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1998年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一、对’98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田立暄,牟志录,尚志宏,马爱茹[1](1999)在《对 1998 年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文中研究说明1998年7、8月份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洪水过后,我们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工程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水文测报与通讯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防汛指挥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缺乏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清障力度不够。因此,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必须在嫩江干流建设尼尔基大型骨干控制性水利工程,建立完善的水文测报与通讯系统,建立全流域防汛统一指挥组织机构,制定操作性强的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

田立暄[2](1998)在《对’98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区)108个县(旗)的5200万各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流域。这里,有耕地1.6亿亩,牧草地1.4亿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石油、煤炭、木材生产基地,工农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主要城市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牡丹江、乌兰浩特、长春、吉林、松原、白城等。

田立暄,阚丽娟,蒋桂芬[3](1999)在《对1998年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文中研究指明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区)108个县(旗)的5200万各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流域。这里,有耕地1.6亿亩,牧草地1.4亿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石油、煤炭和木材的生产基地,工农业总产值近2000...

田立暄,蒋桂芬[4](1999)在《对嫩江、松花江1998年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文中研究说明 1998年7、8月份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造成了386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受灾人口400万、农田500多万公顷。洪水过后,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反思:为什么能发生这么大的洪水灾害,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应该如何根治水害? 反思之一,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工程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荣瑞和[5](1999)在《对’98嫩江特大洪水泛滥的理性反思》文中提出承认和尊重自然辩证法,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真正成熟的标志。但是自人类脱胎于大自然之后,就开始无度的吞噬和消耗大自然,结果不断遭到大自然的反抗和报复。’98嫩江特大洪水泛滥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反抗和报复的激烈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吸取这一教训,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对嫩江流域的综合治埋,增强嫩江的防洪能力;清除行洪区阻水物,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认真贯彻执行《防洪法》,依法做好防洪的各项工作。保障和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向东,朱涛,巫明强,沈波[6](1999)在《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文中指出今年汛期,由于嫩江流域的几条支流发生大洪水,导致松嫩干流水位持续居高,江河横溢,泛滥成灾。通过考察,分析了洪涝灾害成因,论述了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程度。说明了水土保持在防洪减灾中的重大作用。得出结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防洪和减少泥沙淤积江河的根本措施。并对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建议。

汪群[7](2003)在《水利战略动态管理——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建设任重道远,在可持续观的指导下对水利进行战略管理已达成普遍共识,但水利战略管理的效果并不如人意。本文在全面分析水利战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管理的视角研究水利战略,以人水关系为基本出发点,结合水利自身的特点,从水利战略形态的转换切入动态管理思想,用水利战略形态更替描述水利战略的动态管理发展过程,探索水利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社会形态与水利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水利战略形态是特定时期的社会对水利的需求和基于水利能力的特定响应方式的结合。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提高的对水利的需求,以及水利自身能力的不断增强,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水利战略。 其次,用水利战略内容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及水利战略形式的工程、市场和谐协两个维度三种刻度表征水利战略形态,建立了水利战略形态模型,对水利战略形态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描述。并就每一种水利战略形态的历史演进和时空分布、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等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清晰展示出水利战略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对水利战略形态的转换形式和转换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系统研究了水利战略转换的驱动因素。希望在清晰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的静态结构的基础上,理清水利战略不同形态间的转换机制。 