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斜闸施工中的几个问题

隧道斜闸施工中的几个问题

一、隧道斜交洞门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元[1](1975)在《隧道斜交洞门施工中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铁路隧道斜交洞口一般出现在线路经过傍山地区,当线路中线和地形等高线斜交时,或一侧因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限制,以及其他原因(如修筑施工便道),不宜修建隧道正交洞口时,都采用斜交洞门设计。斜交洞门设计的采用是需要的。新《隧规》对斜交洞门的采用也有所规定。原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己设计有《单线铁路隧道斜交洞口衬砌》(肆隧0019)和《单线铁路隧道斜交洞门》(肆隧0020)图纸。

吴红刚[2](2012)在《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甘肃省交通科研项目-《武罐高速公路典型滑坡对隧道危害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No:200813)为主要依托,结合我院数十年的交通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经验,选取“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一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资料调研、理论分析、数值仿真试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建设期隧道和滑坡的变形特征与相互作用机理、隧道-滑坡体系的工程安全性评价以及变形控制技术等几个问题。(1)武罐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极为发育,分布大量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对线路影响较大,整体属于欠稳定场地。调查表明,武罐高速公路沿线分布各类滑坡54处,崩塌错落47处,还有很多规模大小不一的危岩体病害。以麻崖子梁(区域南北分水岭)为界,北段主要发育黄土类滑坡,以大中型浅层~中层为主;南段多发育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滑坡、基岩顺层或切层滑坡,规模巨大。根据武罐高速公路沿线隧道-滑坡病害的具体特征,将沿线隧道-滑坡的坡体结构类型划分为以下四类:堆积层-顺倾基座式坡体结构、堆积层-反倾基座式坡体结构、陡倾顺层坡体结构和陡倾切层坡体结构。针对上述类型,选取典型工点对其坡体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开挖施工过程中滑坡的破坏模式奠定了基础。(2)以武罐高速公路典型隧道-滑坡为重点考察对象,初步建立了“隧道-滑坡体系”的概念,从“坡体结构、灾变诱发因素和隧道与滑坡的空间组合关系”几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了以平行体系、正交体系和斜交体系为核心的较为完备的受力变形模式。选取“隧道穿越滑动带、隧道下穿滑体、平行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和正交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模式,建立体系受力模型,主要以隧道作为承载体。对简化模型建立微积分方程并引入边界条件得到位移函数,通过位移、截面转角、弯矩、剪力之间的微分关系得到隧道支护荷载和变形的理论解。(创新点之一,详见第3、4章)(3)在进行隧道围岩安全性和滑坡体稳定性评价时,需要不断地根据围岩(坡体)中的应力或变形信息来评价其安全稳定状态。本项研究探讨了适用于隧道工程安全性和滑坡稳定性的点安全系数统一评价方法,跟踪开挖过程中该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发展过程,为实现隧道-滑坡体系的工程安全性评价和支护优化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成果显示:整个坡体在试验预定的几个工况中是整体稳定的,但是局部破坏也会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工程中采用点安全系数来评价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和控制技术是比较合理的。(创新点之一,详见第5、6章)(4)以隧道-滑坡平行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测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方面认识。①在三维数值计算成果的基础上,定义隧道围岩的应力状态点安全系数和滑面单元(接触面)的点安全系数,根据点安全系数的分布来判断围岩和坡体不同部位的稳定程度,从而分析隧道围岩和滑坡的变形机理;②隧道开挖使滑坡体的稳定状态和岩土体力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在雨水的作用下,坡体变得更不稳定;③隧道开挖应尽量保持两洞间必要的超前距离,有效减小施工扰动范围;④在穿越滑动带等特殊地质体时,最好采用一定的预加固措施,至少应做好应急预案。(5)以隧道-滑坡平行体系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预加固技术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基于预加固理念的变形控制技术。认为控制或降低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是控制隧道-滑坡体系渐进性破坏的关键,因此需采用合理的预加固技术,包括预加固工程措施和科学的施工工艺工序。数值分析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综合分析表明:对隧道-滑坡体系的稳定性而言,开挖和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之内,工程预加固的作用是最为明显的,对原体系性质有显著的改善和优化作用,但须注意支护结构要设计在合适的位置上;开挖方式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体系的稳定状态,反向开挖优于正向开挖,正向开挖对隧道-滑坡体系的稳定性最为不利。(创新点之一,详见第6章)

刘飞[3](2010)在《基于环境保护的隧道洞门选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山区公路隧道作为高速公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公路隧道的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等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着重从洞门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同时在考虑洞门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影响下,如何选择合理的隧道洞门型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本论文共六章,主要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建设的概述;介绍了国内外隧道洞口段环保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洞门分类及特点、选型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隧道洞门的发展,根据层次分类法的思想对洞门型式进行分类,并将洞门的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作为选型的主要考虑因素;第三部分:山区隧道洞门选型环境经济评价模型的构建;主要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安全、环保、经济等方面对不同洞门型式进行评价,得到不同条件下,最适宜的洞门型式。本论文将层次分析法引入环保型洞门选型的评价分析之中,洞门的分类、特点和选型影响因素始终围绕这一方法、理论展开,通过构建选型环境经济评价模型,得出以下结论:从安全性方面考虑:柱式洞门和城堡式洞门的安全性相对较好,一字式洞门和台阶式洞门的安全性相对较差;从环保性和经济性上考虑:“洞式”洞门的环保性要显著优于“墙式”洞门,柱式洞门和城堡式洞门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均较差。同时,为了实现洞门选型的智能化,本文在洞门环境经济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洞门选型系统,大大降低了洞门方案设计、比选、评价分析的工作强度,其结论可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周文皎[4](2020)在《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铁路和公路不断向西部山区延伸,线路以各种方式穿越滑坡等不良地质体难以避免,不良地质体对铁路、公路危害极大,影响深远。