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揭猛批“四人帮” 加快建成大寨县(论文文献综述)
姚瑞丽[1](2021)在《萧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1964-1980)》文中指出
雷震[2](2014)在《典型形象的建构与嬗变 ——以《人民日报》大寨报道为例(1961-2010)》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阅读报纸,大众能获得什么?知识、娱乐还是对生活的信仰?安德森的回答是“想象的共同体”①,李普曼的回答是“公共舆论”②,而本文给出的回答是“典型形象”。尽管一个典型形象的形成要素多种多样,但在笔者看来,媒体的新闻框架是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个兴起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理论对这篇研究《人民日报》大寨报道的论文启迪良多。本文以加姆森等人的框架分析理论为抓手,对《人民日报》自1961年至2011年期间的报道进行梳理归纳,从中提炼出大寨在主流媒体上的形象。在章节的安排中,第二章、第三和第四章为本文主体部分。其中,第二章叙述和评价了五十年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变迁以及大寨和媒体在这一变迁中的表现。第三章则从报道素材统计、文本框架分析、个案研究以及原因探讨等四个维度切入,透视出《人民日报》中大寨形象所呈现的三个面向,即“生产典型”、“政治典型”以及“新时期的旧典型”。第四章,针对《人民日报》大寨报道的采写历程和细节做一次扫描,从而突显出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宣传大寨时“典型塑造者”、“典型拔高者”、“典型终结者”的角色扮演。总的来说,将《人民日报》对大寨形象的建构投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考量,把握官方、大寨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是贯穿全文的逻辑。
韩承鹏[3](2007)在《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标语口号进行社会动员,是古今中外常见的现象。中国堪称标语口号大国。无论是在高耸入云的火箭发射架上还是在奔驰的车体上,无论是在城市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上还是在穷乡僻壤里那些斑斑驳驳的泥墙上,你都能找到标语的身影。研究标语口号的目的在于运用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分析这些标语口号的动员功能、效用、成因及改进形式,为今后更好地应用标语口号进行社会政治动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收集整理标语口号,可以积累史料,为他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标语口号在我国大行其道,主要原因在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群体心理感应和标语口号较好的动员传播效果。在我国历史上标语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用标语来昭示天下,彰显政绩,动员民众,服从统治。从此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均仿效之。在封建朝代,口号发挥威力是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陈胜、吴广是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太平天国洪秀全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要求政治、经济、社会等全面平等,将口号在封建社会发挥作用推向了极至。随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这一千古绝唱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勇争先的动力引擎。在中国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撰写的标语口号遍布红色区域,是老百姓的指路明灯,是动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参加革命队伍的强大武器。标语口号在建国后仍然发挥作用,在“文革”期间,标语口号的喧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标语口号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重要原因就在于:标语口号的目标对象是群体。群体在一定的氛围下,具有易于激情冲动、随大流及群体情绪相互感染的的特征。标语口号就象荷尔蒙一样,能加速催化群体特征的显现。标语口号一般使用简单常用的汉字,这就与中国普通人群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相契合。加之,标语口号一般工整对仗,琅琅上口,易于识记,便于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动员效果。标语口号具有内容的时代性、来源的特定性、制作材料的多样性、效果的鼓动性、目标指向的针对性等特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语口号。如土改时期的斗争性,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性,“文革”时期的狂热性等,从字里行间就能看出是哪一时期写的。在我国,有能力推出有影响力的标语口号主要是权威人士、特定的组织机构、一些重要会议和个别群众。标语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既可以因陋就简,也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书写标语可以用墨汁、油漆等传统材料,还可以用声光电等现代材料;标语可以写在石块、木板、横幅、墙壁上,也可以在报纸、电视等现代传媒上传播。标语口号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的放矢,一定要善于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完成中心工作任务和特定目标群体的需要创造性提出。标语口号主要发挥导向功能、动员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将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动员激励社会力量朝既定的方向努力,从而争取达到预期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标语口号随处可见。透视这些标语口号,我们会发现,在浩瀚的标语口号之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动员力强大但内容欠妥。一些标语口号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但有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缺少人文关怀,有的法治意识淡薄,还有的泛政治化严重等。还有,个别标语口号制作者动机不纯,形式主义严重,不愿意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只想通过张贴标语,喊喊口号来虚张声势,不求实效,但求虚功。标语口号作为一种有效的动员方式,在现时代不但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而且会长期存在下去。但在发展市场经济语境下,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想能力增强,不再盲目跟着标语口号跑了。这就对政府和社会组织如何利用标语口号来动员社会提出了挑战。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治国基本方略的背景下,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标语口号有待于转型和变脸。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标语口号的特点规律,把握正确撰写标语口号的原则理念,懂得正确使用方法,撰写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反映时代要求的标语口号,推动社会进步。
