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钟纺推出森林香味纺织品(论文文献综述)
梁冰滢[1](2016)在《芳香织物低温耐久性整理工艺探讨》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的遮蔽、御寒、装饰等基本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纺织品正朝着功能性、保健性的方向发展。而芳香织物不仅具有调节情绪、使人身心愉悦的保健功能,还是芳香疗法的良好媒介,更兼有杀菌除臭的功效,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的芳香整理主要是使用微胶囊对香精进行包裹,再通过后整理固着到织物上。但由于香精微胶囊与棉纤维之间没有亲和力,必须使用粘合剂来实现其与织物间的粘着,而为使粘合剂发生交联不可避免的高温条件使本来就极易挥发的香味芯材蒸汽压暴增,冲破微胶囊壁材,大量挥发。浓郁的香味不仅造成生产现场的空气污染也会使香精微胶囊的留香时间大为缩短,甚至消失,且此法制备的芳香织物也存在耐水洗性能不佳的问题。紫外光固化交联体系是一种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引发剂引发体系内的不饱和树脂发生交联聚合反应即可形成一层固化膜的交联体系,反应仅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对芳香整理剂而言,绝大部分香精芯材得以保留在微胶囊内,留香时间大大延长。因此本文尝试采用水性紫外光固化粘合体系来进行香精微胶囊与棉织物的低温固着,以期可以找到一种在低温下即可实现棉织物的芳香整理,并具有良好耐水洗性能的整理工艺。另外,也对室温固化型粘合剂应用于棉织物芳香整理进行了可行性的探究。并对整理后的芳香织物进行了各项牢度、实物质量、物理指标等性能的测试。此外,香味是一种无形无色的感官体验,至今人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系可对香味进行全面地评价。本论文也将对香味的评价手段进行探索,以求可以找到一种相关性强、简单易行的香味评价手段。本文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本文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气质色谱联用法和ATR-FTIR法来评价织物的留香性(香味),结果发现紫外分光光度计法需要被测香精在仪器的波长围内具有明显吸收峰,虽然客观性强,但过程偏差较大,适用性较低;采用气质色谱联用法,可精确测量织物上残留的香精挥发性物质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采用ATR-FTIR法,不会对待测试样造成破坏,方便快捷,但只能半定量地根据特征峰强度的变化判断织物上残留香精的变化趋势;主观法虽然具有较大误差,但最接近消费者的实际感官体验,具有很好地参考价值,可作为仪器法的补充。2.选用水性聚氨酯丙烯胺酸酯树脂4681、6502作为光固化树脂对棉织物进行芳香整理,可以获得比传统印花方式更好的耐水洗性能,且固化膜在织物表面的分散均匀性远高于传统方法,基本可以实现在每根棉纤维的上的均匀固着。但4681整理的织物耐黄变性能较差,因此选用6502作为本体系的水性UV树脂。实验发现,当6502的用量为40%时,已经足以使体系内的微胶囊完全固着。3.对UV整理液的配方进行优化发现,光引发剂的最大吸收波长与灯源的主波长越接近,则其引发效果越好,综合考虑成本因素选用500作为本UV体系的光引发剂。实验发现1.5%的500浓度可以使体系内的UV树脂固化完全。润湿分散剂的加入可以改善整理液对棉织物的润湿、铺展作用,对于本体系而言,润湿效果渗透剂T>平平加O>Tween-80,且当渗透剂T的浓度大于4%后芳香织物的耐水洗性能不再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合成增稠剂的种类不同对芳香织物的耐水洗次数没有明显影响,但织物的香味随水洗次数增加的损失速率则有所不同,综合考虑对本体系的增稠能力及香味损失速率,选择KG-201作为增稠剂。4.使用水性UV体系对棉织物进行芳香整理,虽然与传统印花法相比其耐水洗次数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织物的手感却下降严重。而氨基硅油柔软剂TS-701的加入不仅可以弥补织物因芳香整理后的手感不足,还可增加分布在纤维表面的固化膜厚度,从而大幅提高其耐水洗性能,且4%的用量即可获得很高的耐水洗次数。5.UV芳香整理液进行紫外光固化时,光照时间越长、织物距离灯源的灯距越近、灯源的功率越大,则固化反应更完全。对于本体系而言,光照条件对织物耐水洗性能的影响程度,灯距>灯源功率=光照时间。通过SEM观察可知,光照条件的改变对UV整理液在织物表面的成膜均匀性没有影响,主要影响的是UV树脂光固化反应的程度。6.实验发现,芳香整理液体系在织物表面的成膜均匀性对芳香织物的耐水洗性能具有很大影响。固化膜在纤维表面分布越均匀,在一定范围内厚度越大,则对微胶囊的包裹、粘着效果越好,芳香织物的耐水洗性能也越好。但当固化膜的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使其耐水洗性能下降,手感变差。7.当水性UV芳香整理液的组分为10%的香精微胶囊,40%的6502,1.5%的500,4%的TS-701和渗透剂T,约6%的KG-201,并在灯源功率1000W,灯距10cm,光照时间6min的光照条件下,可获得耐水洗次数最高的芳香棉织物,为24次,远高于传统印花粘合剂KG-101生产的芳香织物(7次),且具有良好的手感。8.在室温固化型粘合剂应用于棉织物的芳香整理研究中发现,选用6008粘合剂可以在低温下实现密胺树脂微胶囊与棉织物之间的固着,且整理液配方为5%6008、4%渗透剂T、约6%KG-201时,可以获得耐水洗次数为15次,自然留香时长大于28周的芳香织物,并且手感优良。但室温固化粘合剂对印花网版的堵塞现象较为严重,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
