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拔罐倒膜治疗寻常痤疮65例报告

刺拔罐倒膜治疗寻常痤疮65例报告

一、刺络拔罐加倒膜治疗寻常性痤疮65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1](2020)在《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与痤疮分级(Ⅱ、Ⅲ、Ⅳ级)的相关性,并观察两组在研究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纳入的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小金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2次,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同时两组均予中药面膜外敷,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三个时间节点进行访视,采用评价量表记录受试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73例,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治疗2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8.4%,对照组为14.3%;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55.3%,对照组为25.7%。治疗4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2.1%,对照组为68.6%;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7%,对照组为68.6%。疗效分析:经组内对比,治疗前与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经组间对比,治疗前,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的皮损、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治疗4周时,经组内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的皮损评分变化率、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Ⅱ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Ⅲ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Ⅱ级与Ⅲ级的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情况:研究期间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中重度痰瘀结聚型痤疮均有疗效,且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在治疗4周时,小金胶囊组对患者皮损、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无关,对中医证候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有关,且对Ⅱ级、Ⅲ级患者的治疗效果比Ⅳ级患者更明显;丹参酮胶囊组对患者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均与痤疮分级无关。试验期间小金胶囊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倩[2](2018)在《中药面膜联合清泻肺胃法中药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面膜联合清泻肺胃法中药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的疗效。方法 2016年2月—2017年2月,前瞻性选取65例轻中度(Pillsbury分级Ⅰ~Ⅲ级)痤疮肺胃热盛证患者,依据治疗意愿,将选择中药面膜联合清泻肺胃法中药治疗者设为观察组(35例),选择丹参酮胶囊治疗者设为对照组(30例)。记录并对比2组痤疮综合分级系统积分、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剔除3例(观察组2例,对照组1例),95.38%的受试者完成研究。2组治疗前痤疮综合分级系统总积分接近(P>0.05);2组治疗后痤疮综合分级系统总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痤疮综合分级系统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82.76%(P<0.05)。2组患者研究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中药面膜联合清泻肺胃法中药治疗肺胃热盛型轻中度痤疮效果显着,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章苡丹[3](2018)在《脐针治疗湿热质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脐针治疗湿热质痤疮患者,与对照组(普通针刺疗法)比较,来评价治疗组(脐针疗法)对治疗湿热质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脐针疗法为主,主要针刺离位、坤位、兑位、坎位为主。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选穴为合谷、曲池、内庭、阳白、四白、足三里、阴陵泉,大椎点刺放血1周2次。两组针刺治疗都为1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四周。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4周进行同期观测,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并完善数据库,及治疗结束后随访三个月,观察其复发情况及复发时间间隔。结果:按纳入标准两组共60例痤疮患者,治疗28天后,脐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QLAI评分、体质评分并对其治疗前后及其差值进行对比发现,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治疗结束后回访发现,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有1例复发,都无病情加重病例。结论:本研究表明,脐针疗法与普通针刺疗法对湿热质痤疮的治疗疗效值得肯定,但在减少其改善症状、改善体质,提高痤疮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及减少痤疮复发率方面,脐针疗法更优于传统针灸治疗。加之脐针刺数量较少,安全而有效,具有临床实用性。

