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有“能人”

领导干部要有“能人”

一、领导干部应有“干才”(论文文献综述)

冯秋婷[1](2021)在《理论教育与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文中研究指明在领导干部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领头和管总的。加强理论教育和培训,是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自觉强化政治担当奠定了理论基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干部教育培训最突出位置,为领导干部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和践行"国之大者"、系统提升对政治能力的认识、时刻警惕并自觉解决政治能力不强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理论教育质量,特别是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为理论教育提升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供了保证。

李小三[2](2021)在《当干部就得有担当作风硬(下)》文中提出二、当干部就得作风硬作风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作风是战斗力、推动力和凝聚力,关系党风、学风、政风、社风、民风。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保证。只有作风过硬,才能使理论武装彰显出强大的实践力量,才能使素质能力确保正确的外化方向。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弘扬和传承党的优良作风,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孙经纬[3](2021)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苏北J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陆续出台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作作了不同程度的强调,这也就说明提升组织力是新时代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选取苏北J村作为研究个案,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对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以及优化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总结凝练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和乡村治理的一般性经验。所谓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相应目标任务而进行资源调配整合、发挥自身功能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组织力与外部组织力,前者指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与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整合调配组织内部资源,促进组织团结统一、进步发展的能力;后者指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与普通村民的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整合调配农村社会资源、领导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能力。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进行理据剖释可以发现:强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基本遵循构成其理论逻辑,组织力是实现不同时期政党建设目标的关键力量为其提供了实践依据,而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则是提升组织力的现实需求。聚焦个案本身,J村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实践探索从场域形塑、主体锻造、客体认同、外援嫁接四个维度展开,村庄共同体重建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服务力的呈现、组织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凝聚力的强化、村民认同建构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号召力的提升、外部资源争取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力的拓展是其提升组织力的探索路径。然而,组织权威私人化、组织工作形式化和组织队伍“老龄化”导致组织建设不够完善,村民认同缺乏长效性、客观性和面临着易变性又促使村民认同缺乏稳定,这两大问题共同构成了 J村党组织提升组织力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此同时,这也是全国许多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借鉴J村提升组织力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以推动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本质回归和确保组织力提升过程中村民认同的稳定性目标实现为重点来改善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程珍权[4](2021)在《论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中国经验 ——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腐败治理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恒久的政治命题。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中国经验”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内涵及其原理的运用,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反腐败历程展开分析并探究腐败治理的基本逻辑,形成了若干新的认知与概括,体现了笔者对中国反腐败实践的知识性思考。第一部分主要是结合政策文本和史实,以联系的观点透视改革开放以来整个腐败治理实践历史,按照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内在逻辑从历史背景、腐败特征、反腐实践、典型事件、基本认识五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腐败斗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各因素之间关系所呈现出的演进轨迹。从历史背景来看,国际环境变化依次经历了中美建交以及经济全球化、苏联解体以及中国加入WTO、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环境变化依次是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腐败特点来看,依次呈现出权力私有化、商品化的腐败特点;呈现出高层化、集团化的特点;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从反腐实践来看,依次是重建反腐三把利剑即“教育、法制、监督”;发展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败斗争常态化、法治化、规范化。从反腐典型事件来看,依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反腐第一案、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副国级因腐败被判死刑、改革开放以来首个正国级领导人因腐败被判刑。从基本认识来看,依次是由运动反腐走向法制反腐、由法制反腐走向法治反腐、构筑了新时代反腐败治理体系第二部分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工具,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腐败治理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新“知识”、新“认识”。从政治价值层面来看,反腐败斗争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具体表现为: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政治逻辑层面来看,反腐败的中国经验实际上是一套有别于西方的腐败治理“知识”,即以政治为主导,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上确定反腐败的政治战略地位、确定执政党为引领,多元协调推动的反腐败治理政治关系;以法治为主轴,具体表现为:在理论上推动法治话语演进,树立全社会法治意识、在实践上完成反腐败经验的知识化制度化;以人民为中心,具体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反腐初心、反腐依靠力量来源于人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反腐旨归。从政治发展层面来看,反腐败治理历程揭示着反腐败治理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具体表现为: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治理方法具有阶段性、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着反腐败治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后一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对前人经验的“批判性”继承。第三部分运用第二部分总结的反腐败“新认识”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获得现实启示。微观层面,以完善反腐败治理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观层面,以反腐倡廉建设为要素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宏观层面,把反腐倡廉建设融进实现“中国梦”之中。

