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我国增值税类型的选择与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王娇[1](2020)在《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宣传工作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纳税人接收新信息的渠道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宣传渠道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如何充分运用新兴工具,提升税收宣传效果,改进税收宣传工作,满足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当前税务机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宣传方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宣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测度目前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宣传效果,分析纳税人个体特征、税收宣传渠道、税收宣传内容、税收宣传人员、税收宣传时间及税收宣传频率时长对税收宣传效果的影响,从而提出改进税收宣传工作的办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宣传整体效果较好,但是税收宣传工作仍需进一步改进;不同个体特征的纳税人,对税收宣传效果的评价不同;税收宣传渠道与税收宣传效果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税收宣传内容与税收宣传效果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不同师资的税收宣传效果是不同的,税收宣传人员讲授水平越好,评价税收宣传效果越好;在新政策颁布之后和纳税申报期内组织的税收宣传效果较好;纳税人培训频率越高,税收宣传效果越好;培训时长为1小时和1.5小时的纳税人培训税收宣传效果最好;上门辅导频率越高,税收宣传效果越好;政策推送频率为三天一次或一周一次时,税收宣传效果最好。根据研究结果,卓资县税务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税收宣传工作:(1)满足纳税人个性化税收宣传需求;(2)丰富税收宣传渠道;(3)针对性选择税收宣传内容;(4)完善税收宣传队伍建设;(5)合理安排税收宣传时间、频率和时长。
王蕴[2](2019)在《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我国GDP已经从年均9%高增速换档为当前6%左右增速水平的新常态,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在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大新挑战,首先,人口老龄化加速,传统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其次,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但是,也造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产能过剩、利润微薄,对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最后,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重大冲突,美国相继拉开了以中国为目标的税制改革和贸易战,恶化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在微观经济层面上,我国消费市场已经完成了从“有胜于无”的短缺经济向“高品质消费”的现代化转型,在新的消费品市场条件下,原有以价格为核心竞争手段的工业经济模式已经失效,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消费品市场的新常态。在网络经济的作用下,“海淘”、“代购”等新消费模式已经将我国的终端消费品市场拉入了全球竞争。在这种经济竞争格局之下,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就成为了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然而,如何实现“六稳”?短期刺激政策等措施一段时间会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但是长时期会孕育更大的金融经济风险,造成房地产库存继续增加、债务杠杆率持续提高以及产能过剩难以出清等问题。经济演变的周期规律显示,只有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进行效率、动力、质量变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第一,不简单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更加需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换言之,要优化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减少财税政策对经济的扭曲,激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提升市场主体的投资经营决策自主权,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具体而言,就是要减少财政的直接补贴,通过优化税制,实现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在2020年左右建立法治政府、落实税收法定的时间目标已经不远了。“营改增”税收制度改革,虽然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刺激了经济发展,但是“营改增”改革造成的繁杂税率结构却可能对法律的稳定性造成重大困难。复杂的税率结构,不仅增加了法律执行的成本,更加剧了对微观经济的扭曲作用。增值税立法在即,优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合理设置增值税税率水平成为了当前增值税改革的重点与焦点。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分为七大部分,全面论述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问题:第一部分,导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评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发现增值税税率结构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存在着对最优商品课税理论和增值税税收中性的认知,同时,缓解增值税的累退性更优的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或其它税种。导论的基础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明确了方向。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本文首先界定了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对象,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优化的对象是法定税率(也就是经济学意义的名义税率);其次,从增值税的税收中性优势、最优商品税理论和增值税税制演化的路径依赖三个角度分析,构建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分析框架。从税收中性的角度而言,单一税率结构是有效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关键机制;但是,考虑到拉姆齐法则,采用差别税率结构的增值税更符合最优商品的课税需求;同时,我国的增值税税制演化存在着典型的路径依赖。在当前增值税完成消费型转型、增值税征收范围实现全覆盖的大背景下,对增值税税率结构进行系统性调整需要明确两大原则,一是明确增值税的生产效率取向;二是必须承认增值税税率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在这两个原则的约束下,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应当尽可能靠近单一税率,但是,由于路径依赖,更为现实的做法是两档税率结构。第三部分,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影响。该部分重点阐述了不同阶段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对经济的影响,虽然不同阶段增值税改革的共性目标都是提振经济、改善效率,但是,仍然存在政策关注点的差异。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均以实现,虽然,这造成了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复杂化,但是,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同样,在增值税税率结构完成了转型改革以及货物与劳务的全覆盖之后,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的任务是在先前阶段修修补补的改革后,以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为目标,完成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科学化、系统化改革。第四部分,在明确了深化增值税改革的任务后,从增值税税率结构出发,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制度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增值税税率水平偏高,从全球供应链视角分析,现行增值税税率水平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制约作用。我国需要通过增值税税率水平的优化,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收入分配的比重,对冲“人口红利”消失对制造业的税后利润,以“中国智造”维持我国“世界工厂”的关键地位;二是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过于复杂。我国增值税现行的三档税率、四档征收率以及不彻底的“零税率”政策,加剧了增值税的扭曲作用,抑制了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有效发挥。从三档税率的税率结构而言,特别是9%和13%两档税率涉及的部分行业是在同一抵扣范围内生产抵扣链条之上的,差别税率造成了不同生产环节的税收资本利润水平差异,扭曲了资本配置;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税制不应当成为企业发展决策的障碍,但是,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客观上对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形成了制度性扭曲,阻碍了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发挥;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而言,为了保持出口商品竞争力,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增值税零税率政策是征收增值税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但是,我国增值税“零税率”政策与理论意义上的增值税零税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第五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产生的原因主要受两种路径依赖约束:一是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不同阶段的政策关注点差异,以及先前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所形成的改革成果与既得利益约束了未来改革的空间;二是先前增值税“以票管税”征管技术,在后期不同时期不断强化,“以票管税”客观上解决了早前增值税的征管漏洞,但是也限制了其他增值税征管技术的尝试。因此,后期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历次改革必须考虑增值税征管技术的约束。第六部分,对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相关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了消费型增值税,仅有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部分发展中国家采用生产型增值税,而收入型增值税几乎没有国家采用,世界各国增值税实施的主要差别在于税率结构与抵扣范围的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今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增值税实施情况、税率档次与税率水平。