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细胞UDP-GT活性及mRNA表达的研究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细胞UDP-GT活性及mRNA表达的研究

一、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细胞中UDP-GT活性和mRNA表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青川[1](1998)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UDP-GT和Beta-G基因表达及动物实验的研究》文中指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PIS),是肝胆外科较常见的疾病,手术取净率低而复发率高,临床上缺乏彻底治愈的手段。病因学研究初步结果表明PIS是一种多因素起源的疾病。概括起来有三个条件和一个中心环节,即胆汁中游离胆红素升高,钙离子浓度升高,助溶因子减少,通过胆红素钙沉淀溶解环节的紊乱生成结石。胆红素在体内代谢主要通过两个重要的酶,一个是催化游离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另一个是将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游离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酶(Beta-G),前者的活性降低或后者的活性升高,均可使胆汁中游离胆红素增加。本研究旨在观察肝细胞内UDP-GT和β-G基因表达 与PIS形成的关系。 一 PIS肝细胞内UDP-GT及其mRNA的变化 实验方法:(1)病例选择和标本收集:以术中见肝内胆管有褐色易碎结石定为PIS,共36例为患者组,其中男20例,女16例。选择非PIS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共7例,,其中胆囊息肉4例,胃癌3例,肝功化验均正常。术中取肝活组织液氮保存,胆囊胆

陈伟,杨文奇,孟翔凌,汪恭恕[2](2005)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学研究现状》文中指出

徐维宇[3](2019)在《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和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探究了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to-albumin ratio,FAR)在胆囊癌(gallbladdercancer,GBC)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154例于2005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了手术治疗的GBC患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明确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等生物学标记物的最佳临界值。单因素Kaplan-Meier法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被用来进行GBC患者预后相关的分析。结果:ROC曲线显示术前FAR的最佳临界值为0.08。术前FAR与年龄(P=0.045)、黄疸(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2)、肿瘤切缘状态(P<0.001)、T分期(P<0.001)、TNM分期(P<0.001)、CA199(P<0.001)以及白蛋白水平(P<0.001)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切缘状态[风险比(hazard ratio,HR):2.34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532-3.581,P<0.001],TNM 分期(P=0.035),术前白蛋白水平(HR=0.595,95%CI:0.385-0.921,P=0.020)和 FAR(HR:2.813,95%CI:1.765-4.484,P<0.001)是GB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FAR升高与GBC患者不良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着相关,而术前白蛋白水平升高是GBC患者的保护性预后因素。术前FAR作为一种易获取、高性价比且无创的指标,在临床上可用于预测GBC患者的预后。目的:本研究探讨了联合应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在胆囊癌(gallbladdercarcinoma,GB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4例GBC患者术后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确定术前血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来明确与GBC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根据通过多因素生存分析计算得到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值的相对值,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同时升高的GBC患者被分配得分为2.1;单独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患者得分为1,单独CA199水平升高的患者得分为1.1,而没有这两者异常的患者得分为0。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47g/L和25.45U/ml〇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 7JC平升高与更差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着相关(HR=1.71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14-2.627,P=0.014和HR=1.842,95%CI:1.111-3.056,P=0.018)。当我们把这两个参数结合起来应用时,ROC曲线下面积从0.735(仅限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0.729(仅限术前CA199)增加到0.765。当该组合变量被添加到多因素分析中时,联合应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P<0.001),肿瘤切缘(P<0.001)和TNM分期(P=0.010)是接受手术治疗的G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单独应用相比,联合应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可以作为术后GBC患者更有效的、独立预后生物标志物。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在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17年间在我院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54例GB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计数除以单核细胞计数,来计算患者术前血液样本的LM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LMR在GBC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中的最佳截断值。利用Kaplan-Meier方法来评估OS,并采用对数秩检验比较组间患者OS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得到与GBC患者OS相关的独立的预后指标。结果:ROC曲线表明术前外周血中LMR的最佳截断值为4.76。与LMR>4.76(风险比(hazard ratio,HR):0.39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l):0.265-0.602,P<0.001)的患者相比,必0岁且LMRS4.76的GBC患者OS明显更差;尽管如此,LMR的预后价值在整个研宄队列或60岁以上的患者中均未体现出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LMR的最佳截断值为4.21,与LMR>4.21(HR:1.830,95%CI:1.129-2.967,P=0.014)的患者相比,我们观察到在>60岁且LMRS4.21的患者中OS明显较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于年龄分层产生较高和较低的LMR截断值的生物标记物LMR为不同年龄段GBC患者的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272,95%CI:0.105-0.704,P=0.007;和HR:0.544,95%CI:0.330-0.895,P=0.017)。结论:术前LMR作为GBC患者术后OS的独立预后指标之一,其最佳截断值具有一定的年龄依赖性。背景: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作为一种全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认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IncRNA)和基因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微小RNA(microRNA,miRNA)从而在癌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ce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竞争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材料和方法:通过检索NCBI GEO数据库获得有关人类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IncRNA、miRNA和mRNA数据集表达数据。对上述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取交集以获得ICC差异表达的IncRNA、miRNA和mRNA。通过差异表达的IncRNA和mRNA共表达分析、miRNA靶基因预测分析和ceRNA关系整合的方法构建与ICC相关的ceRNA调节网络(ceRNA regulating network,ceRNET),并对网络中的差异表达mRNA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然后根据差异表达RNA的网络节点排名和在各GEO数据集之间的表达趋势是否一致,结合其倍数变化的对数值(logfold change,logFC)及ceRNA关系,以及既往在其他肿瘤中的研究结果,得到我们要验证的与ICC相关的核心调节通路。