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纺织品的发展前景

高科技纺织品的发展前景

一、高技术纺织品的开发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梅士英,唐人成[1](2010)在《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及染整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纺织品发展趋势出发,阐述了纺织新纤维多组分纺织面料的组合优点、组合类型和制造方法;并对多组分纤维纺织面料中新型纤维的染整加工特性进行了简述和分类,对不同色彩效果的染色方法和染整加工中的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曾珣[2](2016)在《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研究 ——基于金融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已是大势所趋。国际金融的历史告诉我们,资本账户开放后如果遇到严重的外部冲击就可能出现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引发货币危机,最终阻碍甚至导致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出现倒退。因此探讨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决定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为“桥梁”,将以往割裂开来分析的全球失衡可持续和资本账户开放(货币国际化)可维持问题构建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这一分析框架的创新不仅使得本文有关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研究成果能为维护国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和稳定所借鉴,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为分析当前面临的全球失衡和人民币国际化着力点选择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由于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盈余能力直接决定国际收支状况,而金融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又是这两个账户盈余能力的深层决定因素,所以本文拟从这两大竞争力的角度探寻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决定机理。在分析金融竞争力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的关系时,本文首先将货物商品贸易领域的比较优势理论引入金融资产国际交易领域并构建理论模型。发现一国的投资者法律保护制度和风险金融资产成本是构成金融竞争力,决定该国风险金融资产净输出情况的主要因素。其中风险金融资产成本的上升会降低该金融资产的净输出额;投资者法律保护状况的改善则有利于该金融资产的净输出。此外本文还用G20国家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资本成本的上升会显着地降低金融资产的净输出水平;而从法律制度、金融市场和信用制度三个维度构建的投资者保护指数则会通过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而促进金融资产的净输出。由此可见,要提高一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盈余能力以增强国际收支结构的可维持性,就需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切实降低资本成本,同时加强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建设以提升金融竞争力,增强金融资产对国外资金的吸引力。在分析产业竞争力与经常账户余额的关系时,本文首先基于贸易增加值数据直接从创汇能力角度分析了中美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结果发现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低技术制造业是中国的优势所在;对于高技术制造业,中国只是从事其中加工组装等位于产业价值链下游的分工环节,且参与度在逐年降低。美国则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位置,且其在高科技制造业领域的领先优势仍在逐年扩大。接下来本文对产业竞争力进行细分,寻找决定这种创汇能力进而影响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根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了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其中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削弱一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商品和服务的净出口数额;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净出口具有显着地促进作用。最后本文分析了主要国家近年来这两种产业竞争力组成要素的变化趋势。发现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虽逐年上升,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虽远低于美国,但上升较快(已超过印度)且增速长期超过本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导致产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所以要想通过经常账户渠道强化国际收支结构的可维持性,就必须抓紧实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过生产率的提升来弥补劳动成本增加对产业竞争力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增强产品的净输出和经常账户的盈余能力。综上,本文认为当前的全球失衡问题实质上是美国凭借其良好的投资者保护环境、安全可靠的金融资产、较高的金融体系效率及较低的资本成本所形成的强大金融竞争力,对外输出金融资产;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凭借其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形成中低端制造业领域的产业竞争力,向美国出口廉价商品,这一国际分工体系的必然产物。但中国正面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投资者保护环境较差等客观现实。为提升金融、产业竞争力,增强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中国应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生产产品的附加值含量,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同时积极发展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加强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建设。从而为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佟家栋,谢丹阳,包群,黄群慧,李向阳,刘志彪,金碚,余淼杰,王孝松[3](2017)在《“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文中提出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一股"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股思潮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对中国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造成重大影响。为了推动对"逆全球化"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研究,我们在《中国工业经济》高端前沿论坛(2017·春季)暨"‘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研讨会嘉宾演讲的基础上,策划了本组笔谈。我们邀请9位知名学者深入探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逆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方案。这组笔谈试图解释并回答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为发挥中国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向着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探索。

黄伟丽[4](2019)在《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轻工大类中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重要产业。新中国成立至今,纺织产业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从吸纳就业人口近百万到上千万,从出口创汇1亿美元到2464亿美元,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格局与国际贸易秩序变化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纺织产业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贸易顺差仍保持一定增长,但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却快速上升,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日益强化,中国纺织产业整体进入增长动力转换期。但是,长期贴牌生产,自主创新和品牌营销能力不足,增长动力后劲乏力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纺织产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实现竞争力可持续提升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剖析中国纺织产业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为中国纺织产业实现竞争力的可持续提升寻找全新的路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的研究视角是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主题为现阶段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问题实质是纺织产业竞争力可持续提升问题,主要内容和总体思路包括:一是在对纺织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产业结构主义观、全球价值链理论、产品质量阶梯理论均不能解释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国,现阶段纺织产业面临的竞争力提升不可持续的现实困境。而产品空间理论的亮点就在于它捕捉到了产品空间的异质性,异质性意味着产品升级不连续,可能发生“断档”现象。从这一角度看,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中国纺织产业升级演化的轨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更具解释力度。