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国家体委部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钱润智[1](2020)在《传播学5W理论指导下《新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传播学5W理论为指导,对《新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的节选章节(第一、二章以及第三章第一节)的翻译实践进行了报告。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为类似文本翻译提供借鉴。笔者之所以选择苏州大学王家宏教授的《新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为翻译文本,是因为该书不仅体现了篮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各个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体育类文本,具有极大的外译价值。笔者所译章节体现了新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历史,水平与普及程度,展现了其不同于欧美篮球运动的特色,有利于传播中国的篮球文化。本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选题具有创新性。目前篮球类翻译作品以英译中为主,介绍的是美国篮球运动及其文化,鲜有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篮球运动,尤其是发展史的文献。(2)翻译具有挑战性。本研究所译文本不仅介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在大众体育、文化和政治方面也涉及较多。因此,译者需翻译大量及多领域的专业术语,这对译者的知识储备和翻译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在翻译理论方面,本文选择了贴合篮球类文本外译的传播学5W理论。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笔者将这一理论与本次翻译实践相结合,本次翻译中的5W分别为:将介绍中国篮球的书籍翻译成外文的中国译者(Who)、介绍新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史(Says What)、通过刊物,教材或政府报告的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国外想了解中国篮球的普通读者(To Whom)、达到向世界介绍中国篮球的历史与文化的效果(With What Effect)。本次翻译实践的步骤如下:(1)以传播学5W理论为基础,建构适用于此次翻译实践的框架;(2)在传播学5W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专业术语的翻译问题;(3)进行翻译,尤其关注长难句的翻译;(4)为术语提供注释,并提供完整的中英文术语对照表。本文的主要框架为:(1)理论构建:对传播学5W理论进行概述,解释如何将该理论运用到本次翻译实践中;(2)案例分析:从篇章,词语和句子三个层面出发,对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3)经验总结:总结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译后审校中发现的错误;(4)附录编订:提供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和其他辅助信息。
曹犇[2](200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对几代领导人的体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与系统分析,一方面通过对不同时期几代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发展特征的研究,系统的分析几代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实质,对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新时期领导人的伟大思想和理论内涵,对推动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世界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研究提供新的内容与思路。本文主要分为八章,结构如下:第一章:陈独秀的体育思想。本章主要介绍了陈独秀的体育卫国思想、“兽性主义”体育观以及全面体育教育思想,扼要地分析了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和第一任总书记的体育思想特征。第二章:毛泽东的体育思想。毛泽东在中国的体育发展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体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体育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体现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突出了体育的政治性,实现了体育为政治服务的历史作用。毛泽东站在协调全国各项事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体育,因而具有方针性和全局性的特点。第三章:周恩来的体育思想。作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他的基本历史责任就是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对外交往,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周恩来把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周恩来通过对体育的关注,基本上实现了他的这一体育发展思想,完成了体育在当时的历史使命。第四章:贺龙的体育思想。贺龙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亲自领导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实践活动将毛泽东提倡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政策,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落到了实处,贺龙对体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体育的奠基人。第五章:邓小平的体育思想。邓小平在继承、发扬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大胆改革的思想,提出了体育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思想,提出了体育走产业化、法制化发展道路的思想,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全面走向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邓小平的体育思想中凸现了他改革的勇气与不断创新的“闯”劲。第六章:江泽民的体育思想。江泽民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体育思想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继续激励体育事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第七章:胡锦涛的体育思想。胡锦涛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成为他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胡锦涛提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再是仅仅为生产、建设、国防服务的手段,而是上升到“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实践中,使体育真正成为为人的实际需求、全面发展服务,进而实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的和谐局面。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胡锦涛在继承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上,在国情、国力发展状况的适宜条件下,发展和升华了我国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特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在新时期迈上了新台阶的具体体现。第八章: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体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本章紧密联系实际,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做一番评价和总结。学术界很少把几代领导人的体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每一代的领导人,他们体育思想的侧重点都不相同,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不同有关。通过系统研究发现,他们的体育思想又是一脉相承、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的,都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前提下(陈独秀除外),实现其体育的历史使命的。