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宾SARS病房的特殊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段文利,陈明雁[1](2021)在《党建引领协和事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同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举行盛大开幕典礼,一所与当时欧美顶尖医院相媲美的高水平现代医院在北京诞生。协和学术会堂二层院史陈列馆前厅的《协和赋》以"与党同龄,与国共运,与民长在,与时俱进"16个字,反映了协和与党的领导、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和人民期盼紧密相连的成长历程。
张雯靓[2](2020)在《我国现代综合医院的演变与应变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综合医院是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共建筑,当前我国医院处于快速建设时期。医院建筑特点鲜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中。其在建成时具有一定稳定性,然而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目前我国缺乏对综合医院建筑历史的研究,以史为鉴,顺应发展规律,结合当前综合医院发展弊端,才能为未来发展的设计策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因此,本文在建国后到当前这段时间内,我国综合医院的建筑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旨在提出对未来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建筑设计策略。本文研究对象是综合医院,关键词是“演变”,最终落脚点在应变策略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找出问题,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明确了研究意义及当前发展现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首先明确综合医院和演变的定义及功能构成,介绍医院演变主要涉及到的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然后从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这四个角度入手,介绍其发展历程。将综合医院发生较为重大的演变的时间节点,作为历史沿革分段的依据,将我国综合医院的演变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普及期、发展期、市场化期,对不同时期的综合医院的时代背景、功能构成和建筑设计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归纳其中演变规律和特点,归纳总结对综合医院设计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医疗政策、社会、人口结构、疾病病谱、医学发展和经济因素等,分析整理综合医院的现存弊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优秀案例,总结未来发展趋势。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从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这四个方面,出综合医院应变具体的设计策略,并根据上述设计策略,将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设计策略更具有落地性。本文总结了影响综合医院发展的主要因素,梳理了综合医院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的演变脉络,通过对未来弹性化、可持续性和人性化发展趋势的研究,探索了适合我国综合医院未来发展的设计策略。
严丽丽[3](2019)在《护理安全管理在涉外优质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文中提出该文通过对外宾病房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应用护理质量控制工具,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实施护理安全教育,履行告知业务,加强护理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开展了外宾的特色护理服务等。提高了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护理质量,遏制了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住院率及门诊人次得到上升。
张颖泉[4](2019)在《民国家具与室内装饰的典型特征及根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时期,它承上而启下,承古而拓今。但就是这样一个只是短短存在了30年的大动荡时期,民国的家具及室内设计却融汇中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本文旨在分析和归纳民国时期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典型特征和时代风格,并追溯其产生的根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当下相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并为现在逐渐兴起的民国风格餐饮、酒店、家居设计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传承本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本文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结构建模法、结构方程模型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色彩模型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以金属和藤为典型的民国家具材质特征的分析,以及对民国家具与室内的整体布局特征、整体色彩特征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民国金属家具的阶层差异性与趋近性及其根源的整体作用机理模型。(2)民国藤家具的形象特征及其中西方渊源的结构方程模型(SEM)。(3)民国家具与室内的整体布局的均衡特征、角度特征、搭配特征和功能特征及其主成分根源因素。(4)建筑类型和构成要素视角的民国家具与室内的整体色彩特征及其根源。通过结果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的结论。(1)民国家具与室内设计在阶层特征、场所特征、风格特征、装饰特征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这些特征的背后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求美根源、中西方文化的时空交叠根源、审美叛逆根源等。(3)民国家具与室内设计的典型特征及其根源对当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一,重新认清民国设计风格的实质,走出民国风格“脸谱化”的误区;其二,兼顾不同阶层的需求,尤其要重视中低阶层的需求;其三,学习民国设计中的中西合璧特征,打造具有当今时代感的中国设计风格。