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华家庭幸福综合保险套餐(论文文献综述)
钟慧澜[1](2018)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产生过程与运转机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高龄化与空巢化并行快速发展、带病生存与失能化现象显着、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交织存在,给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了难度。传统的国家——家庭二元核心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照料需求,养老服务的供给之责亟需向国家、社会、市场、家庭等多方共担模式转变。自我国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以来,各地政府都在努力通过采用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形式将社会力量引入到养老服务提供当中,以期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养老需求。虽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养老服务扩大了社会养老服务的惠及面,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的困扰,一些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实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比如社区助餐点运营不佳等。那么,政府如何与社会组织、企业进行合作有效提供养老服务?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本文用合作生产这一学术术语对多元主体合作提供养老服务进行概念化,在文献回顾与概念思辨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在多元主体合作的背景下,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是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产生的?不同组织之间进行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以组织管理理论为起点,福利多元理论、政策工具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为支点,建构了一个包括合作设计、合作运行、合作评估三个流程阶段、九个数据分析维度的整体性分析框架探寻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得以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SPS案例研究方法对来自上海、北京、浙江的四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焦点小组法获得一手数据,并结合搜集的二手数据进行三角互证。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关于合作生产的内涵。(1)从组织角度来看,案例分析表明合作生产的本质上是不同类型组织间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生产是一种始于技术理性,长于开放空间,归于稳定理性的组织间协作活动,外化为利益关系的局部均衡状态,其根本目标是消除组织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提高集体生存的可能性。合作生产具有主体的多样性、目标的共识性、过程的互动性、利益的互惠性四个显着特点,这个定义为分析多元主体合作生产养老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2)案例分析表明,相较于其他公共服务,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具有资产专用性很强、持续性久的特点。如果在合作设计阶段将养老服务设计成一个短期项目,当项目结束后,政府可能会因服务商变更而面临较高的沉没成本,因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是根据服务商需求进行量身定制,不同的服务商会对服务设施产生不同的要求。2、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是由合作生产的出现机制、合作生产的调适机制、合作生产的存续机制组成。从合作生产的出现机制来看,合作设计阶段,不同组织基于技术理性分工的逻辑,采用聚合策略,对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识别,其结果是合作主体兼容度得到增强、合作匹配性得以提高,集体参与得到实现,从而将分属不同领域的公、私组织紧密聚合在养老服务领域,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由此出现。从合作生产的调适机制来看,合作运行阶段,不同组织基于伙伴关系建构的逻辑,采用协调策略,对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建构与维护,其结果是合作利益均衡度得到改善、合作协同性得到提高,降低了合作成本,协同发展得以实现。从合作生产的存续机制来看,合作评估阶段,不同组织基于行为结果控制的逻辑,采用封装策略,对合作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其结果是合作行动稳定度得到提高、合作持续性得到增强,集体生存得以保障。由此,基于技术理性分工发展了合作主体兼容度、基于伙伴关系建构发展了合作利益均衡度、基于行为结果控制发展了合作行动稳定度,合作生产的主体与利益、主体与行动、利益与行动彼此之间建立良性循环联系,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就创造出应有的价值。3、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模式。案例分析发现治理权威影响程度和治理资源集中程度影响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为此,本文将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行政吸纳型合作生产,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高,治理资源集中度高。其适用条件是养老服务发展不成熟,整个区域养老服务需要进行宏观部署,合作伙伴实力弱、选择少的情形;二是权威感召型合作生产,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高、治理资源集中度低。其适用条件是政府负责人社会网络关系发达,合作伙伴具有较强专业的服务运作实力情形;三是优势互补型合作生产,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度低,治理资源集中度低。其适用条件是服务具有可以衡量的市场标准或具有可以比拟的市场标的物,可以准确评估服务结果,合作伙伴具有很强的专业服务实力的情形;四是分享协助型合作生产,其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度低,治理资源集中度高。这种模式适合养老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需要转型升级或合作伙伴有一定专业服务实力但缺乏关键资源的情形。4、关于国家权力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中的作用。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本文发展了授能型政府的内涵,即在合作生产实践中,政府通过把高高在上的国家治权向多元主体下沉,为参与者创造一种授能环境,授予不同主体行动能力,获取相应资源,使主体间能力得以匹配,减少合作不确定性,进而实现集体参与。与授能型政府相近的概念是赋权型政府,本文认为授能型政府是对赋权型政府概念在假设前提和预期效果方面有着细微区别。从假设前提来看,赋权型政府假设政府、市场和社会享有平等治权,权力是结果,政府通过职能转移方式将政府部分治权交给非政府治理主体来行使;而授能型政府假设前提是市场、社会发育不足,三者并不具备天然的平等治权,权力是中介,政府并不是简单盲目地将政府治权赋予非政府主体来行使,而是审慎地将政府治权看作一种催化剂或中介物,政府有效使用治权创造市场、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服务的制度环境,使任务特征与执行任务的组织能力之间的良好匹配,培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从预期效果来看,赋权型政府目标是增加非政府主体的自主权,发挥市场自发生产、社会志愿服务的优势,弥补政府官僚机器的僵化与效率低下的不足,但是作为行动者的组织倾向于通过对不确定性的掌控来扩大自己的行动自主权,行动者通过自身拥有的控制权,既可以控制不确定性,也可以生产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赋权并不一定会产生良好效果,可能还会因为赋权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放大合作生产的不确定性。而授能型政府是着力解决治理主体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在数量和质量上改进公共服务供给,审慎地权力使用会减少不同治理主体生产不确定性的机会。时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简单引入赋权型政府理念指导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并不一定能达到改善公共服务的目标,而授能型政府理念更适合指导中国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实践。在授能型政府理念下,国家权力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中的作用表现在:一是方向引领,责任共识;二是集体参与,合作生产;三是提升能力,创新发展。这三个作用是在地方分权、市场放权、社会赋权交互作用下得以实现。首先,地方分权使地方政府获得治理裁量权,激发其主动作为的能动性,提高官僚机器运转的灵活性。市场放权破除养老服务市场准入障碍,引导资源有序流动。其次,地方分权使基层政府资源调动能力增强,能够搭建合作平台,拓展治理空间容纳能力。社会赋权让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具有了主体合法性,便于得到社会认同。同时,地方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向其转移,形成分工,为集体参与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市场放权是为了培育不太成熟的养老服务市场,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用市场竞争催化服务模式创新。社会赋权还可以培育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增进政社主体间能力匹配度。