与此同时,对产品空间理论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关键概念、政策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二是采用横向的国际对比法和纵向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自我比较法,深入描述了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障碍。三是产品空间理论框架下纺织产业升级是内部结构升级与附加价值提升协同推进的过程。从能力角度讲,是一国企业发现其擅长生产的纺织产品并在“干中学”掌握这种能力的过程,其升级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在呈“核心—边缘”结构的全球产品空间中则表现为从边缘向核心区域渐进式跳跃的过程。本文将“渐进式升级”拓展至“跨越式升级”,即纺织产业的升级是在外部条件(产业政策)和内部条件(遵循比较优势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当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引发“质”的跨越式升级。四是有机地将物理学领域的复杂网络分析法和经济学领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对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尤其,创新性地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检验了纺织产业升级的非线性特征。此外,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长期受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了纺织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设计了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纺织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逐渐偏离了比较优势。利用中国1962~2018年98种纺织产品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发现,产品密度对纺织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减弱,这表明中国纺织产业逐渐偏离比较优势。拓展的国别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同等水平的“低—中高收入类型”国家相比,中国纺织产业更加偏离比较优势,与国民收入水平增幅大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进一步对中国纺织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受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行为的共同影响。中国模仿发达国家追求赶超式发展战略的政策引导使得纺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比较优势。(2)中国纺织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并非缘于路径依赖效应。门槛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产品技术复杂度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且抑制的程度呈现先加剧后减弱的非线性趋势。机理检验结果表明,产品复杂度虽然支撑了纺织产品持续保持优势,却抑制了纺织产品升级,结果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这意味着中国纺织产业面临着既有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而新的比较优势还未形成的尴尬局面。对产品密度与产品复杂度的交互项进行门槛面板回归,发现产品密度不仅有利于抑制产品复杂度对纺织产业升级的负向影响,而且随着产品密度水平的提高,产品复杂度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这表明中国纺织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并非缘于路径依赖效应。进一步地纺织产业政策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纺织产业政策使得产品复杂度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3)中国纺织产业累积的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跨越式升级。门槛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纺织产业升级的抑制作用在逐步减弱。机理检验结果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通过抑制产品升级和产品失势从而抑制纺织产业升级。这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纺织产业保持比较优势的支撑作用呈递减趋势,且不利于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密度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的交互项进行门槛面板回归发现,产品密度对产品机会前景收益的正向调节效应具有门槛效应,当产品密度处于低水平区间时,产品机会前景收益抑制纺织产业升级;只有当产品密度跨越低水平区间时,潜在机会价值的开发才有利于纺织产业升级。结合中国的纺织产业之所以仍然位居“低端锁定”的现实,可知纺织产业的产品密度仍然处于低水平区间,意味着中国纺织产业目前累积的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跨越式”升级。(4)文末设计了适合中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升级路径。基于以上实证结论,在遵循三大原则即比较优势原则、优化纺织产品空间整体网络原则、依赖“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四条升级路径:一是沿着邻近产品进行升级;二是产品结构升级与产品价值升级协同推进;三是提升复杂度高的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挖掘升级潜力大的纺织产品的潜在机会价值。为保障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的顺利进行,从四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渐进调整赶超式的纺织产业发展政策;二是依托“一带一路”转移出口主战场,维持纺织产业既有比较优势;三是提高纺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驱动力;四是培养高级纺织技术和管理人才,多措并举保障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顺利可持续进行。

潘慧明[5](2006)在《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业一直就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历史悠久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多年来,我国纺织业为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平衡外汇收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强大的比较优势,也是加入WTO后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之一。所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业的一个重要产业组织形式,也是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产区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上海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或出口基地形成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这些地区纺织服装业的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我国政府和企业界高度重视集群现象,也加大了对集群研究的力度。 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兴起是在国民经济从温饱型走向小康的发展阶段,存在着许多缺陷,如生产起点不高,职工以农村劳动力为主,技术素质普遍不高,开发设计创新能力弱,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缺乏品牌文化等。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外部挑战,比如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消费需求的转移,国际化跨国资本的进入等等,使集群内本土企业的弱点进一步显现;从集群内部来看,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增长缓慢,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快,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大路货产品过剩,缺乏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另外,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集群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难免会陷入衰退。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障碍,有些已出现了萎缩现象,值得关注。如何培育、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如何构建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有何特征,如何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升级改造,如何规避其风险,如何构建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如何使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因此,对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进行研究不仅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 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本章对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形成的条件。 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关理论概述。在对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集群竞争力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章归纳总结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形成机理;对两种典型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赵宏[6](2005)在《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也是仅次于机电、旅游行业的第三大出口产业。