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烧福建无烟煤燃烧设备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江旭昌[1](2021)在《纵观德国水泥工业发展史 探究水泥窑替代燃料技术进展(下)》文中指出水泥是基建三大材料之一,水泥工业是国家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水泥工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德国水泥工业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已拥有全世界现代化和智能化程度最高、最高效和最环保的水泥工业,并已提高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同时其先进的水泥工程技术和装备,深受各国青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水泥工业可为我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吴剑恒[2](2016)在《燃用福建无烟煤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NOx达标排放改造》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2台燃烧福建无烟煤的中温分离技术的75t/hCFB(Circulation Fluidized Bed,循环流化床)锅炉NOx达标排放改造为研究对象,分析燃煤CFB锅炉NOx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当前各类适用的脱硝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在整理国内外脱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低氮燃烧改造(Low-NOx Combustion Transformation,LNC)结合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对75t/hCFB锅炉进行NOx达标排放改造,并进行了实施和运行优化。在低氮燃烧改造前后,分别在燃烧福建无烟煤的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上进行了工业热态试验,优化调整锅炉运行参数以降低NOx排放。运行结果表明,燃烧福建无烟煤的中温分离CFB锅炉存在有一个最佳的上(中)二次风率,使NOx排放浓度最小。从NOx生成机理和优化锅炉结构等方面着手,对采用中温旋风分离器的75t/hCFB锅炉采取了缩减布风板有效截面积(由13.43m2缩减为11.38m2,缩减15.26%)、增设一层上二次风(国内首台布置3层二次风的75t/hCFB锅炉)、抬高下二次风喷嘴高度(0.4m)、提高二次风率(从40%提高到50%)及提高二次风速度(改进喷嘴设计,增强二次风穿透力)等低氮燃烧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NOx排放浓度从约230mg/m3(标态、干基、6%O2,下同)降低到140mg/m3左右。在优化运行调整和低氮燃烧改造的基础上,采用改造简单、初投资较小、运行费用低的SNCR技术对2台75t/hCFB锅炉进行脱硝达标改造。对75t/h CFB锅炉应用SNCR改造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研究,并根据CFD仿真计算结果进行SNCR喷枪及其喷射系统优化设计,量身定制最适合的SNCR脱硝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了喷枪布点、停留时间、炉内混合等问题,并在调试中持续优化完善,在保证较高脱硝效率的同时减少氨逃逸质量分数。现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100%BMCR和75%BMCR工况下,实测SNCR脱硝效率超过60%,NOx排放浓度小于100mg/m3,氨逃逸质量分数小于8mg/m3,NOx达标排放改造取得了成功。根据2015年下半年2台75t/hCFB锅炉的SNCR运行统计数据,建立了LNC+SNCR脱硝成本模型并分析了改造投资折旧费用、运行维修费用、影响锅炉效率所增加的煤炭费用、上网脱硝电价补贴和环境保护收益对脱硝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扣除脱硝电价补贴和环境保护收益后,每上网1MWh电量仍需要支出脱硝成本费用18.90元(其中运行维护费18.01元);也就是每脱除1tNOx仍需要支出6112.07元(其中运行维护费5824.33元)。运行维护所占脱硝成本最大,节省氨水耗量和优化压缩空气是控制LNC+SNCR运行维护费用的关键。
王志建[3](2015)在《无烟煤混煤煤粉燃烧器的设计及数值仿真分析》文中指出针对福建无烟煤极难燃的问题,本文结合旋流燃烧器的运行优点和超细煤粉良好燃烧效果,利用优质烟煤高效的助燃煤粉特性,开发出一种烟煤助燃超细无烟煤的新燃烧器—新型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New Type Bias Combustion Swirl Burner,简称(NTBCSB)),并对其燃烧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新型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充分考虑了影响煤粉着火和燃烧的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的迅速强烈混合问题:通过合理的配风和特殊的结构,从而实现了烟煤助燃无烟煤粉的效果。