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肢体破片伤后外周神经功能改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梅,崔欢欢,郭丽琼,樊毫军,刘子泉[1](2022)在《高原肺冲击伤特点及救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高原肺冲击伤是发生于高原地区的冲击伤,与平原冲击伤不相同,其伤情受冲击波致伤参数和高原低压缺氧环境的综合影响。本文就高原肺冲击伤的特点、致伤机制及救治进行综述。
宋旆文[2](202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CM)对神经分化和免疫炎症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在体外细胞实验,将BMSC-CM和神经干细胞(NSCs)进行共同培养7天,随后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共培养7天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比例。在动物实验通过建立脊髓孙损伤动物模型,注射BMSC-CM利用组织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其对损伤局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再生的影响。同时,利用ELISA、WB、He染色、BBB评分,分别检测BMSC-CM对损伤局部炎症因子表达、神经细胞凋亡、空洞大小及大鼠下肢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细胞实验发现,BMSC-CM的加入共培养7天后,明显提高神经元所占总细胞数的比例,同时降低星形胶质细胞所占比例。在脊髓损伤局部,BMSC-CM治疗也能够促进损伤空洞周围瘢痕减少,促进神经元再生和神经纤维向瘢痕内芽生。同时,还发现BMSC-CM能够通过抑制促炎因子表达,上调抗炎因子分泌,进而减少损伤局部细胞凋亡、空洞大小,提高下肢神经功能评分。结论:BMSCs在抑制脊髓损伤后过度炎症反应和有效促进内源性NSCs更多的向神经元方面两个方面,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检测BMSC-CM对BMP/Smad 1/5/8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在NSCs中分别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BMP+BMSC-CM共培养7天,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SCs分化情况。WB检测BMSC-CM对p-Smad 1/5/8表达的影响;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利用WB检测BMSC-CM对脊髓损伤大鼠局部组织BMP4和p-Smad 1/5/8表达的影响。结果:在NSCsz中加入BMP4后,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比例明显增高,但这一生物学效应在加入BMSC-CM后,受到明显抑制,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比例下降,同时Map-2阳性神经元比例增高。WB结果表明BMSC-CM能够明显抑制NSCs早期p-Smad 1/5/8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动物局部组织,BMSC-CM处理的大鼠,其局部BMP4和p-Smad 1/5/8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抑制BMP4/Smad 1/5/8信号通路,BMSCs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减少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目的:验证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BMSCs诱导SCI大鼠神经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HGF和BMP4与NSCs共培养,检测其p-Smad 1/5/8表达及对其分化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ELISA、免疫组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等方法研究HGF对SCI大鼠神经细胞再生和炎症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了HGF/c-Met与BMP/smad1/5/8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利用c-Met抑制剂或和si RNA,通过阻断BMP/c Met信号通路和沉默BMSCs中HGF的表达,检测影响BMSC-CM对SCI大鼠神经细胞再生和炎症、BMP/Smad 1/5/8信号通路产生影响。结果:通过抑制BMP/Smad信号通路,HGF在体外能够促进NSCs更加有效的向神经元分化,在SCI大鼠,促进损伤局部瘢痕边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和突起生长,并通过调节炎症过程减轻继发性损伤,其与BMSC-CM具有类似生物学效应。当功能性阻断BMSCs中的c-Met抗体或HGF敲除可显着逆转BMSC-CM介导的功能改善。结论:MSC对SCI大鼠恢复的生物学效应主要依赖于HGF的分泌。目的:探讨BMSC-CM对NSCs和脊髓损伤SCI大鼠smad6表达的影响及其在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NSCs)和体内(SCI大鼠)检测BMSC-CM和TGF-β对Smad6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westernblot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GF-β及阻滞剂体内外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再生的影响。采用BBB评分评价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BMSC-CM在体外可上调smad6的表达。TGF-βI型受体激酶抑制剂SB431542预处理可抑制BMSC-CM相关Smad6表达的上调。BMSC-CM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Smad6基因敲除部分减弱了这种神经分化作用,导致共培养7天后,神经元表达比例的降低。在体内,损伤后期Smad6的表达在早期被BMSC-CM所下调,但在损伤7天后其表达在BMSC-CM加入后升高。更重要的是,加入TGF-βI型受体激酶抑制剂仅能够抑制晚期BMSC-CM在脊髓损伤大鼠局部对Smad6的上调作用。结论:BMSC-CM可通过分泌TGF-β上调smad6的表达。它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部分是通过上调Smad 6.
张晓雷[3](2020)在《周围神经系统与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相关基因DNA甲基化的改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世界性医学难题之一,其治疗策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是脊柱脊髓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神经元能够维持其再生能力,并且能够在允许的生长环境中促进神经元生长锥的形成,影响轴突生长,这与神经损伤后DNA甲基化明显改变有关。神经损伤可引起启动子区大量的DNA甲基化或去甲基化改变,介导损伤反应中的轴突再生、神经胶质细胞活化、血管再生等。因此揭示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DNA甲基化修饰调控神经再生的机制至关重要,有望为SCI后神经修复这一医学难题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及治疗靶点。方法1.建立实验动物损伤模型:本研究共使用36只Wistar大鼠,分为4组。第1组:坐骨神经暴露组(n=9);第2组:坐骨神经损伤组(n=9);第3组:椎板切除组(n=9);第4组:脊髓损伤组(n=9)。第1组的大鼠接受坐骨神经暴露手术;对于第2组的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被暴露并在坐骨神经的近端用丝线结扎;第3组大鼠在没有脊髓损伤的情况下进行椎板切除术;第4组T10-11节段椎板切除术后,并在T10-11节段将包括脊柱神经根在内的2mm的脊髓组织段完全切除。2.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DNA甲基化差异性基因数据库:分离坐骨神经暴露组与坐骨神经损伤组双侧坐骨神经,提取激活态雪旺细胞(ASCs)和正常态雪旺细胞(NSCs)培养至第三代,收集用于Me DIP-seq。处死上述椎板切除组和脊髓损伤组的所有大鼠,收集脊髓组织用于WGBS,建立外周神经与脊髓损伤后DNA甲基化差异性基因数据库。