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物化学

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物化学

一、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聪,孔凡栋,周丽曼[1](2022)在《具有海洋药物特色的实践教学设计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广西北部湾海域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对其海洋微生物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结构奇特、活性广泛的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其他课题组鲜有报道来自于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对海洋药学进行实践教学与探究,具有广西北部湾海洋特色,为海洋药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鲍泽安[2](2021)在《海洋真菌Paraconiothyrium sp. S212B的次级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真菌是海洋微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得海洋真菌必须通过代谢产生一些次级代谢产物来争夺有限的营养和进行自我防御。而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与陆生真菌代谢产物有较大差异,是发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本实验对海洋真菌Paraconiothyrium sp.S212B进行研究,基于OSMAC策略,探知其次级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激活Paraconiothyrium sp.S212B的“沉默基因”,得到活性显着,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内容:1、对目标菌种筛选了16种发酵条件,包括8种常规培养基条件和8种模拟海洋盐度的培养基条件,通过TLC和HPLC检测分析后选择最优条件扩大发酵。2、使用多种色谱分离手段(加压正相/反相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和波谱方法(1D/2D-NMR,HRMS)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其中包括1个新化合物,11个已知化合物。化合物结构包括十元大环内酯,甾体,脂肪酸,苯环衍生物,环二肽等。3、对产物中产率非常高且研究报道非常少的十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modiolide A进行了衍生合成,通过结构修饰得到了15个衍生物,丰富了该类大环内酯的结构,并通过抗神经炎活性研究,大多数衍生物的抗神经炎活性相比母体化合物均有提高,对后续海洋真菌抗神经炎活性的研究具有先导作用。

徐策[3](2021)在《一株杀蚜活性海洋真菌Aspergillus tubingensis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其寄主范围广泛,同时还是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播媒介。随着“绿色植保”理念的不断增强,开发优质的、环境友好的生物源农药成为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措施之一。随着陆地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大量开发,从中寻找新型天然活性物质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从海洋微生物中挖掘新颖药用先导化合物逐渐成为当今新型药物开发的热点。因此,本研究以烟蚜为靶标生物,以来自不同海域的海洋真菌菌株为研究对象,筛选具有杀蚜活性的生防菌株,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期为农用海洋活性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1.利用盐卤虫初筛、烟蚜复筛并结合化学多样性分析方法,对供试83株海洋来源真菌开展目标菌株筛选研究。盐卤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83株真菌粗提物在4 h时对盐卤虫的校正死亡率率较低,校正死亡率在50%以上的仅有12株菌;24 h时对盐卤虫的致死率明显上升,校正死亡率在50%以上的有32株,校正死亡率率达到100%的有13株。烟蚜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有23株菌对烟蚜表现出一定的致死活性,48 h时对烟蚜校正死亡率在80%以上的有9株,对复筛获得的23株菌株进行烟蚜LC50测定,LC50在3 mg/m L以下的菌株有11株。综合以上筛选结果,结合供试真菌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化学多样性,确定一株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OUCMBIII143291)作为后续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目标菌株。2.利用化学分析手段和现代波谱学技术对目标菌株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OUCMBIII143291)所产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1-10),包括6个生物碱类化合物,3个吡喃酮类化合物和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asperazine B(2)、asperazine C(3)和pestalamide D(4)为新化合物。3.部分化合物烟蚜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9在浓度为10 mg/m L时,48 h时对烟蚜的校正死亡率率为82.50%。化合物1-8对几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6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有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μg/m L、8μg/m L,化合物4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炭疽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和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μg/m L、8μg/m L和8μg/m L。阳性对照多菌灵对B.cinerea、C.lagenarium和V.mali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μg/m L、4μg/m L和4μg/m L,阳性对照咪鲜胺对B.cinerea、C.lagenarium和V.mali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μg/m L、8μg/m L和4μg/m L。对化合物作为化学标志物研究结果表明,新化合物2 asperazine B可以作为黑曲霉快速鉴定的辅助标志物,用来区分Aspergillus niger和Aspergillus tubingensis。本研究获得的具有杀蚜活性的海洋真菌菌株可以作为后续开发农用生防制剂的菌株来源;对分离获得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杀虫、抗菌活性评价,可为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有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研究了asperazine B作为化学标志物在真菌分类学方面的价值,拓宽了该次级代谢产物的应用范围。