燃烧器一次风通道内设置煤粉浓缩装置,从而实现煤粉的浓淡燃烧;一次风管出口的缩口有利于提高出口煤粉的惯性动量,能够使煤粉颗粒进入炉膛后即能进入回流区,而不会过早地向二次风扩散;中等强度的旋流二次风能促进烟煤与无烟煤混合燃烧,并加强气流扰动;三次直流风的补入能够稳定火焰,并降低火焰温度,减少NOx的排放。对新型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建立了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利用专业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 CFX并对采用新型燃烧器的煤粉工业锅炉炉膛燃烧室内的气固两相流场、压力场、温度场和浓度场进行了模拟仿真。并对采用新型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工业锅炉炉膛燃烧室内的回流区进行了立体分析;通过颗粒场模拟,分析了煤粉在喷出燃烧器后在炉膛燃烧室内的分布和运动状态。对采用新型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与改进前的旋流燃烧器的工业锅炉炉膛燃烧室分别进行单烧烟煤、超细无烟煤以及烟煤与超细无烟煤混煤三种工况的燃烧特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燃烧器具有良好的稳燃性能,并且有效的降低NOx排放。
辜小川[4](2014)在《低品位硅质含钒石煤的高效富集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摘要:钒具有金属“维生素”之称,有众多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石煤是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埋在古老地层中的一种有机页岩。我国石煤储量极其丰富,虽然石煤中V205的平均品位较低,但却是获取钒金属的一种独特资源。大力发展石煤提钒技术,将对我国钒工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石煤提钒的技术水平不够先进,存在回收率低、药剂消耗大、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陕西某低品位硅质含钒石煤钒矿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分析,结合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擦洗—浮选—浸出’的高效富集工艺,为该矿以及其他此类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理论指导意义。对主要含钒矿物进行了单矿物实验;通过Zeta电位测试、吸附量测试进一步研究了捕收剂与含钒单矿物的吸附机理;最后对微细粒伊利石进行了擦洗沉降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1)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石煤矿含碳量很低,原矿中石英含量很高,达到75.34%;V205的品位为0.68%,主要是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云母类矿物和吸附于氧化铁与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中,钒在石煤中分布不均匀,主要赋存在-0.038mm的粒度级中。(2)单矿研究表明:对于含钒矿物云母和伊利石,阳离子捕收剂YL1的捕收性能都要好于YL2。阴离子捕收剂对含钒矿物云母、伊利石和石英浮选行为的研究表明,以SDBS作为捕收剂效果最佳。采用阴阳离子混合捕收剂,总药剂用量为1.2×10-4mol/L时,云母回收率达到90%以上,伊利石的回收率在40%左右,石英回收率均小于20%,可实现云母、伊利石和石英的分离。最后研究了难免离子Ca2+对含钒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3)捕收剂与含钒矿物作用表明:在蒸馏水中,云母、伊利石、石英的ζ-电位都随着pH值的增加负值升高,表明矿物表面的羟基化程度随着pH值的增加而增加。在YL1溶液中,云母、伊利石、石英的ζ-电位整体都向正方向增加,而在SDBS溶液中,三者的ζ-电位整体向负值方向移动,这表明捕收剂在矿物表面发生了吸附行为。(4)细粒伊利石擦洗沉降表明:对-0.01mm粒级的微细粒伊利石进行分散沉降实验,采用擦洗—沉降的方法,能对微细粒级伊利石高效回收。(5)实际矿石研究表明:按照“擦洗脱泥—浮选”联合选矿工艺流程进行实验,将原矿中V2O5品位由0.67%富集到1.87%,浮选抛出了72.91%的脉石矿物,包括绝大多数的耗酸矿物,使得后续浸出所需热能减少,同时降低了浸出药剂的用量,整体降低了后续冶金提钒生产成本。
林邦初[5](2014)在《福建省节能装备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综述福建省节能装备产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福建节能装备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具体建议。
