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烧伤休克期补液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云[1](2021)在《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烧伤是目前小儿最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因其年龄的特点及活动范围与成人大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儿烧伤以热液烫伤多见,少数为火焰烧伤、电烧伤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烧伤。小儿烧伤通常发生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其烧伤的程度与热源的温度和接触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也与小儿皮肤较成人相比更为娇嫩及自己不能及时脱离致伤原因等因素有关。因此,同样条件下小儿烧伤时其损伤程度比成人要严重得多。烧伤休克是在严重烧伤后早期就呈现的并影响病情发展全过程与治疗结果的全身性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与临床综合病征,患儿休克期能否平稳度过直接影响了整个救治的效果。液体复苏目前依然是早期治疗重度烧伤患者的重要手段,因此休克期及时有效、正确的液体复苏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治愈率至关重要,对于提高和改善重度烧伤患儿的救治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收集分析山东省立医院1990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严重烧伤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并探讨患儿在休克期进行液体复苏的治疗情况,研究影响患儿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严重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的疗效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参考及经验总结。方法:对山东省立医院1990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入院后均行一般治疗并及时开始液体复苏治疗,并同时给予其他辅助治疗。研究并分析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入院日期、季节、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面积、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伤后入院时间、手术次数、住院天数、治疗结果、是否出现并发症等)、伤后第1个24小时和第2个24小时的补液情况和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包括心率、呼吸、氧饱和度、尿量等)以及其他治疗情况。将实际各成分的补液量及补液总量与相应的按照全国通用补液公式计算出的理论补液量进行对比,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并筛选与患儿住院天数(Length of stay,LOS)及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了Wilcoxon符号秩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以及Pearson卡方检验,卡方检验中若存在理论频数<5的情况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严重烧伤患儿住院天数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 17例符合条件的患儿病历资料,男性患儿共72例,女性患儿共45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分布为1-12岁,年龄中位数为2(1,3)岁。其中4例(3.42%)患儿入院时伴有吸入性损伤;伤后入院时间中位数为3(1,5)小时;LOS中位数为22(14.5,34.5)天。小儿烧伤以夏季多发,最常见的部位为四肢肢体及躯干,热液烫伤为主要致伤因素,烧伤总面积为16%-90%,烧伤总面积中位数为25(20,30)%,其中34例(29.06%)患儿伴有Ⅲ°烧伤,Ⅲ°烧伤面积为3%~80%。患儿ABSI中位数为4(4,5),BI中位数为12.5(10,16.5),Baux评分中位数为26(21,33)。2.全部患儿伤后第1个24 h和第2个24h实际输入的水分量、胶体量及总液体量明显少于理论量,实际输入的晶体量明显多于理论量,P<0.001;1 17例患儿中到第1个24h后尿量维持满意为111例,仍有6例患儿尿量无法达到1mL/kg/h;到第2个24h后全部患儿尿量均达到1mL/kg/h以上。经休克期补液治疗后,第2个24h尿量明显多于第1个24h尿量,P<0.001。3.线性回归分析结果:Ⅲ°烧伤面积占比、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未能达标、手术次数及治疗结果是严重烧伤患儿住院天数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来说,Ⅲ°烧伤面积占比越大、治疗期间手术次数越多、出院时的治疗结果越好,患儿住院天数越长;相对于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达标的患儿,未能达标患儿的住院天数延长。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伤后入院时间、TBSA、Ⅲ°烧伤面积占比及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未能达标是影响严重烧伤患儿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来说,伤后入院时间每增加1小时,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385(1.040-1.844);烧伤面积每增加1%TBSA,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083(L026-1.143);Ⅲ°烧伤面积占比每增加1%,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036(1.000-1.073);相对于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能够达标的患儿,未能达标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OR(95%CI)为5.067(1.202-21.359)。结论:1.对于严重烧伤患儿早期的液体复苏治疗应在将补液公式计算量作为参考的基础上,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监测指标进行调整补液,增加电解质的输入量,减少水分的输入量,以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水分输入,使严重烧伤患儿的休克期度过更加平稳。2.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通过重点关注Ⅲ°烧伤面积占比、严密的监测及灵活、个体化的补液治疗使患儿更加平稳地度过休克期、治疗期间谨慎选择手术以及降低对治疗结果的预期(如不必等到创面完全愈合时才可出院,而是在创面大部分愈合时即可转回当地或门诊继续治疗),来缩短患儿的住院天数。3.严重烧伤的患儿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减少病情的延误,入院后结合致伤类型、TBSA、Ⅲ°烧伤面积占比对严重烧伤患儿的病情做出准确评估,通过严密的监测及灵活、个体化的补液治疗使患儿更加平稳地度过休克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小儿严重烧伤的救治水平。
