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病霉感染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唐玉梅[1](1994)在《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病霉感染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病霉感染的护理体会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唐玉梅白血病是造血系统克隆异常增生并浸润全身各个组织与脏器的肿瘤。目前,治疗急、慢性白血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进行骨髓移植(BMT)。但BMT后,因受者移植前接受超剂量化疗或放疗,造血系统及免疫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2](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曾婧纯[3](2017)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网状Meta分析的定量排序及既往文献的定性归纳相结合,制定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最佳干预措施的优化方案。通过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优化方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增强临床证据说服力,推广应用。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5)、万方数据库(1982-2015)、维普资讯网(1992-2015)、PubMed 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1966-2015)、Cochrane Library(-2015.12)、EMBASE.com(1974-2015.12)等数据库,获取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英文期刊文献。通过预先拟定的文献筛选标准,初步筛选出临床随机对照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基本信息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根据JADAD量表及Cochrane偏倚风险量表筛选出高质量低偏倚的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运用STATA12.0及WinBUGS1.4软件将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通过定量排序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结合相关文献信息定性归纳总结出针灸的取穴及操作细节,构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优化方案。收集2016年4月到2016年11月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合格的64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优化方案,予针灸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后,改为隔日治疗1次;西药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300mg/次,2次/日)、维生素B1(10mg/次,3次/日)。10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后观察结局。记录研究开始后的第1、3、5天及第11天两组疱疹形态变化、疼痛强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等为疗效指标,并于第22天、30天、60天进行随访,观察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研究结束后对两组的综合疗效、疱疹形态和疼痛情况的时效性、疼痛强度、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根据纳入RCT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治疗周期、结局指标等内容设计信息提取表,提取纳入的174篇RCT文献的基本信息。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正式发表在期刊上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RCT文献从1994至2000年的8篇增长到2011-2015年的106篇,呈逐年增加趋势。针灸干预措施共有62种,可分为三大类:针灸结合药物46篇,占26.4%;综合针灸疗法110篇,占63.2%;单一针灸疗法18篇,占10.3%。99.4%的RCT以中文形式发表在中文杂志上,仅有0.6%的RCT发表在英文杂志,其中仅1篇是意大利国籍作者,其余173篇RCT作者均为中国国籍。85.1%的RCT作者的单位是医院。34篇RCT收到基金资助,占19.5%,且大部分为由政府或单位资助的科研基金项目。74.1%的RCT中样本量<100例,26.4%的RCT报告了研究对象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对纳入RCT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后可见,纳入的174篇RCT文献均提及随机化,随机方法正确的有56篇,占32.2%,其中47篇采用随机数字表,2篇采用密闭信封法,4篇采用抽签法,2篇采用抛币法,1篇采用分层随机。17篇RCT研究有提及隐蔽分组,2篇采用密闭信封隐匿,15篇由中央随机隐匿分组。仅有11篇RCT研究提及盲法,其中详细描述盲法的RCT仅8篇。为保证网状Meta分析的稳健性,增加研究结果的说服力,运用JADAD量表及偏倚风险工具。拟定改良JADAD量表评分≧4分为高质量,低偏倚风险≧3个为低偏倚,对纳入的RCT进行进一步筛选,最终可纳入网状Meta分析的文献共12篇。运用STATA 12.0及WinBUGS 1.4软件对最终纳入的12篇高质量低偏倚RCT文献的显愈率结局进行网状Meta分析。通过定量排序,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干预措施从优排序结果:火针+拔罐>刺络+铺棉灸>火针+温和灸>电针+围刺>电针+围刺+刺络+拔罐>电针+围刺+火针>电针+围刺+铺棉灸>西药。根据既往文献,定性归纳总结火针+拔罐的操作细节,制定出带状疱疹的针灸优化方案。2.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优化方案组与西药组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般资料:收集64例病例,脱落4例,实际完成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初诊时基本病情(从不适、疼痛及出疱到就诊时间,痛觉过敏发生情况)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疱疹形态和疼痛变化的时效性:治疗组止疱及结痂时间分别为3.32±1.19天、4.13± 1.48天,均短于西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脱痂时间11.81 ±5.01天,对比对照组11.55±2.9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上,治疗组的平均时间为2.45±0.85天、对比对照组3.73± 1.4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持续时间上,治疗组的疼痛持续时间为16.13±12.78天,对比对照组24.27± 18.6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缓解疼痛和缩短疼痛持续的时间上,优化方案优于西药。