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则徐的《荷戈纪程》、《衙斋杂录》与姚莹的《康輶纪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钦,刘再营[1](2020)在《《康輶纪行》所附《乍雅图》研究》文中提出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姚莹先后至里塘和察木多处理乍雅两呼图克图争端,其《康輶纪行》一书逐日杂记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乍雅图》是书后所附地图中唯一一幅姚莹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访谈绘制而成的地图。虽然比较简略,甚至有个别错误,但比较清楚地展现了当时乍雅内外形势及交通路线。通过对该图绘制背景、特点及目的的分析,对主要交通路线的复原,对辖地范围和内部区划的考证,可以更好地理解姚莹处理乍雅争端"振以兵威"和"设备道"的主张,对于认识清代乍雅地区的政治、交通、地理也有重要意义。
汪孔丰[2](2013)在《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与桐城派兴衰嬗变研究》文中认为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自元代由浙江余姚迁居桐城境内大宥乡的麻溪,世称“麻溪姚氏”。姚氏迁居始祖为姚胜三,至五世参政公姚旭科第有名,逐渐由耕读之家转型为仕宦望族、文化世家。有清一代,麻溪姚氏更是因与桐城派契合之深而闻名天下。姚氏作家自十五世姚范、十六世姚鼐至二十世姚永朴、姚永概兄弟,六代传承,于桐城派开创、发展、兴盛、衰落的不同阶段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像姚氏家族那样与文学流派关联之深、结合之久的甚为罕见。本课题拟以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为切入点,观照它在桐城派兴衰嬗变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并希望能为研究桐城派与文化家族的关系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参照。明清时期,桐城着姓望族林立,他们大多为元末明初移民的后裔,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奋斗,通过科举入仕,终于从普通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科举望族、文化世家。桂林方氏、张氏、姚氏、马氏、左氏等钜姓望族都可谓典型代表。这些家族往往通过交游、师承、姻亲等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桐城地域文化的建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桐城也由此成为科举强县、理学重镇、诗文渊薮,是明清时期享誉全国的文化高地。这其中,麻溪姚氏多有贡献。麻溪姚氏作为文学世家,历经形成、发展、昌盛、延续、转型等不同阶段。麻溪姚氏自始祖姚胜三迁居桐城至十世,是文学世家的形成与发展期。自十一世至十六世,是文学世家的昌盛期,姚氏一门文运蒸蒸日上,蔚为大观。自十七世至二十世,是姚氏文学世家的低位延续期。自二十一世起,麻溪姚氏世家逐步现代转型,最终文学世家的光环褪去。麻溪姚氏的联姻行为对桐城派本土力量的发展与壮大有重要影响。麻溪姚氏主要与境内方氏、张氏、马氏、左氏等文化世家联姻,大多为世代通婚,甚至连环联姻。他们通过联姻营造出联袂共生、交相师友的文学场域,这不仅促进了桐城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创造出了桐城派在本土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的发展景象。麻溪姚氏的重教传统促进了桐城派的传播与发展。麻溪姚氏历代重视子弟教育,拥有优良的重教传统,这有力地保障了麻溪姚氏在科举仕宦、文学艺术上的成功。不仅如此,麻溪姚氏家族成员还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或创办书院,或主讲书院,或创办新式学堂,或主讲新式学堂,培育了大批师法姚学的桐城派弟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桐城派的传播与发展。这尤以姚鼐掌教钟山书院最具代表。姚鼐前后两次掌教钟山书院,长达二十余年,培养了大批服膺其法的门生,助推了以姚鼐为中心的桐城派文人群体的形成,同时也影响到了钟山书院乃至江南地区学术风气的转变。麻溪姚氏的藏书、编刻传统促进了桐城派的学术文化传承。藏书、编刻是家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活动,有利于家族文化的累积与传承。以姚范、姚鼐、姚濬昌等姚氏典型代表对家族的藏书、编刻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不仅为家族自身的文化发展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也为桐城派学术文化的累积与传承创造了必要条件。麻溪姚氏代起英才,他们在桐城派不同时期的嬗变进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十五世姚范不仅对姚鼐有言传身教之影响,还对桐城派的形成有先导之功。十六世姚鼐是桐城派的立派宗师,也是后世麻溪姚氏的文学宗师。他创造的“惜抱家法”成为麻溪姚氏家学以及桐城派的重要文化资源。十七世姚景衡秉承家学,承继父说,在桐城派阵营中占有一席之地。十八世姚莹、姚柬之、姚元之三人师承姚鼐,以其政声宦绩、文艺成就继续支撑着麻溪姚氏世家望族的声誉,同时也为桐城派在嘉道时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九世姚濬昌,青年时期进入曾国藩幕府,在诗歌上得到曾国藩、莫友芝等名师指点与奖掖,充当了同光年间桐城诗歌振起者的重要角色。二十世姚永朴、姚永概兄弟面对桐城派日薄西山之势,心忧如焚,意图力挽颓势。他们在理论主张、文学创作、学校教育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努力,为延续桐城派的枯竭生命竭尽了精力。他们既是桐城派的维护者,又是桐城派衰亡的见证者。