在对比采用增值税多档税率的国家时,重点分析了低税率(优惠税率)的政策,通过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制度的国际比较,得出了对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启示。这些启示也成为本文第七部分对策建议的主要依据。第七部分,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对策选择。本部分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值税税率档次的国际比较与模式调整的国际经验,得出“1+1”税率档次是现阶段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模式选择;二是从国家财政安全稳定的角度,分析我国可接受的增值税减税规模,并将这一规模作为确定“1+1”税率档次的约束性条件;三是结合前述约束性条件,确认我国增值税标准税率应当控制在13%,低税率5.5%,并结合国际经验划定了低税率的征收范围;四是对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的退出提出了分阶段的优化改革建议,本文认为,首先应当先将征收率统一,实现简化税制的目的;在统一征收率后,应当将增值税起征点改革为增值税免征额,以实现增值税的税负公平;为了平衡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利益,在增值税免征额替代增值税起征点之后,应当将增值税免征额标准与一般纳税人标准统一,实现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的最终退出;五是增值税零税率的优化,实现出口退税率、离境退税率与适用税率相一致,跨境服务的出口退税由免税调整为零税率以及优化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退税制度。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规划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李果[3](2019)在《我国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高经济增长被世界瞩目,同时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研究也备受关注,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被认为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对经济主体征税,事实上是对经济的一种扭曲,减税则是可以降低这种扭曲,同时税收政策也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最灵活有效工具。在现阶段,为了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仍在全国大力推行结构性减税政策。而我国减税政策的实施能否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是本文研究重点。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的减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减税政策对我国的TFP提升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别对全国的宏观税负与TFP的增长、我国各地区的宏观税负与地区TFP增长以及各产业的宏观税负与TFP增长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分析其中的依赖机制,以推导出我国的减税政策对TFP提升的路径,为我国正在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启示。首先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部分是与减税相关的,包括我国的减税政策梳理,与减税的理论基础。拉弗曲线是最早解释了减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进一步分析了减税对经济增长的传播途径的理论学派,有供给学派的供给理论,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理论和乘数理论,企业的投资行为是企业TFP增长的核心,借鉴了投资理论,减税激励企业行为,借鉴了最优税收理论和税收的“相对价格”理论。另外一部分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相关的知识梳理,包括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以及支撑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为分析TFP增长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分析。TFP的增长主要有三种途径:科技的进步、技术效率的提高以及中观和宏观经济的结构转换,结构转换进一步表现为技术效率的提高。分别从全国、地区以及产业三个层面,分析减税政策在这三个方面对TFP提升产生的影响,及减税政策在各层面起作用的具体方面。然后是文章的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了全国、各地区以及各产业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并具体分析减税政策在三个层面对TFP提升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研究认为:(1)减税政策在宏观层面能够促进TFP提升,主要表现在经济主体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以及减税政策提供的稳定宏观经济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TFP的增长。(2)减税政策使企业增加创新投资等,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同时降低了社会上的要素流动成本,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使企业技术效率得到提升,促进企业TFP水平,推动地方TFP的提升。(3)减税政策能够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使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更好地结合,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也促使了更多的新型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部门的TFP水平;同时我国的制度特征也是影响TFP提升的重要因素,减税政策使地方税收降低则不利于产业TFP的提升。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对我国未来的政策实施形成有针对性的政策启示。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发挥减税政策在新技术与其应用部门之间的衔接作用,促进新技术在社会上的推广,同时也发挥减税政策对社会创新活动的鼓励,为技术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在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方面,使减税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管理,促进人力资本效率提升;在中观和宏观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要促进既有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也要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促进TFP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刘同洲[4](2019)在《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导向的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税制日益优化,税率级次不断简并,抵扣链条逐渐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日趋完善,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然而,税改后的减税效应似乎未被充分认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企业“税负痛感”在近年来集中凸显,企业投资呈现“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的趋势。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税费负担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核心问题聚焦于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的测度,以及导致企业“税负感”加重的原因判定。基于此背景,相关学者提出税收“无谓损失”效应,为企业“税负感”加重与企业投资“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关联性给予理论诠释,认定高税负挤占了企业净利润,进而抑制了企业投资,引发了税收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税收负担问题的大讨论。是何原因导致制造业税负痛感近年来集中凸显?究竟是减税政策出了偏颇,还是制造业自身出了问题?税负因素是否为企业投资“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的主导因素,上述问题的逻辑起源都要从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入手,而这也是本文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点、重点与难点。毋庸讳言,税费负担与投资的关系是税收学与金融学交叉领域的核心议题,是提升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尤其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影响机理与传导路径,有助于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与我国税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以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研究了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制及效果。本文以“一条主线,二种状态”来阐述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其中,“一条主线”是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传导机理线,即税费负担→投资收益→投资决策。“两种状态”是围绕该主线的静态和动态的机理分析,静态机理仅涉及税费负担这单一投资成本因素的分析;动态机理为涉及税费负担、现金流、融资约束等多投资成本因素的一般均衡分析。即基于综合税费负担视域下的企业投资行为选择,在Laeven(2003)1的企业投资分析框架基础上,运用动态投资欧拉方程方程,分析投资收益最大化时企业最优投资决策。本文研究结果概括如下:从税负视域而言,我国企业税收负担并不算重,主要是费用负担较重。总体而言,2016年我国宏观税负(中口径)为25.69%,其中社保费费负为6.80%,增值税税负为7.13%,企业所得税税负为3.91%;制造业而言,2016年制造业综合税负为5.86%,其中国营企业综合税负率为4.2%,民营企业为8.8%,民营企业综合税负显着高于国营企业,并不存在“死亡税率”;从投资视域而言,2008-2017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实业投资下滑,金融投资上升,两者变化趋势恰好相反。就税负与企业投资的关联性而言,总体视域与制造业视域下都有显着相关性,而中美税负差异视域下没有显着相关性。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静态机理与动态机理实证研究表明:其一,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而税费负担是一个该循环路径的外生冲击,当税费负担率改变时,该循环也发生改变;其二,企业投资行为选择并非只受该行为所涉及税种税项的影响,任何税种的实施都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是系统内部相互影响的过程。即综合税负率并非只影响企业实业投资,也影响金融投资;同理,所得税税负率也亦然;其三,综合税负率的降低会加强资本选择金融投资的倾向。综合税负率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抑制效应高于实业投资行为。