疼痛强度:两组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第3、5、11、22天与基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西药组,治疗组的VAS评分曲线在第3、5天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带状疱疹都能减轻VAS评分,改善疼痛症状,而优化方案对比西药能更迅速缓解疼痛。综合疗效评分:除了基线外,两组在其余各时间点的综合疗效评分均有差异,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第3、5、11、22天与基线的综合疗效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治疗第30天随访,治疗组有1例患者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有9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0天随访,治疗组无后遗神经痛发生,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化方案对比西药能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23例,总有效率84.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现有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RCT文献,普遍存在随机化不充分、无样本量估算、忽略分配隐匿、盲法缺失以及未描述失访退出人数等缺陷,导致临床证据级别下降,影响临床医生对干预措施疗效的选择。通过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排序,明确目前火针+拔罐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最佳干预措施。将优化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其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示基于网状Meta分析构建的优化方案(火针+拔罐)能有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缩短止疱和结痂时间,在初期治疗阶段能迅速缓解神经疼痛,缩短疼痛时程,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比西医常规治疗,优化方案起效快,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全小红[4](2017)在《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建立壮医药线点灸的现代临床类文献数据库,结合循证医学、文献计量学等研究方法,为规范药线点灸的治疗方法及开展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通过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现代文献的系统评价,为开展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及"热症可灸"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3.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为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治疗方案的规范化提供依据,并验证药线点灸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现代文献评析通过确定"药线点灸" or "壮医药线" or "药线灸"等中文检索词和’medicated thread moxibustion’ or ’linemedicine moxibustion’ 等英文检索词,规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现代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出合格文献,并建立《药线点灸现代文献信息数据库》,采用内容分析法评述分析文献的发表年份、临床治疗变化规律、数量关系与定量管理、病名、疾病谱统计等内容。2.现代文献系统评价根据国内外各个电子数据库的检索策略广泛检索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16年8月,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中的有关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及Meta-分析,客观评价不同灸法对带状疱疹皮损、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将中文检索词限定为"带状疱疹" and "艾灸" or"灸" or·"灸法" and "随机"or "随机对照" or "临床研究",限定中文数据库为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 ’herpes zoster’ or ’HZ’ and ’moxibustion’ or’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or’clinical trials’ or ’prospective studies’。英文数据库为 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Embase医药数据库。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3.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系统统计和Meta分析,或进行单独的描述性分析。3.临床研究受试者为广东省中医院大院皮肤科住院部及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住院部就诊的中、重度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根据临床试验最小样本量的要求,预算10%的脱离率,共招募符合条件的受试者99例,按1:1:1比例随机分为三组:基础治疗组(A组)、悬灸组(B组)、药线点灸组(C组),每组各33例。治疗方案:基础治疗组(A组):服用中药和常规西药治疗,结合皮肤常规护理。中药治疗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PT001.8-1994)"蛇串疮"的中医证候标准选取肝经郁热型,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每天服用一剂,每剂煎煮两次,早晚服用,连续服用2周。常规西药:盐酸伐昔洛韦片(商品名:丽珠威,国药准字H10960079):0.3g口服,一天2次,早晚空腹服;甲钴胺片(商品名:弥可保,国药准字H20030812):0.5mg 口服,一天3次。服用周期:持续口服1周。皮肤常规护理采用炉甘石洗剂(国药准字H31022790)局部湿敷进行干燥和消毒,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水疱少时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悬灸组(B组):基础治疗上加用艾条悬灸。艾条选用苏州市艾绒厂出品的药艾条(国药准字Z32021060)。