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地区早古生代地层认识

苏杭地区早古生代地层认识

一、对苏杭地区早古生代地层的认识(苏杭扬子——江南型沉积过渡区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鞠天吟[1](1979)在《对苏杭地区早古生代地层的认识(苏杭扬子——江南型沉积过渡区的特征)》文中研究表明 本文讨论范围主要包括湖州、苏州以东,杭州、绍兴以北,杭州湾北岸的广大平原地区。为了对本区的地层分区边界有一较完整的概念,也涉及到丹阳、宣城一线以东的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本区一般只有极少量中生代火山岩的小山,和过去常被误认为上古生界的另星残丘外,均为第四系所掩覆。

张鹏飞[2](2009)在《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定位于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基础性地质研究。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以野外露头剖面为主要基础资料,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镜下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和岩相古地理编图等技术手段,对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构造古地理学研究,明确了中扬子地区古生代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历程,针对研究区争议较大的加里东期华南盆地属性和雪峰造山带属性两大问题,由相关证据入手阐明了本论文自己的观点。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地层中发育3大相组、15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陆相组的风化残积相、冲积扇相和河流相;海陆过渡相组的三角洲相和河口湾相;海相组的碎屑岩潮坪相、碎屑岩无障壁海岸相、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相、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相、碳酸盐岩台盆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台地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陆棚相、浅海局限盆地相、欠补偿型盆地相和补偿型浊积岩盆地相。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可以划分为3大阶段,分别为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扬子陆内海盆稳定沉降阶段、中奥陶世-志留纪的挤压隆升阶段和晚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后海浸盆地阶段。早寒武世-早奥陶世研究区总体古地理格局为西北高、东南低,该时期中上扬子大型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奥陶世-志留纪研究区古地理格局发生重大变革,黔中隆起、江南-雪峰隆起、华夏隆起相继隆升,晚奥陶世五峰期黑色页岩为代表的浅海局限盆地沉积和志留系碎屑岩潮坪沉积为该时期的典型沉积相类型,中晚志留世中扬子全区都隆升为陆。泥盆纪-二叠纪为加里东运动后的新型海浸盆地演化阶段,海浸是沉积相展布的重要控制机制,形成了陆源区周缘高能碎屑岩滨海、低能碎屑岩潮坪与碳酸盐岩台地、台盆在横向上过渡的沉积古地理格局。针对加里东期华南盆地的属性问题,本论文最终研究成果表明加里东期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已经拼贴为一体,该时期华南盆地为一个陆内坳陷海盆,加里东期不存在分隔扬子与华夏两大地块的华南洋盆。得出该结论的证据主要有两方面:①湘桂赣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体呈面状展布,且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为壳源S型花岗岩,这些特征与洋壳消亡形成的花岗岩体无论在分布特征还是在地球化学特征上都有显著的差别;②湘桂赣地区加里东期地层的沉积古地理特征研究表明在目前多数人公认的扬子与华夏的缝合带,即江绍断裂带两侧的加里东期沉积物不存在两大古地理体系的截然跳相现象,而是表现为两侧沉积相带的指状交叉、过渡或呈现为完全相同、统一的岩相古地理单元。针对“雪峰古陆”的属性问题,通过对雪峰地区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不整合面属性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雪峰造山运动的强度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减弱,影响的范围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期逐渐向北西扩展。雪峰及其周缘地区的地层沉积特征则表明,震旦纪-白垩纪雪峰地区经历了复杂的隆凹变迁历程,可概括为五大阶段,分别为早震旦世-中奥陶世的碳酸盐斜坡-陆棚-盆地阶段、晚奥陶世-晚石炭世的隆起剥蚀阶段、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台地阶段、早三叠世的碳酸盐陆棚阶段和中三叠世-白垩纪的隆起-陆相山间盆地阶段。结合上述加里东期华南不存在洋陆碰撞事件的结论,可以看出以元古界出露区为标志的“雪峰古陆”事实上并非古陆,而是一个经历了多期陆内造山事件的复合叠加陆内造山带。