随着美国、欧盟等主要出口市场的部分设限产品配额被取消,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将对我国的纺织工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但客观地分析,纺织工业所面临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目前的纺织工业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核心的竞争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入WTO后,中国将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一体化接轨的市场,纺织品将继续承担较重的关税减让义务,同时东南亚、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凭借其设备、技术和管理实力,使其纺织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目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设备、工艺上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要进一步发挥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正确确立我国纺织工业在亚洲及世界纺织业中的地位,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形成竞争核力,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以量取胜的现状,注重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本研究以熊彼特、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的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纺织工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纺织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应用区域经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复杂系统等相关理论,从战略目标、战略环境、核心能力等基本要素的分析入手,通过对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过程、影响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扩散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旨在较为全面的对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现状做出客观的分析,构建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基于技术创新的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实现纺织工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衔接,并由此分层次提出可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其它社会经济主体采纳的包括发展战略目标、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市场、融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方面适应中国纺织工业运用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周松兰[7](2005)在《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和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日本、韩国是东亚经济圈中制造业实力最强的三个国家,其制造业发展态势集中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制造业竞争关系,三国间制造业竞争力的梯度层次透视出世界制造业总体分工体系的缩影。通过对三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尤其是现实比较,更清楚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差距和应向日韩学习借鉴的经验,研究后进国家发挥后发优势以学习效应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的规律性,不仅对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的比较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还可正确把握与日韩的竞争关系,加速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 本文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本观点,以比较优势论和竞争优势论为理论基石,运用产业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尤其是世界经济理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采用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制造业具体行业分析与制造业总体分析相结合、国别分析与三国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并做出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总结所得到的启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研究的立场角度创新。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竞争力综合研究的文献,而日韩的相关研究都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应对中国崛起的分析和对策,本文则立足中国视角,专门针对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分行业和整体综合实证分析。 二是研究的分析方法创新。已有的涉及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大都限于现实静态竞争力的比较,而且多数是局部行业尤其是本国的一些支柱产业竞争力的比较,而本文从三国各自制造业历史演进的纵向动态比较出发,与横向静态比较相结合,既分行业也有制造业整体分析。 三是研究的内容观点创新。第一,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进行制造业竞争力比较时,动态竞争力应重于静态竞争力,所以在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竞争力比较中,对我国来说更重要的是动态竞争力。第二,本文认为,造成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现实竞争力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某种层次上决定于三国的学习效应不同。第三,本文认为,日韩制造业增长减缓的重要原因在于脱工业化的阶段性,而不是所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中国过度投资造成的“产业空洞化”。第四,本文认为,一国制造业总体竞争力实质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决定的,而高度集中体现为制造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在中日韩制造业分工体系中,日本定位于资本物品、韩国定位于中间物品、中国定位于最终消费物品的制造业结构层次限定了其现实竞争力的强弱。

王效云[8](2020)在《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用演化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解读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困境。在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曾是最有希望实现对发达国家赶超的发展中国家,然而,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似乎证明曾经的辉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危机扭转了之前良好的赶超势头,并促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转型。人们因危机爆发而否定之前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寄希望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然而,新自由主义没能将拉美国家重新拉回到赶超轨道上,反而使拉美经济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而且危机和动荡不断,拉美国家随之落入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之中。与此同时,社会方面出现了倒退,贫困和两级分化加剧,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不满于新自由主义的失败,21世纪以来拉美一些国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其中以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最为突出。这一新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将矛头指向积怨已深的社会矛盾,试图通过再分配领域的改革缓和社会矛盾,减少贫困,在经济领域则实行国有化,将重要部门的私有产权变为国有产权,以便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然而,这一发展模式在21世纪最初十年展现出颇具希望的势头之后,很快归于沉寂了,这些国家陷入了更深的混乱中。拉美国家的人民从来没有放弃改变命运的努力,他们对有可能改变落后现状的理论和模式抱有极大地热情,拉美国家因此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试验田。然而,拉美国家至今仍没有找到那条真正能使其实现赶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自进口替代工业化以来的所有发展模式,在拉美国家都失败了?如何看待拉美国家面临的发展困境?摆脱发展困境的突破口和出路在哪里?本文以演化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采用较长时期的历史视角,针对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以来的发展模式,抽取演化发展经济学市场、技术与制度的三个关键考察角度,进行经济发展的长历史纵向分析和对比东亚经济发展的横向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生产结构是拉美国家陷入发展困境的根源。经济发展是生产结构特定的,只有报酬递增的高质量生产活动才能带来发展,而拉美国家生产结构却专业化于低端的、远离技术中心的、报酬不变或递减的生产活动。正是因为这样的生产结构,使得拉美国家缺乏对知识、技术和创新的内在需求,无法启动技术和创新这一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报酬不变或报酬递减的特质,意味着产品市场基本都是完全竞争的,难以为国民福利的增加提供基础;低端的生产活动生产环节少、产业链条短,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也难以形成产业间的协同效应。造成这种生产结构的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使拉美国家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就放弃对高端产业的保护和扶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失败,不是因为政府对经济的选择和干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所,政府干预是实现赶超和发展的前提,而是因为政府干预的方式和方向出现偏差,没有遵循工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其营造有序运转的大规模市场和建立相应的内生技术能力。对于拉美国家来说,要突破经济发展困境,就要在生产领域谋求大变革,综合借助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利于生产和创新的工具,建立和发展高质量的生产活动,改变当前的生产结构。

