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孕产史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罗蓉[1](2021)在《基于CHOP-IT项目,分析江西省先兆流产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焦虑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参与CHOP-IT项目,根据江西区域纳入受试者的基线数据,分析患者的焦虑水平与基线数据、患者入组依从性的相关性,探讨患者的焦虑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联性,并观察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对缓解患者焦虑和改善妊娠结局的作用。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纳入的50名及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纳入的192名,共计242名先兆流产和复发性流产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Zung-Self-Rating Anxiety Scale,Zung-SAS)计算达到焦虑程度(评分≥50)的受试者所占比重;根据所有受试者的的焦虑水平及病例观察表内的筛查访问数据(如入组原因、孕酮值)和基线访问部分数据(如个人史:BMI、居住环境、暴露于二手烟及有害化学物质环境、夫妻双方的年龄、职业类型、学历、丈夫的吸烟频率;月经史和孕产史;中医症候;既往史、家族史),寻找各组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焦虑水平对患者依从性(如服药量和是否失访)和妊娠结局的影响。对达到焦虑水平70名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宣教与沟通,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具体分析患者的焦虑原因,提供心理指导),生理调节(针灸和推拿等),分析该法对患者的焦虑水平的改善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根据Zung-SAS评分规则计算纳入的受试者的焦虑平均水平,为45.69±7.96。总共有70名患者达到焦虑程度,占总体的28.93%,其中轻度焦虑患者61人,占25.20%;中度焦虑患者7人,占2.90%;重度焦虑患者2人,占0.80%。2.分层比较因先兆流产组和复发性流产入组者,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水平与Zung-SAS评分有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患者孕酮值与SAS评分呈负相关,但无明显的差异(P>0.05)。3.个人史中,家庭年收入水平与SAS呈负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方的学历与SAS显着相关(P<0.05),表现为学历较高的患者,SAS评分显着低于学历较低者。女方的职业类型中以失业/待业组评分最高,居住环境中,其他组与公婆同住组评分居高,暴露于二手烟环境多者评分最高,SAS均有显着的影响(P<0.05)。妇科疾病史、宫腹腔镜手术史和家族史对、夫妻双方的年龄、男方的职业类型、孕期是否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对SAS评分均无显着的影响(P>0.05)。患者的生育史中,总孕次数与自然流产次数都与SAS呈正相关(P<0.05),均表现为次数越多越焦虑。孕周对SAS也有一定水平的影响,9-10周入组的患者焦虑水平明显低于9周之前入组的患者(P<0.05)。月经是否规律、有无活产史和人工流产史对SAS评分无明显的影响(P>0.05)。4.受试者的五种中医症候与SAS评分之间无现明显的差异(P>0.05)。5.分析患者的SAS评分是否与依从性有关系,结果实际服药量<应服药量75%的患者SAS评分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失访的患者和早期流产患者的SAS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焦虑患者随机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和生理调节,发现治疗组的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保胎成功率亦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先兆流产和复发性流产中,有较高比例的患者达到焦虑程度。2.Zung-SAS水平的影响因素广泛,患者的BMI水平,家庭年收入,男女双方学历均与SAS呈负相关,二手烟环境呈正相关,女方的职业类型,居住环境类型也均对SAS评分造成明显的影响。3.在患者的生育史中,总孕次数与自然流产次数与SAS水平呈明显正相关。4.患者的SAS水平与依从性呈负相关。5.个体化的心理疗法和生理调节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状况,且有提高患者保胎成功率的趋势。
宿喜萍[2](2021)在《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复发性流产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城市汉族、高原藏族人群血清叶酸水平、MTHFR基因C677T、A1298C位点多态性、叶酸代谢能力与地域、种族、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探索复发性流产可能的易感基因,指导临床医师对复发性流产人群及早干预。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0例样本,根据不同地域、种族、是否有复发性流产史,分为A1(城市汉族无复发性流产史)组、A2(城市汉族有复发性流产史)组、B1(高原藏族无复发性流产史)组、B2(高原藏族有复发性流产史)组。采用化学发光法监测血清叶酸水平,用t检验分析结果。采用PCR扩增技术筛查MTHFR基因C677T、A1298C两个位点的分布,根据位点数据判定叶酸代谢能力,分析影响叶酸代谢能力的相关性因素。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Logistic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血清叶酸水平测定:A1组平均为38.04±12.23nmol/L,A2组平均为30.04±15.49nmol/L,B1组平均为27.43±10.28nmol/L,B2组平均为21.48±8.9nmol/L。方差分析4组间血清叶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559,P<0.001)。A2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A1组,B2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B1组。2.C677T、A1298C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C677T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在A1与A2、B1与B2、A1与B2、A2与B1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与B1、A2与B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298C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在A1与A2、B1与B2、A1与B1、A1与B2、A2与B1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2与B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THFR基因C677T与A1298C位点联合突变分析:C677T位点CC型与A1298C位点AA型突变在复发性流产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C677T位点CT型与A1298C位点CC型突变在组间的分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4.对4组研究人群进行叶酸代谢能力风险等级评估:A1与A2、B1与B2、A2与B2、A1与B2及B1与A2间的叶酸代谢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与B1间的叶酸代谢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4组人群叶酸代谢风险等级间的血清叶酸水平差异分析:叶酸代谢能力正常、较弱、弱人群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4.604,P<0.001)。6.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有无流产史对叶酸代谢能力有显着相关性(P<0.01),有流产史者增加了叶酸代谢能力缺乏的发生风险。结论:1.MTHFR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复发性流产与血清叶酸水平及叶酸代谢能力呈正相关。2.MTHFR基因C677T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CT型、TT型突变均高于CC型。T等位基因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易感因素之一。3.MTHFR基因A1298C在汉族与藏族人群中分布有差异性,但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敏感性较低。4.影响复发性流产患者叶酸代谢能力最显着的影响因素为有流产史。
