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军[1](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被动进入现代世界历史时刻。一方面传统秩序遇到总体性危机,君主专制体系开始出现瓦解现象,整个民族呈现危亡之势,另一方面中国迎来千年未有变局,国家和民族迎来新的希望和气象。为解决传统中国面临的总体性危机,中国从两条路径出发开始探索适应世界时刻新的秩序形态,开启了国家政治转型之路。考诸近代以来中国通过改良和革命实现现代国家政治转型的道路可知,它们两者之间在巨大差异的背后,蕴含着基本的组织形式相似性,即通过有组织的政治团体实现自身目标。这种有组织的政治团体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并成为中国政治转型的主体推动力量。政党通过革命重整国家政治秩序,将中国导向以政党政治为基础的现代共和国家形态方向。君主专制体系终结之后,中国真正进入现代共和国家建构时代,先后探索尝试了大致两种不同的政党制度形态。其一是多党制政党制度形态。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的政治专制传统和大一统历史的国家而言,在国家政治权威阙如,基本政治秩序未建立的情况下,多党制的尝试导致党派林立,政局动荡,军阀分裂格局的混乱局面。其二是一党制政党制度形态。在学习模仿多党制未取得预期成效后,孙中山为代表的志士仁人将目光转向新出现的政党制度形态,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强有力的革命党和革命党领导下的军事力量,试图实行党政军合一的政治体制。孙中山之后,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迅速变质,实行一党制的独裁制度。一党制的政党制度在价值上与现代政治的民主共和追求相违背,在功能上无法容纳整合中国的多元政治力量,本身内部也矛盾重重,不能实现有效整合,导致一党制政党制度政治能力低下,无法有效建构国家。近代中国的总体性危机催生的现代国家建构需求、多党制和一党制的失败,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中出场的历史背景,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的实际国际地位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又决定了中国不具备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国家建构。因此,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治主张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唯一可供选择的方向和路径。中国共产党以统一战线的方式,凝聚和吸纳中国的进步力量,建立了广泛稳固的革命政治联盟,实现了对中国各方面政治力量的有效整合,通过革命终结了国内封建势力、大资产阶级和国外侵略势力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共和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立现代国家的过程,历史地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治格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雏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生成和出场的逻辑是因应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这一历史目标与任务,继续以探索不同的组织形态和路径方法以完成多党制和一党制所未能完成的国家建构任务,表现出现代国家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生成相互促进的格局与特征。一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国实践,给中国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借鉴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来源和效仿对象,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基于实践的争夺制度思想理论创新,不断建构和塑造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政党制度形态。二是中国长期的和合文化传统、大一统政治格局、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和农工为主的阶级结构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生成提供了一系列文化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三是完成国家整合,实现现代主权国家建构,是近代中国的主要政治任务和历史目标,需要政党制度作出回应。在完成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和多党派参与良性互动,不断调适,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形态。在完成现代国家建构后,这一政党制度最终确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成长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之所以是新型政党制度,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历史、结构和功能上与其他政党制度存在本质不同。通过类型辨析和结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呈现多元一体的聚合结构,表现为共产党+民主党派的“1+8”模式,内部职能关系清晰,具有历史延续性、结构稳定性和实践效能性。其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党派之间政治地位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民主党派参政都受到宪法一体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部结构特征,体现为各种价值关系之间的辩证平衡,具体为创造一体与包容多元的辩证统一,协商民主与权力集中的辩证统一,选举政治与贤能政治的辩证统一,控制权力与保证效能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确立后,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制度载体,发展成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政党政治形态,即政党作为国家治理的领导主体和参与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国家治理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以政党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政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能力。政党制度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和主要路径,主要是政党嵌入国家,具体是政党的思想、组织、政策和运行原则全面植入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中,领导和规范着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运行,就是政党治理国家的机制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的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绩效,实现了国家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任务,正在实现强起来的全面复兴目标,具有显着的功能优势。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保持国家政治统一、实现权力的有效监督制约和实践协商民主治理的重要制度载体。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聚合性的政党制度结构,保持了大国的政治统一,通过非竞争的政党监督模式,初步实现了政党之间的权力监督,主要是对执政党的权力监督,通过政党协商制度实现了包容互惠发展导向的协商民主治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内在优势转化成为治理效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仍有很大空间,需要继续挖掘和持续推进。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下,坚持和完善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规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导引,维护秩序、巩固共和、实现法治与促进发展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需要应对内外挑战、满足实践需求和补齐话语短板。在具体路径选择上,主要是优化中国特色政党政党制度内在结构、提升政治能力、强化制度执行、建构学术话语体系等四个方面。

吴林芳[2](2016)在《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与领导制度,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制度结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党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直接取决于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的好坏。当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得到正确贯彻执行时,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就发展得比较顺利;当民主集中制遭到削弱和破坏时,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民主集中制建设。任何一种思想的提出、形成与发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亦是如此,也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有其特定的理论背景与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是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践行民主集中制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根据;苏联及东欧的民主集中制实践,是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政治鉴戒;邓小平的传奇人生与丰富经历,是其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经验来源。这些因素合力作用,促成了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系。依据其内在的规律性,可将这一历史过程分为萌芽、孕育、形成与发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革命年代到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时期,邓小平积极拥护毛泽东关于党的组织建设的正确主张,积极践行民主集中制,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开始萌芽。第二阶段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孕育阶段。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偏离了民主集中制,搞家长制和个人专断,最终将党与国家带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悲惨境地,邓小平在这一时期也被下放劳动改造。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在沉默中深刻反思过去实践中的失误以及"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与危害。这一对党的建设历史的反思,为后来邓小平将集体领导、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等内容纳入民主集中制思想体系打下了铺垫。第三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逐渐形成。针对"文化大革命"之后思想混乱的境况,邓小平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必须坚决同派性作斗争,必须恢复与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必须整党,必须客观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等一系列具体主张。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在拨乱反正中逐渐得以形成。第四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着名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得到丰富与发展。这一时期,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制度的改革与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加强仍然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邓小平虽然没有关于民主集中制的专着,但具有丰富的民主集中制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谈话中,体现在他做出的许多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中。本文从思想内涵、理论基点、制度范导、价值目标等四个方面,对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较为深入的理论阐释。在科学阐释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基本内涵、比较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基础上,概括了邓小平关于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观;揭示了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确立的理论根基一一群众史观;论证了邓小平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和国家最根本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制度范导;强调了邓小平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最终价值目标。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践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强调既要加强对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系统教育,又要深入群众、了解国情,不断强化人民主体意识与忧患意识。他主张改变传统重灌输、重管控的教育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说服教育、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帮助、引导人民群众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认识,达到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集中、既充分享有民主自由又遵守党纪法规的民主氛围。其次,民主集中制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四个服从"原则、选举原则等六项基本原则。再次,邓小平针对过去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制度化、法律化的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强调从制度建设推进民主集中制的规范化,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党内外、同体异体的监督。最后,邓小平针对一度存在的中央领导乏力、组织涣散的问题,强调"中央要有权威"。必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要取信于民,要干出实绩。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具有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开放意识的理论特质,既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又在改革实践中促进了我国民主集中制的恢复、扩大与完善。时代在进步,实践在发展,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历史贡献,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陈国平[3](2018)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今年正好是40周年。40年来,中国共产党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坚持严格管党治党,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从严治党,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毛泽东党建思想为理论基础,借鉴吸收其他政党治党经验,基于改革开放后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基础,提出从严治党的思想,不断进行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探索。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的十六大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个阶段和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正孕育新的变革,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与周边、世界主要力量的关系的复杂化。在国内,党提出了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使命;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党面临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和市场经济的执政环境,长期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挑战,面临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执政安全的挑战;党内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党组织力量不强,领导干部管理仍需加强,治党责任落实不扎实,作风转变不彻底、腐败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制度治党还有待加强,从严治党有待深化和拓展。党在新时代面临新的内外形势、新的挑战、新的使命、新的任务,要求必须开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新时代从严治党,必须从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把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树立政治理想,严格政治纪律,严肃政治生活,提高政治能力;必须从思想上全面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把好“总开关”,创新思想教育理念和方式;必须从组织上从严治党,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选好管好干部,严肃党内生活,加强基层组织;必须从作风上全面从严治党,大兴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行作风整治,加强作风制度建设;必须从纪律建设全面上从严治党,严格纪律约束,增强全党纪律意识,强化执纪问责;必须从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道路,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必须从制度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制度的科学有效性,建立从严治党制度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为新时代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经验、探索的启示,全党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始终保持从严治党的自觉,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赵俊华[4](2018)在《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06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首次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载入党章,民主集中制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民主集中制是伴随着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而产生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确立民主制的组织原则到列宁提出民主集中制;从共产国际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入条件到中国共产党将其列入党章,从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熟、完善。