本文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方面主要的创新之处。(1)在家具设计研究方面,首次通过对民国时期金属家具和藤家具的材质分析,发掘了已被忽视的民国时期金属家具和藤家具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及其根源。具体来说,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创新成果。其一,民国时期的金属家具与藤家具一向不被视为民国特色家具。但民国时期已经有了金属家具的存在,且民国时期大量藤家具的出现,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是民国时期技术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的体现。其二,通过研究,发现了民国金属家具背后的设计风格主要包含了工业美学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并发现了民国的金属家具在设计上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差异,但阶层差异相对于木质家具而言被弱化了,在规格设计、艺术设计和功能设计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趋近性。其三,而在民国藤家具来源方面,此前研究很少。通过大量的考证,发现民国时期出现或使用的大量藤家具主要来源于西方,但西方藤家具的真正起点却是源自中国,从而得出结论:中国传统的藤家具除了通过时间的延续直接影响民国藤家具外,还通过西方的时空折射影响民国藤家具,再加上后期西方自创的纯西式藤家具的影响,三条渠道的综合作用成就了民国藤家具的时代风格特征。(2)在室内设计研究方面,首次通过对民国家具与室内整体布局、整体色彩的研究,发掘了已被忽视的民国家具与室内布局、色彩上所特有的时代特征及其根源。具体来说,包含以下2个方面的创新成果。其一,室内设计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室内的家具布局,而以往的研究恰恰忽略了对民国家具与室内布局风格的研究。本文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和实例研究,绘制了民国时期建筑室内的相关家具布局图,厘清了民国家具与室内布局具有喜好特殊角度摆放家具及不稳定布局等特征,并分析出其背后具有经济、文化、审美和建筑的根源因素。其二,民国室内及家具的色彩是民国风格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民国风格最外在的特征体现。但在此前,一直缺乏研究。本文系统地进行了色彩学分析,厘清了民国家具及室内的具体用色方式,发现了不同阶层、住宅与办公空间等均具有具体的用色差异,由此分析出其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根源。从而为当代兴起的民国怀旧风,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郭焱[5](2018)在《中国女性电影身体政治研究》文中指出电影首先是身体语言的艺术。看电影要从研究“身体”开始。学界对中国电影身体文化的理论研究虽然已经小有成效,但对中国女性电影的身体政治研究仍然空缺。本论文在重新梳理与意图建立中国女性电影史的前提下,站在对消费文化语境中第四代女性电影身体政治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重心集中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三代女性导演及其电影作品上,主要选取了中国女性电影导演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及其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她们的电影作品为经、以她们电影创作的时代更迭为纬,引入“作者/导演身体”,以案例研究的方式结构全篇,寄望于在从性别、身体角度讨论个体女性导演及其电影作品时能够对中国女性电影身体政治研究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本论文从性别视角切入,立足于“被动的身体”和特定环境下具有“主动潜能”的身体之间的对抗与妥协,围绕以下核心命题展开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女性电影如何建构和表征身体?中国女性电影的身体政治呈现又是如何与时代变迁相适应?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重新界定“女性电影”,将它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历史的文化概念,并介绍了“身体政治”与中国电影身体政治研究的研究现状。正文六个章节分别以第一代女性电影导演中的王苹、董克娜、第二代女性电影导演中的史蜀君、王君正、黄蜀芹、第三代女性电影导演中的胡玫等人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关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代际划分的女性电影所呈现的主题、人物和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社会主体与性别建构以及她们在新的时代里新的欲望和理想,同时也思考历史女性在与主流意识形态共谋中所采取的相关策略以及做出的具体的挑战与反抗。
吕晶[6](2014)在《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文中认为宋美龄,蒋介石夫人,“宋氏家族”重要成员,众多标签贴在她的身上。她生于1897年3月5日,卒于2003年10月24日,经历了三个世纪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底赴美寻求援助为分水岭。在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宋美龄进入了她的后半生,不仅是年龄已过半百,更指宋美龄在政治追求、国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妇幼事业等方面均较其在大陆时期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已近日暮。从时间上看,宋美龄后来在台湾和美国生活的时段在其生命中的比重超过大陆时期。依照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的习俗、强调“盖棺定论”的传统,宋美龄的后半生实在是一段不能忽视的历史。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宋美龄的后半生,揭示其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角色选择、角色扮演和角色贡献。本文认为,宋美龄的后半生起始于国民党政权的分崩离析,脱胎于内外交困的台湾政局。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全面逆转。进至1948年,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三大战役皆输、精锐尽失,各方矛盾直指蒋介石,国民党统治几近崩溃。在此背景下,宋美龄于1948年底赴美争取援助。1950年初,在美求援未果的宋美龄,返回台湾与蒋介石共赴患难,拉开她后半生的序幕。此时的台湾,人口激增、物价飞涨、民生困顿,岛内族群矛盾重重,加上美国意图舍弃蒋介石政权、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使得整个社会惶惶不安。