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毅[1](2014)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威尔逊(Wilison)于1967年发表的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的文章,标志着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简称为SWB)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上的和认知上的评价的整合。国内的学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同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关注的的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人际信任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问题己经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学者考察了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现状或影响因素,但对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且现有的研究结论中甚至还存在相悖的结论。探讨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寻求更多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策略;同时,也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人际信任量表(ITS)为测量工具,用EpiData和SPSS19.0为数据统计分析工具,测查广西省南宁市和桂林市7所高校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现状及二者的相关性。研究的目的在于:(1)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在性别、民族、年级、生源地、月均消费、家庭类型和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2)明确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是否存在相关性,如存在相关性,二者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人际信任能否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3)探讨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有效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在民族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对健康的担心、松弛与紧张(焦虑)两个个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P<0.001),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焦虑)三个因子在专业分类变量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⑤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焦虑)两个因子在生源地变量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P<0.001);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三个因子在家庭类型变量上均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P<0.001);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和松弛与紧张(焦虑)两个因子在月均消费变量上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及精力因子在父亲学历变量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在母亲学历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信任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①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普遍信任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P<0.001);②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普遍信任因子专业类别变量上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P<0.001);③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普遍信任因子在是否学生干部变量上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④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特殊信任、普遍信任因子在家庭类型变量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第三,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总体水平在年级、家庭类型变量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等变量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第四,当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不乐观;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低下,其社会人际心态令人堪忧。第五,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r=-0.185,P<0.05),人际信任度过高,反而造成主观幸福感水平偏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密切相关,人际信任能够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18.5%的变异量。最后,根据研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二间的关系分析可知,当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不乐观。主观幸福感除了受学生自身性格特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深受学校和家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人际信任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着性影响作用。因此,本研究建议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层面和基于家庭与学校的客观层面两个方向入手寻求适度把握人际信任的教育对策,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王克静[2](2013)在《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观幸福感受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视。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个体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状况的积极心理体验与满意感。目前大量的研究探讨了成人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然而有关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缺乏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和影响机制的系统研究。作为中学生不仅要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与各方面的素质,同时要生活学习幸福,而且学生的幸福感本身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论文在梳理了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大五人格问卷、自尊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同伴关系问卷、生活事件问卷、家长版亲子沟通问卷等其它相关问卷,对922名普通中学生和571名家长,293名留守中学生(同时抽取了264名普通中学生作为对照组)、107名流动中学生(同时抽取了161名普通中学生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测量研究,探讨了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女中学生的消极情感显着高于男中学生;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存在年级上的显着差异,积极情感在年级上不存在显着的差异;独生子女的积极情感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的积极情感;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其年龄有显着的负相关,而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与其年龄有显着的正相关。(2)外倾性和谨慎性会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情绪性和开放性会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外倾性和谨慎性对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外倾性和谨慎性对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而情绪性和开放性会对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3)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多保护会对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会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亲子沟通会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会对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4)师生关系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师生关系会对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与同性别关系和与异性别关系均会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与同性别关系会对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但是与同性别关系和与异性别关系均不会对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产生显着的影响。(5)生活事件会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并会对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但不会对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产生显着的影响。(6)自尊在亲子沟通、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影响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大五人格在亲子沟通、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影响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大五人格在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的过程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和亲子沟通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7)留守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显着低于普通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留守中学生的积极情感显着少于普通中学生,而留守中学生的消极情感明显多于普通中学生;宜人性、谨慎性和自尊均会显着地调节是否留守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惩罚和严厉、父亲拒绝和否认可以显着地调节是否留守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惩罚与严厉可以显着地调节是否留守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会对是否留守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产生显着的调节作用,与同性关系会对是否留守与中学生消极情感之间的关系产生显着的调节作用。(8)流动中学生的消极情感显着地少于普通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但是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上,两者无明显的差异;母亲过分干涉和保护会对是否流动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之间的关系起到显着的调节作用,师生间地位差异会对是否流动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之间的关系起到显着的调节作用,与异性关系会对是否流动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之间的关系起到显着的调节作用。总的来说,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有其独特性;人格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通过影响其他变量进而增强或减弱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它们共同影响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境不利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具有其特殊性。