张允白,周志毅,张俊明[3](2002)在《扬子陆块早奥陶世末期—中奥陶世Darriwilian初期沉积分异》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表明 ,扬子陆块早奥陶世末期至中奥陶世 Darriwilian初期各类沉积呈明显带状分布 ,但南北两侧沉积带分布并不对称。各沉积带总体走向为南西—北东向 ,不同阶段沉积带类型及位置略有变化。自古陆向东南方向 ,早奥陶世末期—中奥陶世初期依次发育近岸砂砾质沉积带 ,近岸砂质、泥质沉积带 ;内陆架泥质夹碳酸盐沉积带 ;浅外陆架碳酸盐夹泥质沉积带 ,含铁泥质碳酸盐沉积带 ,边缘碳酸盐沉积带 ;深外陆架斜坡泥质夹砂质、碳酸盐沉积带 ,泥质夹粉砂质沉积带 ,泥质、碳质沉积带。中奥陶世早期至 Darriwilian初期演变为近岸白云质与陆源碎屑沉积带 ;内陆架碳酸盐与泥、砂质沉积带 ;浅外陆架碳酸盐夹泥质沉积带 ,含铁泥质碳酸盐沉积带 ,边缘碳酸盐沉积带 ;深外陆架斜坡泥质夹砂质、碳酸盐沉积带 ,泥质夹粉砂质沉积带 ,泥质、碳质沉积带。扬子陆块北缘早奥陶世末期—中奥陶世初期发育浅外陆架粉砂质、泥质、碳酸盐沉积带 ,边缘碳酸盐沉积带 ;中奥陶世早期至 Darriwilian初期则包括浅外陆架碳酸盐沉积带 ,粉砂质、泥质 ,外陆架碳酸盐沉积带 ,边缘碳酸盐沉积带

赵元龙,袁金良,张正华,毛家仁,黄友庄,龚显英,王崑[4](1993)在《华南过渡区凯里组及同期地层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凯里组为卢衍豪教授1963年所建,周志毅等(1980)详细工作后,面貌比较清楚。它是分布于贵州东部丹寨、台江、玉屏一带的以泥、页岩为主厚约300m的一套地层,属过渡区。化石丰富,以三叶虫Pagetia,Oryctocephalids,Ptychopariids最为发育,由下而上建立了4个三叶虫带。与滇东陡坡寺组对比,顶、底界线一致;与黔北扩大的高台组(周志毅等1980,278页)对比,顶界略高于高台组。时代暂定为中寒武世(周志毅等1979,

鞠天吟[5](1989)在《浙江寒武系的划分与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的寒武系据其岩性岩相及所含化石特点,浙西属东南型的江南沉积区,浙北—杭嘉湖属扬子—江南过渡型沉积区。前者地层序列为;下统荷塘组、大陈岭组,中统杨柳岗组,上统华严寺组、西阳山组。后者地层序列为:下统超山组,中统杨柳岗组,上统超峰群。寒武系底界为含梅树村期小壳化石层;顶部以含三叶虫Lotagnostus hedini带与奥陶系三叶虫Hysterolenus带分界。

袁鑫鹏,袁金良,刘建波,党皓文[6](2009)在《湖北兴山寒武系覃家庙群底部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学意义》文中指出三峡地区覃家庙群以一套缺乏化石的薄层白云岩沉积为特征。新近在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覃家庙群底部发现Kaotaia gedongensis Yuan & Zhao,Kunmingaspis yunnanensis Chang,Chittidilla sp.等三叶虫。依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结合研究剖面与覃家庙群标准剖面和参考剖面岩石地层学对比,认为三峡地区覃家庙群为跨传统下、中寒武统的地层单元。

林天瑞,林焕令,周天荣[7](1983)在《江苏昆山寒武纪三叶虫的发现》文中提出 继江苏煤炭勘探队在昆山县城附近钻孔中,首次发现中寒武世三叶虫(Triplagnostus,Dorypyge)之后,江苏省第六普查勘探大队于1978年11月,又在昆山县玉山镇西北1,000米马鞍山脚下昆1钻井中,采获大量中、晚寒武世三叶虫。经笔者研究结果,计有21属,27种及2个未定的属种,其中新属2个,新种10个,未

