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恶性淋巴瘤B超诊断(附157例分析)

腹部恶性淋巴瘤B超诊断(附157例分析)

一、B超诊断腹部恶性淋巴瘤(附157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源[1](2020)在《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PT)是临床上一类少见的、多分化来源的腹腔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肿瘤的局部复发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与归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例。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收集的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和实验室结果,其中实验室结果包括:术前的三大常规、血生化资料、血型(ABO型)、肿瘤抗原指标。门诊、电话随访患者的预后,随访终点:患者死亡、失访或截止随访日期。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病例201例,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余下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1.30:1。年龄范围:11-83岁,平均年龄49.4±14.9岁。平均住院时间13.0±6.72天。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38.7%)、体检发现(40.3%)、腹部包块(11.8%)。辅助检查主要为腹部彩超、CT、MRI,部分累及大血管行DSA。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收集73例,其中升高25例。CA-199升高8例(32%)。CA-125升高10例(40%),CEA升高4例(16%),AFP升高(12%)。肿瘤血型中O型75/120(62.5%),A型20/120(16.7%)。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80例(67%),腹腔镜手术40例(33%)。术后病理回报:肿瘤直径6.8±3.8cm;完整切除103例(85.8%),R1切除12例(10%),R2切除5例(4%)。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53.8%),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46.6%);其中良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62/64(96.8%);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42/56(75%),联合脏器切除15例(12.5%)。随访结果: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死亡1例(死因与肿瘤无关,意外死亡),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98.4%。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死亡30人。肿瘤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5.7%,71.4%,46.7%;其中根据恶性肿瘤是否完整切除分组,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89.7%,82%,64%。不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70.6%,52.9%,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最大直径(>10cm),是否完整切除,是否有腹膜后肿瘤切除病史,肿瘤的病理类型是肿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否再次行手术治疗是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首诊症状为体检发现,其次为腹部疼痛、腹部包块等原因就诊。术前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鉴别,其中MRI、CT的确诊率较高,B超、DR腹部平片确诊率稍低,且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2、本中心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中:良性肿瘤常见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恶性肿瘤常见脂肪肉瘤。腹膜后肿瘤患者中以O血型居多,但整体生存期(OS)与血型无关。3、在所有的的手术治疗中,保证腹膜后肿瘤被完整切除是手术时应当首先满足的原则,这与预后密切相关;良性PRPT相较于恶性PRPT有更好的生存预后;手术中合并器官切除的案例仅占整体的一小部分(12.5%),是否有脏器切除与预后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原发病灶的病理类型有助于预测切除器官的浸润情况。4、PRPT术后易出现局部的复发,且与病人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最为典型的是脂肪肉瘤,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术中肉眼观察与脂肪瘤并无明显差异。术后6月至1年内定期随访,及时再次手术治疗复发有助于提高整体生存率。

杨帆[2](2019)在《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RT)临床少见,占所有肿瘤的0.2-0.6%。早期缺乏明显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复杂的腹膜后肿瘤与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关系密切。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腹膜后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仍是一项挑战。研究目的1.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2.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19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历。181例行根治术(开放手术131例,腹腔镜手术50例)。余1例行超声引导下腹膜后囊肿穿刺引流术,3例行姑息手术,7例行探查术。研究结果1.行 B 超、CT、MRI 和 PET-CT 检查各 106、171、30、19 例。检出率为 96.23%、100%、100%、100%。CT、MRI 和 PET-CT 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 77.19%、80.00%、63.1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9cm是恶性肿瘤的预测因素(P<0.05)。尽管少数腹膜后肿瘤在影像上有较强的特征,仍靠病理才能确诊。2.47例(26.0%)行联合脏器切除,14例(7.7%)行腹部大血管修补重建。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术中输红细胞量少(70±243 vs236±408ml)、手术时间短(164±99 vsl99±99min)、术后住院日短(7±4vs12±8 天)(P<0.05)。术后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17例(9.4%)。开放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5.0%。最常见的是低热(13.7%),伤口脂肪液化(8.4%),肺部感染(4.6%),泌尿道感染(4.6%)。再次手术率为1.5%。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0.7%。单因素分析示恶性肿瘤、术中出血量≥200ml、手术时间≥180min、术中输红细胞、术中输血浆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200ml和手术时间≥180min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0%。最常见的是低热(10.0%),低钾血症(8.0%),呕吐(6.0%),下肢静脉血栓(6.0%)。再次手术率为0。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10cm、术中出血量≥300ml、术中输红细胞量≥5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3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研究结论1.腹膜后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CT、MRI、PET-CT的检出率达100%。肿瘤最大径>9cm提示肿瘤为恶性可能。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依靠“金标准”病理。2.手术是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手术适应症范围内,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同样安全有效,具有术中输红细胞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日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精细操作等手段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覃雅[3](2016)在《脾肿瘤临床外科诊疗经验:附61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我院12年脾肿瘤外科临床诊治的经验,提高脾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水平,改善脾肿瘤患者的预后。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确诊为脾肿瘤的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本研究共61例,良性肿瘤51例(83.61%)包括脾囊肿32例,血管瘤8例,淋巴管瘤4例,错构瘤3例,动脉瘤2例,脉管瘤2例;恶性肿瘤10例(16.39%),其中原发性脾恶性肿瘤7例,均为恶性淋巴瘤,转移性脾肿瘤3例。(2)良性肿瘤均行脾切除术或脾部分切除术。7例原发性脾恶性肿瘤中4例行脾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并辅以术后化疗;3例行骨髓穿刺活检术,行辅助化疗。3例转移性脾肿瘤,行原发病灶切除+脾切除术+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并辅以术后化疗。(3)61例患者中,53例行B超检查,56例行CT检查,B超和CT检查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34%(50/53)、100%(56/56),B超的定性正确率为33.96%(18/53),CT的定性正确率为64.29%(36/56)。 (4)良性肿瘤获随访者34例,其中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余至今恢复良好,最长随访时间7年,17例失访。原发性恶性肿瘤7例获随访者4例,其中2例存活分别已存活4年、7年,均为行脾切除并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2例死亡。3例失访。结论(1)脾肿瘤发病率低,临床病理分类复杂,以良性肿瘤多见,恶性肿瘤相对少见。 (2)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肿瘤的重要手段,CT检查总体优于B超。脾肿瘤术前定位诊断较容易,定性诊断困难。(3)脾肿瘤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良性预后良好,恶性预后差,早期诊断、根治手术及综合治疗是改善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预后的重要手段。