李少敏[2](2016)在《芯鞘型芳香精油纤维性能及其纺纱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品被誉为人类“第二皮肤”,和人的接触最为密切,是实施芳香疗法良好的媒介。为了让纺织品在满足人类追求香味的同时,也可达到抗菌、美肤、消炎、提高免疫力等药理保健作用,本课题以富含天然植物精油的纤维(薰衣草精油纤维、菊酯精油纤维)作为研究材料,首先对纤维的形态、摩擦性能、导电性能、强伸性能及卷曲性能进行测试,特别是采用了微量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技术,利用活性炭捕捉纤维香味的方法,对纤维的释香性能进行了研究。其次,根据纤维性能测试结果,对芯鞘型芳香精油纤维的纺纱工艺进行了研究。针对芯鞘型芳香精油纤维无卷曲、少卷曲的特点,研究出合理的环锭纺纱工艺参数,既有利于精油的效果保持性、做到尽量不损失,又可提高纤维可纺性,克服纤维抱合力差的弱点,优选出最佳的纺纱工艺参数。最后,对纺制出的纱线的力学性能、毛羽、条干、释香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通过课题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芳香精油纤维形态呈中空结构,横截面近似圆环形,表面光滑。纤维平均线密度约为6 dtex,强度为2.723.36c N/dtex,卷曲性能较差,摩擦性能优良,比电阻较大,薰衣草精油纤维为8.18×1011Ω·cm,菊酯精油纤维为5.92×109Ω·cm。薰衣草精油纤维和菊酯精油纤维的释香半衰期分别为273天、396天,释香时间长。(2)根据纤维基本性能的测试结果、产品的功能及企业需求,在保护芳香精油纤维释香性能的基础上对纺纱工艺进行合理设置,开发出4种纱线,薰衣草精油纤维/涤纶/棉(10/55/35)、薰衣草精油纤维/涤纶/棉(20/45/35)、菊酯精油纤维/涤纶(10/90)、菊酯精油纤维/涤纶(20/80)。纺纱各工序中最佳的主要参数设定:梳棉遵循“低速度、大张力、中隔距”的原则,并条遵循“中隔距、重加压”的原则,粗纱工序:薰衣草精油纤维罗拉中心距为43×50mm,捻系数72.3,菊酯精油纤维罗拉中心距为51×55mm,捻系数75;细纱工序:选择大捻度,薰衣草精油纤维后牵伸倍数为1.36,罗拉中心距43×54mm,菊酯精油纤维后牵伸倍数为1.46,罗拉中心距52×58mm。(3)优选后的纺纱工艺,纺制出的4种芳香精油纤维混纺纱的性能优异,指标能够满足服装要求。纱线毛羽指数正常,强度较好,条干不匀率在正常范围内。薰衣草精油纤维/涤纶/棉(20/45/35)混纺纱的释香半衰期分别为225天,菊酯精油纤维/涤纶(20/80)混纺纱的释香半衰期分别为315天,纱线中所含有的精油挥发完大概需要12年时间,释香时间长。
李少敏,沈兰萍,王瑄[3](2015)在《芳香型纤维生产技术及其未来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芳香型纤维的传统生产技术,对采用共混纺丝、复合纺丝、吸附法和纤维后整理获得芳香型纤维的方法和芳香纤维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具体介绍,分析了芳香纺织品的未来发展方向。认为未来在拓宽应用新领域的同时,也应考虑现代人养生保健的生活主题,研究新技术并开发新型功能产品,如卫生保健、绿色环保及复合多功能纺织产品。
殷倩[4](2015)在《变色材料在现代男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男装市场的不断扩大,男性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在提高,而我国对男装设计研究的关注程度非常不够。长期以来,我国服装设计的发展,一直显得“重女轻男”,在较长时期内,男性服装除正式社交场合的西装、礼服等套装和休闲场合的日常便装外,没有创新性和个性化,男装市场仿制、降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男装设计师们一味的跟随大牌主流,设计出的产品没有创新感,模仿成为普遍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创新思维在设计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了解男装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相关概念、特征、本质和途径,了解如何发展创新思维,如何提高我国男装设计的水平,设计出有内涵有创新的产品成为目前服装设计人员,尤其是男装设计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高科技新技术的发展诞生,使得服装产业又有了崭新的发展史片段。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不断的提高,对新型服装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新型服装产业,作为当今服装发展的趋势,发光服装、隐形服装、变色服装出现在当今服装市场。新型服装产业的出现,奠定了科技发展对于服装产业发展能起到强有力推动作用的地位。变色服装因为其成本较低,表现方式简单,成为了新型服装产业发展中发展较为快的领域之一。光致变色材料,则为服装变色表现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现代男装的发展演变,是在传统男装的基础框架上得以展开的,本文对传统男装的固定风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回顾男装发展历史中,对传统男装款式具体的分析,重温了男装固定模式初步形成时绽放的光彩。根据这个基础得来的创新,都建立与传统经典之上,继而阐述现代男装的风格特性,延伸分析国际潮流及未来发展趋势。在对服装的创新与艺术化创意设计的分析过程中,结合了最新的服装秀场案例男装风格的演变入手,结合国际男装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男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最终结合变色材料等高新技术手段,分析高科技手段运用对于现代男装设计风格的影响以及对服装消费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殷倩,俞益武,薛丹,哀建国,张倩[5](2012)在《芳香植物资源在园林保健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回顾了芳香植物在国内外的应用历史,归纳并分析了芳香植物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形式,结合国内外芳香植物的研究现状对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其在景观设计应用方面的4项建议,旨在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应用与整体发展提供参考。