其中,隧道与不良地质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极其复杂,工程难题众多。本文从近年来所遭遇的隧道穿越滑坡体的突出问题出发,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原位监测和工程验证等手段,开展了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作用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从滑坡发育过程和破坏特征入手,结合隧道穿越滑坡体的部位,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6种隧道破坏模式,即: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滑面(带)-隧道横向剪切破坏、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薄滑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和滑体下部-隧道拖曳破坏。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各种破坏模式的特点。(2)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机理针对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3种破坏模式,选取西北地区某铁路隧道、广乐高速公路大源1号隧道和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隧道,基于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隧道与滑坡的相互作用模型,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揭示了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表明,隧道穿越滑坡体,滑坡变形直接造成隧道的变形破坏,隧道的开挖可能引起或加剧滑坡的变形发展。不同的滑坡作用模式下隧道的衬砌结构呈现出拉伸、剪切和挤压等不同的变形破坏特征,隧道的变形破坏特征在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与滑坡的变形特征具有一致性。(3)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技术基于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破坏模式和作用机理,提出了稳定滑坡基础上的隧道变形控制原则和技术。为了限制局部变形和受力,避免隧道承担和传递滑坡推力,同时达到抑制地下水的目的,在稳定滑坡的基础上,采用洞顶钢花管控制注浆技术对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影响范围进行加固。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其加固效果并解决了实际工程难题。

李建斐[5](2010)在《公路隧道喇叭型直接进洞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隧道洞口段施工在整个隧道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洞口段存在不良地质时,采用传统进洞方法时需要拉槽刷坡,对环境影响大。本文从与隧道洞口工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出发,通过研究洞门的功能与形式、洞口位置的选择、进洞施工技术以及洞口段工程问题出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将洞门施工与进洞施工结合起来的新的进洞方法,在完成隧道洞口开挖的同时也能完成洞门的施工,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两种喇叭型直接进洞技术。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为达到最大程度保护洞口坡体稳定性,通过对现有隧道进洞技术的研究,本文首先给出了两种喇叭型直接进洞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技术难点、施工方法;其次,采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分析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研究了两种喇叭型支护结构的可靠性;最后,对Ⅱ型喇叭型进洞技术施工过程进行弹塑性数值模拟,得到围岩、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各监测点位移随开挖距离的变化规律,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本文研究表明,喇叭型隧道直接进洞技术是对隧道进洞技术的一次有益尝试与改进,研究结果可为该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梁鹏昆[6](2012)在《公路隧道洞门形式的分类及其适用条件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对公路隧道洞门形式的分类及适用条件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网络调查和现场调研的手段,收集到国内外共计400余座隧道洞门图片及相关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分析整理,编制了隧道洞门信息管理数据库,同时对隧道洞门的功能与作用、洞门形式的分类、特点及其适用条件、切削式洞门结构受力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网络调查和现场调研得出隧道洞口段施工中最不利的复杂情况依次为围岩破碎、洞口段浅埋、衬砌偏压以及由施工开挖引起的滑坡,隧道洞口段围岩级别以Ⅳ、Ⅴ级围岩为主;应用最多的隧道洞门形式为端墙式洞门和削竹式洞门。(2)采用关系模型,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编制了隧道洞门信息管理数据库。信息库信息涵盖了洞口段原始地貌、施工过程中及建成后的大量实地照片、并且还包含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处置方案的相关资料,以及设计图纸及大量宝贵的音视频及文字资料,可为洞门设计与施工研究参考。(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思想,通过分析隧道洞门的作用,采用三级控制标准,综合考虑受力作用和表现形式的因素,提出了隧道洞门形式分类,即将隧道洞门分为“受力式”和“非受力式”两大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实际工程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各种洞门形式的特点,并提出了其适用条件,为广大的设计人员提供参考。(4)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Y对切削式洞门结构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通过对不同衬砌厚度下洞门结构的受力特征及位移进行研究,得出明暗交界处为切削式洞门设计的重点,明洞最大沉降量出现在隧道明暗交界处的拱顶部位,且存在拉应力,并且最大拉应力位于明暗交界处的拱腰位置。

黄敏[7](2017)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及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科技发展不断变化,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在造价管理中举足轻重,也是工程领域信息化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将来工程造价管理前进的方向。有关于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等呈现出指数增加的趋势,这就带来了造价信息化的巨大挑战。有关公路项目材料的价格信息的采集和发布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材料价格信息的及时获取以及发布,极大的有利于工程造价的整过活动过程健康有序的发展,并促进造价信息化的进程。建立完善的交通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系统,补充交通建设工程计价依据,是交通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和预测,以及公路工程建设材料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以“我国公路行业造价管理困难、造价预测准确度不高”为研究背景,以“公路工程造价尤其是高速公路造价”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深入调研、实例剖析、系统开发”等方法,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造价预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实证设计”等内容展开了研究,揭示了公路工程造价问题存在的根源,建立了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及造价预测模型,实现了公路工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设计。