本文意在通过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体育思想为研究目标,对他们的体育实践、体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体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综合功能的认识角度与深度以及对体育与国家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认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研究各个领导人体育思想的内涵、实质和各自的特点,以及几代领导集体核心体育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希望能探寻8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经验,以便让人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清晰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也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先进性,提高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更加坚强有力地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马宣建[3](2005)在《论中国群众体育政策》文中认为研究旨在探讨群众体育及其政策的发展规律和经验,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参考。认为:新中国群众体育政策分为理论奠基、受到破坏、恢复和迅速发展3个阶段;中国群众体育政策要点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对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实行不同政策,分类指导等。建议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群众体育政策,研究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条例》等。
梁霞[4](2018)在《从体育口号的演变管窥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历史发展、文化传承、语言结构、思维模式等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造就了我国从古至今一直盛产口号。回顾历史,浩瀚云烟的口号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个国家乃至民族发展的动力。它像一面镜子,影射了千年中国的繁荣与凋敝、荣耀与耻辱,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历代兴衰的见证。口号是一种语言文化的有机建构,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特有的文化符号。口号的提出离不开执政者的执政追求、社会的文化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状态。体育口号是一项以激励人心、鼓动情绪、振奋精神的体育文化形式,体育口号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体育产业的改革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口号形式的多样化;内核的“正能量”也时常引发和感染其他领域。纵观新中国69年来体育发展史,体育口号在不同时期下呈现出的时代特点从侧面见证了新中国69年体育发展轨迹。通过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69年以来,体育口号发展可分为6个阶段:1949—1957初级发展阶段,1958—1966年体育口号强化阶段,1966—1979年相对停滞及复苏时期,1980—1992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年普及应用时期,2001—至今普及推广阶段。通过对不同时期体育口号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的体育口号所传达的时代诉求各有不同,而且在演变的每个阶段都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建国初期的“增强国民体质,发展建设我们的新中国,对新中国的国防巩固”为目标的体育口号,体现了体育能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出力服务这一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以发展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口号,体育口号更加的多元和新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1世纪以来以“全民健身”为目标的体育口号,这个时期体育事业都离不开体育口号的推动作用,与时俱进的体育口号在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各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预计的指向作用。不同时期的体育口号呈现出极强的时代特点。也反应出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种关系。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逻辑学等理论知识,基于新中国体育发展69来的体育口号演变史,对不同时期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体育口号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体育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产生的主要原因、体育口号的时代特征,探讨特定环境和语境下体育口号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又给体育事业带来了哪些帮助,以体育口号演变的时代背景分析我国体育发展的过程,解析体育口号的演变过程中对我国体育事业及至整个民族的影响。体育口号是展现体育事业当时的时代背景、原因及偏重点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窥探出我国体育事业的走向。从建国初期的加强国防建设到后期的“小球带动地球”、再到后来的全面健身,无不呈现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口号的产生也对体育事业的推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向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体育口号的演变也不断的发生这变化,现在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节奏,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反思。本文中也阐述了一些应对的策略,希望为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陈华荣[5](2017)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梳理出我国30多年来形成的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该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龙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核心,以《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主干,以地方性全民健身法规和政府规章为支持,以中央政策和部门规范性文件为保障。研究认为,该体系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供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和依据,也存在如下不足:1)全民健身的目标定位偏实用主义,缺乏超前意识和人本关怀;2)没有突破条块分割的行政权力体系;3)对现有政策资源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向性,更缺乏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前瞻性、系统性认识。建议:从构建全民健身法治体系,提高全民健身治理能力和政策协调机制,提升全民健身政策创新和应用水平等3方面完善我国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谢正阳[6](2010)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苏南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有着丰富的内涵,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的社会阶段,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日益满足的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指导下,体育将承载更多的社会价值,体育不单是“重竞技”、“抓金牌”,而且要把它当成普通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把它作为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手段。而构建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则是民众达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方式和有效保障。本研究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我国及苏南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特点与经验,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和逻辑推理,系统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健康素质、社会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理论研究。提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关系定位、社会功能等。