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管理条例

国家预算管理条例

一、国家预算管理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许金柜[1](2014)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它在一国的政治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集中体现了一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法进行筹资、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规范、约束和监督政府行为的一种根本方法。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府预算思想和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预算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府预算制度,当时称为“国家预算”。之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先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四个时期60余年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与各时期相应的预算内容与特点,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基本相适应的政府预算制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未来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现行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框架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我国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展开分析。一方面,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过程,揭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变规律、特征与经验教训,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预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的绩效、难点与局限,提出今后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对策建议和未来政府预算的目标模式。我国政府预算改革近期目标主要不是强化预算绩效问题,而是要强化和实现预算在行政层面的全面控制,中长期目标主要是要实现预算在立法层面的全面控制,未来政府预算模式是通过构建“五级政府、三级预算”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政府三级预算”的分级分权预算体制和以基金制为特征的完善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走向预算国家。

杨志勇[2](2014)在《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年》文中提出1979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93年,我国恢复了预算报告与批准制度,建立了以《国家预算管理条例》为标志的新预算管理制度,着重加强预算平衡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管理。19941999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注重预算收入管理,与此同时初步形成了复式预算体系,完成了《预算法》的立法工作,并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平衡与赤字控制和债务管理。20002013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健全。这一阶段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以支出预算管理为重点,统筹预算内外资金。2013年至今,预算管理制度正在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总体方向进行改革。未来预算管理制度将在中期财政规划、预算体系、预算公开与监督等多方面同时展开,并将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

杜坤[3](2016)在《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非税收入是我国政府收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统观近些年来的财政数据,可知非税收入的增长呈现出非常规无序发展的态势,甚至在有些地方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一度超过税收,成为维系地方政府运转的“血液”。不过,此种局面并非财政收入的常态,亟需遏制本应作为补充政府财力的非税收入野蛮生长。通常认为,对非税收入的规制应当从征收、管理与支出三个层面进行,预算与支出管理的“缺位”与“不到位”始终是阻碍非税收入规制的绊脚石。新近修葺一新的《预算法》对非税收入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例如全口径预算、限制财政专户、明确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在复式预算体系的定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预算法》对“野蛮生长”的非税收入立法回应,意味着对非税收入规制从重视“征管层面”修补向关注“管理与支出层面”的深刻转变。尽管《预算法》发出将政府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的“最强音”,这只不过是在规制非税收入的漫漫长路上跨出的第一步,不代表非税收入问题的完美解决。总体上可以说,对非税收入预算的规制既是《预算法》的重心所在,又是《预算法》不容回避的软肋。不彻底的分税制引发地方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过度依赖,催生非税收入的蓬勃发展。作为“政府钱袋子”的预算理应要有所作为,“如何捏紧非税收入的钱袋子”毫无疑问成为预算法必须回答的问题。非税收入预算重要不等于对非税收入预算规制就完美无憾。事实上,控制非税收入预算不但需要科学完备的法律规则,更需要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然而由于授权立法在非税收入预算条文中的大量应用、行政机关内部非税收入预算运行规则的缺失以及立法机关监督法律规则的不完备,例如尽管新预算法肯认了全口径预算,将政府所有收支都纳入预算之中,由此按照不同收入形式的具体特性构造出复式预算体系,但复式预算在内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对非税收入的定位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加之人大预算审批的虚化与弱化等等。非税收入预算规则的刚性有所减损,最终出现“看似有规则,但有效性欠佳”的尴尬局面。寻求非税收入预算规制的有效路径需要回归到真实的财政预算世界。以预算权配置的基本格局为线索,以非税收入预算流程为指引,将非税收入预算划分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与立法机关监督控制两大体系,将财税法的“控权”思维植入非税收入预算在行政机关内部制约环节与立法机关监督环节,形成两大板块之间的耦合,以期改善非税收入规制的境况。有鉴于此,本文遵循“界定对象—揭示本质—价值考量—问题检视—制度完善”的逻辑脉络,界定非税收入预算的概念、归纳非税收入预算的特征、发展历程、理论根基、价值诉求,结合我国财政实践中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论证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立足于行政与立法机关预算权配置与非税收入预算的流程,梳理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立法与实践,提出构筑和完善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的设想。最后,反思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以及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中国图景”,提出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强化和统合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法律体系,从“信息—对话—强制”维度整合与增强立法机关监督控制,以期对强化我国非税收入预算有所助益。按照这一基本思路,除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五章探讨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第一章为非税收入预算范畴界定。界定非税收入预算概念范畴是首先应回答清楚问题。第一部分解读非税收入概念。非税收入概念不仅是探究非税收入预算的逻辑起点,也是非税收入类型化的前提。主要是厘清非税收入与税收的区别。第二部分是对非税收入预算概念和法律特征的分析。非税收入预算是对一般公共预算中非税收入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总称。非税收入预算具有法定性、层级性、效率性等特征;第三部分归纳非税收入预算历史与现实,主要是对计划经济和转轨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梳理。重温历史与规整现实是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的重要步骤,在历史和现实的叙事中探寻非税收入预算症结之所在。第二章为非税收入预算的理论阐释。本章对非税收入预算的相关法学理论进行阐释。第一部分是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在公私交融的背景下以往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说已无法全面厘清非税收入预算参与者之间的权力与权利配置。在反思分析法学范式下的预算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借用“法权中心主义”的“权力-权利”一体分析框架重新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第二部分是回答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预算民主与预算法定是非税收入预算存在必要性和合理性重要依据,是构造非税收入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石。第三部分回答创设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没有目标定位的制度设计,只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左顾右盼,非税收入预算既是“政府的钱袋子”,又是社会公众私人财产转化为公共财产的管道,透射出国家财政权与私人财产权之间微妙关系,因此将平衡两权关系定位为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第三章为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本章以非税收入预算权在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配置为指引,构造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与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第一部分是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构造标准的设定。以非税收预算权力配置作为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的基准,根据《预算法》的规定,行政机关掌握非税收入预算的编制权、执行权,而立法机关则拥有非税收入预算的审批权和监督权。以此为理论的基点,将非税收入预算的法律体系划分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和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第二部分是分述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主要涉及内涵、功能定位、实然情况等。第三部分是分述非税收入预算立法机关监督体系,主要涉及法律含义、功能定位、理念选择以及实然情况。第四部分则是对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与立法机关监督体系二则之间关系的探讨。事实上行政与立法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是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立法机关监督体系反向作用于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倒逼行政机关不断完善非税收入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第四章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现实问题及其优化路径。本章从分流归位、权力配置以及控制手段三个层面优化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第一部分简要分析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存在的问题,如税费改革的进度缓慢、非税收入类型化有限、非税收入所有权归属摇摆不定,预算管理权划分不细致、预算控制手段不健全等。第二部分是对非税收入的分流归位。针对非税收入的体系庞杂的特征,有必要通过“减法”的形式对非税收入进行分流,在分流之后,对剩余的非税收入按照生成的依据将其归纳为依据公共权力、公共产权和其他类型三类。第三部分分析非税收入管理权在行政机关内部的分解与配置。在将凝结在非税收入资金之上的权力细化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按照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进行分配。第四部分是对非税收入控制手段的强化与提升。按照非税收入预算内部“编制—执行—稽核”的流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梳理,提出从部门预算编制、深化收支两条线、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以及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等建议。第五章为完善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立法机关对非税收入预算的监督与控制是预算法的题中之义,如何完善立法机关的监督是本章的重要使命。第一部分提出以“信息—对话—强制”作为分析非税收入预算立法机关监督的分析框架。三个分析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只有在充分掌握非税收入预算信息的前提下,立法机关才能与行政机关平等对话,而且之后经过详细的询问、质询,立法机关才能动用手中的预算审批与监督权,对政府的非税收入预算草案进行规制。第二部分是分析非税收入预算中立法机关预算监督所面临的困境。包括预算信息所有权观念偏差、预算信息不完整、预算信息实体和程序规则缺失、人大对话能力有限、对话制度保障有限、预算权力配置不合理、预算修正权、分项审批权、资金拨款权尚付阙如。第三部分是优化立法机关获取监督的信息途径。包括理顺预算信息的归属逻辑、落实非税收入预算的全面性与详尽性、完善政府提供预算信息的法律规则。第四部分是完善立法机关预算监督的对话制度,主要包括修复人预算询问权、增设预算公开听证制度。第五部分是赋予立法机关实质性权力,主要包括赋予人大预算修正权、完善人大否决权的救济机制以及创设独立的立法审计机关。