金国敏[3](2021)在《孕期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正念认知治疗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引起妊娠期妇女抑郁焦虑的因素及探究基于正念的团体认知疗法对妊娠期妇女焦虑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当地社区医院已经建立产检档案且转到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进行产检的妊娠期妇女200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自制问卷调查量表,自制问卷量表中包含孕妇一般信息、既往孕产史、本次妊娠相关情况及对妊娠期抑郁焦虑的认识四个方面,将SAS标准分<50且SDS标准分<53的孕妇分为正常组,SAS标准分≥50或SDS标准分≥53的称为抑郁焦虑组。再选择符合干预条件的15名孕妇以团队形式由心理科医师进行六周的基于正念认知的心理干预,同时随机选择抑郁焦虑组中孕周14-28周的另外15名孕妇作为对照组,干预前后进行SAS、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使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与妊娠期抑郁焦虑症状可能相关的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用于分析其中有意义的因素与妊娠期产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干预前后SDS、SAS标准分及HAMA、HAMD评分的差异。结果:200名孕妇中,伴焦虑情绪的孕妇有22人(11%),其中轻度焦虑20人(10%),中度焦虑2人(1%),伴抑郁情绪的孕妇有45人(22.5%),其中轻度抑郁39人(19.5%),中度抑郁6人(3%),无重度焦虑及抑郁孕妇,孕早期有22人、孕中期47人、孕晚期131人,抑郁焦虑组有52人,正常组148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工作(χ2=5.194,P=0.032)、文化程度(Z=-2.227,P=0.006)、产检是否异常(χ2=10.449,P=0.030)、流产次数(χ2=9.097,P=0.028)、不良孕产史(χ2=25.168,P=0.000)、前次分娩方式(χ2=9.652,P=0.022)及对妊娠期抑郁焦虑症患者持有的态度(χ2=8.131,P=0.043)七个因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七个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孕妇孕期是否有焦虑抑郁情绪为因变量,上述七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不良孕产史(P=0.002,OR=50.184)、产检结果是否异常(P=0.008,OR=3.127)对孕妇患妊娠期焦虑抑郁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完成正念认知干预的有11名孕妇,有4名孕妇因自身原因中途退出干预治疗,未纳入最终的统计计算。干预前11名孕妇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HAMA、HAMD中位数分别为46、57、12、12,干预后分别为43、50、5、7,对照组15名孕妇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中位数开始为47、56,经过六周的对照观察后为45、54,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孕妇开始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经过六周的干预后,两组孕妇的SAS标准分中位数(Z=-2.369,P=0.018)、SDS标准分中位数((Z=-2.048,P=0.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干预组SAS标准分(Z=-2.552,P=0.011)、SDS标准分(Z=-2.940,P=0.003)、HAMA(Z=-2.806,P=0.005)、HAMD(Z=-2.764,P=0.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调查研究发现,在孕期多方面的因素中,孕期是否工作、文化程度、产检结果是否异常、流产次数、不良孕产史、前次分娩方式及对有患有妊娠期抑郁焦虑孕妇持有的态度可能与妊娠期产生抑郁焦虑情绪相关,其中不良孕产史及产检结果异常为产生妊娠期抑郁焦虑的危险因素,基于团队的正念认知疗法可以改善妊娠期焦虑抑郁妇女的精神及躯体症状。
周晓旭[4](2020)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型与五态人格分布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人群常见五态人格倾向、中医证型以及中医证型与五态人格的相关性,以期对RSA患者的预防及综合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RSA患者,选用临床病例调查表和五态人格测验表为调查工具,采取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的数据资料使用SPSS25.0进行分析,得出RSA人群的五态人格倾向、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发放调查量表150份,回收149份,无效量表13份,有效量表136份,有效率为91%。2.RSA患者证型分布频率为:肾虚证(49%)、气血虚弱证(29%)、血瘀证(22%);3.RSA患者五态人格的少阳维度得分高于全国女性常模(P<0.05),太阳维度的得分低于全国女性常模(P<0.05),太阴维度的得分低于全国女性常模(P<0.05);太阳维度上,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比其他文化程度得分高(P<0.05);太阴维度上,不同证候间存在差异,血瘀证明显高于其他证型且高出全国女性常模(P<0.05);在证候分布上,引产手术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P<0.05)。4.纳入标准为连续2次及2次以上临床妊娠失败的RSA患者与纳入标准为3次或3次以上临床妊娠失败的RSA患者数据统计结论基本一致。结论:RSA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肾虚为主,且少阳人格较为突出;五态人格和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即太阴人格突出的RSA患者容易形成血瘀证;连续两次妊娠失败的患者当引起关注,积极防治;RSA患者要重视移情易性,身心并调。
宋黄贝[5](2020)在《动态监测血清β-hCG、孕酮预测早期妊娠结局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态监测早期妊娠妇女血清β-hCG、孕酮的变化水平,前瞻性分析其对于预测早期妊娠结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孕6~11周妊娠妇女。按照入选、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对象314例,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正常妊娠组232例、稽留流产组82例。(1)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孕检孕周、月经婚育史、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等,并动态监测患者孕6~11周血清β-hCG、孕酮值等变化。(2)分析患者基本临床特征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3)分析两组患者各孕周血清β-hCG值变化水平及差异,尤其是血清β-hCG峰值水平的变化,通过ROC曲线计算预测稽留流产结局的最佳诊断值。(4)动态分析各孕周血清孕酮值的变化,比较两种妊娠结局中血清孕酮值的差异,并计算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最佳诊断值。结果(1)稽留流产在高龄孕妇(年龄>35岁)中的发生率(46.67%)明显高于非高龄孕妇(23.94%),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既往有不良孕产史的患者中,稽留流产的发生率为38.60%;高于既往无不良孕产史患者稽留流产的发生率(23.54%),且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妊娠组在每个孕周段的血清β-hCG值均明显高于稽留流产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妊娠组中,血清β-hCG数值在孕6~8周逐渐升高,在孕8~10周,血清β-hCG数值呈现出“高峰”变化,在孕11周后血清β-hCG下降至孕7周水平。稽留流产组中,孕6~8周血清β-hCG上升,但增幅及增速均小于正常妊娠组,孕8~9周维持高峰水平后,血清β-hCG在孕10周后呈下降趋势。ROC曲线显示,各个孕周的血清β-hCG最佳诊断值均对妊娠结局有预测价值。(4)正常妊娠组的血清β-hCG峰值水平较稽留流产组相比,持续时间更长,且高峰均值明显高于稽留流产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血清β-hCG峰值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作ROC曲线,血清β-hCG值ROC曲线图下面积为0.970(P<0.01)。血清β-hCG最佳诊断值为83327mIU/mL,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5.97%、85.06%。对妊娠结局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5)正常妊娠组中,血清孕酮值在6~11周缓慢上升,但每一孕周较前一孕周相比较,孕酮值上升增幅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稽留流产组在每个孕周的血清孕酮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且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1)。通过绘制ROC曲线,各个孕周的血清孕酮的最佳诊断值均对妊娠结局有预测价值。结论(1)高龄及既往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早期妊娠稽留流产的发生率更高。(2)动态监测血清β-hCG的水平对预测妊娠结局较有意义。血清β-hCG值上升速度慢、幅度小、峰值持续时间短及血清β-hCG峰值≤83327mIU/mL,均预示早期稽留流产可能性增加。(3)孕6-11周血清孕酮值变化相对稳定,动态监测其数值有助于预测早期妊娠结局,若血清孕酮值持续低于55nmol/L,预示早期稽留流产可能性增加。