王京东[2](2018)在《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脱贫攻坚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国务院分别于1994年和2011年发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年5月,保监会和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至此,保险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不断探索、尝试与创新,同时也为保险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能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本文目的在于对当前保险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做法与经验进行梳理,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力求使保险机制能够在短时间内真正为扶贫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助推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本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阐述了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背景,分析了保险业在扶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第三部分对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和案例进行总结;第四部分研究、剖析了保险业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第五部分则根据发现的问题,分别从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两个角度提出了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相关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
颜毅军[3](2017)在《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是金融的四大支柱,其中保险所具有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在促进国家经济市场发展和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保险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可以说,保险行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但是,由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与落后的保险营销策略之间的矛盾,使我国的保险行业在目前发展的黄金时期,遇到一些问题。可以说,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正面临转型阶段。在行业面临转型的这一关键时期,以往传统的“跑马圈地”的粗放营销模式不再适用,相反,保险行业应开始精细化管理,要主动的去研究市场并适应市场,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来促进产品的销售,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以保险基础理论和几种主流的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首先对几种理论进行概述,然后对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目前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探讨,并着重分析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所面临的内外营销环境、存在问题以及在业务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最后依据市场营销4P理论,提出针对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的营销对策和保障实施措施,并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推广策略等四个方面具体进行了阐述。
王睿辰[4](2016)在《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银保合作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保合作是我国金融发展的趋势所在,对于银保合作双方而言都是利大于弊,但随着金融环境的恶化,整体增速放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银保双方的合作深度,背离了银保业务追求共赢的合作思路,整个渠道生态遭到了破坏。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作为河南财产保险市场上的领先者,近年来在保费规模及增长速度上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但随着河南保险竞争主体的快速增加,各竞争主体为快速提升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多采取诸如价格折扣策略、关键环节利益驱动策略等较为激进的进攻性策略,恶意抬高手续费、违规补贴银行客户经理等恶性竞争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了整个财险行业银保业务的健康发展,公司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市场挑战者的恶性竞争,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必须在银保合作模式及经营策略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够继续保持在河南财险领域的份额优势,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银行保险的定义、国内外发展历程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银行保险业务的特点和影响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动因,并结合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并指出银保合作中存在的业务结构不合理、合作范围广但产能较低、合作产品及销售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专业的销售队伍、盈利能力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影响银保合作模式的内外部因素、合作模式及产品分析,从推进差异化产品策略、优化银行渠道合作策略、银保业务合作模式创新、推动银保专业体系建设、健全银保风险管控体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的银保合作模式选择和经营策略建议。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省级分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合作模式和经营策略选择的案例,既丰富了经营策略研究的案例库,也为研究财产保险公司在区域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提供了素材。本文的研究为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创新银保合作模式、优化银保经营策略提供了框架指导,并为财产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的银保业务发展提供了案例参考。
冯巍[5](2016)在《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保险业自1979年复业至今,经过国家保险体制改革和保险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务院在2006年、2014年分别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此举表明国家正在不断强化保险行业的金融地位和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保险企业也开始由重保费、扩规模逐步转变为追利润、重形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品牌观念日益被保险企业认识和重视,确立品牌战略,实施品牌管理也成为中国保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将品牌战略管理工作纳入企业总体战略中,将总公司品牌战略目标与新疆实际相结合,从产品服务种类、企业文化建设、人员素养提高、外部环境优化等方面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平安保险品牌,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在品牌战略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品牌的系统化管理亟待提升;品牌的结构及传播体系不够成熟;品牌的资金投入有限、企业文化不能与时俱进等等,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公司品牌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认为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需对整体品牌进行全面梳理,明确核心优势,形成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标识;细分市场并整合应用各种推经营策略培养忠诚的顾客;对品牌传播计划的策划和执行,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提高在企业的服务水平,善于利用事件营销宣传公司品牌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扩展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企业能够基业常青。