悬灸部位:皮损局部各簇状水疱区及其周围皮肤处。每次艾灸20分钟,每日1次,第1周连续治疗6天,中间休息一天,第2周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4次,前后2周共治疗10次。基础治疗方案同基础治疗组。药线点灸组(C组):基础治疗上加用药线点灸。药线点灸采用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中心泡制的药线。点灸穴位:按照壮医针灸学三道两路原理及"皮肤疾患抓长子"的取穴原则,临床操作时先用壮医药线点灸疱疹最开始出现的"蛇头"处,再沿"蛇头"处皮疹范围每隔1.5cm的边缘进行围灸,以阻止疱疹扩散,如长子穴、葵花穴等。每天1次,第1周连续治疗6天,中间休息一天,第2周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4次,前后2周共治疗10次。基础治疗方案同基础治疗组。三组均在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跟踪,1个月1次,共随访3个月。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现代文献评析初步共检索文献2671条,仔细研读后排除不相关的文献952篇,重复的文献1318篇,最终纳入401篇文献,其中,包括病症系统15个,病症117种,1987年开始即有文献记载,1995年开始文献篇数明显上升,在2001-2005年经历短暂的回落以后,2006年开始文献篇数呈现较为稳定增长的趋势;经统计、分析发现:文献数量位居前列的病症系统有皮肤和皮下组织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文献频次较为集中的病症有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痛经等,治疗方法以药线点灸配合其它外治法治疗为主;按文献频次不同,对病症层次进行分类,发现文献频次出现最多的病种是带状疱疹。2.现代文献系统评价根据各电子数据库文献检索策略、筛选流程,共检索到732篇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的相关文献,其中687篇中文文献,45篇英文文献。经过阅读文献的题目、摘要、全文后,最终筛选出33篇临床随机对照文献。33个研究共纳入2777例病例,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对皮损、疼痛症状等的疗效评定标准,其中,只有6个研究提及对照组的不良反应。3.临床研究三组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经过2周的治疗后,共有6例脱落,3例剔除。其中A组共脱落3例,无剔除;B组无脱落,剔除2例;C组共脱落3例,剔除1例,最终进行数据统计的患者为A组30例、B组31例、C组29例。(1)基线分析治疗前,分别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总分进行基线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朽5),说明三组患者间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5个时点的VAS评分,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F=3.794,P=0.026;基础治疗组、悬灸组和药线点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药线点灸组分别与基础治疗组和悬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与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止疱、止痛、结痂时间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止疱、止痛、结痂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5个时点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F=3.368,P=0.039;基础治疗组、悬灸组和药线点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A组与C组、B组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与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SF-36量表中的心理健康评分和躯体疼痛评分进行统计,组内比较,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基础治疗组与药线点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药线点灸组分别与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5个时点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F=3.147,P=0.048;基础治疗组、悬灸组和药线点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悬灸组与药线点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分别与悬灸组、药线点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5个时点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F=3.115,P=0.049;基础治疗组、悬灸组和药线点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药线点灸组分别与基础治疗组、悬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与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5个时点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F=4.191,P=0.018;基础治疗组、悬灸组和药线点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药线点灸组分别与基础治疗组、悬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与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临床综合疗效对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提示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表明,药线点灸、悬灸和药物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综合疗效有差别。(9)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经过2周的治疗后的后遗神经痛发生例数,组间效应:F=6.506,P=0.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各影响因素与疗效相关性分析将可能影响带状疱疹病情进展、转归的因素如年龄、病程、VAS评分、一般健康状况、机体活力、生活质量量表SF-36心理健康评分、干预措施等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疗效的因素中干预措施和机体活力与疗效之间有线性回归关系;将部分患者血常规和T淋巴细胞亚群中相关免疫成分与疗效之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总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疗效呈显着性相关关系。