最后,运用内容分析等方法,根据水利战略形态模型,对中国水利战略演变及趋势进行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多年来存在于我国水利管理实践之中的水利战略,对其进行形态的划分及其特定形态的适用条件和的分析,希望能为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我国水利战略管理实践提供系统分析模式,并探讨不同战略形态在管理体制上的要求,以切实提高水利战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向飞[8](2010)在《洪水风险综合防范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尤以洪水灾害给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威胁最大,洪水灾害损失约占中国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一半以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多,人口与社会财富向洪水风险区不断集中,洪水灾害损失补偿的制度安排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洪水风险的综合防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围绕着洪水风险综合防范这一主题,论文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论文对洪水风险综合防范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基于保险的视角,对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保险作用开展了理论分析和案例考察;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洪水保险制度的推行问题。关于洪水风险综合防范的理论分析,论文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洪水风险要素分析。依据保险学原理中的风险三要素理论,洪水风险因素、洪水风险事件和洪水风险损失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洪水风险的全部。在通常情况下,洪水风险因素引发洪水风险事件;洪水风险事件导致洪水风险损失。第二,综合风险防范模式探析。一般来说,“风险管理”是一个在技术层面上为企业等私营部门所广泛使用的术语;与之相比,术语“风险防范”对于风险处置问题的关注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制度层面,因而它通常与国家行动相联系。“风险防范”概念首先由欧洲“诚信网络”研究计划提出,在国际风险防范理事会的推动下,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伴随着国际上风险综合研究的兴起,基于对灾害过程复杂性特征的认识,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进一步提出“综合风险防范”概念,从而实现了“风险防范”概念的第三次发展。第三,洪水风险综合防范的结构优化模式构建。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洪水灾害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异变系统,洪水灾害过程错综复杂,仅仅运用单一的手段进行风险管理是不够的,应通过“安全设防、应急管理、救灾救济、风险转移”的结构优化模式实现对洪水风险的综合防范。在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各级政府应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确定洪水灾害安全设防水平;制定行之有效的辖区洪水灾害应急预案,并建立满足应急预案要求的应急指挥体系,特别是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响应的体制、机制与法制;明确各级政府在本级财政支出中,洪水灾害救灾救济的支出比例;建立在上述安全设防水平条件下的洪水保险与再保险体系,发挥保险与再保险在洪水风险转移中的作用。关于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保险作用的理论分析和案例考察,论文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保险的损失补偿作用。论文通过对1993年美国中西部洪水、1993年德国莱茵河洪水、1997年波兰洪水、1998年英国复活节洪水的案例研究发现:虽然补偿形式存在差别,但是上述每起洪水灾害中至少有40%的损失获得了补偿,其中,保险补偿金额占总损失金额的比例分别为12%、30%、8%和39%,政府补偿金额占总损失金额的比例分别是30%、10%、48%、0.1%。论文认为:即使在保险市场发达的国家,保险也只是在一定限度内发挥损失补偿的作用,从而损失补偿情况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保险所起到的作用;洪灾后政府的援助与保险需求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到保险损失补偿作用的发挥。第二,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保险的激励减灾作用。论文通过对美国洪水保险制度在洪泛区管理中运用的案例研究发现: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通过社区、保险业和贷款业的共同参与,每年减少洪灾损失大约8亿美元;按照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建筑标准建造的建筑物要比不遵守该标准的建筑物遭受的洪水损失减少77%。论文认为:保险作为风险管理中的一种财务处理手段,本身并不能减少灾害损失,但是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将保险与其他政策工具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能够发挥出激励减灾的作用。第三,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保险的协助设防作用。论文通过对保险在中国长江三峡防洪工程建设运营中运用的案例研究发现:为了确保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营的顺利进行,三峡总公司建立了以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为主,施工设备保险、雇主责任保险以及其他配套险种为辅的全面覆盖的工程保险险种体系,形成了以企业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为主,公众责任险为辅并扩展部分附加条款的运营资产保险险种体系。论文认为:对于面临洪水风险威胁的一般性工程项目来说,保险可能仍然发挥的是一种损失补偿作用,但是当工程项目是针对洪水风险的安全设防工程时,保险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协助设防的作用。关于中国推行洪水保险制度的示范探讨,其总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一是洪水风险的评估;二是利益相关主体的决策过程与行为模式调研;三是洪水保险制度的方案设计;四是洪水保险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构建。论文的创新主要有三点:第一,摆脱了就洪水保险研究洪水保险的传统思路,转而从综合风险防范的大视角切入到洪水保险的研究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洪水风险的综合防范问题。第二,转换了研究视角,不再仅从经营管理的视角出发看待保险所具有的作用,而是将保险上升到国家风险管理的制度层面,比较系统地思考了保险在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的损失补偿、激励减灾和协助设防的作用。第三,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重点考察了安全设防工程作为洪水灾害承灾体的特殊性,并以中国长江三峡防洪工程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提出了“保险在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具有协助设防作用”这一创新性观点。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洪水风险综合防范的结构优化模式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有待深入,此外,由于受到数据和研究方法的限制,论文没有对保险的作用展开定量研究。