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梳理勾勒出研究框架,并使用管理学研究方法对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进行了创新研究,指出在区域性保险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尚处于空白的前提下,研究保险企业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及作用。第二章介绍新疆保险业发展状况及新疆保险行业品牌战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即品牌建设已起步,但是品牌战略管理存在品牌价值缺失,品牌管理尚未体系化,品牌架构混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章分别阐述研究背景、平安保险总公司,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公司下属财产险、人身险和养老险公司品牌战略的具体措施,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第四章对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公司品牌战略管理内部影响因素进行SWOT分析,对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全面分析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公司品牌战略的内外部环境;第五章提出推进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的对策与建议,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借鉴现代保险业最新理念,打造一流的区域品牌保险机构。
严剑婷[6](2015)在《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改革工作继续深化,在此形势下,医保制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社会也对儿童医保制度投入了大量关注。上海是我国的一座特大城市,该市经济较发达,上海最先实施了儿童医保制度。1996年及2008年,上海市建立了少儿住院互助基金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共同组成儿童的医疗“双保险”模式。目前,上海儿童的医保待遇和保障范围都高于其他城市,这使儿童的健康权益获得了保障,本文将以儿童医疗福利需求为主线索,从上海市少儿住院基金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支付项目,支付标准线,自费目录、封顶设计等内容开展讨论,特别针对了儿童重大疾病的实际报销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后续制度儿童医疗保险制度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对上海儿童大病医保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当前儿童医疗福利需求的满足情况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期望达到并完善好少儿住院基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差异性能减少,并减少造成了儿童就医经济负担的不公平,希望可为目前紧迫的儿童大病医保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和策略,同时也能为儿童福利问题的研究理论起到完善和补充作用。本文首先交代了儿童大病医保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当前儿童医保模式中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探讨,之后论述了儿童医疗保险的相关理论,并对上海某三甲专科医院儿童大病医疗保险报销水平现状进行了数据分析,找到有关上海市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建议。
林榕[7](2014)在《H保险公司服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作为一种服务性业务也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保险市场完全开放,这一方面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在吸引外资眼光的基础上给我国的保险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对于我国的保险公司来说,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服务的创新也就成为了关键,也成为了国内保险公司取得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H保险公司作为国内众多保险公司中的一员,近些年来也是着重于对服务的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服务创新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渐进式的发展,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以H保险公司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以及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对H保险公司的服务进行了研究,在分析H保险公司服务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H保险公司的服务进行创新设计,主要涉及到组织、技术以及产品三个方面的创新。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具体研究内容,首先在本文的研究中对于H保险公司服务创新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概述,包括保险服务理论,保险服务创新理论以及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理论。其次,在本文的研究中以上述的服务创新相关理论为基础对H保险公司目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并对原因进行有效的探寻;再次,以H保险公司服务存在的问题为基础,通过服务创新整体思路的规划,从服务的组织、技术、产品以及其它四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提升服务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最后,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曹金华[8](2014)在《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先后出台系列培训政策,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行动。但是,实际参加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多。那么,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又该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成为职业教育研究中的实践课题。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和真实的培训需求,笔者首先对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现状进行调研,并探寻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主要因素;然后结合其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探讨如何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政府部门完善相关培训政策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由五章内容组成,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其次,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研究,厘定本文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空间;再次,对本研究的具体研究设计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研究部分:先从政策演变及实施层面,对相关培训政策文本和行动计划进行文献分析,掌握农民工培训政策的演变与不足;然后再辅以对浦东新区负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有关人员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培训政策的执行情况。