当企业综合税负率降低时,对金融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于实业投资行为,这会增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进行金融投资的偏好,可能会加剧企业投资行为的“脱实向虚”。其四,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是激励投资“脱虚向实”的最优路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企业实业投资行为的抑制效应高于金融投资行为。当企业所得税税负率降低时,对实业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于金融投资行为。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实业投资行为的激励效应大于金融投资行为,有利于资本流入实体经济市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现阶段企业投资行为的“脱实向虚”;同时也应看到,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金融投资偏弱的激励效应的非正常性,即反映出现有所得税政策针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并未起到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相当部分的金融投资收益可能并未纳入应纳税所得额,产生税收流失,弱化了其作为直接税的收入分配效用,这与企业金融投资涉及的资本利得问题尚有政策缺陷有关。其五,现金流与净资产收益率是导致企业“脱实向虚”与“民间投资下滑”的主因。现金流对企业实业投资行为与金融投资行为的正向激励效用远大于税负(综合税负或企业所得税税负)对其的负向抑制效用。即企业即使有充裕的现金流,也不投向实业领域,而是选择投向金融领域,该行为特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兼具有之,但民营企业更为显着;此外,就净资产收益率而言,无论是何种税负视域下,其对企业金融投资的正向影响远大于企业实业投资,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的影响。基于金融投资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实业投资的客观现实,故而可诠释民营企业放弃实业投资而转向金融投资的“脱实向虚”的投资行为。在“民间投资下滑”问题上,在所得税税负视域下,现金流对民营企业实业投资的影响度大于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度。同时,在所得税税负与综合税负视域下,净资产收益率对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度要大于国有企业。且现金流的影响度要大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度;其六,企业优质的营运能力并未激发企业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即随着销售增长率的上升,企业的实业投资反而下降。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欲根据发达国家“降税负、促投资”的目标导向,探寻其税制改革历史变迁与最新趋势,总结了发达经济体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优化的一般性规律,以解决我国“民间投资下滑”、“制造业脱实向虚”、“企业投资跨国转移”等问题。在结合我国促进企业投资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建议,一是秉承“适度降负,结构调整,协同并进”的改革理念,全盘指导;二是构建减税降费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整合间接税制,深入完善和健全所得税制,降低企业社保费负担;三是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减轻综合运行成本;四是企业自身补短板,提升微观主体税负转嫁力。
蒋炳蔚[5](2018)在《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正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度化的不断推进,必然会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到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和产能过剩等诸多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正是此类问题的缘由。放缓增速、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寻求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时,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政应发挥其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流动,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我国已着手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特别是运用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进行宏观调控。财政支出方面,灵活运用财政补贴和政府投资等手段,并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加强科技、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支出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例如,我国政府采购资金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和两万亿元,其在扶持本国产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和落实政府意图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税收方面,我国利用税收优惠等税制改革不断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如“营改增”通过影响产业间分工协作,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带动产业结构转型;通过中间投入品的税收可抵减来影响要素成本进而积极作用制造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然而,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也曾出现过问题,如我国光伏产业在大量鼓励性财政政策支持下,不利于光伏产业长期发展的诸如骗补、拖工期等不良现象不断出现,我国于2018年又重新调整财政对于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所以,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我国的财政政策仍需不断完善。鉴于此,本文将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为背景,以产业结构转型为着力点,解析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中的财政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建议。重点关注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和我国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效果。前者要求我们理顺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后者要求我们寻求科学的产业结构转型测度指标,测度我国财政政策实际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程度,这也是本文的难点之一。本文利用200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门限回归方法分别估计我国财政支出和税收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调整效果。实证得到:其一,该阶段内滞后一期的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作用显着,其反向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作用高度化;不同的支出项目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作用方向及程度存在差异。其二,宏观税负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呈先正向后反向作用效果,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先反向后正向作用效果。税收结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也均具有非线性效应。其三,控制变量中投资、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指标均对产业结构转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均可作为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着力点。具体来看,本文的研究内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可划分为以下五方面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1)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理论分析。首先,厘清产业结构的概念和特点,产业结构转型内涵、规律、依据和判断标准。其次,阐明财政政策可以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依据。进而在清楚界定本文财政政策的研究范围的基础上,阐明本文所关注的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之后再分析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影响因素。(2)我国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路径及现状分析。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定性描述我国产业结构和财政政策各自的变迁过程,在客观事实中发掘两者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之后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均打下基础。(3)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财政政策实际作用效果的实证检验。这部分从本文重点关注的财政支出与税收两方面对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效果进行测度。在确定测度产业结构转型程度的科学指标值后,通过内生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别检验我国财政支出和税收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效果。(4)典型国家和地区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经验借鉴。这部分主要通过梳理产业结构转型中政府干预取得—定成效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它们曾经或者正在使用的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相关制度安排,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得到“精准定位政策对象”、“注重政策间协调配合”和“依托财税法律体系提供制度保障”这三条经验。(5)完善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的建议部分。这部分既包括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应遵循的客观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适用性与时效性原则,也包括分别从财政支出和税收两方面出发所提出的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财政政策的路径与措施,具体措施中又都分别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最后,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财税法制化进程、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包含货币政策协调四方面给出完善配套措施的建议。
