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广泛的胶粘制品(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婷[1](2021)在《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文中指出
董常涛[2](2021)在《无乳胶簇绒地毯制备研究》文中认为地毯作为一种软质的铺地材料,因其隔音、吸尘、缓冲磕碰等优点,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簇绒地毯由于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等优点从而迅速占领市场。簇绒地毯大都是涂敷胶乳使绒簇固定,但这种传统的背胶工艺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烘干时污染环境等问题。本研究以热熔性粘合剂为粘接材料,运用原位植入技术将热熔性粘合材料在地毯织造或后整理过程与簇绒地毯相结合,加热冷却后即可达到粘接绒头的效果,这种地毯绒头固结方式可以摒弃胶乳涂敷工艺,进而达到保护环境,简化生产工艺的效果。本论文综合研究共聚酰胺(PA)、共聚酯(PES)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三种热熔粘合衬的理化性能和其粘接地毯产品品质,研究结果表明PA热熔粘合衬更为适合粘接尼龙簇绒地毯。其次,针对簇绒地毯开展热熔性粘接材料原位植入技术研究,研究表明热熔粘合衬与底布一同植绒,然后再附上基布进行热粘合,簇绒地毯绒头拔出力最大。通过单因子变量方法,探究了热粘合温度、热粘合时间、热熔粘合衬铺放量对地毯绒头拔出力的影响,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选出生产工艺为:热粘合温度135℃,热粘合时间104 s,热熔粘合衬铺放量300 g/m2。最后,对优选条件下PA粘合衬粘接的无乳胶簇绒地毯和传统背胶簇绒地毯按照国家标准对绒头拔出力、背衬剥离强力、尺寸稳定性、折皱回复角、翘曲程度和耐磨程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无乳胶地毯平均绒头拔出力为22.72 N,传统背胶地毯平均绒头拔出力为19.24 N;无乳胶地毯生产方向背衬剥离强力为96.15 N,垂直于生产方向背衬剥离强力为119.82 N,传统背胶地毯生产方向背衬剥离强力为24.87N,垂直于生产方向背衬剥离强力为41.91 N;无乳胶地毯生产方向尺寸变化率为-0.11%,垂直于生产方向尺寸变化率为-0.15%,传统背胶地毯生产方向尺寸变化率为-0.13%,垂直于生产方向尺寸变化率为-0.22%;无乳胶地毯生产方向折皱回复角为156.2°,垂直于生产方向折皱回复角为168.4°,传统背胶地毯生产方向折皱回复角为153.1°,垂直于生产方向折皱回复角为162.7°;无乳胶地毯翘曲为0.85 mm,传统背胶地毯翘曲为1.56 mm;无乳胶地毯平均磨损比率为0.59%,传统背胶地毯平均磨损比率为0.89%。无乳胶簇绒地毯在性能方面优于传统背胶簇绒地毯。
本刊讯[3](2020)在《十家单位联合助阵第七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文中提出【本刊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承办的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第七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将于2020年隆重举办。在此次大赛中,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和深圳精密达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等院校和企业积极提供决赛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协同努力,精心筹备,助力大赛顺利进行。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牢固树立新时代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的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新闻
张玉莹[4](2020)在《纺织基定向高导湿柔性电渗泵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纺织品的发展对其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水分管理在提高智能纺织品的舒适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外有关单向导湿织物的设计原理大都是利用差动毛细效应使汗液从里侧被吸附到织物外侧,从而达到吸湿排汗效果。然而,其导湿过程被动、无法对导湿过程及通量进行明确的可控操作,所以其在智能服装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多学科交叉应用成为智能纺织品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本课题引入一种新颖的导湿理论——电渗原理,利用纺织基电极层层自组装电渗泵,基于纳米多孔膜微通道中微流控双电子层的原理在低压(1V~12V)驱动下通过电渗流带动和控制水分的传输。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由于电渗泵的电极通常为硬质金属,所以使其难以用于智能可穿戴中,为了解决电极柔性的问题,本课题以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作为导电功能整理剂,水溶性聚氨酯(WPU)作为粘合材料,二者溶液按照4:1混合,然后通过高压喷涂技术在纯棉无纺布各纤维表面形成均匀的导电层(10次高压喷涂后织物表面电导率为50~60Ω/cm2),获得PEDOT:PSS改性棉质无纺布。随后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将制备的纺织基PEDOT:PSS电极与径迹蚀刻聚碳酸酯膜(PC膜)通过热压粘合技术制备电渗透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导水作用,平均质量通量为2.76mg?min-1?cm-2?V-1(驱动电压9 V~12 V)。(2)为了进一步提高织物的导电性及所制备的电渗泵具有更高的导湿通量,本课题采用石墨烯(0.1 g/mL)作为导电功能整理剂,通过浸渍涂层的方式在纯棉无纺布各纤维表面形成均匀的导电层(5次浸渍涂层后织物表面电导率为10~15Ω/cm2),获得石墨烯改性纯棉无纺布,随后将其组装电渗透复合材料并进一步研究其导水性能。