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郑建仲,葛孚敬[1](1983)在《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我院自1975年5月—1981年12月收治5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症(亦称烟雾病)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例又经尸体剖检证实。 病 例 报 告 例1 林某,男,32岁,船工,突然头痛、呕吐、昏迷一天,于1975年5月2日入院。患者当日晨5时许在工作中突然头痛、呕吐,8时昏迷,四肢阵发性抽搐。检查:浅昏
刘群,林世和[2](1981)在《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四例报告》文中认为 我们于1980年遇到四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是脑底异常血管网症(亦称Moya Moya病)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引起今后临床工作者注意,现介绍如下。 病例简介 例1,男 41岁 住院号 177673 病人素健,7天前突然头痛、呕吐,于1980年1月22日入院。 一周前做饭时,突然头晕摔倒,昏迷10分钟后清醒,头痛激烈,伴有呕吐。查体:意识清楚,血压190/100,颈强三横指,Kernig氏征(+),脑脊液压力200mmH2O,均匀一致血性。三周后双侧颈动脉
袁瑶[3](2019)在《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以及Fishier分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经CT扫描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3D-CTA和DSA检查出的动脉瘤患者76例,并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来验证这两种检查的检出率。(1)对比CTA和对比DSA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2)评价Fisher分级与GOS评分的相关性;(3)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差的患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结果: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71例,共有79个动脉瘤瘤体;CTA检查出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4例,共有67个动脉瘤瘤体;DSA检查出的颅内动脉瘤67例,共有69个动脉瘤瘤体。CTA检出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是86.1%、90.5%、80.0%及89.9%,DSA检出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是88.6%、93.2%、80.0%及92.4%,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G=-0.879,P=0.000<0.05,患者的出血量、出血位置及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即随着Fishier分级增加,GOS评分降低。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发生CVS的可能性较其余颅内动脉大,且预后差(χ2=11.213,p=0.047<0.05)。结论: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常规检查手段;Fishier分级能够很好的从影像学角度通过判断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从而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临床下一步的手术方案的制定、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更加完善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的预后的评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预后差,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蒋森[4](2020)在《安徽地区单中心烟雾病临床特征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是一组双侧病变,以ICA末端和/或ACA和/或MCA起始部自发性进行性变窄或闭塞,且代偿扩张形成异常新生血管网于颅底软脑膜及穿动脉为特征的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在脑血管造影上异常血管网显示不清,形似烟雾,故称烟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出血和脑缺血,但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差异性,全球病例报道显示主要发病人群为黄种人,其中日本为发病率最高地区,其次为我国和韩国等东亚国家。我国尚缺乏大范围系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有一些单中心的关于烟雾病临床特征的报道,但各个地区报道结果间也存在差异,关于安徽地区烟雾病临床特征的系统性报道尚少见,本课题通过对安徽地区烟雾病临床特征特点分析,进而让临床工作者对MMD进一步了解,防止漏诊误诊,增强血管保护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5月至2019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600例安徽地区MM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性别、发病年龄、分布地区、职业、文化水平、临床症状和家族史等。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用率(%)表示。分析安徽地区MMD的临床特征。结果600例MMD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2;发病年龄在5~85岁,成人患者占97.2%,平均年龄为(47.1±12.6)岁,年龄大致呈双峰形态分布,好发于11~13岁和42~53岁年龄段;合肥、阜阳、六安地区多见,且以长丰县、阜南县、颍上县、霍邱县、寿县等交接区域高发;89%患者来自农村;职业中务农占51.7%,外出务工人员占24.7%,自由职业占13%,学生3%,其他职业(包括公务员、医护人员、教师、退休职员等)占7.6%;文化程度88.2%患者初中水平及以下水平,5.3%患者高中水平,3.3%患者大专水平,3.2%患者本科;临床症状中出血型占55.7%,缺血型占41.2%(其中TIA发作占16.2%、脑梗死发作占25%),出血型中最常见出血部位是一侧侧脑室(31.7%)和脑实质(32.3%);发现3例有家族性烟雾病史。结论安徽地区MMD的临床特征有其特殊性,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大致呈双峰分布,成人患者占绝大多数,临床症状以出血型多见,成人以出血性症状为主,儿童以缺血性症状为主,地区分布呈现区域集中的特点,且好发于农村地区,提示烟雾病诱发因素与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村传统起居和饮食习惯有关。