王蝶[6](2012)在《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芳香具有特殊的优化环境和优化个人形象的功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它能够影响人的情绪甚至对人产生生理方面的影响。在芳香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能够消除疲劳、愉悦身心、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丁香和茉莉花的香味具有轻松、安静心情的作用;紫罗兰和玫瑰的香味具有兴奋的作用;柠檬香具有清醒、驱除困乏的作用。另外,某些香味还可以刺激产生镇静型脑电波或者激励型脑电波。近年来,芳香纺织品显现出旺盛的活力。这种经过特殊加工的织物,使使用者心旷神怡、如沐春风。这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织物,为实现我国纺织品的多样化开辟了新天地。为了能够更好地研制出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本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与研究。首先对香精的性能测试方面:利用尼康显微镜对香精的粒径及其分布状态、耐酸碱性、耐高温性进行了观察与测试;其次,对于制备的香精微胶囊的性能测试方面:采用尼康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粒径性能、热稳定性能进行了观察与测试;对于香精微胶囊的香味逸散速率、红外光谱、耐酸碱性能均做了测试;另外,对于再生纤维素的性能如酸碱性、黏度、过滤性也做了测试;最后,确定最佳的制备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工艺流程,采用XQ-2单纤维强力仪测试芳香型纤维的强力、定伸长弹性及定负荷弹性试验;采用TG/DTA6300综合热分析仪对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进行差热分析测试。本课题采用的原料是再生纤维素,它具有多种优良性能,其原料来源比较丰富,容易降解,能够参与循环利用及再生,由此可以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减少对化学纤维及短缺资源的依赖,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等,符合现代人们所崇尚的环保理念。采用香味精油或香料与再生纤维素融合,可以增添纤维的香味,使单调的纤维变的多样化与人性化,能够满足人们所追求的高品质生活需要。随着耕地和石油的日益降低,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产量越来越受到限制。所以,对于人们的环保消费理念及精神生活需求,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应用将会处于鼎盛时期。通过测试,所选用的香精为天然香精,具有较强的耐酸性和耐碱性;采用的纺丝原液为棉浆与木浆的混合液,这样可以同时拥有棉与木的优良性能,其过滤性平均值Kw=84.97;采用的香精微胶囊与纺丝原液的最佳浓度为60g/L,浓度过大,则纺丝原液的过滤性下降,所得纤维强力就小,浓度过小,则香味不够;通过实验测试,纤维的平均强力在2.82cN,强度为1.27cN/dtex;纤维的定伸长弹性性能及定负荷弹性性能都比较好,适合于纺织用品。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特别吸人注目。这类纤维既具有一般纤维素纤维透气、舒适、吸湿、柔软的优点,又弥补了天然纤维素纤维和传统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不足,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优良性能。所以,开发各种新型的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李亚旭[7](2012)在《活性炭纤维材料在功能服装中的应用与开发》文中提出本课题主要致力于多功能活性炭纤维材料服用产品的开发及其保健性能的研究。本文从功能保健纤维材料的特殊生物学效应为出发点,以产品设计的角度,从女性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病机理及中医疗法入手,利用多功能活性炭纤维材料设计开发一款具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的功能保健文胸,并对其保健性能进行评价。功能保健文胸的设计开发及其保健效果的验证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分四个阶段展开:(1)多功能活性炭纤维材料性能分析:本研究所使用的活性炭纤维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纳米纤维材料,它具有质轻、柔软、高强度、耐高温、高导电、高导热、抗酸碱、耐腐蚀等特性,且能释放远红外线及负离子,具有蓄热保温、除臭抗菌、吸湿透气、抗静电、抗电磁波之功效,已被广泛应用在有机溶剂吸附及回收、空气净化、污水处理、净水处理、军事生物化学防护、医疗用品、电子和能源应用、民生用品、静电防护、节能保温及吸湿材料等方面。除此之外,其在运动防护用品和生活保健用品的应用上也已取得良好效果。参照国家功能纤维材料性能评定标准,对多功能活性炭纤维材料性能进行分析,尤其是其远红外、负离子等特殊生物学效应,目的是评价其在功能保健服装产品中的应用可行性。(2)功能保健文胸产品设计开发:首先对市场现有功能保健文胸产品和目标用户进行调研,提出设计原则;然后以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病机理、发病部位、中医疗法以及多功能活性炭纤维材料的保健性能为主要参考因素进行文胸产品设计,设计过程主要包括活性炭纤维材料在文胸上应用部位的确定、文胸款式结构的设计以及面辅料的选择;最后根据年龄段为30-50岁女性的胸部特征进行文胸重要尺寸和纸样的设计以及成品的制作。(3)文胸保健性能验证试验:通过红外热像仪实验和乳腺小叶增生患者试穿实验来验证本文所设计功能文胸的保健效果。通过红外热像仪实验,得知该活性炭纤维材料可使人体皮表温度升高一定的范围;通过对患者试穿实验所得数据定性、定量地分析,发现功能保健文胸并不能治愈乳腺小叶增生症,但可以有效缓解病情、辅助治疗乳腺小叶增生。(4)功能保健文胸产品性能综合评价:与未进行任何治疗的乳腺小叶增生患者相比,穿用功能保健文胸的患者疾病恢复程度更好,再次验证了穿用功能保健文胸可以有效缓解病情、辅助治疗疾病;另外对试穿患者进行了用户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功能保健文胸试穿整体满意度达到了88.9%,说明本款文胸达到了功能保健性及穿着舒适度的要求,令用户感到满意,符合设计初衷。