冯会明[5](2020)在《大洲谈判:黄道“革命天才”的彰显》文中研究说明黄道是闽北革命根据地和闽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黄道以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无与伦比的聪明智慧,与国民党赣、闽当局成功进行了大洲谈判,彰显了一个革命者的过人胆识和远见卓识,展现了革命家自我牺牲的高风亮节,创造性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机智地保存了革命的力量,确保武夷山红旗不倒。黄道不愧为能文能武的"革命天才"。

吴明怿[6](2020)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在敌人侵略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粮食损失非常严重,在此情况之下,如何解决抗日根据地的粮食问题,支持边区军民与日伪顽军进行频繁的大小战斗,解决边区军民的吃饭和生存问题,并使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是值得探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边区政府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各方互动的具体历史过程,探讨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根据复杂多变的历史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应对粮食困境,从而推动根据地发展的内在原因。本文运用河南、山东两省以及部分地方市县档案馆馆藏史料和《冀鲁豫日报》等报刊史料,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边区的粮食工作:第一章主要从“人祸”和“天灾”两个角度探讨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粮食困境产生的原因。第二章主要从救灾和加强农业生产两个方面,讨论冀鲁豫边区如何实现生产自救,以及加强农业生产在根据地进行自救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具有的历史地位。第三章主要讨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府如何解决根据地民众的土地问题和减轻农民的农业税负担问题。第四章主要探讨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通过贸易、金融以及藏粮等措施加强粮食管护,同敌人开展粮食经济斗争,保障粮食正常交易活动的进行、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安全等问题。第五章主要论述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完善粮食供给制度上所采取的努力。结语部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在粮食工作中体现出了以农业为主发展根据地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并注意利用商业、贸易、金融等手段,积极支持边区粮食工作的开展。这种经济思维使中共和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各种粮食政策措施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效果,对保障困难环境下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粮食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冀鲁豫根据地得以在残酷条件下依旧能够得到巩固、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第二,冀鲁豫根据地开展粮食工作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政策-效果”之间的线性演进关系,群众在对待政策的态度上,更倾向基于自身利益基础之上的权衡。边区政府在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坚持“政策的群众利益指向”,不断根据民众反映对政策和工作方法进行符合群众利益的调整,进而推动了粮食工作的切实开展。而这一过程实则反应的是抗日根据地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层面与群众所代表的“社会”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妥协、改进的“互动”过程。通过冀鲁豫根据地在抗战时期所开展的粮食工作,我们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新发现和值得思考的地方:第一,边区的粮食工作,突破了单纯依靠国家力量的传统救济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边区各级政府培养并吸收了一批积极分子,他们在参与中共的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共也借此实现了政权向基层的延伸。其次,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封建统治力量被削弱,农村中的阶级成分发生改变,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中农力量得到壮大,加强了中共革命的群众基础。再次,边区政府在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中共的政治宣传优势,注意依靠人民,打消了基层民众的思想顾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成为抗战时期边区的粮食工作能够得到切实开展的关键。

李小三[7](2020)在《新时代党员干部根本之道》文中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其道。"道",是指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规律、原理和原则。"根本",是指基础、根基或本质,比喻事物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根本之道"顾名思义,就是指事物中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根本之道。党员干部根本之道,就是指党员干部之所以成为党员干部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标准和要求。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履行8个方面的义务。