李笑[2](2021)在《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探讨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方案,并根据我院近几年对烧伤患儿休克期复苏成功案例得出经验性分享。方法:回顾性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年龄为0岁-7岁、烧伤面积≥5%的74例小儿烧伤患者。患儿入院后均收治到我科重症监护室,给予综合心电监护、吸氧、静脉补液、抗感染、监测生命体征及详细记录48小时出入量,给予创面清创包扎后根据创面深度决定保守或适时行手术等治疗,使其平稳度过休克期并在创面愈合后出院。根据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及生命体征等情况对休克期补液量、质作出调整,后将每位患儿休克期补液量(静脉补液量和口服补液量)、尿量、心率、呼吸频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组患儿伤后第1个24小时输入的晶胶体总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4.77±4.10)ml,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1.26±1.13)ml,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3.51±1.98)ml,水分为基础需要量的(67.49±34.05)%。伤后第1个8小时实际补液量占第1个8小时理论补液量的(71.59±28.68)%,为第1个24小时实际补液量的(35.18±24.41)%,为第1个24小时理论补液量的(35.79±14.34)%。伤后第2个24小时的所补晶胶体总量为第1个24小时的(67.36±29.66)%,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73.14±34.98)%,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57.16±63.97)%,实际所补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74.19±29.93)%。伤后第1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为(28.87±26.92)ml/kg,占液体总量的(15.96±13.63)%,伤后第2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为(47.55±33.39)ml/kg,占液体总量的(29.62±17.99)%。经补液后,患儿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无相关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且平均尿量均大于1ml/kg/h。另外,所有患儿心率、呼吸频率均趋于平稳并未再出现大的波动,各烧伤分度患儿的住院时间均未延长。结论:1.经补液后,患儿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各烧伤分度患儿的住院时间均未延长,对预后无影响,故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状况实施个体化补液方案,不应一味遵循公式。2.对于小儿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进行:伤后第1个24小时晶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4.77±4.10)ml,伤后第1个24小时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1.26±1.13)ml,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3.51±1.98)ml,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67.49±34.05)%。伤后第1个8小时的补液量为理论补液量的(71.59±28.68)%,为第1个24小时实际补液量的(35.18±24.41)%。伤后第2个24小时晶胶体总量为第1个24小时的(67.36±29.66)%,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73.14±34.98)%,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57.16±63.97)%,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74.19±29.93)%。伤后第1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占液体总量的(15.96±13.63)%,伤后第2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占液体总量的(29.62±17.99)%。3.患儿依从性较差,为满足患儿口感需求,可将部分液体予患儿口服摄入。伤后第1、2个24小时可分别按照(28.87±26.92)ml/kg、(47.55±33.39)ml/kg给予患儿口服。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每公斤体重口服摄入量呈减少趋势,且口服摄入量占比液体总入量也逐渐减少。
