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流行性狂犬病病毒(DERV)及其免疫

鹿流行性狂犬病病毒(DERV)及其免疫

一、鹿流行性狂犬病病毒(DERV)及其免疫(论文文献综述)

郭运泽[1](2020)在《重组HA标签蓝舌病病毒的拯救及其制备灭活标记疫苗的免疫评价》文中提出蓝舌病(Bluetongue,BT)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经媒介昆虫传播的,可引起反刍动物感染的出血性疾病。BT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法定通报类动物疫病,在中国被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世界范围内目前已知的血清型有27种,中国的优势血清型为BTV-1和BTV-16。BT会对动物贸易和生产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BT的手段,对BT的防控主要依靠疫苗免疫。目前世界上虽然拥有可用的商品化疫苗,但这些疫苗无法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Differentiating infected from vaccinated animals,DIVA)。为了监测和消灭BT的流行,开展DIVA疫苗的研发十分必要。在本研究中,完全基于质粒的反向遗传系统(Reverse genetic system,RGS)被用于拯救VP2蛋白中含有人的流感血凝素(Influenza hemagglutinin,HA)标签的重组BTV-16,然后在小鼠和绵羊上评价了重组标签BTV-16制备DIVA灭活标记疫苗的免疫效果,为研制新型疫苗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完全基于质粒的RGS,利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到细胞中,拯救出了含有沉默突变的拯救病毒rBTV-16。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子显微观察、双链RNA(Doublestrand RNA,dsRNA)基因组电泳、RT-PCR和生长动力学试验对亲本病毒(wtBTV-16)与rBTV-16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VP2蛋白的表达,病毒粒子的形态学,病毒dsRNA基因组的迁移率和病毒的生长动力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证明了全质粒RGS的实用性。(2)在BTV-16的VP2蛋白中引入HA标签,应用全质粒RGS拯救VP2蛋白中含有HA标签的重组标签BTV-16,再比较重组标签BTV-16与wtBTV-16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已知的VP2蛋白模型,通过比对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和相对位置,在BTV-16的VP2蛋白上选择了 9个位点引入HA标签,最终利用RGS拯救了 4株分别在VP2蛋白的N’端、218/219、292/293和420/421位氨基酸位点引入HA标签的重组标签BTV-16。利用与(1)中相似的方法比较了重组标签BTV-16与wtBTV-16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重组标签BTV-16在病毒粒子形态学和病毒基因组迁移率方面与wtBTV-16没有明显差别;重组标签BTV-16的VP2蛋白和HA标签蛋白可以正常表达,且二者共定位在BHK-21细胞的细胞质内;重组标签BTV-16的平均滴度低于wtBTV-16,HA标签的引入会对BTV-16的复制能力造成影响。(3)使用 BTV-16 感染干扰素 α/β 受体缺失(Gene knockouts of the interferonα/βreceptor,IFNAR(-/-))小鼠并建立BTV-16的攻毒模型。不同剂量的wtBTV-16攻击IFNAR(-/-)小鼠后,使用RT-qPCR,组织切片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中和试验检查IFNAR(-/-)小鼠感染BTV-16后的各项特征。结果表明:BTV-16可以在INFAR(-/-)小鼠体内复制并引起病毒血症和靶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BTV-16的中和抗体。(4)利用IFNAR(-/-)小鼠模型对制备灭活标记疫苗候选株的重组标签病毒rBTV-16-N、rBTV-16-218和rBTV-16-420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将这3株重组标签BTV-16灭活后配合佐剂免疫IFNAR(-/-)小鼠,使用中和试验,间接ELISA以及(3)中的实验方法评价这些灭活疫苗在IFNAR(-/-)小鼠体内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将重组标签BTV-16制成灭活疫苗后按免疫程序免疫小鼠,可在免疫后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BTV-16的中和抗体以及用于DIVA的抗HA标签抗体,经过免疫的IFNAR(-/-)小鼠被完全保护免于BTV-16的感染。(5)利用绵羊对制备灭活疫苗候选株的rBTV-16-N和rBTV-16-218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将重组标签BTV-16灭活后免疫绵羊,使用竞争ELISA、中和试验以及间接ELISA检测免疫后绵羊血清中的抗体反应。结果显示:灭活标记疫苗按照免疫程序免疫绵羊后,可检测到绵羊血清中的抗VP7抗体、中和抗体和抗HA标签抗体。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全质粒RGS,利用该RGS拯救出VP2蛋白中含有HA标签的重组标签BTV-16;本研究建立了 BTV-16(BN96/16)株在IFNAR(-/-)小鼠上的攻毒免疫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评价了重组标签BTV-16制备灭活标记疫苗具有DIVA的潜力;使用重组标签BTV-16制备灭活标记疫苗免疫绵羊后,检测了绵羊体内的抗体反应。这些研究结果为重组标签BTV-16制备灭活标记疫苗在DIVA方面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进一步为BTV的综合防控奠定基础。