二是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与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追溯体育权利的基本涵义及提出体育权利的意思,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的条件,并鲜明的提出,“公民的体育权利”是“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基点和终极目标,“全民健身体系”则是“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方式和有效保障。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研究。提出“这一问题”的理论构架。全民健身体系的本质上是“显着提高全民族健身素质”的社会化保障系统和服务系统,公共性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其基本特征是它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多元化,是它的保障性、服务性和平民化。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苏南地区全民健身指标体系体系研究。提出具有苏南地区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指标构成。提出指标体系中若干核心指标的量化标准,得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目标的基本数量底线。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目标的实现模式与实现途径研究。提出苏南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等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全民健身作为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一项惠民政策,推行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发展模式,既是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又是苏南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市加快的必然要求。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发展模式有一个历史过程,它的内容是不断充实和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实现程度,最终达到显着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目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苏南模式”,无论是对较发达地区还是对国家的全民健身事业,都将产生重要的借鉴作用,就是对欠发达地区的全民健身事业,都产生较强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程文广[7](2018)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健康中国的体育思想:释义、源起与意义》文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人民身体健康提出,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到要做身体健康的民族,无一不诠释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健康中国的体育思想的要义,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战略定位与方略引领作用。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健康中国的体育思想的释义、源起与意义。研究认为:健康中国的体育思想的来源既有理论来源、实践来源,也有历史来源,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召、历代思想精粹的集成。健康中国的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树立全民健康,弘扬国家健康的大健康观;推动全民健身,掀起体育健身消费热潮;形成全民参与,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刘兰娟,司虎克,刘成[8](2016)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动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演进过程与现实动因。结果认为:我国全民健身理念的历史演进过程主要体现在思想和制度两个层面。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健康第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开展"各种各色体育运动"等思想,为此后我国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国际地位显着提升,面对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的国内发展环境,在新时期转变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及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缓解群众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等现实动因综合作用影响下,基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时期"体育观"的强有力支持,最终促使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从系统目标上升为国家目标。
李树怡,李荣日,王枝桂[9](2005)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周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论坛(发言摘要)》文中研究指明今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整整10周年。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动《纲要》的进一步实施,发挥高等体育院校在传播先进体育文化中的作用,2005年6月3日,天津体育学院举办了以“现代化进程中的全民健身: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纪念《纲要》颁布10周年专家论坛”活动。天津体育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积极参加我国全民健身的系列科研工作,是完成《纲要》起草的主要单位,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次论坛中发言的主要是组织《纲要》起草和实施工作的我国体育界有关领导和有关专家。中央和天津市有关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来自天津市体育局、天津市教委有关部门的领导、天津市各区体育局局长、高校体育部负责人和天津体育学院的领导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各位领导、专家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畅谈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历史进程和《纲要》的深远意义,进一步展望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就论坛发言摘编如下。
Personnel Department,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10](2019)在《新中国体育人才工作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人才工作经历了不凡的发展历程,紧紧围绕发展壮大体育人才队伍这一核心任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人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投入不断加大,人才效能不断提升。宝贵的工作经验主要有:坚守党管人才;坚持德才兼备,重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推进人才管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人才教育培训;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加强协同合作,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加强国际交流。新时代的体育人才工作要继承体育人才工作的历史经验,大力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二、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国家体委部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国家体委部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传播学5W理论指导下《新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概述 |
1.1 文本选择 |
1.2 翻译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翻译实践综述 |
2.2 相关翻译研究综述 |
2.3 相关平行文本综述 |
第3章 翻译理论构建 |
3.1 传播学5W理论概述 |
3.2 基于5W的理论构建 |
第4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语篇层面 |
4.1.1 语篇特点与风格 |
4.1.2 相应翻译策略 |
4.2 词语层面 |
4.2.1 篮球术语 |
4.2.2 其他体育术语 |
4.2.3 政治术语 |