卢凌波[4](2013)在《中国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与预算制度创新》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随着公共财政理论的传播,财政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预算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的方式,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不少学者提出,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应当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关键性主题。而预算制度改革,正面临着是依靠权威还是依靠民主,是激进的全面改革还是渐进的增量改革,是对抗制衡还是合作共赢等路径选择问题。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预算制度最重要的参与者,在建立现代预算制度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已经成为现代预算制度建设,甚至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中亟需解答的关键问题。本文力图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视角,考察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约束条件、动力和路径。本文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实践,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和主线,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分析、制度变迁、案例研究的方法,回顾了建国以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制度演变的历史过程,讨论了人大财税立法和预算审查监督实践中涉及的预算制度建设和发展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预算法修改、税收授权立法、法定支出、国债余额管理、超收收入及预算稳定调节制度、全口径预算管理及复式预算体系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近十多年来,全国人大对于建设现代预算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更要看到,仍有许多现实问题没有解决,这反映了我国的预算制度,特别是预算审查监督制度中还有许多根本性的关系没有得到理顺。建立现代预算制度任重而道远。本文经过分析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税立法和预算审查监督推动预算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基于历史和国情的逐步转型过程,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增量改革推动存量改革的制度演进过程。公共财政的发展和现代预算制度的建立,需要全国人大在财税立法和预算监督方面发挥公共决策平台、委托代理的监督者以及分权制衡机制等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并非通过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之间的对抗来实现,而是通过双方的合作与共同治理,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共赢。其中首要的就是全国人大财税立法和预算审查监督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本文提出,加强人大的预算审查监督能力、寻求改革最大公约数、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是加强人大财税立法和预算审查监督的一个可行途径,也是在中国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必经之路。当前应着重从积极推进财税立法,提高预算透明度,完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程序,加强重点财税问题调研,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等五个方面,推动预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蒋武鹏[5](2020)在《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发挥审计监督、预算监督的职能作用,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预算监督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式,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现代预算要义就是通过有效的预算法律的监督约束,将预算关系规范在法治轨道上。预算治理能力和监督法治化是一个国家综合治理能力与执政水平的体现,直接关乎全体公民的利益。预算法律制度本质上就是要实现传统预算管理向现代预算治理的转变。为此,有很多学者指出,预算治理应当成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性主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预算改革推向国家治理的新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的要求。在国家治理体系中,预算监督和治理是达到公共治理效率最佳的重要手段。一国的预算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该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反映出来,由于预算与社会活动诸多方面都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建立和完善一套现代公共预算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要求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完全在法律与制度的体系下运行,同时还要注重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与民主化,更重要的是其关系到国家社会治理的转型,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制度进行完善,保证该制度的高度透明,同时使民众都能够广泛参与进来,形成全民监督的机制,以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努力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是,我国预算监督和治理还存在提升和优化空间。如何实现预算监督法治化,落实对政府预算的约束、管理和监督,是预算治理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预算监督法治化应当成为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和重要举措。剖析我国当前预算监督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存在问题,依据预算监督的相关理论,分析对目前我国预算治理监督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地区的地方预算监督示范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本文关注到我国的整体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实践应当自觉贯彻“法治改革观”,进而以预算监督法治化作为突破口,以制度变革方式实施的普惠性、实质性减税降费,不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以支定收”保护国民的利益,更会倒逼形成预算的刚性约束,有助于促进国家预算监督体系的完善,真正实现“量入为出”。在减税降费背景下强化预算监督法治化的发展理路,应重塑预算监督理念,重构预算监督机制,完善预算监督路径,建立健全党委、人大、公众以及司法的协同预算监督体制,拓展多元主体参与预算监督、优化预算监督有效性、威慑性的路径,构建国家财政权与国民财产权之间的良性“取予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了加强党的预算监督主体作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预算监督法治化为发展路径,依法强化人大预算监督职能,把政府权力关进预算这个笼子里,全面提升预算治理能力,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国家善治。本文具体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研究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实践价值,研究现状、研究进路及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对本文涉及的术语概念进行说明。第一章阐述预算监督的一般理论,并对我国三种预算监督制度的具体方式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分析了预算监督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二章探讨了预算监督法治化和国家治理关系,从国家治理的内涵,历史发展过程对治理理论进行了评析,阐述了国家治理与预算监督制度改革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为我国预算监督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第三章剖析了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的困境与问题。对法律控制、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当下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四章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预算监督治理的基本路径,分析预算治理实现预算监督法治化转型的体现,提出预算监督治理应当是以实现预算共治为目标,以预算法治为路径,基于可实现的预算效治,达成符合财政民主价值的预算善治。预算实现治理只有契合预算共治、预算法治、预算效治与预算善治的定性定位,才能在预算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实践预算约束治理,预算运行治理、预算绩效治理、预算监督治理、预算问责治理五种治理进路,对我国预算实现治理进行了定位和定性,同时分析了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在国家治理下所面临的调整和回应,为下一步提出预算监督改革的法治化进路明确了方向和导向。第五章为论证了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制度改革的法治化进路。主要从加强预算监督信息公开化、合理配置预算监督权、加强预算法律监督程序、完善预算监督实现路径和加强党的预算监督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明确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预算监督机制。

