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5MnVN钢焊接性能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廷扬[1](1983)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15MnMoVNXt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15MnMoVNXt钢的成分以Mn、Mo为主,适当添加了V、N、Xt等微量元素。采用双相区热处理工艺,使强度(σs)达到50、60、70kg级,并获得了高韧性、塑性、低脆性转变温度(-100℃)以及良好的耐磨性和抗断裂性能。同时,该钢的焊接性能也较好,其冷裂敏感性与国内921钢和日本的HT80钢相近,综合性能优于15MnVN钢。在重型汽车上使用,与16Mn比较提高寿命四倍以上。该钢达到了美国A514钢标准。
张天会[2](2012)在《新型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焊接接头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形式的焊接缺陷,使焊接接头成为整个焊接结构中最薄弱部位,易产生裂纹起裂、扩展甚至失稳断裂。焊接接头的疲劳断裂性能是焊接结构损伤容限分析、保证结构安全可靠运行,以及抗断裂设计的重要依据。新型低碳贝氏体钢是采用微合金化控轧控冷工艺生产的新一代焊接无裂纹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被称为当今“绿色钢材”。合金结构钢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注重提高其使用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即在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安全性和寿命。因此,对新一代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可靠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对新型低碳贝氏体焊接接头进行了常规力学性能及其微观金相试验研究、焊接缺陷及其尺寸分布研究、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及其可靠性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从常规力学性能和金相试验角度对新型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焊接工艺进行试验研究。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和不同的焊接工艺参数对新型焊接无裂纹低碳贝氏体钢B610CF、ADB610和WDB620钢焊接接头进行焊接,对焊接接头进行常规力学性能和金相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采用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焊接接头中不容易产生裂纹,焊接接头的抗裂性能优良,可以得到具有优良综合机械性能的焊接接头;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抗拉强度、塑性以及对热影响区的组织和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不明显,但大的焊接工艺参数会使焊缝区的组织发生变化,冲击韧性明显降低。对新型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焊接缺陷及尺寸概率分布模型进行研究。通过对焊接缺陷在焊缝长度区间上产生的缺陷数符合泊松分布过程、焊接缺陷在一定的焊缝长度内缺陷产生的比率为常数的物理背景,推导建立了焊接缺陷尺寸的概率模型为指数分布。随机抽取ADB610钢焊接接头X射线检测出的焊接缺陷,进行概率分布拟合检验研究,发现:焊接缺陷尺寸以服从指数分布为最佳,从实验数据上验证了焊接缺陷尺寸较好地服从指数分布。通过排列图的绘制与分析,ADB610钢和WDB620钢焊接接头绝大多数焊接缺陷是气孔和夹渣,焊接接头中产生的裂纹缺陷很少。提出了基于两步七点递增多项式的成组计算方法(本文简称为成组法)用于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数据的计算,在多试样疲劳裂纹扩展试验过程中各个试样数据记录的裂纹长度不相同时,可以计算相同裂纹长度下各个试样的裂纹扩展速率和同组试样不同存活率下的裂纹扩展速率。针对ADB610钢焊接接头母材区、热影响区和焊缝区进行多试样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并采用成组法计算三区域不同存活率下的裂纹扩展速率和基于Paris公式的裂纹扩展速率表达式,从可靠性角度研究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性能。在常规力学性能和金相试验以及焊接缺陷研究基础上,选用CHE62CFLH焊条,采用手工电弧焊对ADB610钢进行焊接,在对焊接接头三区域取多试样进行了裂纹扩展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本文提出的成组法,计算各区域存活率为50%、90%、95%、99%和99.9%下的裂纹扩展速率,分别与应力强度因子范围△K拟合,得到不同存活率下Paris公式。对三区域考虑存活率条件下的裂纹扩展速率表达式Paris公式进行分析,发现:在相同存活率下,母材区参数C最大,焊缝区的C最小;而母材区参数m最小,焊缝区m最大。随着存活率的增大,母材区参数C呈递减、m呈递增趋势,热影响区和焊缝区参数C呈递增、m呈递减的趋势;而且母材区C递减速度最小,热影响区C递增速度最快;热影响区m递减速度最快,母材区m递增速度与焊缝区m递减的速度相差不大。对考虑存活率下三区域裂纹扩展速率及计算的相对差值进行分析,发现:三区域裂纹扩展速率分散性有明显差异,基本上母材区的最小,焊缝区的最大。在相同存活率下,裂纹扩展前期母材区裂纹扩展明显最快,焊缝区的明显最慢,母材区与热影响区的裂纹扩展差异明显比热影响区与焊缝区的差异大;在裂纹扩展中后期,三个区域的裂纹扩展快慢差异相对较小。随着存活率的增大,基本上母材区与热影响区、母材区与焊缝区裂纹扩展快慢相对差异逐渐递减,在裂纹扩展前期递减明显,裂纹扩展中后期递减相对前期不明显;热影响区与焊缝区裂纹扩展快慢相对差异变化不明显。采用统计假设检验方法对三区域对数裂纹扩展速率的数字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三区域的对数裂纹扩展速率方差(即分散性)有显着性差异,基本上母材区的最小,焊缝区的最大。在裂纹扩展速率均值方面:基本上,在裂纹扩展中前期,母材区的显着大于热影响区和焊缝区的,裂纹扩展后期母材区与热影响区和焊缝区的相当,没有显着性差异;对于热影响区与焊缝区,裂纹扩展前期热影响区的显着大于焊缝区的,但裂纹扩展中期后两区域的相当。