姜峰[9](2019)在《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悬而未决,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部分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地缘政治盘根错节,保护主义抬头,“金砖经贸竞争大于合作”、“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挤占了其他金砖国家的生存空间”等论调逐渐兴起。由此,为深入剖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关系,本文创新性地将全球视角纳入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研究中,以与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存在出口贸易往来的173个国家或地区为切入点,利用金砖国家外部出口贸易网络突破传统金砖五国内部贸易研究思路,探究中国对非金砖成员国的出口是否影响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的全球出口贸易,为金砖五国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为保障全球视角的完整性,本文亦从技术进步、消费者福利改进等两个全新角度,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合作红利,挖掘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潜力,为全球贸易拓展奠定基础,从而形成结合金砖国家外部出口贸易市场与内部贸易联动的金砖全球贸易大格局,创新、合理、综合地论证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的相关性,为金砖五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首先,本文提出的“出口贸易共赢”是指,中国以不损害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利益为原则,在全球经济贸易深度交融、密不可分的趋势下,通过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扩大同金砖各国的全球出口贸易利益融合点,推动其他金砖成员国全球出口市场拓展、产品技术优化,并使得金砖贸易合作朝着更加平衡、包容、开放、普惠方向演变的发展方式。其次,为了准确判定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本文借鉴反射方法和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原理,计算金砖五国全球SITC 3位码产品技术附加值,发现1990年—2016年,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贸易互补指数长期高于90%,并且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的双向出口贸易竞争压力指数逐年降低,因此,无论是从全球出口贸易市场,还是从出口产品结构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贸易方面具有显着的共赢特性,不存在中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制约或阻碍其他金砖成员国发展的现象。第三,为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贸易市场利益关系,本文基于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借鉴RBC模型,纳入汇率浮动、居民资本调整成本及中间品垄断竞争等条件,构建理论模型,并设立覆盖173个国家或地区的计量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充分证明中国对全球非金砖成员国的出口能够有效带动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的同步增加,并且这种出口共赢不因东道国收入高低而有所改变。同时,中国出口的带动效应在资源禀赋贫瘠和丰富的地区作用尤为突出,在欧洲及非洲的促进效应远强于亚洲、美洲和大洋洲,2010年金砖国家组织的正式成立亦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外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出口共赢。第四,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金砖国家内部利益分布,本文通过国际货物贸易拓展封闭两国模型,构建NOEM模型,从理论上剖析中国出口可有效优化其他金砖成员国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同时,本文利用中国对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2000年—2016年SITC 3位码的产品出口数据对金砖国家内部技术优化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出口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存在显着正相关的关系,且自2010年金砖国家组织正式成立以后,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技术优化的优化作用显着提升。第五,本文借鉴国际通用方法,对2000年—2016年中国SITC 5位码层面产品的替代性、消费调整、偏好变动、消费者福利进行测算,发现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多样性有效改善了中国进口消费福利,促进中国进口价格下滑0.62%,相当于每年获得约为2000年GDP的0.32%的福利增长,因此,中国不断加强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合作,不仅能够以自身内需增长带动其他四国经济发展,还可有效满足多元化的中国进口需求,提升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保障了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的动力来源。综上,针对上文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本文提出更具现实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加强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出口贸易的共同发展。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应坚持公平公正,深化新型国际关系的认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加强金砖国家政治互信度,并且优化海关通关效率,推动金砖国家自贸区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加多边贸易体制议题,实施技术强贸战略,同时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探索“金砖+”模式,创制金砖国家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面巩固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共赢,为五国可持续发展增进动力。

邱冠雄,刘良森,姜亚明[10](2004)在《现代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一些高性能纤维的出现 ,使产业用纺织品进入了高技术的应用领域 ,进入了航天航空、防护、建筑、土工道路、能源以及医疗等各种应用领域。这些应用领域的开发不仅是纺织学科发展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纺织学科和相关学科交叉合作、共同开发的结果 ,使产业用纺织品进入了孕育着无限商机、前景看好的高技术、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的大市场。通过一些例子对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二、高技术纺织品的开发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技术纺织品的开发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2)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研究 ——基于金融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金融竞争力
        1.2.2 产业竞争力
        1.2.3 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
        1.2.4 全球失衡
        1.2.5 资本账户开放
        1.2.6 货币国际化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全球失衡及其成因的文献
        2.1.1 “布雷顿森林体系Ⅱ”
        2.1.2 居民视角
        2.1.3 政府视角
        2.1.4 金融发展差异说
    2.2 全球失衡与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文献
    2.3 货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文献
    2.4 金融竞争力与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文献
    2.5 产业竞争力与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文献
3 全文主要关系梳理
    3.1 全球失衡可持续性与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
        3.1.1 全球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
        3.1.2 国际收支结构的可维持性
        3.1.3 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是全球失衡可持续的前提条件
    3.2 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与资本账户开放可维持性
        3.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可维持性
        3.2.2 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是资本账户开放可维持性的基础
    3.3 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与货币国际化
        3.3.1 资本账户开放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3.3.2 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是货币国际化的核心条件