袁强强[4](2018)在《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本课题通过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进行评分,证实该疗法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有效性,从而为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2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芒针透刺背俞穴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各35例。治疗组临床操作方法:首先用75%酒精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然后选择5寸或7寸长的芒针透刺,医者用右手持针柄,同时左手配合持针尖上部靠近穴位,右手施以捻动的行针手法,左手的拇、食指施以向下的压力,两手协同发力,结合捻压手法使针尖快速刺过穴位表皮,接着缓慢进针达到预期的深度,进针及行针时捻转的幅度要适中,为避免发生滞针或局部疼痛,不可单向捻转。背俞穴一侧共12个穴位,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被针刺者采取俯卧位,透刺患侧背俞穴,并采取平补平泻的行针手法。针刺后,留针40min,中间行针一次。治疗疗程:每日上午治疗一次,6次/周,每周休息1天,4周/疗程。对照组临床操作方法:(1)定时调整体位和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2)为防止关节挛缩,对患侧肢体进行全方位按摩,同时被动活动关节;(3)步行训练;(4)站位平衡训练;(5)坐位平衡训练;(6)患侧肢体的易化训练;(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疗程:一次/天,45min/次,6次/周,4周/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三个量表进行评分,观察其治疗前后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情况,并统计出临床有效率,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对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3结果一般资料研究:两组间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效评价:(1)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BBS、FMB、BI量表数值均升高,且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2)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BBS、FMB、BI量表数值均升高,且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3)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的BBS、FMB、BI量表数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的BBS、FMB、BI量表数值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4结论(1)芒针透刺背俞穴疗法和康复训练疗法均可以改善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能力;(2)芒针透刺背俞穴疗效优于康复训练的疗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王丽红[5](2017)在《清热散结消痤汤联合截根、火针疗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热散结消痤汤联合截根、火针方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作用机理。方法:将80例符合标准的痰热瘀结型痤疮患者病例随机分为2组,即中药联合截根、火针组(治疗组)40例和中药组(对照组)40例,同时2组均外用玫芦消痤膏,1周为1疗程,疗程4周,将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痊愈率为35%,总有效率为65%。经统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散结消痤汤联合截根、火针疗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绿色简便,疗效明显,副作用少,复发率低,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贺一[6](2017)在《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型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TNF-α、IL-1β水平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升阳散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对TNF-α、IL-1β水平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升阳散结汤加减内服疗法,对照组采用异维A酸胶丸内服联合阿达帕林凝胶外涂法。1、治疗组:升阳散结汤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20g、鹿角胶10g、茯苓15g、肉苁蓉12g、黄芪20g、附子15g、白术12g、当归12g、甘草6g。用法:每日一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内服。对照组:异维A酸胶丸(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50021842)内服,10mg/粒,阿达帕林凝胶(法国高德美国际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656),30g/每支;用法:异维A酸胶丸,每次一粒,每天分两次与食物同时服用。阿达帕林凝胶每天一次,睡前清洁患处并等干燥后使用,涂一薄层于皮肤患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TNF-α、IL-1β水平检测。以上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每组均连续治疗一个疗程。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痤疮疗效判定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情况和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皮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4周后,观察总体疗效,并对疗程结束后的愈显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调查,观察他们的病情有无复发,计算皮损评分疗效指数以及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复发率,观察俩组人员的血清TNF-α、IL-1β值,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作出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皮肤情况总体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2)入选病例80例,实际完成80例。治疗4周后,治疗组完成40例,痊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对照组完成40例,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5%。两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经卡方检验,Χ2=5.18,P=0.02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经治后治疗组患者总积分为5.12±4.25,对照组总积分为11.89±5.35,经t检验,t=-6.26,P=0.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自身比较,经配对t检验,t治疗=24.98,P治疗=0.0000,t对照=13.71,P对照=0.0000,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明显治疗效果,可显着改善患者皮损状况。(4)治疗组治愈例数为10例,复发1例;对照组治愈显例数为4例,复发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与75%。在本次试验过程中,治疗组患者未出现不适,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轻度脱皮症状,不良反应皆轻微可控,未经治疗加强调护后自行缓解。(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趋于减小。结论: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证型痤疮可显着改善痤疮患者皮损状况,其疗效优于异维A酸胶丸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该型痤疮。升阳散结汤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血清TNF-α、IL-1β水平趋于正常。总之,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证型痤疮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与借鉴。

廖人燕,何跃[7](2016)在《针灸治疗面部常见损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医学历史悠久,广大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厚的美容医学经验,为今天的中医美容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美容主要分为保健美容和治疗美容两个方面。前者通过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维护人体健美;后者通过中医针药诸法治疗各种损美性疾病,从而恢复人体健美[1]。针灸美容是中医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针灸诸法可以调和阴阳,强身健体、美容养颜、延缓衰老。本文对目前针灸美容治疗面部的主要损美性皮肤病作如下综

杜玉茱,贾春生,王建岭,石晶,张晓旭,刘新,岗卫娟[8](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规律与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以探讨与总结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针对CNKI、万方、SinoMed、、PubMed等9个数据库中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文献资料进行下载、筛选及所需信息的录入,利用刺络放血数据库平台,运用OLAP技术(联机分析技术)对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期刊论文230篇,纳入痤疮病例以肺经风热型频次最高,为56次,占24.78%;放血针具以三棱针应用频次最高,为168次,占71.79%;放血部位采用腧穴的研究中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位最多,以大椎及背俞穴应用频次最高,采用耳穴的研究则以耳尖及耳背静脉应用频次最高。放血量多描述为少许;治疗组采用配合疗法的研究166项,占72.17%,其中以中药内服、毫针刺法及耳穴贴压应用频次较多;治疗频次以3日1次(每周2次)和2日1次(每周3次)居多,且两者疗程多为10次/疗程,总治疗次数也多为20次。结论:刺络放血治疗痤疮以三棱针点刺大椎及背俞穴最为常用,且均取得较好疗效,但多数研究为配合其它疗法使得疗效更佳。