杨清[3](2016)在《大学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及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内四所高校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100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了解大学生压力、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围绕大学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索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在两者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不仅丰富了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在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和主观幸福感指数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压力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和专业差异,男生压力得分显着高于女生,理工科学生压力得分显着高于文科生;在年级上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2、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状况良好,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和专业差异。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文科生心理资本得分最高;在年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3、大学生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存在显着的性别和专业差异。女生社会支持得分显着高于男生,文科生反映的社会支持状况最好;在年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4、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年级和专业差异。女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大一、大二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大三的学生,文科生的得分显着高于理工科的学生。5、大学生压力、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两两呈显着相关。6、大学生压力、心理资本、社会支持能显着预测主观幸福感,但各维度的预测力不同。进一步优势分析表明:大学生压力与心理资本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预测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个人烦扰、乐观、希望、韧性;社会支持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预测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7、心理资本是大学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显着。8、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变量,调节效应显着。

赵晓妍[4](2016)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及叙事团体辅导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取决于评价者本人的主观评价而非外部的客观标准,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重要成分(Diener,2000)。本研究分为关系研究和干预研究两部分,关系研究部分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师范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344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主观幸福感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探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负性生活事件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研究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负性生活事件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干预研究部分基于关系研究结论,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负性生活事件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三者间存在相关关系,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负性生活事件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招募实验组团体成员8人,对照组8人,设计并实施叙事治疗取向的团体辅导,共进行6次,1周1次,持续6周,应用叙事疗法相关理论技术降低大学生的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从而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实施团辅前后进行《主观幸福感问卷》等问卷的施测以及三个月后进行追踪测试,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良好,具体体现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一般水平,积极情感处于一般水平,消极情感低于一般水平。(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显着,具体体现是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和生活满意度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积极情感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不相上下。(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存在两两相关,当以负性生活事件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为中介变量时,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39.5%。(4)叙事治疗取向的团体辅导应用叙事疗法相关理论技术降低大学生的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开启新的故事,可以达到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干预目的,具体体现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降低消极情感。

苏贵秀[5](2014)在《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处于一个重要的改革时期,一系列的改革给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随着改革带来的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学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大学生们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大学生有成熟的身体和充分发展的劳动能力,他们热切期望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同,体验成熟感,但是却又因为仍在求学期间,仍然依赖父母,无法做到完全独立;大学生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对自己充满信心,但是却又常常因为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而面临失败、挫折;大学生们热爱思考,对社会充满激情,热切盼望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由于长期待在学校中,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缺乏社会经验,社交技巧不足。以上种种原因都使得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特殊群体,他们热切盼望摆脱孩子的身份,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又无法真正成熟独立起来,处于一种特殊的情境中。这些困难情境使当代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压力与挫折,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使大学生们体验到的幸福感水平下降,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对未来丧失激情。在面临压力情境时,一些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及时有效地从困境中恢复过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有一些大学生却能够对困难情境适应良好,能够很快地从挫折中恢复过来,积极面对生活,体验着生活的幸福。在与困难情境做斗争的程中,心理弹性和人际信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两个因素都能显着影响主观幸福感。本研究试图对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希望能够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的研究工具是《心理弹性量表》、《人际信任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研究对象为济南大学500名在校生,研究目的是为了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探讨人际信任、心理弹性以及主观幸福感的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在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所得数据分析之后得到的结论如下:1.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在性别、专业、年级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2.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显着正相关;3.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在年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4.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显着正相关;5.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宋佳萌,范会勇[6](2013)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是探讨基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并探讨影响二者关系的研究特征。纳入元分析86篇原始研究,产生了89个独立样本,样本总量为32948。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显着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显着负相关。二者之间的相关受被试群体类型的调节,即在不同被试群体中二者的相关大小不同。

经丽婷[7](2017)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从古自今,人们对幸福话题的探讨从未间断。主观幸福感是当今积极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东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物质主义价值观也在悄然盛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物质主义价值观正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积极作用。可见,本研究所关注的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两者的具体影响关系如何,有待数据研究探索和论证。为了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关系,本研究在有关二者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使用段建华修订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和李静、郭永玉修订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作为研究工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学院、漓江学院、玉林师范学院、贺州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十所院校的1158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处理,并针对研究结果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树立大学生正确物质主义价值观以提升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建议。通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均值为73.51,高于全国常模均值73。其中,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及松弛和焦虑六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6.31、18.37、6.72、15.47、11.65、14.99,精力因子得分最高,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得分最低。这说明当前大学生还是比较有活力、有激情,但身体素质可能较差,因而对健康有所担心。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不同性别、不同月均生活费、不同母亲学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对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家庭类型大学生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及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性(P<0.05);兼职与非兼职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其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父亲学历大学生在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因子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总体均值为35.32,低于标准均值39。其中,财物成功、获取中心、获取快乐三个因子均值分别为15.73、12.63、6.96,财物成功因子得分最高,获取快乐因子得分最低,说明当前大学生认为财富和物质的拥有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不同性别、是否校外兼职大学生在获取快乐因子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不同月均生活费、不同父母亲学历大学生在物质主义价值观总体及获取中心、获取快乐两个因子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物质主义价值观总体及其各因子上均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性(P<0.05);不同家庭类型大学生在物质主义价值观总体及其各因子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总体呈显着的负相关,表明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倾向越明显,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其解释率为7.1%,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变化量有7.1%是受物质主义价值观变化的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精力、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及松弛和焦虑五个因子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各因子呈显着的负相关;对健康的担心因子与获取中心、获取快乐因子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对健康的担心因子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总体及财物成功因子不存在相关性。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的财物成功、获取中心、获取快乐三个因子是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变量,其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率为9.0%。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财物成功、获取中心、获取快乐三个因子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线性回归关系,它们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2.1%,5.1%,7.6%。