任小月[6](2018)在《“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此次“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必然会给这些行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房地产业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本轮税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房地产业实现税制转换,关系到我国税法的完善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本文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研究“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影响,在对“营改增”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税负、财务报表及指标、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流程变化的定性分析基础上,把税负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行了税负变化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先,房地产业新纳入改革试点,相关研究大多是预测性的,本文结合新发布的各项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更具有创新意义。其次,本文运用了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且加入了调研访谈,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有效。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四大部分,八个章节。具体来说: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并且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及税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对房地产企业发展概况、税收制度的演变及现状进行了介绍,为下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做铺垫。其次,分析了“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财务报表及指标、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财务影响,并且对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了调研访谈。然后,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法对“营改增”前后企业税负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借助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测算2007、2010、2012年房地产业分别在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制度下的流转税税负。测算结果显示,增值税制度下企业流转税税负分别下降了5.19%、20.21%、6.8%,减税效果非常明显。在税负下降的结论基础之上,讨论企业税负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50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的上市公司,将其2012-2016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将企业税收负担作为因变量,销售毛利率、流动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资产规模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销售毛利率与企业税负呈正相关关系,流动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税收负担呈负相关关系,资产规模与税负关系不明显。最后,在前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营改增”背景下的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营改增”改革有利于打通增值税链条,激活经济活力,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但是,企业在获得减税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税制改革不可避免的会对其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流程、经营模式等造成影响。企业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税收政策,做好纳税筹划,才能真正实现“减税降负”的预期目标。企业只有克服“营改增”带来的挑战和难题,才能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才能更加规范健康的运营。
姜丹[7](2017)在《营改增对建安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LJLQ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改增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一件举国瞩目的大举措,一直被全国各行各业企业关注,它是一场终结营业税全面推行增值税的税制转换。在前期试点阶段,广大纳税人都得到了一定力度的税收红利,企业的税收负担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实现营改增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能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建筑业在我国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4.95万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速达到6.6%,且在2016年我国具有一定资质等级的大型建筑业企业累积实现利润6745亿元,增长速度达到4.6%,建筑业的良好发展保证了我国财政收入的稳定。在税改满一年之际,本文从营改增对建安企业的影响出发,积极探索营改增后建安企业应该如何应对。首先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增值税和营改增的文献综述,从而得出我国推行营改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举措,研究探讨建安企业如何应对有积极意义。其次详细的分析了增值税的特点和优势,建安行业的特点以及建安企业会计核算特征,全面的分析了建筑业营改增后对企业的有利因素,营改增有效避免建安企业重复征税,有利于理顺增值税抵扣机制,促进建安企业更新改造固定资产,长远看将会降低建安企业的税负。同时选取LJLQ公司为样本,具体分析了营改增后对LJLQ公司税负、工程造价、现金流、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从以上几方面提出可操作有价值的应对策略,建安企业要加强财务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知识储备,加强全体员工的管理培训,全面适应营改增,加强外部生产管理,合理选取供应商,加强内部成本管控,努力提高机械化程度等等。笔者结合相关的税务法律知识,针对建安企业的纳税提出有建设性的筹划,要合理对每个项目单独进行纳税管理,正确选择纳税人身份,建立不同纳税身份共存的企业集团,要合理有效的区分老项目、甲供才和清包工等项目类型,建立完善的增值税抵扣制度,外埠经营预缴制度,以及针对固定资产购置的纳税筹划。由于笔者所处单位性质,对营改增的征收管理和利益分配又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营改增对征收机关和纳税人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预算分配比例的调整涉及到具体的利益分配,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又一次博弈的结果。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的税制转变,营业税最终在我国彻底的消失,增值税在我国的应用更加广泛,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更加完善,建筑行业借由此次税制改革,将会带来一次大的行业整顿,可以预见建安企业的未来会更加健康发展。
蔡文文[8](2016)在《“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研究 ——以W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长期实行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的税收政策,导致重复征税、行业间税负不均等问题日益严重,难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需要通过税制改革来加以解决。为此,2012年1月1日,上海地区率先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改增”试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营改增”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016年5月1日,将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及生活服务业全部实行“营改增”,增值税将彻底取代营业税。由于建筑企业环境复杂,“营改增”涉及面广,因此,本文以建筑企业“营改增”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主要影响,进而从建筑企业和政策两个层面探讨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首先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并以营业税、增值税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建筑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实行“营改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以W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析“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主要影响。通过测算认为,建筑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严重不足,“营改增”会使企业税负大幅提升;同时,“营改增”使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更为复杂,财务管理的重点发生改变,经营管理模式有明显不同,税收筹划也有更大的空间。最后,从建筑企业自身和政策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建筑企业领导层应高度重视“营改增”,积极做好“营改增”的贯彻落实工作;转变经营管理模式,调整经营战略,加强精细化管理;规范供应商管理与合同管理,保证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合理取得;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加强资金管理与发票管理,运用科学手段进行纳税筹划。政府也应全面做好“营改增”部署,推出过渡时期优惠政策,如扩大企业增值税进项抵扣范围,对“营改增”时未完工工程实行简易征收,增加财政扶持,以推动税制改革顺利进行。
