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赵金铭[1](1996)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与前瞻》文中认为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重大的进展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
赵金铭[2](1996)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十周年而作》文中指出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综观学会成立十年来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存在的明显不足,并瞻望乐观的发展前景。
谷陵[3](2013)在《美国名校在华汉语强化教学模式研究 ——兼谈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美国名校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符合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借鉴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主要运用定质研究的方法,对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3个个案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提炼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本文构拟了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并根据这一模型,对ACC、PIB和DSIC这三个美国名校在华项目进行了全面观察和系统研究,并将美国名校在华汉语项目中实践的汉语教学模式提炼为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归纳了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从理念、总体设计和实施三个层面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从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教学环境管理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管理体系,讨论了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因素及其局限性,探讨了该模式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可以视为在目的语环境下对“明德模式”的发展;(2)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管理体系合理而有效,对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视为教学模式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考察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对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情况的考察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理念和设计意图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及教学模式的设计意图是否可以实现预期的效果。通过转写课堂教学录像,统计分析课堂教学中师生相关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本文结合转写文本提供的真实的教学情境,从平均语速、师生的开口率、话语输出量、整句输出率、教师的纠错率、讲解行为以及其他教学指令等七个方面,考察了课堂中关于正常语速、全程纠错、大量输出、整句输出、精讲多练等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分析结果说明,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基本能够实现,并且实施效果良好。第二部分对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归纳,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论证国际汉语教学模式定义和框架。本文对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论述了理论模型三个层面的内涵、特点、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层面的构成要素。该理论模型在对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和修正。研究结论认为,本文提出的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和框架基本合理。第二,探讨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体系。本文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性质、任务、对象及方法论等;(2)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在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定位;(3)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总结归纳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本文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设计;(2)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实施的基本步骤与具体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等;(3)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结果呈现;(4)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评价。本文的研究视角多元动态,研究方法丰富多样,主要以质的研究、后方法语言教学方法观、系统论和动态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深入真实的教学实践,收集原始资料,与研究对象深度互动,将国际汉语教学模式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采取了参与式观察、跟踪体验、问卷调查、访谈、文本资料收集及课堂教学录像转写等方法收集资料,运用了案例分析、数据库统计、宏观综合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对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价值在于,本文对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将管理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到教学模式的系统之内,教学模式的内涵从教学拓宽到了管理,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突破了以往教学模式研究在对研究对象认识上的局限,为国际汉语教学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赵金铭[4](1993)在《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零引言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是一次国内外汉语教师和学者交流研究心得、商讨教学对策、切磋学术问题的盛会。在全体大会和分组会上共宣读论文220多篇。这些论文反映了国内外汉语教学和汉语研究的新成果,标志着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进入一个深入发展的新时期。从研究范围看,显示了研究的多方位、多视角特征;从研究的深度广度看,也有了新的进展,学科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科研究领域正在拓宽,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汉语教学事业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综观会议论文,涉及汉语研究、汉语教学研究、汉语学习研究和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的方方面面。汉语研究有相当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必将促进语言研究的深入发展;汉语教学研究正探索新的路子,总结自身的规律;汉语学习研究注重调查和实验,取得可喜成果;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研究,正在拓宽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领域。本文拟就上述四个领域,综述本届大会论文。
杨建国,李清华[5](1996)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文中认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说明:篇名后的数字,冒号前为发表年份,冒号后为当年期号。)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1991:4(张占一)蔡日英说“似的”1981:1蔡振生“不A不B”结构浅析1988:...
赵金铭[6](1993)在《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零引言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是一次国内外汉语教师和学者交流研究心得、商讨教学对策、切磋学术的盛会。在全体大会和分组会上共宣读论文220多篇。这些论文反映了国内外汉语教学和汉语研究的新成果,标志着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进入一个深入发展的新
张德鑫[7](1994)在《1993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3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张德鑫1993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大年”,这一年成功地举行了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还出版了众多的学术论着。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安排宣读论文240多篇,规模超过历届。正如北京语言学院杨庆华院长在闭幕词中指出的:“...