谢如谦[6](2013)在《福建省节能装备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福建省节能装备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张劲松[7](2013)在《BXE公司煤矸石发电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电力先行。时至今日,我国还是以燃煤火电为主。在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了为数不少的煤矸石,占用土地、污染环境。BXE公司是一家以新能源电力为核心的上市公司,计划投资新建一座2x300MW循环硫化床资源综合利用煤矸石的发电厂。本文是针对该公司2x300MW发电项目而撰写的投资商业计划书,拟为该公司申请该项目贷款或获取风险投资提供依据,提高该公司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及项目效益。本文首先分析项目所在地—广东省梅州市的电力市场,对项目所处的行业环境和市场空间进行探讨。其次分析影响项目效益的主要因素--燃料的市场环境和运输条件,对项目的燃料采购点、运输方案进行探讨。然后运用技术工艺对比分析确定项目工艺的选取,提出发电主设备技术条件。接着运用项目分析与估值、财务管理办法对项目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进行项目风险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本文根据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该项目所在电力市场需求空间较为广阔,煤矸石及无烟煤采购市场稳定,利用循环硫化床技术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能够获得国家政策支持,项目优势明显,具有技术上可行、风险可控、盈利能力较好的特点。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该项目值得投资。
刘宝昌[8](2013)在《杂醇气氛下神木烟煤热解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次将杂醇引入煤热解中,利用固定床热解装置对神木烟煤进行研究,希望改善传统热解工艺焦油产率较低的状况。考察最佳热解参数,总结氮气及杂醇气氛下产物组成的变化,分析杂醇在热解中的作用和反应机理,实现杂醇的充分利用。实验在氮气及杂醇气氛下,考察热解温度、恒温时间、氮气流量、压力、杂醇流量、杂醇通入时间等反应条件对热解过程的影响。氮气氛下神木煤较佳的热解条件为:热解温度520℃,氮气流量50mL/min,恒温反应15min,压力0.5MPa。该条件下煤焦油产率(干基煤为基准)为9.16%。当反应管升温至300℃时,杂醇经预热后通入反应管。杂醇气氛神木烟煤热解的较佳条件:热解温度500℃,氮气流量50mL/min,压力0.5MPa,恒温反应20min,恒温时间内连续通杂醇。此条件下相应的半焦产率83.53%,热解水产率4.57%,焦油产率11.39%,与氮气气氛相比焦油产率增加了24.35%。加入杂醇以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热解煤气产率增加。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热解气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煤气中CO2、H2、CH4、C2H6的产率增加的比较显着。对半焦做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工业分析,分析热解前后官能团变化。对神木烟煤热解焦油进行酸碱洗-柱层析,将焦油分离得到的五个族分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分主要包括饱和烷烃、烯烃及环烷烃:芳香分主要由苯类、萘类、茚类、蒽菲类化合物组成;极性分主要由醇、酮、醛、酯类化合物组成;酸性分主要成分是苯酚衍生物;碱性分主要由吡啶类、喹啉类、苯胺类和吲哚类衍生物组成。在较佳的实验条件下,加入杂醇后,酸性分、碱性分、极性分产率增加。焦油中烷烃、苯类、醇类、酮类、醛类、苯酚类、喹啉类和苯胺类化合物的含量增加,其中苯酚、甲酚、二甲苯酚(简称PCX)的干基煤产率依次增加了120.00%、116.22%、178.26%。
戴新贤[9](2013)在《1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给煤系统的改进》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青山纸业热电厂150t/h CFB锅炉给煤系统存在的问题、多次改进的措施及其效果,对给煤管的布置方式、材质选择、密封风、播煤风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和建议,提高了给煤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能。
周旭清[10](2011)在《萍钢烧结烟气脱硫工艺研究及生产实践》文中提出烧结工艺是钢铁生产过程中SO2的主要排放源,占钢铁行业SO2排放总量的60%左右。因此控制烧结生产过程SO2的排放是钢铁企业污染控制的重点。加快实施烧结烟气脱硫,减少烧结工序SO2排放是钢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钢铁工业环境治理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响应国家关于SO2总量减排的政策、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拟对两台90m2烧结机现有烟气系统进行改造,建设烧结烟气脱硫设施。因此,研究萍钢2×90m2烧结烟气特点及与之相应的脱硫工艺,建设合理的烧结烟气脱硫设施,可降低萍钢烧结烟气SO2排放总量,顺应了国家日益严峻的SO2排控形势,可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作出贡献,为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模拟烧结试验及石灰——石膏法动力波脱硫工艺处理萍钢2×90m2烧结机烧结烟气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模拟烧结烟气特征研究表明:烟气中SO2含量在点火保温段,由于点火燃料的燃烧释放出少量的SO2,该阶段烟气中的SO2含量出现一个较小的峰值(达300 ppm)。点火保温之后,烟气中SO2含量下降到150~200ppm,并维持一段时间。