颜时超[5](2019)在《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近5年来住院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病例资料,与文献进行对照,找出其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旨在提高SAH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的原发性SAH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20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为56.54±12.78岁,其中4070岁为94例,占78.33%;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男性26例,女性72例,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080>0.05)。本组患者中98例为颅内动脉瘤破裂,3例为凝血功能障碍疾病,1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不明原因者18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只有19例患者发病时有明显诱因,多为用力排便、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发病时有头痛105例(87.50%),其中剧烈头痛83例(69.17%);恶心呕吐者74例(61.67%),意识障碍28例(23.33%),头晕12例(10%),一过性晕厥10例(8.33%),癫痫发作3例(2.5%),动眼神经麻痹2例(1.67%),脑膜刺激征98例。112例行CTA,阳性88例,阴性24例,敏感性89.58%,特异性87.5%;120例均行DSA检查,阳性99例,阴性21例。颅脑CT阳性患者111例,阴性9例;9例CT阴性患者均及时行腰椎穿刺检查,其中4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例发病时间≥7天的压力正常。6例脑脊液呈均匀血性,3例颜色微混。发生再出血5例、脑血管痉挛28例、脑积水27例、肺部感染15例。破裂动脉瘤的位置以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为主,分别为30例(30.6%)和41例(41.8%),动脉瘤≤10mm96例。83例患者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9名患者外科夹闭,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0S)评分4-5分77例。本组120例病例中,出院时G0S评分5分91例,G0S评分4分12例,G0S评分2-3分者11例,死亡6例。18例PNSH中只有1例患者遗留有轻度残疾。Hunt-Hess的分级越高,患者预后越差,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高龄导致预后不佳,年龄与预后不良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统计量r=0.195,P=0.038<0.05。并发症的出现影响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1.本组患者临床特征、主要病因、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本组患者次要病因不是动静脉畸形,而是PNSH,其预后及本组总体预后均良好,与相关文献报道有明显差异。
柳敬伟[6](2009)在《2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多见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动静脉畸形,前者最多见。其他原因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动脉炎、脑炎、脑膜炎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SAH后可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部分患者可有癫痫发作、上消化道应激性出血、肺水肿等。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是SAH后严重的并发症,也是SAH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在这些并发症出现之前应及早对其进行防治。如已经发生,应尽早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改善预后。本文通过本组临床资料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好发年龄在40-60岁,女性多见。动脉瘤破裂是SAH的主要原因。由于引起SAH的原因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不同。故应尽早查明病因,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CT对SAH的诊断率高,对于SAH的病因诊断可首选CTA检查。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梗塞、脑积水是SAH的主要并发症。任何一个并发症都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所以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同样不可忽视对SAH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马朝晖[7](2010)在《中西结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以其高致死率和致残率而严重威胁人们健康。随着颅内动脉瘤微创手术设备及理念的进展,血管内栓塞技术和材料的进步,手术的损伤越来越小,术中并发症也逐渐有所减低,但手术并不能解决出血对于机体的打击,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诸多的并发症,特别是急性或者迟发性的脑血管痉挛可以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死亡。