李雪松[9](2005)在《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水是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物的生命源泉,是生命性资源、基础性资源、战略性资源,是资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的核心资源。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四大问题。这四大问题均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质量恶化和水土流失常常干扰或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混”四大水问题。中国的水资源危机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限制因素。由于水资源观念落后,涉水行为失当,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加重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制度因素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政府缺位造成水资源产权模糊,市场缺失造成水资源滥用,计划失效造成水资源配置混乱。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缺少工程技术措施,而是没有建立起促进节水和治污等先进、高效、优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制度框架。 中国水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计划或者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清晰界定水权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产权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达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的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人们在水资源利用与合作方面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此规范人们的经济关系并对人们的用水行为进行监督,引导经济主体的外部利益内在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因此,保障水资源安全必须依靠复杂、复合的制度安排。 设计水资源安全性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如何将水资源的正、负外部性“内部化”,避免“公水悲剧”。这就要组成一个以水资源产权制度为核心,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为前提,水权交易与水资源市场制度为基础,水资源价格制度为手段,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为保障、水资源文化制度为条件的完整的水资源制度体系。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博弈论的相关理论,以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站在水资源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从水资源基本特征出发,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和探讨水资源问题和水资源制度,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本文共由六部分构成:

余欣荣[10](2000)在《鄱阳湖区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模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和实践后,研究了鄱阳湖区11个县(市、区)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1998特大洪水所给予的启迪。在此基础上,应用PRED系统诊断的方法,对鄱阳湖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人为核心、土地为对象、水为基础的“人—地—水关系模型”和湖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策略和政策建议,并对湖区资源环境开发、治理和保护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具体的、基础性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 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了鄱阳湖区资源环境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开发中的成就与失误,总结了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分析了在新的形势下鄱阳湖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区域开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把鄱阳湖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并将其置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大系统中,应用PRED系统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鄱阳湖区PRED系统的内在联系、外部关系和系统的特征(主要为开放性、多宜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提出鄱阳湖区PRED系统的实质就是人地水关系。 3 提出了鄱阳湖区人地水关系模型及其数学表达。在该关系模型中,人为核心、地为对象、水为基础。用此模型,分析了湖区开发在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顶峰期的阶段特性。得出湖区人口压力大、素质低是导致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退化、洪灾频繁的根本原因。 4 鄱阳湖区的开发、治理必须以实现体现效益目标和公平目标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因此,鄱阳湖区的开发原则应包括:优势性原则、综合效益原则、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市场性原则;湖区的开发策略重点要作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建立“人口—教育—就业—培训—区域可持续发展”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合理开发湖区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调整湖区的产业结构,搞好小城镇建设,保护湖区的生态环境,并充分发挥科技、市场和资金在湖区开发中的作用。 5 在对鄱阳湖区土地资源开发历史、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后,提出了鄱阳湖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将可持续评价的思想引入土地资源评价中,经过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用特尔菲方法,进行了鄱阳湖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定量评价。将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与湖区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相结合,提出了湖区农地资源和市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式、结合灾后重建进行土地整理的策略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6 在对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开发治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鄱阳湖区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湖区水资源必须考虑二方面:一方面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搞好水利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按照“低水种养、高水蓄洪”的思路,科学开发水产资源,并从法规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渔政管理的建议。 