宋美龄的回归是对蒋介石最大的慰藉。本文指出,在宋美龄后半生中,“第一夫人”是她最重要的政治符号,这也是为维系蒋介石统治地位而必须向台湾军民传播的符号。在台湾公众面前,宋美龄与蒋介石努力展现出“二位一体”公众形象。举凡蒋介石出现的地方,必有宋美龄陪同。宣传蒋介石、为蒋介石辩护、为蒋介石政权争取援助,则是宋美龄后半生的职责。宋美龄在台湾所开展的外交、妇女运动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在“第一夫人”的头衔下展开的。通过梳理宋美龄后半生的各类活动,可以发现宋美龄利用“第一夫人”这一符号向社会传达蒋介石政权稳定的信号,并强调其政权“正统代表性”。本文认为,困居台湾的宋美龄在“第一夫人”这个政治符号下演绎了多重社会角色。外交方面,她是蒋介石的外交事务总管和国际形象宣传员。为此,她整合美国“院外援华集团”,积极开展对美宣传外交,努力拉拢美国政界军方人士,等等,为台美关系改善积蓄力量。一轶时机成熟,她即踏上前台,以多种名义赴美访问,或医疗,或度假。每次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蒋经国接班态势已然明确,宋美龄方才淡出对美“外交”一线。妇运领袖是宋美龄最擅长演绎的社会角色。在宋美龄的政治版图上,妇女运动是她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她获取国内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据地,其重要性不亚于外交领域。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宋美龄依靠“妇联会”、“妇工会”和台湾省妇女会开展妇女运动,使自己长期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社会事业则是与宋美龄的基督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败退台湾之后,宋美龄从“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转变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成为她最好的安慰剂。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她抵台后即成立“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以该会联合周边重要人士,结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她开办华兴学校,创建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担当辅仁大学董事长,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宋美龄在信仰的感召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反映出宋美龄的宗教热情与与政治需要的紧密结合。本文还考察了宋美龄和蒋介石、蒋氏家族和孔宋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宋美龄在隐居美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在作者看来,“宋家”是宋美龄的娘家,也是她在“小家”和“蒋家”立足的奥援。在宋美龄眼里,蒋宋一体,互为帮助。只有壮大“蒋家”才能更好地维护“宋家”,只有维护好“宋家”才能最大化“蒋家”的利益。蒋介石逝世后,宋美龄为使蒋经国顺利接班,隐居美国。她虽然身在美国,但心系台湾政坛,关心的重点是塑造蒋介石历史形象、辅助蒋经国治理台湾。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蒋家王朝”。
杜婷[7](2014)在《县级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研究 ——以腾冲县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为例》文中提出门诊楼是医院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病人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门诊楼设计的好坏对医院整体的功能使用和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程,人们对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和对医疗设施及就医环境的需求不断提升,患者就医的心理需求得以更丰富的呈现;上述诸多因素的深刻变化,都将对门诊楼建筑设计产生深入的影响。医学模式发生转变:从传统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改善,推动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就医;另外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都将对医疗服务体系乃至医疗建筑及门诊楼建筑设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国家政策对县级综合医院发展的推动,以及县级综合医院在城乡医院之间所处的特殊地位,其设计成为一项重点工程。县级综合医院在确定适当规模的基础上,应该优化其诊疗单元的布置,并提升其公共空间的品质。本论文以门诊楼功能构成及流线组织为基础,对其组成的各科室诊疗单元设计要点进行重点研究分析。由于县级综合医院功能的特殊性以及门诊楼受到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借鉴环境行为学和行为建筑学的相关理论,对门诊楼公共空间的心理需求模式和行为流动模式进行实际分析,提出以门诊大厅和候诊空间以及主要交通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并探索其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将各功能单元通过街巷、庭廊、套院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或设计成板块式,从而形成门诊楼这一医疗功能系统。
卞淑平[8](2012)在《甲型H1N1流感期间外宾发热门诊的防控措施》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有效阻断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策略。方法 2009年5月—9月我院外宾门诊诊治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的患者38例,医院积极制订并落实外宾发热患者就诊流程、消毒隔离防控措施。结果 38例患者中1例被确诊为H1N1流感,通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未发生院内感染。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患者均在半月内痊愈出院。结论应急隔离观察的规范化,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彭云鹏[9](2012)在《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今天,涉外医疗活动日趋频繁。