中共锦阳市委员会[4](1979)在《办好沼气为普及大寨县服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发展沼气问题,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这要好好地推广"和华国锋同志"要在普及大寨县中,依靠集体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沼气"的指示,沼气就能得到较快的发展。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沼气池六百九十多万个,比一九七五年四十六万个增加了十四倍。其中四川省占全国总池数百分之七十以上(约有二千万农业人口办起了沼气)。全国已有半数以上省、市、区都兴办了沼气,有些省、市已由试点示范阶段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农村兴办沼气,不仅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而且还节省秸杆还田,改良土壤;通过沼气发酵处理人畜粪便,提高肥效,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疾病传染;还可以从事发电、提水、喷灌、脱粒,加工农付产品和粉碎饲料等多种作业,为促进农业生产和社队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普遍推广沼气,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刊特介绍几篇关于沼气利用情况较好的材料。供有关方面参考。
焉耆县七个星公社、焉耆县林园站调查组[5](1978)在《坚定不移学大寨,林业生产大发展》文中指出七个星公社地处天山支脉贺拉山脚下,全社七个生产大队,三十七个农、林、牧生产队,九千二百口人,四万八千亩耕地.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戈壁沙滩,一面是沼泽盐碱滩,风沙、干旱、山洪,盐碱四大自然灾害频繁.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压榨和掠夺生产落后,粮食单产不过百斤,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生产虽有发展,是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长期以来,还是山河依旧,面貌未改,生产条件很差,到一九六三年还
中共无锡县拖拉机厂委员会[6](1977)在《顶住“四人帮” 坚持高质量》文中指出 我们无锡县拖拉机厂是在一九六九年由两个修造农机具的手工业厂合并建成的。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厂干部职工以大庆为榜样,认真贯彻执行“鞍钢宪法”,顶住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坚持质量第一,全面贯彻“多快好省”的总路线精神,加强企业管理,大搞革新改造,自力更生挖潜力,艰苦奋斗创新业。经过七年多的努力,使用国家投资二百七十五万九千元,初步形成
中共四川省川南森林工业局委员会[7](1977)在《排除“四人帮”干扰 坚定不移学大庆》文中指出正当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抓纲治国,深入揭发批判“四人帮”,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新高潮的时候,我们来到首都参加全国林业、水产会议,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我们决心乘当前时大好形势和这次会议的东风,把我局学大庆、建设大庆式企业的群众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中共陕西省榆林县委员会[8](1977)在《坚定不移学大寨 沙区旧貌变新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县位于长城沿线,毛乌素沙漠南缘。总面积六千七百八十平方公里,沙区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全县二十六个公社,二十一万八千农业人口,沙区占十四个公社、十一万二千多人。 长期以来,沙区林木稀少,狂风夹卷流沙,滚滚南移,埋压广大农田和村镇,旱、涝、
锦县种猪场[9](1977)在《用大寨精神办好种猪场》文中研究指明 在深入贯彻华主席亲自主持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在全国亿万军民热烈庆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发行和党中央发出“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决定”的大喜大庆日子里,省革委会召开了畜牧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落实英明领袖华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决策的誓师大会,是一次落实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关于解决辽宁问题的重要指示,深揭猛批“四人帮”和在辽宁的死党及其同伙反党帮派罪行的
天祝县草原工作站[10](1977)在《种植牧草大有作为》文中指出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草原牧区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是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在县委的领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群众运动,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先后引进察北披硷草、老芒麦、无芒雀麦、早熟禾、小康草;选育当地披硷草、扁穗冰草等野生优良牧草种子,建立了小面积多年生人工草地。几年来,典型引路,越来越多的社场把建立多年生人工
二、深揭猛批“四人帮” 加快建成大寨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揭猛批“四人帮” 加快建成大寨县(论文提纲范文)
(2)典型形象的建构与嬗变 ——以《人民日报》大寨报道为例(1961-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1. 典型报道研究现状分析 |
2. 大寨报道研究现状分析 |