3.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周围神经系统与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相关基因DNA甲基化的改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GO)、信号通路(KEGG)分析及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PPI),q RT-PCR进一步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结果1.应用Me DIP-seq检测外周神经损伤后DNA甲基化基因改变:本研究分离培养ASCs和NSCs,免疫荧光S-100染色,两者均是阳性结果。Me DIP-Seq结果显示177176区域存在甲基化差异,其中221个与轴突再生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参与轴突形成、轴突生长、轴突导向等过程。2.应用WGBS揭示脊髓损伤后DNA甲基化的改变:脊髓损伤后,观察到大量空洞、坏死组织区及大量炎性细胞。全基因组重亚硫酸氢盐测序共发现235个差异DNA甲基化基因,其中96个基因差异性显着(P<0.001),50个为高甲基化基因,46个为低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河马信号通路、内吞作用通路,、钙信号通路等信号传导途径。3.DNA甲基化关键差异基因的筛选与分析:本研究对比上述两数据库,共筛选出8个轴突再生相关的DNA甲基化差异基因,为Ntrk3、Reln、Tenm2、Numbl、Dpysl2、Smurf1、Lmx1a、Kalrn。GO分析显示其在生物进程主要参与神经元再生、信号转导、神经系统发育等,在分子功能主要富集于信号受体结合、蛋白质结合、金属离子结合等,在细胞组分主要集中于细胞质、质膜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于钙信号通路、Endocytosis信号通路、河马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来识别神经系统损伤后不同甲基化基因,揭示了脊髓损伤和坐骨神经损伤后DNA甲基化基因的重塑,发现8个轴突再生相关的基因差异性,为Ntrk3、Reln、Tenm2、Numbl、Dpysl2、Smurf1、Lmx1a、Kalrn,其中Dpysl2促进神经元的引导、生长及微管组装,介导生长锥塌陷,并且与钙通道有密切联系。这些常见的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表观遗传变化的基因被认为是神经再生和建模的候选靶点或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为亚急性期神经损伤轴突再生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见解,然而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表观遗传变化之间的功能和关系。
牛皓[4](2019)在《改良CZ-1液对爆炸伤软组织活力保存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由于高爆武器在现代战争的频繁应用,爆炸伤导致的软组织损伤呈复杂多样的表现。由于战时医疗资源有限,治疗不及时,加上创面污染等因素,很多时候爆炸伤创面需要延迟闭合。创面是战创伤病人全身并发症的重要来源,早期及时有效的处置对于后续治疗至关重要,单纯手术清创虽然能够清除已经坏死的组织,但是,由于手术过程中较多的血运障碍中间态活力组织被清除,造成严重的组织缺损给后期手术修复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配制一种创面保护液,提高爆炸伤软组织创面中间态组织活力,保存中间态活力组织,为战场战创伤救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创面冲洗液的配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分为以下3个部分:(1)第一部分猪皮肤、肌肉组织离体状态下在不同保存液中活力的变化动物选择为雄性巴马小型猪,实验分为3组,分别是改良CZ-1组,CZ-1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每组2个烧瓶分别放入猪相同质量下肢部皮肤、肌肉组织1块,25℃常温保存,分别在烧瓶中加入等量的改良CZ-1液,CZ-1液,生理盐水。于Oh,2h,6h,12h,24h,检测皮肤、肌肉的活力变化。初步判断改良创面保护液对软组织的保护作用。(2)第二部分软组织爆炸伤创面模型的建立实验动物选择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爆炸源分别分别采用3cm,6cm,9cm导爆索,在垂直距离脊柱中线1 Ocm处为圆心,7cm为直径圆孔钢板限制肢体爆炸范围,爆炸区域由厚2cm的钢板保护限制,一方面控制爆炸直径冲击范围,一方面保护重要心肺腹部脏器不受冲击损伤。致伤后常规消毒、无菌纱布加压包扎。观察致伤模型创面的大小、深度,致伤动物创伤程度及存活情况。(3)第三部分:改良CZ-1联合负压吸引对爆炸伤创面作用的初步应用研究实验设计:实验分5组,分别为改良CZ-1+负压吸引组,CZ-1+负压吸引组,生理盐水+负压吸引组,单纯负压吸引组,常规换药组。实验动物采用巴马小型猪,雄性,体重20-25kg,20头,随机分成5组,通过实验2方法爆炸,制造40个软组织爆炸伤创面,分别在d0,d1,d3,d7,d14天取创周皮肤,创面内肌肉组织检测活力,通过CT灌注扫描观察创周微循环情况,同时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1)实验1结果:MTT法检测三组皮肤、肌肉活力随时间逐渐下降,下降程度略有不同。3组肌肉在2h、6h较较伤前活力下降明显(p<0.05),在12小时、24h活力逐渐丧失,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改良CZ-1保存液组肌肉活力下降缓慢,在2h、6h较CZ-1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3组皮肤在2h后活力逐渐下降,在12小时活力下降明显(p<0.05),6h、12h改良CZ-1保存液组皮肤活力下降缓慢,较CZ-1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Na+-K+-ATP酶测定结果示:三组皮肤、肌肉Na+-K+-ATP酶含量随时间变化逐渐下降,肌肉在6小时酶含量下降幅度最大(p<0.05),12h后酶含量逐渐消失。皮肤则在12小时酶含量下降最明显(p<0.05),12h仍有50%左右活力。改良CZ-1保存液组皮肤Na+-K+-ATP酶含量下降在2h无明显差别(p>0.05),6h、12h酶含量下降缓慢,较CZ-1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2)实验2结果:3cm导爆索爆炸组,下肢部分皮肤烧焦,无皮肤、肌肉缺损,无出血,CT检查未见明显骨骼损伤,无腹部脏器损伤;6cm导爆索爆炸组皮肤全层缺损,皮下组织烧焦,少量出血,渗血不明显,创周皮肤呈锯齿状,CT检查未见明显骨骼损伤,无腹部脏器损伤。9cm导爆索爆炸组,皮肤全层缺损,皮下软组织烧焦,出血明显,部分肌肉缺损,股骨中段骨折,d3腹腔肠道胀气明显,便血,双下肢肿胀明显,3只实验动物有2只分别于d3、d4死亡。(3)实验3结果:d1各组皮肤Na+-K+-ATP酶的含量迅速下降,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改良CZ-1+负压吸引组酶的含量逐渐增高,d7活力增幅1.23,较其他组变化明显(p<0.05),CZ-1+负压吸引治疗组酶的含量逐渐增高,d7活力增幅1.04,较其他组变化明显,负压联合生理盐水治疗组和单纯负压吸引组酶的含量逐渐增高,二者无明显差别,较常规换药组变化明显(p<0.05)。d1~d3各组肌肉Na+-K+-ATP酶的含量逐渐下降,各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随后改良CZ-1+负压吸引治疗组酶的含量升高明显,较其他组变化明显(p<0.05);CZ-1+负压吸引治疗组d3酶的含量逐渐升高,较其他组变化明显(p<0.05);负压联合生理盐水治疗组和单纯负压吸引组酶的同样在d1~d3逐渐下降然后升高,二者无明显差别(p>0.05),较常规换药组变化明显(p<0.05);常规换药组,肌肉组织活力随时间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余4组变化规律相似,均在d1、d3呈缓慢下降趋势,然后在d3以后维持平稳水平;改良CZ-1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组活力下降幅度最小,较其他4组有明显差别(p<0.05),其次是CZ-1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组,较其他3组有明显差别(p<0.05),负压联合生理盐水治疗组同单纯负压吸引组肌肉活力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别,但较常规换药组差别明显(p<0.05)5组皮肤活力在d1迅速下降,随后缓慢上升,变化规律相似。改良CZ-1+负压吸引治疗组随时间变化皮肤活力升高明显,较其他4组有明显差别(p<0.05),CZ-1+负压吸引治疗组在d1以后皮肤活力逐渐升高,较其他3组有明显差别(p<0.05)。负压联合生理盐水治疗组同单纯负压吸引组肌肉活力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别,但较常规换药组差别明显(p<0.05)采用负压辅助技术改善了局部微循环,增加了局部血流量。治疗各组愈合时间均早于常规换药组,平均缩短6.52-8.13天(p<0.05),各组间愈合时间也有不同,负压+改良CZ-1号愈合时间缩短最为显着,平均22.12±1.84天,低于其他4组,常规换药组愈合时间最长,平均32.41±2.18天(p<0.05)。结论(1)改良CZ-1保存液在离体状态下能够延缓皮肤肌肉失活,初步判断了此创面软组织保存液应用的可行性。(2)6cm导爆索爆炸组爆炸后可造成皮肤肌肉软组织损伤,同时没有伤及骨骼、胸腹部等重要脏器,有助于长时间绑定实验动物,观察实验数据,其爆炸范围、深度较为一致,可以作为本实验的实验动物模型。(3)负压吸引治疗技术同样增加了创面皮肤、肌肉活力,较常规换药缩短了远期愈合时间,可能和局部微循环改善,血供增加以及负压对伤口的收缩作用有关。(4)改良ZC-1保存液在负压吸引治疗装置的辅助下,增强了爆炸伤创面皮肤、肌肉的活力,缩短了远期创面时间,有利于爆炸伤创面的恢复。