(11)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三组患者经过2周的治疗后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对三组间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代文献研究发现,带状疱疹是药线点灸疗法的优势病症。2.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现代文献系统评价发现,灸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皮损及疼痛症状,且相对安全;并验证了热症可灸理论的临床应用。3.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表明,药线点灸对比悬灸和药物治疗,更能明显改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皮损情况、疼痛程度、睡眠状况、情绪变化及提高生活质量,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少,且越早干预,疗效越好,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4.通过分析部分患者血象、T淋巴细胞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带状疱疹疾病发展及转归可能与机体免疫细胞含量减少有关,为进一步探讨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免疫机制提供了依据。
刘佳[5](2009)在《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综合评价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制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诊疗和操作标准,促进该法的临床推广应用。并通过该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对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讨论。方法:采用中央随机方法,由国家药品临床研究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GCP中心)承担分配隐藏、中央随机和数据管理。成都、广州、武汉三个城市共九个研究中心承担研究任务。本次试验采用了来自成都、武汉共六个研究中心的部分数据。病例收集时间为为2008年1月4日~2008年12月31日。共纳入167例病例,脱落6例,剔除3例,无中止病例。治疗1组采用铺棉灸疗法(n=61),治疗2组采用叩刺拔罐法(n=5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n=51)。采用综合疗效评分、疱疹指标、疼痛指标、安全性指标和耐受性指标等对三组进行疗效评价,以综合评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结果:基线情况比较:三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综合疗效比较: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91.7%,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铺棉灸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分有显着改善,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疱疹指标比较:铺棉灸组结痂时间比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短(P<0.05);止疱时间及脱痂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指标比较:①铺棉灸组治疗前后疼痛明显减轻,组间比较治疗后疼痛程度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铺棉灸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在镇痛即刻效应方面,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铺棉灸组镇痛起效时间随之缩短,而镇痛维持时间随之增长。③三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第30、60天随访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第90天铺棉灸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连续动态观察比较:①铺棉灸组第8-11天和第22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强度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三组疼痛缓解程度前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第8-11天及第22、30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第60、90天随访,三组间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综合疗效评分单项指标的连续观测上,“局部痛”在第8-11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铺棉灸组“烧灼感”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疱数目”在治疗第8、9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疹”在第7、8、10、11天,铺棉灸组疗效不如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余单项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比较:三组治疗方法临床安全性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耐受性指标比较:三组耐受性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棉灸疗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具有良好疗效,不差于叩刺拔罐疗法及常规西药疗法(口服伐昔洛韦为主)。在促进带状疱疹结痂时间、降低疼痛强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方面优于叩刺拔罐组和对照组。铺棉灸疗法临床操作可行性好、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瞿红云,谭友秀,冯薇[6](2001)在《自体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感染的护理体会》文中认为 近年来,自体骨髓移植(ABMT)得到广泛开展,技术日益成熟。其疗效明显优于化疗,提高了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的长期生存率和治愈率。由于ABMT采用的预处理方案中的药物剂量比常规化疗效量高出数倍及数十倍,容易伴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对这些并发症的防治是自体骨髓移植能否成功的关键,值得重视。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VHE)感染发生率较高,甚至发生全身播散VHE感染。本文报告我科3例ABMT后发生VHE的治疗、护理情况。1 临床资料 我院1993年1月到1996年5月为2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微波体外净化的ABMT。在26例ABMT患者中有3例伴发带状疱疹感染,男2例,女1例,年龄在20~45岁。并发带状疱疹时间分