韩颖[8](2018)在《山东潍坊寒武系张夏组女神双耳虫带三叶虫动物群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为了补充郯庐断裂带地区完整女神双耳虫带(Amphotondeois带)的古生物信息,完善Amphoton deois带三叶虫组合及其生物特征,以及在前人对山东地区张夏组地层与张夏期古地理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山东地区Amphoton deois带地层对比与“时”级古地理,本文以郯庐断裂带西支西侧的山东潍坊五党山张夏组完整的AAmphoton deois带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研究区密集分层、逐层采集三叶虫化石,与国际地层单位对比,以及将五党山Amphoton deois带的岩性特征及三叶虫分布特征与山东地区其他7条寒武纪较为典型剖面的Amphoton deoisn带对比等方法对山东地区Amphoton deois带进行研究,认为五党山Amphotondeois带属于寒武系第三统鼓山阶张夏组盘车沟段,三叶虫产出丰富,发现有以下属种:Ammagnostus laiwuensis(Lorenz,1906),Amphoton deois(Walcott,1905),Anomocarella albion Walcott,1905,Baltagnostusyaojiayuensis Yuan et al.,2012,Dorypyge richthofeni Dames,1883,Fuchouia manchuriensis(Walcott,1911),Grandioculus sp.,Hypagnostusparvifrons(Linnarsson,1869),Maotunia distincta(Resser et Endo,1937),Mapania striata Resser et Endo in Kobayashi,1935,M.(Mapanella)blackwelderi(Resser et Endo,1937),Mapanopsis expansus Chang,1963,Parayujinia sp.,Solenoparia intermedia(Walcott,1906),Szeaspis centronatus(Resseret Endo,1937),与山东其它地区Amphotondeois带三叶虫组合基本一致。在化石组合上,第2、14、16、17层属种数量最多,第32、34、35层属种数量最少,而第3、26、29、31、33层未见有三叶虫化石;第2、16、17层多节类属种数量最多,第14层球接子类属种数量最多。其次,山东地区Amphoton deois带集中在鲁西地层分区,在潍坊-临沂地层小区位于张夏组盘车沟段下段,在淄博-新泰地层小区中在盘车沟段上段、中段、中下段均有分布,对应济南-滕州小区张夏组上灰岩段。此外,本文在前人对山东地区张夏期古地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山东地区在“Amphotonareois时”发育浅滩与滩间海,自西向东水体逐渐加深,整体表现出东深西浅的沉积环境;而南部枣庄地区发育浅滩相,没有球接子生存,水体较浅,推测该区在“Amphoton deois时”可能为开阔台地内的水下隆起。

许保桐[9](1981)在《上海地区地层概述》文中提出 上海地质工作经过30年来的努力,有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性资料,成绩显著。尤其是近几年来注意和加强了基础方面的工作(例如:构造、地层、岩浆岩等),比较完整地建立了上海地区地层层序,这对进一步研究和掌握本区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地面沉降,寻找新水源,找矿及地震地质等方面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地区除去金山、松江等县见有零星分布的由火山岩组成的小山(如:天马山、查山、秦望山、佘山等)外,第四系地层广复全区,因而本区基岩地层的研究,主要靠钻孔资料,据不完全统计钻到基岩的钻孔约600多个;由于绝大部份钻孔终孔深度较浅,并且包括了一

俞国华,包超民,方炳兴,马武平,宋福泉,何圣策[10](1995)在《浙江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简介》文中认为本文介绍浙江省岩石地层单位清理成果。按照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出原则,对浙江省境域内出露的元古界—第四系进行全面清理:划分出岩石地层单位109个,其中群级11个、组级94个;在清理中新建3个组,启用6个群19个组,引用外省12个组,未采用2个群27个组。并明确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含义及时代。