孟浩浩[6](2020)在《2550例早产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早产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有文献报道,国内早产的发生率为7%-15%,欧洲等发达国家早产发生率为6%-11%,美国约有10%的婴儿早产[2]。早产儿的器官发育不成熟,易患极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早期识别早产的高危因素,筛查出早产高风险孕妇,及时采取干预,从而降低早产率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分娩的2550例早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00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为临床工作中早产的预测及诊治提供参考,为早产儿的诊治提供依据,从而减少早产及母胎不良结局的发生。研究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分娩的早产孕产妇,排除因胎儿畸形等个人原因引产者,共计2550例早产孕妇,早产儿共计3001例。随机选择同期于我院足月分娩的50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早产孕妇中双胎465例,单胎2085例。IVF妊娠298例,自然妊娠2252例。2550例早产中自发性早产685例,PPROM 1012例,治疗性早产853例。685例自发性早产中极早早产41例,早期早产132例,中度早产153例,轻度早产359例。分析早产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及孕产史、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孕妇实验室检查、母儿结局以及早产儿近期并发症情况。1.三组不同原因早产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孕产史、高危因素、母胎结局、化验指标。2.比较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组孕妇的一般情况、孕产史、高危因素、母胎结局。3.对相同孕周条件下三种不同原因早产的早产儿的结局进行比较。4.对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儿的出生情况、近期并发症、预后转归进行比较。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若四格表资料期望数小于5,则采用Fisher’ s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计算。以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早产的发生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双胎、IVF早产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双胎早产明显高于单胎早产发生率,IVF早产明显高于自然妊娠早产发生率。双胎、IVF妊娠易发生极早早产。极早早产以自发性早产为主,早期早产以自发性早产、PPROM为主,轻型早产以治疗性早产为主。2.年龄、经产妇、不规律产检、IVF、双胎、妊娠期糖尿病、胎位异常是自发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双胎、妊娠期糖尿病是PPROM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规律产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瘢痕子宫、双胎、宫内感染、合并其他感染、胎儿窘迫、IUGR、ICP是治疗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3.孕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升高,总蛋白、白蛋白的降低,可能与早产发生有关。4.IVF、胎盘早剥、胎位异常、宫内感染、宫颈机能不全、产前出血是极早和早期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经产妇、瘢痕子宫、脐带异常是轻型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5.自发性早产组、PPROM组剖宫产率<对照组,治疗性早产组剖宫产率>对照组,自发性早产随孕周的增加,剖宫产率逐渐上升。产后出血发生率治疗性早产组>对照组,不同孕周组自发性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6.治疗性早产儿的窒息率及住院天数大于自发性早产组、PPROM组。7.自发性早产儿随孕周增加,出生体重逐渐升高,窒息率、死亡率、转NICU率、NICU住院天数逐渐降低。<32周早产儿窒息率、并发症种类数、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预后不良率均明显高于≥32周早产儿。双胎早产儿出生体重低于单胎组,转NICU率高于单胎组。结论:1、随着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双胎妊娠的增多,早产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且双胎早产儿预后较差,对于有高龄、既往早产史、宫颈机能不全等早产危险因素的孕妇应尽量避免医源性双胎妊娠发生。2、早产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应对具有不同原因早产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进行规范诊治,减少早产的发生。3、感染在早产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积极防治感染可以有效降低早产率。4、临床工作中应在充分考虑胎儿存活率的情况下,结合母体情况及预后情况,采取合适的分娩方式。5、胎龄是关系早产儿结局的主要因素,对于胎龄<32周的孕妇,应在保证母胎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保胎治疗,对于胎龄≥32周的孕妇,在促胎肺成熟的基础上可采用期待疗法。
罗雪[7](2020)在《不同安胎切入时机及相关因素对353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影响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相关因素,结合安胎治疗时机及疗程分析不同的切入时机对安胎结局是否有影响,以寻找最佳的切入时机,减轻或消除相关因素对安胎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在安胎时机及方法选择上提供参考价值,以提高妊娠成功率。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既往有复发性流产史再孕后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住院部保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纳入、排除、剔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353例,随访至妊娠≥12周,根据最终的安胎结局分为成功组237例和失败组116例,将收集的年龄、BMI、既往孕产史、月经情况、中医证型、甲状腺功能和胰岛功能实验室检测结果、开始治疗时间及治疗天数等数据录入Excel,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353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安胎成功237例(67.14%),安胎失败116例(32.86%)。2.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年龄、初潮年龄、体重指数(BMI)对安胎结局有影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岁、初潮年龄≥16岁、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安胎成功率较低(P<0.05)。3.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怀孕次数、自然流产次数、人流次数和生化妊娠次数对安胎结局有影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胎成功率均随着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4.