4.2.4 汉语四字格 |
4.3 句子层面 |
4.3.1 长句的翻译 |
4.3.2 平行结构的翻译 |
4.3.3 时代背景句的翻译 |
4.3.4 对原句的修正 |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心得 |
5.1.1 本次翻译的经验与教训 |
5.1.2 对未来翻译实践的指导 |
5.2 尚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非直接引用文献 |
附录二: 与篮球相关术语的中英对照表 |
附录三: 其他专业术语与表达的中英对照表 |
附录四: 学位论文相关翻译实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二、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思想的意义 |
三、本文的特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陈独秀的体育思想 |
一、体育卫国思想 |
二、“兽性主义”体育观 |
三、全面体育教育思想 |
四、体育卫生保健思想 |
五、陈独秀体育思想的特点 |
小结 |
第二章 毛泽东的体育思想 |
一、青年毛泽东的体育实践与思想 |
二、毛泽东的体育教育思想 |
三、毛泽东的群众体育思想 |
四、毛泽东的竞技体育思想 |
五、毛泽东的军事体育思想 |
六、毛泽东的女性体育观 |
七、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着眼点:人民 |
八、毛泽东体育思想产生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
小结 |
第三章 周恩来的体育思想 |
一、周恩来的体育外交思想 |
二、周恩来的体育教育观 |
三、周恩来的群众体育思想 |
四、周恩来的竞技体育思想以及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独到见解 |
五、周恩来的体育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思想 |
六、周恩来关于建立良好体育道德风尚的思想 |
七、周恩来指导体育工作中的历史遗憾 |
小结 |
第四章 贺龙的体育思想 |
一、注重事实,侧重实践 |
二、贺龙体育思想的创造性 |
三、贺龙体育思想的精神实质 |
四、贺龙体育思想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小结 |
第五章 邓小平的体育思想 |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 |
二、中国体育事业必须要大胆改革 |
三、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
四、学校体育教育要全面开展 |
五、群众体育思想 |
六、竞技体育思想 |
七、邓小平体育思想的特点 |
小结 |
第六章 江泽民的体育思想 |
一、实行全民健身战略的全民体育思想 |
二、学校体育思想 |
三、科教兴体的体育思想 |
四、关于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
五、健全体育法规的法治体育思想 |
六、竞技体育思想 |
七、江泽民体育思想评析 |
小结 |
第七章 胡锦涛的体育思想 |
一、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关注 |
二、发展群众体育的新思路 |
三、体育的政治、经济功能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关键作用 |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体育事业 |
五、创造性地提出了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体育思想比较研究 |
一、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体育思想的共同点 |
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体育思想的差异 |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体育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 |
四、几点启示 |
结束语 |
一、为工农健康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发展而倡导体育 |
二、为国家发展和增强群众体质而推行体育 |
三、为民族振兴和人民生活而开展体育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论中国群众体育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逻辑分析法 |
2 分析讨论 |
2.1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发展沿革及其特点 |
2.2 我国群众体育的思想理论基础 |
2.3 群众体育综合指导性政策 |
2.3.1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 |
2.3.2 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 |
(1) 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 |
(2)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 |
2.3.3 群众体育的“三个环节”与“四个重点”政策 |
(1) “三个环节”。 |
(2) “四个重点”。 |
2.3.4 群众体育的基本原则、制度和竞赛 |
2.4 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政策 |
2.5 城市与职工体育政策 |
2.6 农村体育政策 |
2.7 学校体育与业余训练政策 |
2.8 军队体育政策 |
2.9 老年人和残疾人体育政策 |
2.10 民族传统体育政策 |
2.11 群众体育的经济与产业政策 |
2.12 群众体育的科教与宣传政策等 |
3 结论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4)从体育口号的演变管窥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状况 |
2.1.1 国外体育发展渊源 |
2.1.2 国外体育口号的发展 |
2.2 国内研究状况 |
2.2.1 体育口号发展渊源 |
2.2.2 国内体育口号的发展 |
2.2.3 国内体育口号的理论及应用 |
2.2.4 国内体育口号的应用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口号的含义 |
3.2 体育口号的来源 |
3.2.1 国家领导人 |
3.2.2 党政机关组织 |
3.2.3 重要会议 |
3.2.4 民间创作 |
3.2.5 商业广告语 |
3.3 我国体育口号的演变历程与体育事业的发展 |
3.3.1 1949—1957初级发展阶段与体育事业发展 |
3.3.2 1958—1966年体育口号强化阶段与体育事业发展 |
3.3.3 1966—1979年相对停滞及复苏时期与体育事业发展 |
3.3.4 1980—1992年快速发展阶段与体育事业发展 |
3.3.5 1992—2001年普及应用时期与体育事业发展 |
3.3.6 2001—至今普及推广阶段与体育事业发展 |
4 体育口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
4.1 体育口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体育口号的内容失当 |
4.1.2 体育口号语言文字不符合规范 |
4.1.3 攻击性体育口号 |
4.1.4 体育口号的形式化问题 |
4.1.5 体育口号的制度管理问题 |
4.2 完善体育口号反思 |
4.2.1 应重视体育口号的宣传 |
4.2.2 体育口号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 |
4.2.3 政府发布实施口号管理办法 |
4.2.4 加强立法监督与执法力度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法治需求 |
1.1 全民健身需要以法治的方式动员各种力量 |
1.2 全民健身需要以法治的方式克服各种阻力 |
1.3 全民健身需要以法治的方式形成各种机制 |
2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合法性依据 |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依据 |
2.2 法律依据 |
2.2.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关规定 |
2.2.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相关规定 |
2.3 行政法规依据 |
2.3.1《全民健身条例》相关规定 |
2.3.2《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相关规定 |
2.3.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相关规定 |
2.4 地方性法规依据 |
2.4.1 地方性全民健身条例 |
2.4.2 其他相关地方性法规 |
2.5 政府规章依据 |
2.5.1 部门规章依据 |
2.5.2 地方人民政府规章依据 |
3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文件保障 |
3.1 中央政策文件 |
3.2 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 |
4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空间与改进建议 |
4.1 现行体系的完善空间 |
4.2 改进建议 |
4.2.1 构建全民健身法治体系 |
4.2.2 提高全民健身治理能力和政策协调机制 |
4.2.3 提升全民健身政策的创新和应用水平 |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苏南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的社会背景 |
二、选题依据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支撑 |
一、科学发展观理论 |
二、系统科学理论 |
三、终身体育理论 |
四、“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五节 研究视角、思路 |