解金鹏[8](2020)在《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与挑战同在。人们唯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方能实现转危为机、化危为安。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1),这告诫人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国面临着许多不可预料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全体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常怀对党、国家、人民和世界的高度责任感,防微杜渐、防范未然,绝不犯战略性系统性颠覆性错误,不断提升风险识别管控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本选题研究主要涉及习近平忧患意识及其时代意义、生成逻辑、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蕴、培育践行等章节,它系统回答了习近平忧患意识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来的、有什么内容、怎么样和怎么办等理论问题:其一,习近平忧患意识可以从外延定位、内涵结构和理论场域等层面来界定。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党执政地位稳固、民族振兴发展和世界和平大同,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提出的关于防范和应对党、人民、国家、民族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系列观点、论断和思想。其二,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如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等;二是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如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大局、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巩固社会稳定大势等;三是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如有助于刺激生产发展、达到生活富裕、实现生态良好等;四是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如有助于国际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全球绿色清洁、美丽生态等。其三,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有着四重逻辑。一是关于民族历史、我国近代历史、党的历史的历史逻辑;二是关涉世界共同挑战、国家内部风险、党执政考验、人民生活问题等的实践逻辑;三是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理论思想战略等的理论逻辑;四是关涉习近平优良家风熏陶、艰苦知青岁月锤炼、丰富从政经历磨砺、大量文史阅读积累的个人逻辑。其四,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有着四个维度。一是忧党,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党的建设被削弱、党的领导被弱化等;二是忧国,忧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文化自信、政治民主、社会稳定、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等;三是忧民,忧脱贫攻坚、青年成长、国民健康、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就业质量等;四是忧世,忧和平与发展、开放与包容、人类命运等。其五,习近平忧患意识具有多重的马克思主义意蕴。一是具有现代与未来兼顾、吸收外来立足实际结合、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的科学性;二是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统一、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统一的辩证性;三是具有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以党、国家、人民发展为整体,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的整体性;四是具有以问题为导向、以防范为引领、以实干为根本等的实践性;五是具有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主体地位、践行群众路线等的人民性。其六,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可以从四个层次展开剖析。一是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激发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二是注重忧患理论: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等;三是提升忧患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情绪疏导能力、忧患兢慎能力;四是打造忧患机制:挑战应对机制、风险抵御机制、阻力克服机制、矛盾解决机制。

蒋洁[9](2020)在《新时代大庆精神传承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庆精神是大庆油田乃至中国石油工业的企业文化根基;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大庆市转型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大庆精神的传承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大庆精神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找到传承发展大庆精神的具体途径,为大庆油田乃至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了大庆精神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从而提出了传承发展大庆精神的具体途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大庆精神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论述了大庆精神的历史价值和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最后,提出了传承发展大庆精神的具体路径。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大庆精神经历了较长的探索、研究和总结,才有了一个为思想界、理论界所广泛认同的内涵;大庆精神不仅对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更是中国石油工业振兴乃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大庆精神是历史的,其核心内涵依旧没变,大庆精神更是发展着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不断熔铸着新的时代内涵。

刘庆军[10](2020)在《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文中认为惯用语虽属于固定短语,却往往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插入一些成分。如“碰钉子——碰了个大钉子”“打交道——打过几次交道”。学界对此已有初步探索,但对于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使用的范围、扩展形式的种类和扩展的规律迄今尚无充分的考察。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情况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考察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成分的类型。通过大规模语料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语感判断,按可插入成分类型在动宾式惯用语中所作的句法成分归成三类,助词、动词的补语和宾语的定语。助词有“了、过、着、的”四个;动词的补语有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结果补语、表程度义补语和可能补语五种;宾语的定语有数量定语、涉指示词语、性状义定语、格关系定语、“什么”和其他定语六种。第二部分对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中插入助词的情况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了”能够插入具有“实现过程”的动宾式惯用语中;“过”的表义特点“离散性质”要求所搭配的动宾式惯用语能够重复进行,有明确的“终结点”;能插入“着”的动宾式惯用语必有“时段持续”的语义特征;能插入“的”,动宾式惯用语本身必有“开始、持续、结束”等时间界限的特征。第三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五种情况。趋向补语作为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时,表示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所以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应该具有某种与之相配的语义特征。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数量和时间,所以一些表示状态的动宾式惯用语不能插入此类。动宾式惯用语的动作行为可以持续或可以终结,可以插入结果补语“完”;当同时具备[+自主]的语义特征和“获得”之类的积极价值意义,可插入结果补语“好”。表程度义的补语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在范围、数量上有程度意义。插入可能补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不能是结果已经确定或者是对事件发生后的评价。第四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六种情况。一部分动宾式惯用语的整体意义或者名词可以被量化,则可以插入数量定语。从语感上动宾式惯用语均可以插入涉指示词语限制宾语范围,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性状义定语时,若动宾式惯用语的宾语部分是修饰语和名词构成,则插入的可能性较小。能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要兼有[+多向][+损益]两个语义特征。插入“什么”有两种,一种表示实义的疑问,存在限制条件;一种表示虚义,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其他定语时,其组成成分主要有“非格关系的名词”“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和主谓短语,扩展使用频率较低。本文详尽地考察了289条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包括动宾式惯用语扩展的范围,每一个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以及扩展形式的限制条件,分析表达的语义以及内在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对汉语惯用语词典编撰和对外汉语教学均有参考意义。