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分析。对公路工程造价各阶段管理的基本原则,公路项目的造价管理机制以及其主要问题,公路项目造价计价易忽视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和探讨,剖析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明晰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易忽视的重点和关键问题,为论文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全国调研及分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调研工作,对调研结果和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依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今后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依据,为提高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效益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决策依据。(3)公路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引起造价变更原因分析。以沪蓉西高速公路为工程研究背景,针对该高速公路项目工程量变更大的特点,收集了该公路不同建设阶段的造价基础资料、公路位于山区的特点引起工程造价变更的资料以及定额基础资料,以此作为基础性造价分析资料,对该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沪蓉西高速公路整个建设过程在造价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研究其内在原因,明晰影响高速公路造价的主要因素,并就引起造价变更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4)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及造价预测模型研究。在公路工程造价现状分析并掌握沪蓉西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工程量和造价构成情况的基础上,构筑了高速公路工程量和造价的总体指标;在获得合理的桥梁、隧道和路基的指标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工程不同阶段(预可、工可等)和不同层次造价管理人员的需求,分别采用统计分析和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方法和造价预测模型:智能型预测模型和指标体系预测模型,并对两类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和验算,为正确估算工可及初步设计阶段高速公路工程量和工程造价提供了可能。(5)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分析。对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的属性、特征、功能、采集、加工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此为基础,对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探索,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研究、造价管理工作实践,提供了依据和途径。(6)开发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管理信息系统。以“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对公路工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进行了开发设计和实现。制定了湖北省统一的公路工程材料编码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高效、快捷的材料价格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方便、实用的材料价格电子信息地图发布系统。以此为基础,最终建立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了湖北省内公路材料价格信息的共享。本文的创新成果主要有:(1)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调研工作,对调研结果和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和分析。收集了沪蓉西高速公路不同建设阶段的造价基础资料、造价变更的资料以及定额基础资料,对该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高速公路整个建设过程在造价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明晰了影响高速公路造价的主要因素,并就引起造价变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2)构筑了沪蓉西高速公路工程量和造价的总体指标,分别采用统计分析和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方法和造价预测模型:智能型预测模型和指标体系预测模型,并对两类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和验算。(3)对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的属性、特征、功能、采集、加工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公路工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进行了开发设计和实现,制定了湖北省统一的公路工程材料编码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高效、快捷的材料价格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方便、实用的材料价格电子信息地图发布系统。建立了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了省内公路材料价格信息的共享。

马惠民,吴红刚[8](2016)在《隧道-滑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隧道时,常遇到隧道从滑坡体内及周边穿越的现象,这些滑坡或因隧道开挖而蠕动,而隧道因坡体滑动而产生变形、开裂等病害。研究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和公路部门先后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笔者从研究历程、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几个方面作一简要综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起借鉴和指导作用。

赵欢乐[9](2020)在《软弱岩体条件下隧道进洞与仰坡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隧道、仰坡同属于隧道洞口段,而洞口段又是病害高发区域,往往需要利用多种手段进洞,如打入管棚、加固坡体等,对于有仰坡的洞口,隧道开挖往往会导致仰坡变形,仰坡变形又导致隧道变形,此为两者相互作用的总体表现。本文依托苟江隧道工程,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1)阐述了依托隧道工程概况和工程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工程区域岩体特征,界定为软弱岩体,并根据软岩分类法将其划分为低强度、节理化软岩。(2)分析依托隧道工程洞口段仰坡和隧道的位置关系,给出仰坡与隧道所构成的体系类型——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并对该体系的变形破坏模式做了分析,提出了滑动、塌落、崩溃、倾倒、复合型变形破坏模式。预测了所依托的隧道工程洞口段仰坡-隧道体系破坏型式。而后根据滑移线理论推导了该体系下隧道开挖后的扰动范围、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建立拱轴线方程推导了坡体滑动挤压区影响深度,在上述基础上得出了隧道开挖与坡体滑动的扰动临界距离公式。(3)建立洞口段真三维模型,模拟分析了仰坡开挖、支护过程中的位移、应力、最大剪应变增量、塑性区变化特征。考虑到依托隧道为部分小净距隧道,事先讨论了无支护情况下左洞先行、右洞先行的变形破坏问题,初步验证了预测的仰坡-隧道体系破坏型式。基于强度折减法中判断坡体临界破坏的位移判据,判断了开挖过程中隧道—仰坡体系的破坏节点,确定了右洞先行为最不利情况。(4)以右隧洞为先行洞,模拟分析了双侧壁导坑分步开挖方法下隧道—仰坡体系的应力、塑性区、最大剪应变增量变化特征。在隧道周边、仰坡坡面和坡内设置位移监测点,监测分析总结了开挖过程中体系的变形规律。此外根据格构梁出现较大位移部位与实际工程中出现病害位置进行比对,最终就本工程给出了几条参考性结论。