研究发现,石墨烯改性的棉质无纺布导水性能有所提升,平均质量通量可达到4.64mg?min-1?cm-2?V-1(驱动电压7 V~10 V)。(3)由于高压喷涂和浸渍涂层的方法所制备的纺织基电极存在导电层脱落的问题,因此我们又采用碳纤维和镀镍金属无纺布作为纺织基电极,组装具有非对称电极的电渗复合材料。该组合不仅具有良好的导水作用,其平均质量通量高达23.49mg?min-1?cm-2?V-1(驱动电压1 V~6 V),而且其耐久性更是尤为突出,可以长时间(≥48h)浸泡在水中而保持其性能不发生改变,还可以在一定弯折角度内(0~150°)重复弯折至少500次,该材料不被破坏。作为概念验证,我们将可穿戴式电渗复合材料应用于运动鞋垫和运动服,以实现持久、充分的定向水分传输。这种水分传输可穿戴设备在诸如智能服装和医疗防护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总之,电渗原理的引入使得织物可以实现定向的、高通量的、持久的导湿效果,并且通过PEDOT:PSS及石墨烯对棉织物进行导电处理及选用碳纤维和镀镍金属无纺布,制备出纺织基柔性电极,使得电渗泵可以应用于智能可穿戴领域,实现了多学科交叉来研究智能纺织品的目的。
杨柳[5](2020)在《阻燃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聚氨酯(polyurethane,PU),就是分子链中含有重复氨基甲酸酯(-NHCOO-)基团的嵌段共聚物。PU不仅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和耐低温性,还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粘弹性,被广泛应用于轻工、电子、汽车和国防等领域。选择不同的聚合方式及调整配方设计可制备出不同粘弹性的PU压敏胶(PU-PSA)。目前PU-PSA已成为胶粘剂中发展最快的胶种之一。但PU易燃,使得其在一些特殊领域(如航空和电子电器设备等)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对PU-PSA提出了阻燃要求。本课题的目的是制备具有阻燃性能的PU-PSA。在本论文中,作者通过改变单体分子量、种类和配比等方法制备了PU预聚体,利用聚磷酸铵(APP)和氢氧化铝(ATH)为添加型阻燃剂,10-(2,5-二羟基苯基)-10-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HQ)、N,N-双(羟乙基)氨基亚甲基磷酸二乙酯(FRC-6)和(6-氧代-6H-二苯并[C,E][1,2]氧磷杂己环-6-基)羟甲基噻吩(DOPO-SF)为反应型阻燃剂对PU进行改性,制备了阻燃PU-PSA,通过红外光谱、热重、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180°剥离和斜面滚球法的测试,表征和考察了阻燃PU-PSA的阻燃性能和粘结性能。结果如下:(1)以分子量3000的聚丙二醇(PPG3000)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为原料,在n(-NCO):n(-OH)为2.5(R=2.5)时,制备了PU预聚体。利用PU预聚体制备的PUPSA,当交联剂为三羟甲基丙烷(TMP),固化剂(氨基树脂)为10 wt%时可实现快速表干。当增粘剂(萜烯树脂,TR)为40wt%,增塑剂(环氧大豆油,ESO)为5 wt%时,PU-PSA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剥离强度可达到8.60±0.2 N/25 mm。(2)利用APP和ATH作为添加型阻燃剂制备的阻燃PU-PSA,其中PU/15 wt%A-PP/5 wt%ATH的极限氧指数(LOI)值可达到30.5%,并通过了UL 94 V-0等级,其峰值放热率(PHRR)、总放热率(THR)和平均有效热燃烧率(av-EHC)较纯PU分别降低了43.1%、21.0%和29.4%。然而PSA的初粘性和剥离强度随着添加型阻燃剂的含量增多而下降;利用DOPO-HQ、FRC-6和DOPO-SF作为反应型阻燃剂制备的阻燃P U-PSA,PU/50 mol%DOPO-HQ、PU/50 mol%FRC-6和PU/20 wt%DOPO-SF的LOI值分别为30.7%、29.3%和25.0%,均通过UL 94 V-1等级,其中PU/50 mol%DOPO-HQ和PU/50 mol%FRC-6的剥离强度分别为3.88 N/25 mm和3.42 N/25 mm。(3)为了进一步提高反应型阻燃PU-PSA的阻燃性,利用PU/50 mol%DOPO-HQ和PU/50 mol%FRC-6分别与5 wt%、10 wt%添加型阻燃剂(APP与ATH质量比3:1)制备了复合阻燃PSA。当添加型阻燃剂为10 wt%时,复合PSA的LOI值大于33,达到了UL 94 V-0等级。商用PSA制品的剥离强度为0.10~4.15 N/25 mm,本论文中作者所制备的反应型阻燃PU-PSA和复合PU-PSA可以满足不同商用PSA制品的粘结强度而实现应用。
陈芳[6](2020)在《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防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晶白云母是一种2:1型层状硅酸盐矿物材料,具有许多优异性能,例如耐腐蚀、热力学稳定等,微晶白云母在塑料、涂料、橡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聚2,3-二甲基苯胺(Poly 2,3-dimethylaniline,P(2,3-DMA))是聚苯胺的主要衍生物之一,具有好的防腐蚀性能,并且P(2,3-DMA)通过在苯环上引入两个-CH3可有效增加聚苯胺的溶解度。Sb掺杂Sn O2(Antimony-doped Tin Oxide,ATO)以其优良的导电率、高灵敏度、稳定性高等特点得到极大重视和深入研究,并且金属氧化物本身具有一定的防腐蚀性。分别制备P(2,3-DMA)/白云母、ATO/白云母复合材料,得到一系列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导电白云母具有防腐蚀性能,可以应用于防静电领域,很大程度的增加了白云母的用途。本文通过对白云母热活化处理、酸浸处理、硝酸锂处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有机改性处理制备有机白云母。本文采用原位插层聚合法和化学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P(2,3-DMA)/OM)和ATO/白云母复合材料。对制备的两种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四探针测试仪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电化学分析仪探究复合涂层对金属的防腐蚀效果。结果表明:1.