本研究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肾虚证>脾肾虚弱证>血瘀证>血热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证患者安胎成功率较高,从孕4~5周开始安胎成功率较高(P<0.05),血瘀证患者安胎成功率较低(P<0.05)。5.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成功率较低(P<0.05),促甲状腺激素(TSH)对安胎结局有影响,TSH为0.1~2.5m IU/L安胎成功率较高,当TSH≥2.5m IU/L,随着TSH值的升高,安胎成功率逐渐降低(P<0.05)。6.本研究初步发现353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安胎成功组治疗天数大于安胎失败组(P<0.05),且从孕<6周开始安胎成功率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自然流产次≥3次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从孕4~5周开始治疗安胎成功率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龄、超重或肥胖、初潮年龄≥16岁、人流/自然流产/生化妊娠等次数过多可降低安胎成功率;肾虚证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成功率较高,血瘀证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成功率较低。2.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胰岛功能异常会影响安胎结局。TSH值为0.1~2.5m IU/L安胎成功率较高,且当TSH≥2.5m IU/L,随着TSH值的升高,安胎成功率逐渐降低。3.肾虚证、胰岛功能异常、自然流产次数≥3次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及早开始治疗可改善安胎结局,如从孕4~5周开始安胎成功率较高。
尤小艳[8](2020)在《孕早期动态检测血清P、E2、CA125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及中医体质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妊娠结局患者孕4-8周血清P、E2、CA125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动态检测血清P、E2、CA125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及中医体质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的孕4-8周早期妊娠患者。所有早孕患者填写自拟《早孕患者信息采集表》,于孕4-8周各孕周第一天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P、E2、CA125水平。所有患者随访至孕12周,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正常妊娠组和异常妊娠组,异常妊娠组分为先兆流产组和妊娠失败组。最后将有效数据录入Excle,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531例孕4-8周早孕患者,其中正常妊娠组194例,先兆流产组236例,妊娠失败组101例。2.正常妊娠、先兆流产和妊娠失败三组患者孕4-8周血清P水平随孕周增长无明显变化(P>0.05)。孕4-8周相同孕周内,先兆流产组P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失败组P水平均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孕4周时,妊娠失败组P水平与先兆流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5-8周相同孕周内,妊娠失败组P水平均低于先兆流产组(P<0.05)。3.正常妊娠组和先兆流产组患者孕4-8周血清E2水平随孕周增长逐渐升高,其中孕5-7周E2水平升高明显(P<0.05)。妊娠失败组孕4-8周E2水平随孕周增长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7周时,先兆流产组E2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而孕4-6周、孕8周相同孕周内,先兆流产组E2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4-8周相同孕周内,妊娠失败组E2水平均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孕6周时,妊娠失败组E2水平与先兆流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4-5周、孕7-8周相同孕周内,妊娠失败组E2水平均低于先兆流产组(P<0.05)。4.正常妊娠组患者孕4-7周CA125水平随孕周增长逐渐升高,孕7周达到高峰,孕7周后下降(P>0.05)。先兆流产组孕6-7周CA125水平高于孕4周(P<0.05),其余任意两周CA12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失败组孕8周CA125水平高于孕4-5周(P<0.05),其余任意两周CA12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4-8周相同孕周内,先兆流产组CA125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8周时,妊娠失败组CA125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而其余孕周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4周、孕8周妊娠失败组CA125水平高于先兆流产组(P<0.05),而其余孕周与先兆流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结果:(1)孕4-8周,P≤23.94ng/ml可作为正常妊娠与异常妊娠的评判指标,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8.55%、60.82%;E2分别≤281.25pg/ml、455.35pg/ml、731.25pg/ml、1042.00pg/ml、1080.20pg/ml可作为正常妊娠与异常妊娠的评判指标,灵敏度分别为55.17%、70.89%、63.29%、64.44%、60.34%,68.55%、60.82%,特异度分别为83.33%、55.81%、48.84%、70.21%、92.86%;孕4-5周、孕6-7周、孕8周CA125分别≥32.81U/ml、50.83U/ml、42.61U/ml可作为正常妊娠与异常妊娠的评判指标,灵敏度分别为63.89%、47.37%、60.34%,特异度分别为54.10%、68.57%、67.86%;孕4-8周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2.76%、72.15%、85.88%、84.88%、82.76%,特异度为94.44%、88.37%、91.38%、93.62%、100.00%。(2)孕4-8周P≤18.50ng/ml、E2≤482.15pg/ml、CA125≥51.10U/ml可作为先兆流产与妊娠失败的评判指标,灵敏度分别为66.34%、65.35%、42.75%,特异度分别为74.15%、74.85%、58.47%;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0.08%、99.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孕妇既往孕次越多,发生异常妊娠的危险性越大(P<0.05)。孕妇年龄≥29岁、体重指数≥24kg/m2,既往孕次、自然流产次数、稽留流产次数越多,发生妊娠失败的危险性越大(P<0.05)。7.正常妊娠组孕妇中医体质以平和质为主,异常妊娠组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先兆流产组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为主,妊娠失败组以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为主。结论:1.正常妊娠患者孕4-8周P水平随孕周增长无明显变化,E2水平随孕周增长逐渐升高,孕4-7周CA125水平随孕周增长逐渐升高,孕7周达到高峰,孕7周后下降。2.先兆流产患者孕4-8周血清P、E2水平与正常妊娠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妊娠失败患者孕4-8周血清P、E2水平低于正常妊娠和先兆流产患者。3.联合检测血清P、E2、CA125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较高。当孕4-8周P≤23.94ng/ml,且孕4-8周E2分别≤281.25pg/ml、455.35pg/ml、731.25pg/ml、1042.00pg/ml、1080.20pg/ml,同时孕4-5周、孕6-7周、孕8周CA125分别≥32.81U/ml、50.83U/ml、42.61U/ml时,发生异常妊娠风险较大。4.孕妇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孕次、既往自然流产次数、既往稽留流产次数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5.正常妊娠妇女中医体质表现为平和质,先兆流产妇女中医体质表现为阳虚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妊娠失败妇女中医体质表现为阳虚质、气虚质和痰湿质,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应注重孕前体质调护。
