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在《中国日报》做新闻摄影的

我是如何在《中国日报》做新闻摄影的

一、我怎样在《中国日报》搞新闻摄影(论文文献综述)

叶定宇[1](2019)在《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文澜是整个新时期摄影史中一位声名显赫的摄影艺术家,他一生致力于摄影事业,其摄影类型广泛,涉及纪实摄影、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等多个领域。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王文澜形成了独特的摄影观,并对当代的摄影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中国日报》的摄影部主任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王文澜不仅是我国摄影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我国新时期摄影产业的启动者。新中国成立初期,摄影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其创作自然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这导致了摄影作品的整体基调倾向于“假大空、高大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但摄影却依旧停留在简单的拍摄记录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式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摄影的发展。基于此背景,以王文澜为首的一批摄影师开始觉醒,他们认为政治人物应该走下神坛,而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才是摄影镜头的焦点,并开始着重追求摄影的人性化表现。王文澜提出的“局部美学”理论以及让镜头“暗中眨眼”等观点对当今摄影从业者来说仍具启发意义,他也成为从政治工具、宣传画式的摄影到确立本体性的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本文重点关注王文澜摄影作品中的纪实价值、新闻价值和美学价值,并以此为切入点,剖析其摄影作品中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从而探究王文澜的创作手法和拍摄心理。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王文澜及其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究王文澜的摄影观对当代摄影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此外,王文澜的摄影作品乐观化地图饰现实,并且摄影实践中的变革不够彻底,这些局限性也值得我们关注。

于文国,王文澜,任悦,张惠宾,段琳琳[2](2014)在《“平民永远是我镜头中的主角”——对话摄影家于文国》文中指出"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得益于‘既不优越也不闭塞’的成长环境,它使我立志改变命运。"张惠宾:你是一位山东大汉,也是摄影界有名的硬汉——靠硬碰硬拍照片立身扬名的汉子。很想知道,你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出生长大的?于文国:1956年11月,我出生在山东省桓台县滩子村,父亲原来是国有企业工人。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难,尤其工人工资常常入不敷出。当时,社会上盛行一句话,"七级工八级工,不如农民一沟葱"。在那个大环境下,父亲选择了回家种地,我也由工人家属变成了农民子

彭治国,刘静静,高鹏[3](2009)在《红镜头——7位摄影师眼里的影像中国》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个天壤之别的时代。在过去60年里,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经历着巨变。中国从默默无闻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成了如今世界上崛起的大国,它正大踏步进入现代世界。世界看着中国,尽管中国还不习惯被人注视和议论。这也是一个语焉不详的时代。人们用对未来的憧憬,来掩盖思想与内心的荒凉。尽管只有60年,我们也不太能记得我们的过去了。而那些貌似写在历史书上的历史,往往布满着陷阱。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罗兰巴特说,"我对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以及历史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开始操作这个专题。在约摄影师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埋头在历史的回忆中,凝视历史,从他们拍下的一张又一张照片里去寻找历史的真相和细节。从一开始,这个专题就注定了遗憾。我们力图反映整个国家60年的面貌,力图为一个60年的国家画一幅素描,然而相片并没有完全覆盖整个国家,也遗漏了若干重要事件。拍摄《开国大典》的侯波因为年龄等原因,婉拒了我们的采访。还有一些摄影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没有采访到他们。幸运的是,我们也采访到了几位令人尊敬的摄影师。在无数次对他们相片的凝视里,我们发现,中国历史的无数表象与隐秘,被完整地保存在相片里——每一张相片就是一个作案现场,历史并没远去,它就沉睡在相片里。我们选择的大多数照片,并不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发言的有权有势的大人物,而是那些不可避免与历史相遇的小人物,是到了该他们倾吐心声的时候了,是该有一个舞台让他们也发出自己的声响了。尽管如此,因为版面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对更多优秀的图片忍痛割爱。在60年大庆到来之际,在举国欢庆的时候,我们通过几个摄影师的心路历程和他们的一组图片,试图寻找一个细节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当然,真实可能永远是理想,但关键是我们已经在寻找真实的路上。感谢我们采访到和没采访到的中国摄影师,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历史的见证。

盛希贵,周邓燕[4](2008)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与变革》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新闻摄影业务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本文从三个主要方面回顾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与变革:一是党报新闻摄影的报道机制变革;二是"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方针的推进和深化;三是都市报新闻摄影实践对新闻摄影业务的推动;最后是启示与展望。

胡颖[5](1996)在《坚持正确评选方向 多出新闻摄影精品》文中认为我国在新闻摄影领域研讨的热门话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一个是提高摄影报道质量。两个问题,一个目的,即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讨与实践,以充分发挥新闻摄影在宣传报道工作中的独特价值与威力。

吴昌华[6](1990)在《新闻图片编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冲击、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巨大需要,我国新闻摄影界一代新人异军突起。报纸作为新闻摄影产品的主要载体,新闻摄影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必然会在报纸上表现出来。考察中外报纸的图片编辑,从他们在报纸编辑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现代

古木[7](1990)在《一个战士摄影家的足迹——访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干事王孝》文中认为 采访王孝时,他随手递给我一张名片,除了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干事这个职务外,上面印着四个头衔: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委、解放军画报摄影记者、北京军区军事摄影协会秘书长。时下,有些名片尽是吹,王孝这张名片没有使我产生那种联想,反倒催促我提起笔来给他写点什么。推算起来,王孝从1964年业余自学摄影开始,至今有25年了。他拍的照片累积起来不比他那1米69的个儿高出个头才怪呢。论质量,他在全军、全国以