刘文凤[4](2021)在《印度洋来源细菌Algoriphagus sp. Y33的多相分类及真菌Penicillium sp. F13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洋面积约为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9.8%。印度洋蕴藏着巨大的微生物资源,其极具复杂的环境特点使得这些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也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其中海洋细菌参与了物质和元素的转化过程,海洋真菌可以代谢产出具有抗菌抗炎等特殊活性的化合物。鉴定海洋中的微生物种类,探究细菌中的功能基因,寻找结构新颖、活性特殊的次级代谢产物,已成为科学家们开发利用深海微生物多样性及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以来源于印度洋的海水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纯化并鉴定出了625株细菌及77株真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发现了一株与Algoriphagus sp.属相似度为96.09%的细菌Y33,对其进行了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化学组成成分,分子遗传学四个方面的详细研究,确定了该细菌的分类地位,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解释了其功能基因在印度洋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利用生物学与化学相结合的办法,对77株真菌进行了初步发酵,采用纸片扩散法和MTT比色法对粗浸膏进行了抗菌和抗肿瘤的活性评价,结合HPLC指纹图谱及薄层色谱层析,筛选出一株具有抑菌及抗肿瘤细胞活性的真菌Penicillium sp.F13,对其进行了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工作。菌株Y33来源于印度洋200米深处的海水,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为短杆形状,无鞭毛,严格需氧菌。该菌株生长的温度范围是7-43℃,Na Cl浓度范围是0-8.0%(kg/L),p H范围为6.0-9.0。该菌株细胞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是iso-C15:0,C16:1ω7c、anteiso-C15:0,主要细胞呼吸醌为MK-7。菌株Y33的细胞极性脂成分包括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双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胆碱和鞘糖脂。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Y33为Algoriphagus sp.属成员,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菌株Y33可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菌株Y33的基因组由一条6,378,979 bp的染色体组成,平均G+C含量为41.86%。通过对功能基因的注释可知该菌株含有大量与硝酸盐还原相关的基因,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其在印度洋氮循环中的作用。以上多方面的研究数据,证明菌株Y33为Algoriphagus属内的一个新种,将该菌株命名为Algoriphagus sp.Y33。把菌株送至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进行保藏,保藏号为No.1.17378,其全基因组数据在Gen Bank数据库中的登记号为CP061947。通过培养条件的优化,对真菌Penicillium sp.F13进行规模发酵后萃取出其粗浸膏,运用薄层层析法、正反向硅胶柱层析法、凝胶柱层析法、反相高压液相法等多种分离手段对其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从菌株F13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C1-C4)。然后通过各种波谱学的方法(UV,MS,NMR等)阐述了这4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利用纸片扩散法对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化合物C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利用MTT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C1、C3、C4对人肝癌细胞SMC-7221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C2和C4对乳腺管癌细胞T-47D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抑制活性。综上所述,本文对来源于印度洋的细菌Algoriphagus sp.Y33进行了多相分类研究及对真菌Penicillium sp.F13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微生物具有极大的研究潜力,是发现新的功能基因及新活性单体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该论文为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张瑶[5](2021)在《五株海洋细菌新种的系统分类及Pseudoaltermonas sp.A6021所产天然产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陆地相比,海洋环境具有高盐、高压、低温和寡营养等特征,使得海洋微生物有着和陆地微生物不同的独特代谢类型,可产生结构独特且活性特殊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医药、保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高通量测序的研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99%)海洋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未获得纯培养,被称为“微生物黑物质”,严重制约了海洋微生物所产天然活性产物的研究与开发。目的1.丰富可培养海洋细菌资源,挖掘未被纯培养或难培养的海洋细菌新物种,利用多相分类学方法,确定候选新物种的分类地位。2.对Pseudoaltermonas sp.A6021所产红色色素进行分离鉴定。同时,通过对该菌株基因组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其天然活性产物合成基因簇。方法1.选用4种培养基和2个培养温度,对从山东日照海域采集的海藻、海水样品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的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测序,初步确定所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筛选出候选新物种。2.借助多相分类学方法对5个候选新物种进行特征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3.对菌株A6021产红色色素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用酸性甲醇萃取菌株所产红色色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串联质谱LC-MS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离和鉴定。4.将菌株A6021的基因组序列提交anti SMASH数据库进行分析、查询和预测天然活性产物合成基因组簇。利用基因重组克隆手段对有潜在研究价值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可能编码硝基小分子)进行异源表达和产物检测。结果1.本研究共分离得到204株海洋细菌,经16S rRNA基因测序去重复后得到94株纯培养海洋原核微生物,其中包含25株候选新物种。2.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C1424、C2222、H2322、H3510和R2331与Marinomonas、Marinomonas、Arcticiflavibacter、Labrenzia和Loktanella属模式菌株的相似性分别为98.1%、98.1%、96.8%、98.2%和96.3%。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1424、H2322、H3510和R2331与相近种的ANI最高值分别为75.69%、72.63%、74.69%和72.61%,基因组DNA-DNA杂交的最高值分别为19.8%、13.8%、17.8%和14.4%。综合生理生化特征和化学分类特征,确定菌株C1424、C2222、H2322、H3510和R2331分别属于Marinomonas、Marinomonas、Arcticiflavibacter、Labrenzia和Loktanella属的新物种。3.产红色色素菌株Pseudoaltermonas sp.A6021,在R2A培养基、37℃培养条件下,可高产红色色素。对红色色素进行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结果显示红色物质的分子量在350Da左右,彼此之间分子量相差14Da(推测相差一个CH2),可能属于同一类型的化合物。4.anti SMASH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菌株A6021有10个天然活性产物合成基因簇。基因簇N5.1NPRS(42,890 bp)与已研究报道的天然产物合成基因簇无相似性,结合文献,推测其为一种新型的内脂型硝基小分子的合成基因簇。