杨志勇[6](2009)在《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演进逻辑与未来改革》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经历了市场化改革初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确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预算的制度化与年度化、划分中央与地方预算责任以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第二阶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各项与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改革,包括部门预算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等都在积极的推动之中。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演进有其内在的逻辑机理。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与政府财力困境有关,但推动改革的主要因素还是市场化改革。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仍面临公共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如何衔接的挑战。

袁星侯[7](2002)在《中西政府预算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而政府预算制度就是市场根本决定和约束政府的基本手段。我国当前正在进行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但相关理论研究,尤其是政府预算比较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所进行的中西政府预算比较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政府预算比较研究的框架,目的是想以此引发出对政府预算理论建设的更多思考,为今后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打下一个基础。论文除前言外,共分6章,具体结构如下:第1章是导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及主要目的,选题的意义、采用的方法与论文结构。第2章是政府预算基本理论评析。有没有独立的政府预算理论体系,至今尚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讲,又是因为政府预算太复杂了,预算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适用不同的理论。目前至少可以讲,一个独立的、新的政府预算理论体系尚在探索之中。由此决定了本章关于政府预算基本理论的评析也是不完整的。本章主要是对政府预算渐进主义的理论、实践及其批判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中国式政府预算理论的若干问题,如“政府预算”还是“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与征税依据理论、不同的复式预算制度等,进行初步的评析。本文所进行的政府预算比较研究,是以中国的政府预算为基本立足点的。这样,在第3章,笔者就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部门预算、国库管理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等项改革进行了评述,以期对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现状做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政治制度差异对中西政府预算制度的差异有着根本性的影响。限于篇幅,笔者只简单对直接影响中西政府预算制度异同的代议制因素加以讨论。这样,第4章的基本内容除代议制与政府预算的关系外,还包括政府预算编制、政府预算审批的比较研究等内容。在“代议制与政府预算的关系”中,笔者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比较中西双方代议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议会制;二是简单分析代议制与政府预算关系。在“政府预算编制”中,笔者将主要讨论中西双方在政府预算编制方法与程序上的主动与被动的差异,讨论双方在政府预算编制机构上隶属关系的差异。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内容,笔者在“政府预算审批” 中西政府预算比较研究中,将比较中西政府预算审批的异同,分析引起双方政府预算审批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我国政府预算审批的建议。 第5章是对政府预算过程的其他方面,即政府预算执行与调整、政府预算监督与审计、政府决算进行比较研究。在“政府预算执行与调整中”中,笔者将分政府预算执行与政府预算调整两部分,对中西政府预算的异同进行讨论。在“政府预算监督与审计”中,笔者将分别比较中西双方在政府预算监督与审计上存在的异同,并对审计模式的转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政府决算”是本章最后一部分内容,笔者简单地指出中西政府泱算的法治性及其在预算过程中的地位不同。 第6章是结语。在结语部分,笔者对本研究若干结论做一小结,综合评述渐进主义预算观的理论、实践及改革内容,并展望政府预算改革的前景。

吴允杨[8](2019)在《论我国预算公开制度的完善》文中指出预算公开制度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将其预算文本、预算过程以及预算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向人大与社会公众公开的一项制度安排。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新《预算法》的出台,预算公开逐步被纳入法治化轨道,预算公开制度成为了我国建设透明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法制保障与社会公众行使预算知情权与监督权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内外权威机构调查结果,我国预算公开程度仍不够理想,预算公开实践中存在预算公开主动性不足,公开内容不完整与细化程度不足、公开时间滞后、公开途径不规范、公众参与不足,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为解决预算公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预算公开制度,本文从法律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遵循从“制度概念”到“现存问题”,再从“经验借鉴”到“完善建议”的逻辑对我国预算公开制度进行研究。首先,对预算公开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明确预算公开制度的构成要素,分析预算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其次,阐述我国预算公开历程,并根据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预算公开调查报告,分析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指出法律制度不完备、监督体系不健全、缺乏公众参与预算的保障机制以及预算公开法律救济机制不完善是我国预算公开不足的制度成因。另外,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公开的法律制度,通过梳理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预算公开制度,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最后,根据上述国家预算公开的经验,立足国情,提出健全预算公开的法律制度、夯实多层次监督体系、推动参与式预算的法制建设、完善预算公开法律救济机制等建议以完善我国预算公开制度。