王骥[9](2014)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之税收减负效应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税收作为我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力,是政府调控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优化税收结构和完善税制,无疑会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就是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于消除重复征税、公平税收负担和优化税制结构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一项关乎千百万纳税单位利益的公共经济政策。税负的增减是此项改革的参与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所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短期内可为企业减轻税负、增加企业生产积极性,长期可以刺激投资、扩大内需,配合经济结构转型,对提振市场和民众信心具有独到作用。如何认识此项改革、应对此项改革,明确营改增政策对于涉改单位的税负是增是减及增减的缘由,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本文对营改增试点以来取得的成效以及表现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调研,反映出相关单位在税改前后税负状况的变化,并以此分析说明这次改革对纳税人税负的影响,从而客观地评价此次营改增在减轻纳税人税负方面的实际成效。本文还分析讨论了本次增值税改革启动以来部分参改单位税负不减反增的现象,并且提出了相应对策。此外,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营改增政策,本文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胡春[10](2013)在《中国增值税扩围改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54年法国成功引入增值税之后,增值税以独特的中性魅力迅速风靡全球,至今已被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引进。增值税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0年来一直是我国的主体税种。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增值税征收范围仍然过窄,不能做到“一税贯通”,极大地影响其中性优势的发挥,逐步扩大征收范围一直是我国增值税的改革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实施结构性减税的需要,中央于2012年1月1日在上海开始了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工作,将重复征税比较严重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一年多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积极效果,大部分企业实现了减税效应,受到了众多企业的欢迎。在此基础上,中央决定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增值税扩围改革。本文主要探讨上海方案是否可以推广全国,以及上海方案推广到全国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依据上海增值税扩围改革方案测算全国施行增值税扩围改革后对国家财政收入、行业税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测算来反映增值税扩围改革是否有利于结构性减税目标的实现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此,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简要地回顾我国增值税试点、全面实施和转型过程,并对不同历史时期增值税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内容做了剖析,同时参考增值税的先行国家“现代型增值税”的实践,论证了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经济学和税收学理论以及增值税、营业税制度设置,从理论上揭示了增值税和营业税在财政收入、企业税负以及对企业生产经营结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对增值税的负面影响;探讨了增值税扩围改革对我国筹集财政资金、行业税负以及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依据上海增值税扩围改革方案,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上海方案推广全国后对行业税负和财政收入的影响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一是扩围改革后各行业的税负变化有增有减,但以税负下降为主,其中工业税负的下降幅度主要集中在1%-2%之间,服务行业税负变化幅度主要集中在-3%-3%之间;二是扩围在整体上将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其中扩围行业财政收入减收约910亿元;三是整体财政效应和行业减税效应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选取内地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时间跨度从2001年到2011年的数据,通过构建增值税、营业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使用我国近11年税收和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增值税和营业税以及增值税扩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增值税的影响程度从扩围前的16.51%增加至扩围后的44.11%,扩围前营业税和增值税共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只有33.67%,表明增值税扩围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增值税扩围改革将面临的难点,总结了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对财政收入分配、扩围行业选择、税率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二、论我国增值税类型的选择与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增值税类型的选择与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宣传工作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税收 |
2.1.2 宣传 |
2.1.3 税收宣传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传播学理论 |
2.2.3 税收遵从理论 |
第3章 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宣传现状分析 |
3.1 税务机关基本情况 |
3.2 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分布情况及构成 |
3.3 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宣传工作现状分析 |
3.3.1 税收宣传组织部门 |
3.3.2 税收宣传队伍现状 |
3.3.3 税收宣传举措 |
3.3.4 税收宣传成效 |
3.3.5 税收宣传存在问题 |
第4章 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宣传调查研究 |
4.1 调查方案设计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1.3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4.2 税收宣传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2.1 样本特征分析 |
4.2.2 税收宣传效果测度 |
4.2.3 税收宣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4.2.4 纳税人意见建议分析 |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1.1 税收宣传效果 |
5.1.2 税收宣传效果影响因素 |
5.2 税收宣传工作改进的对策建议 |
5.2.1 满足纳税人个性化税收宣传需求 |
5.2.2 丰富税收宣传渠道 |
5.2.3 针对性选择税收宣传内容 |
5.2.4 完善税收宣传队伍建设 |
5.2.5 合理安排税收宣传时间、频率和时长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
2.1 税率结构及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内涵 |
2.1.1 税率结构 |
2.1.2 税率结构优化 |
2.1.3 增值税税率结构 |
2.1.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2 税收中性与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2.1 增值税中立性之理解 |
2.2.2 法定增值额与税收中性 |
2.3 最优商品税与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3.1 拉姆齐法则 |
2.3.2 基于税收公平的最优商品税理论 |
2.3.3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最优税收理论 |
2.4 增值税税率结构形成的路径依赖 |
2.4.1 路径依赖的一般机理 |
2.4.2 我国增值税试行期间的税率结构 |
2.4.3 增值税多档税率结构与政治成本 |
2.4.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趋势 |
2.5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理论依据评述 |
2.5.1 增值税税率结构演化与理论选择 |
2.5.2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理论选择 |
3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影响 |
3.1 增值税转型税率结构与经济影响 |
3.1.1 生产型增值税税率结构 |
3.1.2 消费型增值税税率结构 |
3.1.3 增值税转型税率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3.2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与经济影响 |
3.2.1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 |
3.2.2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 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期与经济影响 |
3.3.1 2017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2 2018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3 2019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4 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4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 增值税税率水平偏高不利于全球价值链“升级” |
4.1.1 全球供应链网络形成原因 |
4.1.2 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地位 |
4.1.3 我国增值税税率水平对制造业的“锁定效应” |
4.2 增值税税率档次复杂抑制税收中性优势的发挥 |
4.2.1 增值税三档税率产生的扭曲 |
4.2.2 增值税四档征收率产生的扭曲 |
4.2.3 增值税现行零税率的扭曲作用 |
5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结构的主要原因 |
5.1 增值税税率结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5.1.1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前流转税税负水平较高 |
5.1.2 “营改增”改革所经历的特定过渡阶段 |
5.1.3 以增值税为基础而征收的各项附加税费水平 |
5.2 征管制度缺陷对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影响 |
5.2.1 增值税信息不对称与征收管理能力缺陷 |
5.2.2 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及其弊端 |
6 增值税税率结构国际比较 |
6.1 世界各地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1 增值税税率档次国际比较 |
6.1.2 欧盟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3 OECD成员国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4 我国周边国家(地区)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5 主要国家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2 世界各国增值税税率水平比较 |
