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YB—12型吸鱼泵(论文文献综述)
广东省佛山水泵厂[1](1975)在《6YB—12型离心式吸鱼泵》文中研究表明 6YB-12型离心式吸鱼泵(见图)是我厂于一九六二年与水产部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制的产品。它是国内最早用于渔业生产的吸鱼泵,经多年的使用、改进,情况良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种吸鱼泵已在福建、山东、辽宁、广东等沿海省分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受到水产部门和广大渔民的欢迎。在一九七五年三月于广州召开的吸鱼泵会议上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郭喜庚,谭细畅[2](2013)在《吸鱼泵的主要结构型式及其应用前景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吸鱼泵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吸鱼泵作为远洋捕捞和网箱养殖业的机械化设备,可以快速输送渔获物,改变了过去人工处理费时费力的状况。确保鱼体无损伤并提高存活率是目前吸鱼泵研究的重点。本文讨论了离心式、真空式和射流式吸鱼泵主要机型的结构形式、技术特点和性能水平;并结合各种鱼泵的结构形式说明其优缺点,分析其在我国淡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远洋捕捞以及渔业资源保护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和改进措施,以期推进吸鱼泵在国内的普及应用,提高渔业机械现代化水平。
楚树坡,徐志强,汤涛林,王志勇[3](2020)在《基于incoPat数据库的吸鱼泵专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吸鱼泵是一种重要的渔业现代化设备,在水产养殖和渔业捕捞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快速、全面地了解全球吸鱼泵相关专利的申请情况,本研究基于incoPat数据库,根据国内外申请趋势、地域分布、国内主要申请人和典型专利技术等方面的数据,对全球范围内的吸鱼泵相关专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吸鱼泵的发展趋势与世界海洋捕捞产业以及深远海养殖业的发展趋势一致;国内企业、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均已意识到吸鱼泵的潜在市场价值,对吸鱼泵技术的研究投入了较多关注,并且积极申请专利保护;尽管国内吸鱼泵相关专利申请在数量上占据较大优势,但大部分专利技术的质量与渔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能够为吸鱼泵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6):29-34]
程斌斌[4](2019)在《螺旋提鱼装置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水产行业的持续发展,提鱼机械的开始被推广应用,并成为渔业捕捞生产中的重要设备。鱼苗、幼鱼的起鱼要求提鱼机械在具备一定的提鱼能力的同时确保鱼体无损。螺旋泵是历史上最早的水泵,经过不断发展,螺旋泵被改造成输送机、搅拌机、采煤机和提鱼机等,被运用于多种领域。基于螺旋泵的提鱼机械可以达到提鱼能力要求,与其他提鱼机械相比具有较小的鱼体损伤率,满足鱼苗、幼鱼活鱼起鱼的实际需求。本文针对体长小于150mm的鱼苗、幼鱼起鱼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螺旋泵的设计理论入手,结合计算流体力学知识,确定满足传输需求的设计参数。然后根据已得到的设计参数建立螺旋提鱼装置的三维模型,接着将三维模型导入网格划分软件ICEM中进行网格划分,将网格文件导入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X中进行设置、计算,最后得到CFX输出的数据结果。由于气液双相流的复杂性,首先进行的是流体域100%液体的计算,根据计算情况修改三维模型、调整CFX参数设置,直到计算收敛并与实际情况一致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开始双相流的仿真设置。通过还原内部流动状态对模型的传输能力进行计算,选择满足传输需求的螺旋提鱼装置的模型。在得到模型参数后,使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对样机进行设计与制造,通过实验考察螺旋提鱼装置的实际性能。实验以螺旋提鱼装置的提鱼能力和鱼体损伤率作为性能指标,通过实验研究,对比分析螺旋提鱼装置在不同转速、外径与导程外径比下装置的性能。