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品种退化的原因及防止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冯雪妮[1](2020)在《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杨凌是我国首个农业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所在地,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物,分析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与新品种应用现状与问题,对于蔬菜产业发展和引领示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官网查询、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杨凌主要蔬菜种植与新品种选育和应用的现状与成就和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成就与问题:杨凌示范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且种植技术不断进步。以茄果类种植面积最大,平均每户栽培番茄约1067.2 m2,且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不同种类蔬菜的投入与经济效益差异很大,番茄栽培平均投入3460元/667m2,平均收入22400元/667m2,叶菜类种植面积最小。蔬菜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资成本高,风险比较大,病虫害严重,栽培蔬菜种类较少,盲目跟风现象严重。(2)杨凌示范区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成就与问题:科研机构与企业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有很大差异。过去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共审定了78个新品种,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共审定约66个新品种。然而,前者推广比例仅占24.4%,而后者推广比例达42.4%,表明科研机构重审定,而企业更重应用。(3)对蔬菜种植建议:(1)政府应尽可能地在农资投入等方面给予农户政策范围内的财政补助,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投入,保护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2)加强系统的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提升农户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3)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减少农业生产中农民的高成本风险;(4)通过科技扶贫的方式,由农林高校种植相关的专家教授对口进行科技帮扶与技术指导,引导其科学种植管理;(5)通过对种植成果突出的种植户进行嘉奖,并邀请其给其他农户讲授种植经验教训,带领技术比较弱的农户共同发展。针对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1)成立有关机构,实现科研部门、种植研发销售单位与农户的有机衔接,实现科研成果快速推广应用;(2)政府部门加大对育种单位的支持力度,鼓励育种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加大科研攻关,选育更多蔬菜新品种;(3)扶持示范园区引进优质栽培品种,进行大面积的栽培示范与推广,引导农民认识与喜爱更多的蔬菜新品种;(4)加强对已有蔬菜品种的管理,及时进行普查与登记,掌握它的特性和抗病性,通过筛选,推广出高产优质的蔬菜新品种;(5)建立完善的品种监督机制,掌握品种发展态势,为蔬菜新品种选育创造良好环境,使育种者利益得以保障。本研究分析了杨凌示范区的蔬菜种植与品种选育及应用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为促进杨凌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樊金凤[2](2020)在《阜阳恋思萝卜提纯复壮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研究恋思萝卜提纯复壮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工作,是保留优良品种与高产关键所在,高效利用肥料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与实验室测定对恋思萝卜的提纯复壮技术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恋思萝卜提纯复壮工作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对恋思萝卜进行花期套袋工作,并设置未套袋对照组,连续了进行三年五代的大棚试验记录,分别是恋思萝卜的基本性状(叶片数量、根重、肉质根直径、肉质根绿色占百分比)、营养成分(水分、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套袋的恋思萝卜品质明显改善,且性状稳定,营养成分提高、产量显着提高。可见,本次试验达到了提纯复壮的目的,以后生产中可以大田推广种植。2、恋思萝卜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设计四种施肥方案,分别是复合肥、复合肥+有机肥、有机肥、复合肥+微生物肥作用下恋思萝卜生长过程中的基本性状、质构特性和营养成分的记录。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复合肥+微生物肥的施肥方式下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明显高于其他施肥方式,说明良好的施肥方式促进高产与水肥的高效利用还可以改善恋思萝卜品质、外观品质及营养品质。绿色高效栽培每个环节都特别关键,主要是节约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以上试验结果说明,恋思萝卜的提纯复壮与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以选优汰劣,防止蔬菜品种的退化,使品种恢复优良性状,而且可以显着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最主要可以增产提质。
杨明阳[3](2020)在《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惠济河中下游,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合辣椒的种植,其中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过当地持续努力,柘城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辣椒产业基地,重要的辣椒种植、集散、加工基地和价格形成中心,辣椒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柘城县辣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柘城辣椒”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因此,对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柘城县辣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逻辑归纳、现场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柘城县辣椒产业进行实地研究,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其中,第一部分是绪论,提出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辣椒产业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提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定义了辣椒产业的相关概念,阐述了与辣椒产业相关的一些理论;第三部分,对柘城辣椒产业的发展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用SWOT模型剖析了柘城辣椒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借鉴国内典型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得出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的启示;第六部分,对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是研究得出最终结论,并对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进行展望。研究认为,柘城县辣椒产业地域特色显着,产业发展影响度比较高,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当地辣椒产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不强、品牌建设不完善、缺少深加工企业等原因,造成辣椒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辣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辣椒品种退化、深加工不足、产业链短、区域品牌效应影响低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建议:完善辣椒种植环节、建立标准化的加工出口基地、完善辣椒交易市场、加强区域性品牌建设、建立新型辣椒产业发展模式等。