将此调节通路分别用ICC患者的10对新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10例外周血浆标本及10名配对的健康受试者的外周血衆标本和88例ICC患者的石错切片标本进行实时定星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验证。结果:构建的ICC相关ceRNET包含340个IncRNA-miRNA-mRNA调控关系,对ceRNET中的44个差异表达mRNA进行GO分析显示它们主要富集在“上皮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显示它们主要富集在“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RP11-328K4.1-hsa-miR-27a-3p-PROSl是本研究确定的与ICC相关的ceRNET中的核心调节通路。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对照,lncRNARPll-328K4.1在ICC患者的癌组织和外周血浆中显着低表达(p<0.05);hsa-miR-27a-3p在ICC患者的癌组织和外周血浆中显着高表达(p<0.05);mRNAPROSl在ICC患者癌组织中显着低表达(p<0.05),然而在外周血浆中无明显降低(p>〇.〇5)。mRNA对应的蛋白在ICC患者的癌组织中虽表达略有降低,但在ICC患者的外周血中表达确稍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C患者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相较于癌旁组织,PR0S1蛋白在癌组织中染色为阳性。结论:构建ceRNET是研宄ICC发病机制的有效手段,ICC的发生与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的调控有关,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参与了ICC的发病过程。IncRNA RP11-328K4.1的表达上调可通过海绵吸附作用去除致癌性miRNA hsa-miR-27a对mRNA PR0S1表达的抑制,从而发挥IncRNA RP11-328K4.1在ICC中的抑癌基因的角色。核心调节通路中的IncRNA RP11-328K4.1,miRNA hsa-miR-27a-3p和mRNA PR0S1均为ICC相关的ceRNET中的连接度较髙的中枢节点,是今后研究和发现ICC患者诊断、预后和治疗靶点的理想候选生物标记物。

康强[4](2019)在《Mortalin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内胆管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ortalin作为热休克蛋白70家族成员之一,参与多种细胞进程在,并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升高。目前肝内胆管癌中Mortalin具体作用不清,本实验通过临床组织、体外细胞株和裸鼠实验三个部分,阐述在肝内胆管癌肿瘤组织中Mortal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其对肝内胆管癌细胞侵袭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以及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的影响。第一部分:肝内胆管癌中Mortal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明确在肝内胆管癌肿瘤组织中Mortalin多种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Mortalin表达与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联和意义,了解Mortalin表达状况在肝内胆管癌病人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10例配对的肝内胆管癌肿瘤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中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套组织芯片和临床组织切片中Mortalin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Mortalin与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随访数据,进行生存预后分析明确Mortalin表达情况对肝内胆管癌病人中预后的影响,随后综合分析Mortalin联合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因素对肝内胆管癌病人生存预后中的意义。[结果]实时荧光定量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表明无论是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Mortalin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免疫组化检测肝内胆管癌肿瘤组织、正常肝脏组织和肝内正常胆管组织结果表明,在肿瘤组织中Mortalin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肝脏组织和肝内正常胆管组织;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组织高表达的Mortalin与肝内胆管癌TNM分期、肿瘤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ortalin高表达的病例总体生存率更低,在联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ortalin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高TNM分期病例总体生存率更差;Cox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ortalin可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作为肝内胆管癌患者总体生存预后因素之一。[结论]高表达的Mortalin与肝内胆管癌侵袭、转移以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第二部分:Mortalin表达与肝内胆管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目的]探讨Mortalin对体外肝内胆管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研究Mortalin 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肝内胆管癌细胞株中Mortalin的表达情况;过表达Mortalin慢病毒载体转染细胞株HCCC9810,慢病毒介导的短发卡RNA-Mortalin转染细胞株QBC939干扰Mortalin表达。Transwell检测肝内胆管癌细胞株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细胞划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MT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利用组织芯片,检测EMT相关蛋白snail,联合Mortalin染色进行生存曲线绘制分析。将不同处理Mortalin后的细胞株注射到裸鼠体内,观察Mortalin干扰和过表达后在动物体内成瘤的情况,测定裸鼠体内肿瘤中相关蛋白。[结果]过表达HCCC9810细胞中的Mortalin后,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EMT相关蛋白检测结果表明,HCCC9810细胞上调Mortalin表达后,E-cadheirn表达显着受到抑制,间质表型vimentin和N-cadheirn明显上调,EMT重要转录因子snail和slug同样明显上调;QBC939细胞Mortalin干扰下调后间质表型N-cadherin,EMT重要转录因子slug也明显下调;裸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HCCC9810细胞过表达Mortalin表达后裸鼠体内成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增加,QBC939细胞干扰Mortalin表达后裸鼠体内成瘤体积和重量显着受到抑制;测定裸鼠体内瘤体蛋白结果显示,在Mortalin表达上调瘤体组织中N-cadherin上调,E-cadheim下调,在Mortalin下调瘤体组织中N-cadherin下调,E-cadheim上调;在临床病理组织切片EMT转录因子snail检测联合Mortalin分析总体生存情况显示,当Mortalin和snail同时高表达的病例总体生存率更差。[结论]高水平的Mortalin可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诱导肝内胆管癌EMT。第三部分:Mortalin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和诱导EMT[目的]探讨Mortalin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关系,及其对肝内胆管癌细胞EMT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处理前后HCCC9810和QBC939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变化,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过表达Mortalin细胞株HCCC9810-Mortalin抑制PI3K活性,检测处理前后各组细胞间细胞侵袭、迁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EMT相关蛋白。[结果]过表达HCCC9810细胞中的Mortalin后,细胞信号通路PI3K/AKT/mTOR 蛋白 p-p85、p-Akt 和 p-mTOR 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QBC939细胞干扰Mortalin表达后p-p85、p-Akt和p-mTOR磷酸化水平显着抑制;采用LY294002处理过表达Mortalin细胞株HCCC9810-Mortalin后,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与HCCC9810-Mortalin组相比显着降低,而与HCCC9810-n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结果表明,采用LY294002处理过表达Mortalin细胞株 HCCC9810-Mortalin 后,较 HCCC9810-Mortalin 组细胞相比 p-Akt、p-mTOR、slug、vimentin 和 N-cadheirn 均显着降低,E-cadherin 明显增加,与 HCCC9810-nc组相比 p-Akt、p-mTOR、slug、vimentin、N-cadheirn 和 E-cadherin 无明显差异。[结论]Mortalin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肝内胆管癌细胞EMT