陈雪冰,劳瑞莲,伍冰冰[3](2021)在《中重度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儿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重度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儿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1日~12月1日收治的102例中重度烧伤患儿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因素,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确定影响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探讨其护理对策。结果:102例烧伤患儿中有47例患儿出现容量性休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患儿的年龄、就医总时间、总烧伤面积与Ⅲ度烧伤面积是影响小儿是否发生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重度烧伤后易发生继发性低血容量性休克,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给予有效的护理对策,帮助患儿平稳度过烧伤危险期,预防感染的发生,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蒋薇[4](2020)在《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降低小儿烧伤的发生率;(2)分析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小儿烧伤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737例住院烧伤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总结其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分析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影响未愈的危险因素。结果(1)1737例烧伤患儿中,13岁占66.6%;男性占63.2%;夏季为主要好发季节,占26.1%;农村患儿占81.8%。(2)1 737例烧伤患儿中75.0%为热液烧伤;四肢烧伤常见;57.3%为重度烧伤;接受院前救治者占34.1%;入院后存在并发症者占10.0%,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住院天数<10 d者占48.5%,治愈率为51.1%。(3)1 737例烧伤患儿中,不同性别患儿、有无院前救治与预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不同年龄段、入院季节、地区、烧伤原因、烧伤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与预后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显示,1岁、3岁相比于712岁的患儿治愈率更高(均有P<0.05);夏季烧伤(PR=0.861,95%CI:0.6901.074)未愈率较冬季烧伤高;开水烫伤治愈率高于电击、火焰烧伤(均有P<0.05);与特重度烧伤相比,中重度烧伤的治愈率高(均有P<0.05);相比于伴随并发症的患儿,无并发症患儿的治愈率高(P<0.05),农村患儿(PR=0.713,95%CI:0.6180.824)的未愈率较城市患儿高。结论(1)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好发于1?3岁男性患儿、夏季为主要好发季节、农村患儿为主。(2)小儿烧伤的临床特征:热液为小儿烧伤主要原因,四肢为主要烧伤部位,重度烧伤多见,约1/3患儿接受院前救治,伴随并发症者占10.0%,以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小儿烧伤的治愈率为51.1%。(3)影响未愈的主要危险因素:7?12岁、夏季烧伤、电击及火焰烧伤(包括化学烧伤)、特重度烧伤、伴随并发症及农村烧伤患儿。
魏冬[5](2020)在《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08月2019年07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儿童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资料,为制定本地区儿童烧伤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08月2019年07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儿童(014周岁)烧伤患者病例资料,统计患者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等)、烧伤特征(烧伤原因、时间、面积等)、治疗、住院时长、费用以及四种并发症发生状况,以患儿性别和年龄分段分组进行分析。对低蛋白血症、感染及住院费用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98例患儿,男女比为1.6:1.0;幼儿期(1≤Age<3)患儿最多(64%);农村:城镇为2.7:1.0;2、烧伤主要原因为烫伤(89.3%),其次为火焰烧伤(9.2%),电击伤和化学烧伤较少。夏季(30.9%)和春季(25.6%)烧伤者占多数;白天多于夜间,以午餐和晚餐时段高发。3、常发生烧伤的部位为上肢、躯干和下肢;以中度烧伤为主(59.8%),其次是重度和特重度烧伤、轻度。4、42.8%的患儿6小时内就诊我院,41.7%的患儿来院前未经过任何处理。经我院治疗后,78.8%患儿治愈、15.7%患儿好转;住院期间患儿发生低蛋白血症(37.8%)、贫血(33.4%)者相对较多,发生感染者较少。5、伤后低蛋白血症与烧伤面积、程度、是否三度烧伤、伤后入院时间相关;烧伤感染与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是否手术治疗、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相关;住院费用与烧伤面积、程度、是否三度烧伤、是否手术及是否有并发症相关。结论1、本地区儿童烧伤以幼儿期、男性、农村患儿居多,烫伤是主要烧伤原因,以春夏季、室内、用餐时段多发;患儿以深Ⅱ°及中度烧伤多见,伤后无治疗措施者占多数;94.5%的患儿经我科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为低蛋白血症。2、应加强对幼儿家庭烧伤预防的宣教,也应加大伤后急救措施的普及教育力度,并要提高小儿重症烧伤的专科救治水平,以建立完善的预防-急救-转诊-专科治疗体系。
林国安[6](2018)在《小儿烧伤流行特点和早期处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我国小儿烧伤流行资料分析认为小儿烧伤有持续增多趋势,应强化小儿烧伤防治常识的宣传教育;3岁以内婴幼儿是小儿烧伤的高危人群,即使是中小面积烧伤也可能发生创面脓毒症,应重视3岁以内婴幼儿烧伤的治疗问题。通过文献回顾结合笔者经验,强调了早期冷疗的重要性;建议对小儿烧伤深度的判断应综合评估、动态观察、谨慎判断;推荐小儿中小面积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主张小儿烧伤补液应参考小儿烧伤补液公式,参照小儿外科液体疗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个体化液体复苏。