王国微[9](2014)在《刺血疗法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刺血疗法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疗效,为刺血疗法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阳性对照、自身对照法,将6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刺血疗法配合中药面膜法)和对照组(口服丹参酮胶囊联合外涂阿达帕林凝胶)。治疗组30例,先行刺血疗法,再行中药面膜治疗,每周治疗2次,其余时间用温水将中药面膜调成糊状涂于皮损处,20分钟后清洗,每天1次;对照组30例,服用丹参酮胶囊时,前4周每次口服4粒,每天3次;后4周,每次口服3粒,每天3次,睡前涂一薄层阿达帕林凝胶,每天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分别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进行皮损积分计算,以皮损消退率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同时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以评价痤疮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记录不良反应与脱落病例,进行3个月的随访。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2.41%,对照组有效率为53.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积分和皮肤生活质量积分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积分下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皮损积分和皮肤生活质量积分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积分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血疗法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皮肤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杜玉茱[10](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规律与特点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课题组建立的刺灸法数据仓库系统中,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刺络放血数据库中有关痤疮治疗的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文献、医籍和医案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以探讨与总结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规律及特点,为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方法:1结合刺血疗法自身特点及课题组已建立的火针、水针、穴位埋线和穴位贴敷等刺灸法数据库建立刺络放血数据库平台,为数据挖掘奠定基础。2检索CNKI中涉及刺络放血疗法的期刊文献(检索年限为1949年01月至2012年12月)以及现存医籍、医案信息,根据既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按照规范、统一的录入标准进行数据录入,并在录入完毕后执行严格的三级审核制度,以确保数据仓库信息的准确及实用性。3针对已录入的刺血文献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以更加准确、简洁、完整的数据服务于数据挖掘技术。4将刺血数据库内经过预处理后的痤疮数据信息确立为目标数据,进而设定数据关联,运用OLAP技术(联机分析技术)对目标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并将数据挖掘的结果利用Microsoft软件包中的Excel工具做出可被研究者理解的图表加以展现。5为使刺血疗法治疗痤疮的文献资料更加全面和完善,在刺血数据仓库之外,另电子检索除CNKI外其他数据库(万方、Sinomed、Ovid、ScienceDirect、Socolar、SCIFinder、FMJS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期刊文献,对其进行下载、筛选及目标数据的整理和提取,并将其数据信息与刺血仓库中痤疮疾病的信息相结合,一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纳入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期刊论文230篇,具体结果为:①文献类型以临床观察居多,对痤疮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中肺经风热型频次最高为56次,占24.78%。②纳入研究诊断及疗效标准多为自拟,具体描述诊断及疗效标准的研究其标准出处也不尽相同。③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放血针具以三棱针应用频次最高为168次,占71.79%,刺法以点刺应用频次最高为180次,所占比例76.92%。④纳入研究放血部位包括腧穴及耳穴2类,其中涉及腧穴的研究频次最多为189次,占72.41%,腧穴中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位最多,具体以大椎及背俞穴应用频次最高;涉及耳穴的频次为72次,占27.59%,其中以耳尖及耳背静脉应用频次最高。⑤纳入研究刺络放血配合拔罐的研究168项,所占比例73.04%,而具体拔罐时间以5-10分钟频次最多。⑥纳入研究放血量以少许频次最高,共75次,占32.61%。⑦治疗组采用配合疗法的研究166项,占72.17%,其中以中药内服、毫针刺法及耳穴贴压频次应用较多。⑧纳入研究治疗频次以3日1次(每周2次)频次最高,为74次,占36.63%;其次2日1次(每周3次)频次为65次,占32.18%,且两者疗程均以10次/疗程频次最高,总治疗次数均以20次为最多。⑨纳入研究中,设立对照组的研究为63项,占27.39%,此63项研究中,62项研究治疗结果均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同时1项研究结论认为近期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远期疗效两者总有效率相同,且对照组愈显率优于治疗组。其中4项设立2个对照组的研究结果提示刺血疗法加之配合疗法治疗痤疮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刺络放血疗法。⑩纳入研究涉及总病例数18668例,包含治疗组15972例和对照组269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纳入研究中提及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及随访、复发情况的研究所占比例均较少。2纳入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医籍信息30条,针具以三棱针应用频次最高为29次,占96.67%,刺法多为点刺,放血量为少许的频次最高为22次,占73.33%。放血部位涉及腧穴、耳穴及经络3种,其中腧穴涉及穴位最多为27个,占64.29%,其中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阿是穴,共16次,占16.67%;其次,肺俞和太阳应用频次均为9次,占9.38%,放血部位涉及耳穴穴位中应用频次最高为肺,共7次,占19.44%,放血部位涉及经络4条,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应用频次最高。3纳入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医案3条,且均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放血部位涉及10个腧穴,其中曲泽、地仓应用频次均为2次,商阳、厉兑、迎香、委中、阴陵泉、太阳、印堂、及阿是穴应用频次均为1次。结论:纳入刺血疗法治疗痤疮的研究以期刊论文数量最多,相关医籍、医案较少,期刊文献中以临床观察类型最多,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且纳入病例证型分类、诊断及疗效标准欠缺规范、统一,基于不同证型及病情的差异,相应治疗频次、疗程及总治疗次数亦存在较多差异。刺络放血治疗痤疮以三棱针点刺大椎及背俞穴最为常用,多辅以拔罐疗法,均得到理想的有效率,但不可忽视多数研究配合疗法(中药内服、毫针刺法、耳穴贴压多用)的应用使得疗效更佳,同时刺血疗法对于不同证型痤疮的疗效也存在并非一致的可能。客观疗效及疗法规律的阐述仍需后续大量设计严谨、执行完善的高质量研究的实施。