    3.4 国际收支可维持性的“桥梁”地位
    3.5 金融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决定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
    3.6 本章小结
4 金融竞争力对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影响机理
    4.1 金融贸易的性质辨析
    4.2 金融贸易产生基础与贸易差额决定因素
        4.2.1 国际贸易产生基础和贸易差额决定因素的理论回顾
        4.2.2 金融贸易产生基础和贸易差额决定因素分析
    4.3 比较优势、金融竞争力与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
    4.4 金融竞争力影响金融资产净输出的理论模型
        4.4.1 模型构造
        4.4.2 封闭经济情形
        4.4.3 开放经济情形
        4.4.4 模型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金融竞争力影响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实证研究
    5.1 中国金融竞争力的现状
        5.1.1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5.1.2 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现状
        5.1.3 金融业的风险管理能力现状
    5.2 金融竞争力对金融资产净输出的影响分析
        5.2.1 计量模型
        5.2.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产业竞争力对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影响的指标分析
    6.1 产业竞争力是决定经常账户状况的重要因素
        6.1.1 产业竞争力的源泉
        6.1.2 产业竞争力对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影响机理
    6.2 产业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6.2.1 基于传统统计口径的指标
        6.2.2 增加值核算方法的提出
    6.3 产业竞争力对经常账户影响分析:基于增加值视角
        6.3.1 指标选取
        6.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6.3.3 中美制造业总体的世界排名分析
        6.3.4 基于增加值的中美制造业细分行业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产业竞争力影响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实证研究
    7.1 产业竞争力的源泉
        7.1.1 劳动力成本
        7.1.2 劳动力生产率
    7.2 产业竞争力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分析:基于产业竞争力细分视角
        7.2.1 计量模型
        7.2.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7.2.3 描述性统计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3 中美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7.3.1 劳动力成本
        7.3.2 劳动生产率
        7.3.3 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率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金融竞争力与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研究结论
        8.1.2 产业竞争力与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的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4)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2 产品空间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产品空间理论
        2.1.1 产品空间理论的基本内涵
        2.1.2 产品空间结构的刻画
        2.1.3 产品空间理论的核心指标及其测度
        2.1.4 产品空间理论的政策涵义与政策主张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产品空间理论文献综述
        2.2.2 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2.2.3 纺织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2.2.4 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相关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2.2.5 文献述评
3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概况与问题
    3.1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概况
        3.1.1 纺织产业在轻工大类中的地位
        3.1.2 中国纺织产业自身发展水平的纵向比较
        3.1.3 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定位
    3.2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长期面临位居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
        3.2.2 纺织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面临较大挑战
        3.2.3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3.3 本章小结
4 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理论解释
    4.1 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产品空间中的演进逻辑
        4.1.1 中国纺织产品空间的小世界特质验证
        4.1.2 中国纺织产品空间结构测度
        4.1.3 中国纺织产品空间演化图
    4.2 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
    4.3 市场主导假定下纺织产品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4.3.1 产品密度对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4.3.2 产品复杂度对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4.3.3 产品机会展望收益对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4.4 政府在纺织产品空间演化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4.4.1 纺织产品创新活动存在马歇尔外部性
        4.4.2 马歇尔外部性均衡下的政府适当引导
    4.5 本章小结
5 产品密度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模型设定
        5.1.2 内生性讨论
        5.1.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5.2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测试
        5.2.1 统计描述
        5.2.2 估计结果与分析
        5.2.3 稳健性检验
    5.3 产品密度影响纺织产业升级的机理检验
    5.4 国别异质性
    5.5 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检验
    5.6 本章小结
6 产品复杂度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模型设定
        6.1.2 内生性讨论
        6.1.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6.2 实证结果
        6.2.1 统计描述
        6.2.2 估计结果与分析
        6.2.3 稳健性检验
    6.3 产品复杂度影响纺织产业升级的机理检验
        6.3.1 主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6.3.2 产品密度的调节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6.4 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模型设定
        7.1.2 内生性讨论
        7.1.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7.2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测试
        7.2.1 统计描述
        7.2.2 估计结果与分析
        7.2.3 稳健性检验
    7.3 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影响纺织产业升级的机理检验
        7.3.1 主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7.3.2 产品密度的调节效应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升级路径设定
    8.1 沿着邻近产品进行升级
    8.2 产品结构升级与产品价值升级协同推进
    8.3 提升复杂度高的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8.4 挖掘升级潜力大的纺织产品的潜在机会价值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纺织产品比较优势(1962-201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对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研究
        1.2.2 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
        1.2.3 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述评
        1.2.4 纺织服装业集群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2章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群形成的有关理论
        2.1.1 基于分工协作及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
        2.1.2 基于集聚经济理论的分析
        2.1.3 基于竞争理论的分析
        2.1.4 基于社会资本的分析
    2.2 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评价有关理论