6.2.1 增值税的累退性与差别税率 |
6.2.2 世界各国增值税优惠税率比较 |
6.2.3 增值税抵扣制度与增值税有效税率 |
6.2.4 金融服务业增值税税率比较 |
6.3 增值税税率结构国际比较启示 |
6.3.1 税收中性是现代型增值税主要追求目标 |
6.3.2 优化抵扣制度降低增值税的有效税率 |
7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对策选择 |
7.1 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优化路径选择 |
7.1.1 增值税税率档次 |
7.1.2 “1+1”模式是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优化选择 |
7.2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财政约束 |
7.2.1 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 |
7.2.2 财政支出面临刚性需求 |
7.2.3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峻 |
7.2.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合理减税规模测算 |
7.3 基于“1+1”模式的增值税税率水平优化 |
7.3.1 增值税标准税率水平的确定 |
7.3.2 增值税低税率水平的确定 |
7.3.3 我国增值税低税率适用范围优化 |
7.4 增值税征收率的优化 |
7.4.1 统一增值税征收率 |
7.4.2 起征点调整为免征额 |
7.4.3 增值税免征额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统一 |
7.5 增值税零税率的优化 |
7.5.1 出口退税率、离境退税率与适用税率相一致 |
7.5.2 跨境服务的出口退税由免税调整为零税率 |
7.5.3 设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退税率 |
7.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6.1 基本结论 |
7.6.2 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我国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评述 |
一、减税政策的含义及其测度方法 |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及其测度方法 |
三、减税政策对TFP增长路径影响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论文结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可能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减税的理论基础 |
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基础 |
三、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现实基础 |
一、促进税制优化阶段的减税政策:1978-1994年 |
二、扩大内需阶段的减税政策:1994-2003年 |
三、结构性减税阶段的政策:2003-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减税政策对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用分析 |
一、减税政策促进技术进步 |
二、减税政策促进技术效率水平提升 |
第二节 减税政策对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用分析 |
一、减税政策对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逻辑 |
二、构建减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模型 |
第三节 减税政策对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 |
一、减税政策促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逻辑 |
二、我国减税政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减税对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 |
一、全国各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二、减税政策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
三、实证结论分析 |
第二节 减税对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 |
一、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二、减税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回归分析 |
三、实证结论分析 |
第三节 减税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 |
一、我国三大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
二、构建减税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回归分析 |
三、实证结论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策启示 |
第一节 减税政策促进技术进步 |
一、减税促进新技术应用 |
二、减税鼓励社会创新 |
第二节 减税政策促进技术效率提升 |
一、减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二、减税促进人力资本效率提高 |
第三节 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一、减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
二、减税促进新型产业发展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学术研究 |
(4)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税费负担的内涵 |
二、税费负担的类型 |
三、税费负担的本质 |
四、企业投资行为的内涵 |
五、企业投资行为的类型 |
第二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一般关系 |
一、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激励效应与抑制效应 |
二、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三、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的漏损效应与效率损失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衡量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衡量指标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衡量方法 |
第二章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 |
第一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传导机理 |
一、基于企业投资心理行为的税费负担与投资决策传导机理 |
二、基于宏观经济循环的税费负担与投资决策传导机理 |
第二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静态影响机理 |
一、税费负担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机理 |
二、投资收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 |
三、税费负担、投资收益与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动态影响机理 |
一、企业投资决策的理论模型构建 |
二、企业投资决策的一般均衡分析 |
第三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的总体现状 |
一、企业税费负担的总体现状分析 |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总体现状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总体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现状 |
一、税费负担的制造业现状分析 |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现状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中美现状分析 |
一、税费负担的中美现状比较分析 |
二、企业投资的中美现状比较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中美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静态机理实证分析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静态计量模型设定 |
三、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静态机理验证结果 |
第二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态机理实证分析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计量模型设定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三、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动态机理验证结果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主要结论 |
一、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 |
二、任何税种的实施都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
三、降低综合税费负担会增强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偏好 |
四、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是激励投资“脱虚向实”的最优路径 |
五、现金流与收益率是企业投资“脱实向虚”与下滑的主因 |
六、企业优质的营运能力并未激发企业实业投资动力 |
第五章 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国际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历史逻辑 |
一、里根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二、特朗普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三、里根税制改革与特朗普税制改革逻辑共性 |
第二节 英国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历史逻辑 |
一、撒切尔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二、金融危机下的税制改革逻辑 |
三、新一轮全球减税浪潮下的税制改革逻辑 |
第三节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促进企业投资已成国际共识 |
二、税制改革应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 |
三、减税降费应秉承适度性原则 |
第六章 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理念:适度降负,结构调整,协同并进 |
一、秉承适度性原则,把控减税空间 |
二、以“宽税基、低税负、简税制、优结构”为税制改革导向 |
三、注重税制改革的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 |
第二节 税制优化:构建减税降费长效机制 |
一、构建宽税基、低税率、简税制、环环抵扣的增值税税制环境 |
二、优化企业所得税税制设计 |
三、构建低费率、统费基、优结构的社会保险制度环境 |
第三节 制度协同: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减轻综合运行成本 |
一、优化劳动力供给体系,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
二、构建与实体经济部门的内在需求相匹配的新型金融体系 |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第四节 补短板:提升微观主体税负转嫁力 |
