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化过程中HCP基电子态的势面:用DFT方法计算势面的有效性

异构化过程中HCP基电子态的势面:用DFT方法计算势面的有效性

一、The potential surface in the ground electronic state of HCP with the isomerization process: the validity of calculating potential surface with DFT methods(论文文献综述)

李遵云[1](2007)在《分子拉曼散射和吸收光谱中若干新问题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拉曼散射和电子吸收光谱是研究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有力工具。本论文通过理论、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分子在拉曼散射和吸收光谱中取决于反对称极化率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若干新问题。分子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效应取决于分子的极化率和超极化率张量,分子间作用对其有重要影响,对于对称极化率,已有相当多的研究,但对于反对称极化率张量及其应用的研究尚少。本论文在研究反对称极化率的基础上,以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探讨了有关反对称极化率的若干新问题,包括:应用共振拉曼谱和量子化学计算,解析了1,1’-联-2-萘酚(BN)手性溶液的反对称拉曼张量;利用反对称极化率,建立和发展了激光诱导圆二色性谱(LICD)的一般性理论;应用时间反演对称性研究了斯托克斯和反斯托斯拉曼位移差等。另一方面,分子聚集体和分子间电荷转移体系是当前化学和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以四-(4-吡啶基)卟啉聚集体和吡啶/四氯苯醌体系为例,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共振拉曼谱和电子吸收谱,研究了分子间电荷转移和激子耦合作用。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简述了拉曼散射、分子极化率和分子光谱量子化学计算的基本知识,综述了其发展现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联萘酚(BN)分子是手性溶液和频谱(SHG)研究的典型体系。反对称拉曼张量被认为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第二章以理论与实验结合研究了BN在碱性溶液中的普通拉曼光谱和近紫外共振拉曼光谱(UVRR)。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1,1’-联-2-萘酚二价阴离子(BN2-)的基态几何结构、振动频率、非共振拉曼强度和退偏比。并在计算结果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拉曼谱带进行了详细的指认。分析了BN碱性溶液的普通拉曼和UV共振拉曼光谱1612和1366 cm-1谱带的退偏比,结果表明:对于1366 cm-1带,极化率对称和反对称部分都有贡献;而对于1612 cm-1带,则只有对称部分有贡献。这些结果对于BN分子结构、性质和手性溶液SHG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质子化卟啉二酸是卟啉化合物在溶液中的一种重要存在形态,其光谱性质长期以来未能充分研究。第三章研究了八乙基卟啉二酸(H4OEP2+)的电子和振动光谱。我们采用B3LYP,PBE1PBE和mPW1PW91三种密度泛函计算了八乙基卟啉二酸的基态几何结构。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H4OEP2+的电子吸收光谱,并将计算的激发态能量和振子强度与实验结果相比较。研究发现TD-PBE1PBE和TD-mPW1PW91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谱峰强弱顺序与实验结果一致。TD-B3LYP低估了21E态的振子强度而高估了31E态的振子强度。另外,我们实验研究了H4OEP2+和D4OEP2+的拉曼光谱及H4OEP2+的红外光谱,并在计算的基础上对实验所得红外和拉曼谱带进行了指认,为振动光谱用于研究卟啉二酸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依据。由卟啉类化合物形成的分子聚集体在光合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子间作用对于聚集体形成和性质有关键性的影响。第四章研究了四(4-吡啶)卟啉二酸(H8TPyP6+)单体和其聚集体的共振拉曼光谱,并对其拉曼谱带进行了指认。基于拉曼谱带的强度和频率变化,分析了聚集引起的H8TPyP6+分子的结构变化。卟啉二酸的聚集不仅使低频区的拉曼带发生增强,高频区的拉曼带也有增强。用紫外可见吸收谱、荧光发射光谱及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了H8TPyP6+单体和聚集体的光物理性质。聚集体的B吸收带表现出明显的移动和宽化,归因于聚集体中分子堆积部分无序导致的谱线增宽。有关结果对深入理解卟啉聚集体的结构和分子间作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电荷转移作用和电荷转移(CT)复合物,在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中有重要作用。