侯振虎,Chieh LI,许晓芳[8](2019)在《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综合幸福感量表对内蒙古地区10所高校2 780名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其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考察,对性别、民族、生源地、年级、专业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恋爱状况及就读院校类型等多种因素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处于"有些幸福-非常幸福"的大学生占总样本量的75.3%,而"有些痛苦-非常痛苦"的大学生占总样本量的9.0%。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在性别、生源地、年级、恋爱状态及院校类型等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着差异,汉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着高于蒙古族;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界关于"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影响不大"的观点,提示理论界今后应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研究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内在因素上。研究结果还可以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以幸福感教育为切入点改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胡博松[9](2017)在《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抑郁、自我控制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个体依照自身的评定标准,对其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以及消极情感的体验。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是现代高校思想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已经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正念是指个体对注意的控制,客观的观察并接受当下发生的身心状态和变化。正念作为认知和行为疗法第三浪潮,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青睐。抑郁是指个体在遭遇生活中遇到不良事件时所产生的痛苦、悲伤等负面情绪体验,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以及行为问题;自我控制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情绪、行为的管理,抑制冲动行为与习惯性行为反应,并且有意识的调节内部心理活动以及外显行为,从而让自身符合社会规范或达到某种目标。个体的抑郁和自我控制对于一个人的健康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培养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发现个体的正念水平除了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之外,两者之间还可能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抑郁和自我控制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内部因素,因此本研究引入了抑郁和自我控制两变量,一方面了解大学生正念水平、抑郁、自我控制和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另一方面围绕正念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抑郁和自我控制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已有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随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四所高校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和独生与非独生女子的8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正念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并且针对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正念水平在性别、年级、以及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在生源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分维度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以及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大学生抑郁在性别、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在年级、生源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大学生自我控制在性别、生源地上不存在差异,在年级、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分维度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以及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分维度在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5、大学生正念水平、抑郁和主观幸福感呈两两显着相关;6、抑郁在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7、自我控制在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调节效应;8、抑郁对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受到了自我控制的调节,即存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万贺凝[10](2020)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人际间的支持帮助、个体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都影响着个体身心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积极情绪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积极情绪在其他两者间是否具有中介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随机选取吉林省长春市2045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中文版(PANA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次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最后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分析探讨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以及积极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以下结果:(1)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处于良好水平,社会支持在是否独生、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不存在显着差异,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因子在生源地、性别、专业、家庭结构存在显着性差异,客观支持因子在恋爱情况存在显着性差异,对支持利用度这一因子在专业、家庭结构存在显着性差异。(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较好水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专业、恋爱情况不存在显着差异,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家庭结构以及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主观幸福感中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在家庭结构差异显着,精力因子在生源地、家庭结构差异显着,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在生源地、家庭结构差异显着,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在生源地差异显着,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差异显着,松弛与紧张(焦虑)因子在生源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差异显着。(3)大学生积极情绪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总水平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专业、恋爱情况以及年级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积极情绪因子在性别、恋爱情况、年级存在显着性差异,消极情绪因子在性别、专业、年级存在显着性差异。(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中对于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积极情绪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均两两相关,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关系显着。(5)经中介效应分析,大学生积极情绪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说明,大学生积极情绪会受到社会支持的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当大学生所拥有的来自社会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不同时,他们对社会的情感体验、感知等都会发生改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也会随之改变。因此,不论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在干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临床咨询等工作中,我们可以帮助大学生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大学生积极情绪水平,最终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
    (三)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研究综述
    (一)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1. 主观幸福感提出的背景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3.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
        4.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5. 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二)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综述
        1. 人际信任的概念界定
        2. 人际信任的类型
        3.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4. 我国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
    (三) 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现状
二、研究设计
    (一) 调查研究对象
    (二) 调查研究方法
    (三) 研究工具
        1.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见附录)
        2. 人际信任量表(ITS)(见附录)
    (四) 数据处理及统计
    (五) 研究假设
三、研究结果
    (一) 主观幸福感的数据分析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二) 人际信任的数据分析
        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情况
        2.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分析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