穆杨,周恩民[2](2016)在《抗独特型抗体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免疫系统是生物体体内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大部分,两者相互独立又紧密配合,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等重要作用。抗体是发挥体液免疫功能的最主要成分,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

张永涛[3](2011)在《猪瘟病毒和猪2型圆环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借助PCR和核酸标记技术,构建了猪瘟病毒和猪2型圆环病毒检测基因芯片。不仅为多种猪传染性疾病在同一张芯片上进行检测奠定基础,而且也为其他动物疫病应用基因芯片方法进行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CSFV-PCV2检测基因芯片目的基因的克隆及鉴定通过对CSFV和PCV2进行病原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参考GenBank和文献中报道的CSFV和PCV2基因序列,选择其保守序列并采用Primer Primier5.0软件设计引物。采用PCR或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获得2个目的基因片段;用pMD18-T或pUCm-T克隆载体对目的基因进行克隆并对重组质粒进行PCR或酶切鉴定,然后进行测序。试验结果表明:目的基因被成功克隆。多重序列比对进一步表明:克隆鉴定的目的基因为病原体的高度保守基因,为CSFV-PCV2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提供了确实可靠的材料。2.CSFV-PCV2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通过对引物进行标记,使荧光素(Cy3)掺入到PCR产物中,通过对探针进行氨基修饰,使其更好的与经过醛基化的基片更好的结合,探针就能够更好的固定在基片上;通过对重组质粒PCR扩增产物与相应探针杂交温度和杂交时间的优化,筛选出了杂交特异性好的目的基因并确定了适宜的杂交温度和杂交时间,最后通过扫描仪对杂交结果进行扫描获取杂交图像并用计算机软件对杂交结果进行分析,完成CSFV-PCV2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结果如下:1)目的基因的制备:以目的基因重组质粒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异丙醇沉淀法纯化目的基因,其浓度和纯度均符合芯片制作要求。2)确定了探针最适点样浓度为100ng/μL,筛选出了杂交信号强、杂交特异性好的目的基因,确定了CSFV-PCV2检测基因芯片的杂交温度为48℃,杂交时间为5h。3)确立了点样环境参数:相对湿度55-65%,温度15-30℃。各探针点间距为1.5mm。3.CSFV-PCV2检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试验采用以PRV为阴性对照株,对构建的CSFV-PCV2检测基因芯片特异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RV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均没有杂交信号,而CSFV和PCV2杂交信号明显且肉眼可见,基因芯片特异性好;将所提取的重组质粒按10倍梯度稀释至10-8,运用PCR方法和芯片方法分别对不同梯度的重组质粒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以评价芯片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芯片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均好于PCR方法;通过对现地疑似样品进行检测,以评价基因芯片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基因芯片应用效果较好,能进一步进行试验研究。