二、领导干部应有“干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导干部应有“干才”(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教育与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源头
    (一)马克思主义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政治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为领导干部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为领导干部坚定站稳政治立场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为领导干部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马克思主义为领导干部自觉强化政治担当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干部教育培训最突出位置是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根本
    (一)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和践行“国之大者”
    (二)系统提升对政治能力的认识
    (三)时刻警惕并自觉解决政治能力不强问题
三、理论教育质量是提升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保证
    (一)在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三)加强师党校教师队伍建设

(3)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苏北J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四、田野工作
        (一) J村概况
        (二) 选择J村作为个案村庄的依据
    五、研究视角的选择
        (一) 现有研究视角回顾
        (二) 本文研究视角建构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缕析
    一、基层党组织的内涵
        (一) 基层党组织的概念
        (二) 基层党组织的类型
        (三)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涵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念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解析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表现形态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与治理功能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理据剖释
    一、理论逻辑: 强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基本遵循
        (一) 政党属性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
        (二) 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与组织力
    二、实践依据: 实现不同时期政党建设目标的关键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武器
        (二)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法宝
    三、现实需求: 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组织力
第三章 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一、村庄共同体重建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服务力的呈现
        (一) 重建地域共同体: 以土为生到依土而生
        (二) 重建精神共同体: 村民内心世界的调适
    二、组织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凝聚力的强化
        (一) 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二) 严格开展组织生活
        (三) 建构党员认同
    三、村民认同建构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号召力的提升
        (一)村民认同的客观性
        (二) 建构村民认同
    四、外部资源争取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力的拓展
        (一) 获取外部资源
        (二) 运用外部资源
第四章 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的组织建设不够完善
        (一) “头雁”色彩过分凸显导致组织权威面临私人化的风险
        (二) 迎检式工作逻辑导致组织工作面临形式化的风险
        (三) 青年党员脱钩导致组织队伍面临“老龄化”的风险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的村民认同缺乏稳定
        (一) 精英人物主导下的村民认同缺乏长效性
        (二) 村庄信息传递梗阻削弱村民认同的客观性
        (三) 村民政治素养缺失催生村民认同的易变性
第五章 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优化策略
    一、推动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本质回归
        (一) 规范“头雁”运作,维护组织权威的集体化
        (二) 转变工作逻辑,推进组织工作的实效化
        (三) 加强党员管理,落实组织队伍的活力化
    二、确保组织力提升过程中村民认同的稳定性目标实现
        (一) 建构组织主导的认同机制,提升村民认同的长效性
        (二) 多渠道畅通村庄信息传递,增强村民认同的客观性
        (三) 全方位培育村民政治素养,限制村民认同的易变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中主要人物一览
    附录二: X县村党组织书记激励考核办法
    附录三: X县村党组织书记工作绩效百分制考核细则
    附录四: Y镇村居工作百分制考核实施细则
    附录五: Y镇2020年度政法综治暨“平安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责任书
    附录六: J村支部活动记录节选
    附录七: 访谈内容节选
    附录八: J村调研掠影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论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中国经验 ——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案
        1.3.1 概念界定
        1.3.2 论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腐败斗争历程及其认识
    2.1 反腐败治理体系的重建阶段(1978 年至1992 年)
        2.1.1 历史背景
        2.1.2 腐败特征:以权力私有化、商品化为特征
        2.1.3 反腐实践:重建反腐三把“利剑”
        2.1.4 典型事件:改革开放反腐第一案
        2.1.5 基本认识:由运动反腐走向法制反腐
    2.2 反腐败治理体系的发展阶段(1993 年至2012 年)
        2.2.1 历史背景
        2.2.2 腐败特征:呈现出高层化、集团化的特点
        2.2.3 反腐实践:发展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2.4 典型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副国级因腐败被判死刑
        2.2.5 基本认识:由法制反腐走向法治反腐
    2.3 反腐败治理体系的完善阶段(2013 年至今)
        2.3.1 历史背景
        2.3.2 腐败特征: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
        2.3.3 反腐实践:推进反腐败斗争常态化、法治化、规范化
        2.3.4 典型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首个正国级领导人因腐败被判刑
        2.3.5 基本认识:构筑新时代反腐败治理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中国经验知识透视
    3.1 政治价值: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
        3.1.1 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
        3.1.2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3.1.3 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3.2 政治逻辑:以政治为主导、以法治为为主轴、以人民为中心
        3.2.1 反腐败体系建设以政治为主导
        3.2.2 反腐败体系建设以法治为主轴
        3.2.3 反腐败体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3.3 政治发展:反腐败治理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
        3.3.1 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治理方法具有阶段性
        3.3.2 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着反腐败治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3.3.3 后一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对前人经验的“批判性”继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新认识”呼唤反腐倡廉建设新实践
    4.1 微观层面:以完善反腐败治理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4.1.1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反腐败体系建设
        4.1.2 依托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反腐败体系建设
        4.1.3 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4.2 中观层面:以反腐倡廉建设为要素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
        4.2.1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首要工程: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4.2.2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主线工程: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2.3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反腐倡廉建设
    4.3 宏观层面:把反腐倡廉建设融进实现“中国梦”之中
        4.3.1 以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4.3.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
        4.3.3 坚持走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大洲谈判:黄道“革命天才”的彰显(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道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远见卓识,展现了超人的胆识和智慧
二、黄道指派长子参加大洲谈判,彰显了自我牺牲的高风亮节
三、黄道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机智地保存了革命的力量,确保武夷山红旗不倒