随着烧结料层的过湿带厚度开始消失,烟气中SO2含量快速上升,并出现第二个峰值(为1256 ppm)。当烟气温度开始上升,此时过湿带已经完全消失。随着烟气温度的继续上升,烟气中SO2含量也迅速减少至零。(2)萍钢烧结烟气特征研究表明:由于烧结工艺自身的不稳定及烧结原料性能的波动,造成了萍钢烧结烟气在烟气量、烟气流量、粉尘浓度和SO2浓度方面均有大幅度变动且变化频率高,且两台烧结机机头烟气的特征并不一致。总烟气流量变化可高达40%以上;SO2季度平均浓度变化范围在889~2240 mg/m3之间,若以单日浓度考量,则变化范围在600~6000 mg/m3之间。(3)通过对国内现有脱硫技术的调研,综合考虑萍钢烧结厂烟气特征、现有脱硫工艺的成熟性以及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并结合萍钢当地脱硫剂的供应情况等,选择采用石灰-石膏法动力波脱硫工艺处理2×90 m2烧结机烧结烟气,采用单塔配两根逆喷管脱硫系统,设计处理烟气量2×63万m3/h(工况,110℃),SO2浓度1440 mg/m3,设计SO2脱除效率≥93%(保证值≥90%),处理后的烟气经由脱硫系统自带的防腐烟囱(H:70 m,D:4.5 m)排入大气。(4)萍钢烧结烟气脱硫系统主要由烟气系统、吸收剂制备系统、氧化系统和脱硫副产物处理系统儿个子系统组成。烧结机主抽风机的烟气被引入到脱硫反应塔中进行脱硫反应。吸收剂制备系统提供生产中所需的脱硫剂,烟气系统中烧结烟气与脱硫剂充分混合并反应,经过氧化系统后,脱硫副产物将在脱硫副产物处理系统中得到处理。脱硫后的烟气从反应塔顶部通过玻璃钢FRP防腐烟囱排入大气,可满足国家规定的排放要求。(5)采用石灰-石膏法动力波脱硫工艺处理萍钢2x90m2烧结机烧结烟气,生石灰(CaO)经过消化装置,制成20wt.%Ca(OH)2浆液作为脱硫剂。脱硫系统生石灰(CaO,80%)消耗量为1.3 t/h,耗电量为2400 kW·h/h,年耗电量为1806万kW·h。脱硫系统工艺用水由萍钢烧结厂给水系统供给,耗水量约为39 m3/h,年耗水量为29万m3。经脱硫系统处理后烧结烟气参数如下:烟气量:95.8万m3/h(标态,湿),温度:40℃,压力:100 kPa,H2O(Vo1%):7.37。工艺水主要由烟气带出(占耗水量的98.5%),其余少量由脱硫终产物(石膏)带出。整个脱硫系统无废水外排。(6)脱硫系统运行的主要成本为脱硫剂消耗、系统耗电、耗水以及人员费用,合计为2247.78万元/a。本脱硫系统(按脱硫效率按93%计)运行后,每吨烧结矿成本增加7.2元。获得的经济收益主要是由于脱硫而减少的SO2排污费用(799.43万元/a)以及脱硫产物外售获得的经济收益。但是,由于采取脱硫措施,降低了企业外排SO2浓度,从而改善了企业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树立了环境友好型企业形象,提升了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四)烧福建无烟煤燃烧设备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烧福建无烟煤燃烧设备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纵观德国水泥工业发展史 探究水泥窑替代燃料技术进展(下)(论文提纲范文)
3结束语 |
(2)燃用福建无烟煤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NOx达标排放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福建无烟煤特性 |
1.1.1 无烟煤的分类 |
1.1.2 福建无烟煤的特性 |
1.2 燃用福建无烟煤之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结构特点和现状 |
1.2.1 锅炉结构特点 |
1.2.2 锅炉运行现状 |
1.2.3 二次风系统与风帽改造情况及效果 |
1.3 早期投运的CFB锅炉面临的环保压力 |
1.3.1 早期投运的CFB锅炉污染物排放现状 |
1.3.2 对NOx排放的要求 |
1.3.3 早期投运的CFB锅炉面临的环保压力 |
1.4 NOx的危害及生成机理 |
1.4.1 火电厂NOx排放情况 |
1.4.2 NOx的危害 |
1.4.3 燃煤锅炉NOx生成机理 |
1.4.4 降低NOx排放的措施 |
1.5 CFB锅炉低氮燃烧技术和应用SNCR研究进展 |
1.5.1 CFB锅炉低氮燃烧技术进展 |
1.5.2 CFB锅炉应用SNCR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1.6.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采用中温分离技术的75t/h CFB锅炉低氮燃烧优化运行的工业热态试验 |
2.1 试验方法及过程描述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空气过量系数λ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
2.2.2 二次风率β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
2.2.3 上二次风率kup对 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
2.2.4 料层厚度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
2.2.5 炉膛出口烟温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
2.2.6 煤种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
2.3 降低NOx排放方案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采用中温分离技术的75t/h CFB锅炉低氮燃烧改造 |
3.1 影响中温分离CFB锅炉NOx排放浓度的因素分析 |
3.1.1 NOx生成机理的影响 |