赵青川,樊代明,李开宗,惠宏襄,肖冰,岳树强[5](1998)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细胞中UDP-GT活性和mRNA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活性变化和该酶 mRNA 表达情况,在基因水平探索该病的发展机理。方法 (1)用 UDP-葡萄糖醛酸和2-氨基酚为底物,测定肝组织匀浆 UDP-GT 活性。同时葡萄糖6-磷酸脂酶作为参照物,进行活性测定:(2)地高辛标记 cDNA 探针与肝细胞内提取的 RNA 进行斑点杂交,薄层扫描仪进行定量,观察 mRNA 的表达。结果患者组27%的病人 UDP-GT 活性降低,而正常对照组仅有14%的病人降低;UDP-GT mRNA的表达虽有降低趋势,但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着。结论部分肝内胆道结石患者的发病可能与 UDP-GT 活性降低有关:UDP-GT mRNA 表达在量方面无显着差异,是否在 mRNA 编辑和翻译过程有变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吴靖邦[6](2019)在《miR-424-5p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肝脏原发性肿瘤中仅次于肝细胞肝癌(HCC)的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胆管细胞癌是一类致死性胆管上皮性肿瘤,肝内胆管细胞癌在肝实质发生发展。肝内胆管细胞癌多为晚期发现,且预后较差。然而关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阐明。MicroRNAs(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小RNA。它们通过结合于靶基因的3’UTR区域来参与调节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miRNAs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增殖、凋亡、侵袭转移、自噬等过程。也有不少文献报道microRNAs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耐药。miR-424-5p目前已在多种肿瘤中被报道参与肿瘤进展,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此外,miR-424-5p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鲜有报道,而且其对肝内胆管癌的影响也尚不清楚。因此,探索miR-424-5p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作用和机制,可能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治疗研究提供一个不错的策略。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miR-424-5p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其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我们进一步研究了 miR-424-5p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寻找其发挥作用的相关机制以及靶基因,同时研究其靶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作用。方法首先,我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探究miR-424-5p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C)和胆管癌细胞系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其次,我们利用miR-424-5p mimics或inhibitors来过表达或抑制miR-424-5p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过表达miR-424-5p的肝内胆管癌细胞。接着,我们采用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来研究miR-424-5p对肝内胆管癌细胞体外的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运用CCK-8实验、EdU实验、集落形成实验等方法研究miR424-5p对肝内胆管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小鼠/裸鼠尾静脉肺转移模型研究miR424-5p对肝内胆管癌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利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研究其对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随后,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网站预测可能的miR-424-5p的靶基因,并且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然后,我们运用细胞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分析miR-424-5p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最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验证miR-424-5p靶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其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1.在随机选取的30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例中,我们发现肝内胆管细胞癌肿瘤组织中的miR-424-5p表达量明显低于对应的癌旁组织。相对于永生化的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C细胞,在我们拥有的3株胆管癌细胞系中,miR-424-5p的表达量均显着降低。2.在细胞体外功能研究中,我们发现,过表达miR-424-5p可以明显抑制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而miR-424-5p几乎不影响肝内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3.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网站(miRDB,TargetScan,starBase 2.0)预测出ARK5(NUAK1)是miR-424-5p的靶基因,并且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证实,miR-424-5p可以与ARK5的3’UTR区结合,并且可以下调ARK5的表达水平。4.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中抑制ARK5的表达水平之后,肝内胆管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显着降低,上皮表型标记物E-Cadherin等明显增加,而间质表型标记物N-Cadherin、Claudin-1等显着减少。5.与miR-424-5p的表达相反,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样本中,ARK5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通过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ARK5高表达与较差的生存预后相关。结论1.相较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上皮细胞,miR-424-5p在肝内胆管癌组织和肝内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2.miR-424-5p可以抑制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3.ARK5被证明是miR-424-5p的靶基因,并且在miR-424-5p引起的转移能力抑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参与抑制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转移能力。4.miR-424-5p通过抑制ARK5的表达水平降低mTOR的磷酸化水平,抑制mTOR通路活性,从而降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转移能力。

赵礼金[7](2010)在《LPS诱导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及其分子机制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Hepaticlithiasis),即肝胆管结石病,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分布在华东、西南、中南地区。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已有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表明肝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以往对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病的基础研究多集中在胆石的成因方面,而从胆管上皮细胞去探讨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成因机制较少报道。胆管纤维化是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其机制不清。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的间质细胞过程。它以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及间质特性的获得为重要特征,具体包括:细胞粘附分子(E-钙粘蛋白)表达减少;角蛋白为主的细胞骨架转变为波形蛋白(Vimentin)为主的细胞骨架,从而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TGF-β1是一种公认的的诱导EMT发生的细胞因子,它对细胞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往往伴随着细胞形态特征从上皮细胞向间叶细胞的转化。由于EMT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有关,因此关于EMT在肿瘤方面研究较多,也有关于EMT在良性病变的报道与研究,如在肝脏纤维化、肾小管纤维化等方面。Helen等人最近报告了在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存在着EMT现象,并且用相应的阻断剂能抑制EMT发生或逆转。Ho-Soon Choi等报告,用LPS剌激胆囊上皮细胞,能使胆囊上皮细胞中TGF-β1mRNA表达增加。