虽然经历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等曲折,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和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显示出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的取得,围绕中国模式、探讨中国成功之道成为中外政治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从根本上说,中国发展成就的取得源于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成的统一整体,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也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配置与运行的。可以说,民主集中制是贯穿在中国政治架构中的一条主线,是连结党和国家政权的中介机制。政治制度对于国家的治理与发展起着根本性、主导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集中制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模式的一把钥匙。学界对于民主集中制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已有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主集中制的提出与历史发展和民主集中制运行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等方面,对民主集中制的内在机理、制度优势等方面的研究还不足,研究方法上也缺乏中外制度对比等。当然,关于民主集中制起源、发展历程及内涵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分析民主集中制的内在机理、制度优势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基于上述浅显的认识和思考,笔者认为民主集中制在中国政治架构中的定位可以从主体和内容两个维度理解。主体方面,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而且随着党成为执政党,民主集中制也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是把党和国家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核心机制;内容方面,民主集中制既是静态层面的组织原则,也是动态层面的领导和决策原则,也就是说,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权力构成和运行体制,实现了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的统一。本论文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展开相对系统的研究,追溯其产生渊源、梳理其发展过程、透视其本质内涵、分析其制度优势、正视其存在的局限和正在进行的改革。力求从更高的定位和更科学的视角来认识和解读这一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论文由六部分组成,分为绪论和五章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核心概念界定和主要研究方法与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对民主集中制进行历史溯源。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思想,陈述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过程与实践,梳理苏共对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实践。第二章回顾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历程。本章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任务分为形成和逐渐成熟、不断完善和曲折发展、发展与创新和十八大以后四个历史阶段展开论述,概括不同历史阶段民主集中制的实践与发展;并回顾分析作为国家政权建构原则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历史过程和表现。第三章在前两章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对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内涵、制度定位和制定内容进行理论界定和具体分析。制度内涵方面,主要对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和“集中”和进行界定。制度定位方面,民主集中制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同时,基于中国国家建设的独特路径,民主集中制从党的组织原则演变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即“政体”),成为连结党和国家的桥梁。制度内容方面,将分别从党和国家两个维度来进行归纳和论证。第四章分析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政党方面,民主集中制创造了现代国家建设的组织力量和领导力量;国家政权方面,民主集中制是中国模式最核心的制度原则,不仅具有民主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且是国家治理体系向治理能力转化的中介机制。第五章分析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与局限,并解析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完善举措。问题方面包括政党层面权力容易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和国家政权层面建国初期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强化党内监督、深化纪检体制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等。这些改革举措实质上都涉及民主集中制的完善,也再次论证了民主集中制的强大生命力。

刘亚[5](2019)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此以后,党的政治建设迅速成为了新时代的关键词和关注点。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控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效果,是党的建设的坚实保障。离开了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其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使全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政治责任,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斗争精神,坚决同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作斗争,赢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保证。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讲政治始终是共产党人不变的特质。建党九十多年来,无论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并能将建设方向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建党初期,由于国共合作和国共十年内战的时代背景,党的政治建设经过了艰辛的探索,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经验教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内形成了最广大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党的政治建设蓬勃发展、日趋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在各领域全面推进。然而,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违背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方向及原则,使党的政治建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党的政治建设走上正轨。党的十四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被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进入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样的党”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高度全面审视、从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这一问题,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到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通过对各个历程中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理念、落实举措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反映出清晰的演变规律,由此也能够得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方面,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立场,理论创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前提;在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方面,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根本,党章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纲领,党内法规体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依据;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组织方面,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组织命脉,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组织遵循,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是党的组织力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党的政治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部分共产党员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能力不足、政治行为不端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共产党员个人的思想原因,如人性中的利己主义、世界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对社会主义现有成就的盲目自信;又有党的建设的制度原因,如民主集中制未能全面落实,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干部人事制度、奖惩制度均须完善;还有大的体制原因,如共产党未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内政治生态已被部分党员恶化等。党在政治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会瓦解党的执政根基。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保证党的政治方向对头、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才能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而共同奋斗。(1)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以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根本切入点,以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主要着手点。具体的建设方略主要有以下方面: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和国家的巡视监督制度,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灵魂,大力弘扬党内正确的价值观,全面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改善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提高党的治理现代化水平为途径,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融入党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中、纳入专家智库体系中,并增强与世界各国政党的政治建设交流。唯有如此,党的政治建设才能全面加强,从而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向前。

申坤[6](2013)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之一。中国人大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显赫地位,以及其本身发展的曲折性和紧迫性,奠定人大制度研究在制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人大制度地位设计的至上性与制度实际运行中的缺乏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人大制度运行的实际空间与宪法中规定的制度空间不符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进行人大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以此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本文试图以人大制度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以过程研究和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回答导致人大制度制度空间与实际空间不相符合的根本原因。本研究不拘于宏观的制度与政体的研究,也不困于微观的制度规则的演变,而是从中观层面从制度本身出发,以制度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两种角色来观察制度与情境、理念、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以情境、理念、行为和制度本身四个变量作为制度纵向变迁过程和中西代议制度横向比较的四个维度,从而解读、确认和探索人大制度空间的演变问题。本文由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问题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假设、研究的逻辑与框架及文章的主要概念。最后提出本文的预期创新点和难点,对论文的整体框架和方向作简单的交代。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中国人大制度的内涵,它既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又是根本政治制度,从制度的内涵出发,人大制度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内容:人大制度的组织结构、人大制度的规则体系、人大制度的权力结构。其次,介绍了人大制度的发展历程,按时间宏观上划分为人大制度的生成(1954以前到1954年),人大制度的调适(1954-1976),人大制度的发展(1976-至今)三个阶段。其中在人大制度的调适阶段包括四个时期,分别是:1954-1957年人大制度的初步探索、1957-1966年人大制度的曲折发展、1966-1976人大制度的严重践踏、1975年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大制度根基尚存。第三章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原因分析。本章主要以纵向历史研究和动态分析为主,剖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各种变量与人大制度本身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制度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作用。首先,人大制度变迁与社会情境的变化。人大制度的生成是与国家的构建,奠定新政权的合法性的国内外社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人大制度在经历了短暂的巩固发展后又陷入瘫痪,这是与当时高度的政治动员下的国家对社会的完全控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人大制度历经挫折实现恢复发展则有赖于改革开放基础上经济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的形成。其次,人大制度变迁与思想理念的转型。人大制度的生成是与马列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和代议制思想分不开的,而人大制度异变是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教条化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人大制度实现发展和成长则是与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相伴而行。第三,人大制度变迁与政治主体行为的转变。人大制度的生成是在中国近代历史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冲突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民主道路的实践性产物;同时,它又是新观念为精英和大众所接受并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自上而下设计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因此,人大制度的最初设计离不开毛泽东对人大制度的构思和中国革命实践。但人大制度的异变也与领袖权威勃发膨胀密切联系,客观上导致制度自主性的缺失,最终人大制度的恢复发展依然依赖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党和领导党、执政党角色的认识和转变。最后,人大制度变迁中制度自身的路径依赖。人大制度与政党的关系,以及人大制度的权威性和组织活动原则一定程度上存在自上而下设计的成分,但必须清楚的看到,在学习效应和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人大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是由来已久的,早有积淀的。第四章是变迁视角下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比较。从横向类比的角度看西方议会制度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异同,比较点的选择依然是与制度密切相关的四个变量:制度-情境、制度-理念、制度-行为、制度本身。首先,社会情境视角下,中国的代议制度是近代以来政治冲突演变下的舶来品,而西方的代议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后对古代民主制度的传承;其次,思想理念视角下,中国的代议制度是以“人性善”“权力合”“通上下”的思想理念为基础的,而西方的代议制度是与“人性恶”“权力分”“限权力”的思想理念紧密联系。第三,政治主体行为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主要是表现在代表或议员的选举制度和代议机关与政党关系的不同。最后,中西代议制度本身的比较主要体现在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的不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无分权有分工、设有常设权力机构、拥有根本权力,而西方议会制度是分权制衡、议会党团、只拥有立法权的代议制度。第五章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理论反思及前景展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式是政党、民主与法治三个角色相互倚仗、有效协调,实现党的权力、人民权力与国家权力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或民主政治理论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好三者“有机统一”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它并不是象西方学说形容的那样完全“僵硬”的体制,而是一套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持续变迁,并根据环境变迁来调整自身形式的富有弹性和发展空间的制度形式。人大制度必以其四大权力构架为基础,实现自身组织结构、制度安排的完善和创新,人大制度的实际空间与制度空间渐趋一致的过程,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助动力,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第六章结语。中国人大制度不仅是观察中国政治生活变迁的重要线索,而且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平台、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大国治理的制度载体,它的成长发展将深刻影响中国政治生活的轨迹,当前的中国转型社会下的“善治”更需要人大制度成为名符其实的“善制”。