本文的创新点是系统地对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进行综合研究;基于有关学者得到的数据和SWOT分析,针对性地分析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柘城县辣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陈占伟[4](2019)在《甘肃省高台县辣椒37-94引种栽培与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己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台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雪天气少、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日光温室作物栽培,设施蔬菜已发展为高台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在高台县下辖的9个镇均有发展,主要集中分布在巷道镇、宣化镇、南华镇及合黎镇等距离县城较近的几个乡镇。辣椒(Capsicum annuum L)作为高台县重要的设施栽培蔬菜,主要栽培茬口有早春茬、秋冬茬及秋冬一大茬,常年辣椒栽培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有三大类十多个品种,年生产辣椒3万多吨,年产值近4000万元。为了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和适应设施农业生产的需要,引进推广适宜高台县日光温室栽培优良品种,并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开展了辣椒37-94引种栽培试验,将该品种与当地传统栽培的4个辣椒品种进行了植株性状、果实性状、抗逆性以及产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比较,并以该品种为基础材料,探究了不同定植密度、整枝方式及水肥试验处理对植株生长、果实性状及产量等影响,配套建立了“回头椒”高产整枝、滴灌水肥一体化及有害生物绿色植保等技术在辣椒生产中的综合应用。同时,实践总结了辣椒37-94栽培管理技术及“良种+良法”实施后的成功推广经验,为其标准化生产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和参考。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37-94辣椒的区域适应性及品种特性。经过试验栽培,总结出37-94辣椒有以下几个特点:(1)早熟性好,生育期长,果实外观佳,亮度高,整齐性好,单果重73-82 g、果实长度32-38 cm、果肩宽3.85-4.36 cm、果肉厚0.24-0.28cm、株高2.10-2.19 cm、茎粗2.26-2.43 cm;(2)冬季低温连续坐果性强,产量优势明显,平均亩产可达92457 kg,低温季节不会出现落花落果现象;(3)植株生长势强,耐低温性能好,越冬种植不易歇秧,综合抗病性好,不易死棵;(4)果实口感香辣,果核小,腔内籽粒少;(5)侧枝短,易于管理。综合植株生长特点、果实性状、产量品质、抗逆性表现以及市场需求等均优于当地传统种植品种,适宜作为主推辣椒品种在高台县早春茬和秋冬茬日光温室中栽培种植。2、筛选出了37-94辣椒合理的定植方式、栽培密度和最佳整枝方式。在株行距0.4 m×0.6 m,栽培密度2480株/667 m2,单株定植下“四秆整枝”的辣椒植株长势、果实性状等综合性状表现最优,且采收期延长,前期产量及总产量优势明显,分别达到24800 kg/667 m2及92457 kg/667 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建议在辣椒栽培中选择应用。3、配套建立了37-94辣椒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优化提出了37-94辣椒“回头椒”高产整枝技术,示范了滴灌水肥一体化及有害生物绿色植保技术等在辣椒生产中的综合应用;在田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多留“回头椒”是辣椒37-94增产高产的关键;滴灌水肥一体化较传统水肥施用在改善温室环境、减少病害发生、节省水肥、省工增效等方面效果显着;主推高温闷棚、色板诱虫、防护网阻虫、免深耕土壤调理和生物农药防治5项有害生物绿色植保技术,这些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辣椒产量、品质和生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应用。4、总结了37-94辣椒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及“良种+良法”成功推广经验。对37-94辣椒“回头椒”高产整枝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科技园区引领、示范样板带动、优惠政策推动和技术培训提升4个方面高效便捷的技术推广模式和相关指导建议,有效实现了技术、服务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良种+良法”同步推广。
金静华[5](2020)在《常熟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一种必需品,蔬菜的消费量和消费种类的增长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我国包括常熟市蔬菜消费逐年递增。我国是世界蔬菜生产第一大国,常熟是苏南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其蔬菜产业是本市乃至苏州大市农业中举足轻重的一环。论文通过文献查询、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式从常熟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产业概况、种植区域、产量产值、从业人员概况、产业科技含量等方面介绍了常熟市蔬菜产业概况,通过SWOT模型分析,得出了常熟蔬菜产业存在自然环境优越、区位条件优越、蔬菜产业基础良好、规模化生产有良好开端、品牌建设起步、科技基础良好、特色蔬菜资源丰富、蔬菜刚性需求旺盛、特色保健蔬菜前景广阔、休闲观光产业园大有作为等发展优势和机遇;也存在劳动力短缺,从业人员老龄化、土地问题严峻、承包权偏短、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销衔接不力、特色种植资源保护不到位、蔬菜种植比较利益下降、蔬菜保护政策不力、机械化程度低、结构性局部性供需矛盾始终存在、种业产业薄弱、蔬菜市场不稳定等发展限制。本文通过常熟市蔬菜产业实际,并汲取国内外几个蔬菜发达国家、地区和城市的经验,进一步尝试提出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推动农技部门更好履职,科学指导统筹种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农解决产销衔接难题;科学规划,注重可持续生产,通过政策给土地确权,种养结合,改良土壤环境,做好蔬菜生产废物管理;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保健蔬菜;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因地制宜提高机械化水平;发展观光果蔬产业;开发优质新品种等常熟市蔬菜产业发展升级的相关建议,推动常熟市蔬菜产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
宋群[6](2019)在《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认为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连片贫困县分布较多,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是满足农产品供应、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受到当地光热条件影响,同时也受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了南疆四地州,包括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四地州的22个深度贫困县30个乡村。主要调查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影响因子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2017年南疆四地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占全区人口的45.21%,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区33.24%,人均收入为全区的70.13%,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蔬菜仍然是南疆四地州设施作物的主要种类。从22个县市调查数据来看,设施蔬菜产能只有97.06万吨,缺口达90万吨以上。比较南疆四地州发展设施蔬菜的资源条件可得,发展设施蔬菜自然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叶城县、和田地区皮山县、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克州阿克陶县;社会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疏附县、和田地区和田县。当前南疆四地州日光温室的茬口主要有“春提早”“秋延晚”以及越冬生产等3种类型。日光温室采取春提早黄瓜—秋延晚番茄—叶菜、春提早黄瓜—秋菜豆(或豇豆)—越冬茬叶菜的净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将是未来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茬口调整的趋势。