这些研究说明在胆道系统中,胆管上皮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LPS)可能发生EMT。因此我们推测在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形成机制中胆管上皮细胞可能发生EMT。为了检验我们的假想,本实验设计如下:首先,在肝胆管结石组织标本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上皮性标志物(E-cadherin、α-catenin)、间叶性标志物(Vimentin、α-SMA)在胆管上皮细胞中的的表达,并评价其临床意义;然后,在体外用人肝胆管上皮细胞(HIBEpiC)与LPS共培养,模仿胆道感染早期的变化,观察胆管上皮细胞能否发生EMT转化,分别用阻断及RNA干扰技术,来检测胆管上皮细胞发生EMT是否经过TGF-β1/Smads信号通路,以期探讨肝胆管上皮细胞发生EMT的可能机制。为了检验在活体内LPS能否使肝胆管上皮细胞发生EMT,我们选用SD大鼠,从胆总管注入一定剂量的LPS,在相应时段取胆管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皮标志物和间叶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1.31例原发性肝胆管结石胆管上皮细胞中E-cadherin、α-catenin表达阳性主要表现为胞膜呈棕黄色连续线性染色,也可见在胞浆中表达。呈正常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74.2%,表达缺失率为32.3%、25.8%。Vimentin在中、大等胆管上皮细胞中11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5.5%。α-SMA有9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29.0%。TGF-β1阳性表达率为38.7%,Smad2/3阳性率为48.4%。Smad 2/3蛋白主要在小胆管上皮细胞核中表达。以上表明,在肝胆管结石胆管上皮细胞中上皮标志物表达缺失,间叶标志物表达阳性,提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形成过程中胆管上皮细胞可能发生了EMT,且可能是通过TGF-β1-Smad 2/3信号通路传导的。2.LPS刺激人肝内胆管上皮(HIBEpiC )24 h后可测到明显的TGF-β1表达,继续培养至48 h,TGF-β1 mRNA表达到高峰,72 h后开始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说明LPS可促使胆管上皮细胞TGF-β1的释放,且在48 h释放达高峰。3.PCR检测:上皮标志物E-cadherin mRNA的表达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降低,在72 h时更明显。而S100A4和α-SMA的mRNA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明显上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PS刺激后,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S100A4和α-SMA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与其mRNA表达水平一致。提示:LPS能诱导HIBEpiC发生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4.在加入LPS的细胞培养基中用紫杉醇(PT)预处理后,TGF-β1、Smad2、Smad3 mRNA表达明显下降,特别是在48 h最明显,与处理前相比,分别下降了60%、36%和28%。这说明,TGF-β1的特异阻断剂PT能阻断其信号通路TGF-β1- Smad2/3中TGF-β1的表达。表明:LPS诱导HIBEpiC发生EMT可能是通过TGF-β1- Smad2/3信号通路传导的。5.转染siRNA Smad2/3 DNA片断48 h后,荧光强度最强,72 h荧光强度逐渐减弱,细胞转染效率78%。荧光定量PCR发现,siRNA Smad2/3 DNA片断转染的胆管上皮细胞中的Smad2/3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而其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在转染后表达明显上调,在48、72 h分别上调了64%和20%,间叶标志物S100A4和α-SMA表达明显下调。其中以Smad2/3基因沉默效果最好,在2时相点转染后,其表达下调90%以下。Western blot结果示:与干扰以前相比,48、72 h 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分别升高了40%、20% ,S100A4和α-SMA表达则下降,在48 h分别下降了20%、35%,在72 h S100A4和α-SMA表达分别下降了21%、44%。48 h与72 h相比,72 h的S100A4和α-SMA沉默效果最好。进一步提示:LPS诱导HIBEpiC发生EMT可能是通过TGF-β1- Smad2/3传导的,而且,Smad2/3为该信号通路中的关健基因。6.LPS剌激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后,胆管上皮细胞中间叶标志物(S100A4、α-SMA)蛋白异常阳性表达,而上皮标志物表达缺失。提示:LPS在体内可以诱导胆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结论:1.在原发性肝胆管结石胆管上皮细胞中存在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2.LPS可诱导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并且可能是通过TGF-β1-Smad2/3信号传导的。3.在活体内,LPS可诱导胆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

彭滔[8](2019)在《GATA6/LOXL2复合体以及MACC1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胆管癌(CCA)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常见肝胆系统肿瘤,预后差,其总体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对于早期CCA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只有部分患者(约35%)适合于具有疗效的外科切除。因此,更好地深入了解CCA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将有助于寻找新的分子靶点治疗CCA。血管生成是由已有的血管系统形成新的血管过程,已成为恶性肿瘤的一个公认标志。肿瘤通过生成的血管提供营养和氧气维持迅速的生长和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与许多实体癌的肿瘤血管密度有关。高微血管密度(MVD)的实体瘤患者比低微血管密度的实体瘤患者生存期短。抗血管生成治疗已被临床应用于各种实体瘤,包括CCA。尽管如此,抗血管生成治疗对癌症的临床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而且临床副作用、细胞毒性、耐药和患者复发率均较高。因此,迫切需要理解血管生成的新机制。GATA结合蛋白6(GATA6)是GATA结合蛋白家族的一员,包含两个高度保守的含锌指转录因子。在胚胎发育期间GATA6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其他组织的增殖、分化和发育至关重要。肿瘤发生与胚胎期基因激活密切相关,GATA6的过度表达可促进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以及胆管癌的进展。一些研究表明GATA6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但其分子机制尚未研究。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是细胞外基质(ECM)修饰酶LOX家族的成员,其家族包括原型LOX和四种不同的LOX样蛋白(LOXL1、LOXL2、LOXL3和LOXL4)。LOXL2的C端区域负责其酶活性,N端包含四个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的清道夫受体(SRCR),这些区域被认为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核内LOXL2可与某些转录因子协同调节上皮间质转换(EMT),促进肿瘤转移。此外,靶向抑制LOXL2可降低肿瘤和眼科疾病的血管生成。然而,在CCA中LOXL2的血管生成机制尚未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2009年首次通过全基因组在人类结肠癌组织和转移组织中搜索差异表达的基因而被发现。既往已有报道,MACC1 mRNA表达可能是结直肠癌、肺腺癌、胰腺癌、肝门部胆管癌复发及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指标。MACC1通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c-Met/MAPK信号通路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性。先前的研究表明MACC1参与胃癌和宫颈癌的血管生成。然而,MACC1与CCA中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尚未被研究。在我们的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ATA6可能与VEGFA的启动子区域结合。我们证实了GATA6转录调控了VEGFA的表达,并阐明了一种新的CCA血管生成机制,LOXL2与GATA6结合,上调VEGFA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也发现CCA中MACC1和VEGFA显着上调,并且MACC1和VEGF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我们进一步证实了MACC1调控VEGFA的表达和分泌,促进了CCA细胞的血管生成。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分析TCGA和GEO数据库中GATA6和LOXL2的mRNA表达,以及与VEGFA的相关性。2.收集2013年至2016年西南医院手术切除91例CCA和31例癌旁患者的样本。这些患者术前或术后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通过中国芯超公司将91例癌组织和31例癌旁石蜡样品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TMA),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GATA6、LOXL2、VEGFA和MVD(CD34)在TMA上的表达水平。3.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GATA6/LOXL2表达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在TMA中分析了GATA6/LOXL2表达与VEGFA表达和MVD的相关性。4.