陆宏德[8](1985)在《蒋齐生和他的新闻摄影》文中认为 一在厦门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来了一位背相机的中年人。他和同学们坐在一起,一边倾听着着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讲课,一边不停地打量着教授,从教授讲课的动作中捕捉着什么。他两次站起来,举起相机,但没有拍,又坐了下来。直到第三次,他才按下了相机的快门,拍下了教授讲课时富有个性的神态。这位中年人对自己刚开始实践抓拍,显得有点紧张,但这

陆宏德[9](1985)在《蒋齐生和他的新闻摄影》文中认为 一在厦门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来了一位背相机的中年人。他和同学们坐在一起,一边倾听着着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讲课,一边不停地打量着教授,从教授讲课的动作中捕捉着什么。他两次站起来,举起相机,但没有拍,又坐了下来。直到第三次,他才按下了相机的快门,拍下了教授讲课时富有个性的神态。这位中年人对自己刚开始实践抓拍,显得有点紧张,但这时。他的脸上终于流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这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现在,这位中年人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他已退出新闻摄影第一线,专心研究新闻摄影的理论和历史,并从事这方面的写作。有意思的是,他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今天却也走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台,讲起新闻摄影课来。他就是新华社研究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

王文澜[10](1983)在《我怎样在《中国日报》搞新闻摄影》文中提出初学摄影时,有位老摄影家的话给我很深的印象:“要做个摄影家,首先要做好摄影记者。”在当时的新闻摄影中,弄虚作假猖獗,摆布导演横行,使新闻图片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到极点。我在学习摄影的道路上也受其害,走了不少弯路。那时我

二、我怎样在《中国日报》搞新闻摄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怎样在《中国日报》搞新闻摄影(论文提纲范文)

(1)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王文澜的研究
        二、关于王文澜摄影观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文澜摄影观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背景
        二、家庭环境
        三、工作环境
        四、个人爱好
    第二节 国外摄影思想的影响
        一、国外摄影理论思潮的引入
        二、国外摄影家的影响
    第三节 同时代摄影群体的推动
        一、四月影会
        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三、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四、美联社华裔摄影记者刘香成
第二章 王文澜摄影的纪实观及其实践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纪实观下摄影实践的主观性
        一、情绪的主观
        二、技术的主观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纪实观下摄影实践的人文性
        一、对被摄者的人文关怀
        二、题材选择的多样化
        三、拍摄身边事物
第三章 王文澜摄影的新闻观及其实践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新闻观下摄影实践的新闻性
        一、新闻照片需要具备新闻性的典型瞬间
        二、寻找摄影选材角度,摆脱照片固化模式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新闻观下摄影实践的真实性
        一、新闻的真实
        二、历史的真实
        三、生活的真实
        四、逻辑的真实
第四章 王文澜摄影的美学观及其实践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美学观下摄影实践的艺术性
        一、局部美学
        二、让镜头“暗中眨眼”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美学观下摄影实践的戏剧性
        一、画面语言
        二、动作姿态
第五章 王文澜及其摄影观的影响与局限性
    第一节 王文澜对中国摄影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新时期中国摄影的推动者
        二、新时期中国摄影的启动者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的局限性
        一、未完成的摄影变革
        二、乐观化的图饰现实
结语
附录1: 王文澜简历及其主要作品
附录2: 王文澜部分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着
    二、报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与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党报新闻摄影报道机制变革
    (一)从“坐班制”让记者“等”新闻到“聘用制”让记者“跑”新闻
    (二)新闻摄影人才选拔制度变化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推进和深化
    (一)少数报纸的局部尝试
    (二)《中国青年报》的摄影专版
    (三)新闻摄影电子化和网络图片市场的兴起
都市类媒体对新闻摄影业务的推动
    (一)专职图片编辑的设立
    (二)大型专题摄影报道的新突破
    (三)视觉联盟的成立
启示与展望

四、我怎样在《中国日报》搞新闻摄影(论文参考文献)

  • [1]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D]. 叶定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2]“平民永远是我镜头中的主角”——对话摄影家于文国[J]. 于文国,王文澜,任悦,张惠宾,段琳琳. 中国摄影家, 2014(05)
  • [3]红镜头——7位摄影师眼里的影像中国[J]. 彭治国,刘静静,高鹏. 优品, 2009(10)
  • [4]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与变革[J]. 盛希贵,周邓燕. 国际新闻界, 2008(10)
  • [5]坚持正确评选方向 多出新闻摄影精品[A]. 胡颖. 第四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 1996
  • [6]新闻图片编辑研究[A]. 吴昌华.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第四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 1990
  • [7]一个战士摄影家的足迹——访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干事王孝[J]. 古木. 新闻记者, 1990(Z1)
  • [8]蒋齐生和他的新闻摄影[J]. 陆宏德. 新闻战线, 1985(03)
  • [9]蒋齐生和他的新闻摄影[J]. 陆宏德. 新闻战线, 1985(03)
  • [10]我怎样在《中国日报》搞新闻摄影[A]. 王文澜. 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 1983

标签:;  ;  ;  

我是如何在《中国日报》做新闻摄影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