第五章研究了吡啶(Py)/四氯苯醌(CA)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结构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我们在MP2和DFT理论水平上对吡啶和四氯苯醌形成的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基态结构进行了优化,并计算了结合能。用完全均衡校正法对基组重叠误差BSSE进行了校正。MP2和DFT计算结果都表明吡啶与四氯苯醌形成的复合物为倾斜的T型,吡啶平面垂直于四氯苯醌。采用PBEPBE/6-31G(d)和MP2/6-31G(d)方法计算得到的结合能分别为14.21 kJ/mol和23.21 kJ/mol(已包含CP和ZPE校正)。Py-CA复合物的电荷分布表明基态复合物存在从Py到CA的电子转移。分子的前线轨道分析表明,吡啶和四氯苯醌之间存在较强的σ-π相互作用,同时四氯苯醌的O7原子与吡啶的H23原子的吸引作用进一步加强了Py与CA的结合。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分析了Py-CA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证实在紫外吸收区存在电荷转移跃迁和因对称性降低导致的四氯苯醌π-π*跃迁。有关结果扩展了对相关体系分子间作用和电荷转移光谱的了解。第六章研究了斯托克斯和反斯托克斯拉曼位移差与时间反演对称性。某些分子的振动、电子拉曼光谱和Brillouin散射谱中,斯托克斯(Stokes)和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拉曼带不对称地分布在激发线的两侧,具有不同的拉曼位移。这种违背“常规”的实验现象,正在吸引着人们的研究兴趣。我们首先列出若干斯托克斯和反斯托克斯位移不对称的事例,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如果将反斯托克斯散射严格定义为斯托克斯散射的时间反演行为,则对于初态或末态具有Kramers简并的体系,斯托克斯和反斯托克斯散射的拉曼位移可以不同。这是因为时间的正过程和反演过程各对应于不同的跃迁途径,其位移大小的差别与简并能级的分裂值相关。自从Faraday效应发现以来,人们一直寻求它的电学和光学类似效应。第七章探索研究了共振圆偏振泵浦光场诱导的圆二色性(LICD)。我们建立和发展了光诱导圆二色性(LICD)的一般性理论。用密度矩阵理论、双能级模型和时间反演对称性推导了LICD的基本公式和存在条件。用微扰理论和角动量理论具体研究了对称陀螺和不对称陀螺分子的反对称转动极化率和LICD。最后,讨论了LICD的数量级及其紧密相关的物理现象。研究表明:所有自由转动的分子都能显示出光诱导圆二色性效应。LICD是各向同性介质中Faraday效应的光学类似效应,能够提供分子旋光性和反对称极化率等有用信息。

何荣幸[2](2006)在《溶剂中几种典型体系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了几种典型的有机分子体系,应用电子转移的相关理论,在较高理论水平下详细研究了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的电子结构、机理和溶剂效应对吸收和发射光谱的影响;研究了伴随着电子转移的质子转移机理、光电子转移以及双荧光机理;考察了界面电子转移机理及其相关性质。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光诱导电子转移在实验和理论研究中的现状、溶剂对光谱性质的影响及溶剂效应的处理方法,并着重介绍了电子转移的相关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Marcus的经典电子转移理论和量子力学电子转移模型。随后介绍了本文用到的几种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包括密度泛函理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等等。为了对第六章的界面电子转移有所了解,最后介绍了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理论。电子的受、供体由具有刚性σ碳骨架的桥体连接组成的体系在分子器件的设计中表现出了独特的性质。在第二章,我们研究了对七环十四烷连接儿茶酚和二氰基乙烯构建的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体系;考察了吸收光谱随溶剂极性变化的影响,预测了该体系的电子转移机理,并利用广义的Mulliken-Hush公式,计算了基态和各激发态之间的电子转移耦合矩阵元。结果表明:溶剂极性的变化对体系的吸收光谱形状、吸收峰的位置没有明显影响;通过计算电子供体、