张志龙[10](2006)在《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大量深埋越岭长大隧道工程纷纷上马,特别是用于公路交通的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遇到的地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建设中进行系统的地质预报研究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不仅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 本文紧密结合雪峰山公路隧道工程的实践,从勘察到施工贯穿工程的整个过程,以地质分析为主线,通过现场监测、室内试验、数据处理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中地质结构、围岩分类、地应力场、水动力场、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的技术方法体系。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阐述国内外隧道工程地质预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2)在明确“地质预报”概念的基础上,根据越岭长大公路隧道的自身特点,首次将其的地质预报划分为勘察和施工两个阶段,分别称为勘察阶段的超前预测和施工阶段的实时预报,并指出了超前预测和实时预报的含义、目的、任务等。 (3)结合依托工程的自身特点,在越岭长大公路隧道的勘察阶段,就对地质结构和围岩分类、地应力场、水动力场、岩爆的超前预测及涌水量估算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后经施工证实,勘察阶段的分析和超前预测结果是基本准确的。 (4)在勘察阶段超前预测的基础上,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程度为目标,在越岭长大公路隧道施工阶段的实时预报中,建立了以地质分析为主线,以一些简便、快速、有效的测试方法和预报手段为主,辅以其它常规预报方法开展综合预报的研究思路,对围岩类别的判别和调整、地质结构和施工地质灾害的实时预报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在研究中,改进和完善了“同心管式多点位移计(TMS)”和“改进型(W型)门塞式应力恢复法”这两种现场测试方法;概括出了一套越岭长大公路隧道施工期间围岩类别智能化判别和动态调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6)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并借鉴其它同类工程的成功经验,初步构建出了一套适合于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的技术方法体系。

二、隧道斜交洞门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隧道斜交洞门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方面的研究进展
        1.2.2. 隧道变形和围岩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1.2.3. 隧道与滑坡的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2.4. 隧道-滑坡加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1.2.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价值
        1.3.1. 隧道-滑坡体系的工程安全性评价
        1.3.2. 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
        1.3.3. 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控制技术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现场调研和监测测试方案
        1.4.2. 隧道-滑坡体系的理论研究
        1.4.3. 隧道-滑坡体系的数值分析研究
        1.4.4. 隧道-滑坡体系响应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2 武罐高速公路沿线工程地质特征与隧道-滑坡的坡体结构类型
    2.1 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2.2 区域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5.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2.3 区域稳定性评价
    2.4 沿线隧道-滑坡分布及坡体结构类型
        2.4.1. 沿线隧道-滑坡分布概况
        2.4.2. 隧道-滑坡坡体结构的建立方法
        2.4.3. 各类型的隧道-滑坡的坡体结构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隧道-滑坡体系类型和隧道受力变形模式研究
    3.1 概况
    3.2 隧道-滑坡体系的类型划分
    3.3 隧道-滑坡平行体系的受力变形模式
        3.3.1. 隧道与滑面相交
        3.3.2. 隧道从滑体下方穿越
        3.3.3. 隧道从滑体两侧通过
    3.4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的受力变形模式
        3.4.1. 隧道位于滑坡体内(单滑面)
        3.4.2. 隧道位于滑坡体内(多滑面)
        3.4.3. 隧道位于滑坡体外
    3.5 隧道-滑坡斜交体系的受力变形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滑坡体系典型模式的解析分析
    4.1 概况
    4.2 隧道穿越滑动带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2.1. 隧道开挖对围岩的扰动范围
        4.2.2. 隧道穿越滑带时支护结构荷载分析
    4.3 隧道下穿滑坡时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3.1. 最小安全下穿距离
        4.3.2. 隧道支护结构荷载分析
    4.4 平行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4.1. 平行体系的力学模型和基本假设
        4.4.2. 平行体系力学模型的求解
    4.5 正交体系下隧道穿越滑体的受力模型与分析
        4.5.1. 正交体系的力学模型和基本假设
        4.5.2. 正交体系力学模型的求解
    4.6 本章小结
5 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分析
    5.1 基于点安全系数的隧道-滑坡体系变形机理分析理论
        5.1.1. 隧道-滑坡体系的空间变形机理分析原理
        5.1.2. 基于应力状态点安全系数的坡体和围岩变形机理分析
        5.1.3. 基于接触面点安全系数的坡体变形机理分析
    5.2 变形机理的数值分析研究
        5.2.1. 典型工点概况
        5.2.2. 圆台子隧道-滑坡数值分析模型
        5.2.3.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5.2.4. 模拟工况设计
        5.2.5. 计算结果分析
    5.3 变形机理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5.3.1. 试验原型和参数选取
        5.3.2. 相似关系、相似材料配制和选取
        5.3.3. 试验工况考虑与设计
        5.3.4. 试验装置、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5.3.5.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5.3.6.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结论
    5.4 变形机理的现场试验研究