朱庆跃[7](2012)在《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 ——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文中认为运用政治生态学研究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实践的演进源由、经验教训、内在规律,这既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宽有关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历史实践研究的深广度;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现实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这篇论文,就是试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着重以政治生态学研究法为主,融合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等,力求从生命系统工程建设(即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环境系统(其分为外环境系统和内环境系统两种,前者为引发和促使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变迁的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后者为党的权力运行的政治体系内各子系统,如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等方面之间协调运行的核心环境)变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探寻如何实现与保持两者之间动态平衡的生态化发展(即揭示有效有序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内在规律)。根据党的权力运行所处政治生态环境在具体化变迁中呈现出的特征,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历史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新时期三个长时间段。相应地,论文在布局上主要分为上(革命时期,有4章)、中(建设时期,有3章)和下(改革新时期,有3章)三篇,共10章内容和一个结束语。上篇:主要具体考察在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从1921-1927年构建的开启、1927-1937年初步探索、1937-1945年的成熟以及1945-1949年的继续完善化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所呈现的特征并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正向性”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理想化趋向现实化、价值理性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转化;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轻视到重视、行为规范到人格塑造的转化;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遵循到创新、分散到系统的转化;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服从到指导、混杂到分工的转化;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支持到规导的转化。而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中国化发展、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科学化分析、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正确性判断以及对政治体系构建中几对关系的辩证性处理等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是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这种“正向性”发展轨迹特征的原因所在。第一章重点考察1921-1927年党的成立和创建期,党如何开启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以预防和遏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中劣变生态因子侵袭所诱发的种种腐败现象和行为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中影响党的权力运行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劣变生态因子。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生态环境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而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开启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并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二章重点考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新旧转变中的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处于新旧转变为分析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以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及其错误化实践为分析对象。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初步化发展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三章重点考察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成熟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抗日根据地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根据地处于新旧社会特点并存这一情状为分析的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主要分析党的权力在适应因党的合法性被承认和民族战争所赋予的特殊性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杂质”。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成熟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相应的历史评价。第四章重点考察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解放区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解放区处于新旧社会急促替换这一情状为分析的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主要分析党的权力在适应党的地位、任务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弊端。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28年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历史实践中的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正向性”发展的轨迹特征。中篇:主要具体考察在建设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建设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从1949-1956年为初步构建、1956-1966年为曲折化以及到1966-1978年处于失误化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建设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所呈现的特征并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逆态化”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革命精神内核到革命行为理念的转化;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塑造到领袖人格的盲崇的转化;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从良性构建到总体缺失的转化;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政党主导到政党主宰的转化;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化。而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教条化理解、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错误化定性、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失误判断以及对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一些成功经验的绝对化运用等多种消极性因素共同作用,是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这种“逆态化”发展轨迹特征的原因所在。第五章重点考察1949-1956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准备阶段,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在全面执政条件下的初步构建,以预防和遏制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期下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析变革中残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因素、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半旧因素对党的权力运行的消极性影响;而内环境系统主要阐述伴随党的地位、党建所处的环境和党面临的任务等方面全面转变时,党的权力运行系统在某些环节和领域的不能科学判断和正确操作所滋生的诸多劣变生态因子情状。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全面执政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初步构建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六章重点考察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探索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在全面执政条件下的继续式调构,以预防和遏制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探索期下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析以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为标志所逐渐形成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而指引下的错误化趋向,如在宏观的社会变革实践中所产生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党的权力运行的消极性影响;而内环境系统主要阐述“左”倾错误在党建中逐渐成为指导思想对党的权力运行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式的风险。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全面执政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之所以用“曲折化”来定义这一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特征,在于党的权力运行中本身还隐藏着一套在错误思想指导下所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并与正确的进行不断交锋和冲突,乃至最终取代正确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第七章重点考察1966-1978年十年“文革”时期和两年“徘徊”期,在支配全局或占主导性地位的“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失误化调构,并从现实中所存在的诸多腐败现象和行为说明这套反腐败政治体系只是将腐败现象和行为压制到较低限度,体系本身的缺陷和弊端决定了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目的。另外,本章还对党内健康力量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从党的权力运行的指导思想、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发展性程度、党的权力运行的规范和党的权力运行的主体建设等方面,对失误化反腐败政治体系尝试性“纠错”状况进行了具体论述。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1949-1978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中各自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逆态化”发展的轨迹特征。下篇:主要具体考察在改革新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1978-1992年属于初步构建,1992-2002年属于继续调适性构建,而2002年以来新时期则属于深度化调构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呈现的特征;同时就这三个具体阶段中腐败滋生状总体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以及腐败的遏制与反遏制还处于一种均势状态这一奇怪现象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深度化”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到科学性与人本性的统一;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工具性到合工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制度的保障功能到保障与预防功能的统一;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民主法治化到与民主法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坚持惩处腐败到惩处和预防腐败的统一、群众参与反腐制度建设方面的渠道拓宽到渠道拓宽和权利保障的统一。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变迁和政治体系本身存在着诸如变迁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中诱发权力异化的劣变生态因子在种类和体制上的复杂性、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步性等原因,而致使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出“深度化”特征同时,还表现出与环境互动“非完全耦合性”的一面。第八章重点考察1978-1992年改革新局面的开创期,党如何初步构建新条件下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中劣变生态因子主要表现为新旧体制在初步转化中因不完善化新体制和残存旧体制所诱发的劣变生态因子;而内环境系统劣变生态因子主要体现为“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所形成的“病变化”党的权力运行体系“遗毒”、复归的传统的党的权力运行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弊端以及复归的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在与生态生态环境调适中所形成的不成熟、不完善的部分和环节等。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初步构建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状况,并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九章重点考察1992-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全面确立期,党如何继续调构新条件下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不成熟、不完善化的新体制所带来的大量劣变生态因子为重点考察对象;而内环境系统方面主要揭示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在不同步地适应变迁化新生态环境中所滋生的新劣变生态因子。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继续调构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状况,并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十章重点考察2002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巩固完善期,党如何深度化调构新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呈现出新体制因素已处于“大立化”状态却尚未达到“大固化”和“至善至美”的境地,旧体制因素总体上虽处于退出状态但一些环节和部分依然存在着残余因素的状况;而内环境系统着力揭示不成熟、不完善的新体制因素以及旧体制的残余因素对党的权力运行异化的诱发情境。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深度化调构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1978年以来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中各自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与环境互动的非完全耦合性的“深度化”发展轨迹特征。结束语:通过上述的上、中和下三篇90多年来党基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而构建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历史实践的考察,重点从政治体系构建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以及政治体系构建的本身等方面抽象或概括出来一些具有共性或者称之为“规律”的东西,以为正确认识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乃至更加科学地指导现实实践中的反腐败,提供一些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这些“规律”集中表现为富于变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对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的科学判断、后一个阶段的政治体系构建是对前一个阶段相关内容的积极性“扬弃”以及每一个阶段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本身也是个处理诸多辩证关系的逐渐深入化过程。