李万[4](2007)在《抗Asia1型FMDV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抗原捕获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用纯化的Asia1型口蹄疫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FA)免疫检测方法筛选,有限稀释法克隆,获得了6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B4、1F5、3D9、3E11、3H6和5G3。间接ELISA测定,6株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效价分别为1:1024、1:256、1:256、1:256、1:64和1:128,小鼠腹水效价分别为5×10-4、1×10-4、1×10-4、1×10-4、1×10-4和8×10-3; ELISA和IFA结果显示,单抗1B4、1F5、3E11、3H6和5G3仅与Asia1型FMDV毒株反应,不与O型FMDV毒株反应,为抗Asia1型FMDV的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3D9既与Asia1型FMDV毒株反应,又与O型FMDV毒株反应,表明它为针对两种血清型FMDV的共享表位单抗。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这6株单克隆抗体均不与全病毒抗原反应,表明它们所针对的抗原表位均为构象表位。相加ELISA试验表明,6株单抗分别识别不同的抗原表位。运用胰酶处理的Asia1型FMDV抗原进行间接ELISA,结果显示各株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均为胰酶敏感性表位。经硫氰酸盐洗脱法测定,1B4、1F5、3D9、3E11、3H6和5G3的相对亲和力指数分别为1.5mol/L、2.5mol/L、3.5mol/L、2.5mol/L、1.0mol/L、和1.5mol/L。用亲和层析纯化的牛抗Asia1型FMDV阳性血清和1B4型特异性单抗,分别作为包被抗体和检测抗体,初步建立了快速检测Asia1型FMDV的抗原捕获ELISA方法,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的包被抗体的最佳包被浓度为7.375μg/mL,检测抗体的最佳使用浓度为0.625μg/mL。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对Asia1型FMDV提纯抗原的最小检出量为109ng/100μL,对细胞毒的最低检出量为103TCID50。特异性试验表明,本方法检测O型FMDV、牛结核病、牛肺疫、牛流行热、赤羽病、牛粘膜病等病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研究成功制备了6株针对Asia1型FMDV的单抗,在对这些单抗进行免疫学鉴定和生物学定性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FMDV抗原捕获ELISA方法。这些研究结果,为用ELISA方法诊断FMD以及FMDV抗原表位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建立了基础。

肖国生[5](2006)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肺炎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芯片检测与分型研究》文中提出基因芯片技术能在单一检测中从种、亚种、型和亚型水平上同时鉴定多种病原,为多病原联合检测和病原分型提供了一项新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高通量和平行性的优点。本研究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肺炎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检测和分型靶基因进行了设计,以PCR方法扩增出用于三种细菌联合检测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型的靶基因,并建立了检测三种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基因分型的基因芯片。建立的APP-Mhp-PM检测基因芯片和APP分型基因芯片是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将对监测、联合诊断和防治这三种猪呼吸道细菌病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16S rDNA、apxⅣA、dsbE、omlA、apx和荚膜多糖(cp)基因,猪肺炎支原体的16S rDNA和P36蛋白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sl和KMT1基因,入噬菌体DNA共设计和选用了23对引物,除选用引物外,其它引物由Arraydesigner 2.0软件设计。用23对引物共扩增出25个不同靶基因,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其中7个检测靶基因:胸膜肺炎放线杆菌3个(apxⅣ、dsbE、A16S),猪肿炎支原体2个(M16S、P36),多杀性巴氏杆菌2个(psl、KMT1);17个用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型的靶基因:omlA1、omlA2、omlA3、omlA4、cps1、cps2、cps6、cps7、cps8、cpx3、cpx6、cpx9、apxⅠA、apxⅠD、apxⅡA、apxⅢA和apxⅢD;一个定位靶基因λDNA。对克隆的25个靶基因质粒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序列比对。结果发现,靶基因A16S与放线杆菌属内所有放线杆菌的16SrRNA的同源性均在95%以上,靶基因M16S与猪肺炎支原体、絮状支原体和猪鼻支原体的16SrRNA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5%和88%;靶基因apxⅣ、dsbE、P36、KMT1和psl与各自不同型或株的相同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2%以上。除分型靶基因apxⅠD和apxⅢD序列间的同源性在75%外,其它分型靶基因序列间的同源性均在67%以下。 用7个检测靶基因制备APP-Mhp-PM检测基因芯片,选用omlA1、omlA2、omlA3、omlA4、cps1、cps2、cps6、cps7、cps8、cpx6、apxⅠA、apxⅠD、apxⅡA、apxⅢA和apxⅢD 15个分型靶基因制备APP分型基因芯片。靶基因A16S、dsbE和apxⅣ联合检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靶基因M16S和36联合检测猪肺炎支原体;靶基因psl和KMT1联合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15个分型靶基因的不同组合用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基因分型。用基因芯片点样仪SpotArray 24将异丙醇沉淀法制备的浓度在250~300 ng/μl的