        5.4.1. 隧道和滑坡变形总体情况
        5.4.2. 滑坡深部位移测试与分析
        5.4.3. 滑坡地表位移监测与分析
        5.4.4. 隧道围岩压力测试与分析
        5.4.5. 隧道钢拱架应力、应变监测与分析
        5.4.6. 现场监测、测试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预加固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6.1 概况
    6.2 预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6.2.1. 隧道工程的预加固技术
        6.2.2. 滑坡工程的预加固技术
    6.3 预加固技术的的作用机理和设计理念
        6.3.1. 坡体预加固系统的作用机理
        6.3.2. 隧道预加固系统作用机理
        6.3.3. 预加固技术的设计理念
    6.4 变形控制技术的数值分析研究
        6.4.1. 典型工点概况
        6.4.2. 阳坡里隧道-滑坡体系的数值模型
        6.4.3. 计算参数选取
        6.4.4. 滑动面参数反演分析
        6.4.5. 模拟工况设计
        6.4.6. 模型特征参考线(剖面线)位置
        6.4.7. 数值仿真过程分析
        6.4.8. 各工况稳定性及变形的综合比较
    6.5 变形控制技术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6.5.1. 试验原形与参数选取
        6.5.2. 相似关系、相似材料配制和选取
        6.5.3. 试验工况考虑与设计
        6.5.4. 试验装置、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6.5.5. 试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6.5.6. 试验结果分析
        6.5.7.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结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性成果体现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详细摘要

(3)基于环境保护的隧道洞门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我国公路隧道研究现状
    1.3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环保型建设技术研究现状
        1.3.1 公路及公路隧道环保型建设的重要性
        1.3.2 公路隧道洞口型式与结构
        1.3.3 公路隧道洞口施工现状
        1.3.4 公路隧道明洞结构型式
        1.3.5 国外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环保型建设状况
    1.4 高速公路隧道环保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4.1 对公路隧道洞口环保型建设认识不够
        1.4.2 公路隧道洞口环保型建设技术不够成熟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目标决策法—层次分析法
    2.1 决策分析概述
        2.1.1 决策分析的概念和分类
        2.1.2 决策的一般过程
        2.1.3 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2.2 多目标决策方法简介
    2.3 层次分析法介绍
        2.3.1 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分析原则
        2.3.2 层次分析法(AHP)的进行步骤
        2.3.3 层次分析法(AHP)的特点
第三章 隧道的洞门型式分类及特点
    3.1 隧道洞门的作用
    3.2 隧道洞门的发展现状
    3.3 隧道洞门型式的分类
        3.3.1 分类原则
        3.3.2 洞门分类
    3.4 各种隧道洞门的特点
        3.4.1 “墙式”洞门
        3.4.2 “洞式”洞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洞门选型影响因素分析
    4.1 隧道洞门选型影响因素概述
    4.2 安全性对洞门选型的影响
        4.2.1 洞门结构安全性分析
        4.2.2 洞口边仰坡的安全性
    4.3 环保性对洞门选型的影响
        4.3.1 洞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4.3.2 洞门与自然、人文景观的协调性
        4.3.3 不同洞门形式的环境影响特征
    4.4 经济性对洞门选型的影响
    4.5 洞门选型的基本程序步骤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洞门选型初步评价分析
    5.1 评价方法原理
        5.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1.2 构建成对比较矩阵
        5.1.3 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5.1.4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5.2 评价模型构建
    5.3 模型评价分析
    5.4 结论
    5.5 洞门选型模型的计算机编程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环境保护的隧道洞门选型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机编程程序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4)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体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
        1.2.2 滑坡体与隧道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的必要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技术创新
二、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
    2.1 滑坡和隧道的相互作用
        2.1.1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2.1.2 滑坡-隧道的相互作用
    2.2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破坏模式
        2.2.1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模式
        2.2.2 滑面(带)-隧道横向剪切破坏
        2.2.3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
        2.2.4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
        2.2.5 薄滑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
        2.2.6 滑坡下部-隧道拖曳破坏
    2.3 本章小结
三、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的机理分析
    3.1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的机理分析
        3.1.1 工程概况
        3.1.2 基于地质分析判断的滑坡特征分析
        3.1.3 基于变形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3.1.4 基于变形监测的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3.1.5 基于数值模拟的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
        3.1.6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式破坏模式下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2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的机理分析
        3.2.1 工程概况
        3.2.2 滑坡及隧道变形特征
        3.2.3 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开挖对滑坡影响分析