7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是邵阳湖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通过分析该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正、负面影响,提出了“人口一教育一就业一培训一区域可持续发展”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和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具体对策。 吕 以国内外产业结构和布局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郡阳湖区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现状、存在问题与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对策。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了“都阳湖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定量研究了湖区产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干预刺擞投资以及突出科教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等湖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对湖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开发、繁荣与布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9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湖区小城镇体系发展和布局的研究,其中将“作用力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人三个城市的相互影响分析和用于区域内小城镇体系、规划和布局。提出了湖区小城镇体系发展的构想和结合灾后移民建镇建设小城镇的措施。 10分析了邵阳湖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引起生态环境的问题因素,提出了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生态农业和“治湖必须治水、治水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等的系统性、全局性的途径和措施。提出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共同实现三大效益的邵阳湖区域可持续生态经济的模式。 由于本研究范围巨大,内客众多,涉及面广,融合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多学科的内容,只能对湖区资源环境中带有根本性的、基础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不可能将邵阳湖区所有的问题都涉及到,更无法对湖区资源环境开发、治理、保护中的各个具体问题进行深人的研究。对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的研究中逐一进行深化。

二、对’98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98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7)水利战略动态管理——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水利战略动态管理是解决中国的水问题的关键
        1.1.1 水问题
        1.1.2 水利战略管理问题
    1.2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1.2.1 水问题的关键
        1.2.2 本文研究的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战略动态管理研究综述
        1.3.2 水利战略理论与实践的综述
        1.3.3 战略形态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重要概念的界定
        1.4.1 水资源管理
        1.4.2 水利管理
        1.4.3 水利战略与水利战略形态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社会发展与水利管理
    2.1 1949年前的水利及其管理
        2.1.1 社会对水利的需求
        2.1.2 水利的能力与响应方式
        2.1.3 水利管理模式:小规模应对型管理
    2.2 1949后的水利及其管理
        2.2.1 社会对水利的需求
        2.2.2 水利的能力与响应方式
        2.2.3 对水利管理提出的要求:大规模开发型管理
    2.3 未来社会的水利及其管理
        2.3.1 社会对水利的需求
        2.3.2 水利的能力与响应方式
        2.3.3 对水利管理的要求:系统可持续发展型管理
    2.4 小结
3 水利战略形态及其划分
    3.1 水利战略形态的划分依据
        3.1.1 水利战略形态是战略形式和战略内容辩证的统一
        3.1.2 人水关系是水利战略形态划分的基本视角
    3.2 水利战略形态划分的方法
    3.3 水利战略形态划分的维度
        3.3.1 水利战略形态划分维度之一:水利战略形式
        3.3.2 水利战略形态划分维度之二:水利战略内容
        3.3.3 水利战略形式与水利战略内容的辩证关系
    3.4 小结
4 水利战略形态模型
    4.1 水利战略形态模型
        4.1.1 水利战略形态模型图示
        4.1.2 九种战略形态的界定
        4.1.3 九种战略形态的比较
    4.2 水利战略的三种主导形态
        4.2.1 社会对水利的需求层次
        4.2.2 水利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层次
        4.2.3 三种主要的水利战略形态
        4.2.4 水利战略组合
    4.3 工程型水利安全战略(ES)
        4.3.1 ES的战略内容
        4.3.2 ES的战略形式
        4.3.3 ES战略的历史演进与时空分布
        4.3.4 ES战略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构成
    4.4 资源型水利发展战略(RD)
        4.4.1 RD的战略内容
        4.4.2 RD的战略形式
        4.4.3 RD战略的历史演进与时空分布
        4.4.4 RD战略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构成
    4.5 知识型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KSD
        4.5.1 KSD的战略内容
        4.5.2 KSD的战略形式
        4.5.3 KSD战略的历史演进与时空分布
        4.5.4 KSD战略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构成
    4.6 小结
5 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类型及路径
    5.1 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类型
        5.1.1 水利战略内容的转换
        5.1.2 水利战略形式的转换
        5.1.3 水利战略形态的转换类型
    5.2 水利战略形态之间的转换路径
        5.2.1 水利战略形态运动发展的路径
        5.2.2 水利战略形态路径转换的方式
        5.2.3 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的条件
        5.2.4 非常态的水利战略形态转换
        5.2.5 水利战略形态路经转换分析启示
    5.3 太湖流域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的案例分析
        5.3.1 太湖流域所经历的水利战略形态及产生原因
        5.3.2 太湖流域水利战略形态转换路径及转换条件
        5.3.3 太湖流域水利战略形态转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5.4 小结
6 、 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的关键因素
    6.1 战略转换的关键因素
        6.1.1 战略形成逻辑的三个环境视角