黄鹏[9](2019)在《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财政基本与经济的高增速相适应,发育出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汲取体系。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维系财政支出的持续扩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国有效地应对了多次国家治理上的挑战。然而,中国财政的转折点已经到来,财政富裕的黄金时代渐渐逝去,悄然从“不差钱”转向了“差钱”,收支缺口逐渐扩大。并且,在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成为常态后,多年来阔绰的财政收支吞吐,固化为一种支出刚性,盘踞成形,难以回缩。正如中国古语所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何实现预算的中长期平衡,成为新时期考验国家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是我国预算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它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有必要对其内在机理、要素构成、制度运行条件作仔细研究。同时,中国有着不同于世界其它国家`的国情条件,这意味着不可照搬他国经验,“衣有款型”,尚需“量体裁衣”,即便是借鉴他国的优秀制度,也仍需考察本国国情。在某种程度上,本文是在就跨年度预算之“衣”,“量”中国国情之“体”。而这一“体”便是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政治体制、历史文化、财政体制、人口结构、地区差异等因素。基于这样的思考线索,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相关理论阐释。本文从预算的定义与职能出发,重新检视及回答了“预算是什么?预算要干什么?”的问题,并基于当代预算的主要特征提出,现代意义的预算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监督政府的途径,而“预算平衡”则是社会处于“良治”的重要标志。进而,对预算平衡加以探析,认为现代预算平衡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刻画:“政府与市场的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以及“在某一时间跨期上的平衡”。这三个平衡维度之综合可谓之为“跨年度预算平衡”。预算平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本文选择从政府主体、预算行为、制度产权成本三个角度作理论铺陈,它们从不同角度与预算平衡产生联系,事实上是从预算管理主体、预算活动特征、预算的制度交易属性这三个视角分析了预算运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预算平衡,并为建构跨年度预算提供有益的见解。第二,跨年度预算平衡一般性框架的构建与国际经验分析。本文参考了世界银行的中期预算框架,设计了一个由三大要素组成的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一般性框架。其一、基本要素设计。主要是对跨年度预算基本形态的设计,勾勒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的基本原则、改革目标、覆盖范围、架构体系以及滚动模式的基本形态。其二、技术要素设计。是对跨年度预算平衡框架在技术上的安排,本文在技术要素设计主要从下五方面展开介绍:支出管理、收入管理、债务管理、预算的稳定管理、预算预测。其三、组织要素设计。组织要素设计就是分析制度改革推行的环境下,各行动主体的角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一般性框架的理论建构下,本文还在发达国家、转型与发展中国家中,选取介绍七个国家跨年度预算改革或施行的情况,并提炼出四项经验启示:一是各国应当灵活调适跨年预算方法,不可生搬硬套;二是重视法律架构规范作用,法律在制度变革初期能够有效地约束各方,朝着共同的改革方向前进;三是预算平衡本身是财政稳健与谨慎的表现,因此,在预算编制前期的预测中要做到准确、审慎;四是跨年度预算平衡是一整套综合、复杂的框架体系,其建成非一日之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接纳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在方式、方法上的摸索,容许其渐进成长。第三,梳理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历史变迁。这部分内容主要从预算平衡管理的角度截取了自建国以来,中国预算平衡管理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文本,并试图抽取出其中预算平衡管理的阶段性线索。本文将中国的预算平衡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重要事件、文本及其意义在各节中加以分析梳理。最后,总结建国来整个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一、我国的预算平衡管理改革历程,体现出了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的特色;二、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预算平衡管理体系日渐复杂与成熟;三、随着公共财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各主体权利意识的生成,预算主体权利观念也日渐形成发展,并促进了预算平衡朝着更多元的层面发展,而非单一的整体性平衡;四、财政风险演化及应对是推动中国迈向跨年预算平衡管理重要因素。第四,对我国预算平衡水平分两部分作实证研究。第一部分是实证研究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本文使用跨期预算约束模型检验了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状态,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财政是可持续的。然而,通过动态分析30年、25年、20年以及15年的时间移动跨期发现,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在走弱,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的财政可持续在变弱。这或许也多数人的观感不一致,但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量在逐渐增大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也同样增加,包括最近两次较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对接问题,都可从不同层面解释中国财政在可持续性在走弱的推断。第二部分预算余额的分析,将我国的预算余额分解为周期性预算余额与结构性预算余额两部分,结合了预算余额与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化,提取出其中的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这两部分因素都对预算余额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结构性因素则更为显着,由于财政收支政策的时滞效应,预算赤字仍可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为有效控制预算余额,保持财政可持续,应当注意分析当前财政政策的中远期效果。第五,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跨年预算平衡机制具体构建思路。本部分从六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在如何由年度预算迈向跨年度预算。首先是从政府职能的履行的角度来讨论预算平衡管理,主要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垂直关系两个角度探视其职能履行及其对预算产生的影响,这一节可视为预算平衡的基础性环节。第二节是提出有效地管理财政支出以促进预算平衡,而在这一管理上,则可从支出总额控制、支出结构优化、项目报批统筹、或有负债管理以及绩效管理五个方面实现所谓支出的管理。与支出管理相对应,第三节从财政收入方面提供讨论其与预算平衡相关的若干管理范畴,它们分别是收入规模、收入预算管理、合理统筹利用存量现金、地方主体税种培育等。第四节讨论的是预算稳定性,它构成了对预算平衡最为直接的管理。第五节则是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这一紧迫现实提出对策建议,分别从常规制度建设、存量债务偿还、增量债务约束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节是跨年度预算编制实施,分别从组织内构架、编制流程以及增加预算约束三方面提出建议。

张驰,冯利红[10](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分配公共资源、行使政府职能的重要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制度得以重新恢复,预算编制管理方式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总体来看,可以将近四十年来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政府预算制度的重新确立及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3年);二是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预算制度阶段(1994—2003年);三是预算制度改革深化阶段(2004—2013年);四是推进建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阶段(2013年至今)。本文在梳理上述阶段改革举措的基础上,从国家治理角度总结改革成效,在预算编制管理权责、预算法制化的具体制度设计以及预算体系内部衔接等方面发现问题,并从改进预算理念、整合预算体系、改进预算编制、推行绩效管理四个方面给出建议。