成功构建基因簇N5.1NPRS基因工程菌株,对其发酵产物进行HPLC的检测发现,在含有天冬氨酸的培养基中,基因工程菌株与对照菌株有2个不同的产物差异峰。结论1.从日照海岸海域获得了25株候选新物种,确定了Marinomonas、Marinomonas、Arcticiflavibacter、Labrenzia和Loktanella海洋细菌属的五个新物种的分类地位,丰富了现有可培养海洋微生物资源库。2.Pseudoaltermonas sp.A6021所产红色色素是分子量为350Da左右、彼此又相差14Da的一类物质;A6021基因组中含有丰富的天然产物合成基因簇,成功构建了一个新型基因簇N5.1NPRS的基因工程菌株,为该基因簇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马丽丽,田新朋,李桂菊,赵晏强,殷建平[6](2021)在《海洋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研究现状与态势》文中研究指明海洋微生物因长期适应特殊的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特殊的代谢途径,从而产生大量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使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成为海洋新药开发的研究热点。文章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和视角,从海洋真菌和海洋细菌天然产物研究现状、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人工合成、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估以及成药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概述,分析了当前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状况和发展态势。

王庆琳,陈水浩,陈冬妮,刘岚,佘志刚,陆勇军[7](2020)在《中国南海海洋真菌资源及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评述》文中认为南海海域广阔,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其中微生物资源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挖掘。本文回顾了中山大学25年来在南海微生物资源及其活性代谢产物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近10年来本校团队研究红树林真菌资源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开展靶向抗结核、抗炎、抗Ⅱ型糖尿病和抗肿瘤筛选的进展。最后介绍近年来我们利用中山大学海洋科考计划在西沙群岛及其海域初步开展的微生物资源的研究。

李伟[8](2020)在《2株海洋来源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改变培养方式、添加化学诱导剂(elicitor)、分析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研究2株海洋来源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菌株经16S r DNA鉴定为灰略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JNU027(FJNU027)和浅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JNU028(FJNU028)。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通过添加化学诱导剂,激活沉默基因簇,以增加其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在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培养过程中加入化学诱导剂,发现发酵液颜色发生变化,利用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发现在化学诱导剂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的作用下,增加了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利用antiSMASH分析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发现总共有25个潜在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可能合成的产物包括5个萜类、3个PKS、2个四氢嘧啶类、2个NRPS、2个铁载体、1个羊毛硫肽类、1个吩嗪类、2个细菌素和1个丁内酯类及6个其他产物,且大部分都是未知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或是具有极低相似性的已知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因此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具有产生新颖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对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中分离得到的5个新次级代谢产物与基因簇进行比对,大致确定了新次级代谢产物与基因簇的对应关系。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激活沉默基因簇,以增加其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从28种培养基中筛选出一种发酵周期短,次级代谢产物丰富,具有良好抑制酿酒酵母活性的培养基:20%YPD培养基。以抑制酿酒酵母活性为指标,确定最佳发酵周期为4天。以抑制酿酒酵母活性为指标,确定500 m L三角瓶最佳装液量为450 m L。利用最佳培养方式发酵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 150 L,从中获得9.3 g具有良好抑制酿酒酵母活性的有机粗提物。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通过添加化学诱导剂,激活沉默基因簇,期望增加其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通过TLC、HPLC分析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变化,发现该菌株对化学诱导剂不敏感,未能出现新次级代谢产物。利用antiSMASH分析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发现总共有24个潜在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可能合成的产物包括5个萜类、4个PKS、5个NRPS、3个细菌素、2个铁载体、1个类NRPS、1个羊毛硫肽类和1个四氢嘧啶类及2个其他产物,且大部分都是未知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或是具有极低相似性的已知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因此,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具有较大合成新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本论文通过改变发酵方式和添加化学诱导剂来激活沉默基因簇,增加了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和FJNU028次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通过antiSMASH分析了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和FJNU028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并对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中分离得到的5个新次级代谢产物与基因簇进行比对,大致确定了新次级代谢产物与基因簇的对应关系。本论文研究表明,改变发酵条件和添加化学诱导剂是增加目的菌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为海洋来源放线菌菌种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廖宇琛[9](2020)在《一株大洋来源链格孢菌114-1G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微生物在低温低氧、避光高压等独特生态环境中逐渐进化出特殊代谢系统,具备了产生并累积大量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能力。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分布广泛,是多种活性物质的产生菌。