一、破解现金流约束,提升税负转嫁能力 |
二、贯通税负转嫁链,提升税收管理能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产业结构转型的内涵及判断标准 |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和分类 |
二、产业结构转型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
三、衡量产业结构转型的指标体系 |
第二节 财政政策干预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依据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二、财政职能理论 |
三、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
第三节 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传导机制 |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及分类 |
二、财政支出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 |
三、税收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 |
第四节 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相关因素分析 |
一、供给侧因素 |
二、需求侧因素 |
三、外部环境因素 |
第二章 我国产业结构与财政政策的演变路径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产业结构与财政政策的变迁 |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 |
二、市场经济建立与市场化改革加速期(1992-2003年) |
三、科学发展时期(2004-2008年) |
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2009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演变路径 |
一、1978-1997年:投资和税改为主,注重发展基础产业 |
二、1998-2003年:民生支出和税收优惠为主,着力科技和环保产业 |
三、2004-2008年:增支调税区别对待,加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
四、2009年至今:支出结构与税制不断优化,全面转型产业结构 |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成效与问题 |
一、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取得的成效 |
二、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我国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财政支出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 |
一、联立方程模型的设定 |
二、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
三、支出总量与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二节 我国税收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 |
一、面板门限模型的设定 |
二、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
三、税收总量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四、产业税负和具体税类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典型国家及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
一、美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
二、日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
三、韩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
四、台湾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
第二节 典型国家及地区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启示 |
一、精准定位政策作用对象 |
二、注重政策工具间协调配合 |
三、依托财税法律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应坚持的原则 |
一、客观性原则 |
二、协调性原则 |
三、适用性与时效性原则 |
第二节 财政支出政策完善路径与措施 |
一、调控财政支出总规模 |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第三节 税收政策完善路径与措施 |
一、适度关注宏观税负 |
二、优化税制结构与税制设计 |
第四节 配套措施 |
一、转变政府职能 |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
三、推进财税法制化进程 |
四、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包含货币政策的协调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设计方案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营业税与增值税概述 |
2.1.1 营业税概述 |
2.1.2 增值税概述 |
2.1.3 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比较分析 |
2.2 税收中性相关理论 |
2.2.1 税收超额负担理论 |
2.2.2 最优税收理论 |
2.3 税收原则 |
2.3.1 税收效率原则 |
2.3.2 税收公平原则 |
2.3.3 税收适度原则 |
2.4 税收筹划理论 |
2.4.1 税收筹划概念的演变 |
2.4.2 税收筹划原则和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房地产业发展概况及税制现状研究 |
3.1 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
3.1.1 房地产企业的概念和分类 |
3.1.2 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
3.2 房地产税制演变及现状 |
3.2.1 房地产税制的历史沿革 |
3.2.2 房地产业税收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影响和调研分析 |
4.1 “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 |
4.1.1 “营改增”前房地产企业税负 |
4.1.2 “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税负 |
4.1.3 “营改增”前后房地产企业税负对比 |
4.2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报表及财务指标的影响 |
4.2.1 资产负债率增加,管理费用减少 |
4.2.2 营业收入减少,利润总额增加 |
4.2.3 现金流出加大,资金需求增加 |
4.3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影响 |
4.3.1 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 |
4.3.2 纳税申报流程的变化 |
4.4 对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的调研访谈 |
4.4.1 调研提纲 |
4.4.2 调研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税负测算分析的相关说明 |
5.1.1 制度假定 |
5.1.2 样本数据和变量符号表述 |
5.2 测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房地产企业税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6.2 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
6.2.1 因变量表述 |
6.2.2 自变量表述 |
6.3 回归模型设计 |
6.4 回归结果与结论 |
6.4.1 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2 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3 相关性检验分析 |
6.4.4 回归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议 |
7.1 合理运用税收筹划 |
7.1.1 混业经营分开核算 |
7.1.2 合理选择供应商 |
7.1.3 合理选择购进固定资产的时机 |
7.2 提升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水平 |
7.2.1 及时取得可以抵扣的专用发票 |
7.2.2 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管理 |
7.2.3 防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风险 |
7.3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
7.3.1 调整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 |
7.3.2 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设置 |
7.3.3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能力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营改增对建安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LJLQ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评述 |
1.2.2 国内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建安企业营改增可行分析 |
2.1 建安行业概述 |
2.1.1 建安行业的内容 |
2.1.2 建安行业的特点 |
2.1.3 建安行业的会计核算特点 |
2.2 营改增概述 |
2.3 建安企业税负状况 |
2.3.1 主要税种 |
2.3.2 税负状况 |
2.4 建安企业营改增的必然性 |
2.4.1 增值税的优点显着 |
2.4.2 社会的持续发展为营改增提供基础 |
2.4.3 税收制度的完善为营改增提供法律基础 |
2.4.4 先期试点的成功为营改增提供经验 |
2.5 建安企业营改增的利弊分析 |
2.5.1 有效避免建安企业重复征税 |
2.5.2 有利于理顺增值税抵扣机制 |
2.5.3 促进建安企业更新改造固定资产 |
2.5.4 长远看将会降低建安企业的税负 |
2.5.5 易造成建安企业现金流紧张 |
第3章 营改增对LJLQ公司的影响及对策 |
3.1 LJLQ公司基本情况 |
3.1.1 LJLQ公司简介 |
3.1.2 LJLQ公司涉税情况 |
3.2 营改增对LJLQ公司的影响 |
3.2.1 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
3.2.2 营改增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
3.2.3 营改增对现金流的影响 |
3.2.4 营改增对企业内部职员的影响 |
3.3 LJLQ公司营改增的对策建议 |
3.3.1 对企业税负影响的对策 |
3.3.2 对工程项目影响的对策 |
3.3.3 对企业现金流影响的对策 |
3.3.4 对企业内部影响的对策 |
第4章 建安企业实施营改增的应对策略 |
4.1 建安企业营改增纳税筹划 |
4.1.1 合理选取纳税人身份 |
4.1.2 建立共营的企业集团 |
4.1.3 有效区分老项目、甲供工程及清分包工程 |
4.1.4 建安企业外埠经营的纳税筹划 |
4.1.5 固定资产购置纳税筹划 |
4.2 对营改增政策实施的思考 |
4.2.1 关于营改增的征收管理 |
4.2.2 关于营改增后的利益分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研究 ——以W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1.4.1 研究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2 “营改增”的相关基础理论 |
2.1 营业税的相关基础理论 |
2.1.1 营业税的特点 |
2.1.2 营业税的税目、税率及征税范围 |
2.1.3 营业税的计算方法 |
2.1.4 营业税存在的问题 |
2.2 增值税的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增值税的特点 |
2.2.2 增值税的类型及其计税依据 |
2.2.3 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
