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外活动的“四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雯雯,郅利聪[1](2017)在《基于“六步四结合”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探索》文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以"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为指导,从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活动实践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实践进行探索。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2](1997)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理论基础与试验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理论基础与试验模式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是1994年2月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批准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从1994年底开始,先后分两批试点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试验研究。第一批试点校...
谢幼如[3](1997)在《关于小学语文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的若干问题》文中认为本文论述小学语文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中有关技术基础、理论指导、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若干问题。
张颖[4](2018)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改革倡导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现代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在不断地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且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我国已经迈向了人力资源强国。为了更好的顺应国家发展的要求,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现代教育就应该不断地去发展学生,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教育,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从而可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有不少的学校依然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希望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生物课外活动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自主选择性、开放性、灵活多样性、实践性和调节性等特点。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进行实践研究,阐述了生物课外活动的实施原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教师的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生成性原则、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性原则,并提出了生物课外活动的实施策略:注重与教材知识的紧密联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数字化实验设备开展课外活动、注重课外活动效果的评价;在结合原则和实践策略的基础上,设计了课外活动的案例,并付诸实践。本研究试图通过生物课外活动开展的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够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万丽君[5](2011)在《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学校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素质教育在当代的不断推进,作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也在改革与发展中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仍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优化发展和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成为了制约与阻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瓶颈。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艺术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但如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感悟艺术真谛,发展艺术技能,对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负担沉重的大国来说,却并非易事。农村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能否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能否得到提高。2006年在葡萄牙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艺术教育、关注面向弱势人群的艺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当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弱势人群的时候,在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把艺术教育普及到每一所农村学校,关注到村小里孩子们的艺术教育,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艺术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落实找到实施方法、途径和解决对策。基于此,本论文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艺术教育管理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内容涉及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2、农村学校艺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包括艺术学科与教学法研究,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外活动研究,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文化艺术环境的创设的研究,艺术教学质量的保障及监控的研究等等。3、农村学校艺术师资培养培训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涵盖农村学校艺术教师教育的模式研究,艺术教师道德水平与心理状况的研究,农村艺术教师义务与权利的研究,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名、特、优艺术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外聘艺术教师的研究等内容。4、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逐步解决到位,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渠道、方法及其有效功能的发挥等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引导农村艺术教育管理者、工作人员和教师形成由艺术教育的“素质观”“基础观”“公平观”“普及观”“审美观”“特色观”和“开放观”构成的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第二,构建切实可行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模式。其具体的实施模式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全面覆盖模式——“四个到位”;农村学校艺术教学改革模式——“四个突出”;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四个结合”;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四个吸纳”;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模式——“四个机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四个注重”。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的形成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施模式的构建为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希冀由此可以引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现更高的目标——面向全体、实现优质、走向公平。
丁钢,李梅[6](2014)在《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对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所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的大规模调查,主要考察培养怎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培养情况如何三方面的问题。研究发现,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现了师范生培养目标,其中学科教育类课程凸显我国教师教学的专业特性;但在教学技能、方法和策略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师范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升。要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的变革,从课程内容和教学上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关注师范生与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特质和心理素养;加强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学习的政策导向,重视师范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和发展需求;并在系统的教育理论及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基础上,切实推进教师综合社会地位的提升,努力树立中小学教师专业人士形象。