从金相组织角度对ADB610钢焊接接头母材区、热影响区和焊缝区裂纹扩展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在裂纹扩展的中前期,晶界间的阻力提高疲劳裂纹扩展的抗力,因此在裂纹扩展中前期,晶粒细小的焊缝区和有网状组织的热影响区的裂纹扩展慢于晶粒粗大的母材区的,焊缝区的慢于热影响区;在裂纹扩展中后期,晶界间阻力的影响逐渐减小后,三个区域之间的裂纹扩展速率差异相比前期较小。而且相对于热影响区和焊缝区而言,母材区各部位的金相组织差异性较小。采用基于ΔK-da/dN一次七点递增多项式的方法(本文简称为单试样法)计算ADB610钢焊接接头考虑存活率的裂纹扩展速率及Paris公式,并采用直观分析和统计对比分析方法,与采用成组法得到的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发现相同区域之间采用单试样法计算的结果误差大,得到的焊接接头不同区域之间裂纹扩展快慢的规律也与采用成组法的不相一致。单试样法是在单独地、各个试样之间互不相关地计算出每个试样的Paris公式后,然后取一系列的△K带入每个试样的Paris公式中,计算每个试样在相同△K下的裂纹扩展速率后,再计算同组试样不同存活率下的裂纹扩展速率和Paris公式来研究裂纹扩展的可靠性问题。认为基于一次七点递增多项式的单试样法从物理意义上不符合根据裂纹扩展试验数据的分散性来分析材料固有的分散性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在计算方法方面提出了采用两步七点递增多项式的专用于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可靠性分析的成组方法,并指出应用一次七点递增多项式的单试样法在裂纹扩展可靠性分析中具有较大的计算误差。(2)在统计意义上发现了ADB610钢焊接接头三个区域(母材区、热影响区和焊缝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数字特征的差异性,并从焊接接头金相组织的机理上解释了这种统计现象。(3)在研究成果方面得到了ADB610钢焊接接头不同存活率下基于Paris公式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表达式,并发现了ADB610钢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速率Paris公式的两个参数(C和m)随存活率改变而变化的规律。(4)在数学模型方面从泊松过程出发进行了理论推导,建立了新型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焊接缺陷尺寸分布的概率模型,并进一步通过ADB610钢焊接接头x射线检测的缺陷尺寸数据的分布拟合,实验数据验证了这个数学模型的合理性。
陶元宏,李平瑾,徐佩珠,包朝亮,曲金光,廖礼宝[3](2006)在《宝钢开裂球罐的焊接修复(一)——球罐用钢的焊接性及焊接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围绕宝钢开裂4#氧气球罐的焊接返修,论及15MnVNR钢材的焊接性分析、焊接试验以及为焊接返修所进行的焊接工艺评定试验。最终完成了4#氧气球罐的焊接修复,并按期投运。经运行考验,使用情况良好。
徐亚军[4](2003)在《高强度结构钢的焊接性与液压支架结构强度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高强钢WH80焊接性能和支架整架结构强度有限元分析理论与方法。首次对抗拉强度为800MPa高强钢WH80的焊接性进行了研究,实验数据表明高强钢WH80可以用于支架设计板材。同时总结了一套计算焊接预热温度确定方法和焊接接头匹配的选取原则与方法。通过对支架整架承载能力的研究,指出了液压支架应力分布特点,进而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地分析支架强度分析方法,为液压支架科学合理地选用材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焊接技术工作队[5](1967)在《15MnVN钢焊接性能试验报告》文中指出 前言一九六六年是我国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鞍钢和全国形式一样,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以无产阶极文化大革命为纲,抓革命,促生产,在精神战线和物资战线上,获得了双胜利,呈现一片热气腾腾的革命景象,国民经济出现新的全面跃进的局面。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低
徐咏雷[6](2018)在《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整体稳定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构钢材在火灾引起的高温下将失去大部分强度和刚度,会造成建筑钢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生产了新型WGJ高性能耐火结构钢,兼具强度高、耐火、耐候等特性。本文以WGJ高性能耐火钢的研制为基础,研究了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包括轴压构件与受弯构件,即柱与梁)在常温与高温下的整体稳定性能与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性能耐火钢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材料性能的特殊性将对结构整体稳定产生影响。本文进行了常温与高温下的标准材性试件静力拉伸试验,测定钢材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并拟合得到不同温度下的钢材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公式。(2)结合高强钢与高性能钢构件的研究经验,截面残余应力是影响构件整体稳定的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分割法测量了3个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截面试件的残余应力分布,研究了板件宽厚比、板件间残余应力的相互关系、钢材耐火性能等因素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焊接残余应力分布模型与计算公式,为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研究奠定了基础。(3)对不同截面尺寸、长细比的7个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轴压试件、6个受弯试件进行常温下的静力加载试验研究,研究其失稳模态与极限承载力。(4)建立了焊接工形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与本文及国内外其他学者的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在常温与高温下的可靠性。