第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健康素质与社会体育的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健康素质与社会体育的本质 |
一、健康、素质和健康素质基本概念的梳理 |
二、群众体育、大众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基本概念梳理 |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健康素质与社会体育的内在关系 |
一、健康素质的理想状态与社会体育目标的一致性 |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体育与健康素质共同追求的理念 |
三、社会体育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素质的主要途径 |
四、健康素质概念的提出提升了社会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健康素质和社会体育的影响 |
一、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健康素质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
二、生产方式的调整对社会体育和健康素质发展的影响 |
三、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体育和健康素质的影响 |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将更有助于社会体育和健康素质的功能的发挥 |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健康素质、社会体育的地位与功能 |
一、健康素质概念的提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
二、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评价指标 |
三、健康素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
四、社会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
本章小结与启示 |
一、小结 |
二、启示 |
第三章 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与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 |
第一节 体育权利的渊源、涵义及其意义 |
一、体育权利的渊源 |
二、公民体育权利的基本涵义 |
三、公民体育权利提出的意义 |
第二节 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与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 |
一、公民体育权利实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二、公民体育权利实现的基本条件 |
第三节 全民健身体系构建与公民参与 |
一、全民健身体系构建中公民参与的意义 |
二、全民健身体系构建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 |
三、全民健身体系中公民参与的实现路径 |
本章小结与启示 |
一、小结 |
二、启示 |
第四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苏南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构架 |
第一节 全民健身体系的概念来源及其基本涵义 |
一、全民健身体系的概念来源 |
二、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涵义 |
三、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的理论探索 |
第二节 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
一、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必要性 |
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要求 |
第三节 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特征 |
一、全民健身体系的公共性特征 |
二、全民健身体系的公益性特征 |
三、全民健身体系的全面性特征 |
四、全民健身体系的多元化特征 |
五、全民健身体系的平民化特征 |
六、全民健身体系的系统性特征 |
七、全民健身体系的保障性特征 |
八、全民健身体系的服务性特征 |
第四节 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功能 |
一、全民健身体系的保障功能 |
二、全民健身体系的服务功能 |
三、全民健身体系的管理功能 |
第五节 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结构 |
一、关于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的理论设想 |
二、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的理论解析 |
三、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论解析 |
本章小结与启示 |
一、小结 |
二、启示 |
第五章 苏南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奠定了物质基础 |
第二节 苏南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
一、苏南地区各级社会体育组织现状 |
二、苏南地区全民健身法制建设情况 |
三、苏南地区体育人口现状 |
四、苏南地区国民体质监测现状 |
五、苏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 |
六、苏南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现状 |
七、苏南地区体育设施现状 |
八、苏南地区全民健身经费来源情况 |
九、苏南地区体育宣传舆论、信息供给情况 |
本章小结与启示 |
一、小结 |
二、启示 |
第六章 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 |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历史沿革 |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 |
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发展模式 |
一、苏南地区构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的意义 |
二、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的内涵与目标 |
第三节 苏南地区实现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主要路径 |
一、苏南地区构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
二、苏南地区构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的主要路径 |
本章小结与启示 |
一、小结 |
二、启示 |
第七章 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及内涵 |
一、指标、社会指标及社会指标体系的内涵 |
二、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
第二节 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依据及理论基础 |
一、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二、苏南地区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的依据 |
三、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一、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体系选择操作指标的方法 |
二、苏南地区全民健身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的制定与实施 |
三、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设计 |
四、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 |
五、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评价 |
六、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四节 苏南地区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综合评价方法体系 |
一、确定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值 |
二、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 |
三、计算各指标的实际得分 |
四、计算综合得分 |
五、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的阶段划分 |
六、苏南地区实施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进程测评和基本成效 |
本章小结 |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健康中国的体育思想:释义、源起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健康中国释义 |
2.1 体育思想阐释 |
2.2 健康中国的内涵与核心要义 |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健康中国的源起 |
3.1 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
3.2 思想的实践来源:实现健康中国而发展体育运动的建设性探索 |