中国医务工作者在与外籍患者进行交流和医治的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医疗效果已成为医学英语教学研究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框架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并探讨对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本研究对当前涉外医疗现状,医学英语研究和教学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对医学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外语能力构成,目前我国医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医学语言知识,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能否得体、有效地进行医学情景交际是满足日益频繁的涉外医疗需要的关键。因此,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研究按照建构模型、验证模型和修正模型的逻辑结构对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研究。首先为理论模型的建构。采用理论驱动的定性研究方法,构建以医学英语教学为目的的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对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医患交际的相关论着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医患交际情景特点,文化对医患交际的影响,以及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的难点。在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思辨分析的基础上,以文秋芳(1999)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为基础,界定了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和构成因素,认为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者得体、有效的在医学情景中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同时定义得体为指交际行为合理、适当,符合特定文化对医学情境交际活动的预期;有效是指交际行为达到相应反馈,得到了预期的结果。它包括医学语言能力、医学情景语用能力和医学情景跨文化能力。医学语言能力是进行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医学情景语用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学情景跨文化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只有完全具备了三种能力,医学生才能在未来的涉外医疗实践中得体、有效的同外籍患者进行交流。其次为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正确性的验证性实证研究。本研究结合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通过具体交际情景录音、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对研究数据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对真实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录音语料的定性分析研究。研究对十六个不同医学科室的跨文化医患会话进行录音并利用转写符号进行转写,根据语料从医学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医学情景英语称呼语、委婉语、礼貌用语、会话语篇结构;不同文化医学情景就医流程、用药习惯、隐私、医学决策等方面探讨了医学情景跨文化成功交际的原因、难点、障碍和冲突,认为成功进行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应具备医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即医学语言能力;医学情景社会语言能力、医学语篇能力和医学情景策略能力即医学情景语用能力;医学文化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即医学情景跨文化能力。第二部分为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访谈的研究。选取长期从事涉外医疗活动的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长期在华工作,有多次在华就医经历的外籍患者和长期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资深教师进行访谈,使医务人员和外籍患者分别从“情景需求”角度,医学英语教师从“学习需求”的角度讨论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难点以及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在对访谈数据进行整理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访谈研究的结果,认为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由于具有特殊的不确定性,比文化内交际更加困难。它要求交际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医学语言能力,还要具备医学情景语用和文化知识以及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交际中能够求同存异。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医务人员顺利进行涉外医疗活动十分重要,医学语言能力是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基础条件,医学情景语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重要条件。第三部分为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调查研究,在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对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以验证或修正研究模型及其假设。研究的调查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从工作“情景需求”界定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医务人员和从学生的“学习需求”界定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校医学英语教师。研究首先对调查本身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对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进而对问卷的信度和代表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强的信度水平和代表性。