        3.2.4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模式的相互作用综合分析
    3.3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的机理分析
        3.3.1 工程背景
        3.3.2 基于地质分析判断的滑坡特征分析
        3.3.3 基于变形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3.3.4 基于变形监测的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3.3.5 基于数值模拟的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分析
        3.3.6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模式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技术研究
    4.1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原则
    4.2 主要支挡加固措施
        4.2.1 抗滑桩
        4.2.2 预应力锚索框架
        4.2.3 钢花管
    4.3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综合控制技术
        4.3.1 西北某铁路隧道-滑坡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4.3.2 大源1号隧道-滑坡病害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4.3.3 水墩隧道-滑坡病害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公路隧道喇叭型直接进洞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隧道进洞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隧道进洞技术现状
        1.2.2 国内隧道进洞技术研究现状
    1.3 新型洞门研究
        1.3.1 洞门的功能与形式
        1.3.2 新型洞门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2.1 隧道洞口选择
    2.2 洞口段施工常见的工程问题
        2.2.1 洞口段定义
        2.2.2 洞口段施工问题
        2.2.3 洞口边仰坡防护对策
    2.3 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2.3.1 隧道洞口施工原则
        2.3.2 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2.4 隧道进洞技术
        2.4.1 隧道进洞方式
        2.4.2 传统隧道进洞技术
        2.4.3 不同地形条件下隧道进洞技术
        2.4.4 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进洞技术
        2.4.5 虚拟进洞
    2.5 小结
第三章 喇叭型隧道直接进洞技术
    3.1 概述
        3.1.1 喇叭型洞门特点
        3.1.2 喇叭型直接进洞技术
    3.2 Ⅰ型喇叭型直接进洞技术
        3.2.1 基本原理
        3.2.2 施工方法
        3.2.3 技术特点
        3.2.4 应用探讨
    3.3 Ⅱ型喇叭型直接进洞技术
        3.3.1 基本理念
        3.3.2 施工方法
        3.3.3 技术特点
        3.3.4 应用探讨
    3.4 小结
第四章 喇叭型直接进洞结构可靠性分析
    4.1 喇叭型结构可靠性
    4.2 本文的计算方法
    4.3 Ⅰ型喇叭型直接进洞结构可靠性分析
        4.3.1 计算模型及材料
        4.3.2 Ⅰ型喇叭口结构可靠性分析
    4.4 Ⅱ型喇叭型直接进洞结构可靠性分析
        4.4.1 计算模型
        4.4.2 Ⅱ型喇叭口结构可靠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Ⅱ型喇叭型直接进洞技术施工数值模拟
    5.1 隧道弹塑性分析原理
        5.1.1 隧道工程的非线性问题
        5.1.2 围岩的弹塑性分析
    5.2 施工工序及模拟步骤
    5.3 Ⅱ型喇叭型进洞技术施工弹塑性模拟结果分析
        5.3.1 支护结构位移场分析
        5.3.2 支护结构应力场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公路隧道洞门形式的分类及其适用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隧道洞门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公路隧道洞门建设现状
        1.2.2 我国公路隧道洞门建设现状
        1.2.3 洞门形式分类的研究
        1.2.4 隧道洞门设计参数的研究现状
        1.2.5 隧道洞门相关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已建、在建隧道洞门、洞口段的调查分析
    2.1 概况
    2.2 调查情况分析
        2.2.1 网络调查情况
        2.2.2 现场调查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洞门信息管理数据库的编制及应用
    3.1 数据库编制的目的
    3.2 数据库的编制
    3.3 数据库设计
        3.3.1 需求分析
        3.3.2 概念结构设计
        3.3.3 详细设计
    3.4 数据库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洞门形式的分类及其适用条件
    4.1 隧道洞门的作用
    4.2 隧道洞门形式的分类
        4.2.1 分类原则
        4.2.2 洞门分类
    4.3 各种隧道洞门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
        4.3.1 “受力式”洞门
        4.3.2 “非受力式”洞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切削式隧道洞门三维数值模拟
    5.1 有限元基本原理
    5.2 计算假定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5.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5.3.3 计算工况
        5.3.4 计算方法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位移分析
        5.4.2 内力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及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现状
        1.2.2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现状
        1.2.3 公路工程造价预测模型及方法研究现状
        1.2.4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1.2.5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调研分析
    2.1 调研基本情况
        2.1.1 调研目的和意义
        2.1.2 调研方法和过程
    2.2 调研结果分析
        2.2.1 公路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
        2.2.2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3 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必要性和紧迫性
    2.3 调研主要结论
        2.3.1 造价过高
        2.3.2 造价攀升过快
        2.3.3 造价信息管理水平低
        2.3.4 造价与客观真实不符
        2.3.5 造价失控
    2.4 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4.1 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
        2.4.2 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建议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造价分析