因此,研究海洋来源的链格孢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开发前景。本文选取来自东太平洋洄游性鱼类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侧鳍和体表刮取物中筛选分离的一株链格孢菌114-1G为研究菌株。首先,对114-1G菌株进行活化与发酵,将所得到的发酵液和菌丝体的粗浸膏进行活性初步测评,判断该菌株的研究价值。进而优化菌株发酵条件,对发酵产物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后,对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活性初步筛选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菌株发酵产物粗浸膏活性的测评。114-1G菌株的发酵产物对人宫颈癌Hela、人卵巢癌Skov3以及人肝癌Huh7三种肿瘤细胞系均有抑制活性,其100μg/m L浓度下的抑制率分别为93.15%、79.74%和86.02%,初步确定114-1G菌株具有研究价值。(2)菌株最适发酵条件的筛选。经对菌株发酵条件考察,筛选出114-1G的优选发酵条件为:甘露醇25 g/L,麦芽糖15 g/L,葡萄糖10 g/L,味精10 g/L,大豆蛋白胨5 g/L,酵母提取粉3 g/L,培养基初始p H为7.5,发酵温度为10℃,发酵时间为15 d,培养基中海水添加量为60%,摇床转速为150 r/min。(3)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正相硅胶层析柱、反相ODS层析柱、葡聚糖凝胶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合的方法对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异核多碳相关谱(HMBC)、以及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1H-1H COSY)等波谱分析技术对所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最终确定了14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天然化合物1个(14)。化学结构包括5个环二肽(1,3,4,8,13),1个酯类(2),2个嘧啶类(5,6),1个蒽醌类(7),1个脂肪酸(9),2个双酚A及其酯(10,11),1个吡啶酮类(12),1个羟苯基丁二醇(14)。(4)单体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活性筛选。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0和化合物11在浓度为100μg/m L下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达到了99.1%和95.0%。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化合物3、化合物4、化合物9以及化合物14在浓度为0.5 mg/m L时对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0.26%、49.85%、42.54%和46.12%,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抗炎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4能够抑制细胞中NO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本文研究了链格孢菌114-1G的发酵条件、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以及生物活性,丰富了海洋来源微生物发酵条件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内容,为后续活性物质应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晓梅[10](2020)在《微生物中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和PLEK2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微生物中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二是PLEK2在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微生物天然产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许多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抗真菌、抗肿瘤药物都来源于微生物。然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出现,亟需新药的开发来解决问题,从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中挖掘结构多样性的活性化合物,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目前微生物中天然产物的挖掘方式主要包括研究未被开发的微生物资源、改变微生物培养条件以及基因组挖掘等。本论文第一部分以挖掘微生物中新型的天然产物为目标,对Streptomyces sp.XZQH130E、Amycolatopsis alba DSM44262、Amycolatopsis meditrrranei S699ArifA、Lysobacter capsici DSM 19286和Lysobacter antibioticus DSM 2044中的次级代谢产物展开了系统的研究。菌株经培养基筛选、小分子诱导或基因改造后,进行大规模发酵,发酵产物通过sephadex LH-20、MPLC、TLC和HPLC等手段分离得到化合物,通过UV、IR、MS、NMR和X-ray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终共分离鉴定58个化合物,包括24个新化合物,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为挖掘安莎三烯生物合成过程中PKS后修饰的多样性,我们对突变株XZQH130EAastC进行了系统的分离,从30LYMG发酵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 24个化合物(1-24),包含11个不带侧链但具有不同PKS后修饰的安莎三烯(1-11),其中7个为新化合物(1-7;另外,还包含13个其他类型的化合物(12-24),如环二肽(12-16)、苯并噻唑(17)、吲哚(18)和生物碱(19-20)等,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这说明N-环己甲酰-D-丙氨酰基侧链的敲除促进了安莎三烯类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有利于探索生物活性并进行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检测的菌株和细胞株,安莎三烯(1-7)均无抗菌活性或细胞毒性,化合物3具有一定的抗Ⅲ型分泌系统毒蛋白SipA/B/C/D分泌的活性。为研究安莎三烯生物合成过程中苯环上的羟基化,对XZQH130EAastF2突变株进行发酵,从10LYMG固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苯环上没有羟基化的两个已知安莎三烯类化合物trienomycin G(25)和trienomycinA(26),从而证明了羟基化酶基因astF2负责安莎三烯C-19位的羟基化,为安莎三烯的生物合成研究奠定了基础。白色拟无枝酸菌DSM 44262为稀有放线菌,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其具有产生美登木素的潜力。经培养基筛选,从80 L waksman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5个ansacarbamitocin类化合物(27-31),其中31为新化合物,另外还有2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32-33)。这7个化合物对于检测的致病菌株均无抑制活性。地中海拟无枝酸菌S699为稀有放线菌,作为利福霉素生物合成研究的工具菌株,之前没有其他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从中分离得到。我们从敲除了利福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突变株S699△rifA的20 L YMG固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新的五元角环多酚类化合物amexanthomycins A-J(40-49),并通过基因敲除的方式确定了负责amexanthomycins生物合成的基因簇。化合物40-42具有拓扑异构酶Ⅱ<α的抑制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菌株DSM44262和S699具有丰富的生物合成基因簇(BGCs),为了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次级代谢产物,我们以敲除了 ansacarbamitocins的DSM44262△abm9以及敲除了利福霉素和amexanthomycins的S699ArifA△PKS为背景菌株,通过遗传操作和小分子诱导的方式对部分沉默BGCs进行激活。