汪琴[5](2019)在《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在上皮细胞中的免疫调控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edgehog(Hh)信号通路是发育生物学五大信号通路之一,其基本功能是对细胞发育的调控。因此,在很多的生命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组织的发育与肿瘤的形成等。然而,Hh信号通路在上皮细胞中的免疫调控的功能还不清楚。由于秀丽隐杆线虫的表皮细胞能够针对外界病原体入侵或机械损伤等不同的侵扰产生高度保守并且有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所以线虫的表皮能够作为模型来研究上皮细胞固有免疫的作用机制。本课题利用线虫表皮细胞为模型,检测Hh信号通路蛋白对固有免疫应答的调控,并寻找和深入研究其调控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如下:1)通过RNAi的方法来敲降Hh信号通路的蛋白,检测其缺失对抗菌肽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观察线虫表皮细胞固有免疫应答标志基因nlp-29荧光报告系统表达水平的变化,发现大部分Hh信号通路蛋白的缺失并不会引起抗菌肽nlp-29转录水平的上调。只有Hh信号通路受体ptc-3、配体qua-1以及patched相关受体ptr-4,ptr-23基因的缺失上调了抗菌肽的表达。2)通过荧光标记来观察参与调控固有免疫应答的Hh信号通路蛋白的空间排布。结果发现Hh信号通路受体PTC-3和配体QUA-1表达在半桥粒区域以及胞质中。3)通过RNAi敲降的方法检测Hh信号通路蛋白对半桥粒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绝大多数Hh信号通路基因的缺失对半桥粒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只有受体ptc-3和ptr-4的缺失会破坏半桥粒的结构。4)选用线虫表皮细胞中参与调控固有免疫应答的信号通路成分的突变体虫株来寻找Hh信号通路蛋白缺失引起的固有免疫应答所依赖的信号通路。结果发现STAT家族蛋白STA-2的缺失阻断了 PTC-3蛋白缺失引起的抗菌肽上调,p38MAPK信号通路成员SEK-1的缺失并没有阻断PTC-3缺失引起的抗菌肽上调,说明PTC-3缺失引起的抗菌肽上调依赖于STAT家族蛋白STA-2,而不依赖于传统的p38MAPK信号通路。5)利用RNAi敲降半桥粒顶膜受体MUP-4,观察半桥粒结构破坏对Hh信号通路蛋白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半桥粒顶膜受体MUP-4的缺失会破坏受体PTC-3的空间排布,说明半桥粒结构会影响PTC-3的空间定位。6)通过荧光标记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h信号通路蛋白缺失后STA-2的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发现PTC-3基因缺失引起了 STA-2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的上调。7)利用显微注射针扎的方法在线虫表皮制造单一的伤口,观察Hh信号通路配体和受体的空间定位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线虫表皮遭遇机械损伤后,Hh信号通路受体PTC-3的空间分布发生了紊乱,而配体QUA-1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PTC-3很可能参与上皮细胞对机械损伤的识别和免疫防御作用,并且上皮细胞遭受的机械损伤很可能会导致Hh受体和配体的错位解离,继而激活下游的固有免疫应答。8)通过RNAi的方法敲降体外培养的成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Hh信号通路受体,并检测其缺失后细胞内的抗菌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人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与PTC-3同源的Hh信号通路受体PTCH1的缺失上调了细胞内抗菌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说明PTCH1在上皮细胞中有抑制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受体Smoothened的缺失下调了细胞内抗菌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因此我们猜测Hh信号通路对上皮细胞固有免疫的监控功能很可能在进化上是保守的。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了 Hh信号通路蛋白PTC-3参与调控上皮细胞固有免疫应答,并且依赖于STAT家族蛋白STA-2这一信号通路。PTC-3很可能还参与上皮细胞对机械损伤的识别和免疫防御作用。当细胞遭受机械损伤或者半桥粒的破坏时,PTC-3会与QUA-1发生解离,并且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通路,最后通过STAT家族蛋白STA-2来调控固有免疫应答。哺乳动物细胞中的Hh信号通路受体PTCH1也参与调控固有免疫应答,所以从进化上来说Hh信号通路的免疫监控功能可能是保守的。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Hh信号通路除了参与调控细胞发育外,还在上皮细胞中具有免疫监视和免疫抑制这项生理功能。因此,我们的研究将为Hh信号通路在上皮细胞中的功能提供全新的认知,并为有Hh信号通路参与的上皮细胞炎症和肿瘤发生等病理机制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
罗玉琴[6](2019)在《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及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分析62780例孕妇NIPT产前筛查结果,进行了无创胎儿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全基因组新型检测技术的探索。探讨利用孕妇血浆中cffDNA检测胎儿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的新方法及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愿参与NIPT检测的单胎孕妇60961例,双胎孕妇1819例,经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后,将NIPT筛查高风险的胎儿全部纳入实验组,包括13、18、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及存在基因组拷贝数异常的病例。经知情同意后通过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对NIPT产前筛查结果为胎儿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及大片段结构异常,以染色体核型为金标准,NIPT产前筛查结果为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经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MA)验证结果为依据。结果:1.共检测60961例单胎孕妇标本,检出13、18、21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482例,其中368例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311例,胎儿染色体正常57例;检出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270例,其中138例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79例,胎儿染色体正常59例;检出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158例,其中94例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8例,胎儿染色体正常86例。