(6)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创新、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史料运用说明
    六、论文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冀鲁豫根据地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一、冀鲁豫边区的建立与发展
        (一)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成立
        (二)根据地的行政区划
    二、冀鲁豫根据地环境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边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二)旱灾害所造成的民力与粮食损失
        (三)蝗虫灾害对粮食的危害
    三、敌人侵略活动对边区所造成的民力和粮食损失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生产自救
    一、积极救灾,克服灾荒
        (一)政府筹粮,实施急赈
        (二)向地主豪绅借粮
        (三)开展赎地运动
        (四)提供优惠的救灾借贷政策
        (五)开展灭蝗斗争
    二、开展广泛的农业生产建设活动
        (一)奖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二)劳动互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边区合作社发展对缓解粮食困境所发挥的作用
        (四)为扶持农业生产提供贷粮贷款
        (五)促进生产发展的其它措施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推动减租减息,减轻民众税负
    一、冀鲁豫边区农民的受剥削情况
        (一)几种租佃形式与剥削情况
        (二)地主对承种人的超经济与高利贷剥削
    二、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二)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逐渐走向完善
        (三)边区减租减息政策的逐渐完善与推广
        (四)开展集体倒粮运动,保护减租减息成果
        (五)与地主豪绅的减租减息斗争
        (六)边区减租减息政策所取得的效果
    三、推行合理负担,采取累进征税制度
        (一)政策的制定和推广
        (二)负担的计算方法
        (三)累进等级与累进率的制定
        (四)加强合理负担政策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五)土地调查评议工作
        (六)负担的减免
        (七)公粮征收的一般过程
    四、开展清查黑地的斗争
        (一)抗战时期边区的黑瞒地情况
        (二)清查黑地的措施方法
        (三)查黑地斗争中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
    五、本章小节
第四章 加强粮食管控,保证粮食安全
    一、对粮食贸易采取统制政策
        (一)“对内自由,对外统制”贸易政策的确立
        (二)通过“贸易统制”调节需用,保护边区粮食安全
        (三)采取粮食专卖政策
        (四)公营商店在边区粮食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加强集市管理,保障粮食交易
        (一)冀鲁豫边区集市管理的背景
        (二)对中心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集市管理政策
        (三)建立集市交易所,开展粮食等特殊商品的交易
        (四)适时转移集市,保证粮食交易的安全
    三、开展金融斗争,支持农业生产
        (一)抗战初期冀鲁豫边区的货币金融情况
        (二)抗战中期冀鲁豫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三)抗战后期冀鲁豫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四、做好粮食的管护工作
        (一)加强粮食存储
        (二)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敌人的抢粮行径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边区财粮制度,保障党政军民粮食供应
    一、加强财粮工作机构建设和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根据地的财粮供给制度
        (一)采取统筹统支和分区财粮统一供给制度
        (二)建立健全边区的财粮审计制度
        (三)完善根据地的财粮预决算制度
        (四)实行粮票制度
        (五)清理尾欠,掌握现粮
    三、对各级党政军民的粮食供给制度和标准
        (一)冀鲁豫边区各级政府机关的财粮供给
        (二)对各级群众团体的粮食供给
        (三)对军队和抗属的财粮供给
    四、边区党政军民的粮食供给情况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依据和研究思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 研究现状和评价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范畴界定及其时代意义
    2.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范畴界定
        2.1.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外延定位
        2.1.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内涵结构
        2.1.3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理论场域
    2.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
        2.2.1 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2.2.2 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
        2.2.3 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2.4 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
第三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
    3.1 历史逻辑
        3.1.1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沉淀
        3.1.2 中国近代170多年的历史教训
        3.1.3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
    3.2 实践逻辑
        3.2.1 世界发展面临的风险
        3.2.2 党执政面临的考验
        3.2.3 民族复兴面临的挑战
        3.2.4 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
        3.2.5 人民生活面临的困难
    3.3 理论逻辑
        3.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3.2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3.3 党的理论、思想和战略
        3.3.4 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经验智慧
    3.4 个人逻辑
        3.4.1 优良革命家风熏陶
        3.4.2 艰苦知青岁月锤炼
        3.4.3 丰富从政经历磨砺
        3.4.4 大量文史阅读积累