高晶华[8](2019)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新高度,基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此,习近平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方法,目标直指解决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面临的诸多“老问题”与“新问题”,应对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严峻“四大考险”。通过党的自我革新,应对党面临着的“四大危验”。核心要义是以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和广大党员保持“初心”,整体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前提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的地位得以保障。正是在这一逻辑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真正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创造了党的建设历史上乃至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奇迹,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中国化做出最新贡献,向世界各国政党政治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围绕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如何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主线,呈现出丰富的内涵。首先,习近平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整体布局,指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关于政治建设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水平。其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在思想建设方面提出了精神“补钙”论,理想信念“总开关论”,赋予了理想信念以新的内涵,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与话语权进行探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第三,习近平将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认识高度,明确指出世界最大党组织建设于兴党兴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既要抓住关键少数,选拔任用好干部,又要优化党员队伍内部治理,提高组织的整体力量。第四,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方面的论述,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最大亮点。强调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始终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作风建设的核心,重点解决党内四风问题,不断净化政治生态。第五,习近平特别提到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把纪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对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作出新的部署。第六,习近平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抓住了制度问题的症结。探索与推进新时代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提高管党治党的法治化水平,以严明的制度推进世界最大党成为世界最强党,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治党逻辑。第七,习近平还对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打破了以往的潜规则,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努力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改变传统运动式、集中式反腐,构建腐败治理的三不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反对和克服一切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在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认识矛盾,分析并解决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这一管党治党的最新科学认识最鲜明的特点是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方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战略高度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运用了创新思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创新精神。新时代党的建设趋向于法治化,政党治理步入法治轨道,开启了法治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征程。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德法共治的治理理念,将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党的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予以新的结合,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理目的,服务于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新需要,坚持自我革命与强化监督相结合,实现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又一鲜明特点。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在战略指导下做出重大策略,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制度治党双管齐下,吸取一切优秀治理成果,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党、老党的建设新道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好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回答了如何加强管党治党,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的重大历史问题,具有重大时代意义。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精准概括,对党的建设的核心要旨予以新升华新凝练。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学说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新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予以强化的重大举措,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习近平在新的条件下高度凸显出了制度治党的重要性,以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并把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标本兼治的良效。从世界性视角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具有典型的示范效果。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被越来越多的政党学习、借鉴。同时,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指导下,党的建设实践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党的面貌也开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加强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进一步提升了全党的党性修养,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革新的能力,从而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结晶,也进一步拓宽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政治眼界和战略思维。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能否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否顺利推进。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对党的政党功能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引领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开辟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境界。

翟一博[9](2013)在《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丰富,外延繁杂。列宁在对民主集中制问题进行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后,批判地继承以往人类社会民主集中制理论中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的革命实践,并总结工人阶级争取民主集中制斗争实践的丰富经验,提出民主集中制主要是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列宁构建了自己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概述了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来源,同列宁的整个思想一样,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也有它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它的形成,离不开作为其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学说,离不开20世纪初的总体历史格局,离不开俄共(布)执政时的国内外环境及其自身状况,也离不开俄共(布)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进程。列宁在于国际工人运动中与第二国际的罗莎·卢森堡和卡尔·考茨基的思想交锋中,产生很多积极的思想成果;俄国的革命传统成为列宁民主集中制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与党内各种派别的斗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对列宁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些共同构成了列宁民主集中制形成的思想来源。其次,本文阐述了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历程。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也有它赖以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形成的几个阶段,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是基于俄国历史形势的变化、斗争发展以及斗争任务的改变而不断地加以完善的。就其本质而言,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不是由秘密时期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规律所要求的。按时间的脉络进行梳理,列宁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的创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三,本文阐述了列宁民主集中制概念的科学内涵、内容、原则体系和政治功能,这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体系的基础。其内容主要为:其一,民主集中制概念的科学内涵。列宁认为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的概念,列宁给党规定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加集中制,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一思想内涵无产阶级政党层面上,国家政权结构和经济管理层面上得到扩展;其二,按照发展脉络来把握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内容,包含坚决服从党的组织纪律;党内要充分实行民主;实行集体领导,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加强党内监督;加强制度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三,民主集中制遵循党员主体原则、公开性原则、平等原则、参与原则、选举原则、监督原则、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多数和保护少数的原则以及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其四,其政治功能体现为,民主集中制有助于增进党的团结、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有助于实现科学决策,有助于带动人民民主。理论内涵和内容,基本原则和政治功能共同构成列宁民主集中制度的科学内涵。第四,制度建设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重要。理论只有上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正是基于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党的实践中,列宁高度关注民主集中制制度建设的问题,使俄共的民主集中制建设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第五,阐述列宁民主集中制的历史命运。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是列宁对俄共(布)执政经验的初步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思想的重要来源。探讨苏联解体和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关系,苏联民主集中制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可以更好的理解,虽然我们党今天的执政环境和列宁执政时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也难免存在种种局限和不足,但研究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对我们党执政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第六,评析各种质疑歪曲和误解,这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析和批判对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的误解和歪曲,恢复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本来面目。传统的关于列宁民主集中制的认识,都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或不正确的成分;不少西方学者极力攻击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言论,也都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通过对“批判的再批判”重新认识列宁无民主集中制,恢复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本来面目,民主集中制理论是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共产党党建学说的理论基石,其科学价值对今天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李海洋[10](2012)在《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根本性的主导作用。对此,把党的制度建设思路由以往的单项法规、法令的制定,上升到“党的制度体系建设”这一新高度来研究,对于构建“内容完整、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借鉴系统研究和系统分析方法、总结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框架:一是制度体系建设应坚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二是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制度体系的执行力。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本文的前沿和五章正文便围绕这一框架展开。前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党的制度体系建设概论。本章对党的制度体系的相关及相似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归纳并提出了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框架,并强调了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考察。本章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对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贡献、前苏共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变形,我们党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特征的总结,以及对当前党的制度体系仍然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为以下三章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系统工程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借鉴。第三章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任何研究和实践工程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做支撑,一定的原则作指导。人性恶、系统论、党员主体论为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目标、价值取向、动力源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以党章为统领、与思想建设相结合、与国家法律相适应、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则为我们推进党的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第四章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根本制度建设、加强基本制度建设、优化党的具体制度三个方面。党的根本制度建设具体指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度的根本地位的巩固,党的基本制度建设具体指党员权利、党的干部选任、党内选举、党内监督的体制机制的构建,党的具体建设是指党的单项法规制度结构、功能的完善和提高。第五章提高党的制度体系的执行力。制度能否落到实处、是检验党的制度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行主体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是提高党的制度体系执行力的关键。这需要从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检查、完善体制机制、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等方面多措并举。