其次,对构成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子项目的重要性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进行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交际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并对医务人员和高校教师两组人员对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子项目重要性的判断进行差异性对比,以考察从“情景需求”考虑的医务人员与从“学习需求”考虑的高校教师之间的数据有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是否可以用于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两组人员的判断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实践。最后对整个问卷调查子项目重要性结果进行因素分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考察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因素分析结果验证了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医学语言能力、医学情景语用和跨文化能力构成的结论,并归纳出医学语言能力包括医学语言知识和技能;医学情景语用能力包括医学情景社会语言能力、医学语篇能力和医学情景策略能力;医学情景跨文化能力是指医学文化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最后为理论模型的修正。在对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录音语料研究结果、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修正本研究所构建的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修正后的模型认为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医务人员在医学情景中与来自其他文化的患者或家属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医学语言能力、医学情景语用能力和医学情景跨文化能力。医学语言能力指进行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活动所需要的医学语言知识和医学语言技能。医学情景语用能力是与医学情景语言运用适当性有关的能力。它包括医学情景社会语言能力、医学语篇能力和医学情景策略能力。医学情景跨文化能力是指医学文化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三种能力是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只有完全具备了三种能力,医学生才能在未来的涉外医疗实践中得体、有效的同外籍患者进行交流。按照修正后的理论模型,本研究提出对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和对未来的研究展望。本研究是对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初步探索,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严歌苓[10](2012)在《陆犯焉识》文中指出引子据说那片大草地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妄想了千万年,都没有剥夺它们的自由。无垠的绿色起伏连绵,形成了绿色大漠,千古一贯地荒着,荒得丰美仙灵,蓄意以它的寒冷多霜疾风呵护经它苛刻挑剔过的花草树木,群马群羊群狼,以及一
二、外宾SARS病房的特殊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宾SARS病房的特殊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现代综合医院的演变与应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综合医院快速建设 |
1.1.2 我国综合医院建设特点突出 |
1.1.3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历史研究缺失 |
1.1.4 现存弊端影响综合医院建设发展 |
1.1.5 探索未来我国综合医院建筑的设计策略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研究意义 |
1.3.1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发展的梳理 |
1.3.2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策略的总结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地调研法 |
1.5.3 分析推演法 |
1.5.4 工程实践法 |
1.6 论文框架结构 |
2 我国现代综合医院演变相关概念界定 |
2.1 综合医院概述 |
2.1.1 医院的分类与等级 |
2.1.2 综合医院业务部门的功能组成 |
2.2 综合医院演变定义 |
2.3 综合医院演变构成 |
2.3.1 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及构成 |
2.3.2 门诊部功能定位及构成 |
2.3.3 医技部功能定位及构成 |
2.3.4 住院部功能定位及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现代综合医院建筑演变历程 |
3.1 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演变历程 |
3.1.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3.1.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3.1.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
3.2 门诊部建筑演变历程 |
3.2.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3.2.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3.2.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
3.3 医技部建筑演变历程 |
3.3.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3.3.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3.3.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
3.4 住院部建筑演变历程 |
3.4.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3.4.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3.4.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现代综合医院建筑发展总结与未来趋势预测 |
4.1 综合医院建筑演变规律 |
4.1.1 规划布局演变规律 |
4.1.2 门诊部演变规律 |
4.1.3 医技部演变规律 |
4.1.4 住院部演变规律 |
4.2 综合医院演变主要影响因素 |
4.2.1 医疗政策因素 |
4.2.2 社会因素 |
4.2.3 人口结构因素 |
4.2.4 疾病病谱因素 |
4.2.5 医学发展因素 |
4.2.6 经济因素 |
4.3 综合医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