谢幼如[7](1998)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行为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广东地区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通过试验教学以后,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等方面所表现的特点和规律
杜娟[8](2019)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X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地基”,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养成教育仍处于探索与前进的阶段,虽然在探索过程中仍不断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也不断推动着养成教育,成为转折的契机。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这也是养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对学校和家庭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郑州市X小学学校为例,对郑州市X小学的基本情况,开展养成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原则要求进行叙述途径,阐述学校所取得的成效及问题,最后总结经验并提出建议。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养成教育相关概述,主要阐述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的现实依据以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郑州市X小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的整体概述、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原则要求。第四部分是郑州市X小学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包括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所取成效、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因素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经验和反思,包括开展养成教育工作的经验,以及反思和对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通过实践寻找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宝贵经验,反思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为其他养成教育提供参考价值。
李双君[9](2020)在《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探讨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发现,外语类高校辅导员以女性、语言学专业居多;大学生特征也表现为“三多一广”:留学生多、女生数量多、语言专业多和国际视野广。按照来华留学生和国内大学生分类,笔者把上海外国语大学辅导员开展留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概括为“四结合”,开展国内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概括为“五结合”,从而回应本文的问题意识——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绪论,交代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在研究对象方面,本研究突出了外语类高校思政特征;在研究内容方面,本研究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思政概括为“九结合”,彰显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上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辅导员群体特征是学历高、女性多、语言专业多;大学生特征表现为女生多、留学生多、语言专业多、国际视野广,这些特征与外语类高校特色密切相关。第二章,上外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践”可以概括为“九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调研学习相结合、语言学习与文化涵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党建与团建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网络思政与线下思政相结合、思政工作与服务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心理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绩效评估和原因分析。第三章,完善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措施。在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需要多渠道加强留学生思政教育,全方位营造留学生学习氛围,建设留学生管理专业化队伍。在国内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应当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加强辅导员思政工作能力,健全“三全育人”机制。结语,概括了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结论,突出论文的中心思想。反思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张红光,李雨竹,袁亚丽,朱红[10](2011)在《以创新学分为切入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文中认为北京工业大学通过构建"两模块,四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学分为人才培养的抓手,依托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管理平台,通过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为制度保障,以创新实践课程和创新活动作为两个切入点,通过压缩教学计划总学时、开放实验室、鼓励科研探索、建设立体竞赛网络等人才培养举措,实现了刚性规定与自主选择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外活动的“四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外活动的“四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六步四结合”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六步四结合”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 |
(一)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
1.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
2.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 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
(三) 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
(四) 多元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
二、基于“六步四结合”教学模式的课外活动实践 |
(一) 通过多媒介宣传,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
(二) 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解决学生面临的个性化心理问题 |
(三) 举办专题心理讲座, 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
(四) 开展“5·25”心理健康节和心理健康宣传月等活动,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
1. 趣味心理运动会 |
2. 心理树、心愿墙 |
3. 心理影片赏析活动 |
4. 心理沙龙活动 |
5. 心理征文活动 |
6. 心理知识竞赛 |
7. 校园心理剧 |
(五) 成立学生社团, 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
(4)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
一、生物学的特点 |
二、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
三、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生物课外活动的特点 |
一、自主选择性 |
二、开放性 |
三、灵活多样性 |
四、实践性 |
五、调节性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哲学理论基础 |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 |
三、教育学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生物课外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方法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法 |
第三节 调查数据的统计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二、教师访谈的结果 |
第四章 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实施原则及策略 |
第一节 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实施原则 |
第二节 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实施策略 |
一、注重与教材知识的紧密联系 |
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四、结合数字化实验设备开展课外活动 |
五、注重课外活动效果的评价 |
第五章 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实施案例 |
第一节 :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制作的案例 |
第二节 “酶活性”拓展研究的案例 |
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二、探究pH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三节 高一生物知识竞赛的案例 |
第四节 酶为生活添姿加彩的案例 |
第五节 基于开放教育资源课外活动设计的案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的界定 |
三、研究问题 |
(一)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调查 |