郭玉峰[7](2005)在《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其对人体的安全性,进一步规范有关标准和操作规范,促进临床推广工作。 方法:1.按随机信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病例随机分为火针赞刺组(火针组)、西药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期间禁止使用与研究药物效用相近的中西药品或其他治疗方法。2.火针组32例,取穴以局部阿是穴(疱疹区)为主,针具: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师氏火针。刺灸法:在疱疹起止两端及中间选定好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以疱疹簇为单位,呈“品”字形依次点刺。左手用止血钳夹持点燃的酒精棉球并靠近针刺部位,右手持火针于火的外焰将针烧至发白后,速刺入带状疱疹皮损部位,直入直出,深度以针尖透入疱疹皮肤达到其基底部为度。对于较大的脓疱或血疱,用粗火针刺,刺后用消毒棉球挤净脓液,再选用适当大小的火罐吸拔,并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如果出现血疱,可用火针再刺。舌苔黄厚腻,便干者火针刺后可用毫针刺丰隆、支沟;如疱液清稀,10余天不愈者,毫针刺气海、足三里并加灸。治疗结束后,以消毒棉球擦净局部皮肤表面,涂以龙胆紫。于就诊第1、2、3天每日治疗一次,以后隔日(第5、7、9天)治疗一次,总共治疗不超过6次。对照组32例,丽珠威每次0.3g,每日两次饭前空腹服用。于就诊第一日起开始服药,连用9天,治疗结束。并对每簇疱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涂以龙胆紫。间隔2~3日换药一次。3.观察指标:带状疱疹症状、体征(刻下疼痛分级、局部痒、烧灼感、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皮损面积、水疱数、疱疹簇数、水疱性状、溃疡、丘疹)的变化,疼痛量表—视觉模拟量表(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等。疗效判定标准:症状体征量化记分总积分,单项症状(皮疹面积,疼痛等)疗效判定标准,时效性判定标准,安全性判定标准。 结果:1.火针赞刺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及两组内症状体征量化记分总积分比较。火针赞刺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火针赞刺与口服丽珠威对急性带状疱疹的症状体征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火针赞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间症状体征综合评定水平即量化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火针赞刺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对降低急性带状疱疹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火针赞刺法在降低急性带状疱疹综合评分方面优于口服丽珠威。2.火针赞刺组与对照组,两组间修订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刘媛,靳婷,李玉衡,徐罡,艾维颖,陈淑玉,缪志华,许茂芝,高军[8](2006)在《京城百姓看病选择医院现状调查 多数患者就医十分盲目,本刊专家教您如何正确选择医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位专家曾说:“医院选对了,疾病就算好了一半。”北京有上百家医院,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色。但是当人们罹患重大疾病时,又有多少人能正确地选择医院呢?近日,本刊就“看病选择特色医院”问题对1012名北京百姓进行了问卷调查。
章建丽,金爱云,周晓瑜,王诸丹[9](2021)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人疱疹病毒6型脑炎患者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人疱疹病毒6型脑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迅速控制癫痫和谵妄,预防颅内出血;制订个性化镇痛方案,缓解患者神经性疼痛和瘙痒;多学科联合干预,预防患者自伤和自杀;密切观察低钠血症,预防脑部并发症;给予患者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全程康复护理,维持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患者入院53 d后病毒性脑炎临床治愈,随访3个月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白艳玲[10](2012)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某三甲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连续性白血病病例,分析其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如住院时间、化疗类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对感染的影响,将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得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2.制定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加强护理措施,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评价其临床效果,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分为两部分。1.第一部分:1)根据调查目的,在阅读文献及咨询血液病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住院次数、住院时间、化疗类型及持续时间、住院期间白细胞、粒细胞数目变化及用药情况等。2)对某院2010.09-2011.03月入住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按照调查表内容进行调查,入选病例均为住院期间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共调查符合条件病例206份,将相关因素数值输入SPSS16.0,统计分析得出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发生危险因素。2.第二部分:1)在阅读文献及咨询血液病专家的基础上制定加强护理措施,加强护理措施为在血液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易于实施且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2)在血液科设立3个特定病房,将白血病患者集中安排入住此病房,以此为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采取加强护理;以入住其他病房的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血液科常规护理。