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主要有:(1)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2)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3)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4)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5)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有:(1)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2)结合资源禀赋种植优势特色品种,与市场良性互动;(3)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4)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5)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周晗[7](2018)在《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从2004年我国开始发展产业扶贫到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产业扶贫经历了从贫困区域瞄准到贫困农户瞄准的转变。从2004年到2016年,河北省累计解决了692.9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减贫成效的取得与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本文运用贫困和反贫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对河北省产业扶贫的减贫效应进行了现状、理论和实证分析,归纳了河北省产业扶贫的经验和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助于提高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的路径。在产业扶贫现状方面,本文使用《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和贫困户家庭情况的调研数据,分析了河北省贫困片区和贫困户的多维贫困现状、产业扶贫资源禀赋和布局、扶贫政策、资金投入和经济组织发展状况,揭示了贫困户的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低下,同时表现在教育、住房、健康和社会保障等多个维度的现实。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产业扶贫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产业扶贫传导机制包括直接和间接机制,其中直接机制包括流转土地、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和雇用工人的机制,间接机制包括增长效应机制和涓滴效应机制。从实证分析角度,分别使用明瑟方程和GMM模型对产业扶贫的直接和间接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产业扶贫的直接减贫效应方面,通过农业产业项目和农村二三产业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了农业产业项目的直接减贫效应高于农村二三产业项目,但是农业产业项目的总投资收益率低于农村二三产业项目的结论,找到了产业扶贫直接减贫效应的影响因素;在产业扶贫的间接减贫效应方面,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扶贫的间接减贫效应显着主要是因为产业扶贫的“增长效应”显着,产业扶贫的“涓滴效应”不显着是我国产业扶贫从区域瞄准转向贫困户瞄准的重要原因。根据现状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河北省产业扶贫中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制约减贫效应提高的问题,归纳总结了提高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的途径,主要包括建立综合性产业扶贫治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广产业扶贫模式和提高贫困人口参与程度等。
郭少博[8](2018)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蔬菜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蔬菜产业发展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7年河北省蔬菜总产量达8877.5万吨,蔬菜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1%,河北省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农业主导产业中的第一产业;蔬菜是居民一日三餐的基本消费需求,蔬菜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河北省蔬菜已经由小菜发展为重大的民生产品;河北省水资源短缺,发展蔬菜产业与保护水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蔬菜产业加快生产方式转变,调整生产结构,河北省蔬菜产业已经由追求产量发展为整个农业绿色发展的领军产业。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近几年河北省蔬菜滞销问题严重,揭示了河北省蔬菜供过于求、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问题。另外,山东大葱毒死羊事件和焦点访谈“有机蔬菜有玄机”的报道揭示出消费者对蔬菜质量安全事件的恐慌和对高质量蔬菜的强烈需求。本文以供给侧为视角,研究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对满足消费者个性高端蔬菜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蔬菜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当前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问题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研究视角,利用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和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问题。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梳理了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产业发展理论、消费者需求理论、消费者认知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对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蔬菜需求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剖析司马庄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和唐山万事达蔬菜基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案例,借鉴其成功经验;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河北省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在于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市场需求与生产结构不平衡、生产的投入与效益不平衡以及资源环境与绿色发展不匹配;第二,蔬菜需求调查实证分析表明,消费者对反季蔬菜、高端蔬菜、调味蔬菜等精细品种蔬菜的消费逐步增加;健康安全、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品种新奇等因素都是消费者购买蔬菜时比较关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蔬菜质量安全问题,购买蔬菜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品牌、绿色认证和质量追溯机制成为人们辨别蔬菜品质优良的主要方法;第三,剖析蔬菜基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案例得到的启示在于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照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强化科技支撑,从新品种、生产标准、高效管理等方面提高蔬菜生产质量,从品牌建设、三产融合等方面开发蔬菜的多功能性,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提高蔬菜产业经济效益。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分析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问题,提出河北省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行对策;第二,在调查分析消费者蔬菜需求状况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消费者高质量蔬菜购买决策进行分析,明确了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第三,从生产者角度入手,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蔬菜基地进行调研,剖析其主要做法、改革创新点和取得成效,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任改婷[9](2017)在《长寿花扦插繁殖观赏性状退化分析及种苗复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长寿花‘Loren’、’Fiesta’、‘Theron’3个品种进口无根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无根苗及扦插第三代苗,株高、茎粗、冠幅、节数、节间长、花枝数、花朵数、花梗长、花瓣数、花冠径10个主要观赏性状指标以及根系活力,在苗期、花蕾期、盛花期的测定与数据采集,分析地下部分生长与扦插退化现象的相关性。