3.1.2 锅炉结构的影响 |
3.1.3 运行参数的影响 |
3.2 缩减布风板有效面积的低氮燃烧改造 |
3.2.1 改造思路 |
3.2.2 改造方案 |
3.2.3 改造实施 |
3.2.4 验证缩减布风板有效面积低氮燃烧改造效果的工业热态试验 |
3.3 增设一层上二次风和抬高下二次风喷嘴高度的低氮燃烧改造 |
3.3.1 改造思路 |
3.3.2 改造方案 |
3.3.3 改造实施 |
3.3.4 验证增设一层上二次风和抬高下二次风喷嘴改造效果的工业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烧福建无烟煤75t/h CFB锅炉的SNCR改造 |
4.1 燃烧福建无烟煤75t/h CFB锅炉SNCR改造的性能要求 |
4.1.1 设计原则 |
4.1.2 性能保证 |
4.1.3 改造重点 |
4.2 75t/h CFB锅炉SNCR改造的CFD模拟与优化 |
4.2.1 SNCR改造的CFD模拟对象 |
4.2.2 SNCR改造的CFD模型 |
4.2.3 SNCR改造的CFD模拟结果与讨论 |
4.3 针对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SNCR改造所采取的措施 |
4.3.1 喷枪布点 |
4.3.2 合适温度区间内的停留时间 |
4.3.3 氨与烟气中的NOx均匀混合 |
4.3.4 储运、计量和分配系统 |
4.4 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SNCR改造实施与运行情况 |
4.4.1 SNCR改造整体设计 |
4.4.2 供应系统 |
4.4.3 混合计量系统 |
4.4.4 喷射系统 |
4.4.5 一次风冷却风系统 |
4.4.6 压缩空气系统 |
4.4.7 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SNCR的投运 |
4.4.8 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SNCR正常运行 |
4.5 锅炉运行参数对SNCR脱硝效果的工业热态试验 |
4.5.1 炉膛出口温度对SNCR运行效果的影响 |
4.5.2 氨氮摩尔比NSR对 SNCR运行效果的影响 |
4.5.3 喷枪位置对SNCR运行效果的影响 |
4.5.4 喷枪数量对SNCR运行效果的影响 |
4.5.5 SNCR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
4.6 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SNCR性能试验结果 |
4.6.1 SNCR性能试验技术依据及试验仪器 |
4.6.2 SNCR性能试验结果 |
4.6.3 SNCR性能试验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75t/h CFB锅炉LNC+SNCR改造的经济性分析 |
5.1 75t/h CFB锅炉SNCR运行数据及其分析 |
5.1.1 运行情况 |
5.1.2 运行数据 |
5.2 75t/h CFB锅炉LNC+SNCR改造的经济分析 |
5.2.1 锅炉NOx达标改造的经济分析成本建模 |
5.2.2 改造投资折旧费用 |
5.2.3 改造运行维护费用 |
5.2.4 对锅炉效率的影响及增加的煤炭费用 |
5.2.5 上网电价脱硝补贴收益和环境保护收益 |
5.2.6 锅炉LNC+SNCR改造脱除NOx量 |
5.2.7 锅炉LNC+SNCR改造经济成本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存在的主要不足 |
6.4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3)无烟煤混煤煤粉燃烧器的设计及数值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无烟煤煤粉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混煤煤粉燃烧技术 |
1.2.2 超细煤粉燃烧技术 |
1.3 国典的旋流燃烧器简介 |
1.3.1 DRB型旋流燃烧器 |
1.3.2 PAX-DRB型旋流燃烧器 |
1.3.3 WSF型旋流燃烧器 |
1.3.4 LNASB型旋流燃烧器 |
1.3.5 DS型旋流燃烧器 |
1.3.6 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 |
1.3.7 花瓣燃烧器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新型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 |
2.1 低挥发份煤的稳定燃烧的前提 |
2.1.1 影响煤粉着火的主要因素 |
2.1.2 旋流燃烧器关键结构分析 |
2.2 新型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 |
2.2.1 新型煤粉燃烧器设计的结构特点 |
2.3 新型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的设计 |
2.3.1 燃烧器的设计参数 |
2.3.2 燃烧器的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煤粉燃烧器的数值建模 |
3.1 数值计算理论概述 |
3.1.1 煤粉燃烧反应过程 |
3.1.2 边界条件 |
3.2 数值仿真的数学模型 |
3.2.1 湍流流动模型 |
3.2.2 煤粉颗粒的运动 |
3.2.3 煤粉颗粒的燃烧模型 |
3.3 计算模型与网格划分 |
3.3.1 流体域的几何建模 |
3.3.2 网格划分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煤粉燃烧器的冷态运行仿真分析 |
4.1 新型煤粉燃烧器的冷态流场特性分析 |
4.2 数值仿真结果 |
4.2.1 炉膛燃烧室冷态流场 |