        2.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四、综合讨论
    (一) 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情况的讨论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总体水平偏低的原因
    (二) 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讨论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民族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专业分类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生源地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家庭类型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7.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月均消费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9.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父母亲学历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三) 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情况的讨论
    (四) 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讨论
        1.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检验讨论
        2.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专业类别变量上的差异检验讨论
        3.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检验讨论
        4.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生源地变量上的差异检验讨论
        5.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是否学生干部差异检验讨论
        6.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家庭类型变量上的差异检验讨论
        7.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检验讨论
    (五) 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讨论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讨论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回归分析讨论
五、结论
    (一)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
    (二)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布不均衡
    (四)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紧密相关
六、适度把握人际信任以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对策分析
    (一) 从大学生主观层面调整人际信任以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1. 大学生应自觉加强人际观教育,树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
        2. 大学生应大力培养自立健全的人格,合理把握人际信任
        3. 大学生应重视并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二) 从客观层面调整人际信任以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1. 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 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3. 加强沟通交流,营造和谐人际环境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中的不良现象
        5. 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七、结语
八、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 对本研究领域的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1.2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1.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1.4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1.4.1 目标理论
        1.4.2 社会比较理论
        1.4.3 期望值理论
        1.4.4 适应与应对理论
        1.4.5 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1.5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5.1 内在的个体因素
        1.5.2 外部的环境因素
    1.6 主观幸福感的适应意义
    1.7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1.7.1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1.7.2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2.1.1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需要进一步探讨
        2.1.2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
        2.1.3 处境不利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思路
        2.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2 具体研究思路
    2.4 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3.2.2 人格的测量
        3.2.3 自尊的测量
        3.2.4 教养方式的测量
        3.2.5 亲子沟通的测量
        3.2.6 师生关系的测量
        3.2.7 同伴关系的测量
        3.2.8 生活事件的测量
    3.3 测试过程
    3.4 数据处理
第四章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
    4.1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4.2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家庭所在地的差异
    4.3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4.4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4.5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龄上的差异
    4.6 讨论
        4.6.1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4.6.2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4.6.3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4.6.4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龄上的差异
第五章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家庭因素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1.1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1.2 亲子沟通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2 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2.1 师生关系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2.2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3 生活事件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3.1 生活事件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5.3.2 生活事件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4 人格因素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4.1 人格、自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5.4.2 人格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4.3 自尊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5 讨论
        5.5.1 大五人格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5.2 自尊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5.3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5.4 亲子沟通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5.5 师生关系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5.6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5.7 生活事件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六章 环境因素、人格因素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
    6.1 环境因素、人格因素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
    6.2 讨论
    6.3 研究小结
第七章 处境不利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7.1 留守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7.1.1 与普通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7.1.2 留守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在其它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7.1.3 人格、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生活事件对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7.1.4 讨论
        7.1.5 研究小结
    7.2 流动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7.2.1 流动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7.2.2 流动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在其它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7.2.3 人格、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生活事件对流动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7.2.4 讨论
        7.2.5 研究小结
第八章 综合讨论
    8.1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具有独特性
    8.2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具有复杂性
        8.2.1 大五人格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8.2.2 自尊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8.2.3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8.2.4 亲子沟通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8.2.5 师生关系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8.2.6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8.2.7 生活事件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8.2.8 内、外因素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综合影响
    8.3 处境不利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具有特殊性
        8.3.1 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8.3.2 流动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教育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大学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及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大学生压力的研究综述
        2.1.1 压力的概念
        2.1.2 压力的测量
        2.1.3 大学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2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2.2.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2.2.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2.2.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2.2.4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3 心理资本的研究综述
        2.3.1 心理资本的概念
        2.3.2 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
        2.3.3 心理资本的测量
        2.3.4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