荣家言[8](2011)在《珍珠中药纤维的研发与性能测试》文中研究指明纺织品的多功能性,尤其是生理、理疗、保健、卫生和安全功能是现代服用理念中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各国纺织业都在积极开发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性纺织技术,陆续推出了许多具有抗菌、保健、医疗功能的健康、环保产品。中国是中医中药的故乡,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古人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更是历史悠久,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和整理这笔宝贵遗产,可以继续造福人类。将药物通过各种方式应用于织物及服装产品,形成一系列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纺织服饰产品已经成为纺织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选取我国的传统中药三七作为纤维的保健功能纺丝添加浆料,融合珍珠微粉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优势、表面具有微孔结构的物理特性和具有远红外发射的功能特性,将生物酶处理后的三七浆料与珍珠微粉混合并超微粉碎后,加入纤维素纤维纺丝原液,制备珍珠三七纤维。此研发方法不仅融合了珍珠微粉与中药微粉两方面的优良保健功能,同时两种微粉的功能也互相促进:一方面,珍珠粉体表面较多的微孔结构可以较好的包含、吸附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缓释效果;另一方面,珍珠微粉的远红外发射功能可以促进人体皮肤表面的血液微循环,从而利于中药中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起到"1+1>2"的效果。三七粉体浆料的粒度测试表明,植物药提取用酶可以有效降解三七粗粉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物质,显着降低了粉体粒径并降低颗粒韧性,从而利于进一步的物理粉碎。三七酶解浆料的超微粉碎过程中,随着粉碎时间的增长,三七粒径逐渐减小,1.5小时后粒径D50达到0.65μm,基本满足纺丝的细度要求。三七粉和珍珠粉各5%的添加量可以保证纤维大生产平稳进行,且纤维的结晶度、取向度、吸湿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测试数据表明,珍珠三七纤维达到国家标准中粘胶短纤维的基本性能的要求,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纺纱并制备功能性保健服饰。本研究对纤维试样进行了元素分析测试和红外光谱测试,Ca元素含量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珍珠三七纤维中较好的保留了三七的营养成分。同时珍珠三七纤维织物的远红外发射率检测和甲襞微循环测试证实,珍珠三七纤维具有较好的远红外发射功能,在保健人体的同时可以加速体表血液微循环和细胞的吸收代谢能力,从而促进三七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本研究采用的中药粉碎方法和在纤维中的添加方式具有创新性,使纺丝添加浆料较完整的保留了三七的有效成分,同时共混纺丝的添加方式也使纤维的功能性效果更加持久。珍珠三七纤维的基本性能和功能性测试说明该纤维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长期贴身穿着其纤维织物将有利于人体健康,起到活血化瘀、促进微循环的功效。珍珠三七纤维的研发方法已申请国家专利,这一成果的实现,为相似中药纤维的制备提供了较好的实现途径和实践参考,不仅有力地促进中医药应用领域的拓展和珍珠产业升级,而且将进一步丰富我国纺织材料的品种,赋予服装与纺织品新的功能,提升我国纺织品的附加价值。
王蝶,奚柏君,沈兰萍[9](2011)在《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芳香纤维及产品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芳香纤维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概述并展望了芳香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王楷艳[10](2009)在《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微胶囊化香精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对香精进行包裹,可以避免香味物质直接受热、光的影响而引起氧化变质,避免有效成分的挥发,有效控制香味物质的释放,提高香味的稳定性。如何在香精和织物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接,赋予织物香味且留香时间比较持久,提高香精在织物上的耐洗涤性能,是当前纺织品加香亟待解决的问题。壳寡糖是壳聚糖降解后的聚合度为2~10的产物,已经在生物医药领域、精细化工领域、保健食品领域和农林畜牧领域得到应用,它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途。