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Д100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研究

10Д100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研究

一、10Д100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贵升,张岩,张昊,景国玺,曹晓琳,刘海[1](2021)在《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振源识别》文中提出柴油机涡轮增压器高频振动严重影响到柴油机及整个动力系统的运转可靠性。针对涡轮增压器的主要振源进行识别分析研究,可有效地指导振动控制和本体振动响应优化。针对涡轮增压器本体振动响应具有的高频、宽频带、时变非稳态等特征,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在信号处理中具有的多尺度计算分析频率、精准定位发生时间等时频特性优势,开展瞬态激励下动态振源信号识别分析研究。结合涡轮增压器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对瞬态工况下涡轮增压器振动响应的主要振动源进行识别分析研究,获得气动载荷、转子质量不平衡等激励下的时频特性。通过解析稳态工况(50 513 r/min)下涡轮增压器的振动响应频谱特征信息,结合涡轮增压器结构特征,对涡轮增压器主要振源识别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可直观、精准识别涡轮增压器本体振源时频特征。在瞬态工况和稳态工况下,涡轮增压器本体振动受气动载荷激励冲击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叶片通过频率处的空气冲击振动和高频宽频带的结构振动。在稳态工况下,涡轮增压器受转子质量不平衡激励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转频及倍频处发生振动响应峰值现象。

杨捷波,王彬彬,叶子枭,范金宇[2](2021)在《新型相继增压系统对船用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传统定涡轮相继增压系统的主增压器替换为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variable geometry turbocharger, VGT),完成VGT相继增压(sequential turbo charging, STC)系统改造及其开度控制装置设计。通过试验,研究0%、10%、25%、40%、55%、70%、85%和100%这8种开度对STC-VGT增压柴油机分别以单/双涡轮运行的性能影响建立多目标灰色决策模型,通过主客观赋权的方法计算得出单/双涡轮运行时,各研究负荷所对应的最佳VGT开度,并根据燃油经济性最优原则确定STC-VGT系统单/双涡轮切换点为50%负荷、切换开度为0%。最后,对STC-VGT系统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相比原机,STC-VGT系统主增压器单独运行时动力性改善明显,NOx排放量升高,碳烟排放量降低,同时随着负荷的增加,燃油消耗率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系统双涡轮同时运行,当VGT开度大于70%时,动力性整体相比原机有所下降,最大降幅约为1.16 MPa, NOx排放量降低,碳烟排放上升,燃油消耗率整体高于原机。该系统以各负荷最佳VGT开度运行时,燃油经济性整体优于原机,且负荷在10%~80%范围内时燃油经济性也优于传统定涡轮相继增压;同时碳烟排放性能整体优于原机和传统定涡轮相继增压,但NOx排放特性相反。柴油机采用STC-VGT系统时,动力性、经济性和碳烟排放性均得到有效提升,但NOx排放性能有所下降。

张荣沛,朱骏,季嘉晨[3](2021)在《船用低速柴油机余热利用调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仿真软件GT-Power对某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开展余热利用调制计算。按有、无动力涡轮两种方案,研究了涡轮增压器匹配及改变废气旁通率对主机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喷油正时、排气阀正时对主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气旁通率越大,排气能量越高;通过增大废气旁通率提高排气温度时,若不同时调整涡轮增压器大小会对主机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调整涡轮增压器后,随着旁通率的增大,蒸汽产出功率的增幅比不调整涡轮增压器时减少一半;喷油正时越提前,废气能量越低;排气正时推迟,蒸汽产出功率先降后升。