二、国家预算管理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预算管理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政府预算基本理论
    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
        一、政府预算的基本内涵
        二、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三、政府预算的一般原则
        四、政府预算的基本功能
        五、政府预算的体系、形式与管理流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府预算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预算思想
        二、列宁的政府预算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的政府预算思想
        四、简评
    第三节 西方政府预算理论
        一、政府渐进预算理论
        二、公共选择中的预算理论
        三、“软预算约束”理论
        四、公共决策中的预算理论
        五、绩效预算理论
        六、简评
    第四节 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与制度变迁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条件与方式
        三、制度变迁的三大理论组合
        四、制度变迁的渐进性与路径依赖
        五、简评
第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1949——1977)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背景
        二、政府预算制度的初步形成
        三、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分类分成的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三、财政分权与预算管理体制的调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评价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特点
        二、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成就与缺陷
第三章 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1978——1997)
    第一节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78——1992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1997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第二节 放权让利与政府预算制度的分权化改革
        一、“分灶吃饭”:1980——1984年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预算体制
        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5——1987年的财政预算体制
        三、“财政大包干”:1988——1993年的财政预算体制
        四、“分灶吃饭”改革中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第三节 分税制改革与政府预算管理权的上收
        一、分税制改革的提出
        二、分税制改革的原则、指导思想
        三、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分税制配套改革与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第四节 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评价
        一、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二、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与政府预算制度改革(1998——2013)
    第一节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
        一、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提出
        二、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以公共化为导向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一、部门预算改革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三、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五、“金财工程”建设
        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七、全口径预算改革的提出与启动
    第三节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尝试
        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依据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成效与不足
    第四节 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基本评价
        一、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成就
        二、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
        三、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趋向
第五章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英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二、英国政府预算收支分类
        三、英国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
        四、英国政府的预算监督
        五、英国政府预算法律体系
        六、英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美国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美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二、美国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
        三、美国政府预算的审计与监督
        四、美国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五、美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日本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日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二、日本政府预算的编制
        三、日本政府预算的审议和执行
        四、日本政府预算监督
        五、日本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六、日本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现行模式与缺陷
    第一节 中央政府预算改革分析
        一、中央层面政府预算改革
        二、中央层面政府预算改革存在的不足
    第二节 地方政府预算改革模式探索
        一、“河北模式”:系统规范化预算改革
        二、“广东模式”:阳光财政改革
        三、“温岭模式”:参与式预算改革
        四、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简评
第七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思路与创新模式
    第一节 树立现代政府公共预算理念
        一、公共理念
        二、法治理念
        三、绩效理念
    第二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近期目标
        三、中长期目标
    第三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近期改革建议
        二、中长期改革建议
    第四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创新模式的初步构想
        一、“五级政府三级预算”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
        二、以“基金制”为特征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预算管理制度的恢复:1979~1993年
    (一) 预算报告与批准制度的恢复
    (二) 预算管理制度的更新:《国家预算管理条例》的发布
    (三) 预算平衡管理:更加注重综合平衡
    (四) 预算外资金管理:从总量调节到制度规范
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1994~1999年
    (一) 应对国家财力困境, 注重预算收入管理
    (二) 适应不同资金管理需要, 初步形成复式预算体系
    (三) 规范财政行为, 完成预算立法
    (四) 注意预算平衡, 加强赤字和债务规模控制
    (五)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促进财政秩序的规范化
三、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的阶段:2000~2013年
    (一) 推行部门预算改革, 促进预算制度的现代化
    (二) 适应财政管理需要, 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三) 进一步完善复式预算体系, 规范公共资金管理
        1.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编制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3.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
    (四) 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需要, 推行预决算公开
    (五) 预算管理的新要求:从合规管理走向绩效管理
    (六) 债务管理: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地方债管理的探索
        1. 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的确立
        2. 地方债管理的探索
    (七) 预算监督:审计监督与人大审查监督
        1. 审计监督
        2. 人大的审查监督
四、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2013年至今的改革及未来方向
    (一)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方向:“全面规范、公开透明”
    (二) 确立跨年度平衡机制, 编制中期财政规划
    (三) 按照公共资金性质, 进一步改革预算体系
    (四) 进一步推动预算公开与监督, 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五) 进一步探索参与式预算, 发挥人民在预算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3)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回顾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析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非税收入预算的范畴界定
    第一节 非税收入概况
        一、非税收入内涵的廓清
        二、非税收入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非税收入预算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一、非税收入预算的概念
        二、非税收入预算的法律特征
    第三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历史与现实
        一、我国政府收入分类改革的历程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
        三、转轨经济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
第二章 非税收入预算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
        一、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二、重新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
    第二节 非税收入预算控制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控制主体
        二、控制方式
        三、控制程度
    第三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一、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预算民主
        二、非税收入预算的合法性:预算法定
        三、预算民主与预算法定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
        一、非税收入预算产生条件:私人财产权的勃兴
        二、非税收入预算发展动力:私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对立统一
        三、非税收入预算终极目标:私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分离与均衡
第三章 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
    第一节 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必要性及其标准
        一、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二、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标准
    第二节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的起点
        一、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内涵界定
        二、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基本要素
        三、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价值导向
        四、行政机关内部制约的现实情况
    第三节 立法机关监督体系:控制非税收入预算关键环节
        一、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法律含义
        二、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理论根基
        三、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法律价值
        四、立法机关监督的现实情况
    第四节 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与监督体系之间的关系
        一、在规制主体、途径和方法方面之差异
        二、指向与目的趋于一致
第四章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现实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第一节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税费改革的进度缓慢以及有限的非税收入类型化
        二、非税收入所有权以及预算管理权尚未明确细化
        三、非税收入预算控制的手段不甚健全
    第二节 分流归位: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的前提条件
        一、分流:进行税费改革
        二、归位:非税收入的类型化
    第三节 非税收入管理权的分解与配置:内部制约的必要条件
        一、非税收入所有权的归属之争:国家所有
        二、非税收入管理权之分解与配置分析
    第四节 控制手段: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的基本途径
        一、预算编制阶段:细化部门预算
        二、预算执行阶段:完善收支管理制度
        三、预算监督阶段:稽查检查、绩效评价制度
第五章 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实施困境及其完善建议
    第一节 立法机关监督的分析框架
        一、立法机关监督的信息维度
        二、立法机关监督的对话维度
        三、立法机关监督的强制维度
    第二节 立法机关实施预算监督所面临的困境
        一、立法机关监督的“信息困境”
        二、立法机关监督的“对话困境”
        三、立法机关监督的“强制困境”
    第三节 优化立法机关监督信息途径
        一、理顺预算信息的归属逻辑
        二、落实非税收入预算的全面性和详尽性
        三、完善政府提供预算信息的法律规则