    2.4 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2.4.1 社会支持的概念
        2.4.2 社会支持的测量
        2.4.3 社会支持的理论
        2.4.4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程序
    3.6 数据搜集与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压力的现状
        4.1.1 大学生压力的总体状况
        4.1.2 大学生压力的性别差异
        4.1.3 大学生压力的年级差异
        4.1.4 大学生压力在专业上的差异
    4.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
        4.2.1 心理资本的总体状况
        4.2.2 心理资本的性别差异
        4.2.3 心里资本的年级差异
        4.2.4 心理资本在专业上的差异
    4.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4.3.1 大学生主观感的总体状况
        4.3.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4.3.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4.3.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专业上的差异
    4.4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
        4.4.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4.4.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4.4.3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4.4.4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专业差异
    4.5 大学生压力、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4.5.1 大学生压力、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4.5.2 大学生压力与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分析
        4.5.3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分析
    4.6 大学生压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4.6.1 大学生压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4.6.2 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4.6.3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5 分析与讨论
    5.1 大学生压力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
    5.2 大学生心理资本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
    5.3 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上的差异
    5.4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
    5.5 大学生压力、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探讨
        5.5.1 大学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5.2 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5.3 大学生压力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5.5.4 大学生压力、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5.5 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5.6 大学生压力、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探讨
        5.6.1 大学生压力与社会支持关系
        5.6.2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6.3 大学生压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6.4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6.2.1 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建议
        6.2.2 提高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建议
    6.3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及叙事团体辅导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提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主观幸福感
    2.2 负性生活事件
    2.3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
    2.4 主观幸福感、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
    2.5 叙事取向团体辅导
第三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第四章 叙事取向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过程
    4.4 研究结果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变量学讨论
    5.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关系的讨论
    5.3 叙事取向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弹性概述
        2.1.1 心理弹性的提出背景
        2.1.2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2.1.3 心理弹性的研究模型
        2.1.4 心理弹性的研究方法
    2.2 人际信任概述
        2.2.1 人际信任的研究历程
        2.2.2 人际信任的相关理论
        2.2.3 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
    2.3 主观幸福感概述
        2.3.1 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2.3.2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2.4 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5 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3.2 问题的提出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意义
        3.2.3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的选取
        3.3.2 测量工具
        3.3.3 施测过程和数据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4.1.1 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4.1.2 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
        4.1.3 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4.1.4 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4.2 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4.2.1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4.2.2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4.2.3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4.2.4 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第五章 讨论
    5.1 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5.1.1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
        5.1.2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特点
        5.1.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5.2 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2.1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5.2.2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2.3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2.4 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5.3 研究反思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其测量
    1.2 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其测量
    1.3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4 本研究的目标
2 方法
    2.1 文献搜索
        2.1.1 检索范围与方式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搜索结果
    2.2 文献特征编码
    2.3 效应值计算
    2.4 同质性检验
    2.5 出版偏倚检查
    2.6 数据管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总分的相关
    3.2 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结构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3.3 研究特征效应
        3.3.1 出版类型效应
        3.3.2 出版年代效应
        3.3.3 被试群体效应
        3.3.4 量表类型效应
4 讨论
    4.1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着相关
    4.2 被试群体对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相关的调节效应
    4.3 未来研究展望
5 结论

(7)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研究综述
    (一)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现状
        3. 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现状
        4.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与测量
        5.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小结
    (二)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研究综述
        1.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2.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理论研究现状
        3.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实证研究现状
        4.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结构与测量
        5. 关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研究小结
    (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关系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案
    (一) 研究主题及假设
        1. 研究主题
        2. 研究假设
    (二) 研究流程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方法及工具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工具
    (五) 数据统计及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果与分析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二)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结果与分析
        1.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总体状况
        2.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相关分析
    (四)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回归分析
        1.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的一元线性分析
        2.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综合讨论
    (一)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总体讨论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讨论
        2.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总体状况讨论
    (二) 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讨论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生源地的差异讨论
        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
        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专业上的差异讨论
        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讨论
        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家庭类型上的差异讨论