采用经过验证的有限元模型,编写了Python语句进行参数化建模,对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在常温与高温下的整体稳定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几何初始缺陷、截面残余应力、钢材力学性能、温度等参数对整体稳定性能的影响。(5)通过大量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耐火钢焊接工形轴压构件、受弯构件在常温与高温下的整体稳定承载力,并将计算结果与各国规范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与《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提出改进意见,建立了适用于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的常温与高温整体稳定设计方法,推动耐火钢构件在我国的工程应用。
于连友[7](1998)在《D30A 型载重 300t 钳夹车的研制》文中提出论述了研制D30A型载重300t新型钳夹车的必要性及技术可行性,介绍了该车的主要结构、主要技术参数及过桥检算、限界核算、各项鉴定性试验和运用考验情况,最后对其技术经济效益进行了简要分析。
黄治军[8](2007)在《高性能管线钢焊接性能及焊接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选用多种基材、研制了多种焊丝、采用了不同焊接工艺对我国最新研制的低硫、细晶、高性能的X70及X80管线钢的焊接性能及焊接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于管线钢的抗裂性能,提出了一个用于预测现代低碳高强管线钢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的计算式,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从室温到100℃预热,X70及X80钢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HV10)低于248。结果表明,X70及X80钢淬硬倾向小,且硬度满足管线钢抗H2S应力腐蚀要求。采用现有高性能埋弧焊丝及气保焊丝分别对X70、X80钢及与X80钢相当的低CE钢进行了焊接性能试验。现有埋弧焊丝及WER60气保焊丝用于X70钢、WER70气保焊丝用于X80钢均能满足要求,但现有埋弧焊丝用于X80钢性能还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需要开发新的埋弧焊丝。结合常用的管线钢厚度及焊接工艺,分别研究了埋弧焊及气体保护焊填充金属在焊缝金属中所占的比例,并建立了预测这一比例的较为实用的计算式,作出了埋弧焊填充金属面积与焊缝金属面积比值同钢板厚度与坡口大小比值的关系曲线;作出了气保焊填充金属面积与焊缝金属面积比值同钢板厚度的关系曲线;提出了焊缝强度预测的方法,并利用excel进行高效运算,为实现最终焊缝成分和焊接工艺较为准确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埋弧焊丝的试制以熔敷金属强度作为主要目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将C含量、Mn含量及Ni、Cr、Mo等合金元素含量的折算总量作为试验因子,并设为两个水平。在焊丝钢中加入微量的Ti和B对焊缝金属进行微合金化。匹配CHF101或CFH105进行焊接熔敷金属试验,新研制的埋弧焊丝强度为560690MPa,发现焊接熔敷金属强度与焊丝的碳当量有较好的关联性。采用新研制的系列埋弧焊丝及不同的焊接工艺对X70钢及X80钢进行了实验室对接试验及实管焊接试验,得到了焊缝性能最佳的焊丝成分,焊丝化学成分有所创新,且使用了资源丰富的Cr元素。X70钢焊缝与焊接热影响区半平台能转变温度VTE均为约-80℃,焊缝冲击功的平均值AKV(-20℃)一般达到200J以上。X80钢接头-20℃各区冲击功不小于127J,焊缝抗拉强度为710~740MPa,接头硬度在技术条件规定的范围内。热处理后,含Cr焊缝强度有所上升。管线钢高速埋弧焊工艺有利于提高对接焊缝的韧性,X80钢及其埋弧焊丝具有优良的工艺适应性。所研制的焊丝性能明显优于现有焊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埋弧焊对接焊条件与熔敷焊接条件有较大的差别时,对接焊缝强度将会有明显变化。建立了埋弧焊丝与基材的碳当量差值和熔敷金属与对接焊缝强度差值的关联性。对于试验所用的X70钢及X80钢,埋弧焊丝熔敷金属最低强度分别高于560MPa及620MPa时,可以满足对接焊缝强度要求。合金元素对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较为明显。采用Ni、Cr及Mo等多元合金化及Ti、B微合金化的焊缝金相组织含较多针状铁素体,因此焊缝具有较高的强韧性。不仅基材的化学成分,而且基材的组织结构也会对焊缝金属组织性能产生影响,从而会导致不同方向的焊缝之间、不同钢种的焊缝之间的韧性差异。埋弧焊热影响区存在一定的软化,对于低CE高强度钢软化更为明显,但气保焊接头的软化程度即使对于低CE高强钢也是基本上可以接受的。X80钢焊接接头金相组织过热区为贝氏体,正火区和不完全正火为贝氏体和铁素体,焊缝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加极少量的先共析铁素体。焊接粗晶区晶粒尺寸埋弧焊大于气保焊,大线能量时也较大,但均明显小于传统钢。EBSD分析显示,X80钢具有明显细小的焊缝晶粒,晶粒取向分布也比较均匀,热处理后焊缝针状铁素体有一定的粗化。高韧性断口表面韧窝中含有直径0.51.0μm的颗粒,颗粒主要由Ti、Ca等组成。埋弧焊缝冲击断口所含的颗粒直径25um,颗粒主要含有Al、Si时,焊缝韧性下降。焊丝中含有较高的Ti及较低的Als是使焊缝中形成以Ti为主的微细质点的关键。
张梅[9](2007)在《高强度和超高强度相变塑性钢的开发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了TRIP钢的成分设计,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了TRIP钢的热处理工艺,据此制备了低碳低硅和微合金TRIP钢。并研究了多种TRIP钢的性能,实现了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钢)在汽车中的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了材料的热力学计算(包括平衡态和偏平衡态的计算),设计了可热镀锌低碳低硅TRIP和超高强度微合金TRIP钢的成分。依此确定了热处理工艺并制备了多种TRIP钢。2.研究了低碳低硅TRIP钢SH的成形性能,发现其FLD0达到27.2%,成形性良好。TRIP钢的断裂机理为等轴铁素体先发生变形,形成微孔洞,然后微孔洞按一定取向在铁素体中贯穿扩展、贯通形成裂纹,裂纹遇到硬质相贝氏体时沿其边缘行走,遇到残余奥氏体时,应力集中促使相变诱发塑性,松弛集中应力,形成裂纹钝化,而后裂纹扭折、转向继续扩展。