实验通过人工观察对鱼体损伤率进行统计,提鱼能力通过后续分鱼机分鱼后称重统计得到。实验结果表明,在转速一定的情况下,导程与外径之比对鱼体损伤率的影响大于外径对其的影响,在导程外径比为1.25时鱼体损伤情况明显小于其他两种导程外径比,且外径越大损伤率越高;外径对提鱼能力的影响远大于导程外径比对其的影响,提鱼能力与外径、导程外径比均呈正相关。由于鱼体损伤率依旧偏高,故需要进行优化。经过分析,提鱼装置内部腔室的液体体积分数过低是导致机械损伤的主要原因,外径过大会导致压力梯度过大,也会对鱼体造成损伤。螺旋提鱼装置运行时,每个腔室的液体体积分数与压力梯度是影响受损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因为压力梯度可以通过液体体积分数计算得出,所以在后续优化中仅需考察装置运行时液体体积分数。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性能最好样机的作为优化的初始模型,使用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动力学研究所研发的VKI多目的最适化系统对初始模型进行性能优化,旨在保持传输能力的同时提高螺旋腔室内水的体积分数。优化后的最适化模型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可知:在导程外径比为1.3、内外径分别为172mm、430mm时,鱼体损伤率降低至2%以下,提鱼能力提高了3%,提高了螺旋提鱼装置的总体性能。该装置在保证较强提鱼能力的同时,成功地降低了鱼体损伤率,较其他提鱼机械具有较大优势,为今后提鱼机械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总体而言,本文研究设计的螺旋提鱼装置,在降低鱼体损伤率、提高提鱼能力、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等方面,都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前景,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水产养殖工程水平。
徐茂森[5](2018)在《射流式鱼泵输送性能及鱼类损伤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射流式鱼泵具有鱼类输送损伤小、可不间断输送、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方便等诸多优点,在水产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于射流式鱼泵性能、鱼类损伤、泵内鱼类行为及其胁迫下的鱼类应激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完善。该研究属于流体力学及水产科学的交叉领域,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并兼顾这两种学科的研究特点。为此,本文采用以试验研究为主并辅之以数值计算的研究方法,结合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和水产科学的分析测试手段,以射流式鱼泵内鱼类生命和游动状态为出发点,并兼顾射流式鱼泵自身的输送性能,重点开展射流式鱼泵输送性能及鱼类损伤与行为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在相同面积比和输送高度下,射流式鱼泵的输送能力随着工作流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单位质量能耗在工作流体流量适中时达到最小值;在相同被吸流体流量和输送高度下,面积比越大的射流式鱼泵输送鱼类能力越小,且单位质量能耗越高;在相同面积比和工作流体流量下,射流式鱼泵输送高度越高,其输送能力越小且单位质量能耗越高。射流式鱼泵输送不同种鱼的能力不同,在相同工况下,输送团头鲂的能力最强而输送草鱼的能力最弱。(2)在相同面积比和输送高度下,鱼表观损伤率随着工作流体流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而内部组织损伤率随着工作流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被吸流体流量和输送高度下,面积比越大,鱼表观损伤率及内部组织损伤率越低;在相同面积比和工作流体流量下,输送高度越高,鱼表观损伤率越高,但内部组织损伤率受输送高度的影响较小。(3)在压力梯度作用下,鱼类鳃盖及鳞片可能受到损伤,且工作流体流量越大鳃盖和鳞片受力越大,鱼体越靠近壁面鳃盖和鳞片受力越大;在剪切流动的作用下,鱼鳃盖及鳞片可能受到损伤;在回流区域中,鱼在收缩室内拥堵并相互刮蹭导致鳞片脱落;空化是鱼类鳞片脱落及眼睛损伤的潜在风险,且鱼类累积死亡率随空化数的减小而增加,其中鱼鳔损伤是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鱼在收缩室及喉管内受到损伤的风险最大,因为该位置存在巨大的压力梯度和强烈的剪切流动,同时空化和回流现象也发生于此。