通过过表达正调控基因和置换启动子的方式,共获得15个突变株,经过培养基筛选和HPLC检测,未发现过表达的次级代谢产物。另外,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小分子化合物(氯化镧、氯化钪、γ-丁内酯、N-乙酰葡萄糖胺(GlcNAc)、丁酸钠),仅GlcNAc诱导DSM 44262Aabbm9菌株产生了新的次级代谢产物。从其25 L MM固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硫代氨基甲酸类化合物(34)和5个已知的kigamicin类化合物(35-39)。辣椒溶杆菌DSM 19286和抗生素溶杆菌DSM 2044为研究较少的革兰氏阴性菌,我们对其进行培养基筛选和液体发酵,分别从中分离鉴定了7个已知的环二肽类化合物(50-55和15)和3个已知的吩嗪类化合物(56-58)。本论文第二部分旨在探索PLEK2在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结直肠癌是世界第三大常见的癌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不断上升。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具体分子机制尚未明确。发现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新蛋白分子,并研究它们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对推进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Pleckstrin-2(PLEK2)是最早发现于血小板及白细胞中的Pleckstrin蛋白家族成员,在其他类型细胞中广泛表达。目前对PLEK2蛋白功能研究的报道十分有限,其主要参与细胞骨架和细胞延伸调控。GEO数据集分析和临床结直肠癌病人样本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LEK2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PLEK2敲低显着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Wound-healing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PLEK2敲低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小鼠体内成瘤实验也进一步确证了 PLEK2敲低抑制体内肿瘤形成。我们通过蛋白质谱和转录组测序对PLEK2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发现PLEK2敲低引起TS蛋白和mRNA水平降低,p21蛋白和mRNA水平升高,但过表达TS或者敲低p21并不能逆转PLEK2敲低引发的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抑制。这些结果表明PLEK2在结直肠癌发生转移中扮演促癌基因角色,是一个新的潜在抗肿瘤药物靶标。

二、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海洋药物特色的实践教学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教学设计
二、具体实践教学方案
    (一)采集样品。
    (二)分离及保藏北部湾来源微生物菌株。
    (三)筛选。
    (四)活性物质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五)化合物系统活性评价。
三、实践教学特点
    (一)特色性。
    (二)创新性。
    (三)前沿性。
    (四)探索性。
四、实践教学结果分析
    (一)充分利用广西北部湾海洋资源。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具有教学改革基础。
五、结语

(2)海洋真菌Paraconiothyrium sp. S212B的次级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海洋微生物资源的挖掘
    1.2 来源于海洋微生物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1.2.1 十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1.2.2 十二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1.2.3 13-14 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1.2.4 15-16 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1.2.5 18-24 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1.2.6 26-36 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1.2.7 40 元以上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1.3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策略
    1.4 论文设计思路
        1.4.1 论文选题背景
        1.4.2 选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种来源
        2.2.2 培养基
        2.2.3 供试化学试剂
        2.2.4 仪器与色谱耗材
    2.3 实验方法
        2.3.1 目标菌株发酵条件筛选
        2.3.2 目标菌株发酵培养
        2.3.3 分离纯化
        2.3.4 细胞毒活性评价
        2.3.5 抗神经炎活性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合物鉴定
        2.4.2 人肝癌细胞Hep G2 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2.4.3 LPS诱导的BV-2 小胶质细胞炎症抑制活性结果
        2.4.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合物的衍生及生物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活性试剂
        3.2.2 仪器与色谱耗材
    3.3 实验方法
        3.3.1 酯化反应
        3.3.2 LPS诱导的BV-2 小胶质细胞炎症抑制活性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衍生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4.2 衍生化合物的抗神经炎活性结果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创新点
    4.1 研究结果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个人简介

(3)一株杀蚜活性海洋真菌Aspergillus tubingensis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真菌研究概况
    1.2 海洋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2.1 海洋真菌天然产物杀虫活性
        1.2.2 海洋真菌天然产物抑菌活性
        1.2.3 海洋真菌天然产物其它活性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具有杀蚜活性目标菌株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盐卤虫、烟蚜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5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供试海洋真菌的发酵及粗提物制备
        2.2.2 杀虫活性测定
        2.2.3 化学丰富度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盐卤虫致死活性初筛结果
        2.3.2 烟蚜活性复筛结果
        2.3.3 真菌粗提物对烟蚜活性的LC_(50)分析
        2.3.4 化学丰富度筛选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塔宾曲霉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目标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实验室规模化发酵
        3.2.2 次级代谢产物的收集与提取