3.SH钢拉拉疲劳的疲劳极限σ0.1为405MPa,符合σ0.1=774-0.0398lgN公式。低周疲劳的循环应变硬化系数n′=0.1887,循环强度系数K′=1547MPa;符合(Δεt)/2=1265/(2.05×105)(2Nf)-0.1122+0.3396·(2Nf)-0.5929公式。裂纹扩展门槛值ΔKth为229MPa(mm)1/2,符合(da/dN)=4.130475×10-13(ΔK)2.772公式。较高的疲劳强度和裂纹扩展门槛值表明SH钢具备良好的疲劳性能。4.开发了780MPa和980MPa级别的微合金TRIP钢1#、2#和4#,延伸率均达到20%左右。1#、2#和4#微合金TRIP钢激光焊接的焊缝均没有出现冷裂纹和其它缺陷。激光焊接熔融区和融合线附近得到全马氏体组织,相应区域的硬度也最高。随碳当量提高焊缝的最高硬度升高。激光焊接小试样的单向拉伸性能明显变差,而Erichsen杯突试验发现激光焊接板的成形性能较好。5.用GMAW焊接方法研究TRIP钢的可焊性发现,SH钢和B钢焊缝综合机械性能试验结果均显示焊缝具有足够的强度;室温和-20℃时焊缝金属和热影响区也均具有相当高的抗冲击能力,高于27J/cm2。由于TRIP钢较高的合金元素含量增加了材料的冷裂敏感性,在焊接结构定型和不预热的情况下只有严格控制焊缝中的含氢量才能防止冷裂纹,需控制保护气体的纯度大于99.8%。T型接头焊接裂纹试验、CTS裂纹试验和斜Y坡口焊接裂纹试验均表明TRIP钢SH与B均具有良好的抗裂纹能力。SH钢焊接裂纹试验的结果为表面裂纹率、断面裂纹率和根部裂纹率全部为0,B钢焊接裂纹试验中,除了Y坡口焊接裂纹试验的断面裂纹率为3.4%(也低于具有抗裂纹敏感性的断面裂纹率经验值10%)外,其余试验的裂纹率也全部为0。试验表明与B钢相比SH钢可焊性更好。6.微合金化TRIP钢气体保护焊焊接模拟的热影响区粗晶区(CGHAZ)组织和性能研究发现CGHAZ的冲击韧性值随着碳当量的提高呈明显下降趋势。单独添加V对改善TRIP钢的CGHAZ性能不起明显作用。Ti和V复合添加对改善TRIP钢的CGHAZ性能起明显作用。热力学预测计算的结果与实际完全一致,证明Ti和V复合的第二相碳氮化物粒子是阻碍奥氏体晶界移动并阻止晶粒长大,使TRIP钢的CGHAZ性能改善的主要原因。7.在应用研究中采用CAE仿真分析方法,大大缩短了试制周期并减少了开发费用,探索了抑制TRIP钢成形回弹量的方法。TRIP钢在汽车中的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制成的多种复杂汽车零件减重达到19.6%-25%,轻量化效果显着。
张娟[10](2019)在《高强Q690钢焊接截面柱受火后残余应力及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钢材因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随着大跨度钢结构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和修建,高强钢材逐渐得到使用。钢材不耐火的缺点使得火灾对于建筑钢结构的危害很大,局部火灾下建筑结构中的某些构件发生严重或轻微损坏,在进行修补和加固后仍可继续使用,预测火灾后构件的剩余承载力至关重要。火灾产生的高温不仅影响钢柱截面残余应力分布情况,还因材料力学性能的降低而影响火灾后的稳定承载力,本文对高强Q690钢焊接截面柱受火后残余应力及轴压稳定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提出设计方法和简化计算公式,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采用切条法测量了6个高强Q690钢焊接H形、箱形截面试件在常温下和600℃、800℃后的截面残余应力大小与分布,并与普通Q235钢和高强Q460钢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于试验数据和国内外关于残余应力的研究,提出了两种截面形式高温后的残余应力模型,以及残余应力降低系数。(2)使用ANSYS软件模拟试件焊接及受热过程,得到焊接残余应力和高温后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结果,再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分析参数受火温度、恒温时间及蠕变变形对高温下及高温后残余应力分布及大小的影响;基于参数分析结果,结合已有的关于普通Q235钢、高强Q460钢的研究成果,拟合出H形截面、箱形截面在火灾下及火灾后的残余应力降低系数计算公式。(3)对两种截面尺寸的4根高强Q690钢H形截面钢柱进行常温下和800℃高温后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了其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力。(4)使用ABAQUS软件建立考虑几何初始缺陷和截面残余应力的有限元模型,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参数分析,研究受火温度、冷却方式、长细比和残余应力对整体稳定系数的影响,并与普通Q235钢和高强Q460钢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5)得到不同受火温度、冷却方式和长细比下高强Q690钢H形截面钢柱的稳定系数之后,根据常温下和高温下的轴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引入受火后稳定验算参数,提出高强Q690钢柱受火后的剩余稳定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二、15MnVN钢焊接性能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MnVN钢焊接性能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新型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的整体结构 |
第二章 新型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焊接工艺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焊接工艺试验方案 |
2.3 B610CF钢焊接接头焊接工艺试验研究 |
2.3.1 试验材料及试板焊接 |
2.3.2 常规力学性能和金相试验 |
2.3.3 试验结果分析 |
2.4 ADB610钢焊接接头焊接工艺试验研究 |
2.4.1 试验材料及试板焊接 |
2.4.2 常规力学性能试验和金相试验 |
2.4.3 试验结果分析 |
2.5 WDB620钢焊接接头焊接工艺试验研究 |
2.5.1 试验材料及试板焊接 |
2.5.2 常规力学性能试验和金相试验 |
2.5.3 试验结果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焊接接头焊接缺陷及分布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焊接缺陷尺寸分布模型的建立 |