并采用体胚发生诱导途径对退化植株进行复壮技术的探索,以复壮后的组培苗做为母本,连续扦插六代,与进口无根苗及无根苗扦插第三代苗进行10个观赏性状之间的对比,比较复壮苗、进口无根苗及进口无根苗多代扦插苗之间的差异,研究退化原因,探寻复壮方法,为长寿花种苗国产化繁育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长寿花优质种苗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进3个长寿花进口品种无根苗,培育成品花,确定其观赏性状指标为平均株高15.0-16.0cm,茎粗 15.5±1.5mm,冠幅 14.0-15.0cm,花梗长 4.0±1.0cm,3 个品种长寿花在开花枝数、小花朵数、花瓣数、花冠径等观赏性状上有差异。进口品种无根苗扦插一代后观赏性状出现退化,但苗期表现不明显,盛花期表现明显;其退化程度‘Fiesta’>‘Loren’>‘Theron’。(2)长寿花种苗复壮技术研究发现,以叶片做为外植体开展体胚途径退化苗的复壮研究,得到生长健壮,观赏性状好的组培苗。其中以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的组培苗易发生畸形变异;以花瓣为外植体诱导率低,且组培苗植株茎秆细弱。以叶片作为外植体,采用MS±6-BA1.0mg/L±NAA0.1mg/L,附加蔗糖和琼脂,‘Loren’和‘Fiesta’可诱导出大量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85.01%和 82.44%,采用 MS±6-BA2.0mg/L±NAA0.2mg/L,附加蔗糖和琼脂,‘Theron’诱导率也可达到68.41%。在胚状体的诱导过程中,发现AC添加浓度对胚状体诱导有一定影响;在胚状体诱导成苗过程中,3个品种的最适诱导培养基6-BA添加浓度不同;成苗继代增殖过程中发现随着6-BA浓度(0-0.4mg/L)增加,增殖系数增加。(3)复壮后的种苗扦插六代后与进口无根苗及进口苗扦插三代后的种苗进行性状比较,结果发现复壮苗扦插第三代10个主要观赏性状与进口种苗无差异;且复壮后的前三代苗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扦插至第四代开始出现性状退化,表明进口无根苗为扦插三代以后的扦插苗。
王亚坤[10](2015)在《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为我国蔬菜大省,2013年蔬菜产量7902.1万吨,占全国当年蔬菜总产量的10.75%,蔬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2位。蔬菜生产在发挥促进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作用的同时,对生态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蔬菜生产中肥料、农药和农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对蔬菜品质也产生影响,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蔬菜在内的现代农业生产必须走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展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及效益评价,是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蔬菜产业发展战略转移的需要,开展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及效益评价,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保障蔬菜质量安全、促进区域农业和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新价值理论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年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开展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及效益评价研究,包括从耕地资源数量、耕地质量、耕地细碎化程度等方面分析耕地资源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生产者对水资源利用、节水灌溉设施采用等方面分析水资源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施肥投入、施肥结构、化肥用量、农药投入、农药施用、农膜投入、农膜用量、生产设施等方面分析物质投入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劳动力对蔬菜生产的影响,用蔬菜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科技进步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对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进行科学评价,得出如下的主要结论:蔬菜总产量的增长依赖于播种面积的增加,耕地是制约蔬菜总播种面积的关键因素。普通农户主要依赖自有耕地进行生产活动,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对耕地的需求大,耕地成为限制大户(家庭农场)蔬菜生产的重要因素。当前耕地质量有待提高,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板结等问题较严重,耕地质量会对蔬菜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耕地细碎化对蔬菜生产管理和销售等方面产生较严重影响,大部分生产者受到耕地细碎化问题的限制。蔬菜生产者虽然意识到了灌溉经加深、吃水面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灌溉中只收取电费,不需要支付水费,因此生产者对节水问题较为漠视,节水技术采用率较低,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出于节水灌溉节约增效、节水灌溉补贴、生产技术需求等经济原因,节水设施采用积极性较高。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肥料投入较高。河北省蔬菜生产单位面积农家肥投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蔬菜生产中农家肥投入需要增加。河北省设施蔬菜单位面积化肥用量较高。蔬菜生产者中,单位面积肥料投入差异较大,并且施肥结构差异也较大。普通农户单位面积化肥投入最多,且农家肥比例较低,农户蔬菜生产中肥料施用行为有待规范。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对农药的需求较大,生产者只关注农药的防治效果的问题严重,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意识较低。农膜的使用对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作用重大,但生产者对残膜危害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了解,对残膜回收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河北省设施蔬菜单位面积产量是露地蔬菜产量的1.14倍,设施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露地蔬菜的1.99倍,设施蔬菜单位面积净利润是露地蔬菜的1.82倍。综合来看,生产设施对提高蔬菜生产产量、产值和净利润方面均有显着效果。劳动力数量对蔬菜种植面积、影响种植品种和影响种植模式均。蔬菜生产耗费人工,劳动力成本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蔬菜生产中大量劳动力需求使得绝大部生产者需要雇工来完成蔬菜生产。在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家庭劳动力数量/雇工费用是制约大多数蔬菜生产者种植面积扩张、种植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的因素。选用施肥结构问题作代表来研究劳动力质量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生产者特征、对当期收益、长远收益、精神收益的认知以及施肥环境5方面,选取13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计量估计。结果表明饲养牲畜对蔬菜生产者提高其农家肥施用比例有显着正影响,蔬菜种植户对某类肥料价格感知越合理就会提高这类肥料的投入,如对农家肥价格感觉越合理,就会增加农家肥投入,对化肥价格感觉越合理,就会增加化肥的投入,蔬菜种植户对耕地质量退化问题的重视程度、耕地保护意识、对化肥负面作用的认识、科学施肥培训均对提高其农家肥施用比例有显着正影响。引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概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选取露地番茄、设施番茄、露地黄瓜、设施黄瓜、露地茄子、露地甜椒、露地甘蓝、露地大白菜8个蔬菜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蔬菜生产中每亩用工数量、每亩化肥用量等五个指标作为投入,以蔬菜单位面积主产品产量作为产出,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蔬菜生产的Malmquist指数。从计算结果表明,2011-2013年间,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TFP下降了0.3%,在全国30个地区中排名第21位。河北省蔬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出现下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下降了1.1%和1.6%,技术效率的下降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造成的,河北省蔬菜生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也均下降了0.5%。从品种情况来看,河北省TF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露地番茄和露地甜椒2个品种,露地黄瓜和设施黄瓜排名最后。