实时定量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干预GATA6和LOXL2表达后对VEGFA的影响。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GATA6和LOXL2在胆管癌细胞的共定位。采用免疫共沉淀法(Co-IP)分析了GATA6与LOXL2的相互作用。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法(ChIP)分析了GATA6与LOXL2转录激活VEGF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VEGFA的分泌水平。通过基质胶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对血管生成的影响。5.我们构建了两个缺失或保留SRCR结构域的LOXL2缺失突变体(Flag-LOXL2-Δ1:删除氨基酸548-774;Flag-LOXL2-Δ2:删除氨基酸1-547)和全长LOXL2(Flag-LOXL2-full),以进一步探讨LOXL2和GATA6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Co-IP实验检测不同的LOXL2突变体与GATA6的相互作用,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不同的LOXL2突变体对VEGFA启动子活性影响。6.我们利用裸鼠皮下肿瘤进一步验证GATA6/LOXL2复合体对VEGFA的调控及对血管生成、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手术切除皮下肿瘤,然后进行测量。肿瘤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HE)和IHC染色。第二部分1.TCGA(网址:https://cancergenome.nih.gov/)和GEO(网址:https://www.ncbi.nlm.nih.gov/geo/)的数据,进入编号:GSE76297,GSE89749,数据库是免费公开下载的。比较CCA组织与正常组织间MACC1和VEGFA的mRNA表达差异,并分析MACC1与VEGFA表达的关系2.2010年至2016年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的122例CCA患者中,有31例癌旁组织标本。2018年手术中获得7例成对的CCA和癌旁组织,并立即保存在液氮中。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新辅助化疗或肝移植。采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7对CCA中MACC1和VEGF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石蜡包埋CCA样品中MACC1、VEGFA和MVD(CD34)的表达水平。3.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MACC1和VEGFA表达与总生存率的关系,分析MACC1表达与VEGFA表达及MVD的关系。4.采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预MACC1表达对VEGFA的影响。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MACC1和VEGFA表达的定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VEGFA的分泌水平。HUVECs成管实验分析各组血管腔形成的差异。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数据中分析发现GATA6和LOXL2的mRNA表达在胆管癌中上调,并且与VEGFA的表达相关。2.免疫组化分析表明GATA6主要在细胞核表达,而LOXL2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都表达。两种蛋白染色方法的评分只计算核内表达。在TMA中所有癌旁标本的胆管上皮GATA6、LOXL2和VEGFA染色均为阴性。在TMA中的癌组织,38例GATA6和LOXL2弱阳性或强阳性样本定义为双阳性,标记为GATA6/LOXL2阳性;28例定义为双阴性,标记为GATA6/LOXL2阴性。VEGFA表达在细胞浆中。免疫组化观察到VEGFA阳性表达(35/66)和阴性表达(31/66)。CD34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并标记MVD。在38个GATA6/LOXL2阳性和28个GATA6/LOXL2阴性染色样本中,MVD的平均值(定义为截止值)为23.69/mm2。免疫组化观察到高MVD(40/66)和低MVD(26/66)。3.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与GATA6/LOXL2阴性的CCA患者相比,GATA6/LOXL2阳性的CCA患者总生存率更差(log rank P=0.01),无病生存率更短(log rank P=0.02)。利用Cox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肿瘤位置、TNM分期和GATA6/LOXL2表达的危险比(HRs),我们观察到GATA6/LOXL2的表达是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HR=1.871,95%CI=1.070-3.271,P=0.028;HR=1.781,95%CI=1.013-3.129,P=0.045)。另外,TNM期(ⅢⅣ)是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另一个独立预测因子(HR=2.333,95%CI=1.3114.150,P=0.004;HR=1.861,95%CI=1.0533.291,P=0.033)。在TMA中的同一样本,我们观察到38个GATA6/LOXL2阳性组织中有25个(65.8%)VEGFA阳性组织,27个(71.1%)高MVD组织。因此,GATA6/LOXL2与VEGFA(P=0.02)和MVD(P=0.04)呈正相关。4.细胞实验表明GATA6和LOXL2敲除可显着降低QBC939细胞中的VEGFA蛋白水平,GATA6和LOXL2过表达可增加RBE细胞中的VEGFA蛋白水平。在CCA细胞中也观察到相同的mRNA水平变化。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表明,GATA6位于细胞核内,LOXL2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这些结果与CCA组织的IHC结果一致。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了GATA6和LOXL2在CCA细胞系中相互结合,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转录调节VEGFA的表达和分泌,促进了血管的形成。5.基于Co-IP实验结果,在CCA细胞中,GATA6与LOXL2的SRCR结构域结合不依赖于催化结构域。并且,Flag-LOXL2-Δ1和Flag-LOXL2-full增加了VEGFA启动子活性;然而,LOXL2-Δ2没有增加VEGFA启动子活动。此外,QBC939细胞中GATA6或LOXL2的下调降低了LOXL2与GATA6的相互作用。基于这些结果,说明LOXL2的SRCR域与GATA6相互作用,增加VEGFA启动子活性。6.体内分析进一步验证了GATA6/LOXL2可促进VEGFA的表达、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第二部分1.与正常对照组织相比,数据集中CCA组织和配对的癌旁组织中MACC1和VEGFA显着上调。在TCGA、GSE76297和GSE89749数据集中,MACC1与VEGFA显着相关。2.与癌旁组织比较,7例冰冻CCA组织中MACC1和VEGFA的蛋白和mRNA水平均升高。免疫组化显示,CCA患者中,MACC1高表达和VEGFA高表达分别为53.3%(65/122)和54.9%(67/122)。MACC1/VEGFA共同高表达43例,MACC1/VEGFA共同低表达33例。然而,所有31例癌旁组织中MACC1和VEGFA均为低表达。122例CCA患者中,高MVD 56例(45.9%),低MVD 66例(54.1%)。3.Kaplan-Meier分析显示,MACC1和VEGFA的高表达与总生存率降低显着相关(log-rank P<0.01和P<0.05)。MACC1-高/VEGFA-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也低于MACC1-低/VEGFA-低表达组(log-rank 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MACC1和淋巴结转移是CCA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高MACC1表达的CCA组织中有66.2%(43/65)高表达VEGFA(P<0.01),高MACC1表达的CCA组织中有60%(39/65)高MVD。4.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显示,MACC1和VEGFA在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qPCR证实敲除MACC1可显着下调两种CCA细胞系VEGFA的蛋白和mRNA表达。ELISA结果表明,MACC1敲除显着降低了VEGFA的分泌水平。HUVECs成管实验显示,在两组CCA细胞中,MACC1敲低组的条件培养基的成管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1)。研究结论:总之,我们的研究证明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即LOXL2和GATA6相互作用促进血管生成,复合体结合在VEGFA的启动子区域从而增强VEGFA的表达,促进了血管生成以及促进肿瘤生长。小分子细胞渗透性抑制剂治疗CCA以及患者分层的预后标记候选可能具有很大的价值。除此之外,我们也发现CCA中MACC1和VEGFA表达上调,而MACC1和VEGFA的高表达预示着较差的生存率,并且MACC1是一个独立的生存预测因子,通过上调VEGFA促进CCA血管生成。