        3.2.3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3.2.4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5 新化合物手性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化合物分离与纯化
        3.3.2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3.3.3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塔宾曲霉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及标志物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次级代谢产物
        4.1.2 供试曲霉属真菌
        4.1.3 供试植物病原菌
        4.1.4 供试烟蚜
        4.1.5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抑菌活性测试
        4.2.2 杀蚜活性测试
        4.2.3 新化合物asperazine B作为黑曲霉真菌分类化学标志物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4.3.2 杀蚜活性测试结果
        4.3.3 新化合物asperazine B作为黑曲霉真菌分类化学标志物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供试菌株菌落培养形态图
附录B 新化合物谱图
致谢
作者简历

(4)印度洋来源细菌Algoriphagus sp. Y33的多相分类及真菌Penicillium sp. F13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深海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1.1.1 深海微生物参与碳循环
        1.1.2 深海微生物参与氮循环
        1.1.3 深海微生物参与硫循环
    1.2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研究概况
        1.2.1 来源海洋微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物质
        1.2.2 来源海洋微生物的抗菌活性物质
    1.3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第二章 菌株Algoriphagus sp.Y33 多相分类研究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菌株的分离与保存
        2.3.2 菌株的形态特征
        2.3.3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2.3.4 菌株的化学特征
        2.3.5 菌株Y33 分子遗传学特征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菌株Penicillium sp.F13 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培养基配制
    3.2 菌株的分离纯化
        3.2.1 样品来源
        3.2.2 样品处理
        3.2.3 菌株分离纯化
        3.2.4 菌株的保藏
        3.2.5 菌株的分子鉴定
    3.3 目标菌株的筛选
        3.3.1 样品浸膏的制备
        3.3.2 菌株的化学筛选
        3.3.3 菌株的生物活性筛选
        3.3.4 菌株筛选结果
    3.4 目标菌株Penicillium sp.F13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3.4.1 菌株的大规模发酵
        3.4.2 发酵产物的提取
        3.4.3 目标成分的分离纯化
    3.5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6 单体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3.6.1 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3.6.2 细胞毒活性测试
    3.7 结果与讨论
    3.8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五株海洋细菌新种的系统分类及Pseudoaltermonas sp.A6021所产天然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1.2 微生物多相分类学概述
    1.3 假交替单胞菌所产活性物质
    1.4 硝基小分子
    1.5 基于基因组序列的天然产物合成基因簇挖掘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海洋细菌的分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五株海洋细菌候选新物种的系统分类
    3.1 菌株来源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Pseudoaltermonas sp.A6021红色色素的分离及天然产物合成基因簇的挖掘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海洋环境中新型天然产物菌株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海洋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研究现状与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现状
    1.1 海洋真菌来源天然产物
    1.2 海洋细菌来源天然产物
2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
    2.1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2.2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
        2.2.1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或元件研究
        2.2.2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2.2.3 组合生物合成技术
3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活性评估
    3.1 抗肿瘤活性评价
    3.2 抗氧化活性评价
    3.3 抗菌活性评价
    3.4 抗病毒活性评价
    3.5 酶/酶抑制活性评价
4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成药性评价
5 小结与讨论

(7)中国南海海洋真菌资源及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1 抗炎活性物质
    1.2 抗Ⅱ型糖尿病的活性化合物
    1.3 抗肿瘤活性物质
    1.4 靶向抗结核活性化合物
    1.5 其它活性代谢产物
2 其它来源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及其代谢产物
    2.1 西沙群岛海域共附生微生物分离与代谢产物分析
    2.2 海洋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及基因资源挖掘
3 结语

(8)2株海洋来源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海洋来源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1 萜类次级代谢产物
        1.2 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
        1.2.1 大环内酯(酰胺)类次级代谢产物
        1.2.2 芳香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
        1.2.3 杂合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
        1.3 肽类次级代谢产物
        1.4 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
    2 海洋来源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策略
        2.1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 添加化学诱导剂
        2.3 基因组挖掘技术
        2.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基因敲除技术
        2.3.3 异源表达技术