(4)射流式鱼泵的输送过程会使鱼产生应激反应。在相同面积比与输送高度下,鱼应激反应程度随着工作流体流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泵内空化对鱼损伤影响较大,无空化工况中鱼主要脏器未显现损伤迹象;而在空化工况中,鱼肝脏和肾脏可能受到损伤且在24小时内无恢复迹象,鱼呼吸代谢所受影响也较大。回流工况中鱼在泵内也消耗了大量能量并进行了剧烈的无氧呼吸。在相同被吸流体流量及输送高度下,面积比越大,鱼肝脏损伤的风险越大,而鱼有氧呼吸所受影响越小;在相同被吸流体流量下,由面积比不同的射流式鱼泵输送过程胁迫下的鱼应激反应、肾脏损伤、血糖代谢和无氧呼吸无明显差异。在相同面积比和工作流体流量下,输送高度越低,鱼肝脏损伤的风险越大,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受影响越大;由不同输送高度的输送过程胁迫下的鱼应激反应、肾脏损伤和血糖代谢无明显差异。在相同工况下,不同种鱼的应激响应有所不同;鲫鱼应激反应更剧烈、持续更久,其肝脏更易受损且恢复时间更长;草鱼肾脏更易受损且其呼吸代谢受到的影响最大;团头鲂受射流式鱼泵输送过程的影响最小。(5)鱼在泵内多处于逆流游动状态,逆流游动率随工作流体流量的增加而降低。在较低工作流体流量工况下,逆流游动的鱼在收缩室及扩散管内可出现悬停状态,而在收缩室内悬停则可能堵塞收缩室。大多数鱼的姿态改变发生在扩散管中,且姿态改变率随着工作流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逆流游动的鱼在泵内停留时间随工作流体流量的增加而缩短,在高工作流体流量工况中,不同种鱼之间停留时间差别极小;而在低工作流体流量工况中,草鱼在泵内的停留时间最长。(6)单条鱼过泵会引起局部压力脉冲并在其通过后恢复,但不会影响流量。鱼群过泵则会引起更长时间的局部压力变化及流量降低,但均可在其通过后恢复。不同种鱼在过泵时均会引起泵内流体静压分布变化,其在喉管处时静压升高幅度较大,而其在扩散管时静压升高幅度较小。鱼体越宽,其对泵内流体动压分布影响的程度及范围越大;鱼在喉管及扩散管时均会引起其周围动压升高。在相同被吸流体流量和输送高度下,面积比越大,动压及静压分布受鱼影响的程度及范围越小;在相同面积比和输送高度下,工作流体流量越大,动压及静压分布受鱼影响的程度及范围越大。泵内流体轴向速度分布受鱼影响的范围较大,鱼在喉管位置时其下游出现低速区,该区域在鱼类运动至扩散管后逐渐消失;径向速度分布仅在围绕鱼体周围处产生变化,但其分布受鱼的体型、泵内位置及运动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被吸流体流量和输送高度下,面积比越大,速度分布受鱼影响的程度及范围越小。在相同面积比和输送高度下,工作流体流量越大,速度分布受鱼影响的程度及范围越大。在回流工况中,鱼穿越收缩室内回流区时会使回流区暂时消失,而当其运动至扩散管处时回流区再次形成。(7)鱼在收缩室及喉管中前段所受轴向力与主流方向相同;鱼在喉管中后段时,其所受轴向力与主流方向相反,其所受轴向力先增大后减小;鱼进入扩散管后,其所受轴向力与主流方向相反且逐渐减小。鱼在扩散管内所受轴向力随工作流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鱼在依次通过收缩室,喉管及扩散管的过程中,其体表静压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在泵内断面变化处,鱼头部与尾部所受静压差别较大;而喉管及扩散管内,其体表静压分布较为均匀。鱼在依次通过收缩室,喉管及扩散管的过程中,其体表动压变化与静压相反;在喉管及扩散管前段,鱼越靠近泵内壁面其所受动压越大;在扩散管中后段,鱼类表面动压分布相对均匀。在相同被吸流体流量和输送高度下,泵面积比越大,鱼体表静压和动压变化幅度越小且分布越均匀。在相同面积比和输送高度下,工作流体流量越小鱼类身体表面静压和动压变化幅度越小且分布越均匀。
陈绍光[6](1985)在《福建机帆船灯围作业机械化增产设备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机帆船灯光围网渔业,是广东、福建两省海洋捕捞生产中一种重要的作业方式,年产量约300~350万担,其中福建年产量为70~80万担。尤其厦门渔捞公社近几年来发展更快,灯围作业渔船占58%,1982年产量为34万担,占总产量60%以上。但是,目前厦门乃至省内机帆灯围作业机械,除装有1吨/36米×2机械传动的立式绞纲机(个别船装有6 YB—12型吸鱼泵)之外,没有其他捕捞机械设备了。
郑经纶[7](1992)在《鱼泵起卸鱼》文中研究表明 早在1929年,美国一家沙丁鱼工厂采用了152厘米单叶片离心泵起卸沙丁鱼,但鱼损很高。以后,美国于1945年将离心鱼泵装在码头上把船舱内的渔获物直接卸到罐头工厂内,1949年又装在渔船上起卸围网中渔获物到船上。50年代,美国发明了U 型潜水离心鱼泵,并于60年代在围网渔船和世界各国围网渔船上推广应用。1954年苏联研制成РБ型离心鱼泵,在里海用鱼泵把灯光诱集的小鲱鱼吸捕到船上,使小鲱渔业的产量显