第三章是培训现状调研部分:从关注培训对象——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基于对培训机构的访谈,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是对就业现状和培训需求的调研部分:采用问卷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从中探寻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将培训需求转化为培训行动的主要因素,为日后采取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积极性的策略提供参考。第五章是基于结果的讨论部分: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针对现有培训中的主要问题,结合现有政策规定和相关学者的建议,着重探讨如何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通过上述研究发现:首先,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而他们的工作时间、收入现状和行业岗位现状与其自身培训意识等内部因素对培训决策的影响不断增加。其次,随着培训政策的完善,政策执行环节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一,现有的政府补贴培训模式让一批急需培训的待业农民工无法获得;其二,在政策宣传环节存在明显不足;其三,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如何评估培训效果值得深入研究。再次,在培训教学层面,实际承担者必须创新培训模式,采用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实际的培训形式,提供满足培训投资者需求的培训内容。最后,用人单位成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提高用人单位的参与积极性,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建立长效运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否则,现有培训模式将难以维系。
陈荣武[9](2013)在《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与治理 ——以S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娼妓是一个以性为核心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研究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与治理问题。本文根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逻辑主线,共设七章,这七章从总体框架上可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即为第1章“导论”部分,对选题的意义、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的选取(S市)等进行了论述,同时概述娼妓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沿革。由于该项课题的敏感性给研究带来诸多难度和挑战,故论文的研究方法既具有社会学研究的共性方法,又有一定的独特性。第二部分为S市娼妓现象的历史与现状考察,下设两章内容,一是对S市20世纪50年代前的娼妓现象进行史考(兼略考改革开放-80、90年代的娼妓现象),一是对当下的S市娼妓现象进行实证考察。本篇重点是现状考察,也是本文对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为什么会“死灰复燃”、为何如此存在与发展)和“治理”(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对待)问题进行研究的主要基础和依据。对历史的考察,是为了对娼妓现象进行时间维度的比较研究,并以史鉴今。第三部分为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逻辑,下设两章内容。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研究,提出当代娼妓现象“死灰复燃”与“何以可能”的重要社会机理:一是“社会转型”这个“无形的手”;一是“公共权力”这个“有形的手”,并分作两章的主题。第四部分为当代娼妓现象的社会治理,下设两章内容,主要论述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主要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观点、制度和实践,继而进一步论述当代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政策选择问题。论文设计第四部分,主要基于一种思想认识,即社会学研究要担当思考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问题的责任和使命,试图针对娼妓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创见。本文的研究从逻辑上基本是如上展开和推进的。研究的基础是对S市娼妓现象“是什么”(特别在当下)的事实描述,这也是课题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文通过近2年的时间(不包括之前即2003-2004年期间的研究)对S市A、B、C三个行政区进行入场实证调研,对S市娼妓现象进行了总结性的描述和推论,并得出S市娼妓现象的特点和衍变趋势,如以性出卖者为主体的女性性的资本化、阶层化、私权化以及性交易的网络化、国际化等等。在S市娼妓现象的近代历史和当今现状的考察中,发现娼妓现象和社会转型、公共权力之间存在必然性的逻辑关联,论文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价值观嬗变、社会流动、性文化衍变、信息化以及公共权力等与s市娼妓现象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证,结合数据和实例提出导致当代S市娼妓现象“死灰复燃”、“繁荣娼盛”、“何去何从”的重要因素。在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对待娼妓(治理问题)研究中,通过论证提出“娼妓不宜合法化”的观点,要通过进一步强化公共权力的干预、顶层政策设计、建立多元治理机制和“文化治娼”等的途径来解决当下的娼妓现象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论文在导论有关文献述评中阐述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缺陷与不足。论文试图突破这些问题,达到通过研究有所创新的目的。本论文重要创新之处除了对S市娼妓现象进行第一手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这项调查研究工作十分艰难)及得出的结论(以及对近代S市娼妓现象及其发展轨迹较为系统的考察和梳理),用社会事实来论证“社会转型”和“公共权力”和娼妓现象的逻辑关联,并从当下“和谐社会”语境的框架出发,对娼妓现象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其社会治理问题进行比较新颖的论述。可以说,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S市乃至我国娼妓现象研究的不足和缺陷。本论文研究的不足在于,从某个理论视角来深度研究当代娼妓现象或通过当代娼妓现象研究建构一种理论解释模型还需要在今后研究中继续努力,也期盼更多的学者加入该研究领域。
刘海玲[10](2012)在《完善长三角地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成绩斐然,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但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分割、医疗保险政策城乡不一、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城乡悬殊等问题突出,在当今国家力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医疗保险制度从“覆盖城乡”到“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跨越,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论文在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详述长三角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实现条件,结合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模式,试探性的提出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长三角地区突破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瓶颈,先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了四大实现方案:方案一,参保对象为所有城乡居民,筹资缴费上个人承担30%,国家承担70%,补偿比例为门诊30%+住院50%。其他方案均在上一方案的基础上补偿比例依次提高10%。运用Spss软件从筹资和供给平衡的角度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主要测定人均筹资30%这一缴费额度是否在居民上年度收入的2%-3%这一承受缴费范围之内。70%的人均筹资额是否在政府财政支出的5%-7%范围之内。结果表明方案一、方案二在长三角地区目前是现实可行的,随着经济发展方案三、方案四也将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意义重大: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政策设计上实现了城乡的连接贯通,在制度架构上实现了城乡统筹,在管理服务上实现城乡统一,在待遇标准上实现城乡基本一致,顺应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规避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各自难以克服的缺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提高了制度运行的效率和互助共济能力,符合医疗保险制度自身发展的规律。
二、新华家庭幸福综合保险套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华家庭幸福综合保险套餐(论文提纲范文)
(1)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产生过程与运转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 |