白云母经过有机改性后,层间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层间距从1.02 nm提高到1.42 nm;制备的P(2,3-DMA)/OM复合材料为插层/剥离型复合材料,而制备的P(2,3-DMA)/未改性白云母为传统型复合材料,说明对白云母的有机改性是有效的;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纯P(2,3-DMA),这是因为复合材料中分散的白云母有渗透/扩散屏障的作用;当n(APS)/n(2,3-DMA)=2.5:1、n(H3PO4)/n(2,3-DMA)=2.5:1、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9 h,m(OM)/m(2,3-DMA)=6%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导电性;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P(2,3-DMA)/OM复合材料添加量为7%时,涂层防腐蚀性能最佳;P(2,3-DMA)/OM与环氧树脂形成的复合涂料的防腐性能优于P(2,3-DMA)/环氧树脂复合涂层,当白云母与单体所占比例为6%时,复合涂层对金属的防腐效果最好。2.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ATO/白云母复合材料,XRD、SEM、FTIR、TG等结果表明所制备复合粉体仍保留白云母的基本骨架结构,并在部分晶面出现了Sn O2衍射峰,且Sn O2以颗粒的形态位于白云母表面,形成了一种包覆结构的ATO/白云母;TGA测试表明ATO/白云母复合材料前驱体中负载在白云母表面的物质主要成分为含有结晶水的Sn水解产物Sn O2×x H2O;当m(Sn Cl4):m(白云母)=1:1、n(Sb):n(Sn)=7:43、水浴温度为30℃、煅烧温度为700℃和煅烧时间为1.5 h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导电性;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ATO/白云母复合材料添加量为7%时,涂层防腐蚀性能最佳;ATO/白云母与环氧树脂的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优于白云母/环氧树脂复合涂层。当n(Sn Cl4):n(白云母)=5:5时,ATO/白云母复合涂层具有最好的防腐蚀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ATO/白云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涂层可以保护金属避免被外界侵蚀介质所腐蚀。
方畅[7](2020)在《木质素基聚脲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涂料和胶黏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脲是一种由异氰酸酯和氨基化合物经过聚合反应得到的高聚物,由于其反应快、无需溶剂、综合性能优异以及高效的喷涂施工方式而被广泛应用于涂料领域。然而,聚脲材料抗紫外、抗黄化性能不足,且成本较高,原料依赖于化石资源。探索价廉易得的生物质原料用于制备聚脲材料是促进聚脲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木质素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高分子,来源广,天然抗紫外、抗老化,但有效利用率低。若能将木质素作为替代原料用于聚脲的制备,既可以降低聚脲材料成本,提高材料综合性能,又能实现木质素的高价值利用。在木质素基聚脲材料的制备中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难题:一是木质素结构复杂,空间位阻大,反应活性低;二是木质素分子结构不含胺基且容易团聚,与聚脲高分子基体相容性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为提高木质素反应活性,以及聚脲基体的相容性,利用曼尼希反应在酶解木质素上接枝聚醚胺D2000,引入高反应活性的胺基基团和柔性长链,减弱木质素刚性,降低其聚集程度,并通过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元素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电位滴定、热重实验等对改性前后木质素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控制木质素与聚醚胺D2000的反应配比,制备不同聚醚胺D2000接枝率的胺化改性木质素系列产品LA,LB,LC,其接枝率测试值分别为49.2 wt%,34.4 wt%和36.1 wt%,与理论接枝率50 wt%,33.3 wt%和40 wt%非常接近,表明通过曼尼希反应可以在木质素结构上高效成功地接枝聚醚胺D2000长链。(2)利用聚醚胺接枝改性木质素部分替代聚醚胺D2000,制备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系统研究了木质素微结构和替代量对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的微观结构、耐化学性、抗腐蚀性、抗紫外老化性、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木质素进行胺基化改性可以明显提高木质素与聚脲基体的相容性,从而提高材料综合性能;胺化木质素的引入可以提高聚脲涂料的耐酸性、抗紫外老化性能和热稳定性。其中,在酸浸泡实验中,当胺化改性木质素(LB)对聚醚胺的替代量分别达到10 wt%和30 wt%时,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的质量损失由空白样的1.7 wt%降低至0.4 wt%和0 wt%。采用30 wt%胺化木质素替代聚醚胺D2000的样品(LB-30)在紫外老化3天后拉伸强度和断裂拉伸率增加了一倍以上。当胺化改性木质素(LB)对聚醚胺的替代量达到30 wt%时,涂料的T50%和Tmax由空白样的362.3℃和377.5℃提高至381.3℃和389.1℃。(3)利用胺基化接枝改性木质素部分替代聚醚胺D2000,同时引入含动态二硫键的小分子扩链剂,制备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并对其化学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具有强胶黏性、重复使用胶黏性能稳定、室温快速自愈合、可洗脱、耐低温性能良好、热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其中,木质素的引入赋予了材料高粘附力,当胺化改性木质素LC对聚醚胺的替代量为10,20,30 wt%时,聚脲胶黏剂在榉木板上重复使用十次的胶黏强度由空白样的1.79 MPa分别提高至5.51 MPa,7.92 MPa和4.78 MPa,优于两种商业EVA热熔胶(4.5MPa,2.18MPa)和大部分胶黏剂文献的报道;而动态二硫键则赋予材料可重复使用,常温快速自愈合性质。采用10 wt%胺化改性木质素替代聚醚胺制备的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LC-10),在室温自愈合30 min后,其断裂拉伸率可完全恢复,而拉伸强度自愈合效率亦可达到71.8%。