文乐[9](2019)在《苗药结石草保肝排石利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运用经典的肝损伤、胆固醇结石和利胆模型,分别考察结石草(Incarvillea arguta Royle)在保肝、排石、利胆等方面的作用;通过UHPLC-Q-TOF-MS/MS技术对结石草中的化学组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1)采用灌胃ANIT(60 mg·kg-1)橄榄油溶液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方法,研究了结石草总提物及总生物碱部位的保肝作用,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和游离胆红素(DBIL)的含量;检测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RT-PCR检测肝组织中FXR,CYP7A1,BSEP,MRP2 mRNA的表达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2)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小鼠造成胆固醇结石模型,研究结石草的排石作用,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的水平,并测量LXR-α、SRBI mRNA相对表达量。(3)采用正常大鼠胆总管引流的方法,研究结石草利胆作用,测定胆汁中TBIL、TC、TBA水平,并测量LXR-α、BSEP、MRP2 mRNA的相对表达量;(4)对结石草进行成分鉴定,采用UHPLC-Q-TOF-MS/MS,YMC-ULtraHT Pro C18色谱柱(100mm×3 mm,2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保留时间、精确分子离子峰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流速0.4 mL·min-1,柱温37℃,检测波长254 nm。结果:(1)结石草各剂量组均可显着降低肝脏血清中ALT,AST,ALP,TBA,TBIL,DBIL水平,显着升高小鼠肝匀浆中SOD和GSH的含量,同时降低MDA水平,结石草各组均能显着升高肝组织中FXR,MRP2 mRNA相对表达量,且高剂量组可显着升高BSEP mRNA相对表达量,并能显着降低CYP7A1的mRNA相对表达量。病理切片显示结石草各组能显着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2)结石草总提物高剂量组、总生物碱高剂量组能显着升高血清中HDL-C水平,并显着降低TC、TG水平,对LDL-C的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并能显着降低LXR-α、SRBI mRNA相对表达量。(3)与正常大鼠比较,结石草总提物高剂量组、生物碱部位高剂量组能显着增加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并能降低胆汁中TBIL、TC水平,但对TBA含量没有明显改变;总提物高剂量组MRP2、BSEP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生物碱部位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LXR-α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BSEP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4)采用UHPLC-Q-TOF-MS/MS技术初步鉴定了结石草中6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O-methylcorypalline、N-methylcorydaldine、Boldine dimethyl ether、Lysicamine、Berbine、Piperine,2个黄酮类成分,分别为Quercetin、Luteolin。结论:结石草具有显着的保肝、排石、利胆作用,其保肝机制为增加胆汁酸的合成与转运;其排石机制为通过降低总胆固醇的含量,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同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来降低胆固醇结石的生成率;其利胆机制为增加胆汁流量和改变胆汁成分;UHPLC-Q-TOF-MS/MS方法能快速鉴别结石草中的化学成分,简单,快速,为结石草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俞渊[10](2019)在《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医疗技术水平亦随之得到较大提高,原发性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HL)作为我国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其病因繁杂,涉及因素与环节较多,其中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为其主要病理过程,而胆汁性肝硬化和胆管细胞癌是疾病反复进展的最终结局。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及干预机制,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则为对症干预的首选措施,但治疗后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尤以年轻患者较为常见,以致于不得不进行再次,甚或是多次手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深入探明该病发病机理,并针对关键靶位形成有效治疗手段,对患者自身乃至社会发展而言都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一方面以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对其血液相关指标进行观测,并对胆汁进行代谢组学的分析及特征检测,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另外一方面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明确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特征及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靶位,以期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提供更深刻的科学依据。(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14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治疗组)-72例和消炎利胆片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7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证候评分、彩色多普勒上腹部检查,观察胆囊壁和胆结石变化情况、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常规指标检测、胆汁内源性代谢物特征改变,最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研究以大鼠胆管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内毒素(LPS)炎性致敏胆管细胞,于48h、72h分离大鼠胆管细胞,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检查胆管细胞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及IL-6和TNF-αmRNA表达情况,从细胞水平阐释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影响。实验(二)以LPS刺激胆管细胞构建模型基础,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miRNA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分离并培养大鼠胆管细胞,转染miRNA过表达质粒或抑制表达质粒,研究以LPS诱发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行研究,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研究方法,以qRT-PCR验证靶mRNA表达,miRNA芯片技术结合多元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索DHLX通过miRNAs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元调控机制。(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有效率69.40%;对照组有效率51.4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证候积分降低名称,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证候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胆囊B超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透声差、壁毛糙、壁厚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胆汁透声差、壁毛糙的改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4;χ2=4.76,p=0.03);对胆囊壁增厚的治疗情况无明显差异(χ2=1.83,p=0.24);两组患者胆囊结石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胆囊结石有效率58.30%;对照组有效率40.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WBC、CRP、ALT、AST、TBIL、DBIL、TBA、T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对照组同一趋势,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主成分集中于椭圆形95%CI内,治疗前主要分布在右侧,治疗后主要分布左侧,同时,可见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代谢物主要分布于左侧的上象限,对照组分布于左侧下象限。胆汁内源性代谢物峰的匹配度均大于800,且未超过1000,可见结果较为可信。组间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丙氨酸、柠檬酸、甘氨酸、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部分指标如乳酸、谷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LDL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代谢物丙氨酸、柠檬酸、乳酸、谷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6)安全性观察: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的复查,主要为心电图、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出现3例(4.17%)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7.1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观察D组的增值率最高,达95%,也就是LPS(5ug/ml)+DHLX(1mg/ml)浓度,从而确定该浓度配置为DHLX 1mg/ml是直接胆管细胞炎性实验(LPS 5ug/ml)的较佳浓度。(2)与空白组比较,LPS对照组、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均增加明显,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对照组比较,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中药组比较,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3)与空白组比较,LPS刺激后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显着增高,DHLX干预处理胆管细胞后IL-6及TNF-αmRNA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可见,LPS处理组及LPS+大黄灵仙方处理组,差异表达miR散点分布存在不一致性。