按住院顺序及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择患者入住病房。3)制定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化疗类型及天数、药物使用情况、白细胞、粒细胞数目变化情况,及是否发生感染与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等。4)收集两组病例资料,对比感染率,评价护理效果。结果1.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6.9%,住院期间患者发生多部位感染,感染例次率为43.7%。2.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40%),其次为肺部感染(17%)、口腔感染(17%)。3.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为革兰阴性菌50%、革兰阳性菌32%、真菌1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化疗持续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时机、白细胞最低值、粒细胞最低值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患者住院时间越久感染的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小于10天感染率为8.3%,住院时间大于20天感染率为89%,而大于30天的12例患者均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00%;化疗持续时间越久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化疗持续时间7天以下者感染率为32.6%,以上者61.3%;抗生素使用累积天数大于7天者感染的发生率94.3%,小于7天者74.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晚期使用(粒细胞数目<0.5×109/L)感染率(82.6%)高于早期使用(粒细胞数目>0.5×109/L)感染率(42.3%);白细胞数目低于正常值时数目越小感染率越高,其中低于1.0×109/L时感染率76.7%,但当白细胞数目大于10.0×109/L时,感染率上升,本组8例患者均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00%;粒细胞数目越小感染发生率越高,>1.5×109/L时感染率为18.1%,<0.1×109/L时感染率86.8%。5.多因素分析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3项,分别为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粒细胞最低值,其均为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6.实施加强护理措施后,试验组感染率为19.0%,对照组为31.8%,试验组与对照组感染率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χ2=5.930P=0.015)。结论1.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高,患者大多数有多次多部位的感染,应引起重视。2.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口腔感染最为多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治疗、护理过程中应多观察、早发现、早治疗。3.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粒细胞数目。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治疗预防控制及护理干预措施将有助于降低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4.加强护理措施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制定的有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护理措施,其具有控制感染发生率的临床价值且简单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二、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病霉感染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病霉感染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3)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带状疱疹的现代研究 |
1.1.1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
1.1.2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的研究 |
1.1.3 带状疱疹的诊断方法 |
1.1.4 西医治疗方法 |
1.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1.2.1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 |
1.2.2 中医治疗 |
1.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现况 |
1.3.1 针刺治疗 |
1.3.2 刺血疗法 |
1.3.3 灸法 |
1.4 网状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 |
1.4.1 Meta分析的起源与定义 |
1.4.2 网状Meta分析的内容 |
1.4.3 网状Meta的实现 |
第二章 基于网状Meta构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优化方案 |
2.1 检索策略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数据库 |
2.1.3 检索词 |
2.1.4 检索策略 |
2.1.5 检索结果 |
2.2 文献的筛选 |
2.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
2.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
2.2.3 RCT文献的筛选过程及结果 |
2.2.4 纳入的RCT文献信息提取 |
2.3 基于网状Meta筛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最佳干预措施 |
2.3.1 筛选可纳入网状Meta分析的RCT文献 |
2.3.2 高质量RCT文献的筛选结果 |
2.3.3 网状Meta的主要应用软件 |
2.3.4 研究数据的录入 |
2.3.5 绘制网状图 |
2.3.6 网状Meta的统计分析 |
2.4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2.4.1 选穴 |
2.4.2 火针 |
2.4.3 拔罐 |
2.4.4 治疗周期 |
2.4.5 皮损护理 |
2.5 讨论 |
2.5.1 文献出处 |
2.5.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RCT研究的质量分析 |
2.5.3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5.4 网状Meta优化方案的制定 |
2.5.5 不足和展望 |
第三章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网状Meta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剔除标准 |