徐子亮[8](2004)在《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总结了二十年来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的历史。二十年的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992年以前 ,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致力于偏误分析 ;1992—1997年 ,基于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偏误分析成为热点 ,并开始转向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 ;1998— 2 0 0 2年 ,在原有基础上研究深化、角度拓展 ,出现了学习策略和学习心理等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向多样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最后本文展望了今后的学习理论研究。
王慧丽[9](2011)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的三种课堂语言研究—指令、提问与反馈》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是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的三种课堂语言——指令、提问和反馈。广义的教学语言可以是口语形式和书面语(板书)形式,也可以包括身势语(也称体态语);狭义的教学语言主要指课堂使用的口头语言。文中的课堂语言,指的是狭义的教学语言。笔者采信了Sinclair & Coulthard(1975)提出的观点:即教师课堂语言主要包括启动语步+应答语步+反馈语步,对指令、提问和反馈三种课堂用语进行分类研究,也是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课堂语言的综合性的实例研究。全文分为四大章节。引言有三部分内容:一是抓住“课堂教学”、“初级阶段”和“综合课”三个关键词,介绍论文的选题原因与意义,说明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简要说明了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是研究过程,包括四个步骤:课堂录音或录像、音频或视频材料的转写、生成语料和统计分析语料。第一章为研究综述,介绍了该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及国内外对二语课堂“教师话语”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到第四章对汉语综合课课堂语言进行了分类研究,是文章的主体。在这三章中,笔者先总结了初级阶段课堂语言的要求;然后把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量化分析与总结,得出了关于初级阶段教学语言的相关结论。最后为结语,包括:总结出初级阶段课堂语言的若干特点,涉及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教学的启示和行之有效的建议;最后,作者指出了论文的局限之处,并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有所展望。语料分析法和定性、定量研究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方法。具体来说,是在对初级综合课进行课堂录像、语料转写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本文分析总结了初级这一特殊阶段的教师话语特点;提出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并探讨了怎样完善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期望达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总结和理论提升。
石定果[10](1997)在《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文中研究表明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石定果一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是由汉语书写符号系统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当然,书写符号的特殊性也与汉语本身的特殊性有关。母语是汉语的人接受启蒙教育从“认字”开始,否则便是文盲,无法具备书本知识素养。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
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大的进展 |
1. 理论建树初具规模。 |
2. 研究对象更加明确。 |
3. 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 |
4. 研究领域正在拓宽。 |
5. 研究成果十分可观。 |
二明显的不足 |
1. 关于学术方向。 |
2. 关于研究视角。 |
3. 关于学术课题。 |
4. 关于论说方式。 |
三乐观的前景 |
1. 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 |
2. 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 |
3. 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 |
(3)美国名校在华汉语强化教学模式研究 ——兼谈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
一、美国汉语教学法的综述性研究 |
二、对短期强化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 关于明德模式的研究 |
(二) 对美国在华汉语项目的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研究范围、对象、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项目的汉语教学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探讨 |
一、教学模式的国内外定义 |
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 |
三、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模型构拟 |
四、小结 |
第二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项目概述 |
一、ACC项目简介 |
(一) ACC项目的建立 |
(二) ACC的学生来源 |
(三) ACC项目的运作 |
二、PIB项目简介 |
(一) PIB项目的建立 |
(二) PIB的学生来源 |
(三) PIB项目的运作 |
三、DSIC项目简介 |
(一) DSIC项目的建立 |
(二) DSIC的学生来源 |
(三) DSIC项目的运作 |
四、小结 |
第三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 |
一、ACC项目的教学总体设计 |
(一) 课程规划 |
(二) 课程设置 |
(三) 教学内容 |
(四) 教学方法 |
二、PIB项目的教学总体设计 |
(一) 课程规划 |
(二) 课程设置 |
(三) 教学内容 |
(四) 教学方法 |
三、DSIC的教学总体设计 |
(一) 课程规划 |
(二) 课程设置 |
(三) 教学内容 |
(四) 教学方法 |
四、三个项目的教学总体设计比较 |
(一) 课程规划比较 |
(二) 课程设置比较 |
(三) 教学内容比较 |
(四) 教学方法比较 |
第四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 |
一、教学策略 |
(一) 关于流利度与准确度 |
(二) 关于师生的角色 |
(三) 关于语法教学 |
(四) 关于词汇教学 |
(五) 关于语音教学 |
(六) 关于汉字教学 |
(七) 关于文化教学 |
(八) 关于教学媒介语 |
二、教学程序与技巧 |
(一) 大班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
(二) 小班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
(三) 讨论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
(四) 单班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
三、教材选编 |
(一) ACC项目的教材编写与选择 |
(二) PIB和DSIC项目的教材编写与选择 |
第五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特点 |
一、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理念 |
(一) 关于语言性质 |
(二) 关于语言学习(习得) |
(三) 关于教学目标 |
(四) 多元综合的教学法理念 |
二、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
(一)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 |
(二)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及管理体系 |
第一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
一、实现条件之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 |
(一) 关于课后作业 |
(二) 关于课堂行为 |
(三) 关于参加课外活动 |