        2.2.1 产业集群竞争力概述
        2.2.2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世界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3.1 当代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状况
        3.1.1 国际纺织服装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3.1.2 世界典型纺织业的特征
        3.1.3 国际纺织服装业发展的趋势
        3.1.4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
    3.2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地位
        3.2.1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现状
        3.2.2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地位
    3.3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3.3.1 目前我国纺织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3.3.2 发展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途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集群及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
    4.1 产业集群
        4.1.1 定义
        4.1.2 产业集群的效应
        4.1.3 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4.1.4 产业集群的类型
    4.2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4.2.1 我国纺织服装集群形成的原因及模式
        4.2.2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状况
        4.2.3 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障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及培育
    5.1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1.1 指标建立的原则
        5.1.2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2 综合评价模型
        5.2.1 指标的无量纲化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蜘蛛图综合评价
    5.3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培育
        5.3.1 融入纺织业国际供应链
        5.3.2 努力培育根植性
        5.3.3 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协同竞争
        5.3.4 完善产业集群内的服务体系
        5.3.5 合理发挥政府职能
        5.3.6 搭建创新平台,构建集群创新网络
        5.3.7 加强经营理念、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5.4 实证分析—大唐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5.4.1 评价指标值的计算
        5.4.2 蜘蛛图的绘制
        5.4.3 大唐袜业竞争力计算和分析
        5.4.4 提高大唐袜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6.1 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6.2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6.2.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概述
        6.2.2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的研究
        6.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在各阶段的特征
    6.3 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风险
        6.3.1 产业集群风险的种类
        6.3.2 国内外产业集群风险理论研究综述
        6.3.3 产业集群风险管理
        6.3.4 产业集群风险管理系统模型
        6.3.5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风险及其防范
    6.4 国外产业集群成长的启示
        6.4.1 国外产业集群
        6.4.2 国外产业集群成长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6.5 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的创新
        6.5.1 传统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
        6.5.2 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模型
        6.5.3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创新平台设计
        6.5.4 实证—西樵创新平台的构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政策支持体系
    7.1 产业集群政策
        7.1.1 产业集群政策的含义
        7.1.2 产业集群政策的特点
        7.1.3 集群政策的分类
    7.2 集群政策设计的原则
    7.3 国外有关产业集群政策的实践
    7.4 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的政策支持体系
        7.4.1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7.4.2 维持公平的市场秩序
        7.4.3 建立集群协作体系
        7.4.4 加强集群品牌建设
        7.4.5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7.4.6 制定完善法律法规
        7.4.7 改善集聚条件
        7.4.8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强化劳动保障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实证研究—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
    8.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8.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探析
        8.2.1 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体制创新
        8.2.2 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8.2.3 深厚的文化底蕴,构筑了纺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基础
    8.3 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8.4 针对问题绍兴已经开展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8.5 围绕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制定的发展目标、相关工作及政策
        8.5.1 围绕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制定的发展目标及相关工作
        8.5.2 政策措施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1.1 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竞争力形成的机理以及竞争力评价等有关理论
        9.1.2 当代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
        9.1.3 产业集群及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
        9.1.4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及培育
        9.1.5 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9.1.6 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政策支持体系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及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6)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有关技术创新
    1.1 技术创新的定义
        1.1.1 国外学者的观点
        1.1.2 国内学者的观点
        1.1.3 本研究的观点
    1.2 技术创新分类
    1.3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1.4 技术创新理论
        1.4.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4.2 技术创新理论
    1.5 我国传统产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5.1 我国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生产经营现状巫待进行技术创新
        1.5.2 技术创新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变我国传统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不利地位之需
        1.5.3 实施技术创新是我国传统产业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契机之需
    1.6 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
        1.6.1 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一般影响
        1.6.2 技术创新与转让对北—南贸易的影响
    1.7 我国现代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二章 技术创新体系
    2.1 国家创新体系
        2.1.1 国家创新体系的涵义
        2.1.2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
        2.1.3 各国国家创新体系比较