(二) 走向公平——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行动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调查法 |
(三) 行动研究法 |
五、研究思路与过程 |
(一) 研究思路和实施过程 |
六、研究目的与价值 |
(一) 研究目的及重点、难点 |
(二) 研究价值 |
(三)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文献综述 |
二、国内外艺术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
(一) 艺术教育价值的文献综述 |
(二) 外国艺术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
(三)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
三、农村艺术教育文献研究 |
(一) 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研究 |
(二) 农村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
(三) 农村艺术教师的调查与培养研究 |
(四) 农村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研究 |
四、教育公平理念下的农村艺术教育研究 |
第三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调查 |
一、调研方案 |
(一) 调查内容 |
(二) 调研时间 |
(三) 调研地区和对象 |
(四) 调查形式 |
(五) 问卷设计 |
(六) 抽样方案 |
(七) 调研方式 |
二、调查问卷的回收处理与数据整理 |
(一) 技术设计 |
(二)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
(三) 调查内容的处理 |
(四) 数据统计 |
三、调查情况和问卷质量 |
(一) 调查情况 |
(二) 问卷质量 |
(三) 数据的调整 |
四、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五、调查的关键数据统计结果与比较分析 |
六、开放性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管理与规划指导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
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管理与规划指导的调查研究 |
(一) 调查结果 |
(二) 问题分析 |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管理与规划管理的行动研究 |
(一)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四川省南部县案例分析 |
(二) 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提高艺术教育管理水平——河南省新密市案例分析 |
(三) 夯实基础,强化管理,注重特色——福建省上杭县案例分析 |
(四) 注重分类指导,促进均衡发展——重庆市綦江县案例分析 |
第五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
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调查 |
(一) 课堂教学的调查结果 |
(二) 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 |
(三) 课外活动的调查结果 |
(四) 课外活动的问题分析 |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 |
(一)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案例分析 |
(二)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四川成都市温江区案例分析 |
(三) 构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研究——江苏靖江市案例分析 |
(四)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上海金山区案例分析 |
三、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外活动的行动研究 |
(一) 坚持正确育人导向,打造课外艺术活动特色品牌——山西省侯马市案例分析 |
(二) 如春天里的杜鹃花一般绚烂的农村学校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案例分析 |
第六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配备与培训问题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
一、农村师资现状调查 |
(一) 调查结果 |
(二) 问题分析 |
二、农村艺术教师师资配备和培训的行动研究 |
(一) “归转聘培”四结合,打造高素质艺术教师队伍——湖南省桃江县案例分析 |
(二) 实施“一把手工程”,推进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山西太谷县案例分析 |
(三) 固本培源,整体推进,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江西宜丰县案例分析 |
(四) 建设一支适应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广西北流市案例分析 |
(五) 广开门路拓宽渠道加强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安徽省砀山县案例分析 |
(六) 健全机制,骨干引领,点面结合的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四川省平昌县案例分析 |
第七章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调查与开发农村地方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的行动研究 |
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调查 |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管理开发的行动研究 |
(一) 开发地方艺术教育资源建设富有特色校园文化——云南昆明市石林县案例分析 |
(二) 因地制宜优化资源促进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甘肃天水市秦州区案例分析 |
(三) 依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拓学校艺术教育新局面——云南玉龙县案例分析 |
(四) 依托地方艺术教育资源,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江苏建湖县案例分析 |
结论、思考与展望 |
一、结论 |
(一) 公平之基:构建全面宏观的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观念体系 |
(二) 公平之法:形成确实可行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模式 |
二、思考 |
三、展望 |
(一) 面向全体 |
(二) 实现优质 |
(三) 走向公平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 |
附件8 |
附件9 |
附件10 |
附件11 |
后记 |
(6)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二、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现状 |
(一)师范生的性别结构、性格特征与归因风格 |
1. 师范生男女比例日益悬殊 |
2. 师范生在性格特征、归因风格等方面具有专业特质 |
3. 归因风格与师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动力系统密切相关 |
(二)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及师范生对课程的重视和投入程度 |
1. 学科专业类课程比例高,教育类课程比例相对较低,教育实践类课程占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较高 |
2. 师范院校重视教育类课程改革,但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明显低于学科专业类课程 |
3. 学科教育类课程深受师范生重视,体现我国分科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特色 |
(三)实习经历及其对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影响 |
1. 实习经历对师范生具有积极意义 |
2. 师范生的实习满意度低,实习中最主要问题是实习时间不足、实际授课时数太少 |
(四)课外活动与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
1. 课外活动有利于师范生综合素养提高,但师范生重实践轻科研活动 |
2. 参与和组织课外活动存在学科之间和性别之间的差异 |
(五)管理制度与办学条件对于提升师范生教育质量的作用 |
1. 管理制度与办学条件对师范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具有较大的影响 |
2. 师范生对各类管理制度和办学条件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
(六)师范生的学习动力及其对学校培养的满意度 |
1. 师范生的学习动力系统与培养满意度显着相关 |
2. 师范生学习动力系统比较积极,并与性别、从教动机、学业成绩和培养满意度之间相互影响 |
(七)师范毕业生的教学能力自我认识、职业期待与工作满意度 |
1. 师范毕业生的教学能力自我认识和职业期待 |
2. 师范毕业生主观因素和学校制度环境因素成为影响其工作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
(八)教师的社会形象和用人单位对师范毕业生的评价 |
1. 师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认为教师是类似医生、律师的专业人士 |
2. 用人单位认为在各项能力上师范生要优于非师范生 |
三、对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政策建议 |
(一)关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相互联系及其内在统一 |
(二)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性,从课程内容和教学上加强师范生教育专业素养培养 |
(三)加强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学习的政策导向,强调学会教学的方法取向 |
(四)结合学校及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实习模式 |
(五)提升师范生的科研能力,打通师范生课内外壁垒,促进师范生教育领导力 |
(六)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师范院校的管理制度变革与办学条件改善 |
(七)关注师范生与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特质或心理素养,使师范生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 |
(八)着力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和内生动机,提升师范生的学习动力 |
(九)重视初入职的师范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发展需求,营造有利于其职业成长的组织环境和工作条件 |
(十)提高中小学教师经济收入,推进其综合社会地位的提升,努力树立其专业人士形象 |