孙立祥[3](2003)在《生物模型小分子相互作用特征及电子转移反应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中的化学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新兴的交叉学科如化学生物学也日益变的重要,它是化学与生物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本文主要围绕着与生物过程相关的几种生物小分子模型,如含氮和含硫氧化物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部分和电子转移部分。 一、相互作用部分 1.用B3LYP/6-311++G方法对NO二聚体阳离子(NO)2+进行了研究。几何优化并结合振动频率分析表明,该复合物存在5种可能的稳定构型。能量最低的是N-N相连的反式异构体,具有C2h对称性。分析了各稳定构型的相对稳定性及成键特征,建立了态态相关并给出异构化过渡态,分析了各构型之间转化的途径。 2.在各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特别是各种DFT方法,对(NO)2可能存在的构型进行了寻找,几何优化并结合振动频率分析表明,存在7种可能的稳定构型。分析了它们的离解能,表明存在5种构型以较强的相互作用相结合,而另2种构型则是以化学键的形式存在。 3.在各种DFT方法水平上对SNO二重态的结构和振动频率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存在9种可能的稳定构型(五种弯曲构型、三种近直线构型和一种环状构型)。基态结构为弯曲的SNO(2A′)结构,通过寻找过渡态和内禀反应坐标分析预测了各稳定态之间的态态相关和异构化机理。结果表明基态是最有利的产物。 4.在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计算了SiSO+和GeSO+的各种可能的稳定构型。结果显示各存在四种稳定构型,并进行了振动频率分析。SiSO’异构体中基态结构为线性si-O-S+结构,对于GeSO+物种,足以环状(2A”)结构为基态。计算了线性M-OS+结构的离解能。分析了各构型的成键特征,把各构型的种类进行了归属。 汕?帅他人学灿【:学位论义 二、电子转移部分 1.介绍了电子转移的一些基本机理,着重介绍了本文所用到的有关自 交换电子转移活化模型及计算耦合体系电子转移速率的理论框架。 理论立足于电子转移的关键,即当一个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一个 电子时所发生的核平衡构型的变化动力学问题及决定电子转移的电 子困子问题。 2.在计算几何构型的基础上,利用上述计算电子转移的理论,计算了 NO/NO”体系的电子转移发生的各种机理的电子转移速率。并探讨了有 关DFT方法在计算体系离解能时的“反对称性破坏” 问题。反对称 破坏是 DFT方法在处理离子问题时电荷平均分布在两分子片上的一 个共同现象。说明反对称破坏可能是没有 HF的 DFT交换函数的内在 性质。

颜世海[4](2003)在《亚稳态组分电子转移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高水平从头算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主要研究了气相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全文共分五章。首先,本文简单介绍了所涉及的与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相关的几个问题,然后介绍了相关的计算方法,接下来对体系的中间体、活化能、势能面、电子耦合矩阵元以及电子转移速率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点: 1.遭遇络合物(Encounter Complex):在电子转移反应中,遭遇络合物(EC),又叫先驱络合物(Precursor Complex),是电子转移(Electron Transfer)过程的重要中间体。EC的几何构型不仅直接影响反应活化能和电子转移(ET)的耦合矩阵元,而且由于不同的几何构型可使反应体系经历不同的过渡态这个原因进一步影响ET速率。因而可以看出EC的几何构型对于ET速率的确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每一节的讨论都以优化中间体为前提,通过优化找出合适的EC。 2.势能面(Potential Energy Surface):在分析电子转移反应势能面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反应势能面所包含的主要成分以及影响势能面的主要因素。通过扫描发现DFT理论由于“反对称性破坏”问题显得当处理体系远离平衡态时的电子转移问题不适用。拟和的N阶多项式表明从头算理论的MP2方法无论是处理平衡态体系还是远离平衡态体系的电子转移问题都能体现出其优越性。 3.活化问题(Activation Energy):基于反应势能面的特征,反应物态和产物态势能面可分解为来自还原型组分(授体)、氧化型组分(受体)以及它们之间耦合的贡献,并可分别由各组分的非谐性势能面来组成。在不引进近似的情况下,给出了反应体系在活化过渡态的活化参数及活化能确定方案,并导出了自交换 卯甲帅他人学帜卜学位论义 反应的具体表达形式。结合具体体系讨论了活化能的大小及变 化规律,以及各类影响因素。 4.电子耦合矩阵元(EIcctro。CouPling Matrix Element):电子耦 合矩阵元是电子转移过程中的重要参数,ET速率强烈的依赖 于电子耦合矩阵元的大小,并且ET速率(he;)与电于耦合矩阵 元的平方(山/)成正比。电于耦合矩阵元越大,计算得到的 ET速率也就越快。确定了影响耦合矩阵元的主要因素,分析 讨论了CME随接触距离的变化规律。 5.电子转移速率(Electron Transfer Rate):电子转移的一个主要 动力学参数就是电于转移速率。本文指出了耦合取向对电于转 移速率的影响。并确定了电于转移速率随接触距离的变化关 系。探讨了量子力学黄金规则在处理电于转移问题方面的可应 用性。 主要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1.本文在讨论加T方法预测耦合体系尤其是长接触距离时的离解 能曲线时山于“反对称性破坏”问题造成的不适用性。结果表 明,Moller-Plesset理论方法能够得出合理的离解行为曲线,适 合于进一步讨论各种动力学参数(E。,Hif和 ET速率)随接触距 离的变化关系。虽然D厂I”方法不能给出体系在远离平衡时的合 理的离解行为曲线,但对于近平衡态来说,还是能够给出准确 的结构和 ET反应参数。 2.本文讨论了 E。,Hi对 he;随接触距离的变化关系。耦合模式的 绝热活化能E。(R。b)随接触距离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开 始先降低,当到达最小活化能垒,即非绝热活化能后开始升高。 3.结果表明ET并非总是经过最稳定的耦合模式发生。可能是最 稳定的耦合模式,然而却不是最有利于ET的几何构型;某些 具有较高能量的耦合模式或许对ET更为有利。 本文的研究成果均属首次报道,并且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