        2.1.4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2.1.5 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未来建设目标
    2.2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涵义
    2.3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构成
    2.4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模型
第三章 我国纺织工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中国纺织工业的特点
        3.1.1 纺织工业是我国典型的传统产业
        3.1.2 纺织工业对我国 GDP的贡献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3.1.3 纺织工业的出口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3.1.4 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3.1.5 纺织工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3.2 我国纺织工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3.2.1 纺织工业实施技术创新是国家的政策取向
        3.2.2 技术创新是增强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3.2.3 实施技术创新是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3.2.4 实施纺织技术创新是优化工艺结构的需要
        3.2.5 实施技术创新是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 我国纺织工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可行性
        3.3.1 纺织工业是我国最具发展竞争力的产业
        3.3.2 我国纺织技术创新的机遇
第四章 不同国家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的比较
    4.1 美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4.2 日本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4.3 欧盟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4.4 韩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4.5 印度、巴基斯坦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4.6 加入 WTO后,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第五章 构建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
    5.1 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理论
    5.2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模型的构建
    5.3 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5.3.1 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5.3.2 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确定
        5.3.3 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相关因素权数评定
第六章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环境因素研究
    6.1 技术创新的理念、主要内容和创新方式还处于初始阶段
        6.1.1 技术创新理念落后
        6.1.2 纺织技术创新主要内容和创新方式还处于初始阶段
    6.2 政策制度环境分析
        6.2.1 纺织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6.2.2 纺织工业技术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
    6.3 我国纺织技术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6.4 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分析
        6.4.1 在创新过程中主体地位不明确
        6.4.2 现行产业结构已制约纺织工业技术创新
    6.5 资源支撑环境分析
        6.5.1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问题
        6.5.2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问题
        6.5.3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问题
    6.6 市场环境分析
        6.6.1 技术创新效率较低,投入产出水平不高
        6.6.2 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6.2.3 各地区创新能力薄弱且差异较大
    6.7 人力资源环境分析
        6.7.1 制约纺织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问题
        6.7.2 纺织各行业创新人力需求瓶颈分析
    6.8 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分析
        6.8.1 从运行机制和社会环境分析
        6.8.2 从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自身运营模式分析
    6.9 信息支撑环境分析
        6.9.1 制约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技术信息平台问题
        6.9.2 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
        6.9.3 电子商务起步慢
        6.9.4 企业 ERP系统建设有待加强
        6.9.5 纺织工业快速反应能力不强
        6.9.6 具体信息技术平台
第七章 适应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研究
    7.1 基于技术创新的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发展对象
    7.2 适应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7.2.1 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宏观运行机制
        7.2.2 纺织工业创新过程中的企业组织内部运行机制
    7.3 组织虚拟模式为主的纺织技术创新联盟
        7.3.1 联盟的效应分析
        7.3.2 联盟的方式
    7.4 搭建投融资平台推动我国纺织技术创新
        7.4.1 加大 R&D投入
        7.4.2 建立技术创新储备基金制度
        7.4.3 加大跨国公司的研发性投入
        7.4.4 建立信贷担保及风险分担和风险投资补偿机制
    7.5 规避纺织工业技术引进中存在的误区
        7.5.1 从全行业角度
        7.5.2 从纺织机械技术引进角度
    7.6 搭建人力资源平台推动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
        7.6.1 建立人才支持体系模式
        7.6.2 实现人才技术体系模式措施
    7.7 加强纺织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7.7.1 总体结构
        7.7.2 定位
        7.7.3 运行结构
        7.7.4 措施
    7.8 搭建技术信息平台推动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
        7.8.1 静态与动态结合把握技术信息来源
        7.8.2 多方位渗透了解市场信息
        7.8.3 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平台
        7.8.4 电子商务平台
        7.8.5 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
        7.8.6 ERP系统
        7.8.7 其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项目

(7)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二、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与背景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思路、框架及方法
第一章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综述
    第二节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石
    第三节 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及其理论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制造业及中日韩竞争背景分析
    第一节 制造业概述
    第二节 “世界工厂”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中日韩制造业竞争格局与背景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日韩纺织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一节 纺织业的特点及中日韩竞争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三国纺织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日韩纺织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日韩钢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一节 钢铁业的特点及中日韩竞争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钢铁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日韩钢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一节 造船业的特点及中日韩竞争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造船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日韩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一节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特点及中日韩竞争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日韩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日韩制造业总体竞争力综合分析