近年来,国内一些医家采用中西医治疗aSAH,收到了一定疗效,但多为小样本研究,没有得到系统评价,疗效难以肯定,发病特点及病机难以明确,难有说服力。本院自2005年3月~2009年12月这5年之间,采取中西内外结合治疗此类病人逾30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的了解中医药在aSAH治疗中的作用和效应点,从中医药理论阐述其发病特点及机理,以规范及促进推广中医药的使用,使患者获益。方法1通过对入选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特点、入院时CT-Fisher及HUNT-HESS分级以及合并病症、动脉瘤影像特征、术式、术中术后并发症、中医诊断及治疗情况、出院时GOS评分、随访情况等进行统计,并进行频数分布描述。2对入选病人进行系统分层研究和分组对比,具体分层及分组方法见影响aSAH预后的因素赋值表及研究路线图。3对以上所有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分析诸因素对预后有无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诸影响因素之权重以及各因素之间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统计结果纳入病人总计288例,其中男性113例(39.2%),女性175例(60.8%)。平均年龄52.86±13.41岁。病人籍贯来自广州117例(40.8%),佛山35例(12.2%),东莞11例(3.8%),深圳9例(3.1%),珠海9例(3.1%),江门5例(1.7%),潮汕10例(3.5%),清远10例(3.5%),广东其他地区及外省81例(28.2%)。其中年龄对预后有显着影响,出院时GOS评分1~5级年龄均数分别为60.59、63.80、57.31、54.44、50.25岁,GOS5级与1、2、3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性别在阴阳类证中诊断阴类证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男性23例(8.68%),女性56例(21.13%), P<0.05。2既往病史患有高血压110例(38.2%),高血脂27例(9.4%),心脏病15例(5.2%),脑梗塞20例(6.9%),糖尿病11例(3.8%),贫血6例(2.1%),脑动静脉畸形4例(1.4%),烟雾病4例(1.4%),颅内外血管狭窄12例(4.2%),颈椎病10例(3.5%)。3发病情况统计结果首发症状以单纯头痛起病181例(62.8%),意识障碍63例(21.9%),肢体偏瘫13例(4.5%),头晕8例(2.8%),眼部症状8例(2.8%),癫痫3例(1%),其他12例(4.2%)。入院时CT-Fisher分级0级6例(2.6%),1级130例(45.1%),2级74例(25.7%),3级56例(19.4%),4级22例(7.6%).入院时HUNT-HESS分级1级96例(33.3%),2级99例(34.4%),3级55例(19.1%),4级34例(11.8%)5级4例(1.4%)。HUNT-HESS分级在阴阳类证中诊断差异显着,阳类证HUNT-HESS分级均数2.31±1.05,阴类证HUNT-HESS分级均数1.79±1.02,P<0.01。CT-Fisher分级均数2.01±0.99,阴类证CT-Fisher分级均数1.63±0.98,P=0.06。4发病时间特征24节气:以秋分最多,20例(7%),寒露次之,19例(6.6%),立冬16例(5.6%),大雪15例(5.2%),大寒13例(4.5%),从立秋至大寒之间与立春至处暑比较,前者发病率要高于后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天干统计发现,巳时发病率最高33例,占14.2%,其次为申时,29例,占12.4%,辰时26例,占11.2%,酉时24例,占10.3%,最低为寅时5,占2.1%,其次是丑时6例,占2.6%,与12经脉子午流注图对应发现发病率最高的两个时辰分别对应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5颅内动脉瘤特征及对诊治影响前交通动脉瘤78例(27.1%),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39例(13.5%),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30例(10.4%),左侧大脑前动脉瘤5例(1.7%),右侧大脑前动脉瘤6例(2.1%),左侧大脑中动脉瘤21例(7.3%),右侧大脑中动脉瘤24例(8.3%),左侧大脑后动脉瘤1例(0.3%),右侧大脑后动脉瘤2例(0.7%)基底动脉瘤18例(6.3%),左侧椎动脉瘤10例(3.5%),右侧椎动脉瘤7例(2.4%),左侧颈内动脉瘤20例(6.9%),右侧颈内动脉瘤27例(9.4%).动脉瘤的分布对中医的辨证存在统计学差异,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中医辨证基本上以风火痰瘀、闭阻脉络证型为主,P<0.05。在双侧椎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差异不明显,P>0.05。颅内动脉瘤在大脑半球的哪一侧与证型的分布无统计差异,P>0.05。颅内动脉瘤的直径对预后存在显着影响,P<0.01。瘤颈宽度预对后存在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GOS评分为1级的病人的动脉瘤直径平均为8.49mm,瘤颈宽度为4.41mm,均要大于出院GOS评分4-5级的病人,P<0.05。破裂动脉瘤以3.9~4.2mm之间为最多,达13.5%,瘤颈宽度绝大部分在5.2mm以下,以2.8~3.2mm之间为最。其中符合宽颈动脉瘤诊断的有113例,达39.2%。本组中83.3%为单发动脉瘤,13.5%为2个动脉瘤,有6例存在3个动脉瘤,有1例6个动脉瘤的患者。动脉瘤数目对预后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对随访结果影响存在统计差异,P<0.05。6诊治措施对疗效的差异采用单纯弹簧圈填塞术106例(38.5%),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49例(17.8%),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6例(5.8%),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66例(24%),载瘤动脉闭塞术4例(1.5%),液体栓塞剂动脉瘤栓塞术3例(1.1%),球囊结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及带膜支架动脉瘤栓塞术各1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未行手术者27例(9.8%),未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手术者13例(4.5%)。获得完全栓塞203例(82.2%),近全栓塞44例(17.8%)。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15例(6%),动脉瘤破裂19例(7.6%),弹簧圈移位对血流无影响18例(7.2%),弹簧圈移位造成缺血6例(1.6%),血栓形成3例(1.2%),CCF1例(0.4%)。