(5)将比较所产生的差异表达情况绘制火山图,对差异miR进行靶基因预测,取交集,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大黄灵仙胶囊作用的miR通路集中于TLR4/NF-κB/MAPK通路,基因功能集中于EMT上。(6)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miR-140-5p、miR-146a-5p、miR-30b-3p等30个miRNAs表达。(7)将预测得到的靶基因(4517个)进行G0分析,DHLX可影响胆管细胞信号转导、有机化合物反应及缺氧应激等生物学过程,调节细胞质、内质网及膜筏等细胞组份,调控信号转导活性、转录调控区的DNA结合及电压门控钾通道活性等分子生物功能。(8)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cAMP、cGMP-PKG、HIF-1及TNF-α等信号通路,参与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9)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可对rno-miR-140-5p、rno-miR-152-3p、rno-miR-221-3p及rno-miR-30b-3p的表达进行调控,影响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程。(四)研究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与消炎利胆片均可有效防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但大黄灵仙胶囊效果更佳。2.大黄灵仙胶囊可有效改善胆囊的炎症状态,有一定的排出泥沙样结石的作用,调控血液中血脂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从结石成因上防止致石性胆汁分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3.大黄灵仙胶囊可调控胆管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IL-6及TNF-αmRNA表达,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减缓疾病进展。4.大黄灵仙胶囊可通过调控miRNAs表达,影响诸多信号转导通路,如HIF-1、cGMP-PKG、TNF-α、PI3K/Akt等,并参与其中的生物过程,从而证实了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多维调控过程。

二、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细胞中UDP-GT活性和mRNA表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细胞中UDP-GT活性和mRNA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肝内胆管结石患者UDP-GT和Beta-G基因表达及动物实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语表
前言
文献回顾
主要实验材料
第一部分 PIS患者肝细胞内UDP-GT mRNA表达的研究
第二部分 PIS患者肝细胞内β-Glucuronidase mRNA表达的研究
第三部分 诱导UDP-GT高表达的药物对豚鼠胆石形成的影响
第四部分 几种RNA定量分析方法初步比较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2)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学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病因

(3)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和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
    第一章 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在胆囊癌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联合应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在胆囊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术前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对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意义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中附表
综述一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竞争性内源性RNA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Mortalin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内胆管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肝内胆管癌中Mortal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ortalin表达与肝内胆管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ortalin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内胆管癌迁移及侵袭能力和诱导EM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miR-424-5p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iR-424-5p在肝内肝胆管细胞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miR-424-5p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
        3.2 miR-424-5p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系中表达明显降低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miR-424-5p抑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转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miR-424-5p mimics的作用效率
        3.2 miR-424-5p抑制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的转移
        3.3 过表达miR-424-5p不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的增殖
        3.4 过表达miR-424-5p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EMT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miR-424-5p通过抑制ARK5的表达来发挥生物学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miR-424-5p通过抑制ARK5的表达发挥生物学作用
        3.2 构建ARK5低表达稳定转染细胞株
        3.3 低表达ARK5可以抑制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3.4 低表达ARK5不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的增殖
        3.5 过表达ARK5可以促进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3.6 低表达ARK5抑制肝内胆管细胞癌EMT和mTOR磷酸化
        3.7 ARK5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预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管细胞癌概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LPS诱导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及其分子机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LPS 诱导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及其分子机制初步探讨
    前言
    第一部分 上皮-间叶性标志物在肝胆管结石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LPS 剌激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叶表型转化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LPS 剌激SD 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叶表型转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肝胆管结石的外科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8)GATA6/LOXL2复合体以及MACC1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GATA6/LOXL2 复合体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数据库中分析GATA6和LOXL2 在胆管癌中的表达以及与VEGFA的相关性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GATA6/LOXL2 的表达与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GATA6/LOXL2 复合体转录调控VEGFA的表达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GATA6/LOXL2 复合体上调VEGFA分泌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