1.1.2 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 |
1.1.3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
1.1.4 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 |
1.2 研究对象 |
1.2.1 养老服务 |
1.2.2 合作生产 |
1.3 研究问题 |
1.3.1 现实问题的表现 |
1.3.2 学术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 |
1.5.1 SPS案例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6 篇章结构 |
1.7 研究创新 |
2 文献评述 |
2.1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形成机制研究 |
2.2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主体的参与动因研究 |
2.3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主体的角色关系研究 |
2.4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运行模式研究 |
2.5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问责绩效研究 |
2.6 简要评价 |
3 理论视角与案例分析框架 |
3.1 组织管理理论 |
3.1.1 人性假设:组织合作行为的缘起 |
3.1.2 诱导-贡献平衡:组织间合作的理论动因 |
3.1.3 理性、冲突与环境:组织间合作的审视维度 |
3.2 福利多元理论 |
3.2.1 福利多元主义下的合作生产 |
3.2.2 多中心治理下的合作生产 |
3.3 政策工具理论 |
3.3.1 政策工具的意涵 |
3.3.2 政策工具的类型与特征 |
3.3.3 政策工具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 |
3.4 网络治理理论 |
3.4.1 网络与网络治理 |
3.4.2 网络治理成功运行的条件 |
3.4.3 网络治理中的政府 |
3.4.4 网络治理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 |
3.5 案例分析框架 |
4 政企合作生产养老服务案例:社区助餐点 |
4.1 政府与国有企业:上海光明村老年配餐中心 |
4.1.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
4.1.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
4.1.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
4.1.4 小结 |
4.2 政府与民营企业:上海长桥助餐中心 |
4.2.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
4.2.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
4.2.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
4.2.4 小结 |
5 政社合作生产养老服务案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5.1 政府与官办社会组织:天目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 |
5.1.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
5.1.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
5.1.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
5.1.4 小结 |
5.2 政府与民办社会组织:易来福养老驿站 |
5.2.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
5.2.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
5.2.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
5.2.4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合作生产的内涵再认识 |
6.2 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 |
6.3 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模式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
6.4 授能型政府:国家权力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中的作用 |
6.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2)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背景 |
2.1 贫困与贫困理论 |
2.1.1 贫困的界定 |
2.1.2 贫困的衡量 |
2.1.3 贫困的理论研究 |
2.1.4 我国贫困的基本特征 |
2.1.5 致贫因素风险简析 |
2.2 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及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 |
2.2.1 扶贫政策的演变 |
2.2.2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 |
2.3 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 |
2.3.1 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提出 |
2.3.2 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与途径 |
第3章 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现状 |
3.1 个人风险保障型扶贫保险的开展现状 |
3.1.1 大病及其补充医疗保险开展现状 |
3.1.2 家财险、小额人身意外险等开展现状 |
3.2 农业生产保障型扶贫保险的发展现状 |
3.3 增信融资保障型扶贫保险的开展现状 |
3.4 保险业其他方式参与精准扶贫 |
3.4.1 政策引导 |
3.4.2 机构建设 |
3.4.3 驻村帮扶 |
3.4.4 捐赠捐助 |
3.4.5 直接投资 |
3.4.6 教育扶贫 |
3.4.7 就业扶贫 |
3.4.8 科技扶贫 |
3.4.9 产业扶贫 |
3.5 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及经验启示 |
3.5.1 河北阜平保险“三个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
3.5.2 广西保险业“五位一体”精准扶贫模式 |
3.5.3 山东太平洋人寿“益暖齐鲁为爱同行”助学扶贫模式 |
3.5.4 经验启示 |
第4章 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问题 |
4.1 政府在保险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对保险的认知与运用程度有待提高 |
4.1.2 财政补贴政策及监督机制有待加强 |
4.1.3 保险参与扶贫的法律体系有待建设 |
4.1.4 对保险业的扶贫鼓励政策有待完善 |
4.1.5 扶贫人员自身的保险保障有待强化 |
4.1.6 保险扶贫的效果评价体系有待建立 |
4.2 商业保险机构在保险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对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
4.2.2 对贫困人口的保险宣传不足 |
4.2.3 扶贫工作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
4.2.4 内部经营管控水平有待提高 |
4.2.5 扶贫信息共享平台有待建立 |
第5章 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对策 |
5.1 政府层面在保险扶贫工作中的对策 |
5.1.1 加强对保险机制的重视与运用 |
5.1.2 完善保费补贴政策及监督机制 |
5.1.3 建立健全保险扶贫的法律体系 |
5.1.4 完善保险扶贫的鼓励支持政策 |
5.1.5 为扶贫人员购买足额保险保障 |
5.1.6 建立保险扶贫的效果评价体系 |
5.2 商业保险机构层面在保险扶贫工作中的对策 |
5.2.1 加强政策学习,加快安排部署 |
5.2.2 广泛开展扶贫保险的宣传教育 |
5.2.3 多措并举,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
5.2.4 强化过程管控,提高经营水平 |
5.2.5 建立保险扶贫数据化共享平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1.4 本文的贡献 |
2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2.1 保险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
2.1.1 保险营销的概念 |
2.1.2 保险营销的特点 |
2.1.3 保险营销的发展阶段 |
2.2 主流营销理论概述及对比分析 |
2.2.1 4P理论 |
2.2.2 4C理论 |
2.2.3 4R理论 |
2.2.4 营销理论对比分析 |
2.3 主要发达国家保险营销策略及启示 |
2.3.1 主要发达国家的保险营销策略 |
2.3.2 发达国家保险营销策略的启示 |
3 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恒大人寿企业概况 |
3.1.1 股东优势 |
3.1.2 企业概况 |
3.1.3 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概况 |
3.2 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3.2.2 内部营销现状分析 |
3.2.3 SWOT分析 |
3.3 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原保费收入占比过低,导致潜在风险隐患 |