二、实现条件之对教师的要求 |
(一) 关于工作量 |
(二) 关于备课 |
(三) 关于课堂教学行为 |
(四) 关于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
三、实现条件之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
(一) 关于语言环境 |
(二) 关于课堂气氛 |
(三) 关于组织氛围 |
四、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实现的外部条件 |
(一) 语言环境 |
(二) 教学对象 |
(三) 基本师资 |
(四) 机构运作 |
第二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生管理 |
一、学业评价与教学评价 |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业评价目的 |
三、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业评价方法 |
四、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学业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
(一) 安置性评价 |
(二) 形成性评价 |
(三) 终结性评价 |
五、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框架 |
六、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学业评价的特点 |
(一) 在过程中进行学生学业评价 |
(二) 评价手段多样,评价内容全面 |
(三) 评价的标准模糊、动态、开放 |
第三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师资管理 |
一、教师岗前培训 |
(一) 岗前培训的主要任务 |
(二) 岗前培训的重点 |
(三) 岗前培训程序和方式 |
(四) 师资培训中的微格教学 |
(五) 岗前培训实施效果 |
二、集体备课 |
(一) 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 |
(二) 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
(三) 集体备课的程序和方式 |
(四) 集体备课中的知识管理 |
(五) 备课教案案例 |
三、听课评课制度 |
(一) 听课和评课制度的目的 |
(二) 听课和评课制度的主要内容 |
(三) 听课和评课的方式 |
四、教师评价体系 |
(一)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教师评价的目的 |
(二)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教师评价的形式 |
(三)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教师评价的内容 |
第四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管理 |
一、语言环境管理 |
二、课堂环境管理 |
(一) 有形的物质环境管理 |
(二) 无形的心理环境管理 |
(三) 课堂环境管理策略 |
三、组织氛围管理 |
(一) 薪酬制度 |
(二) 激励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情况的考察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 转写规则 |
(二) 标注规则 |
(三) 转写样本 |
(四) 信息数据统计 |
第二节 课堂教学实践情况的分析 |
一、关于正常语速 |
二、关于学生的多练 |
(一) 学生开口率的统计分析 |
(二) 学生话语输出量的统计分析 |
三、关于整句输出 |
四、关于教师的精讲 |
五、关于全程纠错 |
六、关于示意学生回答的教学指令 |
七、关于其他教学行为 |
(一) 关于使用英文 |
(二) 关于板书的利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框架、成功因素、局限性及启示 |
第一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框架 |
一、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部分 |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部分 |
(一) 教学的总体设计 |
(二) 管理的总体设计 |
三、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 |
(一) 教学操作层面 |
(二) 管理操作层面 |
四、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与明德模式的联系 |
第二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因素 |
一、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的成功因素 |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的成功因素 |
(一) 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水平来带动语言水平 |
(二) 课程设置围绕学习过程设计 |
(三) 在用中学,边学边用,学以致用 |
(四) 重视操练,以旧带新,循环教学,提高重现率 |
(五) 教学活动和互动方式的设计符合学习者的特点 |
三、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上的成功因素 |
(一) 激励机制合理,促进教学质量 |
(二) 刚性管理制度,柔性管理风格 |
(三) 重视教学实践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四) 团队合作氛围好,责权明确效率高 |
(五) 知识管理有平台,教学经验共享快 |
第三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一、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实现条件上的局限性 |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
(一) 中高级教学内容过于文学化 |
(二) 答多问少,学生提问能力差 |
(三) 复习环节少,遗忘率高 |
(四) 学习任务重,真实交流少 |
(五) 语法教学只重演绎,不重归纳 |
(六) 考试利用不够充分,评价体系可更科学 |
(七) 激励机制不可持续 |
第四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一、充分发掘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 |
二、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生活层面或文化知识 |
三、教师应树立多元文化观,培养文化敏感性 |
四、汉字教学时间能缩短,随文识字可行 |
五、师资培训定位要明确,教学实践知识是重点 |
六、教学机构应建立培养模式,培养培训师团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
第一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的再探讨 |
一、管理体系是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二、从汉语的特点出发 |
(一) 共性还是特性 |
(二) 如何从汉语特点出发构建教学模式 |
三、国际汉语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
四、范式还是非范式 |
五、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再定义 |
六、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
(一) 教学模式的理念 |
(二) 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 |
(三) 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 |
第二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概述 |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性质和任务 |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对象 |
三、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类型 |
(一) 演绎型 |
(二) 归纳型 |
(三) 综合型 |
四、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共时与历时 |
五、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论 |
(一) 质的研究 |
(二) 后方法语言教学方法观 |
(三) 系统论 |
(四) 动态发展观 |
第三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在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
(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 |
(二)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定位 |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间接理论基础 |
(二) 直接理论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 |