        6.1.2 影响战略形成的因素
        6.1.3 战略形成影响因素模型
    6.2 水利特性特征
        6.2.1 水利具有公共属性
        6.2.2 水利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6.3 水利战略形态转换模型
        6.3.1 社会需求----水利战略转化的动力
        6.3.2 水利组织能力----水利战略转化的支撑
        6.3.3 自然条件----水利战略的客观基础
    6.4 模型运行机制
        6.4.1 自然条件的基础性及其超然地位
        6.4.2 供需关系--水利战略转化的根本推动力
        6.4.3 决策层分析与影响--水利战略转化的决定因素
    6.5 小结
7 我国水利战略形态及其转换
    7.1 我国水利战略三形态
        7.1.1 中国水利战略形态转化路径
        7.1.2 中国水利战略史
    7.2 水利业务
        7.2.1 分析方法
        7.2.2 统计结果平滑图
        7.2.3 水利业务重要性极值雷达图
    7.3 水利管理体制
        7.3.1 我国主导的水利管理模式
        7.3.2 水利管理模式的弊端
        7.3.3 水利管理体制的变革
    7.4 我国水利战略形态转换驱动模型分析
    7.5 小结
8 创新与展望
    8.1 理想的水利战略形态及管理模式展望
    8.2 本文的主要结论
    8.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8.4 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8)洪水风险综合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及评价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洪水风险要素分析
    第一节 洪水与洪水风险
        一、洪水及其分级
        二、洪水风险及其分布
    第二节 洪水风险事件与洪水灾害损失
        一、洪水风险事件
        二、洪水灾害损失
第二章 综合风险防范模式探析
    第一节 "风险防范"的由来
        一、"治理"的涵义
        二、从"治理"到"风险防范"
        三、从"风险管理"到"风险防范"
    第二节 "综合风险防范"提出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
        一、现实背景:国际开展综合风险防范研究
        二、理论依据:综合灾害过程的复杂性特征
    第三节 综合风险防范的一般理解
        一、综合风险防范的内涵
        二、综合风险防范的模式
        三、综合风险防范新模式
第三章 洪水风险综合防范的结构优化模式构建
    第一节 洪水灾害的安全设防
        一、防洪规划与防洪标准
        二、防洪工程的体系建设
    第二节 洪水灾害的应急管理
        一、有关"应急管理"理论分析
        二、防洪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第三节 洪水灾害的救灾救济
        一、救灾救济的经济学分析
        二、洪灾救灾救济体制建设
第四章 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保险的作用定位
    第一节 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保险的损失补偿作用
        一、保险的损失补偿作用的理论分析
        二、案例研究:保险在欧美国家洪水灾害损失补偿中的表现
    第二节 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保险的激励减灾作用
        一、保险的激励减灾作用的理论分析
        二、案例研究:美国洪水保险制度在洪泛区管理中的运用
    第三节 洪水风险综合防范中保险的协助设防作用
        一、保险的协助设防作用的理论分析
        二、案例研究:保险在长江三峡防洪工程建设运营中的运用
第五章 中国推行洪水保险制度的示范探讨
    第一节 中国洪水风险综合防范的提升措施
        一、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建立洪水保险制度
    第二节 示范区洪水保险制度运作研究的总体设计
        一、关于示范区建立洪水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
        二、示范区洪水保险制度运作研究的流程架构
    第三节 示范区洪水风险的评估
        一、示范区洪水风险评估模型的框架
        二、示范区洪水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第四节 示范区洪水保险制度的方案设计
        一、示范区居民的问卷调查设计
        二、示范区保险制度的方案设计
        三、示范区风险分摊机制的设计
结论
附录
    附录一: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加入的必要性
    附录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总体情况
    附录三: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下的"综合风险防范"核心科学计划的总体情况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9)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水资源危机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水是生命性资源
        二、水是资源性资源
        三、水是基础性资源
        四、水是战略性资源
        五、水是核心资源
    第二节 中国面临水资源危机
        一、中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二、水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
    第三节 水利工程技术的作用与局限
        一、跨流域调水工程
        二、海水淡化技术
        三、节水技术
    第四节 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制度创新
        一、制度障碍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制度创新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理想的水资源制度的社会特征
    第五节 水资源制度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六节 水资源制度研究的总体思路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水资源概念与特征
        一、水资源概念
        二、水资源特征
        三、水资源特征的制度分析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
        一、水资源总量
        二、水资源基本特点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四、水资源现状总体评价
    第三节 中国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一、2010年及202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二、2030年及205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三、未来水资源供需展望
    第四节 21世纪中国水资源面对的主要挑战
        一、洪涝与干旱仍然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二、水资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与用水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四、水资源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五、水资源条件与产业结构及布局不相适应
        六、水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制度体系