3.3.2 渠道发展不均衡,内部资源分配不合理 |
3.3.3 产品类别较为单一,销售产品过于集中 |
3.3.4 机构发展不均衡 |
3.3.5 价值类保费占比过低,期缴业务量过少 |
4 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设想及具体措施 |
4.1 理论依据 |
4.1.1 4P理论的内容与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现状契合度较高 |
4.1.2 4P理论已在保险公司中有过成功应用案例 |
4.2 基本营销思路 |
4.3 营销策略 |
4.3.1 产品策略 |
4.3.2 价格策略 |
4.3.3 渠道策略 |
4.3.4 促销推广策略 |
5 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营销对策实施保障措施 |
5.1 转变经营观念 |
5.1.1 树立整合营销概念 |
5.1.2 树立服务营销概念 |
5.1.3 树立品牌形象概念 |
5.2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
5.2.1 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
5.2.2 加强管理引导 |
5.2.3 提升员工积极性 |
5.3 加强人才培养 |
5.3.1 树立人才强企理念 |
5.3.2 建立员工培训及轮岗机制 |
5.3.3 优化员工晋升机制 |
5.4 贯彻企业文化 |
5.4.1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 |
5.4.2 在员工层面落实企业文化 |
5.4.3 在管理层面落实企业文化 |
5.5 完善业务流程 |
5.5.1 提高信息共享水平 |
5.5.2 加强流程整合力度 |
5.5.3 建立后援服务体系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银保合作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银行保险的定义 |
一、渠道说 |
二、产品服务说 |
三、经营策略说 |
第二节 银行保险的历程 |
一、国外银行保险历程 |
二、我国银行保险历程 |
第三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银保业务的特点与动因 |
第一节 银保业务的特点 |
一、保险公司角度看 |
二、银行角度看 |
第二节 银行保险的模式 |
第三节 银行保险的动因 |
一、银行客户需求 |
二、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的业务需要 |
第三章 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银保合作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简介 |
一、公司简况 |
二、核心优势 |
三、经营理念 |
第二节 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银保合作现状 |
一、银行渠道保费情况 |
二、合作银行主体情况 |
三、主要合作模式 |
第三节 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银保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业务结构不合理 |
二、合作覆盖广但产能较低 |
三、合作产品及销售模式单一 |
四、产品同质化严重 |
五、市县两级未能实现全方位合作 |
六、缺乏专业的销售队伍 |
七、银行渠道业务盈利能力不及预期 |
第四节 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银保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双方的合作意识不到位 |
二、银行方注重追求短期效益 |
三、市县两级对于渠道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
四、考核体系不科学 |
五、公司资源整合利用不到位 |
第四章 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银保合作模式选择 |
第一节 银保合作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一、内部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第二节 银保合作模式及产品选择 |
一、公司金融板块的银保合作模式和产品选择 |
二、个人金融板块的银保合作模式和产品选择 |
第五章 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银保合作模式的经营策略 |
第一节 推进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
一、精准定位客户群体 |
二、产品开发银保联动 |
第二节 优化银行渠道合作策略 |
一、重点扶持战略合作银行 |
二、松散管理其它银行渠道 |
第三节 银保业务合作模式创新 |
一、深挖银行自身保险需求 |
二、政银保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三、信用卡分期支付保费 |
第四节 推动银保专业体系建设 |
一、内部人才培养机制 |
二、银行人员培训机制 |
第五节 健全银保风险管控体系 |
一、加强保险代理手续费支付的管理 |
二、完善银保双方的数据共享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品牌战略理论综述和应用概况 |
2.1 品牌与品牌战略的内涵 |
2.1.1 品牌的内涵 |
2.1.2 品牌战略内涵 |
2.2 战略管理理论及管理工具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战略管理工具 |
2.3 国内保险企业品牌战略应用概况 |
第三章 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
3.1 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背景 |
3.2 平安保险公司品牌战略管理现状 |
3.2.1 平安保险公司发展概述 |
3.2.2 平安保险公司品牌战略管理成效 |
3.2.3 平安保险公司品牌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 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现状 |
3.3.1 平安人寿新疆分公司 |
3.3.2 平安产险新疆分公司 |
3.3.3 平安养老新疆分公司 |
第四章 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4.1 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五力模型分析 |
4.1.1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1.2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4.1.3 供应者能力分析 |
4.1.4 投保人需求分析 |
4.1.5 替代品或服务分析 |
4.2 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SWOT分析 |
4.2.1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4.2.2 威胁(Threat)分析 |
4.2.3 优势(Strength)分析 |
4.2.4 劣势(Weakness)分析 |
第五章 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规划及目标 |
5.1 提高前瞻性,长期规划品牌战略管理 |
5.2 加强品牌战略分析,定位目标市场 |
5.3 加强事后跟踪调查,提高品牌战略执行力 |
5.4 建立具体执行标准,提升品牌战略实施成效考核力度 |
5.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全员对公司品牌战略实施的重视程度 |
第六章 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规划方案 |
6.1 加强总公司品牌特色化建设 |
6.2 形成通畅的品牌战略实施通道 |
6.3 创新符合区域特点的产品 |
6.4 提升保险服务能力和水平 |
6.5 加强舆情监测 |
6.6 推进政府关系管理 |
第七章 研究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6)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儿童医疗保险理论及体系 |
第一节 儿童医疗保险基本理论 |
一、儿童福利需求理论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三、政府规制理论 |
第二节 儿童医疗保险多层次结构分析 |
一、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
二、社会医疗互助保险体系 |
三、商业医疗保险体系 |
第三节 儿童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基础 |
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
二、少儿住院互助基金 |
三、儿童大病商业保险 |
第四节 医疗保险水平的影响因素 |
一、起付线、封顶线、基本药品目录的影响 |
二、参保率的影响 |
第三章 上海市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水平分析 |
第一节 基本情况 |
第二节 综合数据分析 |
第三节 儿童重大疾病保险报销水平个案分析 |
第四节 儿童重大疾病保险运行效果及评价 |
第四章 上海市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儿童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不完善 |
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
二、少儿住院互助基金 |
三、儿童大病商业保险 |
第二节 不同程度的过度医疗行为 |
一、过度检查 |
二、过度治疗 |
第三节 参保率参差不齐 |
第四节 保险支付方式比较单一 |
第五节 监管能力比较薄弱 |
第五章 完善儿童大病医疗保险水平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逐步消除过度医疗 |
一、建立有序的医疗市场 |
二、建立合理的绩效制度 |
三、建立完善的医疗法规 |
第二节 发挥政府支持作用 |