3.2.1 根据泊松过程建立焊接缺陷尺寸分布模型 |
3.2.2 根据故障率研究焊接缺陷尺寸分布模型 |
3.3 从统计角度研究焊接缺陷尺寸分布模型 |
3.3.1 焊接工艺参数 |
3.3.2 X射线检测焊接缺陷及数据 |
3.3.3 焊接缺陷尺寸分布拟合研究 |
3.4 新型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焊接缺陷的研究 |
3.4.1 ADB610钢焊接接头焊接缺陷的分析研究 |
3.4.2 WDB620钢焊接接头焊接缺陷的分析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ADB610钢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试验 |
4.1 引言 |
4.2 疲劳裂纹扩展实验方案 |
4.3 试样准备及试验方法 |
4.3.1 试验材料及试板焊接 |
4.3.2 无损检测 |
4.3.3 试样准备 |
4.3.4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
4.4 焊接接头三区域的裂纹扩展试验数据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成组法的ADB610钢焊接接头裂纹扩展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基于两步七点拟合的成组法研究 |
5.2.1 基于两步七点拟合成组法计算裂纹扩展速率的基本思路 |
5.2.2 基于两步七点拟合成组法的裂纹扩展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思路 |
5.3 基于成组法ADB610钢焊接接头裂纹扩展速率计算 |
5.3.1 母材区裂纹扩展速率的计算 |
5.3.2 热影响区裂纹扩展速率的计算 |
5.3.3 焊缝区裂纹扩展速率的计算 |
5.4 不同存活率的ADB610钢焊接接头裂纹扩展速率及Paris公式研究 |
5.4.1 不同存活率条件下焊接接头裂纹扩展速率及Paris公式计算 |
5.4.2 不同存活率条件下焊接接头Paris公式中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
5.5 ADB610钢焊接接头三区域裂纹扩展速率变化分析研究 |
5.5.1 ADB610钢焊接接头三区域裂纹扩展速率变化的直观分析 |
5.5.2 ADB610钢焊接接头三区域裂纹扩展速率数字特征的统计分析 |
5.5.3 ADB610钢焊接接头三区域裂纹扩展速率变化的机理分析研究 |
5.6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单试样法的ADB610钢焊接接头裂纹扩展可靠性估算分析研究 |
6.1 引言 |
6.2 基于一次七点拟合的单试样法及其计算分析 |
6.2.1 基于一次七点拟合单试样法的基本思路 |
6.2.2 基于单试样法焊接接头各试样裂纹扩展速率Paris公式计算 |
6.2.3 单试样法不同存活率焊接接头裂纹扩展速率及Paris公式计算 |
6.2.4 基于单试样法的焊接接头不同区域裂纹扩展速率对比分析研究 |
6.3 基于单试样法考虑存活率裂纹扩展速率及Paris公式误差研究 |
6.3.1 相同存活率焊接接头相同区域裂纹扩展速率误差分析 |
6.3.2 相同区域裂纹扩展速率数字特征统计检验差异分析 |
6.3.3 相同存活率焊接接头不同区域裂纹扩展速率误差分析 |
6.3.4 考虑存活率焊接接头Paris公式差异分析 |
6.4 两种方法计算的裂纹扩展速率分析结果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表B ADB610钢焊接接头da/dN-△K及lg(da/dN)-lg(△K)关系图 |
(3)宝钢开裂球罐的焊接修复(一)——球罐用钢的焊接性及焊接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氧气球罐的主要技术参数 |
2 氧气球罐用钢 |
3 钢材的焊接裂纹敏感性试验分析 |
3.1 焊接冷裂纹敏感性试验[2, 3] |
(1) 碳当量的计算 |
(2) 焊接热影响区 (HAZ) 的最高硬度试验 |
(3) 斜Y坡口焊接裂纹试验 |
(4) 刚性拘束对接试验 |
(5) 插销试验 |
3.2 再热裂纹敏感性试验[4] |
(1) 斜Y坡口再热裂纹试验 |
(2) 插销再热裂纹试验 |
(3) 不锈钢套筒再热裂纹试验 |
4 钢材的焊接试验 |
4.1 钢材的焊接性分析 |
4.2 手工焊[2, 3] |
4.3 自动焊试验[2, 3] |
4.4 焊后热处理试验 |
5 结论 |
(4)高强度结构钢的焊接性与液压支架结构强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 液压支架选用高强钢的理由 |
1.1 煤炭工业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发展要求 |
1.1.1 综放技术发展要求 |
1.1.2 单一煤层长壁开采技术要求 |
1.1.3 薄煤层开采技术发展要求 |
1.2 新的支架试验规范对设计的影响 |
1.3 来自国外煤机市场的压力 |
1.4 国内钢材市场的日益成熟 |
2 高强钢焊接件存在的问题 |
3 本课题的意义 |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1 国外研究现状 |
4.2 国内研究现状 |
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5.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5.1.1 钢材的选定 |
5.1.2 主要研究内容 |
5.2 技术路线与研究手段 |
5.2.1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研究 |
5.2.2 承载能力的研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高强钢的定义 |
2 结构应力分析方法及应用现状 |
3 焊接应力分析方法 |
第三章 WH80钢焊接性分析 |
1 试验用钢材的化学成份和力学性能 |
2 手工焊条电弧焊拉伸和弯曲试验 |
2.1 焊接材料的选取 |
2.2 焊接接头强度匹配的确定 |
2.3 焊接工艺 |
2.4 试验试样 |
2.5 试验结果 |
2.6 试验结果分析 |
3 斜y坡口焊接裂纹试验 |
3.1 简述 |
3.2 焊接参数及要求 |
3.3 裂纹检测与计算 |
3.4 试验结果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4 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试验 |
4.1 简述 |
4.2 试件的制备 |
4.3 焊接规范 |
4.4 最高硬度试验结果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四章 支架结构承载能力的研究 |
1 支架的结构特点与应力分析方法 |
1.1 支架的结构特点 |