二、刺络拔罐加倒膜治疗寻常性痤疮65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络拔罐加倒膜治疗寻常性痤疮6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痤疮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疗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脱落、剔除和终止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的估算
        3.2 随机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方法
        3.5 疗效评价
        3.6 安全性评价
        3.7 统计学方法
        3.8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比较
        4.3 疗效比较
        4.4 疗效与痤疮分级相关性分析
        4.5 不同痤疮分级的各项评分变化率比较
        4.6 不良反应情况
    5 讨论与分析
        5.1 痰瘀结聚型痤疮论述
        5.2 用药依据
        5.3 疗效分析
        5.4 安全性评价
        5.5 不足与展望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中药面膜联合清泻肺胃法中药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脐针治疗湿热质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痤疮的概念
    1.2 病因及发病机理
        1.2.1 性腺内分泌功能异常
        1.2.2 异常角化的毛囊皮脂腺导管
        1.2.3 微生物增生
        1.2.4 免疫反应
        1.2.5 遗传
        1.2.6 情绪及精神状态
    1.3 治疗方法
        1.3.1 生活习惯改变
        1.3.2 药物治疗
        1.3.3 物理挤压疗法
        1.3.4 光学疗法
    1.4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1.4.1 中医病因病机
        1.4.2 湿热质痤疮的理论依据
        1.4.3 湿热质痤疮的治疗
    1.5 脐针疗法及其应用现状
        1.5.1 脐针疗法
        1.5.2 应用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三章 统计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治疗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的比较
    3.3 疗效对比
    3.4 不良反应与回访
    3.5 脱落与剔除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湿热体质的理论依据
        4.1.1 体质的概述
        4.1.2 湿热质与湿热证
    4.2 湿热质痤疮
        4.2.1 中医病因病机
        4.2.2 中医治疗
    4.3 脐针治疗湿热质痤疮的机理探讨
        4.3.1 脐部的重要性
        4.3.2 脐针选穴分析
    4.4 脐针治疗湿热质痤疮的疗效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4)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卒中及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3 现代医学对平衡功能障碍的认识
    4 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讨论
    1 对芒针的浅析
    2 背俞穴选穴的中西医理论依据
    3 临床疗效的评价
    4 评价标准分析
    5 安全性指标的测试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清热散结消痤汤联合截根、火针疗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病情分级标准
        (三) 中医痰热瘀结证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研究方法
        (一) 药物及治疗
        (二) 分组
        (三) 疗程
        (四) 生活指导
    七、观察指标
        (一) 临床观察指标
        (二) 安全性观察
    八、疗效评定标准
        (一)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二) 随访观察
    九、统计方法
结果
    一、二组临床疗效比较
        (一) 二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二) 二组临床疗效比较
    二、痊愈病例随访结果比较
    三、不良反应
讨论
    一、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一) 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 治疗研究概况
        (三) 火针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
        (四) 截根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
    二、西医对痤疮的认识
        (一) 对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二) 对治疗的研究
    三、我们对痰热瘀结型痤疮的认识
    四、方药分析
        (一) 方药组成
        (二) 组方分析
    五、火针机理探讨
    六、截根机理探讨
    七、疗效分析与机理探讨
        (一) 临床疗效分析
        (二) 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型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TNF-α、IL-1β水平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1.1 中医对痤疮病名由来和认识
        1.2 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认识
    2 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疗法
        2.2 针灸疗法
        2.3 穴位埋线疗法
        2.4 穴位敷贴疗法
        2.5 刮痧疗法
        2.6 刺血疗法
        2.7 火针疗法
        2.8 刺络拔罐
    3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和治疗
        3.1 病因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治疗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情分级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1.7 复发率诊断标准
        1.8 受试者权益保护
    2 分组方法
        2.1 分组
        2.2 随机方法
        2.3 分组基本情况
    3 实验方案
        3.1 研究方法
        3.2 疗效观察
        3.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4 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中医对脾虚湿盛型痤疮认识
    2 升阳散结汤汤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3 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形成中的作用及与TNF-α、IL-1β的关系,及指标确立意义
    4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简称 DLQI)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针灸治疗面部常见损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美容的适应证
2 研究进展
    2.1 黄褐斑的针灸疗法研究
    2.2 痤疮的针灸疗法研究
    2.3 扁平疣的针灸疗法研究
    2.4 其他损美性疾病的针灸疗法研究
3 结语