一、扩大支付范围 |
二、建立激励机制 |
第三节 儿童医疗福利制度的有机整合 |
一、优化内部管理机制 |
二、加强与外部福利制度衔接 |
第四节 强制保险的制度选择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H保险公司服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保险服务理论 |
2.1.1 保险概念及特征 |
2.1.2 保险服务内涵及作用 |
2.1.3 保险营销观念 |
2.2 服务创新理论 |
2.2.1 服务创新的内涵 |
2.2.2 服务创新类型 |
2.2.3 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 |
第三章 H 保险公司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H 保险公司简介 |
3.2 H 保险公司服务的现状 |
3.2.1 H 保险公司服务现状 |
3.2.2 H 保险公司服务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3.3 H 保险公司服务存在的问题 |
3.3.1 营销观念落后 |
3.3.2 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
3.3.3 产品个性化不足 |
3.4 H 保险公司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公司缺乏创新动力 |
3.4.2 员工管理力度不够 |
3.4.3 对创新投入不重视 |
第四章 H 保险公司服务创新体系构建 |
4.1 H 保险公司服务创新整体思路 |
4.1.1 服务创新理念 |
4.1.2 服务创新内容 |
4.1.3 服务创新方式 |
4.2 H 保险公司服务创新具体策略 |
4.2.1 服务组织创新 |
4.2.2 服务技术创新 |
4.2.3 服务产品创新 |
4.2.4 其它服务创新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的研究 |
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研究 |
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的演变 |
第一节 中央层面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演变 |
一、在培训主体的责任划分方面 |
二、在培训对象与规模方面 |
三、在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方面 |
四、在培训保障与效果监控方面 |
第二节 上海市农民工培训政策及实施现状分析 |
一、市级层面的农民工培训政策及实施情况 |
二、各区县层面的农民工培训实施情况分析 |
三、区县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案例分析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现状及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的定量数据分析 |
一、数据收集与统计 |
二、调研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三、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输出地职业培训的情况 |
四、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输入地职业培训的情况 |
五、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二节 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案例研究 |
一、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原因分析 |
二、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教学的现实情况 |
三、培训机构视角下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主要因素 |
四、培训机构方面关于完善农民工培训的建议 |
第三节 行业协会开展在职农民工培训的案例研究 |
一、行业协会开展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 |
二、行业协会开展职业培训的成功经验分析 |
三、影响行业协会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因素 |
第四节 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学习的案例研究 |
一、通过“做中学”和职业资格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的案例 |
二、通过民间学徒形式学习职业技能的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研究 |
第一节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和问题分析 |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定量数据分析 |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个案研究——以A电子厂为例 |
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的分析 |
四、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意愿的分析 |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研究 |
一、对培训内容方面的需求 |
二、对培训费用方面的需求 |
三、对培训主体方面的需求 |
四、对其它方面的需求建议 |
第五章 关于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的若干思考 |
一、在培训的功能和定位方面 |
二、在培训内容与培训类型的完善方面 |
三、在培训投资主体的多元参与方面 |
四、在培训形式的创新完善方面 |
五、在培训效果评估方面 |
六、在培训经费投入机制方面 |
七、在其它培训保障体系方面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培训学习现状调研(问卷) |
附录二: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对政府补贴培训的管理机构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各类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汇总表 |
附录五:调研中的部分访谈资料选摘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9)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与治理 ——以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娼妓现象概述 |
1.1.1 娼妓:以性为核心的社会现象 |
1.1.2 娼妓概念的界定 |
1.1.3 娼妓现象的历史沿革概略 |
1.2 论题的提出 |
1.2.1 论题提出的背景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理论与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性社会学理论 |
1.3.2 国内性社会学理论 |
1.3.3 娼妓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对象和样本的确立 |
第2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S市娼妓现象 #28——兼述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90年代S市娼妓现象发展态势 |
2.1 S市20世纪50年代前娼妓发展史略考 |
2.2 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前S市娼妓现象何以消亡 |
2.3 改革开放以后:娼妓现象“死灰复燃”与“卷土重来” |
第3章 当代S市娼妓现象的现状考察 |
3.1 S市调研区域的确立 |
3.2 S市娼妓现象的现状考察 |
3.2.1 S市A区娼妓现象调查 |
3.2.2 S市B区娟妓现象调查 |
3.2.3 S市C区娼妓现象调查 |
3.3 S市娼妓现象的主要特点 |
3.3.1 性从业者和性交易规模庞大 |
3.3.2 性买卖的“行话”:职业化和产业化 |
3.3.3 S市娼妓的结构性特点 |
3.3.4 S市性产业发展的特点 |
3.4 S市娼妓现象的衍变趋势 |
3.4.1 娼妓户籍的多样化趋势 |
3.4.2 娼妓身份的多元化趋势 |
3.4.3 年龄扩展化趋势 |
3.4.4 文化高层化和阶层内部分化趋势 |
3.4.5 网络化和虚拟化趋势 |
3.4.6 国际化趋势 |
3.4.7 同性性买卖的出现与增加趋势 |
第4章 社会转型:娼妓现象“死灰复燃”与“何以可能” |
4.1 社会转型:娼妓现象生成的“无形的手” |
4.2 价值观嬗变:信仰迷失中的“生理关注”与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 |
4.3 社会流动:社会关系形态重构与转向陌生人社会 |
4.4 性文化衍变:性传统规范趋于瓦解与“两性社会”趋于形成 |
4.5 信息化:娼妓从业空间多维化与性交易形态多元化 |
第5章 公共权力:娼妓现象消涨存亡的重要推力 |
5.1 公共权力:娼妓现象生成的“有形的手” |
5.2 影响当代娼妓现象的主要公共权力 |
5.3 公共权力民主化进程中公民“性权力”和性文化权力的扩张 |
5.3.1 当代社会公民“性权力”的“自觉” |
5.3.2 性民俗的自我建构与“性开放” |
5.3.3 性文化权力的扩张 |
第6章 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主要理论与实践 |
6.1 娼妓现象与和谐社会关系的观点之争 |
6.2 和谐社会视角下娼妓现象治理理论与主张 |
6.3 发达国家和地区娼妓治理的制度与实践概略 |
6.3.1 美国 |
6.3.2 欧洲 |
6.3.3 日本 |
6.3.4 我国港台地区 |
第7章 当代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政策选择 |
7.1 娼妓现象:社会问题与社会病态 |
7.2 娼妓“合法化”问题之辨:娼妓不宜合法化 |
7.3 当代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政策选择 |