NIPT低风险孕妇中有3例非整倍体假阴性:2例21三体、1例18三体。2.共筛查出T21高风险孕妇301例,251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236例(内含6例嵌合型21三体,3例易位型21-三体),假阳性15例,本研究中NIPT检测胎儿T21 的敏感度为 99.16%(97.00-99.90%),特异度99.98%(99.96-99.99%),阳性预测值94.02%(90.46-96.31%),阴性预测值 100.00%(99.99-100.00%);T18高风险孕妇127例,82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61例(内含2例嵌合型18三体),假阳性21例,检测T18的敏感度为98.41%(91.47-99.96%),特异度99.97%(99.95-99.98%),阳性预测值 74.70%(65.79-81.93%),阴性预测值100.00%(99.99-100.00%);T13高风险孕妇54例,35例进行核型分析,确诊14例,假阳性21例,检测T13的敏感度为100%(76.84-100.00%),特异度99.97%(99.95-99.98%),阳性预测值40.00%(65.79-81.93%),阴性预测值 100.00%。3.共筛查出45,X高风险孕妇120例,58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18例,假阳性40例,NIPT筛查45,X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9.93%,阳性预测值31.03%,阴性预测值100.00%。47,XXX高风险孕妇62例,35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22例,假阳性13例,47,XXX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99.98%,阳性预测值62.86%,阴性预测值100.00%。47,XXY高风险孕妇48例,28例进行核型分析,确诊24例,假阳性4例,47,XXY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99.99%,阳性预测值85.71%,阴性预测值100.00%。47,XYY高风险孕妇40例,17例进行核型分析,确诊15例,假阳性2例,47,XYY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85.24%,阴性预测值100.00%。4.检出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158例,95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87例胎儿染色体正常,另外8例确诊为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8 例为:47,XN,+2[7]/46,XN[43]、47,XN,+5[25]/46,XN[25]、47,XN,+15[4]/46,XN[46]、47,XN,+22[10]/46,XN[40]、47,XN,+16[2]/46,XN[74]、47,XN,+16[2]/46,XN[98]、47,XN,+9[10]/46,XN[40]、47,XN,+9[11]/46,XN[39]。5.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高风险133例,其中72例在我院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及CMA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34例,胎儿染色体结构正常及基因组拷贝数正常38例。检出染色体缺失及重复不平衡易位1例,16号染色体部分三体1例、两例Emanuel综合征等,漏诊两例胎儿,1例为22q13.3区域发生4.03Mb片段缺失的Phelan—McDermid综合征(Phelan-McDermid syndrome,PMDS,OMIM 606232),另 1例为Xp22.33拟常染色体区均存在857kb杂合缺失。6.共检测1819例双胎孕妇标本,检出高风险孕妇13例。10例进行核型分析,21三体高风险5例均为一胎21三体,另一胎核型正常,18三体高风险3例,确诊2例,XXX高风险1例,确诊一胎为47,XXX,另一胎核型正常。NIPT结果提示染色体13q14.3-q21.1存在6.19Mb缺失结构异常高风险1例,3号染色体长臂3.06Mb的母体CNV导致了 NIPT结果的假阳性。结论:1.NTPT共检测62780例孕妇标本,其中单胎孕妇60961例,双胎孕妇1819例。我们研究结果表明NIPT使98.3%(61724/62780)的孕妇避免了不必要的有创性产前诊断操作,减少了受检者的经济负担和不必要的心理压力。2.NIPT对于T13、T18、T21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98%,T21、T18、T13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02%、74.70%、40.00%,NIPT会导致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其阳性结果仍需要有创产前诊断确证胎儿核型。3.NIPT技术虽然可以检测出性染色体的异常,但对于45,X 阳性预测值较低。NIPT的筛查范围可以扩大至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但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Turner综合征,必须行有创产前诊断确诊。4.60961例中仅仅检测到8例罕见的嵌合型的常染色体三体患者,由于一些罕见的染色体嵌合的核型、程度、范围各异,没有固定的答案可循。NIPT—般不建议NIPT用于筛查13、18、21号染色体以外的罕见的常染色体非整倍体,NIPT扩大到检测罕见的非整倍体时,应向患者解释假阳性的可能,同时进行B超检测及有创的产前诊断来进一步诊断。5.NIPT检测胎儿染色体大片段结构异常及微缺失微重复具有可行性,cffDNA筛查可能有助于识别胎儿的缺失和重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明父母是平衡易位携带者的风险,从而为怀孕夫妇提供了明确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对有异常临床表型的孕妇,在行NIPT检测出现阳性结果时,应首先排除孕妇本人遗传背景的影响。若证实其为母源因素造成的假阳性,也不应轻易放弃对其深入的分析,对这些遗传因素的深入分析,有助于NIPT检测在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的结果分析。6.NIPT用于双胎孕妇的筛查具有良好的检测效率,21三体检出率和特异性均为100%,虽然不能通过NIPT来判断异常胎儿的个数和位置,但是可以避免98%以上的双胎孕妇进行羊水穿刺带来的痛苦和流产风险。双胎NIPT研究报道数量少,样本量有限,双胎NIPT检测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论证。7.NIPT检测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但由于这项技术只能用于筛查而不是对胎儿核型的诊断,NIPT高风险孕妇仍需要通过有创产前诊断确诊。第二部分 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研究目的:Leber先天性黑蒙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导致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完全丧失视力并伴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通过二代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在先证者家系中检测GUCY2D基因发现三个临床意义未明突变 c.139139delC(Ala49Profs*36)、c.2783G>A(Gly928Glu)和 c.835G>A(Asp279Asn)。经查阅数据库及文献,这三个突变属于新发突变无相关数据库及文献报道。采用SIFT、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ing三个工具软件预测分析,其结果都是有害致病突变。对这三个突变的细胞生物学和功能研究将为LCA致病机制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结果:采用UCSF Chimera软件对野生型及突变型蛋白Gly928三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提示Gly928突变造成催化功能降低。构建野生型及突变型Ala49Profs*36、Asp279Asn和Gly928Glu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表达载体,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la49Profs*36荧光信号弱,提示蛋白降解。Asp279Asn和Gly928Glu经HPLC-MS/MS分析,发现其cGMP均降低,提示突变改变了酶活性。