术式的选择对预后没有明显差异性影响,P>0.05。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介入栓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夹闭术,P<0.01。术式的选择对随访结果的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球囊辅助和开颅夹闭术以及onyx液体胶、载瘤动脉闭塞术能获得较高的完全栓塞度,P<0.05。但是获得完全栓塞的同时,术后脑梗塞及DCVS发生率要高于近全栓塞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对术后并发症中DCVS的发生存在差异,介入栓塞组术后的DCVS发生率较开颅夹闭组低,P<0.05。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对术后再出血及癫痫的发生以及术中发生CVS对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术中发生弹簧圈移位对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有统计差异,均P<0.05。术中并发症对预后无显着影响,P>0.05。但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及继发脑梗塞对预后影响有显着差异,P<0.01。中医治疗对改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结合治疗组在术后的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纯西医组,P<0.05。结论1患者女性居多,性别在阴阳类证中诊断中有明显差异,阴类证中以女性为多。发病年龄平均在50岁左右,年龄对预后有显着影响,年龄愈大,预后越差。2入院时病情影响阴阳类证辨证,aSAH发病以阳类证占大多数。阳类证CT及HUNT-HESS评分明显较阴类证高。3风、寒、燥邪可以导致发病率的显着增加。劳累紧张是aSAH的重要诱发因素。同时与十二经脉子午流注图比较,发病最高峰分别对应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巳时血气最旺,管壁薄弱之处可能易受冲击以致破裂出血。酉时易产生足太阳膀胱经病症,特征与aSAH症状相符,可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其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从“治未病”出发,可考虑从肾治之。“滋阴益肾柔肝”法则可贯穿未破裂动脉瘤保守观察过程始终。血压波动可能增加aSAH发病率,控制血压在上下午两个时间段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可能具有积极意义。4颅内动脉瘤的分布部位影响阴阳辨证,前交通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基本上以风火痰瘀、闭阻脉络证型为主。颅内动脉瘤的直径及瘤颈宽度明显影响预后,直径越大,瘤颈越宽,预后越差。术式的选择、颅内动脉瘤的数目以及动脉瘤栓塞或者夹闭程度明显影响随访结果和预后,介入栓塞相对开颅夹闭动脉瘤能明显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采用球囊辅助等手段和开颅夹闭能明显提高栓塞程度,但是增加了DCVS及继发脑梗塞的发生率。且术中并发症对能增加部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采用中西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特别是对于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
杨炳健[8](2013)在《300例脑出血的病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脑出血患者的病因分析,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对脑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危险因素防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在2012年10月30日至2013年1月26日连续收集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的3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病因分析。除详细记录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压、既往病史等之外,对于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还进一步获得患者本次住院期间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常规、血脂、空腹血糖、肝肾功能等),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CT,头部MRI,头部CTA,头部DSA等),脑脊液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手术切除脑组织病理检查等资料,以明确患者脑出血的根本原因。详细记录并观察所有脑出血患者的病因,并对脑出血的病因进行前瞻性分析研究。结果:1.在连续收集的300例脑出血患者中,男性180例,女性120例,男女比例为1.5:1。平均发病年龄为54.18±13.07岁。2.脑出血患者的病因:高血压229例(76.33%),动脉瘤26例(8.67%),脑血管畸形15例(5.00%),烟雾病9例(3.00%),血液系统疾病4例(1.33%),肝硬化3例(1.00%),抗磷脂综合征1例(0.33%),原因不明13例(4.33%)。3.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245例(81.67%),血脂异常112例(37.33%),吸烟史106例(35.33%),饮酒史95例(31.67%),既往脑卒中史54例(18.00%),糖尿病35例(11.67%),心脏病史28例(9.33%),卒中家族史28例(9.33%),近期口服阿司匹林15例(5.00%),妊娠3例(1.00%)。结论:1.脑出血发病患者中男性比例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1,平均发病年龄与既往流行病学统计相比较呈现年轻化趋势。2.脑出血的病因依次为高血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肝硬化等。3.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脑卒中病史、糖尿病等。近期口服阿司匹林和妊娠是值得注意的脑出血发病危险因素。