        3.2.1 每公里造价分析
        3.2.2 造价变更分析
        3.2.3 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3.3 造价变更分类分析
        3.3.1 桥梁工程造价变更分析
        3.3.2 隧道工程造价变更分析
        3.3.3 路基工程造价变更分析
    3.4 综合造价分析
        3.4.1 桥梁工程综合造价分析
        3.4.2 隧道工程综合造价分析
        3.4.3 路基工程综合造价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研究
    4.1 公路工程造价各阶段管理的基本原则
        4.1.1 投资估算原则
        4.1.2 概、预算控制原则
        4.1.3 招标限价(控制价)控制原则
    4.2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4.2.1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参与者
        4.2.2 公路工程造价行业管理机构
    4.3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4.4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关键问题
    4.5 公路工程造价计价易忽视问题
        4.5.1 公路工程中关于造价计价的一些准则
        4.5.2 路基工程中计价易忽视问题
        4.5.3 桥梁工程计价易忽视问题
        4.5.4 隧道工程计价易忽视问题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预测模型研究
    5.1 造价估算方法及预测模型
        5.1.1 概述
        5.1.2 估算的方法和原理
        5.1.3 造价估算方法
        5.1.4 造价预测模型
    5.2 智能型预测模型(第一类模型)
        5.2.1 神经网络理论的特点
        5.2.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
        5.2.3 预测模型选取参数
        5.2.4 预测模型的计算过程
    5.3 指标体系预测模型(第二类模型)
        5.3.1 桥梁工程预测模型
        5.3.2 隧道工程预测模型
        5.3.3 路基工程预测模型
    5.4 智能型预测模型验算
    5.5 指标体系预测模型验算
        5.5.1 桥梁测算模型误差分析
        5.5.2 桥梁估算模型误差分析
        5.5.3 隧道预测模型误差分析
        5.5.4 路基预测模型误差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构建并应用公路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
    6.1 管理和分析公路工程造价信息
        6.1.1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属性
        6.1.2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的特征和功能
        6.1.3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6.1.4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基本原理
    6.2 信息系统设计原理
        6.2.1 信息系统设计目的
        6.2.2 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6.2.3 信息系统设计的特点
        6.2.4 信息系统实现功能
        6.2.5 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6.2.6 信息系统设计技术路线
    6.3 信息系统设计要求
        6.3.1 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要求
        6.3.2 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建设要求
        6.3.3 信息系统安全性要求
    6.4 信息系统设计内容
        6.4.1 材料信息编码管理
        6.4.2 材料价格上报管理
        6.4.3 流程管理
        6.4.4 材料价格统计分析
        6.4.5 材料价格发布管理
    6.5 信息系统总体构架设计
        6.5.1 网络系统层
        6.5.2 数据层
        6.5.3 数据交换体系
        6.5.4 支撑层
    6.6 信息系统结构体系设计
        6.6.1 系统平台的需求
        6.6.2 系统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6.7 信息系统模块功能开发
        6.7.1 信息系统功能特点
        6.7.2 材料价格发布系统
        6.7.3 材料价格信息网站
        6.7.4 厂商信息平台
    6.8 信息系统功能实现
        6.8.1 公路工程材料编码体系的实现
        6.8.2 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现
        6.8.3 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发布系统的实现
        6.8.4 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网站的实现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隧道-滑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典型工程实例
    2.1 隧道-滑坡平行体系
    2.2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
    2.3 隧道-滑坡斜交体系
3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3.1 隧道-滑坡体系的建立和机理分析[11,12]
    3.2 隧道-滑坡体系的关键防治技术[3-8,11-12]
4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的途径
    4.1 亟待解决的问题[11,12]
    4.2 研究的途径
5 结语

(9)软弱岩体条件下隧道进洞与仰坡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岩稳定性
        1.2.2 坡体稳定性
        1.2.3 隧洞与坡体相互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依托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1.1 项目概况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1.3 水文地质条件
        2.1.4 不良地质现象与特殊性岩土
        2.1.5 隧道进口工程地质评价
    2.2 设计施工概况
        2.2.1 设计概况
        2.2.2 施工概况
    2.3 依托工程出现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弱岩体及其力学特性
    3.1 软弱岩体界定
    3.2 软弱岩体分类
    3.3 软弱岩体力学特性
        3.3.1 基本力学特性
        3.3.2 工程力学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洞口段病害及相互作用机制
    4.1 洞口段病害
        4.1.1 洞口段定义
        4.1.2 隧道病害
        4.1.3 影响因素
    4.2 围岩与坡体变形破坏模式
        4.2.1 围岩变形破坏模式
        4.2.2 坡体变形破坏模式
    4.3 隧洞与坡体相互作用机制
        4.3.1 隧道-坡体位置关系
        4.3.2 隧道-坡体体系变形破坏分析
        4.3.3 隧道-坡体体系影响区域解析
        4.3.4 隧道-坡体体系支护结构受力模式
    4.4 本章小结
    4.5 对依托工程隧道洞口段的整体分析
第五章 隧道进洞与仰坡相互作用静力分析
    5.1 数值计算原理
    5.2 施工过程模拟
        5.2.1 模型建立及材料参数
        5.2.2 初始应力平衡
        5.2.3 开挖过程模拟
        5.2.4 支护结构实现
        5.2.5 监测点设置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自然状态下