结论: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HPLC-MS/MS分析,分别证实Ala49Profs*36、Asp279Asn和Gly928Glu为GCUCY2D基因致病突变。本研究是在二代高通量测序基础上,对GUCY2D基因发现的三个新突变位点开展的功能研究,不仅能明确患者致病基因、致病突变及其功能影响,还能丰富疾病表型谱和突变谱,为研究GUCY2D基因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对遗传咨询、基因诊断、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临床遗传学服务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研究证实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病的诊断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致病性突变功能研究为疾病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雨星[7](2019)在《抑制外侧缰核谷氨酸能神经元减轻神经病理性机械痛觉超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外侧缰核(LHb)是一个“反奖赏”核团,疼痛慢性化是一个奖励缺失的过程,但LHb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研究LHb谷氨酸能神经元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为LHb作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与结果:[1]在体神经元放电记录发现,在坐骨神经部分损伤(PSL)和眶下神经部分损伤(p-IONX)诱导的躯体和口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C57BL/6J)中,LHb谷氨酸能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和簇状(burst)放电比假手术组小鼠呈显着性增加。PSL模型组小鼠的外周伤害性刺激激活的神经元百分比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将pAAV-CaMKIIα-eArchT-eYFP病毒注入C57BL/6J小鼠LHb,用黄光特异性抑制LHb谷氨酸能神经元,不影响假手术组小鼠的机械感受阈值,但可以显着性增加PSL以及p-IONX小鼠双侧后爪机械痛阈值。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中,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小鼠在给光侧箱子的时间都增加,表现出对给光侧的偏爱。[3]将 pAAV-CaMKIIα-hChR2(H 134R)-eYFP 病毒注入 C57BL/6J 小鼠LHb,用蓝光特异性激活LHb谷氨酸能神经元,对假手术组和PSL小鼠后爪的机械痛阈值无影响。但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中,假手术组小鼠在给光侧箱子的时间减少,表现出对给光侧箱子的厌恶,而在模型组动物没有诱导出条件性位置偏爱。[4]将 pAAV-CaMKIIα-hM4Di-mCherry注入 C57BL/6J 小鼠右侧 LHb,给予CNO(1 mg/kg)抑制LHb谷氨酸能神经元,能抬高p-IONX小鼠口面部及左侧后爪机械痛阈值。[5]在LHb内植入电极,在PSL术后第1天到第7天给予LHb 1 Hz低频电刺激,能显着性地增加左侧后爪机械痛阈值。结论:生理条件下,LHb谷氨酸能神经元能感知痛觉信息的传入,参与编码痛觉的厌恶情绪成分,而不参与编码感觉成分。神经病理性疼痛时,LHb谷氨酸能神经元活性增加,抑制其活性能减轻脊神经损伤诱发的躯体部位和眶下神经部分切断诱发的口面部及扩散性神经病理性机械痛觉超敏。研究表明,LHb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LHb可以作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gery,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8](2018)在《舱室爆炸伤救治规范》文中提出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舱室爆炸伤舱内抢救、舱外急救和早期外科救治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战时对装甲车辆、舰艇、坑道工事等作战舱室爆炸伤实施战(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的各级救治机构和有关人员。平时建筑物、公共汽车、地铁、民船等闭合环境内爆炸伤院前抢救和院内急救也可参照使用。本标准不适用于舱室爆炸释放化学、生物或放射性战剂或物质造成人体伤害的救治。
张波[9](2012)在《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防弹衣的雏形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人们制作的人体装甲。现代防弹衣的发展开始于一次世界大战,那时出现了以蚕丝和其它天然纤维为衬里并配以钢板制成的防弹衣。防弹衣可以避免投射物(如子弹或爆炸物形成的弹片)对人体胸腹部形成的穿透伤,并降低伤员的死亡率。据统计在一次世界大战因为防弹衣的使用使英国士兵的伤亡率降低了58%。但防弹衣并不能完全消除投射物对机体的伤害,防弹衣后钝性损伤(Behindarmor blunt trauma, BABT)就是其损伤特点之一。防弹衣后钝性损伤是指投射物击中防弹衣后导致机体内脏器的非穿透性损伤。防弹衣后钝性损伤既可发生软式防弹衣也可发生在硬式防弹衣防护下的机体。投射物,尤其是高速投射物,与防弹衣碰撞后产生的能量可通过防弹衣向机体内传导并导致体内各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时可以致死。近年来随着防弹衣和高能量武器的广泛使用,人们对防弹衣后钝性损也越来越重视,并对胸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胸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从轻微的皮损到严重的内脏损伤,如肺挫伤、心肌挫伤和肝破裂等均有相关报道。在战斗中背部也是防护的重点,对于防弹衣防护下背部中弹后各脏器钝性损伤特点尚未见相关报道。背部的脊柱脊髓与颅骨和脑组织紧密相连,对于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是否也会导致脊髓以及脑组织的伤害,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关于这种损伤形式对中枢神经(脑)功能的影响,以及伤后血清和脑脊液中特异性神经损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也不明确。阐明这些问题不仅对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为背部防弹衣钝性损伤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充分的实验依据,同时还可为致伤后作战人员的作战能力的评估提供依据。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生物力学机制是什么呢?通过生物力学和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得出防弹衣后钝性损伤与碰撞后产生的压力波与剪切力有关。但既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与胸部中弹后力学传导,对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产生的压力波在生物体内的传导规律尚无报告。关于压力波的大小与子弹动能以及损伤的关系目前也不明确。阐明这些问题可以为防弹衣的改进以及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的预防提供依据。二、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目的是明确步枪弹致背部防弹衣钝性损伤后:①脊柱脊髓以及中枢神经(脑组织)损伤特点;②胸腔重要脏器的损伤特点;③实验动物的运动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④步枪弹与防弹衣碰撞后产生的压力波在生物体内的传导规律以及产生加速度大小。在了解以上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为防弹衣的改进以及防弹衣后脊柱脊髓和中枢神经(脑组织)损伤的预防、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三、研究内容用复合式防弹衣(软31层超高分子聚乙烯防弹衣+4.2mm Al2O3陶瓷防弹板)对实验动物的背部进行防护,以背部T8椎体部位为致伤点,在25m处用三种不同速度(590m/s,740m/s,910m/s)的某型步枪弹致伤并研究以下内容:1、致伤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及脑组织)的病理损伤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与相关电生理(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以及与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NSE,MBP,S-100β)表达水平的关系。