以壳聚糖作为壁材制备微胶囊的报道已经很多,壳寡糖作为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很多性质都与壳聚糖相似,壳寡糖分子中大量的羟基等强极性基团的存在不仅使壳寡糖的水溶性大为改观,也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湿保湿性能,因此,可以利用壳寡糖的成膜作用,将它作为壁材制备香精微胶囊,而壳寡糖作为微胶囊的壁材的研究却较少见诸报道。本课题在前期工作经验积累和相关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首先以单一组分的香精叶醇为芯材,用壳寡糖、三聚磷酸钠和高分子型阴离子分散剂为壁材利用复凝聚法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壳寡糖一叶醇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玫瑰油复合香精为芯材,制备壳寡糖一玫瑰油香精微胶囊,并利用制得的香精微胶囊对棉织物进行芳香整理。为了研究壳寡糖一叶醇微胶囊制备过程中各组份的作用,本文设计了单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高分子型阴离子分散剂、三聚磷酸钠、壳寡糖的用量对叶醇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1)随着高分子型阴离子分散剂用量的增加,叶醇乳液的粒径和Zeta电位的绝对值均增大,叶醇微胶囊的粒径和包埋率也增加;(2)在相同的高分子型阴离子分散剂的用量下,随着壳寡糖用量的增加,叶醇微胶囊的粒径和包埋率增大,且达到一定值时维持稳定;(3)随着三聚磷酸钠用量的增加,叶醇乳液粒径变化不明显,叶醇乳液的Zeta电位的绝对值在低浓度条件下迅速增大后随着三聚磷酸钠用量的增加不再变化,叶醇微胶囊的粒径和包埋率均没有明显的变化;(4)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叶醇微胶囊的粒径和包埋率还随着体系浓度的增加而增大;(5)三聚磷酸钠在微胶囊的制备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微胶囊壳的形成,只起到分散的作用。本文以含有多组分的香精玫瑰油为芯材,制备壳寡糖一玫瑰油香精微胶囊,以此对棉织物进行芳香整理,研究了织物的芳香整理工艺、水洗工艺,以及温度对留香效果和留香香型的影响。实验表明洗涤前及洗涤l0次、30次、50次后,织物上均存在一定数量的香精,洗涤50次后的织物仍然具有所加香气的香型特征;芳香整理后的织物经过高温处理及长时间的存放,香精的香型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二、钟纺推出森林香味纺织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钟纺推出森林香味纺织品(论文提纲范文)
(1)芳香织物低温耐久性整理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芳香织物概述 |
1.1.1 芳香织物的功能 |
1.1.2 芳香织物的发展 |
1.1.3 芳香微胶囊整理技术 |
1.2 水性紫外光固化体系概述 |
1.2.1 紫外光固化技术 |
1.2.2 水性紫外光交联剂 |
1.2.3 水性紫外光固化交联体系的组成 |
1.2.4 水性紫外光固化交联体系的固化过程 |
1.2.5 紫外光固化反应设备 |
1.2.6 水性紫外光固化交联体系在织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 室温固化型胶黏剂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实验内容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香精的萃取 |
2.2.2 芳香织物的制备 |
2.2.3 紫外光固化光照条件探索 |
2.2.4 测试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以香精驻留量评估芳香织物留香性的相关性研究 |
3.1.1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
3.1.2 气质色谱联用法 |
3.1.3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 |
3.1.4 主观法 |
3.2 紫外光固化交联体系应用于棉织物芳香整理的工艺研究 |
3.2.1 整理方式的选择 |
3.2.2 水性紫外光固化体系的选择 |
3.2.3 配方优化与调整 |
3.2.4 利用柔软剂改善织物手感的研究 |
3.2.5 紫外光固化交联体系整理工艺的选择 |
3.2.6 与传统涂料印花法的整理效果比较 |
3.3 室温固化型棉织物芳香整理技术的研究 |
3.3.1 粘合剂的初步筛选 |
3.3.2 室温固化型技术制备芳香织物的留香性能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芯鞘型芳香精油纤维性能及其纺纱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芳香纺织品的简介 |
1.1.1 芳香纺织品的起源及药理作用 |
1.1.2 芳香纺织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芳香纤维的生产及分类 |
1.2.1 芳香纤维的分类 |
1.2.2 芳香纤维的生产与发展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芯鞘型芳香精油纤维的性能 |
2.1 纤维的形态 |
2.1.1 测试材料与方法 |
2.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2 纤维的力学性能 |
2.2.1 测试材料与方法 |
2.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3 纤维的卷曲性质 |
2.3.1 测试材料与方法 |
2.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4 纤维的摩擦性质 |
2.4.1 测试材料与方法 |
2.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5 纤维的电学性质 |