1.2 应力分析方法 |
1.2.1 常规力学应力分析方法 |
1.2.2 结构有限元法 |
2 支架整架应力分析 |
2.1 基本思路 |
2.2 三维建模软件的选取 |
2.3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
2.4 支架结构件有限元分析 |
2.5 计算结果讨论 |
2.6 计算结果分析 |
2.7 接触问题讨论 |
3 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整体稳定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高性能耐火钢的特点及工程应用 |
1.3.1 高性能耐火钢的特点和优势 |
1.3.2 高性能耐火钢的工程应用现状 |
1.4 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的研究现状 |
1.4.1 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
1.4.2 构件的残余应力研究 |
1.4.3 整体稳定性能试验研究 |
1.4.4 整体稳定性能的理论与数值分析 |
1.4.5 国内外现行规范的设计方法 |
1.4.6 现有研究及设计方法的不足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高性能耐火钢材料力学性能及焊接工形截面残余应力分布模型研究 |
2.1 WGJ高性能耐火钢的常温材料力学性能 |
2.1.1 常温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2.1.2 常温材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 WGJ高性能耐火钢的高温材料力学性能 |
2.2.1 高温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2.2.2 高温材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 WGJ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截面残余应力试验研究 |
2.3.1 试件设计 |
2.3.2 试验装置及测量方案 |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WGJ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截面残余应力分布模型 |
2.4.1 残余应力分布模型 |
2.4.2 残余拉应力数值 |
2.4.3 残余压应力数值 |
2.4.4 残余应力分布模型验证 |
2.4.5 基于钢材耐火性能的残余应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试验研究 |
3.1 焊接工形轴压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1 试件设计 |
3.1.2 试验装置及测量方案 |
3.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 焊接工形受弯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 |
3.2.1 试件设计 |
3.2.2 试验装置及测量方案 |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整体稳定性能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 |
4.1.1 建模步骤 |
4.1.2 材料性能 |
4.1.3 残余应力 |
4.2 轴压构件常温有限元模型验证 |
4.2.1 边界条件 |
4.2.2 几何初始缺陷 |
4.2.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3 轴压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参数分析 |
4.3.1 参数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4.3.2 几何初始缺陷的影响 |
4.3.3 截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4.3.4 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受弯构件常温有限元模型验证 |
4.4.1 边界条件 |
4.4.2 几何初始缺陷 |
4.4.3 模拟侧向约束 |
4.4.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5 受弯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参数分析 |
4.5.1 参数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4.5.2 几何初始缺陷的影响 |
4.5.3 截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4.5.4 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 高温有限元分析 |
4.6.1 高温有限元建模及验证 |
4.6.2 有限元模型中的高温材料性能 |
4.6.3 轴压构件高温有限元分析 |
4.6.4 受弯构件高温有限元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5.1 有限元模型的参数选择 |
5.1.1 材料性能 |
5.1.2 截面选择 |
5.2 轴压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5.2.1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研究 |
5.2.2 改进设计方法 |
5.3 受弯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5.3.1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研究 |
5.3.2 改进设计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高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6.1 有限元模型的参数选择 |
6.2 轴压构件高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6.2.1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研究 |
6.2.2 改进设计方法 |
6.3 受弯构件高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6.3.1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研究 |