4.2.2 炉膛燃烧室内气固颗粒场特点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燃烧器的热态运行仿真分析 |
5.1 新型燃烧器的煤粉工业锅炉热态仿真 |
5.1.1 单烧烟煤工况 |
5.1.2 单烧福建超细无烟煤工况 |
5.1.3 混煤燃烧工况 |
5.2 混煤燃烧的浓度场特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今后研究的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今后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低品位硅质含钒石煤的高效富集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钒的性质及应用 |
1.2 钒资源的分布 |
1.2.1 世界钒资源的分布 |
1.2.2 我国钒资源的分布 |
1.3 石煤钒矿资源 |
1.3.0 石煤的概述 |
1.3.1 石煤在我国的分布状况 |
1.3.2 石煤中的矿物组成 |
1.3.3 石煤提钒的意义 |
1.3.4 石煤提钒的工艺 |
1.4 含钒矿物的富集研究 |
1.4.1 云母的浮选研究 |
1.4.2 微细粒伊利石类粘土矿物的富集研究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来源 |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3 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2 矿样、设备、药剂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矿样 |
2.1.1 纯矿物的制备与性质 |
2.1.2 矿样的性质 |
2.1.3 实际矿石矿样制备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药剂 |
2.4 实验与分析方法 |
2.4.1 单矿物实验流程 |
2.4.2 实际矿石实验流程 |
2.4.3 动电位测试 |
2.4.4 吸附量测定 |
2.4.5 擦洗沉降实验 |
3 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3.2 主要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 |
3.3 矿石中钒的粒级分布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捕收剂对含钒矿物与石英浮选行为的研究 |
4.1 捕收剂YL_1、YL_2对含钒矿物与石英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1 pH对云母和伊利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2 捕收剂浓度对云母和伊利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3 捕收剂YL_1和YL_2对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 阴离子捕收剂对含钒矿物与石英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1 油酸钠对云母、伊利石、石英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2 731对云母、伊利石、石英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3 SDBS对云母、伊利石、石英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4 阴离子对含钒矿物与石英矿物浮选行为的比较 |
4.3 阴阳离子混合捕收剂对含钒矿物与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1 pH对含钒矿物与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2 混合捕收剂的配比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3 混合捕收剂的用量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
4.4 金属阳离子Ca~(2+)浓度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
4.4.1 SDBS体系下Ca~(2+)浓度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
4.4.2 YL_1体系下Ca~(2+)浓度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
4.4.3 混合捕收剂体系下Ca~(2+)浓度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 |
5.1 含钒矿物与石英的晶体结构 |
5.1.1 云母的晶体结构 |
5.1.2 伊利石的晶体结构 |
5.1.3 石英的晶体结构 |
5.2 药剂对云母、伊利石和石英ζ-电位影响 |
5.2.1 pH与云母的ζ-电位的关系 |
5.2.2 pH与伊利石的ζ-电位的关系 |
5.2.3 pH与石英的ζ电位的关系 |
5.3 药剂在云母、伊利石和石英表面吸附的影响 |
5.3.1 YL1体系下在云母、伊利石和石英表面吸附行为 |
5.3.2 SDBS体系下云母、伊利石和石英表面吸附行为 |
5.4 混合捕收剂的作用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6 强化微细粒含钒伊利石的回收 |
6.1 擦洗浓度与沉降时间的确定 |
6.1.1 擦洗浓度对伊利石疏水分散行为的影响 |
6.1.2 沉降时间对伊利石疏水分散行为的影响 |
6.2 物理因素对伊利石擦洗—沉降的影响 |