林世和,刘多三,梁美源,印文考[9](1981)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 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及脑血管造影的进展,对先天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取得较好的成果。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研究,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报告。我们对20例蛛网膜
李洛阳[10](2014)在《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颅脑创伤在全身各类创伤的发生率上居第2位,仅次于四肢伤,而其死亡率却居首位。在美国,颅脑创伤发生率为每10万人口就有200人患病,新发颅脑创伤病人每年大约50万,其中约有2万人死亡,3万人致残。而在我国,新发颅脑创伤病人每年大约6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达10万之众,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而在临床上合并SAH的颅脑外伤占到39%-65%,故而在临床上将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挫裂伤,脑底部或脑表面皮层细小血管损伤出血,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这一临床综合征定义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根据其血液分布情况将其分为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型、颅底蛛网膜池型及脑表面和颅底蛛网膜池混合型三型。CVS的发生影响脑功能区的供血供氧,导致大脑相应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Graham等发现,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死亡病人中,约有90%的病人脑组织有缺血性改变。而CVS的发生率在tSAH患者中高达67%。Hanlon等研究证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较多发生的征象之一。有些文献认为颅脑损伤后伴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一般预后不良。尼莫地平是1、4-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脂溶性较高,能较为顺利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阻滞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开放,减少细胞外钙离子大量内流,抑制脑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同时增强Ca2+—ATP酶活性,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排出,减轻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保护神经细胞,并且尼莫地平对脑血管有高度选择性,改善脑动脉血流量的效果远大于外周血管,对大脑损伤区灌流不足部位灌注量的增加通常高于正常区域,故而不会产生脑内盗血现象。而以往的相关研究已证实,尼莫地平是目前唯一的,具有循证医学支持的,对aSAH后CVS有防治作用的有效药物。而对于tSAH引起的CVS有无相同疗效,医学界里尽管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目的利用持续颅内压监测、TCD、GCS、GOS来分析尼莫地平在预防tSAH后CVS发生和改善tSAH预后方面的临床效果,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急性颅脑损伤,伤后6h内入院;头部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320排头颅CT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瘤破裂出血;幕上血肿量<30ml,幕下血肿<10ml,中线移位<5mmm;年龄18-65岁;入院GCS评分为6-12分。(2)排除标准:枪伤及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弥漫性轴索损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收缩压持续低于100mmHg达1h以上;孕妇;发病前两周或在临床试验中有尼卡地平或其他钙离子拮抗剂用药史的患者;中途病情变化需开颅手术或停止试验者。2.病例采集及分组: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共纳入符合上述标准tSAH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5岁,平均年龄为(38±12.6)岁;入院时GCS评分6-8分23例,9-12分39例。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促醒、营养神经、止血、预防消化道溃疡、脱水、预防感染、镇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实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后开始用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注射液(德国拜耳公司,规格为50ml:10mg),具体剂量依体重而定(对于体重≤70kg者,初始剂量为0.5ml/h,如无颅内压急剧升高、低血压等不良反应,2h后改为lmg/h;体重>70kg者,初始剂量为1mg/h,如耐受良好,2h后改为2mg/h),每天静脉给药剂量24-48mg,静脉用药14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60mg,每日4次;德国拜耳公司,规格为30mg/片),一个疗程为7天,共用药3个疗程。4.评价指标:入院后行持续颅内压监测14天,分别计取伤后1、3、5、7、10、14天的颅内压平均值;于伤后第1、3、5、7、10、14、21天分别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GCS评定;于伤后1、3、5、7、14、21天分别行大脑中动脉TCD检查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速度大于120cm/s提示存在CVS;伤后3月随访,用GOS进行预后评定;预后评定分为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五个档次。其中持续植物生存壮态,即指对外界环境无任何反应,无任何意识和精神活动;重度致残即指由于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异常,生活不能自理;中度致残,即指生活可以自理,但由于神经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丧失正常工作能力;良好,即指恢复正常工作,可并发轻度神经功能异常或精神功能异常;而良好、中度残疾归为预后良好,其余情况为预后不良。