3.1.6 脱落标准 |
3.1.7 脱落处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分组 |
3.2.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3.0 疗效观察及随访时间 |
3.3.1 主要结局指标 |
3.3.2 次要结局指标 |
3.3.3 安全性评价 |
3.3.4 意外情况的处理 |
3.3.5 随访观察指标 |
3.4 统计分析 |
3.5 研究结果 |
3.5.1 研究完成情况 |
3.5.2 一般资料分析 |
3.5.3 主要结局指标评价 |
3.5.4 次要结局指标评价 |
3.5.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5.6 脱落情况及原因 |
3.6 讨论 |
3.6.1 立题依据 |
3.6.2 临床研究设计思路 |
3.6.3 研究结果分析 |
3.6.4 针灸处方分析 |
3.6.5 刺灸法机理分析 |
3.6.6 不足和展望 |
3.6.7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4)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带状疱疹的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
1.1.1 病名记载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疗 |
1.1.4 讨论 |
1.2 带状疱疹的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
1.2.1 病因病机 |
1.2.2 现代中医治疗 |
1.3 带状疱疹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3.1 流行病学 |
1.3.2 理论研究 |
1.3.3 治疗进展 |
1.3.4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药线点灸疾病谱现代文献评析 |
2.1.1 数据库的选定 |
2.1.2 研究对象的筛选 |
2.1.3 《药线点灸现代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
2.1.4 结果 |
2.1.5 小结 |
2.2 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系统评价 |
2.2.1 检索策略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资料筛选及数据提取 |
2.2.5 文献评价方法 |
2.2.6 结局指标 |
2.2.7 统计方法 |
2.2.8 文献质量评价 |
2.2.9 结果分析 |
2.2.10 敏感性分析 |
2.2.11 发表性偏倚风险评估 |
2.2.12 讨论 |
第三章 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受试者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剔除标准 |
3.1.6 脱落标准 |
3.2 操作方法 |
3.2.1 分组及样本量 |
3.2.2 盲法 |
3.2.3 操作步骤 |
3.2.4 观察指标 |
3.2.5 不良事件观察 |
3.2.6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1 基线情况比较 |
3.3.2 试验结果 |
3.3.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4.1 药线点灸的治疗理论依据 |
4.1.1 皮部理论依据 |
4.1.2 壮医理论依据 |
4.1.3 灸法理论依据 |
4.2 "热症可灸"的依据 |
4.2.1 治则治法 |
4.2.2 治疗病种 |
4.2.3 灸法的现代免疫调节作用 |
4.3 疗效分析 |
4.3.1 药线点灸的疗效优势 |
4.3.2 疗效观察窗 |
4.3.3 相关影响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4.4 不良反应 |
4.4.1 严格掌握火候 |
4.4.2 施灸手法 |
4.4.3 预防感染 |
4.5 脱落原因分析 |
4.6 本课题创新点 |
4.6.1 提出带状疱疹是药线点灸的优势病症 |
4.6.2 提出情绪相关量表可作为评估HZ预后的指标之一 |
4.6.3 为开展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HZ急性期的规范化方案提供依据 |
4.7 本课题的不足 |
4.7.1 未观察各种疗效起效时间的差异 |
4.7.2 未排除疾病自然病程可能造成的影响 |
4.7.3 样本量小 |
4.8 本课题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致谢 |
(5)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1 课题来源 |
2 研究背景 |
3 关于铺棉灸疗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试验设计 |
1.1 研究设计类型 |
1.2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
1.3 随机方法 |
1.4 盲法设计及实施 |
1.5 对照 |
2 研究人群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及脱落处理 |
2.5 研究中止原则 |
3 试验方法 |
3.1 中央随机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随访 |
3.4 合并用药 |
3.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3.6 研究人员资质情况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观察项目 |
4.2 一般体格检查 |
4.3 安全性观察 |
4.4 疗效观察指标 |
4.5 其他指标 |
5 试验指标评价 |
5.1 可比性评价 |
5.2 疗效评价 |
5.3 安全性评价 |
5.4 其他指标评价 |
6 统计分析 |
6.1 统计分析计划书 |
6.2 数据录入与提取 |
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7.1 试验方案的优化 |
7.2 研究影响因素的控制 |
7.3 实验室指标的质量控制 |
7.4 研究培训 |
7.5 保障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
7.6 质量控制体系 |
8 伦理学审查 |
8.1 伦理审查体系 |
8.2 受益与风险 |
8.3 知情同意 |
8.4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
9 临床研究流程图 |
10 试验结果 |
10.1 受试者入选情况 |
10.2 可比性分析 |
10.3 疗效评价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1 病名来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辩证论治 |
3 关于治疗方法的讨论 |
3.1 配穴组方的确定 |
3.2 配穴分析 |
4 关于特色疗法—铺棉灸疗法的讨论 |
4.1 概述 |
4.2 铺棉灸治病机制 |
4.3 铺棉灸法的临床应用 |
4.4 选择铺棉灸法的意义 |
4.5 铺棉灸操作的注意事项 |
4.6 关于形成铺棉灸疗法操作标准的讨论 |
5 关于试验结果的讨论 |
5.1 受试者入选情况 |
5.2 可比性分析 |
5.3 疗效分析 |
6 关于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讨论 |
6.1 循证医学对针灸临床试验的指导意义 |