7.3.1 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目标与原则 |
7.3.2 娼妓现象社会治理的政策建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卷内备考表 |
(10)完善长三角地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二元医疗保险问题凸显 |
1.1.2 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格局 |
1.1.3 新医改方案的有力推动 |
1.1.4 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
1.3.2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实现模式研究 |
1.3.3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
1.3.4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定量分析研究 |
1.3.5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理论与典型模式 |
2.1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理论 |
2.1.1 社会公正与健康公平理论 |
2.1.2 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 |
2.1.3 城乡融合与社会保险理论 |
2.2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典型模式 |
2.2.1 重庆模式 |
2.2.2 成都模式 |
2.2.3 昆山模式 |
2.2.4 经验与启示 |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农村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及实现条件分析 |
3.1 长三角地区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
3.1.1 上海市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
3.1.2 江苏省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
3.1.3 浙江省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
3.2 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户籍限制有待打破 |
3.2.2 统筹层次有待提高 |
3.2.3 待遇差距有待缩小 |
3.3 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实现条件分析 |
3.3.1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
3.3.2 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
3.3.3 长三角地区居民支付能力不断增强 |
3.3.4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
3.3.5 长三角地区人口结构优势依然存在 |
第四章 国外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比较研究 |
4.1 国外发达国家医疗保险的主要模式 |
4.1.1 “补需方”的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
4.1.2 “供需双补”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
4.1.3 “补供方”的混合型医疗保险模式 |
4.1.4 “供需都不补”的储蓄型医疗保险模式 |
4.2 国外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的主要模式 |
4.2.1 城乡完全一致的“统一模式” |
4.2.2 “制度分设、内容有统有分”有差别的统一模式 |
4.2.3 “分群施保,待遇无差别”的模式 |
4.3 国外城乡一体化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比较分析 |
4.3.1 从财政压力的角度比较分析 |
4.3.2 从管理角度比较分析 |
4.3.3 从公平角度比较分析 |
4.4 对长三角地区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启示 |
4.4.1 政府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财政投入力度 |
4.4.2 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
4.4.3 分步推进医疗保险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证分析 |
5.1 调研地的基本情况描述分析 |
5.1.1 太仓市医疗保险概况分析 |
5.1.2 海宁市医疗保险概况分析 |
5.1.3 松江区医疗保险概况分析 |
5.2 调研问卷分析 |
5.2.1 现有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分析 |
5.2.2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六章 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方案设计 |
6.1 制度设计的实现目标 |
6.2 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 |
6.3 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6.4 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 |
6.5 “同一制度、多种标准”的筹资补偿模式 |
6.6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设计 |
6.6.1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方案 |
6.6.2 方案的实施步骤 |
6.6.3 方案的实施手段 |
第七章 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方案可性行分析 |
7.1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方案的筹资测算 |
7.1.1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方案筹资测算步骤分析 |
7.1.2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方案筹资测算结果分析 |
7.2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方案居民支付能力预测分析 |
7.2.1 不同方案下居民所需筹资额分析 |
7.2.2 从居民收入角度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
7.2.3 补偿方案对家庭医疗支出的影响分析 |
7.3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政府负担能力预测分析 |
7.3.1 不同方案下政府所需筹资额分析 |
7.3.2 从生产总值角度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
7.3.3 从财政支出角度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
第八章 对策建议 |
8.1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筹资机制 |
8.2 调整政府卫生投入流向,强化“补需方”机制 |
8.3 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实现省(市)级统筹 |
8.4 推进基础建设、发展建设及相关配套改革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9.2 研究的创新点 |
9.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新华家庭幸福综合保险套餐(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产生过程与运转机制[D]. 钟慧澜.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2]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研究[D]. 王京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3]恒大人寿陕西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颜毅军. 西北大学, 2017(07)
- [4]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银保合作经营策略研究[D]. 王睿辰. 郑州大学, 2016(03)
- [5]平安保险新疆分公司品牌战略管理研究[D]. 冯巍.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6]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严剑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7]H保险公司服务创新研究[D]. 林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8]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D]. 曹金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9]当代娼妓现象的生成与治理 ——以S市为例[D]. 陈荣武.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10]完善长三角地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研究[D]. 刘海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