        四、设立立法机关预算研究机构
    第四节 完善立法机关预算监督的对话制度
        一、修复人大预算询问权的漏洞
        二、增设预算公开听证制度
    第五节 赋予立法机关实质性权力
        一、赋予人大预算修正权
        二、完善人大预算否决权的救济机制
        三、创设独立的立法审计机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中国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与预算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主要问题:一个大致清单
    三、 研究方法
    四、 结构安排
    五、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文献回顾
    一、 国外学者对于议会预算审查监督的研究
    二、 我国学者对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研究
    三、 启示和思考
第三章 理论框架:制度供给的竞争和合作机制
    一、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有机结合
        (一)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方法
        (二)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
    二、 制度的供求分析
        (一) 制度生产的短期均衡模型
        (二) 制度供求的特性:边际成本递减、外部性和效用不可分割
    三、 制度的演进模型
        (一) 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
        (二) 制度演进的主体和动力
        (三) 制度演进的适应性
    四、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条件下的预算制度改革
        (一)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二)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预算制度改革
        (三) 积极有序推进社会主义预算制度改革的路径问题
第四章 部分国家立法机构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
    一、 辩论性审查监督模式:英国
    二、 工作型审查监督模式:德国、加拿大
        (一) 德国联邦议院对预算的审查监督
        (二) 加拿大联邦议会的预算审查监督
    三、 自主性审查监督模式:美国
    四、 经合组织国家议会在预算程序中的作用
        (一) 议会审批预算的职能及其挑战
        (二) 议会在预算程序中的作用
        (三) 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五、 立法机构在预算中作用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历史路径:建国以来的制度演变
    一、 1949 年至 1978 年: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从初创到停滞时期
        (一) 1949 年至 1954 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行使预算审查监督职能
        (二) 1954 年至 1966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初步确立阶段
        (三) 1966 年至 1979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停滞阶段
    二、 1979 年至 2011 年: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从恢复到发展时期
        (一) 1979 年至 1998 年: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恢复阶段
        (二) 1999 年至今: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全面发展阶段
    三、 当前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主要做法
        (一)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监督预算的法律依据
        (二) 全国人大审查监督预算的重点
        (三) 全国人大审查监督预算的方法
        (四) 全国人大审查监督预算的主要方式
第六章 全国人大财税立法与预算制度创新
    一、 预算法修改问题
        (一) 预算法修订的背景
        (二) 预算法修改的路径及影响
        (三) 修改中的主要问题:共识和分歧
        (四) 预算法修订有待研究的若干问题
        (五) 明确预算法修改的方向选择
    二、 税收授权立法
        (一) 历史背景
        (二) 存在问题及改革共识
        (三) 改革路径的选择
    三、 法定支出问题
        (一) 概念和现状
        (二) 制度分析
        (三) 存在的问题:公地悲剧
        (四) 制度创新方向:重建预算和预算规则
    四、 全国人大财税立法推进预算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 预算制度改革需要全国人大在财税立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 全国人大加强财税立法需要改革完善立法机制
第七章 全国人大预算监督与预算制度创新
    一、 国债余额管理问题
        (一) 国债规模管理的两种方式
        (二) 国债管理改革的制度收益
        (三) 我国的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及其效果
        (四) 我国国债余额管理中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 超收收入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
        (一) 超收的制度因素
        (二) 基本共识和分歧
        (三) 制度创新: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
        (四)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 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复式预算
        (一) 历史演变
        (二) 改革共识的形成
        (三) 制度创新:政府预算体系的提出
        (四) 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
        (五)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的审查监督
    四、 全国人大通过预算审查监督推进预算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 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是推进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 全国人大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同样需要制度创新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一)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是预算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力
        (二) 预算制度创新必然基于历史和现实国情
        (三) 预算制度创新将是实体化和程序化分别推进的非均衡过程
        (四) 预算制度创新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增量改革推动存量改革的渐进过程
        (五) 分工合作与共同治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推进预算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二、 人大预算审查推进预算制度建设的若干重点
        (一) 积极推动财税立法
        (二) 提高预算透明度
        (三) 完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程序
        (四) 加强重点财税问题调研
        (五) 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 政治体制改革与财政预算改革
        (二)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价值
    二、 研究现状及其评析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对现行研究的评析
    三、 研究进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进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一) 本文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预算与预算监督制度概述
    第一节 预算监督的一般理论
        一、 预算的内涵和特征
        (一) 预算来源
        (二) 预算监督的广义内涵
        (三) 预算特征
        二、 预算监督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 形成过程
        (二) 发展过程
    第二节 我国三种预算监督制度的比较
        一、 理论基础不同
        (一) 投入导向型预算监督模式的理论基础:传统行政理论
        (二) 绩效导向型预算监督模式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 预算监督能力不同
        (一) 预算监督主体的不同
        (二) 审查监督时间的不同
        三、 预算监督权力不同
        (一) 预算修正案提交权力的不同
        (二) 预算监督和审议后,审议结果的效力不同
        (三) 预算监督的范围和详略不同
        四、 预算监督的方法、方式不同
        (一) 立法情况的不同
        (二) 报告情况不同
        (三) 人大利用审计机关的力度和范围不同
        (四) 信息公开程度不同
        (五) 表决方式不同
        (六) 初审和正式审查的做法不同
    第三节 预算监督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 预算监督的基本原则体现效率与公平理念
        二、 预算监督的程序性控制要求民主与法治理念
        三、 预算监督权力配置必须保障纳税人的权利
第二章 预算监督法治化和国家治理关系探讨
    第一节 国家治理的一般理论
        一、 国家治理的内涵
        二、 “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 治理理论的理论发展评析
        (一) 从统治走向治理
        (二) 从治理走向善治
        (三) 从善治走向法治,升级版为良法善治
    第二节 预算监督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一、 预算监督与国家治理的相互影响性
        (一) 共同价值诉求
        (二) 互联体系构成
        (三) 特质形态共生
        (四) 互促功能实现
        二、 预算监督与国家治理的价值诉求性
        (一) 预算监督直接塑造了国家治理的基本规范
        (二) 预算监督贯穿公共政策全过程
        三、 预算监督与国家治理的民主法治性
        (一) 预算民主是民主政治的构成部分
        (二) 预算法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
        一、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性
        二、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三、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性
    第四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构建的挑战与回应
        一、 调整政策供给路径
        二、 平衡审查监督维度
        三、 拓展改革所需信息支撑
        四、 增强主体自身改革动能
第三章 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的困境与问题
    第一节 预算监督法治化的现实困境
        一、 问责权利意识欠缺
        (一) 公众缺乏权责意识
        (二) 缺乏公众责任意识
        二、 缺乏相关法律支撑
        三、 预算透明度低
        四、 责任权力边界不清
        五、 制度漏洞制约问责
        (一) 自由裁量权的制度缺陷
        (二) 人大在预算审查、调整与决算中的制度缺陷
    第二节 权力机关在预算监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监督立法存在缺陷
        二、 人大预算监督机制不完善
        三、 预算执行缺乏公开性、透明性
        四、 预算审计制度设计不合理
    第三节 社会监督在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公民预算知情权问题
        (一) 法律保障的缺位
        (二) 机制保障的缺失
        二、 公民预算监督权问题
        三、 公民预算决策参与权问题
        (一) 缺乏制度性的法律依据
        (二) 参与层次偏低,参与领域狭窄
        (三) 预算编制粗陋,预算参与困难
        (四) 被动参与多,参与能力有限
        (五) 缺乏对公民预算参与权的救济途径。
第四章 国家治理视阈下预算监督治理转型的体现与实现
    第一节 预算监督治理在我国的实现与实践的梳理
    第二节 预算治理的定位与定性
        一、 预算共治
        二、 预算法治
        三、 预算善治
        四、 预算效治
    第三节 预算治理的方向和导向
        一、 强化预算约束治理
        二、 细化预算运行治理
        三、 优化预算绩效治理
        四、 深化预算监督治理
        五、 硬化预算问责治理
第五章 我国预算监督制度改革的法治化进路
    第一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一:加强党的预算监督
        一、 加强党的预算监督主体作用
        二、 强化党对预算监督的保障力度
        (一) 实行监督公开制度
        (二) 实行监督反馈处理制度
        (三) 实行监督问责制
        三、 拓展党对预算监督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二:加强预算监督信息公开化
        一、 提高预算公开透明度
        (一) 建立公开透明预算信息披露制度
        (二) 构建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三) 创新预算信息公开渠道
        二、 政府预算透明化、公开化
        (一) 预算公开的时间和频度
        (二) 预算公开的程序和内容
        (三) 预算公开的方式
        三、 公民预算知情权的法律保障
    第三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三:合理配置预算监督权
        一、 公民预算监督权的法律保障
        (一) 纳税人诉讼的主体资格问题
        (二) 纳税人诉讼的受案范围
        (三) 纳税人诉讼中的程序问题
        二、 平衡预算监督决策权力之间的关系
        三、 合理协调人大与党委、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 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正确处理党委、政府与人大的关系
        四、 修正预算进度制定过程中的监督权
    第四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四:加强预算法律监督程序
        一、 加强人大参与预算过程监督的立法工作
        二、 强化预算监督制度执行法律效力
        三、 加强人大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监督实效
        四、 扩大公众参与预算监督制度范围
        (一) 公众参与的合法性是预算民主化的基础
        (二) 预算参与的模式
        (三) 对我国参与预算改革的建议
        五、 建立政府财政绩效评价机制,加大预算监督约束力度
    第五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五:完善预算监督实现路径
        一、 认清减税降费的内在逻辑:以支定收
        二、 厘清预算监督的内在逻辑:量入为出
        三、 以减税降费为契机促进预算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一) 认真对待权力:预算与法治异曲同工
        (二) 把权力关进笼子:预算与监督殊途同归
        (三) 重塑预算监督:“减税”与“监税”不谋而合
        四、 减税降费背景下预算监督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 健全政治化监督路径
        (二) 强化法治化监督路径
        (三) 推进社会化监督路径
        (四) 建构司法化监督路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一、 作者简介
    二、 科研成果
后记