第二章 水资源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四、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
        五、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循环经济理论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三、循环经济的原则
        四、循环经济的意义
        五、水资源循环经济
    第三节 制度经济理论
        一、制度的涵义
        二、制度的构成
        三、制度的功能
        四、制度创新
    第四节 现代产权理论
        一、产权和产权制度
        二、外部性的经济学意义
        三、公共资源的产权与外部性
        四、公共资源的外部性内部化策略
    第五节 价值理论
        一、水资源价值的理论基础
        二、水资源价值的内涵
        三、水资源价值的表现
第三章 水资源管理与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概述
        一、水资源管理的内涵
        二、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三、水资源管理的目标
        四、水资源管理的内容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制度现状
        一、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
        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变迁
        三、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安排
        四、水资源管理的制度缺陷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水资源管理
        二、日本的水资源管理
        三、英国的水资源管理
        四、法国的水资源管理
        五、以色列的水资源管理
        六、国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与发展态势
第四章 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安排
    第一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学涵义
        一、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
        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
        五、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架构
        六、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流域管理
    第二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创新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
        三、新型水资源管理体制下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四、水资源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
        五、新体制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
    第三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政府制度、企业制度与中介制度
        一、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政府制度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企业制度
        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中介制度
        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法律保证
    第四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机制建设
        一、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决策机制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
        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激励机制
        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监督机制
第五章 水资源产权制度安排
    第一节 水资源产权——水权概述
        一、水权的由来
        二、水权的经济学涵义
        三、水权的特征
        四、水权体系的构成
    第二节 初始水权的界定
        一、初始水权的概念
        二、初始水权的界定
    第三节 水权的分配
        一、水权分配的原则
        二、水权分配的关键参数
        三、水权分配的模式
        四、水权分配的程序
        五、特殊水权的分配
    第四节 水权制度及其变迁
        一、水权制度概述
        二、国外水权制度变迁
        三、国内水权制度变迁
        四、结论与启示
    第五节 水权制度创新
        一、中国现行水权制度安排
        二、中国现行水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水权制度创新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六章 水资源交易与市场制度安排
    第一节 水权交易的经济学意义
        一、水权交易的概念
        二、水权交易的动因
        三、水权交易的成本分析
        四、水权交易的外部性
        五、水权交易中的政府作用
        六、水权交易的形式
    第二节 水权市场的制度安排
        一、水权市场概述
        二、水权市场的构建
        三、水权市场的管理
    第三节 水权交易的构成体系
        一、水权交易的组织结构
        二、水权交易主体的管理
        三、水权交易的规则体系
        四、水权交易的信息体系
        五、水权交易的监管体系
        六、水权交易的调控体系
        七、水权交易的法规体系
    第四节 水权交易的案例分析
        一、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水权交易案例分析
        二、东阳——义乌的水权交易案例分析
第七章 水资源价格制度安排
    第一节 水价制度概述
        一、中国水价制度的沿革
        二、国外水价制度的实施
    第二节 中国水价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水价理论不完善
        二、水资源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三、水资源价格偏低
        四、水价结构不合理
        五、水价的公共监督机制不健全
        六、水价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水价的形成机制
        一、水价的构成
        二、水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三、水价形成的供求机制
        四、水价制定的原则
        五、水价制定的程序
        六、水价制定的机制
        七、水价体系的构成
第八章 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安排
    第一节 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概述
        一、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的沿革
        二、中国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的现状
    第二节 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体系的创新