李旸[4](2021)在《电辅助涡轮增压系统气动设计与柴油机匹配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兵权[5](2021)在《船舶航行条件对智能船主机运行状态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杜德峰[6](2021)在《带旁通阀两级增压系统模型建立及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带旁通阀的两级涡轮增压WP12重型六缸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压端旁通和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模型,分析了关键参数间的影响规律,总结出一种带旁通的两级增压器关键参数优选方法,提出增压比和膨胀比最优分配原则约束方程。同时研究了带旁通阀两级增压系统两级功耗最少时,高压级增压器效率和旁通系数对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找到了两种系统的等效关系,分析了差异性。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压气机和涡轮能量平衡关系,总结出一种两级增压器关键参数优选方法,提出了压端和涡旁通两级增压器增压比和膨胀比最优分配原则理论约束方程.(2)为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达到最优增压比和膨胀比分配目标,使得两级增压系统功率最小功耗最少,需随着旁通系数的不断增加,高压级增压器效率不断增加。(3)为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达到最优增压比和膨胀比分配目标,使得两级增压系统功率最小功耗最少,需随着旁通系数的不断增加,高压级增压器效率不断增加且增加幅度大于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中高压级增压器效率增加幅度。(4)实现最优增压比和膨胀比匹配结果,压端旁通系统的旁通阀最大开度值大于涡端旁通系统的旁通阀最大开度值。且随着旁通系统增加,所需涡端旁通系统的高压级效率变化更加明显。(5)压端旁通和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总效率一定时,随旁通系数的增大,对于高压级效需求的差值将会越来越大,得到二者关于旁通系数与高压级增压器效率的关系(6)压端旁通和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若要实现最优增压比和膨胀比,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对旁通系数更加敏感,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对高压级增压器效率更加敏感。

张小庆[7](2021)在《基于进气系统优化的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性能提升》文中研究表明能源与环境问题始终关系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天然气储量丰富且以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内燃机相对于汽油机和柴油机而言对环境的污染更小。我国的天然气发动机虽然在关键技术方面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关于200~300mm缸径的天然气发动机的研制还比较少,发动机的关键性能参数也具有一定的差距。本课题以3500GF型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作为研究对象。为满足市场需求,结合该发动机的结构特点以及对标国际上同类发动机的技术参数,确定3500GF型天然气发动机性能优化的目标:在额定转速为1000r/min时,发动机的功率提升到4200kW,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2%,涡轮前排气温度小于560℃;且NOx和HC排放在满足排放法规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低。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AVL-BOOST软件对3500GF型天然气机的性能进行模拟计算,以及在现有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发动机整机模型进行标定,以便进行功率提升后发动机的整机热力学计算和增压匹配计算;(2)米勒循环与稀薄燃烧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并且降低NOX的排放。在气体发动机上通过改变进气正时来实现不同程度的米勒循环。分别对比在50%负荷和100%负荷下,进气门在530℃A时关闭的强米勒循环和进气门在543℃A时关闭的弱米勒循环发动机的热效率、缸内爆发压力、燃烧污染物及整机性能的区别;(3)发动机性能优化后需重新进行涡轮增压器的匹配,分别介绍可变截面增压系统、进气旁通系统和废气旁通系统的特点,分析增压进气放气系统对气体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试验验证发动机性能提升后新选型的增压器的性能和效率;(4)按照产品开发流程的要求,对性能优化提升后的发动机进行了负荷特性试验、调速特性试验、排放测定、排气温度均匀性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500GF型天然气发动机的热效率、最高爆发压力、排气温度、排放等参数均达到或优于设计要求,发动机运行稳定。针对3500GF型天然气发动机性能提升在进气系统改进方面所进行的研究,计算分析了采用强米勒循环和涡轮增压进气放气旁通阀打开和关闭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同时采取先仿真模拟计算再试验验证的方式,通过试验验证了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对点燃式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的性能提升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李波,王鹏飞[8](2021)在《瓦锡兰W8L32中速机涡轮增压器故障实例》文中指出某载重吨50 000 t的电力推进半潜船配备4台主发电柴油机(瓦锡兰W8L32大功率中速柴油机),采用ABB TPL67-C33涡轮增压器。目前该船运营约8年。1故障现象该船在南海航行,2台主发电柴油机运行,No.4主发电柴油机的负荷约2760kW,转速720r/min,此时增压器转速25300r/min,各缸平均排温450℃左右,负荷为72%。2019年03月30日2200时,No.4主机突然各缸高温报警,主发电柴油机随即自动减负并解列,空载运行时转速为708 r/min,已达不到720r/min的额定转速,停车后再冲车检查时增压器涡轮转速显示为0。