4.3.1 盲目扩大规模 |
4.3.2 规划布局不合理 |
4.3.3 建筑内部结构缺失、功能固化 |
4.3.4 院内交通、绿化品质差 |
4.4 综合医院未来发展趋势 |
4.4.1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
4.4.2 弹性化建筑布局 |
4.4.3 可持续性发展 |
4.4.4 人性化空间营造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应变设计策略 |
5.1 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设计策略 |
5.1.1 科学选址、合理定量 |
5.1.2 弹性化布局 |
5.1.3 高效便捷交通 |
5.1.4 绿色可持续发展 |
5.2 门诊部建筑设计策略 |
5.2.1 弹性发展布局 |
5.2.2 可持续化设计 |
5.2.3 一站式门诊 |
5.3 医技部建筑设计策略 |
5.3.1 手术部弹性发展布局 |
5.3.2 影像科弹性发展布局 |
5.4 住院部建筑设计策略 |
5.4.1 弹性发展布局 |
5.4.2 病房品质优化 |
5.4.3 可持续化设计 |
5.4.4 丰富公共活动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6 应变策略下的设计实践 |
6.1 晋城市人民医院易址迁建项目 |
6.1.1 项目建设背景 |
6.1.2 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设计 |
6.1.3 门诊部建筑设计 |
6.1.4 医技部建筑设计 |
6.1.5 住院部建筑设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护理安全管理在涉外优质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
1.1 护理人员因素 |
1.2 患者及陪护人员因素 |
1.3 环境因素 |
1.4 医疗器械因素 |
1.5 饮食文化因素 |
2 涉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
2.1 加强质量控制,提升护理质量 |
2.2 护理安全管理常抓不懈 |
2.3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
2.4 履行告知义务 |
2.5 加强业务培训及考核 |
2.6 用药管理 |
2.7 开展外宾病区的服务特色 |
2.8 抓住重点患者、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护理重点患者 |
2.9 为不同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的外宾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
3 结果 |
4 讨论 |
(4)民国家具与室内装饰的典型特征及根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当代家具与室内设计的时代特征缺失,亟待探索完善 |
1.1.2 民国家具与室内设计的时代特征凸出,具有借鉴意义 |
1.1.3 民国怀旧风的兴起,增强了相关研究的需求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民国家具的特征研究 |
1.2.2 民国室内的特征研究 |
1.2.3 民国建筑的特征研究 |
1.2.4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1 研究内容与范围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难点 |
1.4.2 主要理论依据 |
1.4.3 主要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工业化主导下民国家具用材特征分析——以金属家具为例 |
2.1 民国金属家具的背景与类型 |
2.1.1 民国金属家具兴起的工业文明背景 |
2.1.2 民国金属家具类型的发展 |
2.1.3 民国金属家具研究的思路 |
2.2 民国金属家具的风格分析:现代风格 |
2.2.1 金属家具的工业美学风格 |
2.2.2 钢管家具的现代主义风格 |
2.2.3 金属家具的风格共性 |
2.3 民国金属家具的阶层特征分析 |
2.3.1 铸铁家具阶层特征的双重性Ⅰ(差异性分析) |
2.3.2 铸铁家具阶层特征的双重性Ⅱ(趋近性分析) |
2.3.3 钢管家具的富裕阶层倾向性分析 |
2.4 民国金属家具阶层特征的初步根源分析 |
2.4.1 艺术需求差异的根源——审美倾向 |
2.4.2 功能需求差异的根源——价值偏好 |
2.4.3 规格需求差异的根源——经济水平 |
2.5 民国金属家具阶层特征的结构化根源分析 |
2.5.1 面向民国金属家具的“扎根理论-结构建模法”设计 |
2.5.2 基于扎根理论的变量提取与一级编码 |
2.5.3 初始结构模型构建与二级编码 |
2.5.4 基于邻接矩阵的结构建模与三级编码 |
2.5.5 民国金属家具的阶层差异性与趋近性的整体作用机理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中西方文化折射下民国家具的用材特征分析——以藤家具为例 |
3.1 民国藤家具的形象特征分析 |
3.1.1 民国藤坐具的形象特征分析 |
3.1.2 民国其他藤家具的形象特征分析 |
3.1.3 民国藤家具的形象特征归纳 |
3.2 民国藤家具形象特征的根源分析Ⅰ(中国渊源) |
3.2.1 中国古代藤家具的资料来源与分析思路 |
3.2.2 中国古代藤坐具的形象特征分析 |
3.2.3 中国古代藤橱柜和藤器物的形象特征分析 |
3.2.4 中国古代藤家具的使用特征与审美特征研究——逐层矩阵归纳法 |
3.2.5 民国藤坐具形象特征的中国溯源 |
3.2.6 民国其他藤家具形象特征的中国溯源 |
3.3 民国藤家具形象特征的根源分析Ⅱ(西方渊源) |
3.3.1 民国藤家具西方渊源的渊源——中国风格的时空折射 |
3.3.2 受东方影响的西方藤家具的形象特征分析 |
3.3.3 纯西式的西方藤家具的形象特征分析 |
3.3.4 民国藤家具东方基因的西方溯源 |
3.3.5 民国藤家具西方基因的西方溯源 |
3.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法的民国藤家具特征根源分析 |
3.4.1 结构方程模型法 |
3.4.2 调查问卷设计 |
3.4.3 数据搜集过程 |
3.4.4 问卷数据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民国家具与室内的整体布局特征分析 |
4.1 办公类建筑室内与家具布局分析 |
4.1.1 单独办公室的布局 |
4.1.2 公共办公室的布局 |
4.1.3 会务场所的布局 |
4.2 住宅类建筑室内与家具布局分析 |
4.2.1 室内与家具布局的均衡特征 |
4.2.2 室内与家具布局的角度特征 |
4.2.3 室内与家具布局的搭配特征 |
4.2.4 室内与家具布局的功能特征 |
4.3 商业及公共类建筑室内与家具布局分析 |
4.3.1 商业类建筑室内与家具的布局 |
4.3.2 公共类建筑室内与家具的布局 |
4.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民国室内与家具布局特征分析 |
4.4.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
4.4.2 数值分析 |
4.5 民国室内与家具布局特征的根源分析 |
4.5.1 经济因素 |
4.5.2 文化因素 |
4.5.3 审美因素 |
4.5.4 建筑因素 |
4.6 本章小结 |
5 民国家具与室内的整体色彩特征分析 |
5.1 基于色彩学与色彩心理学的色彩模型分析法 |
5.1.1 色彩模型 |
5.1.2 色彩测量方法 |
5.1.3 色彩搭配原理 |
5.1.4 色彩视觉心理 |
5.1.5 色彩性格 |