二、The potential surface in the ground electronic state of HCP with the isomerization process: the validity of calculating potential surface with DFT method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potential surface in the ground electronic state of HCP with the isomerization process: the validity of calculating potential surface with DFT methods(论文提纲范文)

(1)分子拉曼散射和吸收光谱中若干新问题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拉曼散射基本原理
    1.2 分子极化率及其应用
    1.3 分子光谱的量子化学计算
    1.4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1,1’-联-2-萘酚溶液的紫外近共振拉曼光谱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和计算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BN和BN~(2-)的基态结构和原子电荷
        2.3.2 紫外吸收光谱
        2.3.3 拉曼光谱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八乙基卟啉二酸的电子和振动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和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_4OEP~(2+)的结构
        3.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3.3 振动光谱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4-吡啶基)卟啉二酸聚集体的共振拉曼光谱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_8TPyP~(6+)聚集体的紫外可见吸收谱与共振光散射
        4.3.2 H_8TPyP~(6+)拉曼光谱
        4.3.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吡啶/四氯苯醌电荷转移复合物结构和紫外吸收光谱的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Py-CA复合物的几何构型和结合能
        5.3.2 原子电荷和基态电子结构
        5.3.3 Py-CA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TDDFT研究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斯托克斯和反斯托克斯拉曼位移差与时间反演对称性
    6.1 引言
    6.2 实验例子
    6.3 anti-Stokes散射的定义
    6.4 末态是Kramers态的情况
    6.5 初态是Kramers态的情况
    6.6 讨论和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共振圆偏振泵浦光场诱导的圆二色性(LICD)
    7.1 引言
    7.2 理论
        7.2.1 强度依赖的反对称极化率
        7.2.2 激光诱导圆二色性(LICD)
        7.2.3 LICD非零的必要条件
    7.3.转动反对称极化率
        7.3.1 对称陀螺分子
        7.3.2 不对称陀螺分子
    7.4 讨论
    7.5 小结
附录A:分子极化率α_±和布居变化Δρ_±表达式的推导
附录B:不对称陀螺分子的反对称转动极化率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溶剂中几种典型体系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光诱导电子转移概述及基本理论
    1.1 光诱导电子转移概述
        1.1.1 光诱导电子转移研究现状
        1.1.2 光化学基本概念
    1.2 光诱导电子转移基本理论
        1.2.1 绝热条件下的Marcus 经典电子转移理论
        1.2.2 绝热与非绝热电子转移
        1.2.3 非绝热条件下的量子力学电子转移理论
    1.3 研究光诱导电子转移的量子化学方法
        1.3.1 密度泛函理论(DFT)