李学静[9](2019)在《早期妊娠药物流产结局及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门诊药物流产相关数据,探讨研究对象不同因素(年龄、孕囊直径、民族、子宫位置、有无剖宫产史、孕产次、经期等)与药物流产结局的关系,评价药物流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物流产的安全有效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7.1至2018.11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行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女性600例,采集研究对象的临床基本资料(年龄、孕产次、子宫位置、停经时间、胚囊大小、有无剖宫产史,有无慢性妇科炎性疾病),根据不同因素进行分组,分别口服米非司酮(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5mg,批号:国药准字H10950347)配伍米索前列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2mg,批号:国药准字H20084598)两种药物。根据不同因素分组记录药物流产的结局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600例孕妇均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其中完全流产者为543例,占90.50%,不全流产及流产失败者为57例,占9.50%。不同年龄、孕囊直径、孕产次、有无剖宫产史、停经天数、子宫位置等因素分组之间与药物流产的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经期、是否合并慢性妇科炎性疾病与药流结局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停经时间≥49d(OR=7.158,95%CI为1.196-42.844),孕囊直径10-20mm(OR=0.963,95%CI为0.236-3.919)。结论:药物流产终止早期妊娠,流产成功率为90.50%。药物流产结局与年龄、孕囊直径、既往孕产次数、有无剖宫产、子宫位置及停经天数等因素相关。年龄<35岁组,孕囊直径10-20mm组,既往孕产次为单次组,无剖宫产史组,子宫前位/中位组,流产成功率较高,药物流产结局较好。
高山砚[10](2019)在《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与预测模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DM)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热门的临床研究课题,对母亲和子代健康均会造成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过去十年中,观察性研究发现了一些与GDM发病风险相关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并证明孕妇孕前和孕期的两个连续阶段可能与GDM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几年,随着GDM发病率的不断升高,构建GDM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GDM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均是以年龄、民族、孕前BMI等较为公认的GDM危险因素作为模型的预测因子,仍缺少将除了孕妇基本特征以外的其他与GDM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膳食摄入情况、睡眠情况、体力活动情况等)纳入预测模型,从而对GDM的发病风险缺乏更全面的估计。本论文旨在通过探索孕妇基本特征、体力活动、睡眠因素、孕前及孕期的膳食摄入、心理状态等潜在危险因素与GDM发病的关联,构建G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为GDM的防控提供多角度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产科门诊为调查现场,以妊娠2428周孕妇为研究对象,定期随访入组孕产妇和胎儿的妊娠和出生结局。睡眠测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精神状态分别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身体活动采用孕妇体力活动问卷,孕前和孕期膳食摄入情况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法进行测量。根据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和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GDM诊断标准对,妊娠2428周孕妇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使用因子分析,探究孕妇的饮食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广义线性回归分析GDM的危险因素,根据AIC原则筛选预测因子,建立G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建模模型和验证模型评价模型性能,并通过比较其他研究中构建的GDM风险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调查人群中GDM发病率为22.5%。年龄≥35岁(OR,6.21;2.40-16.08),少数民族(OR,3.93;95%CI,1.69-9.14),孕前肥胖(OR,2.62;1.52-4.50),糖尿病家族史(OR,1.69;1.01-2.86),有自然流产史(OR,3.15;1.56-6.38),有药物流产史(OR,4.02;1.52-10.67),接受过辅助生殖技术(OR,4.28;2.40-7.66)和孕期改变饮食习惯(OR,1.83;1.26-2.64)是妊娠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质量为1分(OR,0.37;95%CI,0.22-0.61)和孕妇体力活动总能耗为76.1116.4MET-h/week(OR,0.35;95%CI,0.20-0.62)是GDM保护性因素。孕妇孕前常采用果实类蔬菜-蛋白质模式、叶类蔬菜-海鲜模式、垃圾食品模式和水果模式四中饮食模式,孕期常采用混合模式、果实类蔬菜-菌类-海鲜模式、叶类-根茎蔬菜模式、饮酒模式和水果模式五种膳食模式。孕前水果模式的摄入是GDM的保护因素,果实类蔬菜-蛋白质模式和垃圾食品模式的摄入是GDM的危险因素。孕期果实类蔬菜-菌类-海鲜模式的摄入是GDM的保护因素,叶类-根茎蔬菜模式和饮酒模式的摄入是GDM的危险因素。孕妇G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因子为年龄、孕前BMI、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孕期体力活动、轻体力活动、孕前果实类蔬菜-蛋白质模式的摄入和孕期果实类蔬菜-菌类-海鲜模式。孕妇GDM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模型人群中的AUC为0.743(95%CI:0.687,0.798),有较好的区分能力。验证模型验证模型灵敏度为0.847、特意度为0.766,阳性预测值为0.526,阴性预测值为0.814。最大偏倚量(Emax)=0.113,平均偏倚量(Eavg)=0.038,PHosmer-Lemeshow=0.549,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G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模型性能良好。孕前、孕期的膳食,孕期体力活动、睡眠因素是GDM发病的重要预测因子和影响因素。
二、孕产史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孕产史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HOP-IT项目,分析江西省先兆流产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焦虑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2.中医学对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3.妊娠心烦与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
1.CHOP-IT方案介绍 |
1.1 项目简介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入组筛查流程 |
2.本课题介绍 |
2.1 研究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2.4 技术路线图 |
3.结果 |
3.1 患者的入组原因及总体焦虑水平 |
3.2 筛查访问 |
3.3 基线访问 |
3.4 治疗结束访问 |
3.5 焦虑患者的个性化缓解法 |
讨论 |
1.先兆流产及复发性流产患者焦虑水平的研究现状 |
2.与焦虑相关的影响因素探析 |
3.个性化心理调节对患者焦虑的缓解 |
4.本研究的创新处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复发性流产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
1.1 遗传因素 |
1.2 解剖因素 |
1.3 内分泌因素 |
1.4 感染方面因素 |
1.5 凝血因素 |
1.6 免疫方面因素 |
1.7 全身性疾病 |
1.8 环境因素 |