第一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准备阶段 |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设计 |
(一) 研究设计的作用 |
(二) 研究设计的模式 |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 |
(一) 确定研究的问题 |
(二) 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 |
(三) 研究者的初步理论设想 |
第二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实施阶段之资料收集 |
一、资料的种类 |
二、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 |
三、教学模式研究中的观察 |
(一) 观察的分类 |
(二) 不同类型的观察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
四、教学模式研究中的课堂观察 |
(一) 课堂观察与教学模式研究 |
(二) 教学模式研究中的课堂观察 |
(三) 课堂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
第三节 通过课堂观察的资料收集范例 |
一、对学习者的关注 |
(一) 相关知识背景 |
(二)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
(三) 观察方式 |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
(五) 观察后的思考 |
二、学习动机 |
(一) 相关背景知识 |
(二) 观察前的准备 |
(三) 记录方式 |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
(五) 观察后的思考 |
三、学习者的水平 |
(一) 相关背景知识 |
(二) 观察前的准备 |
(三) 记录方式 |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
(五) 观察后的思考 |
四、课堂里的文化因素 |
(一) 相关背景知识 |
(二) 观察前的准备 |
(三) 记录方式 |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
(五) 观察后的思考或讨论 |
第四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资料分析 |
一、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 |
二、资料的深入分析 |
(一) 深入分析的任务 |
(二) 深入分析的工具 |
第五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结束阶段 |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构建 |
(一) 教学模式研究中的理论性质 |
(二) 理论的构成 |
(三) 理论提升的方式 |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结果的呈现 |
(一) 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 |
(二) 研究结果的写作 |
第六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评价 |
一、教学评价与教学模式评价 |
二、教学模式评价的对象 |
三、评价标准 |
四、评价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4)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零引言 |
壹汉语研究 |
1.1汉语语法研究 |
1.2语音、词汇和汉字研究 |
1.3汉语方言研究 |
贰汉语教学研究 |
2.1关于汉语诸要素的教学 |
2.2汉语教学法研究 |
2.3教材编写 |
2.4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教学 |
2.5关于短期汉语教学 |
2.6汉语测试 |
2.7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 |
叁汉语学习研究 |
3.1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 |
3.2偏误分析、语言对比分析和中介语 |
3.3学习行为的实验和调查 |
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
4.1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 |
4.2中外语言文化差异研究 |
4.3文化语言学及其范文 |
(6)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零引言 |
壹汉语研究 |
1.0汉语教学的基础依赖于对汉语本身的研究。 |
1.1汉语语法研究 |
1.2语音、词汇和汉字研究 |
1.3汉语方言研究 |
贰汉语教学研究 |
2.0 |
2.1关于汉语诸要素的教学 |
2.2汉语教学法研究 |
2.3教材编写 |
2.4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
2.5关于短期汉语教学 |
2.6汉语测试 |
2.7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 |
叁汉语学习研究 |
3.0汉语学习理论是汉语教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
3.1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 |
3.2偏误分析、语言对比分析和中介语 |
3.3注重学习行为的实验和调查 |
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
4.0 |
4.1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 |
4.2中外语言文化差异研究 |
4.3文化语言学及其论文 |
(9)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的三种课堂语言研究—指令、提问与反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原因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 |
1. 课堂录音录像 |
2. 音频、视频材料转写 |
3. 生成语料 |
4. 统计分析语料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一、国外课堂语言的研究 |
1. 关于话语功能的研究 |
2 对课堂互动与反馈的研究 |
二、国内课堂语言的研究 |
1. 国内英语课堂语言的研究 |
2.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研究 |
2.1 关于课堂语言的研究 |
2.2 研究生论文 |
3. 关于综合课的研究概况 |
第二章 课堂指令的研究 |
一、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堂指令的分类研究 |
二、课堂指令的统计与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课堂提问的研究 |
一、教师提问方式及数量 |
1. 提问的第一种分类及考察 |
2. 提问的第二种分类及考察 |
二、等待学生反馈的时间 |
三、提问对象的分配 |
四、学生的参与度考察 |
五、策略与小结 |
第四章 教师反馈研究 |
一、教师反馈方式 |
1. 反馈方式及数量统计 |
2. 评价性反馈 |
3. 话语性反馈 |
4. 纠正性反馈 |
二、教师反馈技巧对互动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转写样本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 赵金铭. 中国语文, 1996(06)
- [2]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十周年而作[A]. 赵金铭.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1996
- [3]美国名校在华汉语强化教学模式研究 ——兼谈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D]. 谷陵.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4]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J]. 赵金铭. 世界汉语教学, 1993(04)
- [5]《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J]. 杨建国,李清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03)
- [6]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J]. 赵金铭.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04)
- [7]1993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J]. 张德鑫. 语文建设, 1994(09)
- [8]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J]. 徐子亮.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4)
- [9]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的三种课堂语言研究—指令、提问与反馈[D]. 王慧丽. 山东大学, 2011(06)
- [10]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 石定果.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