第四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
    4.1 忧党
        4.1.1 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
        4.1.2 忧党的建设被削弱
        4.1.3 忧党的领导被弱化
    4.2 忧国
        4.2.1 生态环境保护之忧
        4.2.2 经济转型之忧
        4.2.3 文化自信之忧
        4.2.4 政治民主之忧
        4.2.5 社会稳定之忧
        4.2.6 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之忧
    4.3 忧民
        4.3.1 脱贫攻坚之忧
        4.3.2 青年成长之忧
        4.3.3 国民健康之忧
        4.3.4 社会保障之忧
        4.3.5 教育公平之忧
        4.3.6 就业质量之忧
    4.4 忧世
        4.4.1 和平与发展之忧
        4.4.2 开放与包容之忧
        4.4.3 人类命运之忧
第五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5.1 科学性
        5.1.1 现代与未来兼顾
        5.1.2 吸收外来与立足实际结合
        5.1.3 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
    5.2 辩证性
        5.2.1 继承性与发展性辩证统一
        5.2.2 绿色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统一
        5.2.3 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辩证统一
    5.3 整体性
        5.3.1 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
        5.3.2 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为整体
        5.3.3 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
    5.4 实践性
        5.4.1 以问题为导向
        5.4.2 以防范为引领
        5.4.3 以实干为根本
    5.5 人民性
        5.5.1 坚持人民立场
        5.5.2 保持血肉联系
        5.5.3 尊重主体地位
第六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
    6.1 增强忧患意识
        6.1.1 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
        6.1.2 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
        6.1.3 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
        6.1.4 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
        6.1.5 激发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6.2 注重忧患理论
        6.2.1 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
        6.2.2 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6.2.3 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
    6.3 提升忧患能力
        6.3.1 提升自我反省能力
        6.3.2 提升情绪疏导能力
        6.3.3 提升忧患兢慎能力
    6.4 打造忧患机制
        6.4.1 打造挑战应对机制
        6.4.2 打造风险抵御机制
        6.4.3 打造阻力克服机制
        6.4.4 打造矛盾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新时代大庆精神传承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庆精神的产生与发展
    2.1 大庆精神的产生
        2.1.1 大庆经验的提出
        2.1.2 大庆精神的第一次科学概括
        2.1.3 大庆精神的第二次科学概括
    2.2 大庆精神的发展
        2.2.1 中宣部对大庆精神的新概括
        2.2.2 黑龙江省委所赋予的大庆精神新内涵
        2.2.3 大庆市委所赋予的大庆精神新内涵
第三章 大庆精神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
    3.1 大庆精神的历史价值
        3.1.1 依靠大庆精神核心内涵支撑,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甩掉中国贫油帽子
        3.1.2 依靠大庆精神核心内涵支撑,推动了新中国工业的发展
        3.1.3 依靠大庆精神核心内涵支撑,坚定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3.2 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
        3.2.1 大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3.2.2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2.3 大庆精神是中国石油工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四章 传承发展大庆精神的路径
    4.1 加强宣传教育,让大庆精神内化入心
        4.1.1 借助网络平台,寻求新的宣传路径
        4.1.2 融入教育教学,加强教育力度
    4.2 选树优秀典型,发挥领导表率作用
        4.2.1 选树优秀典型,让大庆精神更富引领力
        4.2.2 领导做好表率,这是传承大庆精神的关键
    4.3 注重传承方法,与当前形势有机结合
        4.3.1 发展大庆精神时代新内核
        4.3.2 利用大庆精神红色工业文明价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3.3 积极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搞好对外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范围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可插入成分的类型
    第一节 助词
        一、助词“了”
        二、助词“过”
        三、助词“着”
        四、助词“的”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动词的补语
        一、趋向补语
        二、数量补语
        三、结果补语
        四、表程度义补语
        五、可能补语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宾语的定语
        一、数量定语
        二、涉指示词语
        三、性状义定语
        四、格关系定语
        五、“什么”
        六、其他定语