余春伟[9](2021)在《EGR对两级增压柴油机及SCR性能影响》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运输需求激增,柴油机因扭矩大、经济性好成为物流运输业的主流动力装备。但其排放的NOx与PM已成为当今主要的大气污染物。随着国VI排放法规的全面实施,研发具有超低排放且经济性高的柴油车辆,已成为科技工作者当前的重要科研内容。EGR和SCR是目前处理NOx排放的有效技术手段,探究EGR耦合SCR综合应用,开发具有稳定性好、经济性高的柴油机排气处理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实践应用价值。本文以货运车辆广泛使用的两级增压高压共轨柴油机为试验对象,基于不同工况,研究EGR率和喷油压力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1)EGR率的升高会导致Soot、燃油消耗率、排气温度增高,NOx、进气流量下降。(2)喷油压力的变化对进气流量、增压比的影响很小;在相同EGR率下,喷油压力越高其涡前温度越低;高负荷时,较大的喷油压力有利于减少Soot排放,而较小的喷油压力有利于减少NOx排放。(3)柴油机排气背压随着EGR率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转速负荷越高,其排气背压受EGR率变化的影响越大。基于SCR系统结构进行三维模型构建,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混合器方案,研究同一工况下,不同EGR率时,混合器对SCR系统排气流动特性、排气温度及压力损失的影响。研究表明:(1)混合器的叶片角度和结构会影响SCR入口前端气流分布均匀性,并且随着排气流量的增大,其影响程度更高。(2)四种混合器方案在温度分布均匀性、压力分布上差别较小,但方案2的混合器后形成的气体流动扰动更强,湍流动能更大,这有利于排气与尿素水溶液的混合,能提高SCR整体的工作效率,综合比较方案2最优。(3)相同工况下EGR率越高,排气流量越小,SCR混合器后的湍流动能减少,不同混合器方案气流分布差异变小,SCR入口压力降低而温度升高。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试验基础上,基于不同工况,研究了EGR率及氨氮比对SCR系统NOx转化效率的影响,并通过一维仿真软件,研究分析氨氮比及温度对SCR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EGR率越高,SCR入口NOx的排放量越少,当喷射尿素水溶液后,SCR出口的NOx排放量随氨氮比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NOx转换效率在氨氮比为0.8到1.1之间提升较快,1.1到1.2之间提升较慢。(3)仿真计算表明NOx的转化效率随温度先升高后降低;温度低于300℃时,NOx转换效率较低;在310~490℃时可获得较高的NOx转换效率;当SCR入口温度超过500℃后,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NOx的转化效率迅速降低。