试验结束后分别对GCS、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颅内压及预后结果等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LSD法,方差不齐采用Games-Howell法),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的判定标准。结果:1.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入院时的GCS值分别为9.03±1.89、8.97±1.91,两组患者治疗后GCS值均逐渐升高,治疗组治疗后第3、5、7、10、14、21天的GCS值分别为9.23±2.17、9.68±1.94、10.65±1.6211.87±1.78、12.55±1.52、14.52±0.89,对照组治疗后第3、5、7、10、14、21天的GCS值分别为9.10±1.97、9.35±1.89、9.42±1.95、10.35±1.94、11.58±1.82、13.58±1.46,两组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5.612,P<0.05),不同时间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3.383,P<0.05),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2.246,P<0.05),7天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在该试验中,对照组治疗前颅内压值为21.65±3.73mmHg,随后逐步上升,3天后达25.77±3.68mmHg,于治疗第5天左右达峰值(27.19±3.80mmHg),随后开始逐步下降,至2周时回复至15.74±1.71mmHg,但仍稍高于正常值,而治疗组颅内压从伤后23.65±3.37mmHg开始逐步上升,于伤后第3天时达峰值(26.61±3.68mmHg),后逐步下降,两周后恢复至正常范围(11.74±2.78mmHg)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先均有一定幅度上升,随后均呈下降趋势,但在时间上治疗组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颅内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60.597,P<0.05),不同时间颅内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57.320,P<0.05),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28.854,P<0.05)。3.两组MCA血流速度比较:在试验中共有38例患者(61.3%)MCA至少经历了一次CVS,而在时间上绝大多数发生于伤后5天内,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4天;治疗组CVS发生率(35.5%,11/31)明显低于对照组(61.3%,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3,P<0.05)。在该设计试验中,对照组伤后治疗前MCA血流速度为128.45±20.07cm/s,明显高于正常,3天后达到峰值(132.97±21.28cm/s),治疗第5天较前略有下降(129.16±17.42cm/s),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治疗第7天显示血流速度继续下降(118.35±14.54cm/s),两个星期后恢复至正常范围(112.13±8.70cm/s),而治疗组MCA血流速度从开始治疗后并未出现明显上升,反而呈逐步下降趋势,并于一周后恢复至正常范围(106.90±11.34cm/s),治疗组治疗3天后伤侧MCA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MCA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9.762,P<0.05),不同时间V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6.580,<0.05),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3.257,P<0.05)。4.两组患者预后比较:伤后3月对所有患者采用GOS评分进行随访,其中治疗组恢复良好19例(61.3%),中度残疾7例(22.6%),重度残疾5例(16.1%);对照组恢复良好16例(51.6%),中度残残2例(6.5%),重度残疾13例(41.9%);治疗组预后良好率(83.9%,26/31)明显高于对照组(58.1%,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0,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高,其中,对照组明显高于尼莫地平治疗组;尼莫地平治疗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尼莫地平有助于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明显改善tSAH患者预后。
二、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四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简介 |
讨论 |
小结 |
(3)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安徽地区单中心烟雾病临床特征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影像学评估 |
3 对象与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烟雾病的临床表现 |
参考文献 |
(5)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各项标准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年龄分布 |
2.2 病因及危险因素 |
2.3 临床表现 |
2.4 辅助检查 |
2.5 主要并发症 |
2.6 预后 |
3 讨论 |
3.1 SAH性别与年龄 |
3.2 病因 |
3.3 可控危险因素 |
3.4 临床表现 |
3.5 辅助检查 |
3.6 主要并发症 |
3.7 预后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2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 |
2.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表现及诊断 |
2.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症 |
2.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治疗 |
