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者·读者(论文文献综述)
郑成成,龙小刚,胡广柱,袁祥,马春辉,李高超[1](2021)在《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文中研究指明鉴于工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高陡堆石边坡工程,其稳定性、失稳过程、影响范围对工程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建立高陡堆石边坡离散元模型,通过模拟极限工况下的边坡失稳过程,分析该高堆石边坡的堆石运动、挡墙受力以及边坡整体变化情况。根据平均不平衡力比,将堆石边坡失稳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重点分析各阶段内边坡体型、堆石位移、堆石速度等的变化;通过监测堆石边坡能量、挡墙受力等变化情况,进一步揭示堆石边坡的失稳机制;通过对比初始状态和失稳后块石位移与越过特定位置的块石数量,论证挡墙措施的阻滑作用;结合到达河床底部的颗粒数量和挡墙受力变化情况,认为堆石边坡底部的混凝土挡墙迫切需要加强,通过对高陡堆石边坡进行离散元数值模拟,明确了边坡失稳过程、影响范围,并提出了混凝土挡墙的建议高度。
杜一雄,王卉妍[2](2021)在《明清耶稣会士译编中华哲学在法国的传播策略研究——《中华帝国全志》对《四书》译编删改现象之分析》文中指出明清时期,欧洲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同时将中华古代典籍的译本与解读发往教廷,中西方文化得以相遇。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神甫杜赫德将关于中国的百科知识编纂成册,在巴黎出版了《中华帝国全志》四卷本百科全书,在欧洲开启了"通过中国人的着作了解中国"的汉学研究之先河。彼时耶稣会士在向当时的法国社会阐释中国儒家文化经典《四书》时,采用了具有鲜明身份取向与时代特点的文化改写模式,其对中华古典哲学思想的输出与传播范式,可为当今中国文化经典的外译与传播提供点滴参考与借鉴。
洪越[3](2021)在《读者与作者的“竞争”——论晚唐五代杜牧形象的生成》文中研究指明杜牧早在晚唐五代就有"纵声色"的名声,由此形成的风流形象影响了后人对他的诗和人的评价。这个形象的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读者与作者"竞争"的结果。尽管杜牧年轻时的作品创造了浪子的自我形象,但到了晚年却力图摆脱,把与这一形象相关的诗作排除在他的文集之外。然而读者并未遵从他的意愿,继续传播他删除的诗作,同时也想象、制造、讲述他的风情韵事。考察晚唐五代读者建构杜牧形象的具体方式(如想象诗与诗人之间的关系,将诗中描写的普遍性情感读作诗人自身的情感经验表达,化用诗的词语、格调和传记材料讲诗人的故事等),有助于我们思考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如何被取舍、改写和化用,逸诗和轶事等"不可靠"材料如何揭示历史真实,以及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
朱华,刘景超[4](2021)在《论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再创造》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文本。师生的教科书审美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提升师生审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是沟通教科书文本与学生审美再创造之间的桥梁。教师的教科书审美再创造指向审美化教学文本的生成,其途径是对教科书中美与非美元素的审美加工,其实质是对教科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审美化阐释。学生的教科书审美再创造以实现与创造教科书的审美价值为目的,是由教师引领在课堂情境中完成的情感共鸣性创造,其实质是体验层面的个性化感悟与理解。师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力可通过编写审美生成性教科书,激发师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意识;提升教师美学素养,加强对学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引导;树立平等对话教学观,凸显学生的教科书审美主体地位等策略来逐步提升。
黄德海[5](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提出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王翰晨[6](2021)在《《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文中认为
段晓文[7](2021)在《同志同情:1930年代知识女性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体验 ——以《女子月刊》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舒芯[8](2021)在《《中国学生周报》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
吴侃[9](2021)在《苏中苏皖《生活》杂志与青年教育改造研究(1945-1946)》文中研究表明
黄依婷[10](2021)在《俯仰两无愧 ——夏丐尊、叶圣陶1930年代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编者·读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者·读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离散元原理及模拟方法 |
2 工程背景与离散元模型建立 |
3 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 |
4 结 语 |
(2)明清耶稣会士译编中华哲学在法国的传播策略研究——《中华帝国全志》对《四书》译编删改现象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学西渐”与法国“中国热”背景下的典籍传播时代 |
(一)来华耶稣会士与“东学西渐”时代 |
(二)18世纪法国对中华文化的深入讨论与《中华帝国全志》的问世 |
二、《中华帝国全志》中《四书》的呈现与译编特点 |
(一)服务时代要求的选译删改策略 |
(二)服务读者的重写与释义技巧 |
(三)服务职业身份的文化调和与传播方式 |
三、结 语 |
(3)读者与作者的“竞争”——论晚唐五代杜牧形象的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首诗的焚毁与流传 |
二、想象诗与诗人的关系 |
三、化用诗讲诗人的故事 |
四、杜牧式风流 |
(4)论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再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
二、教师在分享与传递教科书美的过程中再创造 |
1. 教师审美再创造之目的:建构审美化教学文本 |
2. 教师审美再创造之途径:对教科书中美与非美元素进行审美加工 |
3. 教师审美再创造之实质:审美化阐释教科书 |
三、学生在接受教科书美的过程中再创造 |
1. 学生审美再创造之目的:实现和再创造教科书的审美价值 |
2. 学生审美再创造之途径:师生审美对话引领下的生本审美对话 |
3. 学生审美再创造之实质:体验层面的个性化感悟与理解 |
四、师生教科书审美再创造力之提升 |
1. 编写具有审美生成性的教科书,激发师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意识 |
2. 提升教师的美学素养,加强对学生教科书审美创造的引导 |
3. 树立平等对话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教科书审美主体地位 |
(5)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四、编者·读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J]. 郑成成,龙小刚,胡广柱,袁祥,马春辉,李高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1(06)
- [2]明清耶稣会士译编中华哲学在法国的传播策略研究——《中华帝国全志》对《四书》译编删改现象之分析[J]. 杜一雄,王卉妍. 河北学刊, 2021(06)
- [3]读者与作者的“竞争”——论晚唐五代杜牧形象的生成[J]. 洪越. 文艺研究, 2021(09)
- [4]论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再创造[J]. 朱华,刘景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05)
- [5]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6]《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D]. 王翰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7]同志同情:1930年代知识女性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体验 ——以《女子月刊》为中心[D]. 段晓文. 山东大学, 2021
- [8]《中国学生周报》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的关系研究[D]. 舒芯. 浙江大学, 2021
- [9]苏中苏皖《生活》杂志与青年教育改造研究(1945-1946)[D]. 吴侃.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俯仰两无愧 ——夏丐尊、叶圣陶1930年代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D]. 黄依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