    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 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与指示菌
        1.2 培养基
        1.3 试剂与耗材
        1.4 仪器
        1.5 TLC显色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液体发酵
        2.2 化学诱导剂诱导
        2.3 粗提物的制备
        2.4 滤纸片扩散法检测抑菌活性
        2.5 TLC显色
        2.6 HPLC
        2.7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 基因组测序
        2.8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 基因组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化学诱导剂对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 次级代谢产物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3.2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 基因组(FZ01)基本信息
        3.3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 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与指示菌
        1.2 培养基
        1.3 试剂与耗材
        1.4 仪器
        1.5 TLC显色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液体发酵
        2.2 粗提物的制备
        2.3 TLC检测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
        2.4 HPLC检测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
        2.5 滤纸片扩散法检测抑菌活性
        2.6 筛选
        2.6.1 培养基筛选
        2.6.2 发酵时间筛选
        2.6.3 装液量筛选
        2.7 化学诱导剂诱导
        2.8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 基因组测序
        2.9 基因组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培养条件筛选
        3.1.1 培养基筛选
        3.1.2 发酵时间筛选
        3.1.3 装液量筛选
        3.2 液体发酵
        3.3 化学诱导剂对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 次级代谢产物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3.4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 基因组(FZ02)基本信息
        3.5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7 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
        1.2 海洋来源链霉菌FJNU028 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一株大洋来源链格孢菌114-1G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天然产物来源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1 抗肿瘤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2 抗炎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3 抗氧化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4 其他活性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3 海洋真菌来源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3.1 海洋植物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3.2 海洋动物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3.3 海洋沉积物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路线
        1.4.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小结
2 大洋来源真菌链格孢菌114-1G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菌种
        2.2.2 实验材料
        2.2.3 培养基
        2.2.4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菌株的活化
        2.3.2 种子液的制备
        2.3.3 发酵培养
        2.3.4 菌体粗浸膏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2.3.5 发酵培养基组成考察
        2.3.6 发酵培养条件考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基础培养基选择
        2.4.2 发酵培养基考察优化
        2.4.3 发酵条件考察
    2.5 小结
3 大洋来源真菌链格孢菌114-1G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菌株活化及大量发酵
        3.3.2 菌株粗浸膏的制备
        3.3.3 显色剂的配制
        3.3.4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4.2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3.5 小结
4 114-1G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抗肿瘤活性评价
        4.3.2 抗氧化活性评价
        4.3.3 抗炎活性评价
    4.4 结果与分析
        4.4.1 114-1G系列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评价
        4.4.2 114-1G系列化合物抗氧化活性评价
        4.4.3 114-1G系列化合物抗炎活性评价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合物核磁共振谱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微生物中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和PLEK2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微生物中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
    第一章 前言
        1.1 微生物天然产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
        1.2 微生物中天然产物的挖掘方式
        1.2.1 挖掘未被开发的资源
        1.2.2 改变微生物生长条件
        1.2.3 基因组挖掘
        1.2.4 合成生物学
        1.2.5 代谢工程和核糖体工程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1.2 试剂耗材
        2.1.3 实验仪器
        2.1.4 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冻存和活化培养
        2.2.2 微生物的发酵及发酵产物的提取分离
        2.2.3 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测定
        2.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作及化学转化
        2.2.5 放线菌感受态细胞的制作及电转化
        2.2.6 载体的构建及质粒提取