何海健,商绍彬,姜正前[6](2005)在《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兽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张德礼[7](1990)在《鹿流行性狂犬病病毒(DERV)及其免疫》文中研究说明 鹿流行性狂犬病是由鹿流行性狂犬病毒(DERV,属狂犬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以患鹿咬牙吐洙、皮肤搔痒以致擦脱头面部皮肤上的被毛或表现沉郁麻痹症状而死亡为临床特点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本病对我国养鹿业危害和威胁颇大,其发病率约为14—80%,

二、鹿流行性狂犬病病毒(DERV)及其免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鹿流行性狂犬病病毒(DERV)及其免疫(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HA标签蓝舌病病毒的拯救及其制备灭活标记疫苗的免疫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蓝舌病的概述
        1.1.1 蓝舌病的流行病学
        1.1.2 蓝舌病的致病机制
        1.1.3 蓝舌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 蓝舌病病毒
        1.2.1 蓝舌病病毒的分类
        1.2.2 蓝舌病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2.3 蓝舌病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
        1.2.4 蓝舌病病毒的复制周期
    1.3 蓝舌病病毒的反向遗传学
    1.4 蓝舌病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1.5 蓝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1.5.1 减毒活疫苗
        1.5.2 灭活疫苗
        1.5.3 病毒载体疫苗
        1.5.4 病毒样颗粒疫苗
        1.5.5 单轮复制缺陷疫苗
        1.5.6 单一动物感染缺陷疫苗
        1.5.7 区分感染动物与免疫动物疫苗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全质粒反向遗传系统拯救BTV-16
    2.1 材料
        2.1.1 病毒、细胞、质粒和抗体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BTV-16基因组引物的设计和片段的扩增
        2.2.2 PCR产物的酶切、连接和转化
        2.2.3 转染用质粒的制备
        2.2.4 质粒的转染和BTV-16的拯救
        2.2.5 针对BTV-16的VP2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
        2.2.6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BTV-16病毒粒子形态
        2.2.7 BTV-16基因组迁移率的比较
        2.2.8 rBTV-16沉默突变的鉴定
        2.2.9 BTV-16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上的生长动力学
    2.3 结果
        2.3.1 BTV-16基因组反向遗传重组质粒的构建
        2.3.2 rBTV-16的拯救
        2.3.3 针对BTV-16 VP2蛋白的间接免疫荧光结果
        2.3.4 rBTV-16和wtBTV-16病毒粒子的电镜结果
        2.3.5 rBTV-16和wtBTV-16的基因组电泳结果
        2.3.6 rBTV-16基因节段S8中沉默突变的鉴定
        2.3.7 rBTV-16与wtBTV-16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上的生长曲线
    2.4 讨论
    2.5 小结
3 重组标签BTV-16的拯救
    3.1 材料
        3.1.1 病毒、细胞、质粒和抗体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BTV-16 VP2蛋白上插入位点的选择
        3.2.2 突变重组质粒的构建
        3.2.3 质粒的转染和重组标签BTV-16的拯救
        3.2.4 针对VP2蛋白和HA标签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
        3.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BTV-16病毒粒子形态
        3.2.6 BTV-16基因组的迁移率的比较
        3.2.7 重组标签BTV-16的HA标签核苷酸序列的验证
        3.2.8 重组标签病的生长动力学试验
    3.3 结果
        3.3.1 在特定位点引入HA标签的突变重组质粒的构建
        3.3.2 重组标签BTV-16的拯救
        3.3.3 重组标签BTV-16的激光共聚焦结果
        3.3.4 重组标签BTV-16的负染电镜结果
        3.3.5 重组标签BTV-16的基因组电泳结果
        3.3.6 重组标签BTV-16的HA标签的鉴定
        3.3.7 重组标签BTV-16的生长曲线
    3.4 讨论
    3.5 小结
4 BTV-16感染IFNAR(-/-)小鼠攻毒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
        4.1.1 动物、病毒、细胞、质粒和抗体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攻毒用种毒的制备和滴度的测定
        4.2.2 攻毒试验