        1.3.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1.3.3 组态相互作用(CI)方法
        1.3.4 全活化空间自洽场(CASSCF)
    1.4 Car-Parrinello 分子动力学简介
        1.4.1 分子动力学运动方程
        1.4.2 Car-Parrinello 分子动力学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吸收光谱的溶剂效应和电子转移耦合矩阵元
    2.1 引言
    2.2 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
        2.2.1 相关理论基础
        2.2.2 详细计算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DHCTDA 体系的气相吸收光谱
        2.3.2 DHCTDA 体系的液相吸收光谱
    2.4 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和电子耦合矩阵元
        2.4.1 单体的吸收光谱以及它们之间的耦合强度与PET 机理
        2.4.2 耦合矩阵元与电荷分离态的产生
    2.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2-氨基嘌呤的光谱性质和溶剂分子对质子转移机理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计算细节
    3.3 结果和讨论
        3.3.1 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结构
        3.3.2 溶剂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3.3.2.1 吸收光谱性质
        3.3.2.2 发射光谱性质
    3.4 异构化机理
        3.4.1 直接异构化机理
        3.4.2 水分子辅助的异构化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双荧光中的反醌式结构和溶剂对电荷转移态光谱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计算细节
    4.3 结果及讨论
        4.3.1 PICT 模型假设
        4.3.2 基态、LE 态和ICT 态的结构及性质
        4.3.2.1 基态
        4.3.2.2 局域激发态(LE)
        4.3.2.3 分子内电荷转移态(ICT)
    4.4 吸收和发射光谱
        4.4.1 光谱的新表达式
        4.4.2 吸收和发射光谱性质
    4.5 LE→ICT 反应和双荧光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取代的四氢二嵌萘的光电子转移及质子对光谱性质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
    5.2 计算细节
    5.3 结果和讨论
        5.3.1 中性环境下THP 的光谱性质
        5.3.1.1 THP 基态和激发态的结构
        5.3.1.2 THP 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5.3.2 酸性环境中THP/H~+的光谱性质
        5.3.2.1 THP/H~+基态和激发态的结构
        5.3.2.2 THP/H~+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5.4 酸性环境中双峰吸收和发射的理论解释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反式维甲酸-TiO_2半导体间界面电子转移初探
    6.1 研究背景
    6.2 计算细节及基本理论
        6.2.1 计算细节及模型
        6.2.2 界面电子转移理论
    6.3 结果和讨论
        6.3.1 ATRA 和ATRA-Ti 的电子光谱
        6.3.2 界面电子转移
        6.3.3 ATRA-Ti 体系的优化构型
    6.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生物模型小分子相互作用特征及电子转移反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几种模型小分子相互作用特征
    第一章 (NO)_2~+复合物阳离子的结构和性质研究
        1.1 计算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1.2.1 优化的几何构型
        1.2.2 总能量和相对能量
        1.2.3 振动频率分析
        1.2.4 成键分析
        1.2.5 各种稳定构型间的异构化机理
        1.3 结论
        References
    第二章 (NO)_2~-复合物阴离子的结构和性质研究
        2.1 计算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优化的几何构型
        2.2.2 总能量和相对能量
        2.2.3 离解能的计算
        2.2.4 振动频率分析
        2.3 结论
        References
    第三章 二重态SNO异构体态态相关的理论预测