5.2 建筑类型视角的室内及家具色彩学分析 |
5.2.1 民国政府办公室色彩特征定量分析——综合明度法 |
5.2.2 民国政府会议和会晤场所色彩分析 |
5.2.3 民国企业办公室色彩分析 |
5.2.4 民国社会中下层住宅色彩分析 |
5.2.5 民国社会上层住宅色彩分析 |
5.3 构成要素视角的室内及家具色彩学分析 |
5.3.1 民国室内硬质家具色彩分析 |
5.3.2 民国室内沙发色彩分析 |
5.3.3 民国室内墙体色彩分析 |
5.3.4 民国室内地面色彩分析 |
5.3.5 民国室内窗帘色彩分析 |
5.4 民国室内及家具色彩特征的根源分析 |
5.4.1 经济因素 |
5.4.2 文化因素 |
5.4.3 政治因素 |
5.4.4 其他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1 民国家具与室内设计手法的总体特征 |
6.1.2 民国家具与室内设计的特征根源 |
6.1.3 对当代家具与室内设计的启示 |
6.2 主要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6.2.1 主要研究特色 |
6.2.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民国藤家具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
(5)中国女性电影身体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方法与意义 |
第一章 重返十七年:王苹与中国女性电影的起点 |
第一节 可见的女性与可见的历史 |
第二节 妇女劳动与性别政治 |
第二章 董克娜与跨时代政治博弈的身体 |
第一节 个人身体与集体话语的博弈 |
第二节 围城内外的性别政治 |
第三章 史蜀君与被“发现”、被“赋权”的身体 |
第一节 身体“发现”与身体“赋权”:朴素的身体观 |
第二节 男性引导的逐渐消失和女性成长的逐步彰显 |
第四章 黄蜀芹与跨性别表演/女性自我表达的身体 |
第一节 “寻找男子汉”与女性生存价值再思考 |
第二节 跨性别表演与“身体书写” |
第五章 从神圣到具体:王君正与山林/城市书写中的女性身体 |
第一节 神圣的“地母”与山林书写中的女性身体 |
第二节 具体的“女人”和城市书写中的女性身体 |
第六章 逃离与皈依:胡玫与女性身体的男性书写 |
第一节 女性欲望的大胆展示与被动压抑 |
第二节 女性想象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复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宋美龄后半生的符号特征 |
第一节 蒋介石撤台时的内外困局 |
第二节 1950年初宋美龄自美返台后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 |
第三节 “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政治符号选择 |
第二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一:“台美外交主掌人” |
第一节 积蓄“台美外交”助力(1949-1952) |
第二节 践行“夫人外交”(1952-1959) |
第三节 从台前到幕后(1963-1969) |
第三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二:台湾“妇运领袖” |
第一节 妇女运动:宋美龄的政治根据地 |
第二节 抵台发动妇运维稳 |
第三节 以“动员”作为妇运工作的重中之重 |
第四节 妇联会:宋美龄退台后的妇运抓手 |
第四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三:台湾社会事业推动者 |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政治的融合 |
第二节 宋美龄与台湾医疗事业 |
第三节 宋美龄与台湾教育事业 |
第五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政治符号与家庭角色关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家族中的长者 |
第二节 从斗争到同舟共济:宋美龄与蒋经国关系研究 |
第三节 宋美龄在娘家利益与蒋家利益间的平衡 |
第六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终结:隐居美国 |
第一节 隐而不休 |
第二节 东山未起 |
第三节 谢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县级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研究 ——以腾冲县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门诊楼研究动态 |
1.2.2 国内门诊楼发展现状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县级综合医院 |
1.3.2 功能用房及诊疗单元 |
1.3.3 门诊楼公共空间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县级综合医院总体设计分析 |
2.0 功能定位 |
2.1 总体规模 |
2.1.1 设计原则 |
2.1.2 核算方法 |
2.1.3 总体规模与建设阶段衔接 |
2.1.4 腾冲县人民医院规模确定 |
2.2 总体布局 |
2.2.1 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 |
2.2.2 垂直区划 |
2.3 小结 |
第三章 门诊楼的功能流线与诊疗单元 |
3.1 门诊楼的功能构成和流线组织 |
3.1.1 门诊楼的功能构成 |
3.1.2 门诊患者就诊程序 |
3.1.3 门诊楼的流线组织 |
3.2 门诊楼的功能用房与诊疗单元 |
3.2.1 主要功能用房设计原则及平面示例 |
3.2.2 急诊急救功能关系及组合平面示例 |
3.2.3 各科诊室设计要点及组合平面示例 |
3.3 小结 |
第四章 门诊楼公共空间模式设计思考 |
4.1 门诊楼公共空间的模式分析 |
4.1.1 公共空间的心理需求模式 |
4.1.2 公共空间的行为流动模式 |
4.2 门诊楼公共空间组织与设计 |
4.2.1 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组织 |
4.2.2 综合大厅设计 |
4.2.3 候诊空间设计 |
4.3 门诊楼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 |
4.3.1 色彩环境 |
4.3.2 光环境 |
4.3.3 导向性设计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典型案例分析 |
5.1 昆明市呈贡新区医院建筑设计 |
5.1.1 设计理念 |
5.1.2 规划设计 |
5.1.3 建筑设计 |
5.2 郑州颐和医院方案设计 |
5.2.1 设计理念 |
5.2.2 规划设计 |
5.2.3 建筑设计 |
5.2.4 公共空间 |
5.3 小结 |
第六章 腾冲县人民医院门诊楼设计 |
6.1 项目任务书 |
6.1.1 项目概况 |
6.1.2 总体设计及布局 |
6.1.3 建设地点及占地面积 |
6.1.4 建设规模与床位编制 |
6.1.5 功能、任务及科室设置 |
6.2 规划设计 |
6.2.1 现状分析 |
6.2.2 设计说明 |
6.2.3 经济技术指标 |
6.3 门诊楼建筑设计 |
6.3.1 功能布置 |
6.3.2 立面设计 |
6.3.3 剖面设计 |
6.3.4 空间设计 |
6.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甲型H1N1流感期间外宾发热门诊的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加强发热门诊的防护及筛查工作 |