2、致伤后胸腹腔重要脏器(肺、心、肝、肾)的病理损伤特点以及对相关生理功能的影响;3、不同速度枪弹致伤后对实验动物双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高速步枪弹(910m/s)致伤后对实验动物认知的影响。4、三种不同速度的步枪弹致伤后产生的压力波在椎旁软组织内的传导规律,致伤点附近加速度的大小;探讨压力、加速度与脊髓和脑组织损伤的关系。四、结果(一)防弹衣损伤情况:三种弹速的某型步枪弹均未击穿防弹衣,并在硬式防弹衣后形成半球形的凸起,当弹速为910m/s时,所形成凸起的高度和面积与740m/s和590m/s有显着差异(p <0.01),740m/s组与590m/s组无显着差异。(二)实验动物损伤情况1局部皮损特点:致伤后早期,致伤区的皮肤会形成苍白区和红晕区,910m/s所形成的苍白区与590m/s有明显差异(p=0.026),所形成的红晕区与740m/s和590m/s有明显差异(p=0.008,740m/s;p=0.000,590m/s)。740m/s和590m/s所形成的苍白区无明显差异,但红晕区面积有显着性差异(P=0.009)。皮损中心(着弹点)与T8椎体的距离分别是2.86±0.90cm (910m/s),3.33±0.58cm(740m/s),3.20±0.44cm(590m/s)2胸腹脏器损伤特点(1)大体损伤特点:三种速度的步枪弹均未导致椎体骨折。不同速度的步枪弹可致胸腹腔脏器不同程度的钝性损伤,其中910m/s步枪弹致伤后表现为:肺表面点片状出血(100%),心脏瓣膜缘出血(33%),肝包膜下出血(33%),肾脊柱缘出血(50%)。740m/s致伤后表现为肺表面点片状出血(100%),肾脊柱缘出血(33%)。590m/s致伤后表现为肺点状出血(40%)。(注:括号内百分数为损伤比率)(2)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损伤特点:三种速度致伤后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在测定的时间范围内伤前伤后均无明显改变。(3)心电图损伤特点:各致伤组伤前伤后心电图无显着变化。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点(1)大体及显微病理损伤特点:910m/s步枪弹致伤后表现为:脊髓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2%);显微病理显示:脊髓神经元变性,轴突脱髓鞘改变,海马无髓神经元变性。当弹速为740m/s和590m/s时,肉眼和光镜下脊髓和脑组织未见明显损伤。(2)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MBP、NSE和S-100β)变化特点:当弹速为910m/s时,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在脑脊液和血清中均高表达,致伤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0.01)。弹速为590m/s和740m/s时,致伤组与对照组的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没有明显差异。(3)脑电图损伤特点:当致伤速度为910m/s时,脑电波在伤后1min出现了抑制并在伤后3-6min内恢复。740m/s和590m/s致伤组脑电图伤前伤后无显着差异。(4)右下肢股神经诱发电位损伤特点:与致伤前相比,致伤后各组潜伏期变化无明显差异,但波幅均出现明显降低,且随着速度的增加,波幅降低越明显。各实验组波幅降低值与对照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910m/s;p=0.002,740m/s;p=0.023,590m/s);910m/s与590m/s有显着性差差异(p=0.004)。(5)实验动物运动和认知功能损伤特点:速度为910m/s的步枪弹致伤后可出现双后肢肌力和感觉减退,严重时表现为双侧后肢的拖行(33%),运动功能在48h内恢复;所有实验动物(100%)均出现记忆力障碍并在24h内恢复;740m/s的步枪弹致伤后表现为感觉和肌力减退但对实验动物的行动无明显影响;590m/s的步枪弹致伤后未见运动功能的改变。(注:括号内百分数为损伤比率)4MAIS (Maximum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评分:910m/s组MAIS评分平均值为2.22±0.67;740m/s组MAIS评分平均值为2.00±0.00;590m/s组MAIS评分为平均值1.17±0.41。(三)生物力学损伤特点:随着弹速的增加各物理指标(压力和加速度)均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脊柱旁软组织内测定的压力大小与致伤点的距离呈指数关系,在颅内测得压力高于颈动脉内测定值(p <0.05)。通过对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肌力)与相关物理参数(弹速、压力、加速度、着弹点距T8距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所致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障碍(y)主要与致伤点的加速度(x)有线性关系(F=137.052,p=0.000),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3.282-0.002x,其中y值越小,损伤越重。五、结论在复合式防弹衣(软31层超高分子聚乙烯防弹衣+4.2mm Al2O3陶瓷防弹板)防护下,以某型步枪弹在25m远处致伤背部(T8椎体部位)后会导致多脏器的钝性损伤,具体损伤特点如下:1、胸腹腔脏器(肺、心、肝、肾)钝性损伤且主要表现为点片状出血,其损伤程度同枪弹的速度(动能)呈正比;2、高速步枪弹(910m/s)可引起致伤点下脊髓表面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神经元的变性和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导致实验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48h),严重时表现为双侧后肢拖行;3、高速步枪弹(910m/s)致伤后可导致脑组织的远达损伤,表现为脑实质的损害(海马无髓神经纤维的变性)和伤后一段时间内(<24h)认知功能(记忆力)的障碍;4、、枪弹与防弹衣碰撞后产生的压力波和加速度是导致脏器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椎体的加速度是评估脊髓损伤程度的主要物理参数,压力波主要通过椎体传导并导致脑组织的远达损伤。
胡维[10](2011)在《菠萝蛋白酶对高速破片伤清创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采用高速破片对兔、羊、猪的后肢肌肉软组织进行致伤,建立一种局部伤情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好的高速破片伤动物模型,用于评价菠萝蛋白酶对高速破片伤的清创疗效。2.提出一种更为简便的高速破片伤清创方法:切开伤道,在伤道内局部使用菠萝蛋白酶,开放引流并延迟缝合。在猪后肢软组织高速破片伤模型中研究并证实菠萝蛋白酶的清创疗效。3.研究菠萝蛋白酶对高速破片伤伤道微环境的改善作用,阐明其促进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1.采用兔、羊各4只,分别为A、B组。猪8只,随机平均分为C、D组。采用“五三”式滑膛枪发射球形破片(枪口速度约850m/s,质量0.375g)致伤A、B、C组动物后肢软组织,相同方法发射圆柱形破片(枪口速度约950m/s,质量0.87g)致伤D组动物,通过观察局部伤情、伤道组织病理分区、细菌量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各指标变异系数(CV)评价模型伤情的稳定性。2.体外实验中,取正常肌肉组织和伤道内失活肌肉组织,置于不同浓度的菠萝蛋白酶溶液中。通过检测组织失重和酶溶液中的总游离氨基酸释放量,研究酶溶液的选择性组织水解作用。体内实验中,取中国长白猪15只,高速球形破片致伤后随机分为5组:手术清创组(E组)、伤道切开组(I组)、菠萝蛋白酶清创组(B组)、伤道切开+菠萝蛋白酶清创组(IB组)以及对照组(C组)。通过检测伤道组织细菌量、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伤道愈合时间,评价各组的清创效果。3.取中国长白猪12只,高速球形破片致伤后随机分为3组:伤道切开组(I组)、伤道切开+菠萝蛋白酶清创组(IB组)以及对照组(C组)。通过检测伤道组织血流量、组织氧分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以及伤道愈合时间,研究菠萝蛋白酶对高速破片伤伤道微环境的改善作用。结果:1.所有伤道均为单纯软组织贯通伤。B、C组伤道入、出口面积和伤道容积等局部伤情指标的稳定性优于A、D组。伤道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典型高速破片伤的组织病理学分区,其中C组的稳定性优于其他3组。细菌量检测显示伤道组织污染程度较重,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伤道组织内TNF-?