3.3 思想的历史来源:历代体育思想精粹的汇聚 |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健康中国的意义 |
4.1 树立全民健康, 弘扬国家健康的大健康观 |
4.2 推动全民健身, 掀起体育健身消费热潮 |
4.3 形成全民参与,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5 结束语 |
(8)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动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全民健身理念的历史演进过程 |
1.1 思想层面 |
1.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
1.1.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 |
1.2 制度层面 |
2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动因分析 |
2.1 新时期转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式的客观需求 |
2.1.1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背景 |
2.1.2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条件 |
2.2 我国国民经济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
2.3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及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迫切需要 |
2.4 缓解群众不断增长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不足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
2.5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时期“体育观”的强有力支持作用 |
3 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的政府行为策略选择 |
4 结论 |
(10)新中国体育人才工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奋进的历程 |
1.1 艰苦奠基,迎来初兴(1949—1977年) |
1.1.1 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才工作原则和体制机制 |
1.1.2 体育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改变了旧中国落后的体育局面 |
1.2 协调发展,量质齐升(1978—2000年) |
1.2.1 体育人才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 |
1.2.2 奥运战略指导下的体育人才培养 |
1.2.3 全民健身战略下群众体育人才的激增 |
1.3 奥运助力,加速发展(2001—2008年) |
1.3.1 落实“人才强体”战略,推进人才培养计划 |
1.3.2 各类体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
1.4 深化改革,气象一新(2009—2019年) |
1.4.1 全国性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和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深入推进 |
1.4.2 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
2 辉煌的成绩 |
2.1 体育人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 |
2.1.1 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竞技体育人才数量持续增长,质量显着提升 |
2.1.2 群众体育人才规模日益扩大 |
2.1.3 体育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
2.1.4 体育科研、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发展迅速 |
2.2 体育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
2.2.1 不同类型的体育人才均衡发展 |
2.2.2 体育人才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
2.2.3 现役优秀运动员项目分布结构逐渐优化 |
2.3 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
2.3.1 体育人才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
2.3.2 体育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
2.3.3“五位一体”的体育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
2.4 体育人力资源投入不断加大 |
2.4.1 多元力量对体育人才工作的积极参与 |
2.4.2 后备体育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
2.4.3 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 |
2.5 体育人才的效能不断提升 |
2.5.1 竞技体育人才争金夺银 |
2.5.2 群众体育人才服务人民群众 |
2.5.3 体育产业人才对体育事业的支撑作用正在不断显现 |
2.5.4 体育科研工作者开展大量科学研究,为体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
2.5.5 体育教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
2.5.6 国际体育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力量 |
3 收获与启示 |
3.1 坚守党管人才,保证体育人才发展方向 |
3.2 坚持“德才兼备”,重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
3.3 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谋划部署体育人才工作 |
3.4 推进人才管理改革,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3.5 重视人才教育培训,提升体育人才素质 |
3.6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 |
3.7 加强协同合作,形成体育人才培养合力 |
3.8 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体育人才质量 |
4 未来前进的路径 |
4.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人才方针政策 |
4.2 落实人才强体战略,持续强化对体育人才工作的保障 |
4.3 全面深化体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治理能力 |
4.4 完善体育人才相关政策,优化体育人才发展环境 |
4.5 深入实施体育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聚集高层次人才 |
4.6 加强体育系统人才部门自身建设,建设“体育人才之家” |
四、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国家体委部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播学5W理论指导下《新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钱润智.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研究[D]. 曹犇.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4)
- [3]论中国群众体育政策[J]. 马宣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06)
- [4]从体育口号的演变管窥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反思[D]. 梁霞. 苏州大学, 2018(04)
- [5]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J]. 陈华荣. 体育科学, 2017(04)
-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苏南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研究[D]. 谢正阳. 苏州大学, 2010(11)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健康中国的体育思想:释义、源起与意义[J]. 程文广.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09)
- [8]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动因分析[J]. 刘兰娟,司虎克,刘成.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9]《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周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论坛(发言摘要)[J]. 李树怡,李荣日,王枝桂.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04)
- [10]新中国体育人才工作发展研究[J]. Personnel Department,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体育文化导刊,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