王鹏辉[10](2021)在《柴油机瞬态工况传热特性分析》文中提出内燃机作为汽车的主要动力源,是一种燃料在气缸内部燃烧释放能量对外输出机械功的热机。随着能源危机、能源安全、环境污染以及排放法规等问题的提出,内燃机的节能减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内燃机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工况为瞬态工况(转速或扭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工况);瞬态工况由于增压器进气迟滞效应导致油气配比不均,导致缸内燃烧过程恶化,其排放与燃烧性能发生劣变。柴油机传热过程对燃烧和排放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研究瞬态工况传热特性,可揭示瞬态工况能量迁移规律、热量传递流动路径以及壁面温度分布特性,通过研究边界参数对传热特性的影响机制,可为瞬态性能的优化与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研究和试验,以一台增压中冷柴油机作为试验原机,通过GT-Power建立仿真平台,研究瞬态与稳态工况之间传热特性的差异以及边界参数对瞬态工况传热特性的影响机制。选择中间转速(1921r/min)负荷为10%、25%、50%、75%和90%作为稳态研究工况;选择中间转速(1921r/min),3s内负荷从10%线性加载到100%的瞬变过程作为瞬态研究工况。对比和分析稳态与瞬态工况的性能参数、燃烧参数和传热参数,揭示稳态与瞬态工况间的差异。改变边界参数(进气温度和冷却液温度),研究不同边界参数对瞬态工况传热特性的影响,明确边界条件对瞬态传热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瞬态工况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增压器迟滞效应带来的进气量的减少,使得燃烧恶化,柴油机性能下降。瞬态工况扭矩、热效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化。稳态工况缸压峰值与放热率峰值在各负荷下均大于瞬态工况;由于进气迟滞导致瞬态工况燃烧速度变缓,燃烧持续期增加,且CA90明显滞后于稳态工况。2.各负荷瞬态传热量和传热占比均大于稳态工况,随着负荷增加,两者传热量差值进一步增加;减少瞬态工况燃烧持续期,是降低瞬态传热损失和提高瞬态性能的有效措施。柴油机传热过程分为“热力学”、“结构”和“冷却”阶段,瞬态壁面平均温度大于稳态。缸盖火力面最大壁温区域为两排气门间鼻梁区。由于进气迟滞效应导致燃烧过程的差异,使得瞬态工况传热流量曲线呈现不同规律。预喷段传热特性会影响预喷燃烧特性,造成主喷段燃烧特性的不同,使得主喷段传热特性发生改变,稳态与瞬态传热特性的差异最终体现在气缸壁面温度特性的不同。3.瞬变加载过程中进气温度提高,缸内最大爆发压力降低,最高温度上升,缸内传热量增加,使得壁温得到提升,同时缸壁边界传向冷却液的热量增加,两者对壁温的改变相互制约。高进气温度可有效提高缸内热氛围,改善预喷段燃烧特性,但由于高进气温度对应高传热损失,使得主喷段放热率峰值降低,燃烧持续期增加。冷却液温度提高,缸内最大压力和最高温度略微提高,缸内传热量和传热占比有所减少,缸壁边界传向冷却液的热量快速下降,使得气缸壁温得到提升,并促进燃油蒸发和雾化,有利于预喷段燃烧,从而促进主喷段混合气的燃烧,高冷却液温度对应低传热损失,有利于提高瞬态性能。4.提高进气温度是通过改变缸内燃烧条件从而影响缸内传热过程,传热过程的不同反映在壁面温度特性上;提高冷却液温度则是通过改变冷却液的换热能力,从而改变壁温特性,影响缸内传热过程,改变缸内燃烧历程。合理使用进气温度和冷却液温度,从内部与外部改善内燃机传热特性,可提高内燃机瞬态工况性能。

二、10Д100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Д100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振源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仿真
    1.1 连续小波变换理论
    1.2 仿真模拟
2 涡轮增压器振动试验
3 振动源识别研究
4 结论

(2)新型相继增压系统对船用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STC-VGT系统改造设计
    1.3 STC-VGT系统开度控制装置设计
    1.4 试验方案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增压压力和缸内最高燃烧压力的影响
    2.2 对燃油消耗率的影响
    2.3 对NOx排放的影响
    2.4 对碳烟排放的影响
3 最佳VGT开度决策及STC-VGT系统增压性能评估
    3.1 多目标灰色决策模型的建立
    3.2 决策目标赋权
    3.3 最佳VGT开度与系统切换点的确定
    3.4 STC-VGT增压系统性能评估
4 结论

(3)船用低速柴油机余热利用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机余热利用仿真模型
    1.1 仿真模型建立
    1.2 仿真模型验证
2 主机废气旁通率与涡轮增压器的匹配研究
    2.1 涡轮增压器不变时废气旁通率对主机的影响
    2.2 扫气压力不变时废气旁通率对主机的影响
3 喷油正时及气阀正时调制研究
    3.1 喷油正时对主机的影响
    3.2 排气正时对主机的影响
4 柴油机余热利用调制计算
    4.1 柴油机余热利用调制方法
    4.2 余热利用调制计算
5 结论