2.5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
第3章 临床资料 |
3.1 一般资料 |
3.2 起病方式与诱因 |
3.3 临床表现 |
3.4 辅助检查 |
3.5 SAH 并发症 |
3.6 治疗方法 |
3.7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龄分布 |
4.2 SAH 的常见原因 |
4.3 SAH 临床表现 |
4.4 SAH 病因诊断 |
4.5 治疗方法 |
4.6 SAH 并发症 |
4.7 预后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7)中西结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及研究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基础研究 |
1.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临床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及研究 |
2.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
2.2 颅内动脉瘤术中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
2.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主要并发症 |
2.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术期的主要并发症脑血管痉挛的研究现状 |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统计方法 |
7 技术路线 |
8 研究结果 |
8.1 一般描述性统计 |
8.2 分层比较研究 |
9 讨论 |
9.1 aSAH流行病学 |
9.2 颅内动脉瘤特征对诊治的影响 |
9.3 中医治疗对于aSAH的意义 |
9.4 aSAH发病时间特征与十二经络子午流注对未破裂动脉瘤预防的指导意义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典型病例一:左椎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 |
附录二 典型病例二: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
附录三 典型病例三: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
附录四 术中并发颈动脉海绵窦瘘 |
附录五 术后并发非动脉瘤性出血 |
附录六 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及GOS分级 |
附录七 英译二十四节气及英译十二时辰 |
附录八 英文缩略词说明 |
附录九 我院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之中西医治疗方案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300例脑出血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脑出血对人体的损害 |
2.2 脑出血的病因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病例来源 |
3.2 相关标准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2.3 相关疾病的判断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流行病学 |
4.1.1 年龄和性别分布 |
4.1.2 起病形式 |
4.2 病因 |
4.3 危险因素 |
4.4 出血部位 |
4.5 死亡患者病因分布 |
第5章 讨论 |
5.1 流行病学分析 |
5.2 病因分析 |
5.3 危险因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背景与前言 |
1.1 aSAH与tSAH的病理生理及影像学诊断 |
1.2 SAH后CVS的研究进展 |
1.3 钙离子拮抗剂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
1.4 尼莫地平对tSAH后CVS的防治作用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验仪器及药品 |
2.3 病例采集及分组 |
2.4 诊疗流程 |
2.5 评价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GCS评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颅内压值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MCA血流速度比较 |
3.4 两组患者GOS评分随访情况及预后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四、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报告[J]. 郑建仲,葛孚敬.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3(04)
- [2]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四例报告[J]. 刘群,林世和.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1(04)
- [3]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D]. 袁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4]安徽地区单中心烟雾病临床特征特点分析[D]. 蒋森.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D]. 颜时超. 吉首大学, 2019(02)
- [6]2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D]. 柳敬伟. 吉林大学, 2009(09)
- [7]中西结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D]. 马朝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8]300例脑出血的病因分析[D]. 杨炳健. 吉林大学, 2013(09)
- [9]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与临床研究[J]. 林世和,刘多三,梁美源,印文考. 中华内科杂志, 1981(03)
- [10]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估[D]. 李洛阳.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