2 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学 |
2.2 分子生物学 |
3 MTHFR基因研究进展 |
3.1 MTHFR基因突变 |
3.2 MTHFR基因突变对叶酸代谢的影响 |
3.3 MTHFR基因突变导致的不良孕产史 |
3.4 MTHFR基因突变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 |
4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分组 |
1.3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 血清叶酸水平检测 |
2.3 MTHFR基因C677T、A1298C两个位点基因检测和叶酸代谢能力测定 |
3 观察指标 |
3.1 各组样本年龄 |
3.2 各组样本血清叶酸水平 |
3.3 各组样本MTHFR C677T、A1298C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 |
3.4 各组样本MTHFR C677T、A1298C等位基因分布特征 |
3.5 各组样本MTHFR C677T、A1298C基因位点联合突变分布特征与叶酸代谢能力的关系 |
3.6 影响叶酸代谢能力的因素 |
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分布 |
2 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均衡性检验 |
3 组间年龄差异 |
4 组间血清叶酸水平差异 |
5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
6 组间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 |
6.1 MTHFR基因C677T位点组间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 |
6.2 MTHFR基因A1298C位点组间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 |
7 组间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 |
7.1 MTHFR基因C677T位点组间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 |
7.2 MTHFR基因A1298C位点组间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 |
8 组间基因型联合突变分布特征 |
9 不同人群叶酸代谢能力风险等级分布 |
10 不同人群叶酸代谢风险等级间血清叶酸水平差异 |
11 叶酸代谢能力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11.1 叶酸代谢能力单因素分析 |
11.2 叶酸代谢能力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MTHFR基因C677T、A1298C多态性分布与种族之间的关系 |
1.1 不同种族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分布特点 |
1.2 不同种族MTHFR基因A1298C多态性分布特点 |
2 MTHFR基因C677T、A1298C多态性分布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
2.1 不同生活环境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分布特点 |
2.2 不同生活环境MTHFR基因A1298C多态性分布特点 |
3 复发性流产患者MTHFR基因C677T、A1298C多态性分布 |
3.1 复发性流产患者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分布 |
3.2 复发性流产患者MTHFR基因A1298C多态性分布 |
4 复发性流产患者MTHFR C677T、A1298C等位基因分布情况 |
4.1 MTHFR C677T等位基因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特点 |
4.2 MTHFR A1298C等位基因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特点 |
5 两种基因位点联合突变与叶酸代谢能力之间的关系 |
6 复发性流产与血清叶酸水平之间的关系 |
7 叶酸代谢能力与血清叶酸水平之间的关系 |
8 探讨影响叶酸代谢能力的相关性因素 |
8.1 年龄 |
8.2 职业 |
8.3 流产史 |
8.4 饮食 |
8.5 环境 |
9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基于病因学方向探讨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孕产史之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3)孕期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正念认知治疗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工具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与工具 |
结果 |
1.两组孕妇基本情况 |
2.抑郁焦虑组与正常组孕妇单因素分析 |
3.抑郁焦虑组与正常组多因素回归分析 |
4.干预组孕妇正念认知干预前后比较 |
5.对照组孕妇观察前后比较 |
6.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孕妇妊娠期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型与五态人格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收集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临床调查的操作方法及内容 |
(二)五态人格测验表使用方法说明 |
(三)样本估量 |
(四)数据录入与分析 |
(五)技术路线 |
三、研究结果 |
(一)量表填写情况 |
(二)RSA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
(三)RSA患者五态人格分布及与一般资料信息分析 |
(四)RSA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一般资料信息分析 |
(五)RSA患者证型与五态人格分布比较 |
(六)流产≥3 次RSA患者资料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一、五态人格学说的源流与价值 |
(一)五态人格学说源流 |
(二)五态人格测验及常模 |
(三)五态人格学说应用于RSA的意义 |
二、RSA源流及研究进展 |
(一)RSA中医认识 |
(二)RSA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三)RSA西医研究进展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RSA患者五态人格分布特点探讨 |
(三)RSA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探讨 |
(四)RSA患者五态人格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探讨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一、RSA中药防治进展 |
(一)RSA分阶段论治 |
(二)RSA专方专治 |
二、RSA中医情志疗法 |
(一)情志相胜疗法 |
(二)五行音乐干预 |
三、RSA中医药外治法 |
(一)针刺治疗 |
(二)穴位贴敷及其它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附件 |
(5)动态监测血清β-hCG、孕酮预测早期妊娠结局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入选标准 |
1.1.1.1 稽留流产组患者入选标准 |
1.1.1.2 正常妊娠组患者入选标准 |
1.1.1.3 孕周诊断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入选对象 |
1.1.4 研究对象基本临床资料 |
1.1.4.1 正常妊娠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
1.1.4.2 稽留流产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盒 |
1.2.2 主要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1.3.1 资料收集 |
1.3.2 主要检测指标及范围 |
1.3.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基本临床资料 |
2.1.1 年龄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2.1.2 BMI指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2.1.3 既往生育史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2.1.4 既往不良孕产史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2.1.5 各临床基本资料与妊娠结局分析 |
2.2 血清β-hCG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
2.2.1 正常妊娠组血清β-hCG数值及变化水平 |
2.2.2 稽留流产组血清β-hCG数值及变化水平 |
2.2.3 不同妊娠结局各孕周血清β-hCG水平的比较 |