2.5.1 测试材料与方法 |
2.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6 纤维的释香性能 |
2.6.1 测试原理 |
2.6.2 测试材料与方法 |
2.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芯鞘型芳香精油纤维的纺纱工艺 |
3.1 纺纱可行性分析 |
3.2 纱线设计 |
3.3 纺纱工艺流程 |
3.4 纺纱工艺研究 |
3.4.1 预开松 |
3.4.2 梳棉工艺 |
3.4.3 并条工艺 |
3.4.4 粗纱工艺 |
3.4.5 细纱工艺 |
3.5 最佳纺纱工艺参数 |
3.6 本章小结 |
4 芯鞘型芳香精油纱线的性能研究 |
4.1 纱线的基本性能测试 |
4.1.1 纱线的条干与不匀 |
4.1.2 纱线的毛羽与特征 |
4.1.3 纱线的拉伸性能 |
4.3 纱线的释香性能测试 |
4.3.1 测试原理 |
4.3.2 测试材料与方法 |
4.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3)芳香型纤维生产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芳香型纤维生产技术 |
1.1共混纺丝 |
1.1.1香料直接共混纺丝 |
1.1.2微胶囊共混纺丝 |
1.2复合纺丝 |
1.2.1非中空型皮芯纺丝 |
1.2.2中空型皮芯纺丝 |
1.2.3中空多芯型皮芯纺丝 |
1.3吸附法 |
1.3.1吸附型共混芳香纤维 |
1.3.2吸附型非完全皮芯纤维 |
1.4纤维后整理 |
1.4.1微胶囊法 |
1.4.2接枝法 |
2芳香型纤维的未来发展 |
3结语 |
(4)变色材料在现代男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男装设计发展现状 |
1.1.2 光致变色材料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原理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地调研 |
1.5.2 文献分析 |
1.5.3 社会实践 |
1.5.4 实际设计 |
1.5.5 收集建议 |
1.6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传统男装设计风格与现代男装设计风格的分析 |
2.1 传统男装设计风格的表现类型 |
2.2 传统男装设计风格具体体现 |
2.3 传统男装设计风格的成因分析 |
2.4 现代男装设计风格具体体现 |
2.5 现代男装设计风格的成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男装设计的创新与艺术化创意 |
3.1 创新思维 |
3.2 服装设计与创新思维 |
3.3 男装设计中的创新思维特征 |
3.4 艺术概念诠释 |
3.5 服装创意设计的表现特征 |
3.5.1 整体性 |
3.5.2 审美性 |
3.5.3 导向性 |
3.5.4 原创性 |
3.6 男装创意设计的步骤 |
3.7 男装创意设计的方法 |
3.7.1 借用设计 |
3.7.2 解构设计 |
3.7.3 夸张设计 |
3.7.4 装饰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男装设计中图案元素和色彩元素设计 |
4.1 现代男装设计中图案元素的分析与运用 |
4.1.1 现代男装设计中图案元素运用的意义 |
4.1.2 现代男装设计中所运用的图案元素类型 |
4.1.3 现代男装图案设计的应用 |
4.2 现代男装设计中色彩元素的分析与运用 |
4.2.1 现代男装设计中色彩元素的背景意义 |
4.2.2 色彩的视觉心理效应 |
4.2.3 现代男装设计中色彩元素的种类 |
4.2.4 现代男装色彩设计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色材料的分析与应用 |
5.1 变色材料的分类 |
5.2 变色材料在现代纺织品中的运用 |
5.3 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方向 |
5.4 有机光致变色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5.4.1 国外研究现状 |
5.4.2 国内研究现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计实例分析 |
6.1 文字图案设计实例分析 |
6.2 图形图案设计实例分析 |
6.3 男装款式设计图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芳香植物资源在园林保健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芳香植物的概念 |
2 芳香植物应用历史回顾 |
3 芳香植物研究进展及应用 |
3.1 植物的挥发物具有杀菌驱虫等生态功能 |
3.2 芳香植物挥发物具有调节身心及医疗保健等功能3.2.1芳香挥发物性有机物的保健功能 |
3.2.2 空气负离子的保健功能 |
3.3 芳香植物保健作用的现实应用 |
3.3.1 医疗与保健方面的应用 |
3.3.2 景观设计与应用方面的应用 |
3.4 我国保健植物资源及城市园林应用前景 |
3.4.1 丰富的芳香植物资源提供了芳香保健景观实现可能 |
3.4.2 芳香保健景观在我国城市园林中的现实途径及设计建议 |
4 结论 |
(6)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香料 |
1.1.1 香料的种类与特点 |
1.1.2 香料的应用 |
1.2 再生纤维素纤维 |
1.2.1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
1.2.2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应用 |
1.3 芳香型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1 国外芳香型纤维的发展现状及动态 |
1.3.2 国内芳香型纤维的发展现状及动态 |