6.2 临床研究的设计思路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带状疱疹现代研究进展 |
1 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研究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病因学研究 |
2.2 发病机制 |
2.3 诱发因素 |
2.4 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 |
3 治疗 |
3.1 物理疗法 |
3.2 药物治疗 |
3.3 神经节阻滞疗法 |
3.4 中西医结合疗法 |
3.5 其他疗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
2.1 毫针针刺 |
2.2 叩刺拔罐 |
2.3 围刺 |
2.4 火针 |
2.5 穴位注射 |
2.6 电针 |
2.7 耳穴 |
2.8 灸法 |
2.9 综合疗法 |
2.10 铺棉灸疗法 |
2.11 特色疗法 |
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
3.1 毫针针刺 |
3.2 电针 |
3.3 叩刺拔罐 |
3.4 火针 |
3.5 穴位注射 |
3.6 综合疗法 |
3.7 特色疗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铺棉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 皮肤疾病 |
1.1 带状疱疹 |
1.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1.3 神经性皮炎 |
1.4 银屑病 |
1.5 其他皮肤疾病 |
2 神经系统疾病 |
3 其它疾病 |
4 名家经验介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2:临床评价量表 |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 |
附件3:典型病例 |
典型病例1 |
典型病例2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带状疱疹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火针临床应用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处理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标准 |
2.5 安全性检测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
2.8 统计方法 |
2.9 随访 |
3 试验结果 |
附件 |
4 讨论 |
4.1 选题目的 |
4.2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特点及治疗原则 |
4.3 有关双侧带状疱疹的探讨 |
4.4 配穴组方的确定 |
4.4.1 局部取穴施治,是治疗迅速起效的关键 |
4.4.2 远端取穴是巩固疗效,整体观念的体现 |
4.4.3 配穴分析 |
4.5 治疗方法分析 |
4.5.1 赞刺法—刺血疗法 |
4.5.2 拔罐法 |
4.5.3 火针赞刺法的临床应用 |
4.5.4 本课题选择火针赞刺法的意义 |
4.6 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京城百姓看病选择医院现状调查 多数患者就医十分盲目,本刊专家教您如何正确选择医院(论文提纲范文)
重大疾病就医无一人全部选择正确 |
肾移植患者应首选北京友谊医院 |
肝移植成功率朝阳医院最高 |
异基因骨髓移植到人民医院最可靠 |
神内疾病找“宣武”神外疾病找“天坛” |
心血管介入术选择阜外医院安全系数最大 |
治疗烧伤、骨伤北京积水潭医院经验最丰富 |
治疗鼾症可选协和、同仁、朝阳、友谊医院 |
专科疾病应选择专科医院治疗 |
看疑难杂症可选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 |
选择中医看病要找特色中医院 |
“小病”大医院诊断,就近治疗 |
急救患者时,争取时间比医院名气更重要 |
(9)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人疱疹病毒6型脑炎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 |
2.1 迅速控制癫痫和谵妄,预防颅内出血 |
2.2 制订个性化镇痛方案,缓解患者神经性疼痛和瘙痒 |
2.3 多学科联合干预,预防患者自伤和自杀 |
2.4 密切观察低钠血症,预防脑部并发症 |
2.5 给予患者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 |
2.6 全程康复护理,维持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
2.7 落实查房制度,做好护理风险管控 |
3 小结 |
(10)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研究背景 |
2 .AL 感染发生情况 |
3 . AL 感染部位 |
4 . AL 主要感染病原菌 |
5 . AL 感染危险因素 |
6 .AL 护理现状 |
小结 |
第一部 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
1 . 研究对象 |
2 . 研究方法 |
3 .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
4 . 数据质量控制 |
5 . 结果 |
6 . 讨论 |
第二部分 加强护理措施临床效果评价 |
1 . 研究对象 |
2 . 研究方法 |
3 . 偏倚控制 |
4 . 结果 |
5 . 讨论 |
附表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病霉感染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病霉感染的护理体会[J]. 唐玉梅. 实用护理杂志, 1994(01)
- [2]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3]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及随机对照研究[D]. 曾婧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11)
- [4]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 全小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D]. 刘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 [6]自体骨髓移植后带状疱疹感染的护理体会[J]. 瞿红云,谭友秀,冯薇. 成都军区医院学报, 2001(02)
- [7]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综合评价[D]. 郭玉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8]京城百姓看病选择医院现状调查 多数患者就医十分盲目,本刊专家教您如何正确选择医院[J]. 刘媛,靳婷,李玉衡,徐罡,艾维颖,陈淑玉,缪志华,许茂芝,高军. 首都医药, 2006(03)
- [9]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人疱疹病毒6型脑炎患者的护理[J]. 章建丽,金爱云,周晓瑜,王诸丹.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1(02)
- [10]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D]. 白艳玲.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