河北省作为蔬菜大省,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优势。在广泛参考相关文献和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变量层三个等级的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专家给出的参考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各个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共筛选出可以反映蔬菜生产综合效益的12个指标,其中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和单位面积净利润3个指标表示经济效益,农业劳动力带动作用、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产值占全省农业产值的比重、新品种技术采用情况和设施蔬菜发展水平5个指标表示社会效益,施肥结构情况、化肥投入数量、农药投入情况和节水设施采用情况4个指标代表生态效益。在指标筛选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提取,并对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的综合效益进行计算,河北省2011-2013年蔬菜生产综合效率得分为107.87分,其中经济效益得分为-9.66分,社会效益得分为94.32分,生态效益得分为23.20分,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是河北省蔬菜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最后,根据分析和研究结论,提出河北省未来可以从提升河北省蔬菜生产蔬菜科技创新水平;建立河北省蔬菜生产总面积控制制度,合理减少蔬菜种植面积,注重蔬菜产业的质量提升;制定适合当地的生产标准,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加速土地流转,实行园区化管理;加大对蔬菜生产者技术和管理的培训力度等方面努力。
二、蔬菜品种退化的原因及防止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品种退化的原因及防止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研究方法 |
1.1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1.1.1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1.1.2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1.2 国内外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1.2.1 我国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1.2.2 国外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1.3 杨凌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和发展概况 |
1.3.1 杨凌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 |
1.3.2 杨凌示范区农业发展状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现状及问题 |
2.1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现状 |
2.1.1 蔬菜种植规模和方式 |
2.1.2 蔬菜种类的品种结构 |
2.2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 |
2.3 小结 |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应用 |
3.1 主要蔬菜品种选育情况 |
3.2 主要蔬菜品种应用情况 |
3.3 蔬菜品种选育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第四章 对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和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 |
4.1 对蔬菜种植的建议 |
4.2 对蔬菜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 |
4.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品种与生产状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2010-2018)选育新品种 |
附录3 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选育新品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阜阳恋思萝卜提纯复壮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1.1 研究恋思萝卜提纯复壮与高效栽培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恋思萝卜提纯复壮与高效栽培研究理论基础 |
1.3.1 提纯复壮研究理论基础 |
1.3.2 高效栽培研究理论基础 |
1.4 恋思萝卜提纯复壮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路线 |
1.4.1 提纯复壮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恋思萝卜的提纯复壮研究供试材料与实验设计 |
2.1.1 提纯复壮研究供试材料 |
2.1.2 提纯复壮研究实验设计 |
2.2 恋思萝卜的提纯复壮研究试验方法 |
2.2.1 主要生育期的记载 |
2.2.2 种子的初步筛选 |
2.2.3 土壤选择与处理 |
2.2.4 恋思萝卜的种植 |
2.2.5 田间管理 |
2.2.6 种子开花的套袋处理与标记 |
2.2.7 收获与贮藏 |
2.2.8 外部形态性状的测量 |
2.2.9 营养成分的测量与记录 |
2.3 恋思萝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3.1 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试验材料 |
2.3.2 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试验方案 |
2.4 恋思萝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试验过程 |
2.4.1 萝卜种子的筛选 |
2.4.2 土壤的选择与处理 |
2.4.3 种植 |
2.4.4 田间管理 |
2.4.5 收获与贮藏 |
2.4.6 对不同肥力处理后的恋思萝卜主要性状和产量的测定 |
2.4.7 不同肥力质构特性的测定 |
2.4.8 不同肥力作用的恋思萝卜营养含量的测定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恋思萝卜复壮提纯试验结果 |
3.1.1 叶片生长盛期叶片数的变化 |
3.1.2 提纯复壮的亩产量的变化 |
3.1.3 提纯复壮的肉质根重量的变化 |
3.1.4 提纯复壮的肉质根直径的变化 |
3.1.5 提纯复壮的肉质根绿色占百分比的变化 |
3.1.6 提纯复壮的水分含量的变化 |
3.1.7 提纯复壮的VC含量的变化 |
3.1.8 提纯复壮的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3.1.9 提纯复壮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记录 |
3.2 恋思萝卜提纯复壮试验结果分析 |
3.2.1 叶片生长盛期叶片数的变化分析 |
3.2.2 亩产量的变化分析 |
3.2.3 肉质根重量的变化分析 |
3.2.4 肉质根直径的变化分析 |
3.2.5 肉质根绿色占百分比的变化分析 |
3.2.6 水分含量的变化分析 |
3.2.7 VC含量的变化分析 |
3.2.8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分析 |
3.2.9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析 |
3.3 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记录 |
3.3.1 不同肥力处理后主要性状和产量的记录 |
3.3.2 质构特性的记录 |
3.3.3 营养含量的记录 |
3.4 不同肥力处理后的恋思萝卜实验结果分析 |
3.4.1 主要性状和产量分析 |
3.4.2 质构特性分析 |
3.4.3 营养含量的分析 |
4 讨论 |
4.1 恋思萝卜提纯复壮实践应用价值及应用前景问题 |
4.2 恋思萝卜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政策背景 |
2.发展基础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小结 |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1.特色农业 |
2.产业价值链 |
3.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
(二)理论基础 |
1.产业融合理论 |
2.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
3.产业集聚理论 |
三、柘城县基本情况及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
(一)柘城县基本情况 |
1.柘城县自然气候条件 |
2.柘城县地理区位条件 |
3.柘城县社会经济条件 |
(二)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
1.辣椒种植发展 |
2.辣椒收购储藏 |
3.辣椒加工销售 |
4.辣椒市场发展 |
四、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SWOT分析——基于QSPM矩阵 |
(一)优势分析 |
1.种植优势 |