2.2.4 血清β-hCG峰值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
2.3 血清孕酮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
2.3.1 正常妊娠组血清孕酮数值及变化水平 |
2.3.2 稽留流产组血清孕酮数值及变化水平 |
2.3.3 不同妊娠结局各孕周血清孕酮水平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患者年龄对早期妊娠结局的影响 |
3.2 患者BMI指数、既往生育史及不良孕产史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
3.3 动态监测血清β-hCG对早期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
3.4 动态血清孕酮对早期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
3.5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β-hCG、孕酮与早期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6)2550例早产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临床资料 |
3.3 研究方法 |
3.4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2016-2019 年我院产科2550例早产资料的一般描述 |
4.1.1 4年间我院住院早产占比的比较 |
4.1.2 4年间早产单-双胎、IVF-自然妊娠分布及比较 |
4.1.3 4年间2550例早产孕周分布及比较 |
4.1.4 4年间2550例早产不同原因早产分布及比较 |
4.1.5 不同原因早产孕周间分布及比较 |
4.1.6 单-双胎、IVF-自然妊娠早产孕周间分布及比较 |
4.2 不同原因早产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
4.2.1 一般情况、孕产史比较 |
4.2.2 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率比较 |
4.2.3 不同原因早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2.4 化验检查指标比较 |
4.2.5 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比较 |
4.3 自发性早产不同孕周组间比较分析 |
4.3.1 一般情况、孕产史比较 |
4.3.2 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率比较 |
4.3.3 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比较 |
4.4 相同孕周条件下不同原因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 |
4.5 自发性早产的早产儿情况比较分析 |
4.5.1 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4.5.2 不同孕周、单双胎、IVF-自然妊娠自发性早产儿出生时情况比较 |
4.5.3 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儿并发症种类数比较 |
4.5.4 不同孕周组间自发性早产儿近期并发症比较 |
4.5.5 不同孕周组自发性早产儿的近期预后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早产的发生率 |
5.2 一般情况、孕产史对早产的影响 |
5.3 孕妇孕期相关因素对早产的影响 |
5.4 孕妇化验指标对早产的影响 |
5.5 分娩方式与早产的关系 |
5.6 早产儿结局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不同安胎切入时机及相关因素对353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一、引言 |
二、临床研究 |
1.技术路线图 |
2.研究对象 |
3.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3 判断孕周标准 |
3.4 安胎结局评判标准 |
3.5 体重指数(BMI)诊断标准 |
3.6 月经不调诊断标准 |
3.7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8 甲状腺功能异常诊断标准 |
3.9 胰岛功能异常诊断标准 |
4.纳入、排除、剔除标准 |
5.观察指标 |
6.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1.1 年龄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1.2 BMI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1.3 月经史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1.4 倾向性评分匹配 |
2.既往孕产史 |
2.1 怀孕次数 |
2.2 总产次数 |
2.3 不良妊娠史 |
3.中医证型 |
3.1 中医证型总体分布 |
3.2 不同中医证型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4.内分泌疾病及其他疾病 |
4.1 甲状腺功能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4.2 胰岛功能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4.3 其他内分泌疾病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4.4 其他疾病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5.安胎时机 |
5.1 总体分布 |
5.2 年龄≥35岁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
5.3 BMI≥24.0 kg/m2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
5.4 初潮年龄≥16岁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
5.5 自然流产次数≥3次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
5.6 人工流产次数≥1次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
5.7 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
5.8 合并胰岛功能异常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安胎时机 |
5.9 不同中医证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安胎时机 |
四、讨论 |
1.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1.1 年龄、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1.2 BMI、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1.3 孕产史、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1.4 中医证型、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1.5 甲状腺功能减退、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1.6 胰岛素抵抗、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2.安胎治疗时长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
3.导师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 |
3.1 孕前预培其损 |
3.2 孕后及早安胎 |
五、结语 |
1.结论 |
2.创新点 |
3.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复发性流产中西医病因病机学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信息采集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孕早期动态检测血清P、E2、CA125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及中医体质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综述 血清学指标预测早期妊娠结局预的临床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早期妊娠药物流产结局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计划外妊娠逐年增加,流产率并未呈现下降趋势 |
1.2 终止非计划妊娠的方式:手术流产和药物流产 |
1.3 药物流产 |
1.4 药物流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推荐使用人群 |
1.6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造成的弊端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来源、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研究药物 |
2.1.5 服用方案 |