张代芬[3](2005)在《姚莹《康輶纪行》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地区的渗透,引起了人们对祖国边疆的高度关注。姚莹的《康輶纪行》是其贬官四川后为解决藏僧纠纷两次奉使乍雅途中的札记汇编而成,以全面介绍藏族考及藏外印度、尼泊尔以及英、俄等国情况为基本内容,对西南地区边疆形势进行了考察,揭露了英国侵略者对西藏的觊觎,为加强祖国西南边防提供了有益借鉴。
焦静宜[4](1993)在《林则徐的《荷戈纪程》、《衙斋杂录》与姚莹的《康輶纪行》》文中研究说明 清中叶以降,边防松弛,外患日偪,因而"海防"与"塞防"之议成为朝廷内外关注的问题,一些主张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渐致力于边疆问题的研求。梁启超曾对这一学术思潮作过中肯的评价,他认为:"自乾隆后边徼多事,嘉道间学者渐留意西北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诸地理。"尤提及徐松、张穆、何秋涛为最名家,并把这门新兴学术概括进"清学"中去;但与此同时,他又慨叹地理学的不重现状,说:"清代地理学偏于考古,故活学变为死学,惟据全祖望着《刘献廷传》,知献廷有意治‘人文
二、林则徐的《荷戈纪程》、《衙斋杂录》与姚莹的《康輶纪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则徐的《荷戈纪程》、《衙斋杂录》与姚莹的《康輶纪行》(论文提纲范文)
(1)《康輶纪行》所附《乍雅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乍雅图》的绘制背景、特点及目的 |
(一)绘制背景 |
(二)绘制特点 |
(三)绘制目的 |
二、《乍雅图》所绘交通路线复原 |
(一)川藏驿道 |
(二)左贡道 |
(三)其他道路 |
三、清代乍雅的辖地范围和内部区划 |
(2)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与桐城派兴衰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上编 麻溪姚氏家族与桐城派嬗变研究 |
第一章 桐城麻溪姚氏崛起的文化生态背景 |
第一节 元末明初移民与桐城着姓望族的形成 |
第二节 桐城望族与桐城文化高地的建设 |
本章结论 |
第二章 从移民之家到海内世家:麻溪姚氏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麻溪姚氏文学世家发展阶段的划定 |
第二节 麻溪姚氏文学世家的形成与发展(始祖-十世) |
第三节 麻溪姚氏文学世家的繁盛(十一世-十六世) |
第四节 麻溪姚氏文学世家的延续与转型(十七世-二十一世) |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麻溪姚氏家族联姻与桐城派本土力量的发展 |
第一节 麻溪姚氏家族的姻娅网络 |
第二节 世家联姻与桐城派本土力量的形成和发展 |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麻溪姚氏重教传统与桐城派域外力量的培育 |
第一节 麻溪姚氏的家族教育 |
第二节 姚氏家族与书院教育 |
第三节 姚鼐掌教钟山书院与桐城派文人群体的形成 |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麻溪姚氏藏书、编刻传统与桐城派的学术文化传承 |
第一节 姚氏家族的藏书传统及其学术文化影响 |
第二节 姚氏编辑刊刻活动及其文化意义 |
本章结论 |
下编 麻溪姚氏家族代表性作家考论 |
第六章 十五至十七世姚氏作家与桐城派的形成 |
第一节 十五世姚范与桐城派的先导之功 |
第二节 十六世姚鼐与家族内桐城派弟子 |
第三节 十七世姚景衡与桐城派 |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十八世姚莹、姚柬之、姚元之与桐城派的发展 |
第一节 姚莹“经济”说与桐城派学风的转向 |
第二节 姚莹的交游与桐城派的扩散 |
第三节 姚柬之、姚元之与桐城派的传承 |
本章结论 |
第八章 十九世姚濬昌与桐城诗歌的振起 |
第一节 姚濬昌与曾国藩幕府 |
第二节 姚濬昌的诗文创作与振起桐城诗歌 |
本章结论 |
第九章 桐城派的式微与二十世姚永概兄弟的守护 |
第一节 “二姚”的诗学观与近代桐城派诗学的新变 |
第二节 斯文之衰与“二姚”的坚守创作 |
本章结论 |
结语 |
附录一 桐城麻溪姚氏世系简图 |
附录二 桐城麻溪姚氏作家生平着述简表 |
附录三 明清麻溪姚氏家族进士、举人表 |
附录四 麻溪姚氏家族成员主讲书院或学校简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四、林则徐的《荷戈纪程》、《衙斋杂录》与姚莹的《康輶纪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康輶纪行》所附《乍雅图》研究[J]. 张钦,刘再营.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与桐城派兴衰嬗变研究[D]. 汪孔丰. 上海大学, 2013(11)
- [3]姚莹《康輶纪行》述论[J]. 张代芬.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 [4]林则徐的《荷戈纪程》、《衙斋杂录》与姚莹的《康輶纪行》[J]. 焦静宜. 文献, 1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