(6)带旁通阀两级增压系统模型建立及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两级增压系统增压器匹配模型和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两级增压系统关键参数的研究现状
    1.4 两级增压系统约束条件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意义与工作内容
2 带旁通阀两级增压系统模型建立及试验平台
    2.1 模型假设
    2.2 JTK改进模型
        2.2.1 带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模型建立
        2.2.2 带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模型建立
    2.3 参数的定义
    2.4 带旁通阀的两级增系统发动机试验平台及设备
        2.4.1 试验发动机
        2.4.2 燃油供给系统
        2.4.3 气路系统
        2.4.4 采集系统
    2.5 本章小结
3 带旁通阀两级增压系统关键参数的匹配规律
    3.1 带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关键参数的匹配规律
        3.1.1 旁通系数对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关键参数的匹配规律
        3.1.2 高压级增压器效率对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
    3.2 带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关键参数的匹配规律
        3.2.1 旁通系数对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
        3.2.2 高压级增压器效率对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
    3.3 带旁通阀两级增压系统增压比和膨胀比最优分配原则理论约束方程
        3.3.1 带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增压比最优分配原则理论约束方程
        3.3.2 带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膨胀比最优分配原则理论约束方程
        3.3.3 带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两级涡轮几何当量流通截面的计算
        3.3.4 带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增压比最优分配原则理论约束方程
        3.3.5 带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膨胀比最优分配原则理论约束方程
        3.3.6 带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两级涡轮几何当量流通截面的计算
    3.4 本章小节
4 带旁通阀两级增压系统的等效关系分析
    4.1 带压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的等效关系分析
        4.1.1 高压级增压器效率和旁通系数的等效关系分析
        4.1.2 总增压器效率对高压级增压器效率与旁通系数的等效关系的影响规律
    4.2 带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的等效关系分析
        4.2.1 高压级增压器效率和旁通系数的等效关系
        4.2.2 高压级增压器效率和旁通系数的等效关系(总增压器效率不为常数)
    4.3 压端旁通和涡端旁通两级增压系统差异性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进气系统优化的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性能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天然气发动机发展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气体发动机关键技术
        1.3.1 燃烧技术的发展
        1.3.2 机型参数对比
        1.3.3 发动机性能优化的目标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整机热力学模型
    2.1 发动机性能参数
    2.2 整机模型
    2.3 参数选取
    2.4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米勒循环的计算分析
    3.1 米勒循环理论
    3.2 强米勒与弱米勒设计
    3.3 不同米勒循环对整机性能的影响
        3.3.1 50%负荷工况对比
        3.3.2 100%负荷工况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涡轮增压器的匹配计算与试验研究
    4.1 增压方式对比
        4.1.1 可变截面增压系统
        4.1.2 废气旁通系统
        4.1.3 进气旁通系统
    4.2 计算结果分析
    4.3 增压匹配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动机性能试验
    5.1 试验目的和设备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设备
    5.2 负荷特性试验
    5.3 调速特性试验
        5.3.1 突卸负荷试验
        5.3.2 突加负荷试验
    5.4 排放测定
    5.5 排气温度均匀性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瓦锡兰W8L32中速机涡轮增压器故障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现象
2 故障分析
3 应对措施
4 结束语