        一、水资源立法的原则
        二、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体系的构成
        三、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体系的重建
        四、水资源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的健全
第九章 水资源文化制度安排
    第一节 水文化概述
        一、宇宙生成的“水原说”
        二、水文化的形成
        三、水文化的社会影响
        四、水文化的朴素可持续发展观
        五、水文化的现实价值
    第二节 水资源文化制度
        一、文化制度及其分类
        二、水资源文化制度的构成
        三、节水型社会的水文化制度
        四、水资源文化制度的构建
结语:水资源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二、加强水量、水质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管理
    三、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
    四、完善水资源水权市场制度体系
    五、创建新型的水资源价格管理机制
    六、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
    七、重视水资源管理的社会资本投入
    八、加强水资源科学技术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10)鄱阳湖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鄱阳湖区研究动态
        1.2.1 鄱阳湖区开发研究的简单回顾
        1.2.2 对以往鄱阳湖区开发研究的思考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5.1 创新之处
        1.5.2 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2 鄱阳湖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2.1 研究区域
    2.2 自然资源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鄱阳湖区的开发历史
    2.5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5.1 鄱阳湖区的区位优势与机遇
        2.5.2 东西夹击:21世纪鄱阳湖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5.3 WTO的加入:机遇与挑战同在
3 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3.1 悲观派理论
        3.1.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3.1.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3.2 临界派理论
        3.2.1 大推动理论
        3.2.2 结构转换临界值
    3.3 点轴派理论
        3.3.1 增长极理论
        3.3.2 生长轴理论
        3.3.3 点轴理论
    3.4 阶段派理论
        3.4.1 胡佛一费雪的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3.4.2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3.5 结构派理论
        3.5.1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3.5.2 产业结构软化理论
    3.6 梯度推移理论
    3.7 其他理论
        3.7.1 比较优势理论
        3.7.2 人地协调发展系统理论
        3.7.3 我国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实践
4 鄱阳湖区PRED系统的建立与开发战略
    4.1 鄱阳湖区PRED开放系统的建立
        4.1.1 鄱阳湖区PRED开放系统及系统诊断
        4.1.2 鄱阳湖区PRED系统实质:人地水关系
        4.1.3 湖区贫困
        4.1.4 鄱阳湖区开发的市场机制与政府效应
        4.1.5 研究思路和结构
    4.2 湖区“人—地—水”关系模型
    4.3 鄱阳湖区开发战略
        4.3.1 开发目标
        4.3.2 开发原则
        4.3.3 开发策略
        4.3.4 科技、资金在湖区开发中的运用
5 鄱阳湖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5.1 鄱阳湖区土地资源开发简史
    5.2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现状
        5.2.1 鄱阳湖区土地资源地形特点
        5.2.2 鄱阳湖区土壤资源特点
        5.2.3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现状
    5.3 鄱阳湖区土地资源的评价
        5.3.1 土地资源评价
        5.3.2 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5.3.3 土地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5.3.4 评价后的思考
    5.4 鄱阳湖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5.4.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性的一般原理
        5.4.2 鄱阳湖区农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5.4.3 鄱阳湖区建设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
        5.4.4 鄱阳湖区灾后土地整理
    5.5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讨
        5.5.1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5.5.2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6 水资源开发利用
    6.1 鄱阳湖区水资源开发的历史回顾
        6.1.1 新中国成立前水资源开发的回顾
        6.1.2 新中国成立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6.2 鄱阳湖区开发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6.2.1 开发治理现状
        6.2.2 存在问题
    6.3 鄱阳湖区水资源供需评价
        6.3.1 水资源利用分区
        6.3.2 鄱阳湖区水资源量
        6.3.3 现状水资源供需评价
        6.3.4 远景水平年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6.4 鄱阳湖区水资源综合整治
        6.4.1 鄱阳湖区防洪工程建设情况
        6.4.2 鄱阳湖区水利建设的设想
    6.5 鄱阳湖区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6.5.1 鄱阳湖区水产资源状况
        6.5.2 鄱阳湖区水产资源开发思路
        6.5.3 鄱阳湖区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6.6 鄱阳湖渔政管理
7 鄱阳湖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
    7.1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其特征
    7.2 有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
        7.2.1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
        7.2.2 西方经济学者的观点
    7.3 鄱阳湖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利用状况分析