和IL-6水平在伤后24h内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浆中TNF-?和IL-6水平变化与之类似,但整体水平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伤后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程度。2.体外实验中,在相同浓度的酶溶液条件下,伤道内失活组织水解比正常组织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为10 mg/mL的菠萝蛋白酶溶液可迅速水解伤道失活组织,对正常组织几乎没有作用。体内实验中,伤道切开+菠萝蛋白酶清创组的伤道组织细菌量与手术清创组相当,显着低于伤道切开组、菠萝蛋白酶清创组以及对照组(p<0.05)。伤道切开+菠萝蛋白酶清创组的伤道愈合时间也更短。3.在伤道切开+菠萝蛋白酶清创组中,伤道组织血流量和氧分压的恢复显着快于伤道切开组和对照组(p<0.05)。伤后48、72小时,伤道切开+菠萝蛋白酶清创组的组织TNF-α水平显着低于伤道切开组和对照组(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伤道切开+菠萝蛋白酶清创组的组织TGF-β含量也更高(p<0.05)。伤道切开+菠萝蛋白酶清创组的伤道愈合时间更短。结论:采用“五三”式滑膛枪发射0.375g,射速约850m/s球形破片射击猪后肢,建立的高速破片伤动物模型,伤情稳定,可重复性好,适用于高速破片伤药物清创的疗效评估。菠萝蛋白酶可有效水解、清除高速破片伤伤道内的坏死组织,极大地简化了清创操作。菠萝蛋白酶清创可有效改善高速破片伤伤道微环境,有利于组织修复,促进伤道的愈合。
二、肢体破片伤后外周神经功能改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肢体破片伤后外周神经功能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肺冲击伤特点及救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肺冲击伤特点 |
1.1 高原肺冲击伤外部表现特征 |
1.2 高原肺冲击伤大鼠死亡率较高 |
1.3 肺是高原冲击波致伤的主要靶器官 |
1.4 高原肺冲击伤病理变化特点 |
2 高原肺冲击伤损伤机制 |
3 高原肺冲击伤治疗 |
3.1 高原肺冲击伤基础救治 |
3.2 高压氧联合盐酸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 |
3.3 输血输液 |
3.4 氧应激诱导型血红素加氧酶 |
3.5 高压氧联合氢水 |
4 展望 |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1 |
Abstract1 |
摘要2 |
Abstract2 |
摘要3 |
Abstract3 |
摘要4 |
Abstract4 |
第一部分 BMSC-CM 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BMSC-CM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
3.2 BMSC-CM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 |
3.3 BMSC-CM对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 BMSC-CM对损伤局部凋亡、空洞及大鼠下肢功能评分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BMSCs通过抑制BMP/Smad1/5/8 信号通路调控NSCs分化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BMSC-CM抑制BMP4 促进NSCs胶质化作用 |
3.2 BMSC-CM通过抑制Smad1/5/8 磷酸化调控NSCs分化 |
3.3 BMSC-CM对脊髓损伤后BMP/Smad1/5/8 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BMSC-CM通过分泌HGF调控炎症反应和NSCs分化 |
1 引言 |
2 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BMSCs分泌HGF |
3.2 HGF通过BMP/Smad1/5/8 调控NSCs分化 |
3.3 HGF通过免疫调控降低损伤局部细胞凋亡,缩小空洞大小 |
3.4 c-Met抑制剂阻断HGF及 BMSC-CM生物学效应 |
3.5 HGF沉默消除BMSC-CM的生物学效应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BMSC-CM通过上调smad6 的表达阻止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分化 |
1 引言 |
2 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BMSC-CM影响神经干细胞Smad6 的表达 |
3.2 BMSC-CM通过分泌TGF-β调控Smad6 的表达 |
3.3 BMSC-CM部分通过上调Smad6 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
3.4 Smad6 基因敲除减弱BMSC-CM对 BMP信号转导的抑制作用 |
3.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TGF-β在脊髓损伤后期上调Smad6 的表达 |
3.6 SB431542 不同时期注射度脊髓损伤大鼠组织形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脊髓损伤与修复的细胞生物学 |
参考文献 |
(3)周围神经系统与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相关基因DNA甲基化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来源 |
1.1.2 实验设备和器械 |
1.1.3 实验试剂 |
1.1.4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ASCs和 NSCs的培养及鉴定 |
1.2.2 差异DNA甲基化区域统计 |
1.2.3 差异甲基化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1.2.4 PNI与 SCI共同差异甲基化基因 |
1.2.5 PNI和 SCI差异甲基化基因GO分析 |
1.2.6 PNI和 SCI差异甲基化基因PPI分析 |
1.2.7 PNI和 SCI差异甲基化基因KEGG分析 |
1.2.8 q RT-PCR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 |
1.3 讨论 |
1.3.1 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神经修复过程存在显着差异 |
1.3.2 外周神经和脊髓损伤及神经修复过程与表观遗传学密切相关 |
1.3.3 DNA甲基化调控外周神经和脊髓损伤损伤后的轴突再生 |
1.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DNA 甲基化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改良CZ-1液对爆炸伤软组织活力保存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猪皮肤肌肉软组织在不同保存液中活力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猪软组织爆炸伤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改良CZ-1联合负压吸引对爆炸伤创面作用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翻译书籍 |
致谢 |
(5)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在上皮细胞中的免疫调控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Hedgehog信号通路简介 |
2.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功能与疾病 |
3.哺乳动物与秀丽线虫Hedgehog信号通路组成蛋白 |
4.秀丽线虫上皮细胞简介 |
5.秀丽线虫上皮细胞固有免疫 |
6.本文的研究焦点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对象 |
1.1.2 试剂与耗材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线虫的培养 |
1.2.2 细胞的培养 |
1.2.3 分子克隆与转基因虫株构建 |
1.2.4 质粒突变 |
1.2.5 线虫的显微注射 |
1.2.6 转基因虫株整合 |
1.2.7 杂交虫株的构建 |
1.2.8 基因敲降 |
1.2.9 免疫荧光染色与显微镜成像 |
1.2.10 蛋白免疫印迹 |
1.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2.12 机械损伤 |