3. 框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理论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大寨的集体化与非集体化路线图 |
(一)建国以来党的农业政策变迁情况概述 |
1. 合作化阶段(1953 年—1958 年) |
2. 公社化阶段(1958 年—1983 年) |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83 至今) |
(二)大寨的集体化时代 |
1. 集体化浪潮中的大寨(1953 年—1963 年) |
2. 大寨红旗的升起(1963 年—1964 年) |
3. 深陷政治运动漩涡的农业典型(1964 年—1978 年) |
(三)大寨的非集体化时代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六十年代以来大寨形象的塑造与演变 |
(一)生产典型:自力更生的农业合作社(1961 年—1965 年) |
1. 报道素材分类统计 |
2. 文本框架分析 |
3. 个案研究 |
4. 原因探讨 |
(二)政治典型:毛泽东思想路线的拥护者(1966 年前后—1980 年) |
1. 起始: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的典范(1965 年 10 月—1967 年 1 月) |
2. 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扞卫者(1967 年 2 月—1976 年 7 月) |
3. 高潮:遵循毛泽东革命遗志的红旗(1976 年 9 月—1978 年 9 月) |
4. 落幕:农业战线“左”的代表(1980 年 6 月—1980 年 9 月) |
(三)新时期的旧典型: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者(1981 年—2010 年) |
1. 推行承包责任制的大寨 |
2. 奔向小康的大寨 |
3. 开展生态建设的大寨 |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大寨报道的回顾与审视 |
(一) 60 年代初期:典型塑造者 |
(二)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后期:典型拔高者 |
(三) 70 年代末期:典型终结者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提要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标语、口号、动员的语义略解 |
第二节 标语口号的研究现状及评析 |
一、本领域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 |
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选题意义 |
一、研究思路 |
二、选题意义 |
注释 |
第二章 标语口号的成因考察 |
第一节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第二节 强大的群体心理效应 |
一、群体心理特征:激情盲从易感染 |
二、群体力量探源:爆发强大潜能 |
第三节 显着的动员传播效果 |
一、标语口号契合了常人的文化知识水平 |
二、标语口号易于识记 |
三、标语口号能创设力量氛围 |
四、口号能凝聚人心 |
注释 |
第三章 动员型标语口号的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标语口号动员内容的时代性 |
一、古代中国 |
二、近代中国 |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 |
第二节 动员性标语口号来源的特定性 |
一、权威人士 |
二、组织机构 |
三、重要会议 |
四、人民群众 |
第三节 动员类标语制作材料的多样性 |
一、工农红军时期的标语制作 |
二、改革开放前的标语制作 |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标语制作 |
第四节 标语口号动员效果的鼓动性 |
一、情感型鼓动 |
二、目标型鼓动 |
三、理想型鼓动 |
四、利益激励型鼓动 |
第五节 标语口号动员目标的针对性 |
一、针对中心工作 |
二、针对特定人群 |
三、针对特定需要 |
注释 |
第四章 标语口号的动员效果透视 |
第一节 动员导向功能 |
一、政治动员导向功能 |
二、政策动员导向功能 |
三、政治社会化动员功能 |
第二节 政治动员功能 |
一、实现政治决策动员 |
二、实现政治目标动员 |
第三节 动员激励功能 |
一、目标式激励动员 |
二、激情迸发式动员 |
注释 |
第五章 当代标语口号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动员力强但内容不妥 |
一、动员力强大但却有碍社会发展 |
二、虚幻理想但却昙花一现 |
三、有强烈的震慑力但却缺少人文关怀 |
四、权威动员但显法治意识淡薄 |
五、动员目的明确但内容滑稽荒诞 |
六、动员内容引起岐义 |
七、动员内容泛政治化 |
八、动员面太广缺乏针对性 |
第二节 标语位置失当 |
第三节 动员目的欠佳 |
一、观念误区,以虚抵实 |
二、作风不实,上行下效 |
三、跟风应景,敷衍塞责 |
四、频换口号,误导社会 |
五、劳命伤财,华而不实 |
注释 |
第六章 发挥标语口号动员功能的有效办法与措施 |
第一节 把握制定标语口号的原则 |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二、满足利益需求的原则 |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四、可行性原则 |
五、准确把握口号时机的原则 |
六、正确把握口号转换的原则 |
第二节 正确表达标语口号 |
一、明确标语口号的特性 |
二、符合规范要求 |
三、正确掌握表达方法 |
第三节 加强对标语口号的监管 |
一、端正思想,以人为本 |
二、务求实效,力戒“虚功” |
三、讲求诚信,兑现承诺 |
第四节 现时代标语口号的发展取向 |
一、更新观念,依法动员 |
二、创新发展,推陈出新 |
注释 |
附录:中国近现代动员类标语口号例举 |
第一节 政治动员 |
第二节 社会动员 |
第三节 科教文卫建设动员 |
第四节 经济建设动员 |
第五节 军事领域动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深揭猛批“四人帮” 加快建成大寨县(论文参考文献)
- [1]萧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1964-1980)[D]. 姚瑞丽. 安徽大学, 2021
- [2]典型形象的建构与嬗变 ——以《人民日报》大寨报道为例(1961-2010)[D]. 雷震.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 [3]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 韩承鹏. 复旦大学, 2007(06)
- [4]办好沼气为普及大寨县服务[J]. 中共锦阳市委员会. 中国能源, 1979(01)
- [5]坚定不移学大寨,林业生产大发展[J]. 焉耆县七个星公社、焉耆县林园站调查组. 新疆林业, 1978(04)
- [6]顶住“四人帮” 坚持高质量[J]. 中共无锡县拖拉机厂委员会. 拖拉机, 1977(S1)
- [7]排除“四人帮”干扰 坚定不移学大庆[J]. 中共四川省川南森林工业局委员会. 新疆林业, 1977(05)
- [8]坚定不移学大寨 沙区旧貌变新颜[J]. 中共陕西省榆林县委员会. 新疆林业, 1977(05)
- [9]用大寨精神办好种猪场[J]. 锦县种猪场. 辽宁畜牧兽医, 1977(04)
- [10]种植牧草大有作为[J]. 天祝县草原工作站. 畜牧兽医简讯, 19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