6.3.2 改进设计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高性能管线钢焊接性能及焊接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管线钢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 |
1.2 管线钢研发和应用情况 |
1.3 管线钢的焊接技术 |
1.3.1 焊接方法及焊接性能特点 |
1.3.2 管线钢裂纹敏感性研究方法 |
1.3.3 焊缝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
1.3.4 焊缝中合金元素的偏析 |
1.3.5 焊接材料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2 管线钢焊接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 |
2.3 用碳当量评估焊接性能 |
2.4 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 |
2.4.1 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试验 |
2.4.2 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计算 |
2.5 斜Y 型坡口焊接裂纹试验 |
2.6 采用现有焊丝埋弧焊试验 |
2.6.1 埋弧焊试验条件及工艺 |
2.6.2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 |
2.6.3 焊接接头金相分析 |
2.6.4 焊缝化学成分 |
2.7 气体保护焊对接试验 |
2.7.1 试验工艺及条件 |
2.7.2 气保焊接头力学性能试验 |
2.7.3 管线钢气保焊焊缝化学成分 |
2.7.4 气保焊接头典型部位金相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3 试验用埋弧焊丝的设计制作 |
3.1 前言 |
3.2 合金元素对焊缝性能的影响 |
3.3 管线钢焊缝成分组成分析 |
3.4 埋弧焊焊丝的试制 |
3.4.1 埋弧焊丝焊缝力学性能要求 |
3.4.2 埋弧焊焊丝化学成分 |
3.4.3 焊丝钢的冶炼、轧制及焊丝的拉拔 |
3.4.4 试制的埋弧焊丝化学成分 |
3.4.5 焊丝焊接熔敷金属性能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管线钢埋弧焊缝强韧性匹配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条件和方法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管线钢埋弧焊接头力学性能试验 |
4.3.2 辅助研究钢种接头性能试验 |
4.3.3 焊缝化学成分分析 |
4.3.4 从埋弧焊熔敷金属到对接焊缝金属的强度变化特点 |
4.3.5 焊缝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5 管线钢及其焊接材料对焊接条件的适应性 |
5.1 前言 |
5.2 对焊接线能量的适应性研究 |
5.2.1 焊接试验工艺与条件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多(双)丝及实管埋弧焊焊接试验 |
5.3.1 多丝埋弧焊试验 |
5.3.2 实管埋弧焊试验 |
5.4 管线钢埋弧焊接头热处理后性能试验 |
5.4.1 试验条件及工艺 |
5.4.2 焊接接头热处理后性能 |
5.4.3 轧制方向及焊接方法对焊缝性能的影响 |
5.4.4 焊丝性能比较 |
5.5 焊接接头典型部位硬度与温度计算分析 |
5.5.1 A 钢气保焊接头硬度计算分析 |
5.5.2 A 钢埋弧焊接头硬度计算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管线钢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 |
6.1 前言 |
6.2 不同材料对埋弧焊接头组织的影响 |
6.3 焊接线能量对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6.4 焊接接头热处理组织分析 |
6.5 焊缝金属冲击断口形貌及微细颗粒分析 |
6.5.1 气保焊缝冲击断口分析 |
6.5.2 埋弧焊缝冲击断口分析 |
6.6 焊缝金属EBSD 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专利 |
(9)高强度和超高强度相变塑性钢的开发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用高强度钢的发展 |
1.2 TRIP钢的化学成分 |
1.3 冷轧TRIP钢的生产工艺 |
1.4 相变诱发塑性 |
1.5 TRIP钢的力学性能 |
1.6 TRIP钢的使用性能 |
1.7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 |
2.1 TRIP钢的制备 |
2.2 TRIP钢的力学性能 |
2.3 成形性能 |
2.4 TRIP钢的显微组织检测及形态 |
2.5 TRIP600的疲劳性能试验 |
2.6 热模拟测试CCT曲线 |
2.7 GMAW(气体保护焊)试验 |
2.8 焊接热模拟试验测试CGHAZ组织和性能 |
2.9 激光焊接试验 |
2.10 析出相的数值模拟 |
2.11 TRIP钢的杯突试验 |
2.12 TRIP钢在汽车上的应用 |
第三章 材料成分设计 |
3.1 引言 |
3.2 材料成分设计 |
3.3 小结 |
第四章 TRIP钢的成形性能 |
4.1 概述 |
4.2 成形性能试验材料 |
4.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4.4 成形时裂纹的扩展 |
4.5 结论 |
第五章 低碳低硅TRIP钢的疲劳特性 |
5.1 引言 |
5.2 疲劳试验结果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碳当量对微合金TRIP钢焊接性的影响 |
6.1 介绍 |
6.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6.3 试验结果和讨论 |
6.4 结论 |
第七章 TRIP钢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组织与性能研究 |
7.1 引言 |
7.2 试验材料、试验设备和方法 |
7.3 焊接CGHAZ区冲击韧性 |
7.4 焊接热影响区CG HAZ的金相组织转变 |
7.5 焊接热影响区组织转变的复型透射电镜分析 |
7.6 TRIP钢基体组织的透射电镜分析 |
7.7 分析和讨论 |
7.8 结论 |
第八章 TRIP钢气体保护焊焊接性能 |
8.1 引言 |
8.2 试验材料 |
8.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8.3.1 TRIP钢焊接试样综合力学性能试验 |