二、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对象与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价值
    二、学术文献梳理与评价
        (一)关于近代以来中国政党制度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框架和目标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生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总体性危机及其后果
        一、传统中国的总体性结构
        二、近代以来中国总体性结构危机及后果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可行路径
        一、近代中国政治走向的问题与挑战
        二、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国家类型选择
        三、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实践路径选择
    第三节 近代中国政党观念的生成
        一、政党观念及其起源
        二、政党观念在中国的生成与发展
        三、政党制度的内涵及其选择
    第四节 近代中国政党制度探索的历程
        一、近代中国政党制度生成与探索的基础
        二、多党制政党制度形态的尝试
        三、一党制政党制度形态的实践
        四、近代中国政党制度探索失败的反思及其启示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生成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生成的思想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思想的要义及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思想实践的苏联模式及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就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生成的社会文化根基
        一、经济结构基础
        二、阶级结构基础
        三、政治文化基础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生成的政治现实需求
        一、对外主权独立需求
        二、内部秩序整合需求
        三、现代民主政治需求
        四、推进国家发展需求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生成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现代国家建构与政党制度生成的互生型逻辑
        一、历史生成的因果性
        二、制度形态的匹配性
        三、实践机制的关联性
        四、价值追求的同一性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初步探索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关系实践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关系实践
        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关系实践
        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关系实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确立
        一、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的发布与民主党派的反应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确立
        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政党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发展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涵、构造及特质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新型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概念分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属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类型意义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组织构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组织构造的价值逻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组织构造的政治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构成主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关系结构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特质
        一、创造一体与包容多元的辩证统一
        二、协商民主与权力集中的辩证统一
        三、选举政治与贤能政治的辩证统一
        四、控制权力与保证效能的辩证统一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运行的机制形态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运行的国家治理形态基础
        一、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形态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形态的规范内涵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运行的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运行的制度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运行的规范依据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部运行机制
        一、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机制
        二、政党协商机制
        三、党际监督机制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外部运行机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政权体系中运行的机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人民政协中运行的机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社会治理体系中运行的机制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践优势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整合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和合统一的政治保障
        二、多党合作是国家和合统一的重要制度安排
        三、政治协商是政治共同体沟通交往的重要形式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监督优势
        一、一党执政及其权力监督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二、中国特色政党监督模式的特征与优势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治理优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包容治理的重要制度载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民主治理的重要制度载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发展治理的重要制度载体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价值向度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秩序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民主价值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法治价值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问题挑战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内外挑战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实践需求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话语短板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内外结构
        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主体能力
        三、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机制执行
        四、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话语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分析
    第一节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集中制思想
        一、文化传统:传统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潮
        三、实践积累: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探索的总结
        四、政治鉴戒:前苏联、东欧及西方的民主实践
        五、人生经验:个人经历与政治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萌芽(1924-1956)
        二、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孕育(1956-1978)
        三、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1978-1982)
        四、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丰富(1982-1992)
第二章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理论诠释
    第一节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比较
        三、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理论基石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
        二、群众史观作为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基石
    第三节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制度范导
        一、民主集中制在党与国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民主集中制是党与国家的最根本制度
    第四节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价值目标
        一、基本价值目标:人民当家作主
        一、民主政治目标: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三、根本制度诉求: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第三章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实践方略
    第一节 民主集中制思想教育
        一、民主集中制思想教育的内容
        一、民主集中制思想教育的方式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的践行原则
        一、"四个服从"原则
        二、选举原则
        三、扩大民主与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五、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第三节 民主制度化与法律化建设
        一、"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析解
        二、如何实现民主制度化与法律化
        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应加强监督
    第四节 中央要有权威
        一、"中央要有权威"思想的提出
        二、"中央要有权威"的基本内容
        三、"中央要有权威"思想的践行路径
第四章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特质
        一、问题意识
        二、时代意识
        三、开放意识
    第二节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贡献与启示
        一、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历史贡献
        二、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当代启示
结语:民主集中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研究的状况
        1.2.2 国外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研究的状况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从严治党的基本理论
    2.1 从严治党的概念界定
        2.1.1 从严治党的提出及发展
        2.1.2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含义
        2.1.3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2.2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严格加强党的建设理论
        2.2.2 毛泽东严格加强党的建设思想
        2.2.3 世界政党治党经验的借鉴
    2.3 从严治党的现实基础
        2.3.1 从严治党是世情发展的需要
        2.3.2 从严治党是国情发展的需要
        2.3.3 从严治党是党情发展的需要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历程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3.2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3.3 十六大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3.4 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4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4.1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4.1.1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4.1.2 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经验
        4.1.3 党的思想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4.1.4 当前思想建设的状况
    4.2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4.2.1 筑牢理想信念这个灵魂
        4.2.2 强固理论武装这个根本
        4.2.3 抓住党性教育这个核心
        4.2.4 夯实道德建设这个基础
        4.2.5 弘扬民族的“根”和“魂”
    4.3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措施
        4.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4.3.2 加强党的理论武装
        4.3.3 以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
        4.3.4 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
        4.3.5 建立思想教育的制度机制
        4.3.6 探索思想建设的新方式
5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5.1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5.1.1 马克思主义建党的重要内容
        5.1.2 党保持先进和纯洁的必然要求
        5.1.3 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基础
        5.1.4 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组织保障
    5.2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5.2.1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组织原则
        5.2.2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
        5.2.3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根本措施
        5.2.4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
    5.3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制度
        5.3.1 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
        5.3.2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
        5.3.3 严格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和党内组织生活会
6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6.1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6.1.1 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
        6.1.2 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6.1.3 党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6.1.4 党的作风建设的目标与核心
        6.1.5 党的作风建设的特点与思路