第二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了”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了”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过”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过”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着”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着”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的”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时制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结构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第三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趋向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趋向补语“起(起来)”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趋向补语“上”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趋向补语“下”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趋向补语“出”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数量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通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自主量词“(一)下”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情态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结果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结果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结果补语“完”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结果补语“好”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尽”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足”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够”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表程度义补语“透”的规律分析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可能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可能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得/不+C(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得/不+了(liǎo)”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不得”的规律分析
第四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数量定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数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一)+通用量词(个)”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数词)+专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数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涉指示词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涉指示词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指示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这/那+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性状义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性状义定语的构成情况
        二、语料及语感考察
        三、插入性状义定语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
        (一)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定性分析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句法语义关系分析
        (三)插入格关系定语的规律分析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什么”的情况研究
        一、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规律分析
    第六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其他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主谓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主谓短语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人称代词+的”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人称代词+的”的规律分析
第五章 总结
    第一节 内容总结
    第二节 本文创新之处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的语料实例
    附录二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语料实例
    附录三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语料实例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领导干部应有“干才”(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教育与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J]. 冯秋婷. 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2021(02)
  • [2]当干部就得有担当作风硬(下)[J]. 李小三. 云岭先锋, 2021(10)
  • [3]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苏北J村为例[D]. 孙经纬. 扬州大学, 2021(09)
  • [4]论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中国经验 ——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D]. 程珍权.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大洲谈判:黄道“革命天才”的彰显[J]. 冯会明.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05)
  • [6]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D]. 吴明怿. 上海大学, 2020
  • [7]新时代党员干部根本之道[J]. 李小三. 云岭先锋, 2020(10)
  • [8]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D]. 解金鹏.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9]新时代大庆精神传承发展问题研究[D]. 蒋洁.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10]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D]. 刘庆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领导干部要有“能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