        4.2.3 实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2.4 BTV-16基因节段S1的RT-q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4.2.5 BTV-16基因组的检测
        4.2.6 各脏器的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和组织病理学观察
        4.2.7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TV-16的VP2蛋白
        4.2.8 小鼠血清中针对BTV-16中和抗体的检测
    4.3 结果
        4.3.1 不同剂量攻击后IFNAR(-/-)小鼠体况的观察和体重变化
        4.3.2 针对BTV-16基因节段S1的RT-q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4.3.3 攻毒后小鼠血液和脏器中BTV-16基因组的检测结果
        4.3.4 攻毒后小鼠脏器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4.3.5 攻毒后小鼠脏器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4.3.6 攻毒后IFNAR(-/-)小鼠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检测
    4.4 讨论
    4.5 小结
5 重组标签BTV-16制备灭活标记疫苗在小鼠上的免疫评价
    5.1 材料
        5.1.1 动物、病毒和细胞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种毒的制备
        5.2.2 种毒的灭活
        5.2.3 种毒的灭活检验
        5.2.4 灭活疫苗的制备
        5.2.5 BalB/c小鼠的免疫程序
        5.2.6 IFNAR(-/-)小鼠的免疫程序
        5.2.7 IFNAR(-/-)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
        5.2.8 小鼠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检测
        5.2.9 抗HA标签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5.2.10 小鼠血清中抗HA标签抗体的检测
    5.3 结果
        5.3.1 绘制针对抗HA标签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
        5.3.2 免疫后BalB/c小鼠血清中中和抗体滴度的检测
        5.3.3 免疫后BalB/c小鼠血清中抗HA标签抗体浓度检测
        5.3.4 免疫后IFNAR(-/-)小鼠血清中中和抗体滴度的检测
        5.3.5 免疫后IFNAR(-/-)小鼠血清中抗HA标签抗体滴度的检测
        5.3.6 免疫后的IFNAR(-/-)小鼠可完全抵御BTV-16的攻击
    5.4 讨论
    5.5 小结
6 重组标签BTV-16制备灭活疫苗在绵羊上的免疫评价
    6.1 材料
        6.1.1 动物、病毒和细胞
        6.1.2 试剂
        6.1.3 仪器
    6.2 方法
        6.2.1 种毒的制备
        6.2.2 种毒的灭活
        6.2.3 种毒的灭活检验
        6.2.4 灭活疫苗的制备
        6.2.5 绵羊的免疫程序
        6.2.6 绵羊血清中抗VP7抗体的检测
        6.2.7 绵羊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检测
        6.2.8 绵羊血清中抗HA标签抗体的检测
    6.3 结果
        6.3.1 免疫后绵羊的体况
        6.3.2 免疫后绵羊血清中抗VP7蛋白抗体的检测结果
        6.3.3 免疫后绵羊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检测结果
        6.3.4 免疫后绵羊血清中抗HA标签抗体的检测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7 全文讨论
8 全文结论
9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抗独特型抗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独特型抗体与免疫网络学说
    1.1 独特型与抗独特型抗体的概念
    1.2 抗独特型抗体的分类
        1.2.1 Ab2α
        1.2.2 Ab2β
        1.2.3 Ab2γ
        1.2.4 Ab2ε
    1.3免疫网络学说
2 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2.1 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
        2.1.1 多克隆AId技术
        2.1.2 单克隆AId技术
        2.1.3 抗体库技术
    2.2 抗独特型抗体的鉴定
        2.2.1 免疫学鉴定
        2.2.1. 1 ELISA技术
        2.2.1. 2 中和试验
        2.2.1. 3 竞争抑制法
        2.2.2 生物学鉴定
3 抗独特型抗体的应用
    3.1 受体寻找
    3.2 受体拮抗剂
    3.3 诊断试剂
    3.4 抗独特型疫苗
    3.5 其他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猪瘟病毒和猪2型圆环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1 基因芯片的概念
        1.2 基因芯片的分类
        1.3 基因芯片的技术流程
        1.3.1 基因芯片载体的选择
        1.3.2 基因芯片的制备方法