孙聪北,米继华,鲁维丽,李杰,单洁华[7](2018)在《小儿中重度烧伤并发容量性休克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影响小儿中重度烧伤并发容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总结小儿烧伤补液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94例中重度烧伤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补液治疗,以患儿是否发生容量性休克为标准判断患儿补液效果。统计患儿就诊后发生休克情况,根据是否发生休克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发生容量性休克)和对照组(未发生非容量性休克),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两组患儿相关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小儿烧伤后容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探讨提升小儿烧伤补液效果的措施和护理经验。结果:94例烧伤患儿中有58例发生容量性休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烧伤至就诊时间、烧伤程度、烧伤面积是影响烧伤患儿补液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儿童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烧伤后病情发展迅速,应给予及时补液,针对影响补液效果的因素选择正确的补液方法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帮助患儿平稳度过烧伤危险期,预防休克、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效降低死亡率。
杨威,唐新杰,邱洪亮,周士文[8](2017)在《小儿烧伤休克期并发抽搐的相关原因分析及补充钠离子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小儿烧伤休克期并发抽搐的相关因素以及探讨调整补充钠离子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30例烧伤休克期并发抽搐患儿,分析患儿发生休克期抽搐的原因和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儿中,11例由于自身因素造成,占36.7%;6例由于家长因素造成,占20.0%;11例由于病理因素造成,占36.7%;2例由于医源性因素造成,占6.7%。其中治愈2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结论针对相关因素和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仅可以使患儿平稳度过休克期,还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李小艳[9](2017)在《探析小儿烧伤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烧伤治疗期间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421例烧伤患儿,包括早期创面处理情况、烧伤原因、诊断标准、一般资料及伤后入院时间等。结果患儿发生烧伤性休克73例,休克期不平稳39例,死亡3例;发生惊厥55例,并发全身感染50例。结论小儿烧伤救治过程中,开展良好护理可起到关键性作用。
尚新志,杜晨飞,孟进松,林之琛[10](2016)在《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的发病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9医院烧伤科2005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28例烧伤早期发生惊厥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其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 4890例烧伤患儿中有328例在烧伤早期发生惊厥,惊厥发生率为6.7%。惊厥发生率与病情轻重有关:中、重度烧伤早期的惊厥发生率较低,共34例,占10.4%,特重度烧伤早期的惊厥发生率较高,共294例,占89.6%;本组328例惊厥患儿以深Ⅱ度和Ⅲ度烧伤为主,而同期未发生惊厥的烧伤患儿以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为主。惊厥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脑水肿109例,占33.2%;低血容量休克35例,占10.7%;电解质紊乱74例,占22.6%;高热惊厥89例,占27.1%;感染13例,占4.0%;癫痫8例,占2.4%。经过积极对症治疗,除8例患儿因多种原因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320例患儿均被治愈。结论烧伤的严重程度与惊厥的发生率成正相关,补液失当引起的脑水肿、电解质紊乱及低血容量休克是造成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而毒素吸收、创面感染及疼痛刺激等引起的高热是次要原因,合并破伤风及其他基础疾病时更易发生惊厥。合理补液,预防高热及积极治疗并发症是防治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的关键。
二、小儿烧伤休克期补液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烧伤休克期补液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严重烧伤发病及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重度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儿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影响患儿中重度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单因素分析 |
2.2 影响中重度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儿的Logistic分析 |
3 讨论 |
3.1 独立危险因素与导致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机制 |
3.2 护理对策 |
3.2.1 及时补液 |
3.2.2 创面处理 |
3.2.2 营养支持 |
(4)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预后标准 |
2.3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标准 |
2.4 烧伤的临床分期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小儿烧伤人口学特征 |
3.1.1 小儿烧伤年龄 |
3.1.2 小儿烧伤性别 |
3.1.2.1 小儿烧伤性别分布 |
3.1.2.2 不同年龄段患儿性别之间的比较 |
3.1.3 小儿烧伤好发季节 |
3.1.4 小儿烧伤的居住地区 |
3.2 小儿烧伤临床特征 |
3.2.1 小儿烧伤原因 |