2.品牌优势 |
3.企业发展优势 |
4.政府扶持优势 |
(二)劣势分析 |
1.品种质量退化 |
2.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 |
3.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弱 |
4.信息服务化平台不健全 |
(三)机遇分析 |
1.优势特色品牌建设的推动效应 |
2.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拉动效应 |
3.乡村振兴的推动效应 |
4.经济扶持向特色农产品倾斜的拉动作用 |
(四)威胁分析 |
1.市场竞争的冲击 |
2.融合发展不足带来的冲击 |
3.产业链延伸不足带来的冲击 |
4.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
(五)战略选择 |
1.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备选模式 |
2.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基于QSPM矩阵分析 |
五、外地典型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
(一)外地典型辣椒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1.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2.永安市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3.清丰县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二)外地辣椒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
1.扶持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
2.加强区域性辣椒品牌建设 |
3.完善辣椒产业标准化体系 |
六、柘城县辣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辣椒种植环节 |
1.提高品种质量 |
2.提高辣椒产量 |
(二)建设辣椒标准化加工出口基地 |
1.建设目标 |
2.空间布局 |
3.支撑技术 |
(三)建设完善辣椒交易市场 |
1.加强产地收储设备建设 |
2.完善物流集散中心建设 |
(四)加强辣椒区域性品牌建设 |
1.打造柘城辣椒区域自主优质品牌 |
2.加强柘城辣椒品牌保护 |
(五)建立新型辣椒产业发展模式 |
1.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2.建设技术型辣椒深加工模式 |
3.完善基于“互联网+农业”的信息化平台模式 |
七、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甘肃省高台县辣椒37-94引种栽培与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设施农业研究进展 |
2.2 辣椒栽培研究进展 |
2.3 问题的提出 |
2.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试验研究设计 |
3.3 引栽品种与传统品种的比较和评价试验 |
3.4 不同定植密度对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
3.5 不同整枝方式对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
3.6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试验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栽培辣椒品种的比较与评价 |
4.2 不同定植密度对37-94 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4.3 不同整枝方式对37-94 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4.4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试验 |
4.5 “37-94”辣椒高产栽培技术配套 |
4.6 有害生物绿色植保技术应用 |
4.7 “良种+良法”成功推广经验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常熟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2.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2.1.1 美国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2.1.2 荷兰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
2.1.3 日本的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2.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第三章 常熟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3.1 常熟的自然地理情况 |
3.2 常熟的区位条件 |
3.3 常熟蔬菜产业概况 |
3.4 常熟蔬菜产业从业人员及产业规模情况 |
3.5 常熟蔬菜产业现代农业科技使用情况 |
第四章 常熟市蔬菜产业SWOT分析 |
4.1 发展优势(Strengths) |
4.1.1 自然环境优越 |
4.1.2 区位条件优越 |
4.1.3 蔬菜生产基础良好 |
4.1.4 规模化生产有了良好的开端 |
4.1.5 重视农技培训,重视农技指导服务 |
4.1.6 品牌建设抬头,龙头企业发展良好,精品蔬菜比例提高 |
4.1.7 良好的科技基础 |
4.1.8 特色水生蔬菜、保健型蔬菜生产优势 |
4.2 劣势(Weaknesses) |
4.2.1 从业人员老龄化,劳动力短缺 |
4.2.2 土壤问题严峻 |
4.2.3 土地承包期偏短导致种植户缺乏长期种植规划 |
4.2.4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
4.2.5 产销衔接不力,蔬菜生产者利润低 |
4.2.6 特色品种种质资源保护不力 |
4.2.7 蔬菜种植比较收益下降,种植意愿降低 |
4.2.8 规模种植不够,机械化程度偏低 |
4.3 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
4.3.1 蔬菜刚性需求日渐旺盛,蔬菜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 |
4.3.2 绿色、养生、保健意识浓郁,特色水生、保健蔬菜前景较好 |
4.3.3 休闲观光农业大有作为 |
4.4 威胁(Theats) |
4.4.1 蔬菜生产受气候影响大,缺乏政策保护 |
4.4.2 蔬菜市场不稳定,短期价格波动剧烈 |
4.4.3 结构性、局部性供需矛盾始终存在 |
4.4.4 种业产业薄弱,优质蔬菜种业被国外大公司垄断 |
第五章 常熟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
5.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
5.2 推动农技部门更好履职,发挥其优势作用 |
5.3 科学规划蔬菜用地,种养结合,注重可持续生产 |
5.4 大力发展绿色蔬菜,提高三品比例 |
5.5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保健蔬菜 |
5.6 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增加优质、精品蔬菜比例 |
5.7 借鉴日本经验,因地制宜提高机械化水平 |
5.8 大力发展观光果蔬园,加强产业融合 |
5.9 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开发优质新品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影响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的条件和因素 |
1.2.4 文献小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现状分析 |
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发展的基本概况 |
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栽培制度 |
2.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 |
2.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栽培制度 |
2.2.3 南疆设施蔬菜经营制度 |
3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 |
3.1 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 |
3.2 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 |
3.3 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 |
3.4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 |
3.5 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 |
4 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 |
4.1 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 |
4.2 开展本地优势种植,与市场良性互动 |
4.3 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 |
4.4 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 |
4.5 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多维贫困 |
1.2.2 产业扶贫模式 |