        2.2.7 放线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第三章 链霉菌XZQH130E突变株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3.1 XZQH130E△astC突变株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3.1.1 菌株的发酵及其产物的提取分离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生物活性研究
        3.2 XZQH13OE△astF2突变株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3.2.1 菌株的发酵及其产物的提取分离
        3.2.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白色拟无枝酸菌DSM 44262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4.1 DSM 44262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4.1.1 菌株的发酵及其产物的提取分离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生物活性研究
        4.2 DSM 44262△abm9突变株中沉默基因簇的激活
        4.2.1 菌株背景
        4.2.2 过表达正调控基因
        4.2.3 小分子诱导
        4.2.4 N-乙酰葡萄糖胺诱导发酵及发酵产物的研究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地中海拟无枝酸菌S699△rifA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5.1 S699△rifA突变株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5.1.1 菌株的发酵及其产物的提取分离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生物活性研究
        5.1.4 生物合成途径预测
        5.2 S699△rifA△PKS突变株中沉默基因簇的激活
        5.2.1 菌株背景
        5.2.2 过表达正调控基因
        5.2.3 置换启动子
        5.2.4 小分子诱导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溶杆菌DSM 19286和DSM 2044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6.1 DSM19286菌株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6.1.1 菌株的发酵及提取分离
        6.1.2 结果与分析
        6.2 DSM 2044菌株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6.2.1 菌株的发酵及提取分离
        6.2.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PLEK2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七章 前言
        7.1 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7.1.1 染色体不稳定途径
        7.1.2 微卫星不稳定途径
        7.1.3 锯齿状新生血管通路
        7.1.4 其他途径
        7.2 PLEK2研究现状
    第八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8.1 实验材料
        8.1.1 常用试剂及溶液配制
        8.1.2 试剂与耗材
        8.1.3 实验仪器
        8.1.4 引物
        8.1.5 抗体
        8.1.6 细胞和动物
        8.2 实验方法
        8.2.1 细胞的培养、冻存和活化
        8.2.2 RNA的提取和qPCR检测
        8.2.3 动物细胞及组织中蛋白的提取和western blot检测
        8.2.4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8.2.5 慢病毒的包被和浓缩
        8.2.6 细胞增殖检测
        8.2.7 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
        8.2.8 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Ⅱ实验
        8.2.9 小鼠体内成瘤实验
        8.2.10 核质分离
        8.2.11 数据统计分析
    第九章 PLEK2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9.1 PLEK2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
        9.2 敲低PLEK2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9.2.1 敲低PLEK2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9.2.2 敲低PLEK2引起结直肠癌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9.2.3 敲低PLEK2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9.2.4 敲低PLEK2抑制体内肿瘤发生
        9.2.5 过表达PLEK2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无影响
        9.3 敲低PLEK2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9.3.1 TS在PLEK2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9.3.2 p21在PLEK2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9.4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海洋药物特色的实践教学设计探索[J]. 王聪,孔凡栋,周丽曼.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02)
  • [2]海洋真菌Paraconiothyrium sp. S212B的次级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研究[D]. 鲍泽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一株杀蚜活性海洋真菌Aspergillus tubingensis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 徐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印度洋来源细菌Algoriphagus sp. Y33的多相分类及真菌Penicillium sp. F13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 刘文凤.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21(01)
  • [5]五株海洋细菌新种的系统分类及Pseudoaltermonas sp.A6021所产天然产物研究[D]. 张瑶.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海洋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研究现状与态势[J]. 马丽丽,田新朋,李桂菊,赵晏强,殷建平. 热带海洋学报, 2021(05)
  • [7]中国南海海洋真菌资源及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评述[J]. 王庆琳,陈水浩,陈冬妮,刘岚,佘志刚,陆勇军. 生物资源, 2020(05)
  • [8]2株海洋来源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D]. 李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一株大洋来源链格孢菌114-1G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D]. 廖宇琛.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10]微生物中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和PLEK2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晓梅. 山东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物化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