宏腾科技[8](2020)在《专注科技创新 打造行业佼佼者 专访保定市宏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建红》文中研究表明《汽车电器》:王董事长,您好,很高兴接受《汽车电器》专访。据了解,今年是保定宏腾创立的22周年。能不能分享一下22年来保定宏腾取得的主要成果?王建红:保定市宏腾科技有限公司自1998年成立,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专业专注的宗旨,为客户提供环保型胶粘制品、线束防护产品和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公司以人为本,拥有经验丰富的生产团队,在生产过程中精益求精,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与客户同步开发,同时公司还配有良好的售后服务团队。
王帅[9](2019)在《保护膜用丙烯酸胶粘剂的一锅法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文章通过对保护膜用丙烯酸胶粘剂制备工艺的改进,从滴加法工艺改为采用一锅法工艺,一是节约成本,二是优化胶粘剂性能。
张韬[10](2019)在《BA公司特性产品部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全球重要的工业粘合剂市场,工业粘合剂作为化学产业细分的专业精细化工产品,在工业制造和日常生活中都影响着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活。BA公司特性产品部作为世界粘合剂行业的领先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近20年来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也面临着中国市场多元化、技术更新快速、客户要求越来越高等挑战。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BA公司特性产品部的业务发展状况,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以保持并提升公司在工业粘合剂行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也希望借此研究为外资精细化工公司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本文主要分析了外资化工企业在新常态下的中国市场所面临的市场挑战和机遇,对于BA公司在粘合剂行业的业务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同时,这一研究也为外资精细化工公司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环境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二、应用广泛的胶粘制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广泛的胶粘制品(论文提纲范文)
(2)无乳胶簇绒地毯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地毯种类 |
1.3 地毯胶及上胶工艺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溶剂型胶粘剂 |
1.3.2 水溶性胶粘剂 |
1.3.3 背胶工艺 |
1.3.4 热熔胶粘剂 |
1.3.5 热熔材料植入研究 |
1.3.6 热熔粘合机理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毯用热熔粘合衬优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及原料 |
2.2.2 实验样品制备 |
2.3 实验测试与表征 |
2.3.1 绒头拔出力 |
2.3.2 熔融指数 |
2.3.3 外观与微观形态 |
2.3.4 材料力学性能 |
2.3.5 热稳定性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热熔胶流动性能 |
2.4.2 不同热熔胶对地毯绒头渗透性 |
2.4.3 不同热熔胶力学性能 |
2.4.4 不同热熔胶热稳定性能 |
2.4.5 不同热熔胶材料及铺放量对绒头拔出力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乳胶簇绒地毯工艺条件优选 |
3.1 引言 |
3.2 不同上机方式对簇绒地毯性能的影响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案设计 |
3.2.3 实验样品制备 |
3.2.4 实验测试结果 |
3.3 不同粘合工艺对簇绒地毯性能的影响 |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3.2 实验方案设计 |
3.3.3 实验样品制备 |
3.3.4 实验测试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乳胶地毯与传统地毯性能比较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表征 |
4.2.1 实验材料 |
4.2.2 绒头拔出力测试 |
4.2.3 背衬剥离强力测试 |
4.2.4 尺寸稳定性测试 |
4.2.5 折皱回复角测试 |
4.2.6 浸水和加热引起翘曲测试 |
4.2.7 马丁代尔耐磨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无乳胶地毯与传统背胶地毯绒头拔出力比较 |
4.3.2 无乳胶地毯与传统背胶地毯背衬剥离强力比较 |
4.3.3 无乳胶地毯与传统背胶地毯尺寸稳定性能对比 |
4.3.4 无乳胶地毯与传统背胶地毯折皱回复角对比 |
4.3.5 无乳胶地毯与传统背胶地毯翘曲性能比较 |
4.3.6 无乳胶地毯与传统背胶地毯耐磨性能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十家单位联合助阵第七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论文提纲范文)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 |
深圳技师学院 |