1.2.3 不同产业的减贫效应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产业扶贫 |
2.1.3 减贫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贫困理论 |
2.2.2 反贫困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公共产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多维贫困现状分析 |
3.1.1 河北省贫困片区多维贫困现状 |
3.1.2 河北省贫困人口多维贫困现状 |
3.2 河北省贫困片区资源禀赋和扶贫主导产业布局 |
3.2.1 燕山片区资源禀赋和扶贫主导产业布局 |
3.2.2 太行山片区资源禀赋和扶贫主导产业布局 |
3.2.3 坝上地区资源禀赋和扶贫主导产业布局 |
3.2.4 黑龙港流域资源禀赋和扶贫主导产业布局 |
3.3 河北省产业扶贫政策调整 |
3.3.1 扶持产业类型逐渐增加 |
3.3.2 政策瞄准目标逐步精准 |
3.3.3 贫困线标准有所提高 |
3.4 河北省产业扶贫资金投入 |
3.4.1 河北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 |
3.4.2 河北省工商资本投入 |
3.4.3 河北省贫困户自筹资金投入 |
3.5 河北省产业扶贫经济组织发展 |
3.5.1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
3.5.2 河北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 |
3.5.3 河北省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 |
3.6 本章小结 |
4 产业扶贫的传导机制 |
4.1 产业扶贫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 |
4.1.1 政府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关系 |
4.1.2 产业扶贫经济组织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关系 |
4.1.3 政府和产业扶贫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 |
4.2 产业扶贫的直接机制分析 |
4.2.1 流转土地的作用机制 |
4.2.2 订单农业的作用机制 |
4.2.3 入股分红的作用机制 |
4.2.4 雇用工人的作用机制 |
4.3 产业扶贫的间接机制分析 |
4.3.1 增长效应作用机制 |
4.3.2 涓滴效应作用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河北省产业扶贫的直接减贫效应 |
5.1.1 数据来源 |
5.1.2 产业扶贫项目的直接减贫效应 |
5.1.3 产业扶贫项目的直接减贫效应比较 |
5.1.4 产业扶贫直接减贫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河北省产业扶贫的间接减贫效应 |
5.2.1 计量模型的选择 |
5.2.2 数据来源 |
5.2.3 产业扶贫的间接减贫效应检验 |
5.2.4 间接减贫效应结果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河北省产业扶贫的经验与问题 |
6.1 河北省产业扶贫的经验 |
6.1.1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6.1.2 完善和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
6.1.3 因地制宜选择扶贫主导产业 |
6.2 河北省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
6.2.1 产业扶贫工作统筹协调难度大 |
6.2.2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6.2.3 居于主导地位的政府缺乏约束 |
6.2.4 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参与度不高 |
6.3 本章小结 |
7 提高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的路径 |
7.1 建立综合性产业扶贫治理机制 |
7.1.1 完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
7.1.2 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机制 |
7.1.3 健全产业扶贫支撑机制 |
7.2 有针对性地推广产业扶贫模式 |
7.2.1 河北省典型产业扶贫模式 |
7.2.2 不同产业扶贫模式的特点 |
7.2.3 不同产业扶贫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7.3 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程度 |
7.3.1 加强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 |
7.3.2 针对贫困人口特点实施扶贫项目 |
7.3.3 发挥贫困人口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性和不足 |
1.6.1 研究的创新性 |
1.6.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 |
2.1.2 产业发展理论 |
2.1.3 消费者需求理论 |
2.1.4 消费者认知理论 |
2.1.5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供给侧 |
2.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3.1 河北蔬菜产业生产现状 |
3.1.1 蔬菜种植规模不断增大 |
3.1.2 产值比重位居主导地位 |
3.1.3 品种结构呈多样化特征 |
3.1.4 产业区域优势逐步形成 |
3.1.5 设施栽培比重逐年增加 |
3.1.6 现代流通方式逐步发展 |
3.2 河北蔬菜产业供给现状 |
3.2.1 供给总量位于前列 |
3.2.2 供给质量不高 |
3.2.3 供给竞争力不强 |
3.2.4 供给与需求尚有差距 |
4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
4.1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1 生产总量供过于求 |
4.1.2 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
4.1.3 加工储运发展滞后 |
4.1.4 生产销售经济效益低 |
4.1.5 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矛盾突出 |
4.2 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
4.2.1 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 |
4.2.2 市场需求与生产结构不平衡 |
4.2.3 生产投入与效益不平衡 |
4.2.4 资源环境与绿色发展不匹配 |
5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蔬菜需求调查分析 |
5.1 问卷调查与样本构成 |
5.1.1 问卷设计 |
5.1.2 数据来源 |
5.1.3 样本构成 |
5.2 被调查者蔬菜需求分析 |
5.2.1 采购蔬菜花色品种选择 |
5.2.2 购买蔬菜渠道选择 |
5.2.3 选购蔬菜主要考虑因素 |
5.2.4 辨别蔬菜质量的方法 |
5.2.5 选购高端蔬菜与普通蔬菜的缘由 |
5.2.6 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认知及评价 |
5.3 影响蔬菜采购因素实证分析 |
5.3.1 模型假设及变量设定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6 河北省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案例分析 |
6.1 司马庄特菜基地案例分析 |
6.1.1 司马庄特菜基地基本情况 |
6.1.2 主要做法 |
6.1.3 创新点 |
6.1.4 取得成效 |
6.2 唐山万事达基地案例分析 |
6.2.1 万事达园区基本情况 |
6.2.2 主要做法 |
6.2.3 创新点 |
6.2.4 取得成效 |
6.3 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成功案例的启示 |
6.3.1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
6.3.2 提升蔬菜产品竞争力 |
7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调整产业结构 |
7.2.2 严格生产标准 |
7.2.3 加强质量管控 |
7.2.4 延长产业链条 |
7.2.5 推动转型升级 |
7.2.6 提高市场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9)长寿花扦插繁殖观赏性状退化分析及种苗复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背景意义 |
1.2 栽培与品种退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长寿花栽培发展概况 |
1.2.2 长寿花栽培相关研究进展 |
1.2.3 花卉品种退化原因概况 |
1.2.4 园艺作物品种退化及防止研究进展 |
1.3 长寿花组织培养研究历史及研究进展 |
1.3.1 长寿花组织培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关于外植体与初代培养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不定芽诱导与继代增殖培养的相关研究 |
1.3.4 关于不定根诱导的相关研究 |
1.3.5 关于炼苗驯化的相关研究 |
1.3.6 关于组培中出现相关问题的研究 |
1.4 园艺作物品种复壮研究进展 |
1.4.1 复壮的概述及复壮方式 |
1.4.2 植物复壮的相关研究进展 |
1.5 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目的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长寿花进口种苗商品化观赏性状及种苗根系活力研究 |