二、对苏杭地区早古生代地层的认识(苏杭扬子——江南型沉积过渡区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苏杭地区早古生代地层的认识(苏杭扬子——江南型沉积过渡区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来源及科学意义
    1.2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第二章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特征
    2.1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框架
    2.2 古生代大地构造格局及演化
第三章 古生代地层发育特征
    3.1 寒武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3.2 奥陶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3.3 志留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3.4 泥盆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3.5 石炭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3.6 二叠纪地层及残余地层展布
第四章 古生代沉积相类型及发育特征
    4.1 陆相组
        4.1.1 风化残积相
        4.1.2 冲积扇相
        4.1.3 河流相
    4.2 海陆过渡相组
        4.2.1 三角洲相
        4.2.2 河口湾相
    4.3 海相组
        4.3.1 陆源碎屑型潮坪相
        4.3.2 陆源碎屑型无障壁海岸相
        4.3.3 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相
        4.3.4 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相
        4.3.5 碳酸盐岩台盆相
        4.3.6 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台地相
        4.3.7 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陆棚相
        4.3.8 浅海局限盆地相
        4.3.9 欠补偿型盆地相
        4.3.10 补偿型浊积岩盆地相
第五章 古生代区域沉积格架及构造沉积演化模式
    5.1 寒武纪区域沉积格架
    5.2 奥陶纪区域沉积格架
    5.3 志留纪区域沉积格架
    5.4 泥盆纪区域沉积格架
    5.5 石炭纪区域沉积格架
    5.6 二叠纪区域沉积格架
    5.7 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模式
第六章 典型沉积相组合发育模式
    6.1 早古生代早期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欠补偿盆地组合发育模式
    6.2 早古生代晚期碎屑岩潮坪-补偿型浊积岩盆地组合发育模式
    6.3 泥盆纪碎屑岩滨海-碳酸盐岩台地、台盆组合发育模式
    6.4 石炭-二叠纪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台地组合发育模式
第七章 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
    7.1 编图思路及图件表达方法
        7.1.1 编图原则与编图思路
        7.1.2 编图单元及图件表达方法
    7.2 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
        7.2.1 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扬子陆内海盆稳定沉降阶段
        7.2.2 中奥陶世-志留纪挤压隆升阶段
        7.2.3 晚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后海浸盆地阶段
第八章 关于“华南洋”与“雪峰古陆”的认识
    8.1 关于“华南洋”的认识
        8.1.1 “华南洋”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8.1.2 早古生代“华南洋”属性及相关证据
    8.2 关于“雪峰古陆”的认识
        8.2.1 “雪峰古陆”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8.2.2 “雪峰古陆”为多期复合陆内造山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湖北兴山寒武系覃家庙群底部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剖面介绍
二、覃家庙群岩石地层学对比
三、覃家庙群三叶虫生物地层学
四、结 论

(8)山东潍坊寒武系张夏组女神双耳虫带三叶虫动物群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的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概况
    2.2 研究剖面介绍
3 系统古生物
    3.1 球接子目Agnostida Salter, 1864
    3.2 耸棒头虫目Corynexochida Kobayashi,1935
    3.3 褶颊虫目Ptychopariida Swinnerton,1915
    3.4 栉虫目Asaphida Salter,1864
4 山东地区Amphoton deois带地质意义
    4.1 山东地区Amphoton deois带地层对比
    4.2 山东地区“Amphoton deois时”古地理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硕士期间获得主要成果
致谢

四、对苏杭地区早古生代地层的认识(苏杭扬子——江南型沉积过渡区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对苏杭地区早古生代地层的认识(苏杭扬子——江南型沉积过渡区的特征)[J]. 鞠天吟. 地层学杂志, 1979(04)
  • [2]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D]. 张鹏飞.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3]扬子陆块早奥陶世末期—中奥陶世Darriwilian初期沉积分异[J]. 张允白,周志毅,张俊明. 地层学杂志, 2002(04)
  • [4]华南过渡区凯里组及同期地层的初步研究[J]. 赵元龙,袁金良,张正华,毛家仁,黄友庄,龚显英,王崑. 地层学杂志, 1993(03)
  • [5]浙江寒武系的划分与对比[J]. 鞠天吟. 浙江国土资源, 1989(02)
  • [6]湖北兴山寒武系覃家庙群底部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学意义[J]. 袁鑫鹏,袁金良,刘建波,党皓文. 地层学杂志, 2009(01)
  • [7]江苏昆山寒武纪三叶虫的发现[J]. 林天瑞,林焕令,周天荣. 古生物学报, 1983(04)
  • [8]山东潍坊寒武系张夏组女神双耳虫带三叶虫动物群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 韩颖.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上海地区地层概述[J]. 许保桐. 上海地质, 1981(01)
  • [10]浙江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简介[J]. 俞国华,包超民,方炳兴,马武平,宋福泉,何圣策. 浙江地质, 1995(01)

标签:;  ;  ;  ;  ;  

苏杭地区早古生代地层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