    6.2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6.2.1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6.2.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6.2.3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作风
        6.2.4 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6.2.5 保持纯洁高尚的生活作风和优良家风
        6.2.6 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6.2.7 发扬“两个务必”的作风
    6.3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6.3.1 开展作风专项整治
        6.3.2 增强作风思想教育
        6.3.3 完善作风制度建设
        6.3.4 加强作风的监督
        6.3.5 严格作风的考评
        6.3.6 加大作风检查问责
        6.3.7 发挥领导干部模范作用
7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
    7.1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7.1.1 腐败的内涵与危害
        7.1.2 反腐的内涵与意义
        7.1.3 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7.1.4 反腐败历史发展与主要经验
    7.2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7.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道路
        7.2.2 严格执行反腐倡廉责任制
        7.2.3 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惩治腐败
        7.2.4 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治理
        7.2.5 创新和完善巡视方式和机制
        7.2.6 扎实推进反腐斗争法治化
        7.2.7 建立反腐严格的纪律预警
        7.2.8 加强反腐廉政文化建设
    7.3 构建新形势下反腐的有效机制
        7.3.1 构筑不想腐的思想机制
        7.3.2 强化不敢腐的惩处机制
        7.3.3 完善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8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8.1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8.1.1 制度和党的制度的基本理论
        8.1.2 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8.1.3 党的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8.1.4 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8.2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8.2.1 科学的整体设计
        8.2.2 完善科学严格的制度体系
        8.2.3 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8.2.4 树立制度权威意识
    8.3 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
        8.3.1 建立从严治党工作机制和责任制
        8.3.2 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
        8.3.3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8.3.4 建立制度执行检查机制
        8.3.5 健全和强化问责制度
        8.3.6 建立制度科学化评价体系
9 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9.1 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9.1.1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9.1.2 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9.1.3 新时代条件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路径
    9.2 纪律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9.2.1 守纪律讲规矩的特殊意义
        9.2.2 严格依规管党治党
        9.2.3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10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10.1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
        10.1.1 始终对从严治党保持清醒认识
        10.1.2 以服务党的中心任务为目标
        10.1.3 以党的主题主线为中心
        10.1.4 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10.1.5 以管好领导干部为关键
        10.1.6 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保证
        10.1.7 以自身力量和群众监督解决存在的问题
        10.1.8 以强化纪律和制度约束为重点
    10.2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重要启示
        10.2.1 严字当头构建从严治党新常态
        10.2.2 重点在治确保从严治党在状态
        10.2.3 内外结合开辟从严治党的新思维
        10.2.4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促进从严治党上水平
        10.2.5 问题为导向形成治党与发展统一的新格局
        10.2.6 改革创新探索从严治党的新规律
        10.2.7 持之以恒务求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结语 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始终保持从严治党的自觉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理论与现实:研究的缘起
    二、回顾与检视:问题研究现状
    三、概念与方法:论文研究构思
第一章 民主集中制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早期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与政治组织原则的探索
        一、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最初发展
        二、工人阶级政治组织原则的最初探索
        三、新型工人阶级政治组织的出现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原则的思想逻辑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建与民主制原则的确立
        二、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时期民主制原则的发展
        三、德国社会民主党与民主制原则
        四、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原则的科学评析
    第三节 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与实践
        一、列宁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与实践渊源
        二、列宁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内容
        三、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基本评价
    第四节 苏联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与实践
        一、斯大林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与实践
        二、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与实践
        三、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及对民主集中制的背叛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形成和逐渐成熟(1921-1949)
        一、战争与革命是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代主题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和实践
        三、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与民主集中制的成熟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集中制建设评析
    第二节 党和国家民主集中制的完善和曲折发展(1949-1978)
        一、政党层面民主集中制的建设与曲折
        二、国家政权层面民主集中制的确立与发展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民主集中制建设评析
    第三节 党和国家民主集中制的不断发展与创新(1978-2012)
        一、和平与发展是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代主题
        二、恢复和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制度的发展完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和完善
        四、新世纪新阶段持续推进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建设
    第四节 新时代党和国家民主集中制的新发展(2012-)
        一、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制度优势
        二、将民主集中制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总体布局
        三、强化民主集中制的制度构建
第三章 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定位、制度内涵与制度内容
    第一节 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定位
        一、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与领导制度
        二、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
        三、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国家政权层面的民主集中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内涵
        一、民主与集中的对立统一
        二、民主集中制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三、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根本是充分发扬民主,关键是实行正确的集中
    第三节 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内容:党的组织原则
        一、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二、党内选举制度
        三、党的委员会制度
        四、党的集体领导制度
        五、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六、党内监督制度
    第四节 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内容: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
        一、国家机构的组成原则
        二、中央-地方关系的组成原则
        三、政治-经济关系的事实性构成原则
        四、国家-社会关系的事实性构成原则
第四章 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
    第一节 民主集中制创造了现代国家建设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
        一、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起点
        二、民主集中制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力量的重要保证
        三、国际共运史上民主集中制运作失衡对共产党革命与执政的影响与危害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模式最核心的制度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的根本政治属性是民主主义
        二、民主集中制微观实现机制的多元化
        三、民主集中制与中国文化机理相契合
        四、民主集中制是治理体系向治理能力转化的中介机制
第五章 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与调适
    第一节 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与困难
        一、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两种观点的检视与廓清
        二、民主集中制的问题:政党层面
        三、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国家政权层面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的改革与调适
        一、以强化党内监督、规范党务公开为抓手,推进党内民主发展
        二、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三、持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框架结构
        (一)文章框架
        (二)研究重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什么是政治
        (二)什么是党的政治建设
        (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
    二、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理论
        (二)毛泽东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理论
        (三)邓小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理论
        (四)习近平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三、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地位
        (一)有利于强化党的全面领导
        (二)有利于优化党的政治生态和队伍建设
        (三)有利于推进党的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章 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一)建党初期党的政治建设
        (二)大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三)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四)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五)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一)全面执政初期党的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政治建设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党的政治建设
    四、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一)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
        (三)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第三章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思想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
        (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立场
        (三)理论创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前提
    二、制度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保证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根本
        (二)党章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纲领
        (三)党内法规体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依据
    三、组织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
        (一)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组织命脉
        (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组织遵循
        (三)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是党的组织力量
第四章 党的政治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党的政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党员政治意识不强
        (二)部分党员政治立场不稳
        (三)部分党员政治能力不足
        (四)部分党员政治行为不端
    二、党的政治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原因
        (二)制度原因
        (三)体制原因
第五章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
    一、讲政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重要性
        (二)两个维护是讲政治的核心要义
        (三)从严治党是讲政治的主要抓手
    二、制度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保障
        (一)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
        (二)健全党和国家的巡视监督制度
        (三)完善选人用人制度
    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一)大力弘扬党内正确的价值观
        (二)全面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四)改善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四、提高党的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途径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汇入党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中
        (三)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专家智库体系中
        (四)增强与世界各国政党的政治建设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期刊文章