李瑞英[4](2016)在《48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特征回顾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深入理解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组织病理类型、个体化治疗方案等,并探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通过消化内镜钳取和(或)手术后病理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的48例PGIML病例资料,采用Excel表及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记录及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共4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PGIML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男女比例1.82:1;年龄介于3-78岁之间,中位年龄51岁,总体年龄分布以41-60岁居多。48例中胃、肠淋巴瘤各24例,其中位年龄分别为54岁、49岁,胃、肠年龄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病变部位:胃淋巴瘤中累及胃体者最多(18.7%),胃窦(10.4%)、胃体及胃窦者(10.4%)次之;肠淋巴瘤中累及回盲部者最多(20.8%),空肠(14.5%)、回肠(6.3%)次之。临床表现:病程介于0.1-48月,胃、肠淋巴瘤的中位病程分别为2.0月、1.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淋巴瘤大小0.5cm-14cm,肠淋巴瘤2-20cm之间,病变大小的中位数分别为3cm、7c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症状及体征中,总体出现腹痛者32例(66.7%),消瘦19例(39.6%),腹胀17例(35.4%),腹部包块12例(25.0%),梗阻症状10例(20.8%),黑便7例(14.6%),其他较少见;胃淋巴瘤患者中上腹疼痛、腹胀最多见;肠淋巴瘤患者中腹痛、腹部包块者最多见。实验室检查:贫血21例,粪潜血阳性23例,LDH升高15例,CA724升高2例。Hp检测:24例胃淋巴瘤中,接受检测者共8例(检测率33.3%),阳性5例(62.5%),其中MALT淋巴瘤3例,DLBCL2例。影像学检查诊断率:胃、肠淋巴瘤CT诊断率为分别为5.3%、10.5%。胃肠镜检查:胃、肠淋巴瘤单纯内镜诊断率分别为16.7%、0;内镜联合活检诊断率分别为75%、100%;内镜下误诊疾病有胃癌、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胃息肉,结肠癌、小肠癌。病理分型:DLBCL 30例(62.5%)、MALT 10例(20.7%)、Burkitt淋巴瘤3例(6.3%)、PTCL 1例(2.1%)、EATL 1例(2.1%);MALT在胃、肠淋巴瘤中分别占33.3%、8.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19例,ⅡE期6例,Ⅳ期13例;胃、肠淋巴瘤Ⅰ+Ⅱ期者分别占83.3%、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案:两种方案联合治疗者24例,单独手术治疗者15例,单独化疗者5例,单独抗Hp治疗者2例,无单独放射治疗。预后:胃、肠淋巴瘤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0%,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42.1%,其中1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与LDH是影响PGIML预后的因素。结论:本病男性较女性多发,中老年者多发。胃淋巴瘤好发部位为胃体、胃窦,肠淋巴瘤为回盲部、空肠。本组肠淋巴瘤病变较胃淋巴瘤大,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以腹痛最常见。本组Hp检测率低下,CT及单纯内镜诊断率低下,内镜联合活检可大大提高术前诊断率。病理分型均以DLBCL为主,MALT在胃淋巴瘤中出现比例较肠淋巴瘤高。胃淋巴瘤临床分期以Ⅰ、Ⅱ为主,肠淋巴瘤以ⅡE、Ⅳ期为主。治疗方案以联合治疗为主。胃淋巴瘤1年生存率高于肠淋巴瘤,临床分期与LDH是影响PGIML预后的因素。