陈绍光,王小凡,朱健康,陈雪梅[8](1987)在《WYZ—84型机帆船灯光围网液压捕捞机组研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机帆渔船灯光围网渔业是广东、福建两省海洋捕捞生产中一种主要的作业方式。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和近海资源的衰退等原因,近几年来,灯光围网作业逐渐向深海发展,劳动强度随之增大,光靠人力操作已难于进一步提高产量,迫切需要提高机械化水平。目前,国内外海洋捕捞生产机械化的配备水平,因经济、劳力等条件的不同,差别很大。如日本机轮围网,其设备多达二十几台组。而我国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绝大多
陈扼西[9](1983)在《福建省研制出多种机帆渔船甲板机械》文中认为 近年来,福建省研制出多种机帆渔船甲板机械,在生产实践中受到了渔民广泛欢迎。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制的机帆渔船液压舷侧滚柱起网机,装在灯光围网作业船上就减轻了起网时劳动强度,缩短了网次作业时间,从每夜放7网次可增加到9~10网次,最多可达12网次。原先要20人操作,现可减至15人,既省力又安全。厦门水产学院研制6YB-12吸鱼泵,是悬臂离心式吸鱼泵,把笨重的底阀革去了,并采用较轻巧的塑料缠绕管代替了原先的橡胶管。使用时十分方便,不必灌水,只须十几秒钟就可将鱼水混合物吸上,吸鱼速度加快,而鱼损率进一步降低。此外,福建东山水产造船厂研制的悬挂式流网起网机,也在大、中型机帆流网作业船上受到了欢迎。
林应锜[10](1983)在《厦门机帆船灯光围网稳产高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厦门机帆船灯光围网于1964年试验成功后,经过推广、改革和提高,到1980年,年产量达34.8万担,平均单产8,505担;1982年进一步提高,年产量达38.44万担,平均单产9,740担,并创造了最高单产超二万担的新水平。灯光围网迅速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厦门渔业的面貌:(1)1960—1980年,厦门
二、6YB—12型吸鱼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YB—12型吸鱼泵(论文提纲范文)
(2)吸鱼泵的主要结构型式及其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吸鱼泵的用途 |
1.1 应用于捕捞渔船起、卸渔获物 |
1.2 作为深水网箱起捕配套设备 |
1.3 应用于鱼苗转运及仔稚鱼采样 |
1.4 作为水利枢纽中的过鱼设施 |
2 常用吸鱼泵 |
2.1 离心式鱼泵 |
2.2 真空式鱼泵 |
2.3 高压喷射式或射流式吸鱼泵 |
3 讨论 |
(3)基于incoPat数据库的吸鱼泵专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专利申请量趋势分析 |
2 各国家/地区/组织专利申请量 |
3 国内重点申请人分析 |
4 典型专利技术分析 |
4.1 离心式吸鱼泵 |
4.2 真空式吸鱼泵 |
4.3 射流式吸鱼泵 |
4.4 拖网网囊泵吸系统 |
5 结语 |
(4)螺旋提鱼装置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提鱼机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离心式吸鱼泵 |
1.2.2 真空式吸鱼泵 |
1.2.3 射流式吸鱼泵 |
1.2.4 螺旋提鱼机 |
1.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螺旋提鱼装置的设计及内部流场模拟 |
2.1 主要设计参数的确定 |
2.1.1 头数 |
2.1.2 安装倾角 |
2.1.3 外径 |
2.1.4 内径 |
2.1.5 导程和螺距 |
2.1.6 叶片厚度 |
2.1.7 旋转速度 |
2.1.8 驱动装置 |
2.1.9 底盘 |
2.2 内部流场仿真 |
2.2.1 CFX软件简介 |
2.2.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2.2.3 建立流体域模型 |
2.2.4 ICEM CFD网格的划分 |
2.2.5 内部流场的求解步骤与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旋提鱼装置的三维造型与性能分析 |
3.1 基于SOLIDWORKS的螺旋提鱼装置的三维实体造型 |
3.1.1 螺旋叶片的创建 |
3.1.2 其他部件的创建 |
3.1.3 底盘 |
3.1.4 驱动装置 |
3.2 样机实验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4.1 鱼体损伤率初步分析 |
3.4.2 提鱼能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VKI系统的性能优化 |
4.1 最适化设计方法概要 |
4.1.1 最适化的分类 |
4.1.2 多目的最适化 |
4.1.3 最适化的方法 |