(9)EGR对两级增压柴油机及SCR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柴油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技术
        1.2.1 柴油机排气中NOx和PM的来源
        1.2.2 柴油机NOx和PM的处理技术选择
        1.2.3 废气在循环技术(EGR)
        1.2.4 两级增压技术
        1.2.5 SCR技术简介
    1.3 SCR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SCR国外研究现状
        1.3.2 SCR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柴油机试验研究及仿真模型构建
    2.1 柴油机SCR试验台架介绍
        2.1.1 试验台架介绍
        2.1.2 测试设备介绍
    2.2 试验方法
    2.3 SCR仿真模型的构建及处理
        2.3.1 基本数学方程
        2.3.2 三维模型介绍
        2.3.3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GR耦合两级增压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影响研究
    3.1 两级增压柴油机性能与排放试验
        3.1.1 两级增压柴油机外特性
        3.1.2 两级增压柴油机的万有特性
        3.1.3 两级增压柴油机的瞬时放热率
        3.1.4 两级增压柴油机的缸内压力
    3.2 EGR和喷油油压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3.2.1 EGR和喷油压力对柴油机进气流量的影响
        3.2.2 EGR和喷油压力对增压比的影响
        3.2.3 EGR和喷油压力对空燃比的影响
        3.2.4 EGR和喷油压力对涡前温度的影响
        3.2.5 EGR和喷油压力对柴油机BSFC的影响
    3.3 EGR和喷油压力对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3.3.1 EGR和喷油压力对NOx排放的影响
        3.3.2 EGR和喷油压力对Soot排放的影响
        3.3.3 EGR和喷油压力对CO排放的影响
    3.4 EGR和喷油油压对柴油机排气温度及背压的影响
        3.4.1 EGR和喷油压力对柴油机排气温度的影响
        3.4.2 EGR和喷油压力对柴油机排气背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器对柴油机SCR装置流动特性影响仿真研究
    4.1 混合器方案设计
    4.2 不同混合器方案对比分析
        4.2.1 不同混合器方案对气流均匀性的影响
        4.2.2 不同混合器方案对湍流动能的影响
        4.2.3 不同混合器方案对温度均匀性的影响
        4.2.4 不同混合器方案对压力分布对比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GR对柴油机SCR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一维SCR数值模拟
        5.1.1 模型构建
        5.1.2 模型验证
    5.2 EGR率及氨氮比对SCR性能的影响研究
        5.2.1 50%负荷时EGR率及氨氮比对SCR性能的影响
        5.2.2 100%负荷时EGR率及氨氮比对SCR性能的影响
    5.3 温度及氨氮比对SCR性能的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柴油机瞬态工况传热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危机与能源安全
        1.1.2 环境污染与排放法规
    1.2 研究现状
        1.2.1 柴油机瞬态工况研究现状
        1.2.2 柴油机传热特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平台搭建及理论基础
    2.1 平台搭建
        2.1.1 柴油机试验平台搭建
        2.1.2 柴油机一维仿真平台搭建
    2.2 理论计算基础与仿真模型建立
        2.2.1 理论计算基础
        2.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瞬态工况与稳态工况传热特性的对比
    3.1 瞬态与稳态工况下性能与燃烧参数的对比
        3.1.1 性能参数的对比
        3.1.2 燃烧参数的对比
    3.2 瞬态与稳态工况下传热特性的对比
        3.2.1 传热参数的对比
        3.2.2 壁面温度特性的对比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不同边界参数对瞬变过程传热特性的影响
    4.1 进气温度对瞬变过程传热特性的影响
        4.1.1 进气温度对瞬变过程传热参数的影响
        4.1.2 进气温度对瞬变过程气缸壁温特性的影响
    4.2 冷却液温度对瞬变过程传热特性的影响
        4.2.1 冷却液温度对瞬变过程传热参数的影响
        4.2.2 冷却液温度对瞬变过程气缸壁温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经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项目经历
致谢

四、10Д100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振源识别[J]. 刘贵升,张岩,张昊,景国玺,曹晓琳,刘海. 车用发动机, 2021(06)
  • [2]新型相继增压系统对船用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J]. 杨捷波,王彬彬,叶子枭,范金宇. 内燃机工程, 2021(06)
  • [3]船用低速柴油机余热利用调制技术研究[J]. 张荣沛,朱骏,季嘉晨. 柴油机, 2021(04)
  • [4]电辅助涡轮增压系统气动设计与柴油机匹配性能研究[D]. 李旸.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5]船舶航行条件对智能船主机运行状态的影响研究[D]. 李兵权.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带旁通阀两级增压系统模型建立及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分析[D]. 杜德峰. 西华大学, 2021
  • [7]基于进气系统优化的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性能提升[D]. 张小庆. 山东大学, 2021(10)
  • [8]瓦锡兰W8L32中速机涡轮增压器故障实例[J]. 李波,王鹏飞. 航海技术, 2021(03)
  • [9]EGR对两级增压柴油机及SCR性能影响[D]. 余春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柴油机瞬态工况传热特性分析[D]. 王鹏辉.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10Д100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