        1.3.3 基因芯片待检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标记
        1.3.4 基因芯片的杂交
        1.3.5 基因芯片杂交信号的检测和分析
        1.4 基因芯片技术在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5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2 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2.1 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1.1 猪瘟病毒的病原特性
        2.1.2 猪瘟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2.2 猪瘟病毒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2.2.1 实验室诊断
    3 猪圆环病毒分子生物学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3.1 猪圆环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3.1.1 病毒的基因组特征
        3.1.2 病毒的结构蛋白特征
        3.2 猪圆环病毒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3.2.1 病毒分离
        3.2.2 免疫学诊断方法
        3.2.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3.2.4 核酸杂交(ISH)
        3.2.5 DNA 芯片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CSFV-PCV2 检测基因芯片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
        1.1.2 细胞和载体
        1.1.3 主要试剂
        1.1.4 试验仪器
        1.2 方法
        1.2.1 病毒核酸的提取
        1.2.2 病毒核酸浓度的测定
        1.2.3 引物的设计和标记
        1.2.4 目的基因的 RT-PCR 及 PCR 扩增
        1.2.5 目的基因的凝胶回收
        1.2.6 目的基因的连接重组
        1.2.7 目的基因的转化
        1.2.8 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鉴定
        1.2.9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核酸的提取及浓度的测定
        2.2 目的基因引物设计结果
        2.3 目的基因 PCR 扩增结果
        2.4 目的基因的凝胶回收
        2.5 目的基因克隆结果
        2.6 目的基因重组质粒 PCR 鉴定
        2.7 目的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2.7.1 CSFV 核苷酸序列比较结果
        2.7.2 PCV2 核苷酸序列比较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目的基因的选择
        3.2.2 目的基因引物设计
        3.2.3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克隆和鉴定
        3.2.4 目的基因的多重序列对位排列分析和 BLASTN 分析
    试验二 CSFV-PCV2 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目的基因重组质粒
        1.1.2 主要的试剂和材料
        1.1.3 试验仪器
        1.2 方法
        1.2.1 PCR 引物的标记和探针的合成及修饰
        1.2.2 基因芯片目的基因的制备及纯化
        1.2.3 探针的稀释、固定与基因芯片的制备
        1.2.4 基因芯片的杂交检测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的制备及纯化
        2.2 基因芯片杂交结果的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基因芯片的制作
        3.2.2 目的基因的标记和探针的修饰
        3.2.3 基因芯片杂交结果判定
    试验三 CSFV-PCV2 检测基因芯片的检测技术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CSFV-PCV2 检测基因芯片
        1.2.2 CSFV-PCV2 检测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试验
        1.2.3 CSFV-PCV2 检测基因芯片的敏感性试验
        1.2.4 应用基因芯片对采集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CSFV-PCV2 检测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2.2 CSFV-PCV2 检测基因芯片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2.3 CSFV-PCV2 检测基因芯片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特点
        3.2.2 CSFV-PCV2 检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研究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
    附录一:主要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附录二:彩图
    附录三:测序图

