗歌创作的新发展[J]. 安尚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3)
- [10]明清彝族文学家族谫论[J]. 多洛肯,朱明霞. 民族文学研究,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