2.2.2 长寿花进口种苗扦插退化现象研究 |
2.2.3 体胚途径壮苗繁育技术研究 |
2.2.4 复壮苗六代扦插苗与进口种苗及三代扦插苗不同时期性状及根系活力比较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长寿花不同品种进口苗观赏性状及根系活力比较 |
3.1.1 长寿花不同品种种苗观赏性状比较 |
3.1.2 长寿花不同品种种苗根系活力比较 |
3.2 种苗扦插退化现象研究 |
3.2.1 扦插代数对观赏性状的影响 |
3.2.2 进口种苗不同扦插代数根系活力比较 |
3.3 体胚途径复壮技术研究 |
3.3.1 不同外植体及不同激素配比对胚性愈伤诱导的影响 |
3.3.2 胚性愈伤组织形态学及细胞学观察 |
3.3.3 AC和AgNO3对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3.3.4 不同激素配比对胚状体成苗的影响 |
3.3.5 不同激素配比对继代苗增殖的影响 |
3.3.6 复壮苗瓶外生根及驯化 |
3.4 复壮苗扦插六代与进口种苗及扦插三代苗不同时期性状及根系活力比较 |
3.4.1 复壮苗扦插六代与进口种苗及扦插三代苗观赏性状比较 |
3.4.2 复壮后的组培苗与种苗不同扦插代根系活力比较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3个品种长寿花退化原因分析 |
4.1.2 3个品种长寿花栽培苗(P-C3)观赏性状比较分析 |
4.1.3 3个品种长寿花栽培苗(P-C3)根系生长性状比较分析 |
4.1.4 组织培养复壮技术研究 |
4.1.5 3个品种长寿花栽培苗与组培苗观赏性状及地下根系生长情况比较分析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
1.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
1.1.3 未来发展对蔬菜生产的要求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关于农业生产效益的研究 |
1.3.2 关于蔬菜生产及效益研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数据来源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 |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2 研究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蔬菜生产 |
2.1.2 效益 |
2.1.3 农业科技进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发展理论 |
2.2.3 系统理论 |
2.2.4 新价值论 |
2.2.5 财富论 |
2.2.6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自然资源要素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
3.1 耕地资源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
3.1.1 河北省耕地资源概况 |
3.1.2 耕地资源数量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
3.1.3 耕地质量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
3.1.4 耕地细碎化情况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
3.2 水资源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
3.2.1 水对蔬菜生产的重要性及河北省水资源现状 |
3.2.2 蔬菜生产水资源认知及使用情况 |
3.2.3 蔬菜生产中灌溉方式采用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4 物质投入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
4.1 肥料施用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
4.1.1 河北省蔬菜生产肥料投入 |
4.1.2 河北省蔬菜生产施肥结构 |
4.1.3 河北省蔬菜生产化肥投入情况 |
4.2 农药施用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
4.2.1 河北省蔬菜生产农药投入情况 |
4.2.2 蔬菜生产者农药施用情况 |
4.3 农膜使用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
4.3.1 河北省蔬菜生产农膜投入情况 |
4.3.2 蔬菜生产者农膜使用情况 |
4.4 生产设施对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
4.4.1 河北省设施蔬菜类型及分布情况 |
4.4.2 生产设施对蔬菜生产影响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5 劳动力要素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
5.1 劳动力数量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 |
5.1.1 劳动力数量投入对蔬菜种植面积的影响 |
5.1.2 劳动力数量投入对蔬菜种植品种的影响 |
5.1.3 劳动力数量投入对蔬菜生产方式的影响 |
5.2 劳动力素质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 |
5.2.1 问题的选择 |
5.2.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假设 |
5.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科技进步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
6.1 科技进步对蔬菜生产的影响方式 |
6.1.1 开发和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 |
6.1.2 提供先进适用的设施 |
6.1.3 提高蔬菜生产资料利用效率 |
6.2 河北省蔬菜生产技术效率计算及分析 |
6.2.1 全要素生产率(TFP)概念介绍 |
6.2.2 应用计算方法介绍 |
6.2.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6.2.4 TFP变动计算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 |
7.1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 |
7.1.2 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7.2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方法选择 |
7.2.1 层次分析法 |
7.2.2 主成分分析方法 |
7.3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数据及来源 |
7.3.1 指标体系数据 |
7.3.2 各指标数据 |
7.4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
7.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7.4.2 主成分分析 |
7.4.3 评价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8 河北省蔬菜生产要素高效利用及效益提升对策 |
8.1 提升蔬菜科技创新水平 |
8.2 合理控制蔬菜发展整体规模 |
8.3 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 |
8.4 实行园区化管理,加速土地流转 |
8.5 加强生产者技术和管理水平培训 |
8.6 继续加大设施蔬菜发展 |
8.7 完善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
9 结论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蔬菜品种退化的原因及防止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D]. 冯雪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阜阳恋思萝卜提纯复壮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 樊金凤.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研究[D]. 杨明阳.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4]甘肃省高台县辣椒37-94引种栽培与配套技术研究[D]. 陈占伟. 兰州大学, 2019(03)
- [5]常熟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金静华. 扬州大学, 2020(06)
- [6]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 宋群.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7]河北省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研究[D]. 周晗.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1)
- [8]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郭少博.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9]长寿花扦插繁殖观赏性状退化分析及种苗复壮技术研究[D]. 任改婷. 宁夏大学, 2017(02)
- [10]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王亚坤.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