(4)抗Asia1型FMDV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抗原捕获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口蹄疫研究概况
        1.1 口蹄疫的流行及其危害
        1.2 口蹄疫病毒的特性
        1.2.1 口蹄疫病毒分类学地位、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及理化特性
        1.2.2 口蹄疫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1.3 口蹄疫的病原学诊断研究进展
        1.3.1 病毒分离鉴定
        1.3.2 病原鉴定
        1.4 单克隆抗体在FMD 研究中的应用
        1.4.1 FMD 病毒抗原位点的分析和定位
        1.4.2 FMD 病毒受体结合位点的研究
        1.4.3 FMD 病毒抗原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相关性研究
        1.4.4 鉴定跟踪病毒株抗原变异
        1.4.5 单抗在FMDV 诊断检疫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4.6 单克隆抗体在Asia1 型FMDV 研究中的应用
试验研究
    第二章 抗ASIA1 型FMDV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2.1 材料
        2.1.1 病毒
        2.1.2 试验动物与细胞系
        2.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与步骤
        2.2.1 试剂的配制
        2.2.2 抗原制备
        2.2.4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2.2.5 动物免疫
        2.2.6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2.2.7 单克隆抗体腹水的制备及纯化
        2.2.8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2.3 结果
        2.3.1 抗原的制备及鉴定
        2.3.2 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2.3.3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2.3.4 腹水单抗的纯化
        2.3.5 单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2.3.6 mAb 特异性鉴定
        2.3.6 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亚类的鉴定
        2.3.7 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
        2.3.8 单克隆抗体相对亲和力指数测定
        2.3.9 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
        2.3.10 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ASIA1 型 FMDV 抗原捕获ELISA 方法的初步建立
        3.1 材料
        3.1.1 病毒与血清材料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与步骤
        3.2.1 试剂配制
        3.2.2 牛抗Asia1 型FMDV 阳性血清和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3.2.3 抗Asia1FMDV 多抗包被浓度及单抗使用浓度的确定
        3.2.4 酶标抗体使用浓度及反应时间的确定
        3.2.5 封闭液的选择
        3.2.6 待检抗原反应时间的确定
        3.2.7 底物反应时间的确定
        3.2.8 敏感性试验
        3.2.9 特异性阻断试验
        3.2.10 特异性试验
        3.3 结果
        3.3.1 牛抗Asia1 型FMDV 阳性血清和单克隆抗体184 的纯化
        3.3.2 抗Asia1 FMDV 多抗最佳包被浓度及单抗最佳使用浓度的确定
        3.3.3 酶标抗体使用浓度及反应时间的确定
        3.3.4 封闭液的选择
        3.3.5 检测抗原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3.3.6 底物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3.3.7 敏感性试验
        3.3.8 特异性阻断试验
        3.3.9 特异性试验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5)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肺炎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芯片检测与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一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分型中的应用
    二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研究进展
    三 猪肺炎支原体研究进展
    四 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和分子生物学
前言
第一章 APP-Mhp-PM检测基因芯片和APP分型基因芯片的靶基因克隆和鉴定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章 APP-Mhp-PM检测基因芯片和APP分型基因芯片的构建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APP-Mhp-PM检测基因芯片和APP分型基因芯片应用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彩图
    附件1 试验试剂配置
    附件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兽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网络学说与抗独特型抗体
    1.1 抗独特型抗体的生物学基础
    1.2 分类与功能
    1.3 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与检测
        1.3.1 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
        1.3.2 抗_Id抗体的检测:
2 抗独特型抗体模拟抗原构象的分子基础
3 抗独特型抗体在兽医中的应用
    3.1 受体寻找
    3.2 作为诊断试剂
    3.3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3.4 在新型兽药研制中的意义
4 Ab2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困难
5 展 望

四、鹿流行性狂犬病病毒(DERV)及其免疫(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HA标签蓝舌病病毒的拯救及其制备灭活标记疫苗的免疫评价[D]. 郭运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2]抗独特型抗体研究进展[J]. 穆杨,周恩民.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11)
  • [3]猪瘟病毒和猪2型圆环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D]. 张永涛.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6)
  • [4]抗Asia1型FMDV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抗原捕获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D]. 李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肺炎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芯片检测与分型研究[D]. 肖国生.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
  • [6]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兽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 何海健,商绍彬,姜正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5(03)
  • [7]鹿流行性狂犬病病毒(DERV)及其免疫[J]. 张德礼. 中国兽药杂志, 1990(04)

标签:;  ;  ;  ;  ;  

鹿流行性狂犬病病毒(DERV)及其免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