        7.3.1 湖区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7.3.2 湖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分析
    7.4 鄱阳湖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
        7.4.1 近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转移道路并重
        7.4.2 中长期——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7.5 鄱阳湖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7.5.1 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正面影响
        7.5.2 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
    7.6 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对策探讨
        7.6.1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7.6.2 改革城乡户籍制度
        7.6.3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7.6.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8 鄱阳湖区产业发展研究
    8.1 产业结构与布局理论分析
        8.1.1 区域产业结构的一般理论
        8.1.2 产业布局的一般理论
    8.2 鄱阳湖区产业结构与布局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8.2.1 鄱阳湖区产业结构现状、问题与对策
        8.2.2 产业空间布局与战略
        8.2.3 鄱阳湖区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分析
        8.2.4 鄱阳湖区产业经济系统未来发展的整体趋势及特点
    8.3 农业开发与布局
        8.3.1 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
        8.3.2 鄱阳湖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8.3.3 农业发展方向及布局
        8.3.4 加强农业发展的三个着重点
    8.4 工业开发与布局
        8.4.1 鄱阳湖区的工业结构模式
        8.4.2 发挥大、中、小的各自优势,实现湖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8.4.3 湖区产业布局构想:“点状区域和轴带的拓展”的空间布局体系
    8.5 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8.5.1 发展第三产业的制约因素
        8.5.2 鄱阳湖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
        8.5.3 鄱阳湖区第三产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8.5.4 鄱阳湖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探析
9 小城镇建设与布局
    9.1 小城镇建设的地位与原则
        9.1.1 小城镇概念与类型
        9.1.2 小城镇建设的必然性
        9.1.3 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9.2 鄱阳湖区小城镇建设现状分析
        9.2.1 鄱阳湖区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9.2.2 小城镇建设的原则
    9.3 鄱阳湖区城镇体系发展与布局研究
        9.3.1 城镇体系及其特征
        9.3.2 鄱阳湖区小城镇发达指数研究
        9.3.3 小城镇建设布局发展构想
    9.4 灾后移民建镇
        9.4.1. 选址问题
        9.4.2. 规划问题
        9.4.3. 社会融合问题
    9.5 小城镇建设措施
10.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保护
    10.1 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0.1.1 鄱阳湖水环境状况
        10.1.2 鄱阳湖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
        10.1.3 鄱阳湖区域大气环境和酸雨
    10.2 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0.2.1 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0.2.2 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10.3 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途径与措施
        10.3.1 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生态农业
        10.3.2 大力植树造林,合理利用林木资源
        10.3.3 进行山江湖综合治理
        10.3.4 加强对乡镇企业发展的规划管理
    10.4 鄱阳湖区域可持续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10.4.1 可持续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10.4.2 可持续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
        10.4.3 鄱阳湖区域经济子系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10.4.4 鄱阳湖区域社会子系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10.4.5 鄱阳湖区域生物子系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附图

四、对’98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对 1998 年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J]. 田立暄,牟志录,尚志宏,马爱茹. 东北水利水电, 1999(01)
  • [2]对’98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J]. 田立暄. 防汛与抗旱, 1998(04)
  • [3]对1998年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J]. 田立暄,阚丽娟,蒋桂芬. 水利经济, 1999(04)
  • [4]对嫩江、松花江1998年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J]. 田立暄,蒋桂芬. 水利建设与管理, 1999(03)
  • [5]对’98嫩江特大洪水泛滥的理性反思[J]. 荣瑞和. 齐齐哈尔社会科学, 1999(01)
  • [6]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J]. 王向东,朱涛,巫明强,沈波. 泥沙研究, 1999(02)
  • [7]水利战略动态管理——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研究[D]. 汪群. 河海大学, 2003(03)
  • [8]洪水风险综合防范研究[D]. 向飞. 武汉大学, 2010(05)
  • [9]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D]. 李雪松. 武汉大学, 2005(05)
  • [10]鄱阳湖区开发研究[D]. 余欣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1998年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的反思——加快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