    三、外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 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一、 国内外文献的总结与归纳
        二、 研究方法论的整理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核心假设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
        一、 研究的逻辑与构架
        二、 研究的预期创新点和难点
第二章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一、 制度、政体与人大制度
        二、 中国人大制度的规则体系
        三、 中国人大制度的组织结构
        四、 中国人大制度的权力结构
    第二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人大制度的生成
        二、 中国人大制度的调适
        三、 中国人大制度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人大制度变迁与社会情境的变化
        一、 人大制度生成的社会情境
        二、 人大制度调适的社会情境
        三、 人大制度发展的社会情境
    第二节 人大制度变迁与思想理念的转型
        一、 人大制度的生成与马列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
        二、 人大制度的调适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三、 人大制度的发展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
    第三节 人大制度变迁与政治主体行为的转变
        一、 政治精英与人大制度的构思与实践
        二、 中国共产党角色的转变与人大制度的兴衰
    第四节 人大制度变迁中制度自身的路径依赖
        一、 人大制度与政党关系的路径依赖
        二、 人大制度根本原则的路径依赖
        三、 人大制度组织原则的路径依赖
第四章 变迁视角下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比较
    第一节 社会情境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
        一、 中国的代议制度是近代以来政治冲突演变下的舶来品
        二、 西方的代议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下传统民主制度的传承
    第二节 思想理念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
        一、 中国的代议制度与“人性善”“权力合”“通上下”的思想理念
        二、 西方的代议制度与“人性恶”“权力分”“限权力”的思想理念
    第三节 政治主体行为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
        一、 中国代议制度下的代表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
        二、 西方代议制度下的议员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
    第四节 中西代议制度本身的比较
        一、 中国代议制度的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
        二、 西方议会制度的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
第五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的理论反思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人大制度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一、 民主执政与人大制度的联结功能
        二、 科学执政与人大制度的整合能力
        三、 依法执政与人大制度的转化能力
    第二节 人大制度与人民民主
        一、 选举制度中人民意志的体现
        二、 代表制度中人民意志的实现
    第三节 人大制度与依法治国
        一、 人大制度的变迁与中国法治历程
        二、 人大制度的成长与依法治国的实施
        三、 人大制度的发展与法治精神的培育
    第四节 人大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
        一、 人大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平台
        二、 人大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路径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 ——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论文选题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及其意义
        一、 论文相关的几个概念和关键词的释义
        二、 论文研究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三、 论文研究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 关于“腐败”内涵的研究
        二、 关于“腐败”本质和表现形式的研究
        三、 关于“腐败”根源和功能的研究
        四、 关于腐败的遏制与根除的研究
        五、 关于特权与腐败尤其是权力腐败的关系研究
        六、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腐败思想研究
        七、 关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历史与理论的研究
        八、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腐败现象及反腐败的研究
        九、 关于政治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
        一、 论文研究的实施方案
        二、 论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三、 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上篇 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
    第一章 1921-1927 年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开启
        第一节 1921-1927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外部环境
        二、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21-1927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开启及其评价
        一、 开启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二章 1927-1937 年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1927-1937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新旧转变中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系统状况
        二、 党内“左”、右倾错误削弱了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反腐败的“免疫力”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27-1937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初步正确化调构及其评价
        一、 初步正确化调构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三章 1937-1945 年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成熟
        第一节 1937-1945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新旧社会特点并存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的“杂质”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37-1945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成熟化调构及其评价
        一、 成熟化调构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四章 1945-1949 年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完善化的构建与调适
        第一节 1945-1949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新旧社会急促替换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出现的弊端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45-1949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完善化调构及其评价
        一、 继续完善化调构状况
        二、 历史评价
    小结: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正向性”发展的趋势
        (一)、政党文化:从理想化趋向现实化、价值理性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转化
        (二)、政治社会化:从轻视到重视、规范到人格的转化
        (三)、政治制度:从遵循到创新、分散到系统的转化
        (四)、政治关系:从服从到指导、混杂到分工的转化
        (五)、政治行为:从自在到自为、支持到规导的转化
        二、 原因探析: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中国化发展
        (二)、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科学化分析
        (三)、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正确性判断
        (四)、对政治体系构建中几对关系的辩证性处理
中篇 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
    第五章 1949-195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
        第一节 1949-1956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全面执政条件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隐藏的风险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49-195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其评价
        一、 初步构建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六章 1956-1966 年建设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曲折化的调构
        第一节 1956-1966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探索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所隐藏的风险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56-196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曲折化调构及其评价
        一、 曲折化调构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七章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失误化调构
        第一节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失误化构建及其评价
        一、 失误化构建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二节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正确倾向对失误化反腐路径的尝试性纠错
        一、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指导思想上,力求实行由“庸俗化”向“科学化”的转变
        二、 在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发展性程度上,力求实行由“外部保障” 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三、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规范上,力求实行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四、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主体建设上,力求实行由“斗争清除”到“教育整顿”的转变
        五、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监督方式上,力求实行由“群众运动”到“群众路线”的转变
    小结:建设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逆态化”的趋势
        (一)、政党文化:从革命精神内核到革命行为理念
        (二)、政治社会化:从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塑造到领袖人格的盲崇
        (三)、政治制度:从良性构建到总体缺失
        (四)、政治关系:从政党主导到政党主宰
        (五)、政治行为:从有序到无序
        二 原因探析: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教条化理解
        (二)、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错误化定性
        (三)、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失误化判断
        (四)、对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一些成功经验的绝对化运用·378
下篇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
    第八章 1978-1992 年改革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
        第一节 1978-1992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改革开放新局面开创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转轨期下党的权力运行政治体系内环境中隐藏的风险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78-1992 年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其评价
        一、 初步构建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九章 1992-2002 年改革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调适性构建
        第一节 1992-2002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滋生的错误化倾向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1992-2002 年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调适性构建及其评价
        一、 继续调适性构建状况
        二、 历史评价
    第十章 2002 年以来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深度化调构
        第一节 2002 年以来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 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二、 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条件下权力运行体系内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第二节 2002 年以来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深度化调构及其评价
        一、 深度化调构状况
        二、 评价
    小结: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深度化”趋势
        (一)、政党文化:从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到科学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二)、政治社会化:从坚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工具性到合工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
        (三)、政治制度:从坚持制度的保障功能到保障与预防功能的统一
        (四)、政治关系:从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民主法治化到与民主法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五)、政治行为:从坚持惩处腐败到惩处和预防腐败的统一、群众参与反腐制度建设方面的渠道拓宽到渠道拓宽和权利保障的统一
        二 非完全耦合的原因探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变迁化的政治生态环境:诱发权力异化的劣变生态因子的种类和体制原因的复杂性
        (二)、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步性
结束语: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和现实启示
    一、 历史规律
        (一)、富于变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
        (二)、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对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的科学判断
        (三)、后一个阶段的政治体系构建是对前一个阶段相关内容的积极性“扬弃”
        (四)、每一个阶段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本身也是个处理诸多辩证关系的逐渐深入化过程
    二、 现实启示
        (一)、要把进一步深化内外政治生态环境的变革,视为有效而彻底地反腐败的基本途径
        (二)、要科学把握和分析当下变迁化政治生态环境的特质和性质,从而理性地选择反腐败的路径
        (三)、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诱发腐败的劣变生态因子的复杂多样性,务必将反腐败斗争视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和过程
    2.1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世情
        2.1.2 国情
        2.1.3 党情
    2.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泉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2.2.2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2.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2.3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对以往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3.1 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高度回答了党的建设与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逻辑