    第一节 中日韩制造业生产效率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中日韩制造业技术竞争力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启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几点启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后记

(8)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理论述评
    第一节 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新熊彼特学派技术创新理论
    第三节 市场发育和创造理论
    第四节 理论述评
第三章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机制和逻辑
    第二节 市场的创造、培育和保护——发展的起点和动力
    第三节 知识、创新与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第四节 制度与政策——发展的保障
    第五节 总结
第四章 市场角度的考察
    第一节 拉美国家的市场特征
    第二节 制约市场扩张的背后因素——土改的延误与失败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技术角度的考察
    第一节 拉美地区科技发展状况综述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考察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制度与政策角度的考察
    第一节 简要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需求侧的考察
    第三节 供给侧的考察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对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困境的总结
    第二节 启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出口贸易共赢内涵
        1.3.1 共赢
        1.3.2 出口贸易共赢
    1.4 文献综述
        1.4.1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1.4.2 金砖国家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
        1.4.3 金砖贸易合作探索
        1.4.4 简要评述
    1.5 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创新之处
        1.7.1 研究视角创新
        1.7.2 研究方法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中的贸易共赢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2 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2.3 技术差距理论
    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5 新贸易理论
    2.6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2.7 新-新贸易理论
    2.8 博弈论
    2.9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2.10 相关理论与出口贸易共赢的关系
第三章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分析
    3.1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现状
        3.1.1 中国出口贸易现状
        3.1.2 巴西出口贸易现状
        3.1.3 俄罗斯出口贸易现状
        3.1.4 印度出口贸易现状
        3.1.5 南非出口贸易现状
        3.1.6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冲突较少
    3.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必要性
        3.2.1 推动经济增长
        3.2.2 增进高质量发展
        3.2.3 加速“一带一路”建设
        3.2.4 降低中美贸易战的冲击
第四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测算与分析
    4.1 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测度方法
        4.1.1 贸易比较优势的测度
        4.1.2 国家产品多样化水平的衡量
        4.1.3 产品附加值的推算
        4.1.4 出口贸易互补指数的计算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的测算与分析
        4.2.1 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计算与分析
        4.2.2 金砖五国产品多样化水平的比较
        4.2.3 产品附加值的分类及金砖五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分布
        4.2.4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互补性的测算与分析
        4.2.5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竞争压力的计算与分析
    4.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共赢
第五章 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增进作用分析
    5.1 理论分析
        5.1.1 家庭
        5.1.2 企业
        5.1.3 开放条件
        5.1.4 均衡条件
        5.1.5 分析
    5.2 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控制变量
        5.2.3 内生性问题
        5.2.4 数据说明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基准回归分析
        5.3.2 扩展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技术提升作用分析
    6.1 理论分析
        6.1.1 家庭
        6.1.2 企业
        6.1.3 国际贸易
        6.1.4 约束均衡条件
        6.1.5 分析
    6.2 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控制变量
        6.2.3 内生性问题
        6.2.4 数据说明
    6.3 计量结果分析
        6.3.1 基准回归分析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扩展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的消费福利改进作用分析
    7.1 估算方法
    7.2 消费福利测算与分析
        7.2.1 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种类变迁
        7.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优化建议
        8.2.1 强化金砖国家政治互信度
        8.2.2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8.2.3 扩大金砖内部需求
        8.2.4 协调好成员内部利益关系
        8.2.5 实施技术强贸战略
        8.2.6 探索“金砖+”模式
        8.2.7 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8.2.8 减少贸易争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产品分类
        A1.低附加值产品
        A2.中低附加值产品
        A3.中等附加值产品
        A4.中高附加值产品
        A5.高附加值产品
    附录 B: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政策文件与措施
        B1 贸易引领性文件
        B2 贸易合作促进措施
        B3 贸易支持性文件与措施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现代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复合材料与风力发电
2 医用纺织品的研发
    2.1 疝修补网
    2.2 心脏支撑装置
    2.3 经编人造血管
    2.4 可成型医用夹板
    2.5 医用经编双针床间隔织物
        2.5.1 新型抗褥疮间隔经编织物垫
        2.5.2 经编间隔织物用于轮椅坐垫
        2.5.3 高厚度 (High distance) 健康床垫
3 反恐个体防护装备
    3.1 防弹头盔
    3.2 防弹背心与汽车防弹装甲
    3.3 防刺织物及防割织物
4 轴向针织复合材料在土工和建筑行业的应用
5 缝合复合材料制件
6 用纺织卷绕技术制成的高科技产品
7 用Braiding编织技术编织的高科技产品

四、高技术纺织品的开发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及染整关键技术[A]. 梅士英,唐人成. 高技术纤维及其面料开发应用论坛论文集, 2010
  • [2]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研究 ——基于金融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视角[D]. 曾珣. 厦门大学, 2016(02)
  • [3]“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J]. 佟家栋,谢丹阳,包群,黄群慧,李向阳,刘志彪,金碚,余淼杰,王孝松. 中国工业经济, 2017(06)
  • [4]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研究[D]. 黄伟丽.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5]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研究[D]. 潘慧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6(12)
  • [6]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赵宏. 天津工业大学, 2005(02)
  • [7]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周松兰. 武汉大学, 2005(05)
  • [8]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视角[D]. 王效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D]. 姜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现代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J]. 邱冠雄,刘良森,姜亚明. 纺织科技进展, 2004(05)

标签:;  ;  ;  ;  ;  

高科技纺织品的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