4.2 VKI系统介绍 |
4.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4.3.1 多目的最适化结果 |
4.3.2 最适化形状 |
4.4 优化模型实验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情况 |
致谢 |
(5)射流式鱼泵输送性能及鱼类损伤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吸鱼泵研究现状 |
1.2.2 环形射流泵研究现状 |
1.2.3 水力因素对鱼类损伤现状 |
1.2.4 鱼游运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对象 |
2.2 试验装置 |
2.2.1 射流式鱼泵 |
2.2.2 射流式鱼泵试验台 |
2.2.3 数据采集及高速摄影系统 |
2.2.4 鱼类损伤检测试验台 |
2.2.5 鱼鳔压力试验台 |
2.2.6 鱼类生理指标检测试验台 |
2.3 试验策略 |
2.3.1 射流式鱼泵基本性能试验 |
2.3.2 射流式鱼泵输送鱼群试验 |
2.3.3 空化损伤试验 |
2.3.4 鱼类生理指标检测试验 |
2.3.5 射流式鱼泵内鱼游运动观察试验 |
2.4 小结 |
3 射流式鱼泵内鱼游运动计算方法与验证 |
3.1 理论基础 |
3.1.1 控制方程 |
3.1.2 湍流模型 |
3.1.3 动网格技术 |
3.2 无鱼条件下射流式鱼泵内部流动数值计算 |
3.2.1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
3.2.2 计算设置 |
3.2.3 模拟方案比较与验证 |
3.3 基于图像序列的射流式鱼泵内鱼游运动数值计算 |
3.3.1 图像及轨迹处理方法 |
3.3.2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
3.3.3 计算设置 |
3.4 小结 |
4 射流式鱼泵输送能力及鱼类损伤研究 |
4.1 输送能力的影响因素 |
4.1.1 工作流体流量 |
4.1.2 面积比 |
4.1.3 输送高度 |
4.2 鱼类损伤的影响因素 |
4.2.1 鱼类损伤类型 |
4.2.2 工作流体流量 |
4.2.3 面积比 |
4.2.4 输送高度 |
4.3 泵内流动因素对鱼类损伤的影响 |
4.3.1 压力梯度 |
4.3.2 剪切流动 |
4.3.3 回流现象 |
4.3.4 空化 |
4.4 小结 |
5 射流式鱼泵胁迫下鱼类应激响应试验研究 |
5.1 鱼类的应激响应 |
5.2 工作流体流量对鱼类应激响应的影响 |
5.2.1 应激性 |
5.2.2 内脏损伤 |
5.2.3 呼吸代谢 |
5.3 面积比对鱼类应激响应的影响 |
5.3.1 应激性 |
5.3.2 内脏损伤 |
5.3.3 呼吸代谢 |
5.4 输送高度对鱼类应激响应的影响 |
5.4.1 应激性 |
5.4.2 内脏损伤 |
5.4.3 呼吸代谢 |
5.5 不同种鱼之间应激响应差异 |
5.5.1 应激性 |
5.5.2 内脏损伤 |
5.5.3 呼吸代谢 |
5.6 小结 |
6 射流式鱼泵内鱼游行为及其与水流相互作用 |
6.1 射流式鱼泵内鱼游行为 |
6.2 鱼游行为对泵性能及流动的影响 |
6.2.1 壁面静压及流量 |
6.2.2 内部流动 |
6.3 泵内流动对鱼游行为的影响 |
6.3.1 轴向受力分析 |
6.3.2 体表压力分布 |
6.4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6YB—12型吸鱼泵(论文参考文献)
- [1]6YB—12型离心式吸鱼泵[J]. 广东省佛山水泵厂. 农业机械资料, 1975(07)
- [2]吸鱼泵的主要结构型式及其应用前景分析[J]. 郭喜庚,谭细畅.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3(03)
- [3]基于incoPat数据库的吸鱼泵专利分析[J]. 楚树坡,徐志强,汤涛林,王志勇.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06)
- [4]螺旋提鱼装置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D]. 程斌斌.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5]射流式鱼泵输送性能及鱼类损伤与行为研究[D]. 徐茂森. 武汉大学, 2018(06)
- [6]福建机帆船灯围作业机械化增产设备的探讨[J]. 陈绍光. 福建水产, 1985(01)
- [7]鱼泵起卸鱼[J]. 郑经纶. 海洋渔业, 1992(04)
- [8]WYZ—84型机帆船灯光围网液压捕捞机组研制报告[J]. 陈绍光,王小凡,朱健康,陈雪梅. 福建水产, 1987(02)
- [9]福建省研制出多种机帆渔船甲板机械[J]. 陈扼西. 渔业现代化, 1983(05)
- [10]厦门机帆船灯光围网稳产高产技术[J]. 林应锜. 福建水产, 19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