(6)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演进逻辑与未来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场化改革初期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
    (一)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起步:财政包干制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加强
    (二) 政府预算立法:《国家预算管理条例》的颁布施行
二、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定与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施行
    (二) 市场化改革中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
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
    (一) 1978-1998年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简要评价
    (二) 部门预算改革
    (三)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四) 收支两条线管理与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演进的逻辑
    (一) 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演进的逻辑机理
    (二) 政府预算制度的演变与经济体制改革
    (三) 公共财政与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
五、政府预算的未来改革之难:公共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衔接
    (一)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式的演变
    (二) 国企分红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中的难题

(7)中西政府预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 1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 1. 1 背景:我国政府预算的演变
        1. 1. 2 问题的提出
    1. 2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1. 2. 1 选题意义
        1. 2. 2 研究方法
    1. 3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本理论评析
    2. 1 政府预算渐进主义的不同探索
        2. 1. 1 问题的提出
        2. 1. 2 渐进主义评述
        2. 1. 3 改革渐进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 1. 4 本文的看法
    2. 2 “政府预算”还是“国家预算”
        2. 2. 1 政府与国家
        2. 2. 2 政府预算与国家预算
        2. 2. 3 评析
    2. 3 政府预算与征税依据理论
        2. 3. 1 征税依据理论的简要述评
        2. 3. 2 政府预算制度最初始于征税权的转移
        2. 3. 3 征税理论的变化与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2. 4 不同的复式预算制度
        2. 4. 1 西方复式预算制度
        2. 4. 2 我国复式预算制度
        2. 4. 3 复式预算改革主张析辩
第3章 政府预算改革述评
    3. 1 部门预算改革述评
        3. 1. 1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
        3. 1. 2 地方部门预算改革
        3. 1. 3 部门预算的进一步改革
        3. 1. 4 部门预算改革综合评析
    3. 2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述评
        3. 2. 1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3. 2. 2 评析
        3. 2. 3 进一步思考
    3. 3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述评
        3. 3. 1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3. 3. 2 评析
第4章 政府预算过程(上)
    4. 1 代议制与政府预算的关系
        4. 1. 1 代议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议会制
        4. 1. 2 代议制与政府预算的关系
    4. 2 政府预算编制
        4. 2. 1 政府预算编制方法与程序:主动预算与被动预算
        4. 2. 2 政府预算编制机构:不同的隶属关系
    4. 3 政府预算审批
        4. 3. 1 中西政府预算审批的异同
        4. 3. 2 差异析源
        4. 3. 3 改进我国政府预算审批的建议
第5章 政府预算过程(下)
    5. 1 政府预算执行与调整
        5. 1. 1 中西政府预算执行的异同
        5. 1. 2 中西政府预算调整的异同
        5. 1. 3 差异原因与借鉴意义
    5. 2 政府预算监督与审计
        5. 2. 1 中西政府预算监督的异同
        5. 2. 2 中西政府预算审计的异同
        5. 2. 3 差异析源
        5. 2. 4 借鉴意义
    5. 3 政府决算
第6章 结语
    6. 1 主要结论
    6. 2 政府预算展望:理论·实践·改革
后记