1.3.3 目前市场的发展潜力及动向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2 香精及其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2.1 香精的性能测试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主要设备 |
2.1.3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2.2 香料与纺丝原液的融合 |
2.3 香精微胶囊的制备 |
2.3.1 原料与试剂 |
2.3.2 主要设备 |
2.3.3 微胶囊制备方法 |
2.4 香精微胶囊的性能测试 |
2.4.1 原料与试剂 |
2.4.2 主要设备 |
2.4.3 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2.5 小结 |
3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制 |
3.1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对原料的要求 |
3.1.1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原料 |
3.1.2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对原料的要求 |
3.1.3 再生纤维素的性能研究 |
3.2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设备 |
3.2.3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工艺流程 |
3.2.4 主要化学反应 |
3.2.5 纤维制备步骤 |
3.3 工艺参数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3.3.1 原料与仪器 |
3.3.2 测试内容与结论分析 |
3.4 小结 |
4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性能测试 |
4.1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表观性能 |
4.1.1 测试仪器 |
4.1.2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形状结构 |
4.2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相关性能测试 |
4.2.1 主要测试仪器 |
4.2.2 测试内容与结论分析 |
4.3 小结 |
5 结论 |
5.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
5.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5.3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活性炭纤维材料在功能服装中的应用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研究探讨 |
2.1 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
2.2 功能保健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
2.3 小结 |
3 活性炭纤维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
3.1 活性炭纤维材料的基本性能 |
3.2 活性炭纤维材料的保健功能 |
3.3 活性炭纤维材料的应用与展望 |
3.4 小结 |
4 功能保健文胸产品设计开发 |
4.1 文胸的保健功能 |
4.2 乳腺小叶增生症病理及疗法 |
4.3 功能保健文胸设计 |
4.4 文胸实物图展示 |
4.5 小结 |
5 功能保健文胸产品性能测试及评价 |
5.1 红外热像仪实验 |
5.2 功能保健文胸试穿实验 |
5.3 小结 |
6 功能保健文胸产品性能综合评价 |
6.1 功能文胸穿用患者与未进行治疗患者疾病恢复程度对比分析 |
6.2 用户满意度调查 |
6.3 文胸功能性与美观性的平衡设计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中的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乳腺健康与文胸选择现状调研 |
附录2 功能保健文胸试穿人员调查问卷(试穿之前) |
附录3 功能保健文胸试穿人员调查问卷(试穿之后) |
附录4 医生检测结果 |
附录5 功能保健文胸调研网站 |
附录6 红外热像图分析结果 |
附录7 功能文胸试穿人员知情同意书 |
附录8 疗效统计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珍珠中药纤维的研发与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药物纺织品研究现状 |
1.2.1 国际药物纺织品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药物纺织品研究现状 |
1.3 药物纺织品开发的一般方法 |
1.3.1 采用具有药效的材质进行纺丝 |
1.3.2 后整理技术 |
1.3.3 采用化学改性的方法 |
1.3.4 采用共混和复合纺丝技术 |
1.4 药理功能的评定方法 |
1.4.1 药物织物的作用机理 |
1.4.2 药效及持久性评定方法 |
1.5 药物纺织品的保健特性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珍珠中药纤维的研发设想 |
2.1 珍珠粉体的功能特性 |
2.2 药物缓释系统研究 |
2.3 中药透皮吸收及保健、美容效果 |
2.4 珍珠中药纤维的研发设想 |
3 珍珠中药添加浆料的制备 |
3.1 中药药性及药理作用 |
3.1.1 三七 |
3.1.2 当归 |
3.2 中药粉末的细化 |
3.2.1 植物药的细胞结构 |
3.2.2 植物药细胞壁的酶降解 |
3.2.3 三七、当归粗粉的细胞壁酶解反应 |
3.3 珍珠三七添加浆料的超微粉碎 |
3.3.1 超微粉碎对中药有效物质的影响 |
3.3.2 浆料的超微连续粉碎 |
3.4 细度测试与数据分析 |
3.4.1 细度检测设备 |
3.4.2 细度测试与数据分析 |
4 珍珠三七纤维的试纺与性能测试 |