(8)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规律与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刺络放血数据库的建立
    1.2 文献采集
    1.3 数据录入
    1.4 数据预处理
    1.5 数据挖掘
2 结果
    2.1 数据纳入结果
    2.2 文献类型分析
    2.3 中医证型规律分析
    2.4 诊断及疗效标准分析
    2.5 刺络放血疗法规律分析
        2.5.1 针具与刺法规律分析
        2.5.2 放血部位规律分析
        2.5.3 是否配合拔罐及拔罐时间规律分析
        2.5.4 放血量规律分析
        2.5.5 治疗间隔(治疗频次)、疗程及总治疗次数规律分析
        2.5.6 刺络放血配合疗法规律分析
    2.6 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疗效分析
        2.6.1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析
        2.6.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
        2.6.3 刺络放血疗法对痤疮不同证型疗效的差异
3 讨论

(9)刺血疗法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1.1.1 痤疮命名由来
        1.1.2 病因病机
        1.1.3 中医治疗
        1.1.4 内外合治
    1.2 西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1.2.1 概述
        1.2.2 发病机制
        1.2.3 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对象
        2.3.1 病例来源
        2.3.2 病例选择标准
    2.4 随机对照方法
        2.4.1 随机分组
        2.4.2 对照方法
    2.5 治疗方法
        2.5.1 试验用具及药品
        2.5.2 操作方法
        2.5.3 疗程界定
        2.5.4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2.5.5 观测指标
    2.6 统计方法
    2.7 疗效评定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脱落、剔除病例
    3.2 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
    3.3 临床疗效
        3.3.1 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
        3.3.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3.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不良反应
    3.5 随访观察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4.1 结果讨论
    4.2 理论分析
        4.2.1 选题依据
        4.2.2 治疗方法选择依据
    4.3 不足和展望
        4.3.1 不足
        4.3.2 展望
    4.4 预防与调摄
        4.4.1 面部日常护理
        4.4.2 饮食调节
        4.4.3 睡眠调节
        4.4.4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规律与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随机对照研究的 meta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疗效的 meta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刺络拔罐加倒膜治疗寻常性痤疮65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D]. 李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中药面膜联合清泻肺胃法中药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的临床研究[J]. 王倩. 基层医学论坛, 2018(22)
  • [3]脐针治疗湿热质痤疮的临床研究[D]. 章苡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D]. 袁强强.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清热散结消痤汤联合截根、火针疗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的疗效观察[D]. 王丽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5)
  • [6]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型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TNF-α、IL-1β水平影响[D]. 贺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针灸治疗面部常见损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廖人燕,何跃. 中国医疗美容, 2016(08)
  • [8]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规律与特点研究[J]. 杜玉茱,贾春生,王建岭,石晶,张晓旭,刘新,岗卫娟. 针刺研究, 2015(03)
  • [9]刺血疗法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D]. 王国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规律与特点的研究[D]. 杜玉茱.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刺拔罐倒膜治疗寻常痤疮65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