        5.3.2 仰坡开挖支护
        5.3.3 隧道开挖支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要地质条件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2.2 主要施工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和主要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环境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3.1 区域地质构造
        2.3.2 场地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地震
第三章 地质预报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3.1 地质预报的概念
    3.2 越岭长大公路隧道的特点
    3.3 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的阶段划分
        3.3.1 勘察阶段的超前预测
        3.3.2 施工阶段的实时预报
第一篇 勘察阶段的超前预测研究
    第四章 地质构造和围岩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4.1 地质构造中的几个问题
        4.1.1 断层、褶皱及节理裂隙的发育分布
        4.1.2 主要断层的基本特征
        4.1.3 雪峰山构造带的宏观特征
        4.2 围岩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4.2.1 围岩分类研究现状概述
        4.2.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围岩分类简介
        4.2.3 雪峰山隧道围岩类别划分
    第五章 地应力测试与分析研究
        5.1 地应力测试方法概述
        5.2 雪峰山隧道地应力测试
        5.2.1 水压致裂法测试成果与分析
        5.2.2 Kaiser效应测试成果与分析
        5.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地应力场发育分布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 施工地质灾害的超前预测
        6.1 岩爆问题的超前预测
        6.1.1 地质综合分析预测
        6.1.2 σ_θ/Rb判据预测
        6.1.3 两种方法综合预测结果
        6.2 大变形问题的超前预测
        6.2.1 地质综合分析预测
        6.2.2 切向应变预测
        6.3 涌水量的估算
        6.3.1 地下水动力学法
        6.3.2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法
        6.3.3 地下水径流模数法
        6.3.4 雪峰山隧道涌水量宏观评价
    第七章 勘察阶段超前预测小结
        7.1 超前预测小结
        7.1.1 地质结构和围岩分类
        7.1.2 地应力场
        7.1.3 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测
        7.2 超前预测结果同实际情况对比
        7.2.1 地质结构和围岩分类
        7.2.2 地应力场
        7.2.3 施工地质灾害
        7.3 值得总结的几点经验
第二篇 施工阶段的实时预报研究
    第八章 雪峰山隧道施工阶段地质预报方法概述
        8.1 常规预报方法
        8.1.1 地质分析法
        8.1.2 常规监控量测法
        8.1.3 地球物理方法
        8.2 专门预报方法
        8.2.1 断层错动机制解法
        8.2.2 硐壁应力现场测试
        8.2.3 氡气测试
        8.2.4 同心管式多点位移计(TMS)测试
    第九章 围岩分类及断裂构造带实时预报
        9.1 施工中围岩类别的智能化判别和调整
        9.1.1 施工跟踪地质调查和围岩类别核查
        9.1.2 神经网络智能化判别的理论基础
        9.1.3 智能化判别程序设计
        9.1.4 应用实例
        9.2 断裂构造带的实时预报
        9.2.1 断层或断层破碎带的预报
        9.2.2 大型韧性剪切带的预报
    第十章 主要施工地质灾害实时预报
        10.1 塌方预报
        10.1.1 块体塌方预报
        10.1.2 软岩塌方预报
        10.2 涌水预报
        10.2.1 宏观涌水量的核查
        10.2.2 雪峰山隧道涌水硐段实录
        10.2.3 实时预报实例
        10.3 岩爆问题预报
        10.3.1 地质分析预报
        10.3.2 σ_θ/Rb判据预报
        10.3.3 施工开挖揭示情况
        10.3.4 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
        10.4 大变形问题预报
        10.4.1 地质分析预报
        10.4.2 大变形趋势预报
        10.4.3 数值模拟预报
        10.4.4 已开挖硐段的预报实例
        10.4.5 未开挖硐段的预报实例
    第十一章 施工阶段实时预报小结
        11.1 围岩类别的智能化判别和调整
        11.2 断裂构造带的实时预报
        11.3 施工地质灾害预报
        11.3.1 塌方预报
        11.3.2 涌水预报
        11.3.2 岩爆预报
        11.3.4 大变形预报
第三篇 认识、结论与展望
    第十二章 公路隧道地质预报技术方法体系构建
        12.1 概述
        12.2 技术方法体系的构成
        12.2.1 监测与测试系统
        12.2.2 信息处理、模拟及分析系统
        12.2.3 地质预报系统
        12.2.4 反馈与辅助决策系统
        12.3 体系的实施
    第十三章 主要认识与结论
        13.1 主要认识
        13.1.1 公路隧道地质预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13.1.2 公路隧道地质预报的发展趋势
        13.2 主要结论
        13.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隧道斜交洞门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斜交洞门施工中的几个问题[J]. 张文元.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5(12)
  • [2]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吴红刚.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2(02)
  • [3]基于环境保护的隧道洞门选型研究[D]. 刘飞.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 [4]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D]. 周文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5]公路隧道喇叭型直接进洞技术研究[D]. 李建斐. 长安大学, 2010(03)
  • [6]公路隧道洞门形式的分类及其适用条件的研究[D]. 梁鹏昆. 长安大学, 2012(07)
  • [7]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及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 黄敏.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8]隧道-滑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J]. 马惠民,吴红刚.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6(02)
  • [9]软弱岩体条件下隧道进洞与仰坡相互作用研究[D]. 赵欢乐. 贵州大学, 2020(04)
  • [10]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张志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06(01)

标签:;  ;  ;  ;  

隧道斜闸施工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