深圳精密达智能机器有限公司 |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 |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爱色丽(上海)色彩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吟丰商用设备实业有限公司 |
印通天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靖江市金马胶粘制品制造有限公司 |
(4)纺织基定向高导湿柔性电渗泵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单向导湿纺织品概述 |
1.2.1 单向导湿纺织品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2 单向导湿纺织品研究现状 |
1.3 电渗泵概述 |
1.3.1 电渗泵原理及分类 |
1.3.2 电渗泵研究现状 |
1.4 柔性电渗泵概述 |
1.4.1 柔性电渗泵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柔性导电纤维在智能纺织品领域应用 |
1.5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EDOT改性纤维素无纺布基柔性电渗泵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PEDOT改性纤维素无纺布基柔性电渗泵制备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PEDOT改性纤维素无纺布基柔性电渗泵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PEDOT改性纤维素无纺布基电极微观结构与形貌 |
2.4.2 PEDOT:PSS化学结构 |
2.4.3 PEDOT:PSS电极电渗泵水通量性能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石墨烯改性纤维素无纺布基柔性电渗泵制备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石墨烯改性纤维素无纺布基柔性电渗泵制备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石墨烯改性纤维素无纺布基柔性电渗泵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石墨烯改性纤维素无纺布基柔性电极微观结构与形貌 |
3.4.2 石墨烯改性柔性电极化学结构和水接触角 |
3.4.3 石墨烯改性纤维素无纺布基柔性电渗泵水通量性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碳纤维/金属无纺布非对称电极柔性电渗泵制备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碳纤维/金属无纺布非对称电极柔性电渗泵制备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碳纤维/金属无纺布非对称电极柔性电渗泵制备 |
4.3 测试与表征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材料形貌表征及电导率 |
4.4.2 电极组合选择及亲疏水性能 |
4.4.3 非对称电极柔性电渗泵水通量性能 |
4.4.4 非对称电极柔性电渗泵耐久性 |
4.4.5 纺织基非对称电极柔性电渗泵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阻燃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压敏胶(PSA) |
1.1.1 前言 |
1.1.2 粘结机理 |
1.2 PSA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PSA的研究概述 |
1.2.2 PSA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
1.3 PSA的应用 |
1.3.1 PSA制品 |
1.3.2 PSA制品的结构 |
1.3.3 PSA制品的种类 |
1.4 阻燃PSA的研究与进展 |
1.4.1 阻燃PSA的研究进展 |
1.4.2 阻燃聚氨酯PSA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2 样品的制备 |
2.2.3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红外光谱分析 |
2.3.2 热重分析 |
2.3.3 拉伸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氨酯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2 样品的制备 |
3.2.3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醚醇对PU-PSA的影响 |
3.3.2 异氰酸酯对PU-PSA的影响 |
3.3.3 不同R对 PU-PSA的影响 |
3.3.4 扩链剂对PU-PSA的影响 |
3.3.5 固化剂对表干时间的影响 |
3.3.6 增粘剂对PU-PSA的影响 |
3.3.7 增塑剂对PU-PSA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阻燃聚氨酯及其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2 样品的制备 |
4.2.3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添加型阻燃PU-PSA |
4.3.2 反应型阻燃PU-PSA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防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金属腐蚀原理与防腐方法 |
1.1.1 金属腐蚀分类 |
1.1.2 金属防腐方法 |
1.2 导电矿物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导电矿物材料的种类 |
1.2.2 导电矿物材料的制备 |
1.2.3 导电矿物材料的应用 |
1.3 微晶白云母的研究现状 |
1.3.1 微晶白云母的结构 |
1.3.2 微晶白云母的应用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创新点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样品制备 |
2.3.1 有机白云母的制备 |
2.3.2 P(2,3-DMA)/白云母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3 ATO/白云母复合粉体的制备 |