4.1 珍珠三七纤维的试纺 |
4.1.1 纤维纺制基本流程 |
4.1.2 试纺方案 |
4.1.3 纺丝情况及取样 |
4.2 珍珠三七纤维的基本性能测试 |
4.2.1 珍珠三七纤维的基本性能指标 |
4.2.2 珍珠三七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 |
4.2.3 吸湿回潮率 |
4.3 珍珠三七纤维的表面形态 |
4.4 X-射线衍射试验 |
5 珍珠三七纤维的检测与功能性分析 |
5.1 珍珠三七纤维元素测试分析 |
5.1.1 检测元素的选取 |
5.1.2 测试仪器及测试样品 |
5.1.3 测试方法 |
5.1.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 红外光谱测试 |
5.2.1 测试原理 |
5.2.2 红外光谱法的定性分析 |
5.2.3 测试仪器及测试样品 |
5.2.4 测试方法 |
5.2.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 珍珠三七纤维织物功能性测试 |
5.3.1 织物远红外发射率检测 |
5.3.2 织物的微循环测试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硏究成果 |
致谢 |
(9)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究情况 |
2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存在的问题 |
2.1 香料与再生纤维素原液的界面相容性 |
2.2 芳香型纤维香味的持久性 |
3 芳香型纤维的应用领域 |
3.1 服装领域 |
3.2 家居领域 |
3.3 工业领域 |
3.4 医疗保健领域 |
4 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趋势 |
(10)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微胶囊技术概述 |
1.1.1 微胶囊的定义 |
1.1.2 微胶囊的分类 |
1.2 微胶囊化的目的及功能 |
1.2.1 改变物质的物理性质 |
1.2.2 控制释放 |
1.2.3 提供稳定性及保护芯材免受环境影响 |
1.2.4 降低对健康的危害及减少毒副作用 |
1.3 微胶囊化的主要壁材 |
1.3.1 天然高分子材料 |
1.3.2 半合成材料 |
1.3.3 全合成高分子材料 |
1.4 微胶囊化的方法 |
1.4.1 香精微胶囊的主要制备方法 |
1.4.2 超细微胶囊的主要制备方法 |
1.4.3 其他的微胶囊制备技术 |
1.5 微胶囊技术的进展及其发展前景 |
1.6 微胶囊技术在纺织中的应用 |
1.6.1 微胶囊技术在印花中的应用 |
1.6.2 微胶囊技术在后整理中的应用 |
1.6.3 微胶囊技术在染色加工中的应用 |
1.6.4 微胶囊技术在服装方面的应用 |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2 实验内容及实验工作准备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乳化剂的选择 |
2.3.2 叶醇微胶囊制备方法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2.3.3 叶醇微胶囊制备方法的对芯材包埋率的影响 |
2.3.4 pH对叶醇微胶囊的包埋率和粒径的影响 |
2.3.5 高分子型阴离子分散剂在叶醇微胶囊制备中的作用 |
2.3.6 三聚磷酸钠在叶醇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影响 |
2.3.7 壳寡糖用量对叶醇微胶囊粒径和包埋率的影响 |
2.3.8 体系浓度对叶醇微胶囊的影响 |
2.3.9 叶醇微胶囊耐酸碱性能的研究 |
2.3.10 叶醇微胶囊的交联 |
2.3.11 交联后叶醇微胶囊耐酸碱性能的研究 |
2.3.12 叶醇微胶囊体系中的磷元素分析 |
2.3.13 叶醇微胶囊的形貌观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香精微胶囊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内容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玫瑰油香精的乳化 |
3.3.2 玫瑰油香精微胶囊的制备 |
3.3.3 不同整理方法对织物留香效果的影响 |
3.3.4 洗涤次数对织物留香效果的影响 |
3.3.5 温度对织物留香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钟纺推出森林香味纺织品(论文参考文献)
- [1]芳香织物低温耐久性整理工艺探讨[D]. 梁冰滢. 东华大学, 2016(02)
- [2]芯鞘型芳香精油纤维性能及其纺纱工艺研究[D]. 李少敏.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3]芳香型纤维生产技术及其未来发展[J]. 李少敏,沈兰萍,王瑄. 合成纤维, 2015(04)
- [4]变色材料在现代男装设计中的应用[D]. 殷倩.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5]芳香植物资源在园林保健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 殷倩,俞益武,薛丹,哀建国,张倩. 北方园艺, 2012(05)
- [6]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制[D]. 王蝶. 西安工程大学, 2012(07)
- [7]活性炭纤维材料在功能服装中的应用与开发[D]. 李亚旭. 东华大学, 2012(07)
- [8]珍珠中药纤维的研发与性能测试[D]. 荣家言. 东华大学, 2011(06)
- [9]芳香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究进展[J]. 王蝶,奚柏君,沈兰萍. 合成纤维, 2011(08)
- [10]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D]. 王楷艳. 东华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