(8)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推进德育工作改革与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
1.1.2 小学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
1.1.3 个人的研究兴趣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良好行为习惯 |
1.4.2 养成教育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相关研究 |
1.5.2 国内相关研究 |
1.5.3 研究评述 |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1.7.1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7.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概述 |
2.1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
2.1.1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 |
2.1.2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特征 |
2.2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的现实依据 |
2.3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
2.3.1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组成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
2.3.2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
2.3.3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三章 郑州市X小学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划设计 |
3.1 郑州市X小学的整体概述 |
3.2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念目标 |
3.2.1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总目标 |
3.2.2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阶段发展性目标 |
3.2.3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分级目标 |
3.3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
3.3.1 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
3.3.2 礼仪习惯养成教育 |
3.3.3 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
3.3.4 安全习惯养成教育 |
3.4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则要求 |
3.4.1 循序渐进,要求低一点 |
3.4.2 分级分层,目标细一点 |
3.4.3 贴近生活,内容多一点 |
3.4.4 寓教于乐,方式活一点 |
第四章 郑州市X小学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
4.1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 |
4.1.1 利用班会,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
4.1.2 润泽心灵,让阅读融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
4.1.3 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完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 |
4.1.4 利用学科渗透,丰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
4.1.5 创建文明校园,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
4.1.6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
4.1.7 开展特色校本课程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形成突破口 |
4.2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取成效 |
4.2.1 学习习惯提升 |
4.2.2 礼仪习惯逐步形成 |
4.2.3 劳动习惯好转 |
4.2.4 安全意识增强 |
4.3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
4.3.1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 |
4.3.2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成因 |
第五章 郑州市X小学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经验与反思 |
5.1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得经验 |
5.1.1 全员参与,高度重视 |
5.1.2 内容细化,评价完善 |
5.1.3 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
5.1.4 利用网络平台,丰富德育形式 |
5.2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化建议 |
5.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9)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
二、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上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分析 |
第一节 辅导员群体分析 |
一、辅导员总体情况 |
二、辅导员具体特征 |
三、辅导员日常工作情况 |
第二节 来华留学生概况 |
一、留学生基本情况 |
二、留学生培养管理 |
第三节 国内大学生特征 |
一、女生数量多 |
二、语言专业多 |
三、国际视野广 |
第二章 上外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第一节 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一、中国国情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传授与调研学习相结合 |
三、校园文化教育:语言学习与文化涵养相结合 |
四、价值观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
第二节 国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一、党建与团建相结合 |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
三、网络思政与线下思政相结合 |
四、思政工作与服务管理相结合 |
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心理实际问题相结合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及原因分析 |
一、留学生思政教育成效及原因分析 |
二、国内学生思政教育成效及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完善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措施 |
第一节 国外大学生事务工作经验启示 |
一、美国学生事务自下而上,注重专家化 |
二、英国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辐射 |
三、新加坡“寓教于生活”,注重现实问题 |
第二节 优化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一、多渠道加强留学生思政教育 |
二、全方位营造留学生学习氛围 |
三、建设留学生管理专业化队伍 |
第三节 完善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一、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
二、加强辅导员思政工作能力 |
三、健全“三全育人”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以创新学分为切入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 “两模块, 四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1) 压缩教学计划总学时。 |
(2) 开设创新实践课程。 |
(3) 确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
(4) 支持创新性科研项目。 |
(5) 建设立体竞赛网络。 |
2 实现创新学分管理的制度化和信息化 |
3 结束语 |
四、课外活动的“四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六步四结合”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探索[J]. 刘雯雯,郅利聪.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 [2]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理论基础与试验模式[J].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 电化教育研究, 1997(01)
- [3]关于小学语文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的若干问题[A]. 谢幼如. 计算机与教育——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1997
- [4]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实践研究[D]. 张颖.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9)
- [5]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D]. 万丽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6]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 丁钢,李梅. 教育研究, 2014(11)
- [7]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行为的影响分析[J]. 谢幼如. 电化教育研究, 1998(01)
- [8]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X小学为例[D]. 杜娟.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9]外语类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D]. 李双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以创新学分为切入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 张红光,李雨竹,袁亚丽,朱红.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