2.3.4 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涂层制备 |
2.4 材料测试与表征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
2.4.2 红外分析 |
2.4.3 热重分析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5 四探针测试仪 |
2.4.6 塔菲尔曲线测试 |
2.4.7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 |
第3章 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的制备及其导电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有机微晶白云母的改性分析 |
3.2.1 XRD分析 |
3.2.2 FTIR分析 |
3.3 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的制备结果分析 |
3.3.1 结构分析 |
3.3.2 FTIR分析 |
3.3.3 热稳定性分析 |
3.3.4 表面形貌分析 |
3.4 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导电性能研究 |
3.4.1 引发剂用量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
3.4.2 磷酸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
3.4.3 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
3.4.4 反应时间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
3.4.5 单体比例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b掺杂SnO_2/白云母的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Sb掺杂SnO_2/白云母的制备结果分析 |
4.2.1 结构分析 |
4.2.2 FTIR分析 |
4.2.3 热稳定性分析 |
4.2.4 表面形貌分析 |
4.3 Sb掺杂SnO_2/白云母的导电性能研究 |
4.3.1 SnCl_4质量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
4.3.2 Sn与Sb摩尔比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
4.3.3 水解温度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
4.3.4 煅烧温度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
4.3.5 煅烧时间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导电白云母涂层耐蚀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防腐蚀性研究 |
5.2.1 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添加量对防腐蚀性能的影响 |
5.2.2 有机白云母含量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
5.3 Sb掺杂SnO_2/白云母涂层防腐蚀性能研究 |
5.3.1 Sb掺杂SnO_2/白云母添加量对涂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5.3.2 白云母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
5.4 防腐机理探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木质素基聚脲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涂料和胶黏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脲简介 |
1.1.1 聚脲的主要合成反应 |
1.1.2 聚脲的结构、性能与应用 |
1.1.3 聚脲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 木质素简介 |
1.2.1 木质素结构及来源 |
1.2.2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 |
1.3 木质素在聚脲聚氨酯中的应用 |
1.3.1 木质素在聚脲中的应用 |
1.3.2 木质素在聚氨酯中的应用 |
1.3.3 木质素在聚脲聚氨酯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
2.1 主要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实验原料和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D2000的合成与表征 |
2.2.1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D2000的合成 |
2.2.2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D2000的表征 |
2.3 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
2.3.1 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的合成 |
2.3.2 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的结构表征 |
2.3.3 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的性能研究 |
2.4 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
2.4.1 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的合成 |
2.4.2 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的结构表征 |
2.4.3 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的性能研究 |
第三章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
3.1 引言 |
3.2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的FT-IR分析 |