2.2.4 增值税的优势 |
2.3 “营改增”的概念、阶段及内容 |
2.3.1 “营改增”的概念 |
2.3.2 “营改增”经历的阶段 |
2.3.3 “营改增”的内容 |
3 建筑企业“营改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3.1 建筑企业概述 |
3.1.1 建筑企业的概念及特点 |
3.1.2 建筑企业的发展状况 |
3.2 建筑企业“营改增”的必要性分析 |
3.2.1 可有效避免重复征税 |
3.2.2 有利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
3.2.3 有利于推动税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
3.3 建筑企业“营改增”的可行性分析 |
3.3.1 理论上具备可行条件 |
3.3.2 “营改增”试点行业为其提供实践经验 |
4 “营改增”对W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影响分析 |
4.1 W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4.1.1 W公司简介 |
4.1.2 W公司经营范围 |
4.1.3 W公司组织结构 |
4.1.4 W公司经营模式 |
4.2 “营改增”对W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影响分析 |
4.2.1 对税负的影响 |
4.2.2 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
4.2.3 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
4.2.4 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
4.2.5 对纳税管理的影响 |
5 建筑企业“营改增”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
5.1 建筑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
5.1.1 积极做好“营改增”的贯彻落实工作 |
5.1.2 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5.1.3 规范供应商管理和合同管理 |
5.1.4 加强财会部门管理,合理进行纳税筹划 |
5.2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
5.2.1 财税部门要全面部署“营改增” |
5.2.2 推出“营改增”过渡时期优惠政策 |
5.2.3 简化增值税税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营业税改增值税”之税收减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梳理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营业税 |
2.1.2 增值税 |
2.1.3 税收负担 |
2.2 基础理论梳理 |
2.2.1 税收中性原则 |
2.2.2 最优商品税理论 |
2.2.3 结构性减税理论 |
第3章 国外增值税实践简析 |
3.1 欧盟国家增值税制度 |
3.1.1 法国的增值税体系 |
3.1.2 德国的增值税制度 |
3.1.3 英国的增值税制度 |
3.2 亚洲各国增值税制度 |
3.2.1 韩国的增值税制度 |
3.2.2 日本的增值税制度 |
3.2.3 东南亚国家的增值税制度 |
3.3 借鉴和启示 |
第4章 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缘由及其发展历程 |
4.1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背景 |
4.1.1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
4.1.2 两税并行的主要问题 |
4.1.3 增值税改革的重要意义 |
4.2 我国增值税发展改革的历程 |
4.2.1 增值税的引进及试行阶段(1979——1983 年) |
4.2.2 增值税制度正式建立和逐步推开阶段(1984——1993 年) |
4.2.3 增值税制度的全面推行阶段(1994——2003 年) |
4.2.4 增值税转型改革(2004——2009 年) |
4.2.5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增值税扩围改革(2012 年——) |
第5章 营改增的减负效应分析 |
5.1 营改增的减税意义及机制 |
5.1.1 营改增的减税意义 |
5.1.2 营改增的减负机制 |
5.2 营改增减税效应的总体分析 |
5.2.1 营改增减负效应的总体反响 |
5.2.2 上海试点的减负情况 |
5.2.3 宏观税负变化分析 |
5.3 营改增减税效应的结构分析 |
5.3.1 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的变化 |
5.3.2 一般纳税人税负的变化 |
第6章 对营改增的进一步思考与改进建议 |
6.1 缓解局部试点单位税负增加的思考和建议 |
6.1.1 营改增过程中出现了税负增加的情况 |
6.1.2 税负上升的主要原因 |
6.1.3 增值税税制设计上的原因 |
6.1.4 缓解营改增以来部分单位税负上升的建议 |
6.2 继续推进营改增的思考与建议 |
6.2.1 重视营改增减负的延伸效应 |
6.2.2 继续推进和完善营改增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增值税扩围改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性 |
第2章 中国增值税的改革历程及国际比较 |
2.1 增值税试行阶段:改革工商税(1980年—1993年) |
2.2 增值税全面推行阶段:现行增值税(1994年—2008年) |
2.2.1 背景与概况 |
2.2.2 现行增值税的特点 |
2.2.3 现行增值税存在的问题 |
2.3 增值税规范化改革阶段:“转型扩围”(2009年—至今) |
2.3.1 背景与概况 |
2.3.2 扩围改革的必要性 |
2.3.3 扩围改革的可行性 |
2.3.4 扩围改革的探索:上海增值税扩围试点及后续改革 |
2.3.5 上海扩围改革方案评析 |
2.4 增值税制度国际比较 |
2.4.1 课征对象和征收范围 |
2.4.2 纳税义务人 |
2.4.3 应纳税额和抵扣制度 |
2.4.4 税率 |
2.4.5 税收优惠制度 |
2.4.6 出口退税制度 |
2.5 增值税征管制度比较 |
2.5.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比较 |
2.5.2 纳税期限比较 |
2.6 增值税反避税规则比较 |
2.7 国际增值税实践对我国增值税改革的启示 |
第3章 增值税扩围改革经济分析 |
3.1 营业税经济效应分析 |
3.1.1 营业税概述 |
3.1.2 营业税对筹集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
3.1.3 营业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分析 |
3.1.4 营业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3.1.5 现行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冲突 |
3.2 增值税扩围改革效应分析 |
3.2.1 增值税概述 |
3.2.2 增值税对筹集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
3.2.3 增值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分析 |
3.2.4 增值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3.3 增值税扩围改革符合结构性减税要求 |
3.3.1 结构性减税的内涵 |
3.3.2 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必要性 |
3.3.3 增值税扩围改革能够实现结构性减税的理论依据 |
3.4 增值税扩围改革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 |
3.4.1 产业结构的内涵 |
3.4.2 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3.4.3 增值税扩围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4章 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和财政收入影响的模拟测算 |
4.1 上海增值税扩围方案试点扩大 |
4.1.1 行业范围的选取 |
4.1.2 数据来源与调整 |
4.1.3 模拟测算方法 |
4.2 基于上海方案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影响研究 |
4.2.1 行业税负的测算方法 |
4.2.2 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模拟估算结果 |
4.2.3 判断与结论 |
4.3 基于上海方案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财政收入影响的模拟估算 |
4.3.1 财政收入的测算方法 |
4.3.2 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模拟估算结果 |
4.3.3 判断与结论 |
第5章 增值税扩围改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相关研究 |
5.2 模型与数据 |
5.2.1 计量模型设计 |
5.2.2 样本选择 |
5.2.3 研究变量 |
5.2.4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1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 |
5.3.2 回归分析研究 |
5.4 判断与结论 |
第6章 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的难题及建议 |
6.1 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面临的难题 |
6.1.1 税收收入分配与财政管理体制 |
6.1.2 扩围行业选择 |
6.1.3 税率确定 |
6.1.4 其他 |
6.2 增值税扩围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
6.2.1 兼顾地方财政收入稳定性增长 |
6.2.2 符合结构性减税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
6.2.3 与整体税制完善相结合 |
6.3 关于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建议 |
6.3.1 关于财政管理体制 |
6.3.2 关于扩围顺序 |
6.3.3 关于税率设计 |
6.3.4 其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四、论我国增值税类型的选择与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 [1]卓资县税务局税收宣传工作改进研究[D]. 王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2]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D]. 王蕴.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3]我国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D]. 李果.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4]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同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5]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研究[D]. 蒋炳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6]“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影响研究[D]. 任小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7]营改增对建安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LJLQ公司为例[D]. 姜丹. 吉林大学, 2017(04)
- [8]“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研究 ——以W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蔡文文.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9]“营业税改增值税”之税收减负效应研究[D]. 王骥.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4)
- [10]中国增值税扩围改革效应研究[D]. 胡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