(8)论我国预算公开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预算公开制度的概述
    第一节 预算公开制度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预算的概念
        二、预算公开与预算透明度之辨析
        三、预算公开制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预算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分权制衡理论
        二、公共财政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知情权理论
第三章 我国预算公开制度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第一节 我国预算公开的法治进程
        一、预算保密阶段
        二、预算适当公开阶段
        三、预算公开法治化阶段
    第二节 我国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公开主动性不足
        二、预算公开内容完整性与细化程度不高
        三、预算公开时效性较低
        四、预算公开途径与形式不规范
        五、预算公开监督主体发挥作用不足
        六、社会公众参与不足
    第三节 我国预算公开问题的制度成因
        一、预算公开的法律制度不完备
        二、预算公开监督体系不健全
        三、缺乏公众参与预算的保障机制
        四、预算公开法律救济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国外预算公开制度的借鉴
    第一节 国外预算公开制度介绍
        一、新西兰的预算公开制度
        二、美国的预算公开制度
        三、英国的预算公开制度
    第二节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基础
        二、合理配置预算权与强化监督是关键
        三、明确预算公开内容是前提
        四、规范公开方式与途径是支撑
        五、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是重点
        六、完善法律救济途径是保障
第五章 完善我国预算公开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健全预算公开的法律制度
        一、完善《预算法》中预算公开的相关规定
        二、修订《保密法》明确预算公开负面清单
        三、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预算公开约束力
    第二节 夯实多层次的预算公开监督体系
        一、完善人大预算公开监督制度
        二、制定审计机构预算公开监督制度
        三、健全预算公开追责制度与考核制度
    第三节 推动参与式预算的法制建设
        一、构建公众参与预算制度
        二、完善公众预算听证制度
        三、普及预算知识以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第四节 完善预算公开法律救济机制
        一、预算公开争议实行行政复议前置
        二、构建预算公益诉讼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预算平衡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
        三、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优势
    第二节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机制
        一、预算支出的约束机制
        二、预算收支的调剂机制
        三、预算赤字的弥补机制
        四、重大项目的论证机制
    第三节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构成
        一、预算主体与平衡结果
        二、预算活动及平衡结果
        三、制度经济学范式下的平衡结果
    第四节 预算平衡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一、预算主体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二、预算活动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三、制度经济学范式的价值及局限
第二章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设计
    第一节 基本要素设计
        一、预算原则
        二、改革目标
        三、涵盖范围
        四、预算构架层次
        五、预算滚动模式
    第二节 技术要素设计
        一、支出管理
        二、收入管理
        三、债务管理
        四、预算稳定管理
        五、预算的预测
    第三节 组织要素设计
        一、实施环境
        二、组织实施
第三章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与平衡态势
    第一节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
        一、预算制度正式执行阶段(1978—1993)
        二、预算制度回应市场经济阶段(1994—1998)
        三、预算制度走向公共化阶段(1999—2013)
        四、预算制度全面深化阶段(2014—今)
    第二节 中国预算平衡态势分析
        一、财政可持续性态势
        二、预算余额分解测度
        三、中国预算平衡态势结论
    第三节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
        一、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
        二、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
        三、预算主体权利观念日渐形成发展
        四、财政风险演化促进预算平衡管理
第四章 跨年度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发达国家跨年度预算
        一、英国预算管理
        二、德国预算管理
        三、美国预算管理
        四、澳大利亚预算管理
    第二节 转型与发展中国家跨年度预算
        一、乌干达的预算管理
        二、智利的预算管理
        三、俄罗斯的预算管理
    第三节 国际经验启示
        一、灵活调适跨年预算方法
        二、重视法律架构规范作用
        三、准确、审慎的预算预测
        四、接纳跨年预算渐进成长
第五章 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建构
    第一节 预算平衡与政府职能调整
        一、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
        二、政府间事权职能匹配
        三、部门预算职能调整
    第二节 财政支出管理
        一、支出总额控制
        二、优化支出结构
        三、规范项目支出
        四、或有负债管理
        五、支出绩效管理
    第三节 财政收入管理
        一、保持财政收入适度规模
        二、实施财政收入预期管理
        三、合理统筹管理各类现金
        四、培育稳定的地方主体税种
    第四节 预算稳定管理
        一、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二、预算调整规范
        三、预算与规划衔接
    第五节 地方政府债务管控
        一、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二、存量债务偿还计划
        三、约束规范增量债务
    第六节 跨年度预算的编制实施
        一、预算编制流程管理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表格设计
        三、增强跨年度预算执行约束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改革开放四十年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轨迹
    (一) 第一阶段 (1978—1993年) :政府预算制度的重新确立及初步探索
    (二) 第二阶段 (1994—2002年) :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预算制度
    (三) 第三阶段 (2003—2012年) :预算制度改革深化阶段
        1. 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 提高预算完整性
        2. 初步形成政府预算体系
        3. 深化预算编制与管理改革
        4. 探索政府会计改革, 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四) 第四阶段 (2013年至今) :推进建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阶段
二、四十年来预算改革的主要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三、深化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具体建议
    (一) 树立预算新理念, 推动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二) 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衔接, 完善预算体系
    (三) 改进预算编制, 提高预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四)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改革, 为建立现代预算制度打下基础
    (五) 进一步提高预算透明度, 借助信息化提升行政效率

四、国家预算管理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D]. 许金柜.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2]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年[J]. 杨志勇. 改革, 2014(10)
  • [3]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D]. 杜坤.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1)
  • [4]中国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与预算制度创新[D]. 卢凌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5]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研究[D]. 蒋武鹏. 吉林大学, 2020(08)
  • [6]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演进逻辑与未来改革[J]. 杨志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7]中西政府预算比较研究[D]. 袁星侯. 厦门大学, 2002(02)
  • [8]论我国预算公开制度的完善[D]. 吴允杨.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D]. 黄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改革开放四十年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J]. 张驰,冯利红. 财政科学, 2018(08)

标签:;  ;  ;  ;  ;  

国家预算管理条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