2.2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 |
2.3 设立临时隔离观察室 |
2.3.1 环境管理 |
2.3.2 做好个人防护工作[1] |
2.3.3 病情观察及治疗 |
2.3.4 重视心理支持 |
2.4 明确诊断后的防护措施 |
3 结果 |
4 结论 |
(9)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语列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2.1 专门用途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
1.2.2 医学英语和医学英语教学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发现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语 |
2.2 跨文化交际学与外语教学 |
2.2.1 语言能力 |
2.2.2 交际能力 |
2.2.3 跨文化交际能力 |
2.2.3.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的界定 |
2.2.3.2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
2.3 医学情景交际 |
2.3.1 医学情景交际的界定 |
2.3.2 医学情景交际特征 |
2.3.3 文化与医患交际 |
2.3.3.1 文化的界定 |
2.3.3.2 文化价值观理论 |
2.3.3.3 医学情境文化价值观 |
2.3.3.4 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 |
2.4 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 |
2.4.1 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界定 |
2.4.2 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 |
3.1 引语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设计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流程 |
3.3.3 数据采集 |
3.4 研究道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录音语料数据分析与讨论 |
4.1 引语 |
4.2 医学情景语言层面语料分析 |
4.2.1 医学英语语音 |
4.2.2 医学英语词汇 |
4.3 医学情景语言使用层面语料分析 |
4.3.1 医学情景称呼语的使用 |
4.3.2 医学情景委婉语的使用 |
4.3.3 医学情景礼貌用语的使用 |
4.3.4 医学情景专业术语口语语体的使用 |
4.3.5 医学情景会话方式的使用 |
4.3.6 医学情景语篇风格的使用 |
4.4 医学情景文化层面的语料分析 |
4.4.1 医疗制度与医学观念 |
4.4.2 医学体系 |
4.4.3 医学道德观、价值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与讨论 |
5.1 引语 |
5.2 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访谈 |
5.2.1 访谈样本的选取 |
5.2.2 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和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性访谈数据分析 |
5.2.3 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难点访谈数据分析 |
5.2.4 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访谈数据分析 |
5.3 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调查 |
5.3.1 问卷的编制 |
5.3.2 数据采集 |
5.3.3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3.3.1 被调查对象代表性分析 |
5.3.3.2 对问卷信度和代表性的分析 |
5.3.3.3 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重要性分析 |
5.3.3.4 对调查问卷各项目重要性评价的数据分析 |
5.3.3.5 教师组与医务人员组对问卷各项目重要性评定的差异性分析 |
5.3.3.6 调查问卷各项目的因素分析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引语 |
6.2 研究结论 |
6.2.1 研究结果讨论 |
6.2.1.1 录音语料研究结果讨论 |
6.2.1.2 访谈研究结果讨论 |
6.2.1.3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讨论 |
6.2.2 研究结论和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修正 |
6.3 研究对医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6.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Bibliography |
附录 |
附录 1:录音语料分布及录音时间 |
附录 2:录音同意书 |
附录 3:录音转写符号 |
附录 4: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访谈提纲 |
附录 5: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调查问卷 |
四、外宾SARS病房的特殊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建引领协和事业发展[J]. 段文利,陈明雁. 中国医学人文, 2021(10)
- [2]我国现代综合医院的演变与应变策略研究[D]. 张雯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3]护理安全管理在涉外优质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严丽丽. 中国卫生产业, 2019(32)
- [4]民国家具与室内装饰的典型特征及根源分析[D]. 张颖泉.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5]中国女性电影身体政治研究[D]. 郭焱. 厦门大学, 2018(12)
- [6]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D]. 吕晶. 南京大学, 2014(05)
- [7]县级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研究 ——以腾冲县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为例[D]. 杜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8]甲型H1N1流感期间外宾发热门诊的防控措施[J]. 卞淑平. 基层医学论坛, 2012(30)
- [9]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D]. 彭云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10]陆犯焉识[J]. 严歌苓.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