2.1.6 药物流产的结果评定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及不良反应 |
3.1.1 一般情况 |
3.1.2 临床资料 |
3.1.3 药物流产的不良反应 |
3.2 早期妊娠药物流产结局 |
3.2.1 年龄、民族与早期妊娠药物流产结局的关系 |
3.2.2 不同因素与早期妊娠药物流产结局的关系 |
3.2.3 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年龄与早期妊娠药物结局的关系 |
4.2 民族与早期妊娠药物结局的关系 |
4.3 孕囊直径与早期妊娠药物结局的关系 |
4.4 既往孕产次与早期妊娠药物结局的关系 |
4.5 有无剖宫产史与早期妊娠药物结局的关系 |
4.6 停经天数与早期妊娠药物结局的关系 |
4.7 子宫位置与早期妊娠药物结局的关系 |
4.8 经期时间与早期妊娠药物结局的关系 |
4.9 是否合并慢性妇科炎性疾病与早期妊娠药物结局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与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沈阳市孕妇妊娠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2 样本量计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工具及研究内容 |
2.2.2 相关定义 |
2.2.3 检验和判断标准 |
2.2.4 资料整理 |
2.2.5 统计分析 |
2.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情况分布 |
3.1.1 一般资料 |
3.1.2 孕妇基本特征分布 |
3.1.3 孕妇孕周、孕中晚期FPGOGTT、1h和2h血糖水平分布 |
3.2 孕妇基本特征与孕中晚期血糖水平和GDM风险的关系 |
3.2.1 孕妇GDM组与非GDM组基本情况比较 |
3.2.2 孕妇基本情况与孕中晚期FPG、OGTT1h和2h血糖水平之间的比较 |
3.2.3 孕妇年龄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2.4 孕妇民族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2.5 孕妇孕前BMI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2.6 孕妇糖尿病家族史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3 孕妇孕产史与孕中晚期血糖水平和GDM风险的关系 |
3.3.1 孕妇GDM组与非GDM组孕产史比较 |
3.3.2 孕妇孕产史与孕中晚期FPG、OGTT1h和2h血糖水平之间的比较 |
3.3.3 孕妇自然流产史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3.4 孕妇药物流产史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3.5 孕妇接受辅助生殖技术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4 孕妇睡眠与孕中晚期血糖水平和GDM风险的关系 |
3.4.1 孕妇GDM组与非GDM组睡眠情况比较 |
3.4.2 孕妇睡眠情况与FPG、OGTT1h和2h血糖水平之间的比较 |
3.4.3 孕妇睡眠质量与关系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4.4 孕妇睡眠效率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4.5 孕妇睡眠障碍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5 孕妇心理与孕中晚期血糖水平和GDM风险的关系 |
3.5.1 孕妇GDM组与非GDM组心理状态比较 |
3.5.2 孕妇心理状态与FPG、OGTT1h和2h血糖水平之间的比较 |
3.5.3 孕妇抑郁症状与关系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5.4 孕妇焦虑症状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6 孕妇体力活动与孕中晚期血糖水平和GDM风险的关系 |
3.6.1 孕妇GDM组与非GDM组体力活动比较 |
3.6.2 孕妇体力活动与FPG、OGTT1h和2h血糖水平之间的比较 |
3.6.3 孕妇体力活动总能耗与关系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6.4 孕妇低强度体力活动与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沈阳市孕妇膳食相关因素与妊娠糖尿病的关系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工具及调查内容 |
2.2.2 相关定义 |
2.2.3 检验和判断标准 |
2.2.4 资料整理 |
2.2.5 统计分析 |
2.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孕妇饮食习惯与孕中晚期血糖水平和GDM风险的关系 |
3.1.1 孕妇GDM组与非GDM组饮食习惯比较 |
3.1.2 孕妇饮食习惯与FPG、OGTT1h和2h血糖水平之间的比较 |
3.1.3 孕妇在外就餐频率与关系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1.4 孕妇饮食习惯改变与关系GDM发病风险的关联 |
3.2 孕妇孕前、孕期膳食模式与孕中晚期血糖水平和GDM风险的关系 |
3.2.1 孕妇孕前和孕期膳食模式 |
3.2.2 孕妇孕前、孕期膳食模式与孕妇基本特征 |
3.2.3 孕妇孕前、孕期膳食模式与GDM风险的关联 |
3.2.4 孕妇孕前、孕期膳食模式与FPG、OGTT1h和2h血糖水平之间的关联 |
3.3 孕妇孕前、孕期食物项摄入与孕中晚期血糖水平和GDM风险的关系 |
3.3.1 孕妇孕前、孕期食物项摄入与GDM风险的关联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妊娠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工具及研究内容 |
2.2.2 统计分析 |
2.2.3 预测模型建立与评价 |
3 结果 |
3.1 建模模型与验证模型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 预测因子筛选及模型呈现 |
3.2.1 筛选出的预测因子 |
3.2.2 计算预测概率 |
3.2.2 列线图 |
3.3 预测模型模型性能评价 |
3.3.1 区分度 |
3.3.2 校准度 |
3.4 与其他预测模型比较 |
3.4.1 模型1:本研究构建的G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 |
3.4.2 模型2:van Leeuwen M等人建立的G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 |
3.3.3 模型3:姜英建立的G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孕产史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HOP-IT项目,分析江西省先兆流产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焦虑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D]. 罗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复发性流产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及相关因素分析[D]. 宿喜萍.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孕期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正念认知治疗干预效果研究[D]. 金国敏.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型与五态人格分布的相关性研究[D]. 周晓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动态监测血清β-hCG、孕酮预测早期妊娠结局的前瞻性研究[D]. 宋黄贝. 青岛大学, 2020(01)
- [6]2550例早产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 孟浩浩.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不同安胎切入时机及相关因素对353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影响研究[D]. 罗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孕早期动态检测血清P、E2、CA125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及中医体质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尤小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早期妊娠药物流产结局及相关性分析[D]. 李学静. 青海大学, 2019(04)
- [10]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与预测模型构建[D]. 高山砚.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先兆流产的症状论文; 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 叶酸代谢论文; 孕妇饮食论文; 药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