        7.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是否在校外兼职的差异讨论
        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月均生活费的差异讨论
        9.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父亲学历上的差异讨论
        1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母亲学历上的差异讨论
    (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关系讨论
五、研究结论
    (一)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二者的研究结论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
        2.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方面
        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关系方面
    (二) 建议
        1. 国家社会层面
        2. 学校管理层面
        3. 家庭教育层面
        4. 大学生自身层面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 研究不足
    (二) 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样本来源
    (三) 研究工具
        1. 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
        2. 大学生幸福感问卷
        3. 调查实施
        4. 数据统计
三、研究结果
    (一)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幸福感的整体状况
        1. 总体幸福感状况
        2. 大学生幸福感的各维度得分差异比较
    (二) 内蒙古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差异研究
        1.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2.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民族差异
        3.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4.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学科差异
        5.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与家庭所在地区差异
        6.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与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差异
        7.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差异
        8.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与恋爱状况差异
        9.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学校类型差异
四、讨论
    (一)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幸福感的整体状况
    (二) 大学生幸福感的差异讨论
        1. 性别与幸福感
        2. 民族与幸福感
        3. 年级与幸福感
        4. 专业与幸福感
        5. 生源地与幸福感
        6. 家庭经济状况与幸福感
        7. 独生子女与幸福感
        8. 恋爱与幸福感
        9. 学校类型与幸福感
五、研究结论

(9)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抑郁、自我控制的中介和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综述
    2.1 正念研究综述
        2.1.1 正念的概念界定
        2.1.2 正念水平的测量
        2.1.3 正念的相关研究
    2.2 抑郁的研究综述
        2.2.1 抑郁的概念界定
        2.2.2 抑郁的测量
        2.2.3 抑郁的相关研究
    2.3 自我控制研究综述
        2.3.1 自我控制的概念界定
        2.3.2 自我控制的测量
        2.3.3 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2.4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4.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2.4.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2.4.3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5 正念水平、抑郁、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5.1 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5.2 正念水平、抑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2.5.3 正念水平、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2.5.4 正念水平、抑郁、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2.6 已有研究不足
3 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4 研究假设
    3.5 研究方法
        3.5.1 研究对象
        3.5.2 研究工具
        3.5.3 施测程序
        3.5.4 数据搜集与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正念水平的现状以及差异检验
    4.2 大学生抑郁现状以及差异检验
    4.3 大学生自我控制现状以及差异检验
    4.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以及差异检验
    4.5 大学生正念水平、抑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4.5.1 大学生正念水平、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4.5.2 抑郁在大学生正念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4.6 大学生正念水平、抑郁、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4.6.1 自我控制对正念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调节效应检验
        4.6.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5 分析与讨论
    5.1 大学生正念水平现状以及差异分析
    5.2 大学生抑郁总体现状以及差异分析
    5.3 大学生自我控制总体现状和差异分析
    5.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以及差异分析
    5.5 大学生正念水平、抑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
        5.5.1 大学生正念水平、抑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5.2 抑郁在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5.6 大学生正念水平、抑郁、自我控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探讨
        5.6.1 自我控制对大学生正念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
        5.6.2 自我控制、抑郁对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5.7 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5.8 研究中的不足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社会支持
        1.1.1 社会支持的概念
        1.1.2 社会支持的测量
        1.1.3 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1.2 主观幸福感
        1.2.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2.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1.2.3 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1.3 积极情绪
        1.3.1 积极情绪的概念
        1.3.2 积极情绪的测量
        1.3.3 积极情绪研究现状
        1.3.3.1 积极情绪对个体心理状况的促进作用
        1.3.3.2 积极情绪对个体创造力促进作用
        1.3.3.3 积极情绪的认知促进功能
    1.4 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积极情绪的关系
        1.4.1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4.2 大学生积极情绪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4.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积极情绪的关系
    1.5 问题提出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4.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2.4.2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2.4.3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中文版(C-PANAS)》
    2.5 统计软件及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特点
        3.2.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3.2.2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3.3.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3.3.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4 大学生积极情绪的特点
        3.4.1 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总体状况
        3.4.2 大学生积极情绪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5 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积极情绪的相关性检验
        3.5.1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检验
        3.5.2 大学生积极情绪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检验
        3.5.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积极情绪的相关性检验
    3.6 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积极情绪的多元回归
        3.6.1 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3.6.2 社会支持对积极情绪的回归分析
        3.6.3 大学生积极情绪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3.7 积极情绪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间中介效应分析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 大学生积极情绪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4 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积极情绪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4.5 大学生社会支持、积极情绪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5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不足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D]. 黄毅.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2]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克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3]大学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及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D]. 杨清.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及叙事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赵晓妍.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5]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苏贵秀. 济南大学, 2014(02)
  • [6]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 宋佳萌,范会勇.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8)
  • [7]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D]. 经丽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8]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影响[J]. 侯振虎,Chieh LI,许晓芳.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01)
  • [9]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抑郁、自我控制的中介和调节作用[D]. 胡博松.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10]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D]. 万贺凝.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