        3.1 计算细节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稳定异构体
        3.2.2 过渡态和态态相关
        3.3 结论
        References
    第四章 二重态SiSO~+和GeSO~+的结构性质研究
        4.1 计算细节
        4.2 结果与讨论
        4.2.1 SiSO~+
        4.2.1.1 线性结构
        4.2.1.2 环状结构
        4.2.1.3 弯曲结构
        4.2.2 GeSO~+
        4.2.2.1 环状结构
        4.2.2.2 弯曲结构
        4.2.2.3 线性结构
        4.3 结论
        References
第二部分 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章 电子转移反应的基本理论
        5.1 电子转移理论的描述
        5.1.1 双分子电子转移研究方案
        5.1.2 经典理论描述
        5.1.3 量子力学描述
        5.2 常用模型
        5.3 计算弱耦合体系电子转移速率的理论框架
        5.4 计算所用基组及方法简介
        5.4.1 本文所使用的两种计算方法分析
        5.4.1.1 Moller-Plesset(MP)方法
        5.4.1.2 密度泛函(DFT)方法
        5.4.1.3 三种方法比较
        5.4.2 基组含义及选择从头算基函数的原则
        5.4.2.1 选择从头算基函数的原则
        5.4.2.2 Gaussian94程序的内存基组及含义
        References
    第六章 NONO~+耦合体系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
        6.1 理论模型
        6.1.1 理论模型的简单描述
        6.1.2 活化能
        6.1.3 电子耦合矩阵元
        6.2 计算细节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孤立组分和耦合体系的优化构型和性质
        6.3.2 电子转移反应性
        6.4 结论
    References
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题目
致谢

(4)亚稳态组分电子转移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电子转移理论的简单描述
    2.1 自交换反应模型
    2.2 理论模型的简单描述
        2.2.1 活化能
        2.2.2 稳定化能
        2.2.3 电子耦合矩阵元
        2.2.4 终态密度
第三章 计算方法
    3.1 对目前常用的三种计算方法分析
        3.1.1 ab initio Hartree-Fock(HF)SCF方法
        3.1.2 Moller-Plesset(MP)方法
        3.1.3 密度泛函方法
    3.2 基组含义及选择从头算基函数的原则
        3.2.1 选择从头算基函数的原则
        3.2.2 Gaussian 94程序的内存基组及含义
    3.3 对分子势能面的扫描
第四章 对ClO/ClO~-耦合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ClO/ClO~-耦合体系结构性质及反应通道研究
    第二节 对ClO/ClO~-体系平衡态电子转移反应研究
    第三节 对ClO/ClO~-体系ET距离依赖性的理论预测
第五章 对ClO/ClO~+耦合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用黄金规则处理ClO/ClO~+电子转移体系
    第二节 对ClO/ClO~+耦合体系电子转移反应距离依赖性的理论研究
第六章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The potential surface in the ground electronic state of HCP with the isomerization process: the validity of calculating potential surface with DFT methods(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子拉曼散射和吸收光谱中若干新问题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李遵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2]溶剂中几种典型体系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理论研究[D]. 何荣幸. 四川大学, 2006(03)
  • [3]生物模型小分子相互作用特征及电子转移反应性[D]. 孙立祥. 曲阜师范大学, 2003(01)
  • [4]亚稳态组分电子转移动力学研究[D]. 颜世海. 曲阜师范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异构化过程中HCP基电子态的势面:用DFT方法计算势面的有效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