        5.1 材料与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本部分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ACC1 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分析MACC1和VEGFA在胆管癌中表达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分析MACC1和VEGFA的表达与病人预后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MACC1 上调VEGFA的表达并促进血管生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本部分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苗药结石草保肝排石利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胆石症实验动物模型及其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1 胆固醇结石的造模方法及中药治疗
        1.1 胆固醇结石的造模方法
        1.2 胆汁中成分与胆固醇结石的关系及中药治疗
    2 胆色素结石的造模方法及中药治疗
        2.1 胆色素结石的造模方法
        2.2 胆汁中成分与胆色素结石的关系及中药治疗
    3 胆管感染及相关中药治疗
    4 胆管动力学系统机制的影响及其中药治疗
    5 小结与展望
        5.1 迫切需要对动物模型进行改良
        5.2 关注中药的机制研究
第二章 结石草及其总生物碱对ANIT所致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药物的制备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生物碱含量测定
        2.2 动物分组与处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结石草提取物对小鼠血清ALT,AST,ALP,TBA,TBIL,DBIL水平的影响
        3.2 结石草提取物对小鼠肝匀浆SOD,MDA,GSH水平的影响
        3.3 结石草提取物对小鼠肝组织FXR,MRP2,BSEP,CYP7A1 mRNA表达的影响
        3.4 结石草提取物对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切片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结石草及总生物碱对胆结石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 材料
        1.1 药物的制备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指标检测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结石草各剂量组对胆结石模型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3.2 结石草各剂量组对胆结石模型小鼠胆囊成石率的影响
        3.3 结石草对胆结石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结石草提取物对胆结石小鼠肝组织LXR-α,SRBI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结石草及其总生物碱对正常大鼠利胆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药物的制备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指标检测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结石草各剂量组对正常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3.2 结石草各剂量组对正常大鼠胆汁成分的影响
        3.3 结石草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肝组织LXR-α,BSEP,MRP2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液质联用鉴定结石草中化学成分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药物与试剂
    2 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 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结石草化学成分解析
        3.2 结石草的质谱裂解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10)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 引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判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
        3.6 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
        3.7 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3.7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胆管细胞实验的较佳浓度
        5.2 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
        5.3 DHLX下调炎性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
    实验二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3.7 miRNA芯片检测及分析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芯片杂交前RNA及芯片扫描数据质控合格
        5.2 DHLX可作用LPS刺激后BDECs下游miR,调控下游通路
        5.3 DHLX可调控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多个miRNA表达
        5.4 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调控的miRNAs
        5.5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GO分析
        5.6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KEGG PATHY分析
        5.7 RT-PCR验证关键miRNA
讨论
    1 中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1.3 临床运用
        1.3.1 内服方药
        1.3.2 中医外治
        1.4 机制探讨
    2 现代医学对胆结石的认知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方法
        2.2.1 口服药物
        2.2.2 手术治疗
    3 导师治疗胆结石的主要学术思想
        3.1 从肝论治胆结石,肝胆同治
        3.2 重视清热利湿,攻补兼施
    4 大黄灵仙胶囊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结石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总体疗效评价
        5.3 B超影像学改变分析
        5.4 血液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5.5 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改变分析
        5.6 安全性分析
    6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7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一: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二:胆石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钩沉
        参考文献
附录一:胆石症诊断标准
附录二:胆石症疗效判定标准
附录三:主要缩略词
博士就读期间的论文发表、科研立项和学术活动等情况
致谢

四、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细胞中UDP-GT活性和mRNA表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肝内胆管结石患者UDP-GT和Beta-G基因表达及动物实验的研究[D]. 赵青川. 第四军医大学, 1998(02)
  • [2]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学研究现状[J]. 陈伟,杨文奇,孟翔凌,汪恭恕.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5(03)
  • [3]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和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 徐维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4]Mortalin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内胆管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D]. 康强.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细胞中UDP-GT活性和mRNA表达的研究[J]. 赵青川,樊代明,李开宗,惠宏襄,肖冰,岳树强.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8(06)
  • [6]miR-424-5p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吴靖邦. 浙江大学, 2019(03)
  • [7]LPS诱导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及其分子机制初步探讨[D]. 赵礼金. 第三军医大学, 2010(12)
  • [8]GATA6/LOXL2复合体以及MACC1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D]. 彭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苗药结石草保肝排石利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D]. 文乐.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D]. 俞渊. 暨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细胞UDP-GT活性及mRNA表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