6.2.1 强搅拌对伊利石疏水分散行为的影响 |
6.2.2 擦洗时间对伊利石疏水分散行为的影响 |
6.3 化学因素对伊利石擦洗—沉降的影响 |
6.3.1 pH值对伊利石疏水分散行为的影响 |
6.3.2 添加分散剂对伊利石疏水分散行为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实际矿石研究 |
7.1 擦洗—浮选研究 |
7.1.1 脱泥浮选研究 |
7.1.2 擦洗脱泥实验研究 |
7.1.3 浮选实验研究 |
7.2 擦洗—浮选联合闭路流程 |
7.3 产品浸出性能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5)福建省节能装备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节能装备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
1.1 概述 |
1.2 发展现状 |
1.3 发展趋势分析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节能装备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
4 节能装备产业发展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
4.1 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 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
4.2 填补产业链缺失环节 |
4.3 发展重点项目 |
5 几点建议 |
(7)BXE公司煤矸石发电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总体思路及分析方法 |
第二章 项目摘要 |
2.1 公司简介 |
2.2 项目建设基本方案 |
2.2.1 本期项目方案 |
2.2.2 前期项目简况 |
2.3 管理团队 |
2.3.1 项目组织结构 |
2.3.2 主要岗位职责及人选 |
第三章 电力市场需求分析 |
3.1 宏观经济 |
3.1.1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
3.1.2 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
3.2 电力市场 |
3.2.1 电力系统现状 |
3.2.2 电力需求预测 |
3.3 电力平衡 |
3.3.1 电源规划 |
3.3.2 电力平衡结果 |
3.4 项目市场空间 |
第四章 项目主要技术方案分析 |
4.1 发电燃料分析 |
4.1.1 煤矸石特性 |
4.1.2 煤矸石综合利用 |
4.1.3 煤矸石供应 |
4.1.4 无烟煤供应 |
4.1.5 燃料运输 |
4.2 主设备选型分析 |
4.2.1 锅炉选型 |
4.2.2 汽轮机、发电机选型 |
4.2.3 三大主机技术条件 |
第五章 项目财务分析 |
5.1 投资估算 |
5.1.1 项目工程概况 |
5.1.2 主要工艺系统特征 |
5.1.3 定额及费用依据 |
5.1.4 项目投资估算 |
5.1.5 项目造价合理性分析 |
5.2 项目结构和资金筹措 |
5.3 项目基准收益率 |
5.3.1 无风险投资收益率 Rf |
5.3.2 平均投资收益率 Rm |
5.3.3 项目风险系数βi |
5.3.4 股本投资收益率 |
5.3.5 基准收益率 |
5.4 项目经营成本与收入 |
5.4.1 经营分析参数 |
5.4.2 经营成本估算 |
5.4.3 经营收入估算 |
5.5 项目净现值 NPV |
5.6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汇总 |
5.7 项目敏感性分析 |
5.8 项目财务评价 |
第六章 项目风险分析 |
6.1 政府支持度风险 |
6.2 关键相关行业发展风险 |
6.3 运营水平风险 |
6.4 环境保护风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杂醇气氛下神木烟煤热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煤的简介 |
1.1.1 成煤过程 |
1.1.2 煤的综合利用 |
1.1.3 煤的结构概念模型 |
1.2 煤的热解过程及反应机理 |
1.2.1 煤的热解过程 |
1.2.2 煤的热解机理 |
1.2.3 热解过程中化学反应 |
1.2.4 煤的热解模型 |
1.3 热解工艺及产物利用 |
1.3.1 主要热解工艺流程 |
1.3.2 改善热解产物产率途径 |
1.3.3 热解产物的利用 |
1.4 杂醇来源及应用 |
1.4.1 杂醇来源 |
1.4.2 杂醇回收工艺 |
1.4.3 杂醇应用及存在的不足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神木烟煤在氮气气氛下的热解 |
2.1 煤样选取与分析 |
2.1.1 煤样选取 |
2.1.2 煤样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分析 |
2.1.3 铝甑低温干馏实验 |
2.2 固定床热解实验 |
2.2.1 热解实验装置 |
2.2.2 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2.2.3 恒温时间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2.2.4 氮气流量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2.2.5 压力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3 神木烟煤在杂醇气氛下的热解 |
3.1 热重分析 |
3.2 神木烟煤在杂醇气氛下的热解实验 |