林洁明,苏凤璋[5](2008)在《超声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部位及其超声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好发部位及超声影像特征。材料和方法:对67例NHL患者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结果:(1)侵犯表浅淋巴结21例(31.4%)、腹部淋巴结18例(26.9%)、表浅及腹部淋巴结同时受侵者10例(14.9%)、腹部淋巴结及肝侵犯9例(13.4%)、单纯侵犯面颊部3例(4.5%)、胸部6例(8.9%)。(2)二维图像示淋巴结形态均趋于圆形或类圆形,结内呈较均匀极低回声或无回声,多个者可相互融合。(3)CDFI表浅淋巴结内血流较丰富(RI≤0.6),腹腔淋巴结内血流较少(RI≤0.6);脏器受侵显示其内无或极少血流信号;表浅淋巴结外受侵灶内血流十分丰富(RI≤0.3)。结论:NHL多发生于表浅/腹腔淋巴结;表浅淋巴结血供较腹腔内淋巴结丰富。

二、B超诊断腹部恶性淋巴瘤(附157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诊断腹部恶性淋巴瘤(附15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随访资料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首诊特征
    3.3 术前检查
        3.3.1 术前实验室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
    3.4 术中情况
    3.5 术后病理
    3.6 随访及预后
        3.6.1 单因素比较
        3.6.2 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4.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
        4.1.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4.2 肿瘤治疗策略
    4.3 手术治疗
        4.3.1 手术方式入路
        4.3.2 手术切除范围
    4.4 化疗和放疗
    4.5 术后并发症
    4.6 术后病理
        4.6.1 基本信息
        4.6.2 脏器浸润
    4.7 预后及随访
    4.8 肿瘤与血型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影像诊断分析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统计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临床表现
        1.3.3 术后病理类型
        1.3.4 肿瘤最大径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1.3.5 术前行B超检查结果分析
        1.3.6 术前行CT检查结果分析
        1.3.7 术前行MRI检查结果分析
        1.3.8 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结果分析
        1.3.9 术前行CTA检查结果分析
        1.3.10 术前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1 术前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2 术前行DSA检查结果分析
        1.3.13 术前行肾ECT检查结果分析
    1.4 讨论
        1.4.1 B超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2 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3 MRI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4 PET-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5 CTA、静脉肾盂造影、消化道钡餐造影、DSA、肾ECT检查的应用
    1.5 小结
第二章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肿瘤联合器官切除情况分析
        2.3.2 关于术中出现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修补重建情况描述
        2.3.3 根治性开放手术与根治性腹腔镜手术(包括中转开放)的比较
        2.3.4 经腹膜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与经腹膜后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2.3.5 腹腔镜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转开放原因分析
        2.3.6 转入ICU原因分析
        2.3.7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2.4 讨论
        2.4.1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RS)的解剖学基础
        2.4.2 腹膜后肿瘤生物学特征
        2.4.3 临床表现
        2.4.4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2.4.5 术前准备
        2.4.6 手术治疗技巧
        2.4.7 术后并发症分析
        2.4.8 重视术后复查与随访
    2.5 小结
第三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脾肿瘤临床外科诊疗经验:附6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48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特征回顾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临床分期
    4. 病理分型
    5. 随访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性别与年龄情况
    2. 发病部位
    3. 临床表现
    4. 实验室检查
    5. 幽门螺杆菌检测
    6. 影像学检查
        6.1 X线检查
        6.2 B超检查
        6.3 CT检查
    7. 胃肠镜检查
    8. 病理分型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8.1 病理分型
        8.2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9. 临床分期
    10.治疗
    11.预后
讨论
    1. 概述及病因
        1.1 染色体及基因异常
        1.2 病毒感染
        1.3 细菌感染
        1.4 理化因素
        1.5 免疫功能异常
    2. 临床特点
        2.1 性别与年龄
        2.2 发病部位
        2.3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及Hp检测
        3.1 实验室检查
        3.2 Hp检测
    4. 影像学检查
        4.1 X线检查
        4.2 B超检查
        4.3 CT检查
    5. 消化内镜检查
        5.1 胃镜下淋巴瘤特征
        5.2 肠镜下淋巴瘤特征
    6. 分型及分期
        6.1 病理分型及免疫组化
        6.2 临床分期
    7. 鉴别诊断总结
    8. 治疗
        8.1 胃淋巴瘤
        8.2 肠淋巴瘤
    9. 预后
    10.诊疗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超声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部位及其超声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和方法
2 结果
    2.1 淋巴结
        2.1.1 浅表淋巴结
        2.1.2 腹腔淋巴结
    2.2 面部、胸部和肝脏
3 讨论

四、B超诊断腹部恶性淋巴瘤(附157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D]. 杜源. 南昌大学, 2020(08)
  • [2]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D]. 杨帆.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3]脾肿瘤临床外科诊疗经验:附61例分析[D]. 覃雅.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4]48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特征回顾及文献复习[D]. 李瑞英. 兰州大学, 2016(11)
  • [5]超声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部位及其超声特征[J]. 林洁明,苏凤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03)

标签:;  ;  ;  ;  ;  

腹部恶性淋巴瘤B超诊断(附157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