3.3.2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的分子量 |
3.3.3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的接枝率 |
3.3.4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的元素分析 |
3.3.5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的活性官能团 |
3.3.6 木质素接枝聚醚胺的热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的结构表征 |
4.3.2 木质素基聚脲涂料的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重复使用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的结构表征 |
5.3.2 木质素基聚脲胶黏剂的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保护膜用丙烯酸胶粘剂的一锅法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工艺过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胶粘剂粘度测定 |
2.2 剥离强度测试 |
2.3 实验反应速率 |
3 结语 |
(10)BA公司特性产品部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工业品营销相关理论概述 |
2.1 工业品营销相关理论 |
2.1.1 工业品营销的定义 |
2.1.2 工业品营销与消费品营销的差别 |
2.1.3 工业品采购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4 工业品的一般采购流程 |
2.2 STP理论 |
2.3 4Ps理论 |
2.3.1 产品策略 |
2.3.2 价格策略 |
2.3.3 渠道策略 |
2.3.4 促销策略 |
2.4 SWOT分析法 |
第3章 BA公司特性产品部简介 |
3.1 BA公司简介 |
3.2 BA公司特性产品部中国区简介 |
3.2.1 压敏粘合剂产品系列 |
3.2.2 工业粘合剂产品系列 |
3.3 BA公司特性产品部中国区组织架构 |
3.4 BA公司特性产品部中国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产品线目前的问题 |
3.4.2 产品定价问题 |
3.4.3 销售渠道不健全 |
3.4.4 促销和售后服务不完善 |
第4章 BA公司特性产品部中国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2 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4.2.1 技术能力分析 |
4.2.2 生产能力分析 |
4.2.3 财务能力分析 |
4.2.4 营销能力分析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Strength) |
4.3.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3.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4.3.4 威胁分析(Threat) |
4.3.5 SWOT组合分析 |
第5章 BA公司特性产品部中国市场STP战略分析 |
5.1 企业营销目标 |
5.1.1 确保满足公司2026战略规划利润目标 |
5.1.2 强化除压敏胶之外的工业粘合剂产品线 |
5.2 市场细分 |
5.2.1 产品的应用场合 |
5.2.2 客户的重要性 |
5.2.3 客户的决策导向 |
5.3 目标市场选择 |
5.3.1 经济活跃地区客户 |
5.3.2 外资或者行业领先企业 |
5.3.3 有创新需求的粘合剂企业 |
5.4 市场定位 |
第6章 BA公司特性产品部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6.1 产品策略改进措施 |
6.1.1 压敏胶产品线 |
6.1.2 工业粘合剂产品线 |
6.1.3 粘合剂助剂产品 |
6.2 价格策略改进措施 |
6.3 渠道策略改进措施 |
6.4 促销策略改进措施 |
6.5 客户关系管理 |
第7章 BA公司特性产品部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7.1 组织结构保障 |
7.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7.3 企业文化构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应用广泛的胶粘制品(论文参考文献)
- [1]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D]. 王亚婷.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2]无乳胶簇绒地毯制备研究[D]. 董常涛. 青岛大学, 2021
- [3]十家单位联合助阵第七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J]. 本刊讯. 印刷杂志, 2020(04)
- [4]纺织基定向高导湿柔性电渗泵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玉莹. 青岛大学, 2020(01)
- [5]阻燃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D]. 杨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防腐蚀性能研究[D]. 陈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木质素基聚脲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涂料和胶黏剂中的应用研究[D]. 方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专注科技创新 打造行业佼佼者 专访保定市宏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建红[J]. 宏腾科技. 汽车电器, 2020(04)
- [9]保护膜用丙烯酸胶粘剂的一锅法工艺研究[J]. 王帅. 化工管理, 2019(33)
- [10]BA公司特性产品部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张韬.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