3.2.1.1 小儿烧伤原因分布 |
3.2.1.2 不同年龄段烧伤原因之间的比较 |
3.2.1.3 不同性别与烧伤原因之间的比较 |
3.2.2 小儿烧伤部位 |
3.2.2.1 小儿烧伤部位分布 |
3.2.2.2 不同烧伤原因与烧伤部位之间的分布 |
3.2.2.3 不同烧伤原因与烧伤部位之间的比较 |
3.2.3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 |
3.2.4 小儿烧伤院前救治 |
3.2.4.1 小儿烧伤的院前救治合理率 |
3.2.4.2 患儿有无接受院前救治与烧伤严重程度之间的比较 |
3.2.5 小儿烧伤的并发症 |
3.2.6 小儿烧伤的治疗 |
3.2.7 小儿烧伤的住院时间 |
3.2.7.1 小儿烧伤住院时间分布 |
3.2.7.2 是否接受院前救治与住院时间之间的比较 |
3.2.8 小儿烧伤的预后 |
3.3 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3.3.1 小儿烧伤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2 小儿烧伤未愈因素的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 |
4.1.1 小儿烧伤年龄与性别 |
4.1.2 小儿烧伤的好发季节与居住地区 |
4.2 小儿烧伤的临床特征 |
4.2.1 小儿烧伤的原因、部位 |
4.2.2 小儿烧伤的严重程度、院前救治及并发症 |
4.2.3 小儿烧伤的治疗、住院时间及预后 |
4.3 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 |
4.4 问题及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自我介绍 |
附录二 致谢 |
综述 小儿烧伤的系统性康复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小儿重度烧伤严重并发症的特点及防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小儿烧伤流行特点和早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儿烧伤的流行趋势 |
二、3岁以内婴幼儿是小儿烧伤的高危人群 |
(一) 烧伤数量最多、比例最高 |
(二) 烧伤脓毒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 |
(三) 半数致死烧伤总面积、半数致死Ⅲ度烧伤面积均为最低 |
三、小儿烧伤的早期处理 |
(一) 早期冷疗 |
(二) 小儿烧伤深度的判断 |
(三)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早期应用 |
(四) 小儿烧伤早期液体复苏 |
1. 迅速纠正休克: |
2. 补充累计丢失量 (相当于按烧伤液体复苏公式计算出的前8 h输液量) : |
3. 补充继续丢失量 (相当于按烧伤液体复苏公式计算出的后16 h输液量) : |
4. 补充生理需要量 (相当于烧伤液体复苏时需要的“水份”) : |
5. 注意事项: |
(7)小儿中重度烧伤并发容量性休克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补液方法 |
1.3 调查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影响小儿烧伤并发容量性休克单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分析 |
2.2 影响小儿烧伤后容量性休克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3 讨论 |
(8)小儿烧伤休克期并发抽搐的相关原因分析及补充钠离子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原则 |
1.2.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休克期并发抽搐的相关因素 |
2.2 治疗效果 |
3 讨论 |
(9)探析小儿烧伤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烧伤原因 |
1.3 诊断标准 |
1.4 早期创面处理 |
2 结果 |
2.1 烧伤后休克 |
2.2 全身感染发生时间 |
3 不同烧伤程度的护理体会 |
3.1 小儿轻度烧伤的护理 |
3.2.1 基础护理 |
3.2.2 创面护理 |
3.2.3 补液 |
3.2.4 保暖 |
3.3 小儿中度烧伤护理 |
3.3.1 补液护理 |
3.3.2 常规监护项目的变化 |
3.3.3 镇静止痛 |
3.4 重度烧伤的护理 |
3.4.1 临床观察 |
3.4.2 吸氧并保持呼吸道畅通 |
3.4.3 保持静脉输液流畅 |
3.4.4 创面护理 |
3.4.5 感染护理 |
(10)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处理措施 |
1.2.1 预防措施 |
1.2.2 治疗措施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小儿烧伤休克期补液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D]. 王晓云. 山东大学, 2021(12)
- [2]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D]. 李笑.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3]中重度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儿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J]. 陈雪冰,劳瑞莲,伍冰冰. 齐鲁护理杂志, 2021(03)
- [4]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蒋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魏冬.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小儿烧伤流行特点和早期处理[J]. 林国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8(04)
- [7]小儿中重度烧伤并发容量性休克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 孙聪北,米继华,鲁维丽,李杰,单洁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03)
- [8]小儿烧伤休克期并发抽搐的相关原因分析及补充钠离子的探讨[J]. 杨威,唐新杰,邱洪亮,周士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7(26)
- [9]探析小儿烧伤的护理[J]. 李小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08)
- [10]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 尚新志,杜晨飞,孟进松,林之琛.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