8.3.2 TRIP钢抗裂性试验 |
8.4 结论 |
第九章 TRIP钢在汽车中的应用 |
9.1 引言 |
9.2 轻量化设计和选材 |
9.2.1 零件和材料选择 |
9.2.2 TRIP钢汽车板的选择和结构分析 |
9.2.3 横梁件的CAE仿真 |
9.2.4 前端梁构件的结构分析和CAE仿真 |
9.3 零件试制 |
9.4 试验室试验 |
9.5 道路试验 |
9.6 结论 |
第十章 总结 |
附录 |
本文的创新点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10)高强Q690钢焊接截面柱受火后残余应力及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高强钢焊接截面柱残余应力研究 |
1.2.1 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的发展 |
1.2.2 常温下高强钢残余应力研究 |
1.2.3 高温下及高温后残余应力研究现状 |
1.3 高强钢结构受火性能研究 |
1.3.1 高强钢高温下及高温后力学性能研究 |
1.3.2 钢柱受火后受力性能研究 |
1.4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2 高强度Q690 钢焊接截面高温后残余应力试验 |
2.1 材料力学性能 |
2.1.1 常温力学性能 |
2.1.2 高温后力学性能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2.2.3 试验过程 |
2.3 试验结果 |
2.3.1 温度测量结果 |
2.3.2 残余应力修正值 |
2.3.3 残余应力结果 |
2.4 与普通Q235 钢、高强Q460 钢截面残余应力的对比 |
2.5 高温后残余应力分布模型 |
2.5.1 Q690 钢焊接截面常温下残余应力分布模型 |
2.5.2 Q690 钢焊接截面高温后残余应力分布模型 |
2.5.3 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3 高强Q690 钢柱受火后受力性能试验 |
3.1 试验概况 |
3.1.1 试件设计 |
3.1.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3.1.3 试件初始缺陷测量 |
3.1.4 试验过程 |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1 试验现象 |
3.2.2 温度测量结果 |
3.2.3 荷载-挠度曲线 |
3.2.4 荷载-轴向位移曲线 |
3.2.5 荷载-应变曲线 |
3.2.6 荷载-转角曲线 |
3.2.7 试验结果与规范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4 高强Q690 钢焊接截面受火后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4.1.1 焊接分析理论 |
4.1.2 受热分析理论 |
4.2 材料属性参数 |
4.2.1 物理参数 |
4.2.2 力学参数 |
4.3 焊接分析 |
4.3.1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 |
4.3.2 温度场分析 |
4.3.3 焊接应力场分析 |
4.4 受热分析 |
4.5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5.1 H形截面 |
4.5.2 箱形截面 |
4.6 参数分析 |
4.6.1 受火温度 |
4.6.2 恒温时间 |
4.6.3 蠕变 |
4.7 高温下及高温后残余应力降低系数 |
4.7.1 高强Q690 钢截面残余应力降低系数 |
4.7.2 残余应力降低系数计算公式 |
4.8 本章小结 |
5 高强Q690 钢柱受火后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
5.1 屈曲分析理论 |
5.1.1 弹性屈曲 |
5.1.2 弹塑性屈曲 |
5.2 有限元模型 |
5.2.1 本构关系 |
5.2.2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 |
5.2.3 边界条件 |
5.2.4 初始条件 |
5.2.5 分析步骤 |
5.2.6 模型验证 |
5.3 参数分析 |
5.3.1 受火温度 |
5.3.2 冷却方式 |
5.3.3 长细比 |
5.3.4 残余应力 |
5.4 与普通Q235 钢柱和高强Q460 钢柱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高强Q690 钢柱火灾后剩余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
6.1 钢柱高温下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 |
6.2 高强Q690 钢柱火灾后剩余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
6.3 算例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15MnVN钢焊接性能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15MnMoVNXt的研制[J]. 陈廷扬. 钢铁钒钛, 1983(04)
- [2]新型低碳贝氏体钢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可靠性研究[D]. 张天会.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0)
- [3]宝钢开裂球罐的焊接修复(一)——球罐用钢的焊接性及焊接试验[J]. 陶元宏,李平瑾,徐佩珠,包朝亮,曲金光,廖礼宝. 压力容器, 2006(07)
- [4]高强度结构钢的焊接性与液压支架结构强度的研究[D]. 徐亚军.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3(03)
- [5]15MnVN钢焊接性能试验报告[J]. 焊接技术工作队. 鞍钢技术, 1967(Z1)
- [6]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整体稳定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 徐咏雷. 清华大学, 2018(04)
- [7]D30A 型载重 300t 钳夹车的研制[J]. 于连友. 铁道车辆, 1998(04)
- [8]高性能管线钢焊接性能及焊接材料研究[D]. 黄治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9]高强度和超高强度相变塑性钢的开发和研究[D]. 张梅. 上海大学, 2007(04)
- [10]高强Q690钢焊接截面柱受火后残余应力及受力性能研究[D]. 张娟. 重庆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