3.2.1 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3.2.2 恒温反应时间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3.2.3 杂醇流量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3.2.4 恒温段杂醇加入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
3.2.5 压力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4 神木烟煤热解产物分析 |
4.1 热解煤气组成的影响因素 |
4.1.1 氮气气氛下热解煤气组成的影响因素 |
4.1.2 杂醇气氛下热解煤气组成的影响因素 |
4.1.3 杂醇对热解煤气组分的影响 |
4.2 半焦产率与性质的影响因素 |
4.2.1 热解温度对半焦工分的影响 |
4.2.2 杂醇对半焦工分的影响 |
4.2.3 原煤及半焦的红外分析 |
4.3 热解温度对水产率的影响 |
4.4 焦油产率及组成的影响因素 |
4.4.1 热解温度对焦油各族分的影响 |
4.4.2 杂醇对焦油各族分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煤低温热解焦油酸碱洗步骤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1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给煤系统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给煤系统概况及分析 |
2 炉内正压对给煤系统的影响分析 |
3 给煤系统分析 |
3.1 运行初期给煤系统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初步改进措施 |
3.2 改造后给煤系统出现的问题、分析及进一步改进措施 |
3.3 再次改造后的给煤系统的效果、出现的问题及分析、局部系统的试验 |
3.4 进一步改造的完善措施及效果、给煤系统试验与建议 |
4 结束语 |
(10)萍钢烧结烟气脱硫工艺研究及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铁矿石烧结概述 |
1.1.1 铁矿石烧结的目的和意义 |
1.1.2 铁矿石烧结的环保要求 |
1.2 铁矿石烧结烟气排放及脱硫现状 |
1.2.1 烧结烟气特点 |
1.2.2 烧结过程二氧化硫的产生 |
1.2.3 烧结烟气脱硫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原料性能与研究方法 |
2.1 原料性能 |
2.2 模拟烧结试验 |
2.2.1 试验方法及设备 |
2.2.2 评价指标 |
第三章 烧结烟气特征及萍钢脱硫工艺选择 |
3.1 模拟烧结试验研究 |
3.1.1 混合料水分的影响 |
3.1.2 焦粉用量的影响 |
3.1.3 生石灰用量的影响 |
3.1.4 碱度的影响 |
3.2 模拟烧结工艺的烟气特征 |
3.3 萍钢烧结烟气脱硫工艺选择 |
3.3.1 萍钢烧结烟气特征 |
3.3.2 烟气脱硫工艺技术要求 |
3.3.3 萍钢烧结烟气脱硫工艺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萍钢烧结烟气脱硫系统及生产实践 |
4.1 萍钢烧结烟气动力波脱硫工艺 |
4.1.1 动力波脱硫工艺原理 |
4.1.2 脱硫原料指标 |
4.2 萍钢烧结烟气脱硫系统组成 |
4.2.1 烟气系统 |
4.2.2 吸收剂制备系统 |
4.2.3 氧化系统 |
4.2.4 脱硫副产物处理系统 |
4.2.5 脱硫系统主要设备 |
4.3 萍钢烧结烟气脱硫工艺生产 |
4.3.1 工作制度 |
4.3.2 石灰—石膏法动力波脱硫工艺生产 |
4.4 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
4.4.1 运行费用分析 |
4.4.2 单位烧结矿增加的生产成本核算 |
4.5 脱硫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四、(四)烧福建无烟煤燃烧设备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纵观德国水泥工业发展史 探究水泥窑替代燃料技术进展(下)[J]. 江旭昌. 中国水泥, 2021(01)
- [2]燃用福建无烟煤75t/h中温分离CFB锅炉NOx达标排放改造[D]. 吴剑恒. 集美大学, 2016(05)
- [3]无烟煤混煤煤粉燃烧器的设计及数值仿真分析[D]. 王志建. 集美大学, 2015(02)
- [4]低品位硅质含钒石煤的高效富集及机理研究[D]. 辜小川. 中南大学, 2014(03)
- [5]福建省节能装备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研究[J]. 林邦初. 能源与环境, 2014(01)
- [6]福建省节能装备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研究[A]. 谢如谦.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第十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 2013
- [7]BXE公司煤矸石发电项目商业计划书[D]. 张劲松.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8]杂醇气氛下神木烟煤热解研究[D]. 刘宝昌.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9]1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给煤系统的改进[J]. 戴新贤. 中华纸业, 2013(04)
- [10]萍钢烧结烟气脱硫工艺研究及生产实践[D]. 周旭清. 中南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