        2.3.2 给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2.3.3 以党的建设来解决如何驾驭资本逻辑的问题
    2.4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政治建设新认识
        3.1.1 发扬优良传统统领党的建设
        3.1.2 加强问题指向回答首要问题
        3.1.3 加强政治建设推动政治发展
    3.2 思想建设新境界
        3.2.1 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3.2.2 创新意识形态服务治国理政
        3.2.3 发展群众路线强化宗旨意识
    3.3 组织建设新规定
        3.3.1 落实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
        3.3.2 抓住关键少数选好用好干部
        3.3.3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整体质量
    3.4 作风建设新征程
        3.4.1 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
        3.4.2 加强党性修养密切党群关系
        3.4.3 重点解决四风净化政治生态
    3.5 纪律建设新部署
        3.5.1 更加突出位置前所未有高度
        3.5.2 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形象
        3.5.3 阐述基本要义加强纪律执行
    3.6 制度建设新标准
        3.6.1 权力关进笼子坚持依规治党
        3.6.2 加强民主集中维护制度权威
        3.6.3 补齐制度短板重在制度执行
    3.7 反腐败斗争新要求
        3.7.1 治腐败零容忍打老虎拍苍蝇
        3.7.2 构建三不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3.7.3 反对特权思想克服特权现象
    3.8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和鲜明特点
    4.1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
        4.1.1 以辩证思维破解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矛盾
        4.1.2 以战略思维确立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历史方位
        4.1.3 以创新思维激发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生动力
        4.1.4 以法治思维树立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法治精神
    4.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
        4.2.1 贯穿着问题意识与忧患意识
        4.2.2 以中国梦统领全面从严治党
        4.2.3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新结合
        4.2.4 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新统一
        4.2.5 标本兼治的管党治党新思路
        4.2.6 自我革命和增强监督相结合
    4.3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把握维度
    5.1 时代维度:立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解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5.1.1 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
        5.1.2 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须选择
        5.1.3 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5.1.4 加强党的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5.2 理论维度:统一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5.2.1 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根本立场
        5.2.2 以夯实领导核心地位为根本目标
        5.2.3 协调推进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5.3 实践维度:总结于“伟大工程”实践经验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5.3.1 突出党的建设的全面性特点
        5.3.2 注重党的建设的治理化能力
        5.3.3 强调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导向
        5.3.4 重视党的建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5.4 本章小结
6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重大时代意义
    6.1 开辟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新天地
        6.1.1 引领和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6.1.2 拓宽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战略范围
    6.2 发展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6.2.1 总结和凝练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6.2.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的学说
    6.3 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收效显着
        6.3.1 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6.3.2 推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积极落实
        6.3.3 开启了党领导现代化进程路径的重大创新
    6.4 形成了成熟定型的政党制度文化
        6.4.1 确立起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文化新理念
        6.4.2 在培育政党文化过程中优化政党功能
    6.5 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6.5.1 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影响力
        6.5.2 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阶级分析法
        1.3.3 历史研究法
        1.3.4 比较研究法
        1.3.5 批判分析法
    1.4 研究特点和难点
        1.4.1 研究特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2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来源
    2.1 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集中制思想
        2.1.1 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上的先进性
        2.1.2 组织原则必须是以民主为基础的集中制
    2.2 历史基础:俄国革命的经验教训
        2.2.1 严格的组织章程和组织管理
        2.2.2 无产阶级自发斗争的局限性
    2.3 国际斗争基础:国际工人运动的思想争论与交锋
        2.3.1 列宁与罗萨-卢森堡的思想争论
        2.3.2 列宁与考茨基的思想交锋
    2.4 党内斗争基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思想斗争
        2.4.1 列宁与经济派的思想斗争
        2.4.2 列宁与民粹派的思想斗争
        2.4.3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的思想斗争
3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
    3.1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产成的历史必然性
        3.1.1 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内在要求
        3.1.2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3.1.3 哲学辩证法在组织原则上的科学体现
    3.2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
        3.2.1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发端(1895年-1905年)
        3.2.2 列宁民主集中制概念的形成(1905年-1917年)
        3.2.3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深化(1918年-1924)
4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理论内涵
    4.1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涵义
        4.1.1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涵义
        4.1.2 民主集中制涵义的三重维度
    4.2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4.2.1 服从组织纪律
        4.2.2 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4.2.3 实行集体领导
        4.2.4 加强党内监督
        4.2.5 注重制度化建设
    4.3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原则体系与政治功能
        4.3.1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原则体系
        4.3.2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政治功能
5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制度体现
    5.1 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
        5.1.1 党的组织管理制度
        5.1.2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5.1.3 党的民主选举制度
        5.1.4 党的民主监督制度
        5.1.5 党的集体领导制度
    5.2 国家政权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
        5.2.1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5.2.2 国家政体议行合一制度
        5.2.3 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制度
        5.2.4 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制度
6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历史命运
    6.1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在苏东的历史演变
        6.1.1 苏联从逐步演化为权力集中制到完全抛弃
        6.1.2 东欧从强调集中制到党的涣散和瓦解
    6.2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6.2.1 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的历史进程
        6.2.2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新贡献
7 误解和歪曲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若干观点评析
    7.1 评“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权宜之计不是根本制度”
    7.2 评“民主集中制是列宁头脑发热的产物,是不成熟和片面的理论”
    7.3 评“民主集中制实质是集中制”
    7.4 民主集中制引发共产主义运动危机
    7.5 评“民主集中制导致了的‘取代论”
    7.6 评“民主集中制导致了极权主义”
参考文献

(10)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概论
    第一节 党的制度的概念
        一、 制度的定义及特征
        二、 党的制度的内涵及特征
        三、 党的制度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框架
        一、 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二、 “制度体系”研究的不同视角及启示
        三、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构成
    第三节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一、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地位
        二、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作用
第二章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思想
        一、 确立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二、 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萌芽
        三、 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第二节 前苏共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 列宁对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探索
        二、 斯大林对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破坏
    第三节 中共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形成与发展
        一、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初步形成(1921—1949)
        二、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6)
        三、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改革创新(1976—至今)
    第四节 现阶段党的制度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系统性不足
        二、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规范性不够
        三、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执行力不强
        四、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协调
        五、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文化氛围不足
第三章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性恶论
        二、 系统论
        三、 党员主体论
    第二节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以党章为统领
        二、 与思想建设相结合
        三、 与国家法律相衔接
        四、 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第四章 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完善党的根本制度建设
        一、 强化党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大会制度
        二、 坚持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
        三、 健全党的根本领导制度——集体领导制度
    第二节 加强党的基本制度建设
        一、 落实党员权利保障制度
        二、 改进党内选举制度
        三、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四、 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
    第三节 优化党的具体制度建设
        一、 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二、 增强制度的程序性
        三、 健全制度的保障性
        四、 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第五章 提高党的制度体系的执行力
    第一节 党的制度体系执行力相关概念
        一、 党的制度体系执行力的内涵及特征
        二、 党的制度体系执行力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提高党的制度体系执行力的途径
        一、 加强宣传教育
        二、 强化监督检查
        三、 健全体制机制
        四、 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四、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研究[D]. 张伟军. 兰州大学, 2020(01)
  • [2]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D]. 吴林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3]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陈国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4]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研究[D]. 赵俊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亚.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6]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D]. 申坤.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7]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 ——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D]. 朱庆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03)
  • [8]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高晶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9]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D]. 翟一博. 武汉大学, 2013(07)
  • [10]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研究[D]. 李海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2(01)

标签:;  ;  ;  ;  ;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