第二部分 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对线虫上皮细胞固有免疫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结果 |
2.2.1 筛选参与调控固有免疫的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 |
2.2.2 检测筛选得到的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的组织分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对线虫上皮生长发育及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结果 |
3.2.1 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对线虫生长以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3.2.2 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对上皮细胞半桥粒结构的影响 |
3.2.3 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对上皮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部分 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调控线虫上皮细胞固有免疫的分子机制 |
4.1 引言 |
4.2 实验结果 |
4.2.1 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引起抗菌肽上调与线虫蜕皮障碍的关系 |
4.2.2 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调控固有免疫应答依赖的信号通路 |
4.2.3 Hedgehog受体蛋白层面调控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对人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固有免疫的调控 |
5.1 引言 |
5.2 实验结果 |
5.2.1 检测Sonic Hedgehog主要抑制受体对上皮细胞固有免疫的调控 |
5.2.2 检测Sonic Hedgehog主要激活受体对上皮细胞固有免疫的调控 |
5.3 本章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Hedgehog信号通路的免疫调控功能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总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本课题所受资助 |
致谢 |
(6)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及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高风险染色体非整倍体检出情况 |
3.3 NIPT检测13、18、21非整倍体结果及分析 |
3.4 3例假阴性结果 |
3.5 NIPT检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结果分析 |
3.6 NIPT检测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结果分析 |
3.7 NIPT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微缺失微重复结果 |
3.8 NIPT检测双胎染色体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NIPT的临床意义 |
4.2 NIPT在13、18、21非整倍体中的应用 |
4.3 NIPT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中的应用 |
4.4 NIPT在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中的应用 |
4.5 NIPT在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微缺失微重复中的应用 |
4.6 NIIPT在双胎中的应用 |
4.7 NIPT的假阳性、假阴性原因分析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构建GUCY2D突变重组质粒 |
3.2 GUCY2D突变重组质粒测序验证 |
3.3 ROS-GC1野生型及突变型细胞定位 |
3.4 突变对蛋白膜定位分析 |
3.5 突变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6 突变对蛋白催化结构域的影响和保守性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抑制外侧缰核谷氨酸能神经元减轻神经病理性机械痛觉超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9)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某型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和生化特点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某型高速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对实验动物认知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某型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投射物穿透性损伤时的速度效应及非穿透性损伤的钝击效应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脊髓损伤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菠萝蛋白酶对高速破片伤清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高速破片伤的药物清创疗效评估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照片 |
第二部分 菠萝蛋白酶对高速破片伤清创作用的疗效评估 |
实验一 菠萝蛋白酶组织水解作用的体外实验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菠萝蛋白酶对高速破片伤清创作用的体内实验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照片 |
第三部分 菠萝蛋白酶对高速破片伤伤道微环境的改善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照片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论着 |
四、肢体破片伤后外周神经功能改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肺冲击伤特点及救治研究进展[J]. 陈雪梅,崔欢欢,郭丽琼,樊毫军,刘子泉.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2(01)
-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D]. 宋旆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周围神经系统与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相关基因DNA甲基化的改变[D]. 张晓雷.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改良CZ-1液对爆炸伤软组织活力保存的初步研究[D]. 牛皓.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5]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在上皮细胞中的免疫调控功能的研究[D]. 汪琴. 苏州大学, 2019
- [6]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及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D]. 罗玉琴. 浙江大学, 2019(03)
- [7]抑制外侧缰核谷氨酸能神经元减轻神经病理性机械痛觉超敏[D]. 吴雨星. 浙江大学, 2019(03)
- [8]舱室爆炸伤救治规范[J].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gery,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中华创伤杂志, 2018(08)
- [9]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研究[D]. 张波.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2)
- [10]菠萝蛋白酶对高速破片伤清创作用的实验研究[D]. 胡维.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